景观环境规划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观环境规划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观环境规划设计

景观环境规划设计范文1

[关键词]寒地;小城镇景观;生态环境规划设计

1 寒地小城镇生态环境状况

1.1 寒地小城镇概念

寒地小城镇属于城市之末,农村之首,是一种城乡过渡体,是沟通城乡区域经济的桥梁和纽带。和农村相比,它是一种发展和进化了的高级形态,以非农产业人口和非农产业活动为主体组成社区,既同乡村保持着密切联系,又有着明显区别。与城市相比,它又明显保留着更多的“乡村性”,经济的集聚程度、结构的现代化程度等都不及城市,发展较为落后。

1.2 生态环境特点

1.2.1 人文环境

小城镇环境是由那些与小城镇居民生活、工作等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物理(包括自然的、人工的)条件与社会、人文、经济、信息条件所构成的。其中社会人文环境是指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思想意识与深层结构之中,指导人行为与行动的非物质、无形存在的事物。

近年来,满足人的需求已成为生态环境设计的目的和归宿。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和环境设计学科的兴起,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潜在的内涵,即对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然而现代的建筑与规划忽视人的情感需求,到处是排列式雷同的住房和毫无意义的公共空间,单调、枯燥的生活环境使居住其中的人们无法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获得精神调节。同时,越来越强烈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及人的不当行为都加剧了环境的退化。

1.2.2 气候条件

气候也是影响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寒冷地区一般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较为缓慢,生态平衡维持难度较大。寒冷气候使得生物的生长期漫长,延缓了恢复进程,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水平。另外,在城镇建设和布局方面,寒冷气候也影响着城镇保护和恢复现有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脆弱区,植被覆盖率低,物种较为单一,当遇到风沙或暴雨肆虐时,易发生自然灾害,从而加重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1.3 生态环境现状

我国寒地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存在着土地浪费比较普遍、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环境监管不力的状况。因此,只有建立生态型小城镇,才能真正提高小城镇的生态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环境、资源、人口协调发展的问题。

2 寒地小城镇景观构成因素

2.1 自然条件

小城镇景观的构成主要是依附于其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我们要充分了解各种自然因素的特征和历史,并在寒地小城镇的景观规划中使之充分的展示出来。水体、地形、地质、气候、植物都是构成小城镇景观的因素。但寒冷地区气温较低,自然条件相对较差,自然生长的植物分布不均、生长缓慢、品种单一,受季节影响较大,景观规划需要人为改善。

2.2 人工因素

人们根据其主观的意愿所进行建造和加工的景观因素,主要包括了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人工环境构成因素。建筑物的地方特征和历史特征都比较明显,且不仅要满足功能的需要,还要与时代和地方特色相一致,成为创造地方性特色的因素。桥梁、电视塔等一些环境辅助建筑,可以有其独特的造型和处于标志性的位置,成为小城镇景观规划中不可忽略的因素。结合自然景观合理运用的人工景观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2.3 社会影响

小城镇的景观设计必定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了文化因素、民族因素、经济因素和法律因素。这包括了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科技水平、审美意识和标准,一个地区的地域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经济发展水平和法律相关规定等。

3 寒地小城镇生态景观环境规划思想

3.1 生态景观概念

指由地理景观(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生物景观(植被、动物、微生物、土壤和各类生态系统的组合)、经济景观(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产业过程)和人文景观(人口、体制、文化、历史等)组成的多维复合生态体。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生物景观,还包括了无形的个体与整体、内部与外部、过去和未来以及主观与客观间的系统耦合关系。

3.2 生态景观环境规划基本原则

结合寒地小城镇生态景观环境现状,规划一般应遵循“4R”的基本原则,即Reduce,Reuse、Recycle和Renewableo“Reduce”,减少对各种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Reuse”,在符合工程要求的情况下对基地原有的景观构件进行再利用:“Recycle”,建立回收系统,利用回收材料和资源;“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资源、可回收材料。

4 寒地小城镇生态景观环境规划

经过以上对寒地小城镇生态景观的各项分析可知,寒地小城镇生态景观规划应依据自然条件,充分地了解各种自然因素的特征和历史,以及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人工环境构成因素。所以,寒地小城镇生态景观规划的鲜明特征就是人为因素的运用、生态小城镇景观环境和模式的建立。以下从小城镇生态产业规划模式、空间形态模式和城镇个性化模式三个方面来阐述寒地景观生态环境的规划设计。

4.1 寒地生态小城镇的产业规划模式

根据产业部门的不同可以形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

4.1.1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它要求按照生态经济系统本身运动的规律性使用各种经济、技术措施,一方面能保持和改善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实现小城镇的生态农业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充分利用太阳能,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的物质转化。即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提高太阳能的转化率,加速物流和能流在生态系统中的运动过程,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二是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和废物的循环转化,如把作物秸秆等不是烧掉而是用来发展畜牧业,用牲畜粪便制沼气,既可为农村提供饲料和能源,又可为农业生产增加肥源;三是因地制宜的开发农村能源,如兴建沼气池,推广节柴灶,利用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改变靠砍树来解决烧饭燃料问题的做法;四是保护、合理利用和增殖自然资源。保护森林,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土壤及各种生物种群:五是防治污染,使农业生产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六是建立农业环境自净体系,扩大绿色植被覆盖面积,修建大型氧化塘,保护天敌等有益野生生物,推广生物防治。

