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科技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科技培训范文1
关键词: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
一、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与优势
广阔肥沃的黑土地、丰富充足的淡水和恰到好处的气候资源成为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黑龙江省用占全国十分之一的耕地,生产出了全国四分之一的商品粮,养活了全国六分之一的人口,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重点开发了米、面、油、乳、肉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打造出“北大荒”、“完达山”、“九三”等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为黑龙江现代农业的发展装备了强大的“引擎”。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接壤,其北部隔黑龙江、东部隔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有口岸直通,与俄罗斯进行农产品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产学研密切结合的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黑龙江省农业科技竞争力的坚实基础。
二、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现代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但伴随着粮食产量的逐年增加、农业的快速发展,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一)生态环境恶化
现代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化肥,不施甚至放弃有机肥,黑龙江省氮肥年使用量为世界氮肥平均用量的3.8倍,土壤中积累了大量过剩的硝酸盐,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普遍。由于土壤侵蚀严重和用养过度失调,黑龙江省的黑土肥力明显降低,土壤里的有机质由垦前的11%左右下降到不足5%,部分地区还不足2%。黑龙江省水土流失的面积已经达到1 378.3万公顷,有些地区的黑土已经基本流失殆尽,耕地耕层越来越薄。黑龙江省土地盐渍化面积以2.6%的年增长速度在不断扩大。
(二)发展资金短缺
由于农业积累率低,大多数农民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无力开发新的项目和产业。在“四大行”逐渐退出农村市场的背景下,作为直接面向“三农”服务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发展缓慢,农业和农村信贷担保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农民和企业筹资难度大,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建设的资金需求。目前活跃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主要金融机构是农村信用社,信贷渠道单一,为了规避金融风险、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多数贷款金额很少,期限以短期为主,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较大。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结构不尽合理,在供给总量上远远不能满足农民进行规模化种养殖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等现代农业生产需求,金融供给严重失衡。
(三)农民综合素质较低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结果显示,在全省992万农业从业人员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4%。而农业比较发达的美国,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比例占到了90%,能够熟练地操作、控制计算机和各种农业机械。我省农民传统耕作技能比较熟练,能够阅读报刊及农业科普读物,但能够熟练上网、收发邮件、电脑打字的农民比例相当少。相关部门也会定期组织系统地培训,但由于认识不足,在培训时多数农民积极性不高,接受培训的时间短,并没有真正掌握现代化机器及设备的使用方法,无法活学活用。目前,我省农业技术人员、实用技术人才的比例仅为农民总数的万分之一,这不利于现代农业生产成果科技含量的提高,一些先进的科研成果和农业技术也没有得到很好地推广与运用。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体系不完善
黑龙江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上还处于成长阶段,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还比较弱,产业链比较短,带动能力还不强,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还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对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还不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初创阶段,合作组织规模小,层次低,覆盖范围窄,服务项目少,实力弱,作用小,大部分组织机构尚不健全,运作不规范,机构之间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开拓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大部分农户的生产销售还处在“小而全”、“小而散”的状态中,缺乏合作意识、市场意识。农村合作组织提供的服务多集中在农产品产销环节,而很少涉及到农民文化教育与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信息与政策法规咨询、农村金融与保险等服务领域。
(五)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缺失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有了明显地加快,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了51.2%,但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建设中,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已超过80%。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缺失,使得一些对推动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大实践指导意义的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未得到很好地推广与应用。农村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缺乏有效的投入保障机制、奖励评价机制和知识更新机制,相关机制的不完善使基层服务机构缺乏工作积极性,办事无效率,运作资金匮乏,农业技术落后。农村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很少能够进行农业综合化验,办公、实验设备陈旧,培训手段和培训内容落后。底层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出现了断层,农民技术员的数量大大减少,科技示范户也大幅度萎缩。
