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运营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运营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运营核心

互联网运营核心范文1

从全球发展看,近年来信息通信领域颠覆性的创新大多与移动互联网相关联,如iPhone iOS、Google Android System、Apple Store、Kindle、米聊、飞聊和豌豆荚等。

摩根斯坦利认为,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发展一般以十年为周期,当前已进入下一个重大计算产品发展周期,即“移动互联网”发展周期,这是过去五十年来的第五个发展周期。

从发展速度及规模看,移动互联网发展速度远快于桌面互联网且规模大得超乎想象(百亿级用户),它代表着几大趋势的融合,如3G、社交、视频、网络电话和智能移动信息设备。目前来看,移动互联网已改写了互联网、移动通信乃至整个信息通信领域的发展图景。

从移动互联网研究成果看,方亮[1](2011年)针对移动产业生态系统竞争展开研究,分析了移动生态系统的内涵,并对主流移动生态系统进行对比,最后结合移动生态系统的体验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力,给出了移动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建议。易振宁[2](2011年)结合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变革的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策略建议。陈志刚、王茜、韩正君[3](2011年)从移动互联网产业管制的角度,分析了管制的现状,并从市场准入、信息不对称管制、垄断行为管制以及虚拟资产管制四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移动互联网管制体系的建议。张云勇[4](2011年)针对分布式智能开放运营架构展开研究,提出了DIOS分布式智能开放系统,并重点讨论了系统架构和关键技术。吴钢[5](2011年)从运营商的产业实践和企业基因模型的理论分析两个层面,探讨了电信运营商的产业定位和商业模式选择问题,并就能力开放的商业模式的实施提出了建议。李安民[6](2011年)从运营商角度分析了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及趋势,提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的角色定位和主要对策。姜奇平[7](2011年)从移动互联网对电信运营商转型的要求展开研究,提出了从转型的角度看待运营商如何适应数据核心业务。杜娟[8](2011年)从拓展用户规模、拉动用户流量消费、提升流量价值和完善机制体制等4 个方面,提出了移动互联网流量经营策略建议。总体来看,现有成果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内涵、业务体系、服务特征、商业模式、竞争主体及策略和运营商应对挑战的对策等,未从运营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展开细致的研究。

2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分析

李安民[6](2011年)提出“移动互联网的立足点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创新点是移动性、移动互联网的价值点是社会信息化”的观点,笔者表示认同,但现有成果对移动互联网本质的分析尚不透彻。下面将根据运营商工作实践,对移动互联网的本质进行多角度的阐述。

2.1 移动互联网的内涵

基于运营商工作实践,关于移动互联网的理解如下:

一是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各自独立发展后互相融合的新兴市场,目前呈现出“互联网产品移动化强于移动产品互联网化”的趋势。

二是“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是互联网,可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桌面互联网的补充和延伸。

三是虽然移动互联网与桌面互联网共享着互联网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但移动互联网有实时性、隐私性、便携性和准确性的特点。

结合相关研究机构及学者对移动互联网内涵的界定,本文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手机、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等无线终端随时随地通过移动通信网接入互联网并享受服务,它包括四个要素:(1)移动网络,包括2G、3G和E3G等(不含固定无线宽带接入、不含无移动功能的WiFi);(2)面向公众的移动应用及互联网服务(WAP和WWW方式),具有移动性和移动终端适配性等特性;(3)移动终端;(4)需要移动互联网应用及服务的用户。

2.2 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体系

吴钢[8](2011年)将移动互联网业务分为内容类、服务类、广告类三大类,未从本质上对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体系进行划分,存在较大的局向性且理论指导意义不强。基于移动互联网内涵的理解,本文认为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体系主要包括三大类:

一是桌面互联网业务向移动终端的复制,从而实现移动互联网与桌面互联网相似的业务体验,如移动搜索、移动电子邮件等。

二是移动通信业务的互联网化,如移动VoIP、飞信等。

三是结合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功能而进行聚合(包括网络能力聚合、应用聚合及数据聚合)的有别于桌面互联网的业务创新,这是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方向,如移动Web2.0、移动位置类业务等。移动通信功能包括网络能力(网络鉴权、定位能力、Push信道和网络支付等)及用户信息(终端配置、SIM卡、身份、业务订购、通信行为和帐务计费等);互联网功能包括互联网技术(搜索、Widget、Mashup等)、互联网信息及应用(内容、地图、视频和游戏等)。

2.3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及服务特征

移动互联网继承了桌面互联网开放、协作、无中心的特征,又继承了移动网的实时性、隐私性、便携性、准确性和可定位的特点,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特征:

(1)满足用户需求多样化:时间碎片化,生存方式数字化,信息来源去中心化,信息与应用焦虑化;

(2)移动Web2.0:满足随时、随地、随意的融合信息交互,同时UGC、SNS迅速发展;

(3)应用Widget化:自主化、定制化,简单易用化、可传播化;

(4)设备特性:种类多样化,触摸式交互,多通道交互,屏幕尺寸、终端与服务融合,价格较PC低廉,更新速度快;

(5)平台特性:iPhone OS,Google Android,Windows Phone;

(6)移动媒体属性:移动互联网独特的新属性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四大基本媒体需求(沟通、信息获取、娱乐和交易),同时可精确满足个人的即时需求,这是移动媒体最本质的特征。

2.4 移动互联网用户需求分析

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入口(即用户第一接触点),主要包括手机浏览器、手机搜索、手机SNS、应用商店、手机门户网站、客户端应用(IM)和手机输入法。

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需求趋势,IBM认为是“用(实用化)、玩(娱乐化)、看(媒体化)”,如图4所示。

2.5 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多样性

从收费模式看:

首先是免费模式,如运营商通常使用的前向收费及包月收费(流量包月、时长包月、业务应用包月)模式。

其次是付费模式,包括四大类别:(1)一是伪免费即直接交叉补贴:1)未来费用贴补当前费用。如1元购机,运营商通过话费补贴手机费用;2)产品贴补相关服务。如微软通过销售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的费用,补贴在其上推出的Myphone服务费用;3)相互协同的产业链环节间交叉贴补。如苹果通过App Store打造iPhone应用的生态系统,App Store本身并不盈利但却促进苹果终端销售。(2)二是三方市场模式即广告主付费:1)CPC(Cost-Per-Click)收费。按网络广告点击次数向广告商收费,用户免费;2)多方共赢平台。如Google与免费音乐网站巨鲸网合作,推出音乐搜索,由巨鲸音乐网与正版音乐产业对巨鲸音乐广告收入进行分成,谷歌通过自身搜索技术和用户基础为巨鲸音乐带来新的产品功能、体验和大量用户。(3)三是少数人为多数人付费模式:1)VIP会员收费,如VIP QQ号码收费;2)网游道具收费,如游戏免费、道具收费;3)增值服务收费,如Skype基础通话服务免费、增值服务(向手机打网络电话)收费。(4)四是非货币模式:如UGC、Wiki,上传者赚取的是自己的名誉、关注度等非货币价值,免费上传内容为大家共享。

从业务类别来看,每种移动互联网业务都有适合其发展的商业模式。如移动门户,NTTDoCoMo与合作伙伴共享内容收益并获取高额流量费收入;雅虎以网站广告收入为主,渗透手机业务多领域。

从参与主体看,终端厂商盈利源自终端销售和服务应用费;电信运营商盈利源自通信费、信息服务费、广告费和销售分成;互联网企业源自信息服务费、广告费和分成收入等。

3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3.1 移动互联网用户发展情况

(1)我国移动用户接近10亿户,3G市场格局平衡

2011年底,我国移动用户达到9.86亿户,当年净增用户1.27亿,年增长14.8%。3G用户超1.28亿,渗透率达13.0%,其中TD-SCDMA达到5121万户(无线座机占比30%)、WCDMA达到4002万户、CDMA2000达到3719万户。(数据来源:工信部)

(2)我国手机网民突破3.5亿户,单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接近5500万G

2011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达到3.56亿户,占总体网民的69.3%;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逐月上升,2011年12月当月流量达到5446万G,全年累计同比增长37.4%。(数据来源:工信部)

3.2 移动互联网终端发展情况

2011年我国3G终端出货量超2亿台,超过2009年和2010年的总和。其中3G手机1.74亿台,占比近87%;3G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达60%。2011年10月,我国3G手机出货量占比近53%,首超2G手机。(数据来源:工信部电信研究院)

3.3 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情况

当前移动互联网应用本地化趋势明显,如微博、移动SNS、移动视频、移动电子商务、应用软件商店和移动搜索等业务成绩斐然。随着各方主体积极参与,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逐渐完善,应用商店生态圈成为重点。预计2012年中国手机应用下载达到109.59亿次,年增长199%;中国应用商店市场规模达到17.45亿元,年增长178%。(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3.4 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情况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的创新,网络经济规模持续攀升,年增长率逐年提升且维持高位运行,2012年网络经济规模超过4500亿元,达到4751亿元,年增长77.3%。2011年移动互联网增速首超网络经济规模增速,2012年移动互联网规模达到787亿元,年增长94.5%。