4.1.2 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的理论基础是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重组为“资源-生

产-消费-再生资源-再利用”的反馈式流程,从而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资源产品,达到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协调,且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业生态学则把工业体系预想为生态体系的一种特殊情况,将它描绘成如同生物生态系统一样的物质、能量以及信息流动及储存的形态。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物质循环方式,使一家工厂的废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寻求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生态工业”模式是“卡伦堡共生体系”。卡伦堡位于北海之滨,是丹麦的一个工业小城市。那里的主要5家工业企业相互之间的距离不超过数百米,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它们逐渐地,自发地相互间交换“废料”:蒸汽,水以及各种副产品,并用专门地管道体系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工业共生体系”。

4.1.3 生态服务业

所谓“生态服务业”也可称为“生态第三产业”,就是将生态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穿到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来。生态服务业包括生态旅游、生态物流、生态商贸、信息服务业以及科技服务业等。如生态旅游可以被视为自然旅游和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上的旅游,它被定义为“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仅不会破坏自然,还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4.2 寒地生态小城镇的空间形态模式

寒地生态小城镇的空间利用应遵循资源集约的原则,采取适度集聚的紧凑模式:即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居住小区集中、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以此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4.2.1 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生态产业园区为最佳模式

调整农村工业化的分散布局向集中格局转变,建立小城镇产业园区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最有效方式。适当集中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的共享,以便降低成本,节约大量土地,有利于产业生态化发展。小城镇工业园区的区位应该选择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最低的地区,应布局在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冬夏季风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应远离水源地和河流上游,布局在城区河流下游;应当相对封闭,与商业区和生活区隔离开:工业用地周围及与其它用地之间也必须有绿化卫生防护带。

4.2.2 人口向居住小区集中,生态住宅区和生态农庄为最佳模式

农村人口向居住区的集中包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已经转变身份的农民向镇区集中。现今很多农民已经彻底地从事二三产业,如进城经商而常住城镇的农民,被征用土地而进城务工的农民。要完成从这类农民到城镇居民的转变,对于小城镇来说,就是要促进其向镇区的转移,使其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城镇居民,采用镇区集中人口的生态住宅小区是最佳的模式:

另一种则是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向“集中居住区”的集中。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农村人口居住的分散特征,院落式居住形式和分散的道路使农村人均居住用地大大高于城镇,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增加,宅地用量也在迅速增长,在没有合理规划及管理的状况下,扩大了生态破坏的面积,造成了“到处放牧、山山种粮、户户点火、村村冒烟、处处污水”的现象。建立生态农庄,有利于减少对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并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

4.2.3 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推行农田向大户集中,实行合作化经营,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种植和农业生产基地化,为农业机械化发展铺平道路,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缩粮扩经,提高土地种植效益,在有利于保证经济建设用地的同时耕地面积不减。

4.3 生态小城镇个性化模式

寒冷地区气候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夏季少雨、气候干燥炎热,一年四季绿色较少,自然环境恶劣,因此,生态小城镇规划要突出个性化,充分利用气候、环境、历史、人文等因素,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3.1 生态小城镇绿地系统的结构模式

建设时充分利用小城镇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和文物古迹等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力求在绿地布局上形成“点、线、带、面”有机结合的结构模式。将城镇四周环状防护林带和基本农田保护区、林网化农田、放射形的绿色走廊从四周引向城镇中心,把城郊的大片绿色与城内各公共绿地联系起来,城镇内则将各公共绿地和各种带状绿地联系起来,形成包围居住区的绿色网,以这种绿色网为骨架再紧密联系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等,形成“点、线、面、带”相结合的小城镇绿地系统。

4.3.2 生态小城镇绿地系统的地域模式

小城镇在镇区绿化方面,应设置合理的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地和单位庭院绿地,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统~完整的绿地系统。由于每个小城镇都有其自然和人文积淀的历史过程,形成了地方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因此,在绿地系统建设中应保留、延续、体现其地方性,形成别具一格的风貌。

5 结语

寒地小城镇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在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中引入生态概念,依据小城镇自然条件充分了解各种景观因素的特征和历史,并通过人为因素的运用、小城镇景观环境和生态模式的建立,强化政府行为,加大宣传力度,从而唤起社会各界自觉的参加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郭卫东。我国北方坝上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3.10

[2]陈俊华、吴晓娜,雅砻江上游景观生态系统类型及特点[J],四川林业科技,2009.4

景观环境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中小城市;居住环境;规划设计;观念与方法

引言

如今,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尤其是中小城市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人口过于饱和,居住问题开始得到重视。住宅小区在此背景下形成,既能节约城市用地,又能缓解人口紧张。生活水平的提升,也使得人们对住宅小区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除了基本的实用性,人们开始追求舒适感,还要考虑环保节能问题。总之,在对现代居住环境进行规划设计时,应考虑诸多方面,跟紧时展的步伐。

一、中小城市居住环境规划设计理念

近年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住宅小区成了最广泛的建筑形式。新理念是建筑设计的生命之泉,是设计者进行设计的动力。为了达到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要改变以往的设计理念,融入更多的新元素。