三、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对耕地数量和质量的整治与保护
要想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省必须加大力度保护好现有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应坚持种地养地、合理耕作。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应高度重视改善耕地的地表环境,尽量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不破坏地表植被的生长。同时要进行合理耕作,换茬轮作,逐步恢复耕层的土壤环境,以减少风灾沙化和水土流失。增加农家有机肥的使用量,适当控制化肥的过度施用。重视对森林、草场、湿地、生物物种等资源的保护,加大力度保持现有自然资源的数量,避免将森林、草场、湿地等资源用于农田开垦。坚持少耕作、少破坏,增加水库的建设,及时灌溉,加强土壤耕层蓄水能力,保持和逐渐恢复土壤肥力。
(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我省应逐步放宽民营经济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条件,建立、整合一些县级小型金融组织,培育并发展乡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村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等适合于省情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要不断增加省级财政投入,加大税收支持,建立并完善省级财政对这些民营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长效支持机制。应适当放宽农户小额贷款的贷款条件和贷款额度上限,合理约定贷款期限,简化申报和审批手续。农村金融机构应探索建立新型农村信用担保机制,构建农村诚信体系。要多争取国家研究课题及项目,用国有资金为我省的现代农业新项目的研究提供技术资金支持;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企业成长条件,积极鼓励外省及国外资金、民营资本等以合作、参股、独资等形式参与到现代农业建设中来。
(三)强化科技培训,开发培育新型农民
应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逐步实现农民技术培训、农民职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继续教育的有机衔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要对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成人教育院校、农民函授培训班等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省内各级政府要重视对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切实了解农民的科技需求,积极动员广大农民参加科技培训。要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农民培训质量。应多鼓励一些政府培训机构、有培训实力和培训经验的企业、社会力量等积极参与到农民教育培训市场中去,提高省内民办农民培训机构的整体水平,形成培训质量与培训资金和政策支持相挂钩的良好局面。
(四)加快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
要构筑起以龙头企业、各类农业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重要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实现由传统的“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生产经营向专业化、规模化、合作化、社会化发展。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农户,已经成为新型农业流通体系的主体主力军,要引导龙头企业立足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上规模、上质量,进行国际质量认证,对外增强竞争力,对内增强带户功能。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紧密联结的利益机制。通过龙头企业牵动,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衔接起来,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组织起来,提高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在现有家庭联产承包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农户生产经营条件、扩展经营规模、提高农户经营素质等措施,推进目前以生产为主的农户向具有一定规模的既生产又经营的家庭农牧场转变。要加强资金、信贷、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出一批具备专业分工、发展规模大、辐射面积广、功能齐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五)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依托于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和农垦科学院等教学单位和科研院所,应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积极组织科研力量重点研究和培育适合北方播种的农产品新品种,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研成果。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成果展和技术示范活动,创造一切条件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全面深入生产第一线,切实掌握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研发与科技服务,在县、乡、村中建立起新品种试验田及科研成果试验基地,进一步推动农业新技术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魏.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面临挑战与应对策略[J]. 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3).
[2]孙丽晶,宋长虹,张晓萍.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 展潜力和基础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1).
金融科技培训范文2
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出现偏离的主要原因在于,处于农业科技信息供给方的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与作为需求方的中小型农业企业和农户而言,地位存在巨大差距。目前,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与资本收益在我国表现为重资本轻劳动,而农民主要靠劳动收入,很少有资本收益,农业行业协会和农产品协会缺少政府支持往往难以持续,农民缺乏参与动力。因此,需要从农民参与机制、培训经费筹措机制、产业化机制、市场机制、问责机制等五个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
(1)农民参与机制
发挥农民自主性,对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与对接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监督问责制度、参与立法制度,参与解决农业科技信息供需对接领域事务并且坚持民意主导,对些关系到众多村民利益的重大决策,要增加农民参与决策的深度,尝试利用新的网络媒介参与,健全参与机制,确保参与全面性,保障公民监督权。