1.体闲化与配套化相结合

要保证居住环境的舒适性,配套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在设计时,各种公共建筑和市政设施应不断完善,如加强供电、供水、供气以及交通、教育防灾能力、垃圾处理等建设。基础配套设施必须齐全,满足住户的基本需求。需注意的是,设计工作要和中小城市当地经济水平相符,不可一味地追求条件的优越。居住区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也是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如今各种压力充斥,生活水平提高,居民需要有一个放松身心的地方。休闲化的关键在于开敞的空间和景观的设计,将两者完美结合,可以达到形体和人文的统一。

2.结构和性能最优化设计理念

结构普遍存在于事物之中,结构决定性能,性能可以反作用于结构。要素是结构的基础,影响着结构的稳定与否和发展方向。关系是构成系统的纽带,负责连接要素,关系的质量对结构的性能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遵循结构性设计原则。同时,系统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差异整合的过程。不同事物要有同一性才能够整合在一起,整合的前提是相互支持、相互需要。想要通过差异的整合,使建筑各个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就必须注重最优化设计。

3. 环保节能设计理念

在设计之前,需对工程的实际状况有一个大致了解,将环保节能理念融入到每一个具体的环节。

(1)选址和布局

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因此建筑类型也相当繁多,对于每一类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规划方式。如在北方,因为寒冷,为充分利用太阳能,通常遵循避风、向阳两准则进行布置;相反,南方由于天气炎热,为加快空气中的热量流动,建筑物经常会顺着夏季主导风向而建。

(2)建筑的朝向

我国北方通常是南北方向,门窗设计多是坐北朝南,方便冬天取暖;而在南方则不是那么固定,需根据实际情况做具体规划,主要是解决遮阳和风向的问题。

(3)室外环境的绿化

设计师在设计时,对室外空间的设计常能体现出其创造力和审美能力。这部分环境不但要保持良好的舒适度,还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环境绿化是较为常见的做法,栽种符合当地土质和天气的绿色植物,可以达到保护生态、降噪降污的目的。

二、当代居住环境的设计

1.实例分析

以广东省广州市为例。经调查,近几年来,广州市居住小区的建设有了很大进步,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机械性的平整土地、建筑的密度大、功能较为单一、新家名居内居住面积要占很高比例;市政设施和公共建筑的配套设施如医疗、教育、商业生活等滞后,而且居住区内停车方面存在很大问题;绿化不够彻底,只注重景观的绿化,而忽视了生态效应;且绿化面积小、品种较为单一、公共绿地少。

2. 节能设计

住宅节能设计主要包括墙体、门窗、屋面、地面等。如外门窗,最易散失能量,其能耗较大,包括 1/3 的冷风渗透和 1/3 的传热损失。因此,在满足日常通风、采光、观景要求的基础上,应尽量缩小住宅外门窗的面积,加强其气密性,减少冷风渗透和外门窗自身的传热量,提高外门窗的保温性能。

(1)控制住宅窗墙比 住宅窗墙比指的是窗户面积与住宅立面单元面积的比值。通常情况下,北向、东西向、南向的窗墙比值分别不应高于 20%、30%、35%。

(2)加强外窗的气密性,减少冷空气的渗入 可采用新型的、有良好密封性能的门窗材料,

设置塑料泡沫封条。墙与门窗之间的夹缝宜用密封膏、毛毡之类的弹性松软型材料或聚乙烯泡沫材料之类的弹性密闭型材料;窗框与窗扇的密封可采用回风槽、高低缝以及泡沫、橡塑密封条。

(3)提高门窗的保温性能

3.绿化景观设计

首先应符合当地环境气候,可进行分级绿化,如小区中心绿地、道路绿地、组团绿化等。中心绿地最为关键,需结合当地地貌特点精心设计,体现出一定的情趣和意境;道路绿化结合道路走向、交通状况等因素具体设计;组团绿化要突出小区的个性。面积要具有较大规模,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品种应多样化,以便提升综合生态效益。

4. 美观设计

除上述两点外,为提升小区的品味,增强欣赏性及美观,创造自己的特点,还应保证居住区和全区的协调,使每一部分都和整体完美地融在一起。充分利用自然,做好天然绿化工作,使其和周围环境风格相符。对一些条件较好的地方,可借助独有的水源、气候等特征进行小区建筑。设计需整体构思,精心设计。为加强艺术性,可借助古典建筑手法,将其和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现代性的居住环境。

三、 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建筑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建筑环境除居住功能外,还要包括许多方面,因此面临着诸多问题。面对中小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筑师应了解当地居民的需求,关注生活,积极开发新方法,学习新理念,为人们的居住提供适宜当地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唐京华.浅析绿色节能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设计管理,2011.

景观环境规划设计范文3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管理;发展规划;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1 城市规划设计目标与层次

1.1 规划设计目标

从环境管理学出发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建立区域与城市的生态系统观念,对景观资源、环境要素和生态过程进行分析,通过跨学科多专业的研究,谋求城市地区人工与自然景观的良好融合,环境要素的合理循环、流动,资源的最优利用,建立自然环境生态化规划体系,从而达到以下目标:

(1)探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环境适宜途径,从而使环境管理、景观塑造与城市建设等方面能在一个协调机制中进行,做到环境、社会、经济的效益统一,创造可持续的人类环境。(2)重构生态链结,优化景观格局,使人居环境建设及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格局、过程相一致,塑造良好城市景观和环境质量,满足生活生产等各种要求。

1.2 规划设计层次

(1)宏观层次:宏观层次主要是对区域尺度整体景观的研究,包括城市景观、城郊景观、管理景观及周围区域的天然景观等,为下一层面的不同类型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基础。宏观层次研究较多以市域或县域行政区划或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为范围,区域层面的景观规划遵循生态内在机制,以环境格局与过程的完整连续为原则,一般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系统功能与格局所要求的空间范围而建立。(2)中观层次:中观层次研究范围包括城市建成区及周边郊区的总体景观,以城市规划区为范围,包括城市景观、城郊景观、农田、水系及山脉等。以市域景观环境格局为基础,保持市域自然环境格局在城市地区的连续性,并在城市内部进行景观环境综合建设。(3)微观层次:城市建成区是以人工设施环境为主的景观镶嵌体。这一层次以宏观与中观的环境格层为基础,通过对建成区景观的空间要素、结构、功能等进行分析,与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相结合,增加自然要素,改善人工环境生态质量。内容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及公园等地段的景观设计。

2 城市规划设计的环境管理途径

2.1 建立人居环境的生态平衡机制

自古以来,人居环境建设对周围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是人类对自然环境不断占领与改造的一个过程。而区域也对城市的生态安全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针对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要了解其演化过程,尊重自然格局,保护对维持环境安全至关重要的因素与部分,进而认识生态环境平衡的内在机制,使城市建设地区纳入这一环境体系。一方面,人居环境的生存依赖于区域自然环境系统提供物质与能量。另一方面,健全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人居环境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环境倒退形成的荒山秃岭、水土流失、局部气候恶化都对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生存构成不利的影响,形成了人居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也形成了低劣的环境景观。因此,环境安全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必要条件,城市规划与建设应力图维持规划区域及城市的环境安全机制。

2.2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途径

针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环境管理适宜途径在于尽量增加城市中的自然组分,增强城市景观异质性,以平衡城市环境收支,提高环境质量,消除过多人工硬质环境的不利影响,形成景观环境综合建设模式。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生态适宜途径主要包括:

(1)进行土地环境管理规划,保护城市环境敏感区与环境战略点:确定城市建设的适宜用地与适宜利用方式,建立环境管理区,如饮用水源地、野生动物栖息地等。(2)以“开敞优先”原则进行生态绿地与开敞空间系统规划:使城市内部绿地与外界林地系统保持连续,保持大环境的生态格局在城市地区的连续与完整,同时增加城市环境的自然组分和异质性斑块。(3)建设城市生态廊道系统:包括以河流为主的蓝道和以绿化为主的绿道,保持城市内部的各种自然与人工生态流的连续。

2.3 地段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途径

针对具体的城市地段,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也应尽量提高“自然”组分在城市用地构成中的比重,进行生态适宜技术层面考虑:

(1)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地段的自然环境特点预测规划对周围的影响,制定对策。(2)进行城市绿地、公园及滨水区具体环境景观设计:结合区域与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与廊道系统,提高各种绿地的生态功能,用廊道相互连通,构成绿地网络。

3 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依据的原则及主要内容

3.1 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依据的原则。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系统学理论等为指导,既要维护好人类生存环境,又要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根据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的内涵及目标,要作好城市园林生态规划设计,应当遵循如下原则:(1)整体优化原则;(2)协调共生原则;(3)环境敏感区保护优先原则;(4)景观地域性与文化性原则;(5)生态平衡原则;(6)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7)生态美学原则;(8)最适功能原则;(9)可持续发展原则。

3.2 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应结合我国城市规划中环境管理的实际情况,环境管理规划的主要方法包括城市环境的视觉景观形象设计、体现地域文化与特征、城市景观的环境生态效应的体现(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多样性生境、合理利用边缘效应、创造适宜大小的面积、保持种群一定的数量、城市自然景观的保护与重建、结合地域自然条件等)、达到城市环境的适宜性(安全性、可达性、舒适性)。

结语

从城市发展规划的历史上可以看出,用以指导城市发展的规划体系是一个不断补充新元素、不断调整的发展过程,多目标的规划体系已经从“社会——经济”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一环境”重心上来。如果说城市规划侧重研究人类聚居的物质形态和社会经济作用,那么城市环境管理规划则是更广泛地探讨两者之间及其自身的互动作用关系,从中探寻一种客观上的动态平衡。它的相关规划理论与城市规划都是可持续规划体系的一部分内容,城市环境管理规划理论研究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是可持续规划的多目的之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吕留根,孙克春.《建筑环境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10.

[2]相欣奕,张美华,李元庆,等.东南亚人居环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3.