(2)培训经费筹措机制
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中的需求方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较低是发生对接偏离的重要原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途径。依靠政府投入往往经费不足,经费随着某个培训项目的开展而投入,不能形成长效稳定的投入机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公益性质,盈利部门不愿意大量介入,但有特定领域的企业或者社会部门进入该领域。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建立多方经费筹措机制,优化投资主体、投资配置、经费实施等子系统。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国民教育、医疗保健卫生、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体现国家的职能;其次,鼓励农民自我投资。家庭投资主要表现在对下一代的投资,包括生育投资、幼儿抚养投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知识学习方面,个体投资大多在技能学习方面;第三,企业及社会投资主要表现为企业对农民工开展职业培训的投入,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捐助和赞助属于社会投资。从上述三种方式看,个人、集体和政府应共同承担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政府、集体为主承担社会保险,个人予适当付费。政府负责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农民自己负担商业保险,政府可以给予一定补贴。政府要加大投资,扩大投资主体,在制定财税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项目和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信贷为辅助,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经费筹措体系。
(3)问责机制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特定要素及运作庞大而复杂,必须针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环节、内容和目标展开绩效评估考核,其量化的评估考核指标使政府掌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有利于进行科学决策。第三部门评估作为实施者的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和作为受益者的农民,通过评价找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通过制度设计规范问责操作程序,以绩效目标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扩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民意沟通渠道。
(4)市场机制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可以构建市场机制来实现、调整和优化,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制度来保障正常运转;建立制度来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投资者的利益,通过合理流动实现优化配置,通过市场寻求劳动力产权投资行为,使劳动者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建立农村所有制身份制度、人口失业制度、户籍制度、档案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来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适当引导外出农民工回家创业,以此实现农业科技信息供给与需求的对接。
(5)产业化机制
政府要应引导农民进行区域化养殖种植和特色养殖种植,据此组建农业合作社,开展产业化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政府主导大力发展各类集体农庄、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实施符合其特征的人力资源开发措施,按照农业特色对农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如特色动物养殖、经济作物种植、农业技术、农业生产材料、机械化农具等方面的培训,提升资源集聚效应,形成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组合效应,增强市场参与能力和竞争能力。
2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金融政策扶持
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需要合理的金融市场支撑,除个人储蓄、票据结算、发放贷款等项目外,还要办理各种中间业务,增加贷款种类,注重发展农村保险、租赁、证券、信托、投资咨询等机构,允许民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发展新型的自助合作金融组织,使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充分满足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金融需求。
(1)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内涵丰富的农村市场体系和高度专业化的农业分工可以积累金融资源的规模,金融资源开发门类也就越多,金融资源开发结构也就逐渐优化,就可以有效防范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对农村的冲击和影响。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就是要发展商品市场、要素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经济发展受制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作用,微观市场供求是由无数个层次的供求总和。市场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总资本存量扩大,储蓄水平相应提高,金融资源的数量增多,金融资源开发的发展空间增大。市场规模的扩张带动农村金融资源开发逐步由小变大,产生更多的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农村金融资源开发由弱变强,效率不断提高。良好的市场秩序、健全的金融法规、规范的金融监管是农村金融资源开发的外部要素,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受到约束,避免有害的市场投机行为,以合法手段谋取经营利润,减少金融经营过程中的外部负效用,及时控制金融风险,倡导有序的市场竞争,减少金融波动,金融机构也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为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创造优良的金融环境。
(2)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机制