[3]张明义.浅析武当建筑风水的伦理观[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景观环境规划设计范文4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51.2文献标识码:A

1 功能分区

入口区、绿化保护区、博物馆区、隋代文化展示区、隋代风俗区、休闲观赏区、历史生态游览区、植物生态观光游乐区、甬道、墓冢保护区、祭祀活动区。见图1

图1功能分区图

2 景观节点分析

景点分布在各轴线上,根据不同的轴距,决定景点的大小主次。

2.1 入口抬升广场

抬升可以让人有威严感,进入陵区后的第一关,给人帝王的威严肃穆感。广场上有八颗龙雕景观柱,“龙”的形象可以说在中国无处不在。龙文化渊远流长,历史可追溯到一万年以前,现在来看,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精神力量的体现。龙作为一种中国人喜爱的形象,更作为帝王的象征。经历了数千年而不衰,并被不断赋予吉祥、和谐、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精神含义。在今天,“龙的传人”已经成为流传在中国人当中最有亲和力和号召力的字眼。因此,在入口的抬升广场上雕刻有龙图腾的景观柱。图2-1

左右对称的亲水池,游人可以亲近在水池台阶上与大自然沟通,在景观效果上水可以减少建筑基本生硬的线条对人观赏景物的干扰。同时龙柱倒影在水池中夜晚特殊照明下格外威严肃穆。见图2-1

2.2 甬道

深幽肃穆,南北贯穿,以墓冢为中心,向四个朝向发散,一条甬道分三级,代表帝王将相百姓的身份,突出帝王的庄严神圣。分长长的甬道古朴的铺装,两旁庄严石像,完全营造出神圣严的不可侵犯感。见图2-2

图2-1抬升广场 图2-2甬道

2.3 泰陵博物馆

相互对称生于甬道两侧,展示各类隋文帝时期出土的文物。

2.4 隋代书画历史雕刻群广场

该广场平面为两个错落的菱形组合,共有两个出入口,门口有神狮子石柱,南入口有水流直通贯穿整个广场。广场入口做小品引人进入书法殿堂。在当时文帝时期,最有名的书法家丁道护同时他也是对佛教很有研究,展示出很多佛教书籍也反映出当时文帝对佛教的推崇。同时进一步和邻国日本的文化交流,具有历史重大意义。

同时在景观手法上,运用虚实结合,借景,框景,障景多种艺术手法结合水体这一灵活多变元素完成美好的景观效果。

2.5 福寿广场

位于东南角和西边的浮雕广场相互对称,外形同样为菱形错落,在广场中央的菱形水池上做福寿的标志。汀步上有福寿禄的雕刻字样,相信在此汀步上一走便会福寿无疆,广场的特色在于“回”字形的长凳,结合了古典“回”的运用。广场四角的四神图案,祥云图案,寄托着美好的祝愿和保佑。

2.6 石马广场以及石马生态园

这个是根据传说打造,七匹金马驹。

广场位于墓冢的东南角,呈半圆形依附在墓冢脚下,七匹金马驹环绕广场,永远捍卫着我们的帝王。广场铺装用青石板,彰显得岁月和神秘。

石马生态园,是以石马广场为中心拓展开来的自然园。为游人提供荫凉,观赏,休息的场所。

2.7 祭祀广场

位于墓冢松柏林区的南边,由隋文帝墓碑、纪念堂、平面广场组成。不仅可以供市民举行大型祭祀活动,也可以为游客们提供朝拜纪念的需求。

2.8 “井”字型下沉古街道空间

下沉的空间处理成为隋代古街道的民居感觉。图2-3广场的南北两边各有一个出入口,步入台阶,来到古街道,“井”字型的街道是隋代的特点,用赭色砖打造出井字街道,在街道墙面上做漏窗,门,墙壁上镶嵌古钱币度量器具,在门户的两侧雕刻佛像。突出佛教文化深入百姓人家。走出街道,迎面而来的是2米多的叠水,别有洞天的感觉。

图2-3 “井”字型古街

2.9 道路规划设计

南北甬道为以墓冢为中心的轴对称,发射状。靠近陵园前面的园路为规则对称式。多为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周边四角的陵园区域道路多为自然式,次要道路和休闲小径占多数比例。主要道路(7米)次要道路(4米)休闲小径(1.5米)图2-4

图2-4园路交通分析

2.10 植物规划设计

植物种植原则:

(1) 植物规划首先满足功能要求,并与山水、建筑等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协调。

(2) 植物规划以杨凌本地树种为基地设计的基调树种。

(3) 植物配置应注意整体效果,应做到主题突出、层次清楚、具有特色,应避免“宾主不分”、“喧宾夺主”和“主体孤立”等现象,使得设计既统一又有变化,以产生和谐的艺术效果。

(4) 植物配置应重视植物的造景特色。

(5)植物配置还应对各种植物类型和植物比重作出适合的安排,并保持一定的比例。

3 结 语

本文对杨凌隋杨坚墓的保护及周边环境景观规划进行了设计,将会建设成一座反映隋代历史文化,集文物展示、民俗风情、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帝陵遗址旅游公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效益。进而达到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发展城市旅游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景观环境规划设计范文5

在办公设施日益改善的情况下,高等院校的办公环境规范化建设更显重要,即行政效率、工作效率和组织效率的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如何充分利用良好的办公设备,提高工作效率,超前思维,开拓创新,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团结和谐、长效、持续发展的氛围,是众多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管理规范化等方面对高等院校办公环境的建设和规范化作以探析,并试图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使办公环境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高等学校快速步入良性、高效、健康发展的轨道,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等院校工作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态度的端正与否,规范、优美的工作环境也与态度息息相关。公共环境卫生,自觉营造一个优美、整洁、舒适的办公环境。健全室内外环境卫生制度、制定卫生管理考核制度,同时加大卫生监督力度,形成卫生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依据规范化的指导思想我们对沈阳市职业教育园环境设计进行景观设计 。