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金融支持功能,依赖于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弹性的价格机制、金融机构的进入与退出机制。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是由许许多多的买者和卖者组成,构成各个市场主体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的结构。金融市场中垄断行为的危害性大,风险过于集中的资本垄断一旦陷入困境,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都受到影响,支持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农村金融资源必须保持市场竞争性。弹性的价格机制促使从事生产的最基本激励因素,价格机制的调节功能是在市场中实现的,利率是资本的价格,健全的价格机制是利率机制的基石,应当放松对农村商业性贷款利率的限制。金融机构的进退机制是指采取必要的市场进入退出限制。制度性壁垒是政府制定的限制性规定,如注册许可、特别许可等,作为高风险行业适当限制金融机构的进入是必要的,经济壁垒和技术壁垒迫使金融业进行创新,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本积累和盈利能力。市场准入机制就是以经济壁垒和技术壁垒为主,使制度壁垒透明化、公开化。金融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主要是利用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对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金融企业进行分拆、收购,但市场强制退出是主要方式,政府强制退出是次要方式。
(3)维护农村金融市场活动
金融科技培训范文3
1.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能力不强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活动所需的启动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多数为企业内部的科研经费投入。一方面,科技型企业拥有较多的无形资产,实物资产相对较少,难以提供充足的抵押资产向银行申请贷款,而银行基于风险管理也不愿意提供贷款。随着地区科技型企业的迅速发展,90%的科技创新企业难以获得贷款,资金问题已成为其发展壮大的最大瓶颈。另一方面,发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门槛设置较高,地区绝大部分科技创新企业规模小、信用等级较低,无法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科技创新所需资金。银行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主动性亟需提高一方面,地区的科技型企业大都为创业型、成长型企业,资金少,经营风险大,难以满足银行实物资产抵押和短期业绩的要求,较难得到银行金融资本的及时有力支持。另一方面,企业进行研发投资的失败率较高,财务风险大,投资回报期较长,银行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贷款持谨慎消极态度,导致银行“惜贷”、“慎贷”。
2.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缺乏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业务一方面,地区科技金融服务的类型单一,担保机构少、机制不完善、制度配套措施不全面,政府担保或商业担保均无法满足区域内区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贷款担保需求。另一方面,专门针对科技创新融资的金融保险产品较少,缺乏产品技术研发责任保险和针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年金保险等。特别是地区农业科技型企业较多,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保险产品更是鲜见,导致地区科技型企业担保难、贷款难。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缺乏目前地区企业技术研发融资渠道单一、银行贷款难的直接原因在于缺乏专业服务于科技创新企业的信用评估机构和中介服务平台。银行现行的信贷评估标准往往会低估科技型企业这一类成长型企业的信用等级,导致其融资受阻。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科技金融管理中心,科技与金融融合度不高,导致整个地区的科技金融服务水平较为落后。同时,目前金融中介服务型人才相对缺乏,难以满足区域内日益发展的科技金融服务需求。
二、地区公共科技服务模式构建
1.服务模式的界定及比较科技服务集成模式是指集中区域内各种优势研发资源,并统一调配于总管理中心进行管理和运作的服务模式。集成模式的服务面相对较广,虽然多了许多中间环节,但作为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服务效率更高,保障机制更为完善。例如上海市科技委员会下设的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即为该种服务模式,其集成了科学数据共享、科技文献服务、专业技术服务、行业检测服务、创业孵化服务和管理决策支持十个子系统。科技服务离散模式是指重点建设区域内某一类或几类优质科技资源的基础服务平台,将平台建设分为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行业专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三块。离散模式属于点对点服务方式,服务面较窄,一般只为某一行业或领域提供服务,服务的宣传费用相对较高,但时效性较强。其典型代表是浙江省的平台建设模式,建设和完善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化技术服务平台等
2.地区科技服务模式的选择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应全面考虑区域内技术资源现状,深入探析其特点、缺陷及存在的问题,趋利避害,将平台建设规划的完整性与功能性模式相结合。不管是国家、省级层面的大型公共科技服务平台,还是地级市和县区、乡镇层面的小型公共科技服务平台,都应充分发挥本地区内的可整合公共科技资源优势,明确细化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重视平台规划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有效提升科技服务平台的运行效率。相比湖南省其他地区,地区的科技发展基础较差,科技资源较为贫乏,科技发展水平较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技术资源禀赋不强,结合集成模式和离散模式的优缺点,应在本区域范围内根据不同地区或行业构建离散型的科技服务模式,并充分利用其农业技术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全区域范围内统一调配农业技术资源,建立集成型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3.构建以离散模式为基础的区域科技服务平台运行机制一是构建市级科技服务平台。地区应以市级为单位构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市州科技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协调与引导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平台建设要打破条块分割,实现资源整合,杜绝重复建设。二是完善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必须构建资源共享、高效灵活、持续发展的平台良性运行机制,提高平台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必须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建立有效的平台运行监督机制,提升运行效率和效果。三是完善平台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属于准公共产品,其经费来源主要为政府的财政拨款。为保证平台建设与运营拥有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撑,地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科技创新主体主动参与科技服务平台的基础建设,构建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本投入为辅的多元化平台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四是建立科技资源共享管理机制。遵循“谁共享、谁受益”的原则,明确区域内科技资源共享的范围、主体、程序、费用分担、权责划分、拒绝共享的制约措施等,使科技资源共享行为规范化、普遍化;政府部门应构建统一的科技资源共享网络服务中心,为实现区域内科技资源共享提供便利,并对提供共享服务的企业、高校和科技机构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引导其主动进行科技资源共享。
4.重点建设全区范围内的集成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地区农业资源丰富,较好地推动了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科技服务的发展,出现了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但各地区农业技术开发各自为政,服务平台具有较强区域局限性,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片区科技服务平台,极大地弱化了农业科技服务效率和效果,加大了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的运行成本和科技交流、推广难度,不利于地区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可以充分集成地区整体农业科技资源,构建统一的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平台,并结合专家决策系统分块建立研发基础条件子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子平台、成果转化服务子平台、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培训中心五个子平台,对地区的农业科技资源进行集中调配和管理,扩大服务面,促进本地区农业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区域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村环境和农民行为方式的新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全程、立体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
三、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
1.完善创新人才培训体系一是加大地区市县两级高新技术企业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投入,改善教育培训环境,建立专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师资水平,实现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化、常态化。二是鼓励支持地区高校、专业培训机构开展科技人员培训。三是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自主培训,或者与高校、科研机构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力度一是针对地区高层次科技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激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面向国内外公开引进各类学科带头人、技术带头人,地方政府对引进高层次、关键人才给予政策支持,做大、做强科技创新平台。二是地区各市州县区政府应当拓展与兄弟省市、友好城市政府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参与国内相关专业团体、行业协会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会议,在各一二线城市常设人才招聘平台、高层次人才需求信息,提高引进人才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和规模。三是各市州县区政府应当设立专项基金,有计划、有主次地支持企事业单位、高校及科研机构高薪聘用科技人才,并重点设立农村科技人才开发基金,大力支持农村科技人才的引进、培训和继续教育,稳定和不断壮大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四是健全科技人才权益保障制度。解禁引进高层次人才、企业家及其家属的户籍限制,解除高层次人才、企业家的“后顾之忧”,促使高层次人才、企业家全心全意服务于地区科技创新事业。
2.促进创新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一是支持企事业单位、高校及科研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人才进修、培育、交流活动,鼓励应用型、开发型技术研发人才积极参与国内外高端科技项目研发,支持基础型科研人才前往国际知名学府或研究机构研修或留学。二是鼓励地区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创造条件,或集中区域科技资源,吸引区域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前往本地区进行课题研发、项目攻关或专题研讨,借外力助推区域内的科技研发升级。完善创新人才的利益分配导向政策地区各市州县区政府应当根据利益分配的付出与回报一致性原则,支持辖区内企事业单位、高校及科研机构制定适合本单位(企业)发展的创新人才利益分配导向政策,层次上重点向高层次、智力型创新人才倾斜,类别上重点向高端专业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等倾斜,使各类人才获得的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和所作的贡献保持一致。建立完善的政府科技服务经费保障制度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作为一项公益性基础设施,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其开发与建设应以政府作为主导力量。特别是地区这一科技创新能力较低、科技服务业发展不完善的地区,地方政府应将科技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行的初期,作必要前期投入和管理引导。一是制定相关科技激励政策,优先资助通过科技检测、咨询服务平台立项的创新项目,以引导企业充分运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资源。二是改变政府部门只管建设、不管运行的现状,在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初期通过各种投融资方式统筹平台运行所需经费,持续支持平台运行,强化政府的协调和“造血”功能。
四、创新地区科技与金融结合模式
1.促进地区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一是鼓励企业直接融资。对科技创新能力强的自主研发型企业,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倾斜和技术服务支持其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或债券,通过直接融资获取资金,支撑企业的技术研发活动持续进行。二是充分发挥间接融资银行信贷的作用。通过财政补息、贴息、财政担保等政策降低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门槛和成本,并引导增加信贷品种和担保方式,规范专利权质押贷款制度,拓宽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三是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与风险投资配套的中介服务机构,规范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运行模式和监管机制,形成弹性可控的风险投资管理模式,不断规范风险投资主体的市场行为。