1、鲜明的立意“人文、自然、现代”的设计理念,强调植物景观效果,利用校园文化为主题立意,文化中心景观绿地利用雕塑的形式,融入了大量的人文信息,充分表达出校园的文化氛围,力求开拓创新的设计理念,突出办公环境的规范化建设重要性;

2、强烈的形式感、本设计的平面构图以规则线条为主,将它们纵横交错形成主体景观框架,具有时尚的现代风格,且与景观小品的造型相呼应,形成独具个性的现代艺术景观,使之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办公环境日趋优化特色;

3、完备的功能、设计中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置了多处功能性空间,满足人们休憩的需求,设施完善,利用植物造景来突出景观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各种相关元素,丰富景观及功能内容。

二、设计原则

主要体现文化传承性、景观规范性、生态适应性、经济实用性四个原则。

1、文化传承性:

主要通过情景雕塑和造型植物来体现出校园丰富的文化内涵。

2、景观规范性:

总体设计风格力求简洁、大方、明快。在细部处理上,注意植物生长习性,花期、花色以及树形合理搭配,力求设计精致,在规划环境中创造出各具特色,而又具有较高园林艺术水平的校园植物景观。

3、生态适应性:

在植物选择上,遵循优先乡土树种的适地适树原则,使其具有最佳适应性,生长发育良好、病虫害少。其次,水土保持能力强,生物防护性能好。运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层次感,来形成较好的植物景观和长期稳定的生态效果。

4、经济实用性:

在景观设计中,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尽量降低造价和后期绿化管护费用,选择植物材料时,尽量选择易于施工、便于养护的品种,达到在充表达设计意图和景观效果的前提下,减少投资的目的。

三、现状分析

建成的沈阳市职业教育园文体及生活服务中心位于蒲河大道南侧与二0三国道西侧,规划占地面积4.2公顷。

园内现状分析

院内形成的建筑有体育馆、训练馆、生活服务中心、会议中心、图书信息中心、计算机媒体制作、教学实训楼,现状土质较好,地势相对平坦,位于东北角有开阔的空地利于栽植植物的区域之一。

四、总体布局

根据现状条件和设计元素在空间的布局并由一环、三纵、

一环:一条环形路为主轴线,是一条文化轴,情景雕塑、植物造景文化充分体现校:园活力氛围;

三纵:三条纵轴既南北方向,体现了现代园林、生态园林的现念轴。

五、种植形式分区

(一)、植物种植原则

1、经济性:经济性原则,大小经济品种搭配使用,景观树种与经济性品种搭配使用;

2、适地性:本土化原则,乡土树种为主,展现自然特色,保证成活率,达到适地适树的原则:所选树种必须能适应该地区的立地条件,应根据其自然条件选用不同的树种,基本上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以及速生与慢生,落叶与常绿相结合的原则;

3、 景观性:整体性与特色性原则,整体景观自然,流畅体现城市美景,区段景观具有特色,展示城市的热烈的迎宾氛围,给人以丰富的景观感受。整个的植物搭配做到层次丰满、色彩丰富,营造疏林草地、密林草地景观、幽静舒适的公共休闲空间,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结合的原则 。园林植物能形成不同的景观,给人以视觉、嗅觉、听觉上的美感。运用植物的动感、质感、色彩来软化建筑的硬线条,使其变得柔和自然,满足人们追求自然的心理需求;

4、 快速成型,稳定发展原则,速生与慢生品种搭配使用,引入品种与自然物种生态稳定。

(二)、植物分区

1、果树种植区:利用几处原有果林位置,增加果树品种,春季赏花,秋季观果, 并开设采摘区,让人们体验丰收和自己动手的乐趣。品种:山杏、桃等;

2、背景林种植区:考虑北方特定的环境气候等因素,大部分位置,选择适合本地生长、抗性强、管理粗放的经济树种,合理进行配置,形成一树种或多树种混交林形式的大片背景林带,林下种植当地的野生性强的野花品种,形成自然山林景象。降低后期养护成本,增加绿量,使校区更具生态性,形成生机盎然的动植物景观,一同构成生物多样性绿地生态系统。品种:刺槐、白蜡、国槐、油松、东北连翘、金钟连翘、榆叶梅、重瓣榆叶梅、鸾枝、珍珠绣线菊、紫丁香、黄刺玫、水蜡等;

3、造型植物种植区:主入口区域位置重要,人流集中,在种植规划上做重点细化处理,适当增加植物品种,合理进行配置,形成优美的林缘线,营造乔木、灌木、草地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烘托建筑的景观气氛,并与其相协调,在广场周围种植冠大荫浓的乔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品种:银杏、栾树、臭椿、五角枫、紫叶稠李、紫叶小檗、金叶接骨木、金山绣线菊、金焰绣线菊、珍珠绣线菊、花叶锦带。造型植物巧妙的运用即丰富了景观有使增添校园活力。