2.创新高新技术企业信贷担保模式一是普遍推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资产。鼓励和引导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地区推广知识产权质押担保,有效化解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取得专利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可采取“银行+担保公司+专利权反担保”、“银行+知识产权担保+担保公司”、“银行+专利权担保”、“投资公司+专利权担保”等多种专利权质押模式融通资金。二是试行科技型农业企业租赁土地抵押融资模式。科技型农业企业普遍租赁土地作为生产基地,租赁土地进行生产经营极大提升农用土地使用效率,租赁土地事实上已经具有融资租赁资产的性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接受租赁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抵押融资。三是发展信用担保。加快个人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信用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多样化担保方式,改善、提高商业银行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质量。
金融科技培训范文4
(一)项目工作创历史新高
一是组织申报了省级项目13项,市级项目23项和评审县级项目43项,目前省级项目立项10个,已到位经费460万元,市级项目预计立项9个,预计到位经费260万元。有望在2013年的基础上增长了120℅以上。组织申报省级2015年度专利实施类项目5项,促进类1项。组织申报了省级2015年科技计划项目5项,省厅已受理。
二是全力抓好项目中期监管和验收工作,发挥科技项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挚作用。到目前完成省级科技项目验收12个,市级项目验收10个,并对历年来到期未验收的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制定计划逐一验收。
三是2014年获得2013年度市科技进步奖2项;组织开展申报、推荐2014年度省、市级科技奖励2项;县级科技奖励3项。
(二)科技与金融融合走在全市前列
一是在全市首家与科技支行签定战略合作协议,由科技支行每年向我县科技型企业提供1—2亿元信贷规模,县财政划拨200万元专项资金给县科技局作为信贷风险金,支持县科技型企业发展。
二是深入企业调研座谈,举办专题培训,组织县内30家科技型企业与市科技支行进行了有效对接,截至6月上旬,已争取到市科技支行向县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达1700余万元。此外,市科技支行每年向科技型企业提供50万元信用贷款,单笔贷款不超过10万元,将有效缓解微小企业无担保融资难问题,促进企业发展。
(三)产学研结合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是县政府于2014年4月10日与医学院签订了战略框架合作协议,每年将出资100万元建立科研合作基金。用于我县医疗培训、道地药材和保健食品等相关领域的项目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已向合作方划拨86万元,培训经费30万元,科技项目研发经费56万元,将为我县实验猕猴养殖、油樟、金银花、果酒生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是进一步健全县博士专家服务团的运行机制,深化与高校的院县科技合作。
(四)大力培育创新主体,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确定了2014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对象2家,创新型企业培育对象4家进行培育,组织4家到期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了认定申报工作。
二是2014年科技型企业产值量预计达80亿元。
三是报请县政府出资176万元,对2013年获批的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省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了重奖,并对11个省市科技项目给予了补助。
(五)扎实开展科普宣传、调查统计工作,提高全县公民科学素质
以“科技创新驱动农村发展”为主题,牵头组织了近二十个部门参与的科技宣传月活动,分别在26个乡镇开展了送资料、办宣传栏、张贴科普挂图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共开展大型科普集中宣传活动29场次,举办科技培训班、讲座86场次,接受群众咨询18375人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81000余份。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5.7万人次。开展了全国科普调查统计工作,完成了全县20个科普成员单位的数据录入、上报、建档工作。同时参加了节能减排、食品卫生安全等宣传活动。
二、知识产权强县工作成绩显著
一是在县委县府高度重视下,于2014年8月成功评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成为市首个示范县(全省五个示范县之一)。
二是为强化对企业的知识产权服务工作,与成都华典专利事务所合作,建立了县知识产权工作站,并深入了15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开展服务工作。
三是于今年4月,组织开展了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并举办了2014年专利工作暨科技金融专题培训会,提升了企业专利工作能力,增强了公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四是开展专利资助,鼓励企业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按照《县专利资助资金管理办法》对2013年度专利申请和专利转化项目给予资助,通过梳理应发放专利申请和转化项目资助资金90.77万元。组织企业申报省、市重大专利成功转化项目,截至目前,已经申报省级6项、市级5项。知识产权工作接受市人大专利执法检查,受到肯定。
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科技局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走基层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来抓落实。通过走访慰问联系户,召开座谈会,了解群众对解决“三农”问题、城镇化发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关注期待和在生产、生活中最需要、最迫切的困难问题。并在走访调研中宣传落实科技政策。我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工作得到了部长及组长的肯定。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驱动力不足。对科技研发经费投入较少,科技奖励机制不活,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不够。
二是科技人力资源不足,优秀科技人才匮乏,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需不断加强。
三是整体科技水平较低,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具有国内外领先技术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品不多。
五、2015年工作打算
一继续抓好2015年有关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确保我县省市项目经费有较大的增涨,强化项目管理,确保项目经费安全及有效使用。
二、深化与市商业银行科技支行的合作,切实履行合作协议明确的相关责任和义务,积极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企业与金融机构交流合作搭建宽松的平台。
三、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进一步健全博士专家服务团工作机制,发挥企业技术中心作用。
四、加强县域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创新主体。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购买科技创新成果或吸纳科技创新成果入股,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财政和金融支持,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金融科技培训范文5
2017年11月,我有幸的参加了由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省经纪人协会、常州市科技局、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技术局、江苏畅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常州市联合举办的江苏省技术经纪人培训班。本次学习虽然时间不长,但是非常紧凑,内容丰富,讲练结合。在完成紧张而有序的学习训练后,经过严格的考核,顺利拿到了培训证书,给本次学习画上圆满的句号。
第一部分:主要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了技术经纪实务(技术交易中的知识产权、合同签订、商务谈判及法律法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等);技术转移与科技金融(技术项目评估及市场分析、中外企业技术并购、技术转移中的投融资);互联网+技术转移(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环境下的技术需求挖掘、创新驿站服务平台推介以及其他国际技术转移平台推介) 。
教学方法多样,专家授课、案例分析、实地考察、交流互动等相结合。
第二部分:学习小结
参加此次培训的有来自江苏创新驿站各服务站点、规划站点的工作人员;有企业研发人员、科技管理人员;有高校各院系及科技处(产业处)、各类科研院所、技术转移中心、技术育成中心项目管理人员;有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金融服务机构项目管理负责人;有科技镇长团成员、乡镇科技助理;各类开发区科技招商人员;也有从事技术经纪活动的相关人员等。通过培训与交流,收获颇多。因此,很感谢学院给我这次培训的机会。现将培训收获总结如下:
一、专业知识上的收获
通过学习,理解了许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比如技术交易中的知识产权、合同签订、商务谈判及法律法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等,这些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对以后的工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以后科研的指导作用非常大。
二、相互交流,结下深厚友谊
金融科技培训范文6
我国小微企业大致可划分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几年来国际经济复苏减缓,国际订单量减少,并且伴随着国内紧缩的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以及企业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人力资源的成本上升等多重不利因素,多数小微企业在成产经营、信贷融资和企业用工等方面均不同程度的陷入了困难局面。尽管自2011年来,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减免小微企业22项税费,并加强各地区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但小微企业仍面临着破产倒闭的危机。像是2011年上半年温州等地先后出现了中小企业老板“跑路潮”,部分企业老板集体跑路。这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逐渐意识到必须加强对小微企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为小微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融资环境和人才发展环境,加快企业转型发展,解决当今小微企业“融资难”“招工难”的现状。
一、加大政府对于小微企业在金融信贷、税费减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建立多层次健全的融资体系,使小微企业逐渐走出“融资难”的困境
据目前小微企业的发展情况看来,我国仅有30%的小微企业具有一定的发展与成长潜力。由于小微企业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发展起步较晚、技术资金实力较弱、缺乏信贷抵押条件、融资渠道较狭窄,进而导致了多数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困难。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准入门槛较高、审批程序较复杂,同时企业也缺乏相关竞争力和信用保障水平,所以多数企业仅仅依赖于内源性的自我融资,而外源性的资本市场、信贷融资则占较少比例。据工商联等部门调查统计,2010年全国仅有约30%的小微企业进行银行贷款融资,大多数小微企业则是是通过内部融资和民间资本融资方式进行。从现实状况来看,我国民间融资规范尚无具体详尽的法律可依,企业在进行民间融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民间融资多以半公开、半地下的方式进行,更有小微企业在急需资金周转之时,通过高利贷等非法集资手段进行资金借贷,这种民间非法集资借贷行为不仅存在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还严重破坏了社会法纪,极易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介于上述现象,金融机构、政府和小微企业自身可从以下方面加强融资建设:
1、金融机构应对小微企业的经营、资产和信用等情况进行调查,对处于成长期、信用好的小微企业进行信贷支持。通常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需要抵押物,而抵押物多为不动产。但据调查,仅有不到10%的小微企业有自己的办公场地和不动产,多数企业无法通过不动产抵押进行贷款。因此,在现有不动产抵押基础之上,银行等金融机构可适当拓展抵押物范围,推出多种有效的抵押、质押政策,如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可推出知识产权抵押贷款,对于劳动密集型或出口加工型小微企业可推出动产、仓储、订单以及应收帐款等质押贷款。同时,还应建立小微企业专业担保机构,加快小微企业信用数据档案建设,规范企业融资行为,减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相对于小微企业,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大型企业借贷,原因很简单,大型企业的企业安全系数、资金偿还能力和企业信誉较高。但是大量数据表明:小微企业的贷款的信用水平大大高于大型企业。如2010年末全国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仅为0.9%,低于大企业的1.3%的水平。所以,银行等金融机构应纠正“小微企业贷款风险高”片面观念,在信贷指标的分配方面向小微企业倾斜,降低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权重和资本匹配系数。