景观环境规划设计范文6

【关键词】低碳理念 城市环境 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中应用低碳理念的内涵

“低碳”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书中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其背景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

低碳设计是一种目标性的指导方式,旨在城市环境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制定合理规范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以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合理的科学技术手段,在不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提下降低碳排放总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①

从城市建设、生存、发展的角度我们可以了解城市基本形态、城市建筑格局中碳排放的成因及途径,以及碳排放过程中能源的传递过程,并且可以根据碳排放的影响总结出不同属性的城市空间中适宜的规划方式,从而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进行城市环境政策制定以及规划实施,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城市生活环境。②

随着国内外环境与发展问题愈来愈引发公众的关注,国家也推出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以推行低碳理念,对我们开展城市环境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早在2007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就曾提出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低碳能源的研发和应用等。

与此同时,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低碳的发展,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都明确提出低碳是解决环境问题和气候问题的重要努力方向。

在具体实践当中,国家也积极推进低碳产业的发展,落实到建筑、城市规划等方面,建设部也出台了一系列标准用以规范城市节能建设,包括《居住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成为开展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准则和依据。

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原则解析

国家关于低碳的相关法规、政策对城市环境具有导向性意义和作用,它所秉承的基本原则与低碳理念指导下的城市环境规划设计所应遵循的相关原则是一脉相承的。例如以厦门市的低碳化城市建设目标为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城市规划低碳理念运用的原则。

厦门市在城市环境规划中,以自身地理环境特点及地缘空间形态为依据,针对城市的经济生活、交通方式及建筑规划等领域深入挖掘低碳理念内涵,提出了相对科学的城市规划低碳发展目标。厦门市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首先坚持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对单位GDP能耗进行控制,逐年逐步降低城市碳排放总量的同时,重视景观生态学的科学应用,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细致规划,加大原有城市空间的土地开发利用率,依托原有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具有一定规模性的城市居住网络。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加强了斑块及廊道的景观生态作用及各个绿地系统之间的生态联系,尽量辅以乡土植物配置景观,从而维护地域环境生态多样性。

其次,坚持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合理利用能源、材料、劳动力等相关资源,以优秀的规划设计使规划项目具有最大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利益,从而取得项目本身综合利益的最大化。厦门市在整体城市功能布局方面下大力气,通过完善工业、建筑、交通等方面的低碳产业链、发展可循环经济并大力提倡推广清洁能源。在依托厦门城市优势资源有选择性发展城市主导产业的同时,以生态化产业园区块模式为基础,将大型工业产业与生态产业园区集中布局,加快构建可循环产业并提高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率。

最后,坚持系统整体性原则。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厦门市打破了传统规划模式,对城市建筑、交通系统进行重新整合布局,减少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必要交通距离,创建出尺度适宜的社区,使得城市规划创建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以及各个子系统形成平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城市环境具有不断发展的动力。③

低碳理念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应用策略

低碳理念应用于城市环境规划旨在降低城市碳排放量,使城市生活以低碳经济方式运行。依据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提倡新能源的高效、合理利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碳排放水平,从而使城市的景观环境在其使用周期内更符合低碳环保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在城市环境规划过程中,从设计规划阶段到施工阶段再到使用及维护保养阶段,都要围绕低碳理念对目标环境进行细致的碳排放分析,从而改变传统城市景观的规划模式,创造以系统性、整体性、延续性为原则的新理论模式下的城市环境规划设计理论方法。

传统模式下的城市环境景观规划,往往没有将城市环境的规划设计过程、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是使城市环境规划的各个环节成为相对独立的规划单元,每个单元只负责解决自己的内部问题,缺乏整体性和大局观,没有明确的系统组织指导原则。此种模式虽然可以在规划单元内部较为完善、高效地解决内部问题,并且在规划单元内也会考虑低碳设计的因素,是一种相对科学的规划模式,但当把低碳理念作为系统指导性原则融入到整个城市环境规划过程中,各规划单元之间就无法协调统一,在某些具体实施环节必然无法保证达到城市环境规划系统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的,造成了低碳理念在城市环境规划中没有良好的应用效果。④

在当前的城市环境规划设计过程中,低碳理念是指导性原则,我们所进行的设计都要在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标准的框架中去规划和研究。笔者以北川县城的震后重建项目为例,着重阐述低碳理念在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汶川大地震后,因北川县城在原址复建难度大、成本高,北川县城就成为了震区中唯一进行异地重建的城市。国家高度重视北川县城的异地重建工作,并强调要以生态内涵为主,以低碳化、生态化城市建设为目标,高度重视低碳建筑的推广及应用。

以此为方针,低碳理念在北川县城重新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贯穿始终。从城市的整体规划、空间布局到城市的交通系统、工业区块规划,再到城市建筑细节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等等,都充分考虑以低碳节能为目标,以保障实现新北川县城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北川县城的城市环境规划过程中,低碳理念的实践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促使城市环境碳排放源头低碳化的策略。城市环境中碳排放源头可以分为固定和移动两类,其中固定碳排放源以城市建筑及附属人工构筑物为主,移动碳排放源则是以城市交通运输工具为主。通过降低固定、移动两类碳排放源的碳排放量,就可以有效降低碳源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