2、政府除了应在税费、行政项目收费等方面加大对于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倾斜之外,还应着力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和专门的小微企业融资管理机构。从我国的银行体系构成来看,我国的银行多为全国性的大型银行,而缺少基于乡镇基层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小型银行。由于小型银行的资产规模小、吸存放贷融资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业务定位又是服务地方经济中小企业、城乡居民三农等弱势领域,国家应对于小银行进行政策倾斜,特别是应适度降低中小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多数小微企业有机会可以申请到银行贷款。除此之外,应着力推动民间借贷的规范化、阳光化。作为金融借贷之外企业另一重要的融资手段——民间融资,其发展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阶段一直未受到重视,以至于民间融资发展较为混乱,缺少相关监管机制。将我国小微企业与美欧盟、日本等过的小企业融资方式相比较,我们发现,这些国家的小企业较少的依靠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而更多的是从小企业专门的融资机构、专门非政府组织、协会或非营利组织中取得资金支持。由此看来,我国应将建设针对小微企业专门的融资支持和管理机构纳入相关规划,在融资和发展方面帮助小微企业度过难关。
3、小微企业自身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融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在科技创新的时代步伐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自主创新,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改善企业管理,推进企业诚信建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强融资能力。
二、小微企业应加强人力、管理方面的投资资本,努力在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内重要核心领域建立系统战略,努力建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从2011年被各大媒体所报道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荒的诸多事件中,中小企业,尤其是部分小微企业在缺乏劳动力输入的情况下变得岌岌可危。由于缺乏可用的劳动力,许多小微企业面对着积压已久的订单而无能为力,有的工厂不得不招聘临时工人,有的则不得不全线停产。除了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许多刚成立步入正轨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也面临着用人困境。在走访了多家科技型小微企业的HR后,他们普遍反映企业在招聘中难以寻找到合格合适的人才,一旦寻找到适合的人才经过几年的培养,当员工担任重要岗位的职务时,多数人选择了跳槽,有些员工离职时带走了公司重要的技术和相关的知识产权,这些对企业造成了人才和知识产权的双重损失。针对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和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人力资源困境,可从企业自身、政府和社会等相关方面寻求相关改进和解决的措施:
1、小微企业应建立稳定的薪酬增加体制,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福利补贴,有利于招进人才和留住人才。同时,应逐步构建和完善企业员工培训体系,投入相关比例的资金,将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
(1)逐步适当增加薪酬水平,完善企业各项福利配套设施。近几年,由于国家对于农业的扶持加强,二、三线的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在离家较近的二三线城市或乡镇企业发展。对于沿海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来说,其可用劳动力较之往年大大减少,也就意味着劳动者对于自身的劳动价值回报有了更大的议价空间,形成了所谓的“比价心态”,加之与以往的农民工有所不同,现当今新型农民工对于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等方面的诉求提高,企业招工均遭遇了现实的瓶颈。从上述情况我们看出,企业要想招到合适的人就必须提高其薪资预算水平,提高员工的薪资,并给予员工提供户口、子女上学、住房等福利措施,增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同时还要注意临时用工的工资设定水平和杜绝非法用工等方面的问题。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除了在增加薪酬和保障福利基础之上,还应利用企业股权、期权激励,给予员工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和锻炼机遇,为员工营造一个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增加企业培训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据调查,由于融资不顺,企业缺乏资金支持,多数企业均将有限的资金都投入到了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以求直接的利益产出,而不愿在培训上进行资金的投入,忽视企业培训体系的构建。对现当今小微企业用人状况的观察和调研,我们发现,小微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常常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式的怪圈(如下图),从图中我们可分析得出,要想解决这种恶性循环,应从完善企业员工培养机制建设着手,规划好企业中各职位级别员工的培训计划,并确保实施的质量,做到培训好员工,留得住员工。
2、政府可组织开设小微企业管理者培训班,对相关小微企业管理者进行培训,提高其经营管理方面和应对企业风险的能力。除此之外,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政府可以建立相关企业间人才信用档案,完善相关就职人员的信用档案资料,通过第三方进行员工就业信息、诚信信息的采集和核查,对于信息实行对外开放,个人、企业可随时查询,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不受人员的流动而受损。这一措施的实行可逐步确立职业诚信规则和规范,有利于市场经济下企业员工的诚信体系的构建。
3、从社会环境来看,应积极发挥舆论作用,媒体应对小微企业所出现的困境进行报道和深入解析,引起公众对于事件的相关思考,积极争取公众所提出的好方法好建议,同时媒体应引导相关就业趋势向小微企业倾斜。最后,高校毕业生是小微企业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学校在对于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可倾向于相关发展较为稳健快速的新型科技型小微企业,改变以往毕业生“非名企不去”的局限片面择业观。
(作者:安徽大学行政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
注释:
李倩.金融扶持:与中小企业共度时艰.金融时报,2008-08-11.
舒威.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研究.企业家天地.2011 (12).
韩雪萌.银监会十项优惠政策激励银行支持小企业.金融时报,201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