一方面,在降低固定碳源排放方式上,北川新县城的空间规划利用地理优势,对新址环境进行充分保护、利用。由于新县城位置四周环山,空气流动性较差,很容易造成空气污染,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重新对区域内部生态廊道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对微气候学的科学应用引入城市新鲜空气,缓解新城区的热岛现象。

北川新县城规划对城区基础设施、建筑规模及结构也提出了相应的低碳化措施。在基础设施规划过程中,以燃气及电网作为低碳运行基础,大力发展诸如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应用,对于材料的循环回收及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建筑细节也有了具体的参考指标体系。与此同时运用建筑学基本原理,在低碳化建筑满足基本功能和空间需求的前提下,更强调低碳化建筑运行成本考量。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因素条件和拓宽低能耗建筑设计渠道两个方面,降低北川县城的建筑及其附属物的碳排放水平。

另一方面,在降低移动碳源排放方式上,通过参考人们的出行方式及出行意愿,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形态及布局城市空间功能分区,有效缩短城市各功能区之间的必要移动距离,协调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以增强城市交通便利性来降低城市移动碳源排放水平的目的。北川新县城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倡导绿色交通。首先,重新构建功能明确、尺度适宜的城市道路系统。交通系统中路网规划以加大道路密度、降低道路宽度等方式,满足城市交通的便利性、可达性。

其次,北川新县城倡导慢行优先的交通方式,通过绿化带对城市交通快慢进行分离设置,快行交通系统用以满足城市生活生产,慢行交通系统用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出行。通过减少快慢交通方式的互相干扰,形成区域内部相对化的人车分流,从而创造安全、舒适的区域交通系统。

最后,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把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化,以城市主要区域的功能节点为基础,建立城市交通枢纽,连接周边支线枢纽,从而形成网状结构,以满足人们出行要求。并且增加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综合服务区域,提供停车场、维修厂等必要交通附属设施。北川新县城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低碳化的交通运输是一个体系,从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以及交通工具的生产、使用、维护,人们的出行方式或运输消费模式等,都进行了相应的低碳化改造和优化。

促使城市环境碳排放过程低碳化的策略。城市环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对各类社会资源进行生产、分配、供给的同时,也会消耗能源并产生巨大的碳排放量。

北川新县城在城市规划初期就确立了工业产业的准入制度,并明确城市产业规划模式,降低高碳排放产业发展速度,以提高城市自身的发展质量。从政策源头到产业规划再到城市规划,要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从而推动城市发展低碳化。

在城市基础产业规划中,北川新县城以城市低碳化为目标、倡导可持续发展经济为原则,科学量化考核工业产业,对以土地利用高效、低耗能、低污染及科技型企业优先准入,从而建设资源节约型工业产业。并且,在北川新县城规划中,通过科学手段,塑造良好的城市空间形态及空间布局,依照环境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基本规律,降低城市环境自身对能源的需求的同时,高效、合理地配给社会资源,逐步实现城市内部资源供给平衡,从而减少城市自身在基本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促使城市通过自然环境进行高效碳吸收的策略。相对于人为改善城市环境,自然环境本身就具有调节作用。充分利用城市绿化空间,使其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也是降低城市碳排放量的一个重要方式。利用生态学、环境学、气候学等原理,有目的地塑造区域内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营造既蕴含高雅的艺术气质,又可减少城市碳排放量的城市绿色景观。

北川新县城在城市环境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地理条件、文脉传承等因素,通过适宜的生态修复和重建,保持当地水土及人文特征,对当地的自然水系、湿地系统充分利用,注重当地环境系统的生态性发展,协调当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创建宜居的城市环境。

北川新县城的景观规划在力求不突破人均用地标准的条件下,提高人均绿地占有率,并建立更多的城市亲水空间。北川新县城的城市内部环境及景观规划,突破了传统城市绿地作为建筑与道路的辅助作用,而是把城市绿地系统、城市蓝道与大地景观结合作为城市主要生态网络节点。在保护当地已有生态斑块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乡土植物,通过扩大绿地面积、增加城市绿地密度等手段加强了城市绿地系统之间的联系。

北川新县城以城市内部交通路网及水系为主线,以城市公园、城市绿地及环城山体绿化为主体,构筑城市生态网络,真正让城市绿地系统起到了以风廊形式传递空气、平衡气温的作用;以绿地作为城市热岛切割的作用以及防风防沙和降低噪音的作用,从而达到城市环境自身高碳吸收的目标。

北川新县城的城市规划在低碳理念的实际应用上下足功夫,做到各环节环环相扣,充分利用自身地域优势,实现新城区环境的生态化发展,为城市低碳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低碳理念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重要作用不止于当下宜人的城市环境的建立,而更多的是在城市环境可持续的生态化发展的道路上予以指引。⑤

结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低碳理念的引入必将改变现有的城市环境规划方式方法。低碳理念引入到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以后,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发展过程中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导向,把规划目标转移到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道路上来。低碳理念为城市环境规划设计的各个阶段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从多层面、多方位为其提供规划指导性目标。低碳理念的引入也必将改变城市环境规划设计目前的评价体系,为国家环境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新的视野,是我国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本文系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B10053】

【注释】

①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2008年第2期,第33~35页。

②④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16期,第1~6页。

③林树枝:“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建筑节能》,2010年第 38期,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