4移动互联网竞争主体及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分析

4.1 移动互联网市场竞争的主体及策略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不断裂变和细化,价值链主体多元化,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竞争不仅来自同质企业,更多来自异质企业。从目前来看,移动互联网市场竞争的主体为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终端厂商,三股力量的发展策略和路径各不相同,但最终竞争的焦点都在于把控用户第一接触点。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进一步深化,未来可能会出现新的主力。

4.2 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

随着移动互联网各价值链主体在价值链上不断进行横向延伸,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数据流量的爆炸性增长对网络承载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2)业务收入增长速度远低于流量增长速度,量收不匹配现象进一步凸显;

(3)移动互联网生态环境和商业模式变化冲击运营商传统运营模式,运营商面临管道化;

(4)多方参与主体跨界融合,移动互联网正形成“云、管、端”立体化竞争局面(“云”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技术;“管”指面向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平台技术;“端”指移动智能终端软件平台技术、移动智能终端硬件平台技术和移动智能终端原材料元器件技术)。

5电信运营商的对策建议

面对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运营商要赢得竞争,抓住移动互联网这一历史性机遇,必须了解并遵守一定的准则,抓住关键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5.1 应对移动互联网挑战的六大法则

MIT的Michael A.Cusumano教授在STAYING POWER: Six Enduring Principles for Managing Strategy and Innovation in an Uncertain World一书中关于持久力的六条法则,为应对移动互联网挑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实际行动指南,见表3:

5.2 运营商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应抓住的四大关键点

(1)确保通道优势――加强网络能力建设,应对流量激增的挑战

持续加强网络能力建设,为用户提供高效、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是运营商长期的工作重点。

1)要持续建设3G网络,加大承载网研发创新,强化网络覆盖,完善网络质量,优化网络能力;

2)要着力加强P2P、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研究,推动基础网络的低成本高效运营;

3)要加强涵盖2G、3G和下一代通信标准的网络演进策略与系列标准研究,推进下一代网络大规模商用进程,为移动互联网的未来提供更高效的网络基础和服务。

(2)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展业务创新,应对其可能带来的威胁

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的必要性:

1)互联网企业创新机制和能力更加符合移动互联网产品开发的要求;

2)互联网企业的组织架构和运营机制较运营商更加适应业务创新需求。其研发人员占比高、研发投入占比大、研发机制灵活,如当前运营商业务部署时间为1年,则互联网企业约为3个月;

3)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是运营商进军移动互联网的主流模式之一。运营商希望借由移动互联网实现由通信运营商向智慧运营商(smart operator)转变。

(注:智慧运营商内涵主要包括通过精细化内容运营,满足用户日益增加的内容需求;挖掘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贴身业务;利用资本运营方式建立起互联网运营能力。智慧管道(smart pipe)内涵主要包括积极引进知名互联网典型业务,提升用户粘性;为互联网业务开发者开放API,创造更便利的开发环境;打造第三方应用平台,聚集更丰富的应用内容。纯管道(pure pipe)内涵主要包括积极地引进互联网典型的各种应用,为知名的互联网应用提供定制终端。从效果来看,smart operator、smart pipe明显强于pure pipe。)

运营商在竞合中要逐步建立起强大的信息存储和计算能力,把握移动互联网未来竞争的关键。从资源的角度看,与以往一样,在未来的信息社会,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比谁占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海量的资源孕育着巨大的商业机会,以Google为例,其广告业务实质上就是利用用户搜索信息,通过竞价排名的方式获得巨大的收入;Google具有至少45万台服务器和超过美国政府的计算能力,这些服务器上存储着大量的经过处理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挖掘和利用正在进行研究。Google的实力不仅体现在其软件和互联网服务方面,还体现在全球最为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和信息处理能力。

(3)凝聚终端力量,应对明星手机的挑战

运营商应实施开放的、多样的智能手机合作策略,进一步满足细分高端用户的市场需求,达到整体上与iPhone等明星手机相匹敌的效果。一是iPhone等明星机在吸引与保有高端用户和新增市场方面有较大优势;二是运营商与Apple合作不会给运营商带来明显的财务和资本市场方面的好处;三是运营商与iPhone的排他性合作会给没合作的运营商带来冲击,但冲击没有想象的大。

(4)通过商务模式创新,开创业务增长新蓝海

运营商要选择适合业务发展的商业模式,通过价值共享推动合作共赢。

1)结合移动互联网内容收入占主体的特点,根据各类产品和业务的不同类型,选择或创新商业模式,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盈利:内容使用收费,业务流量收费,专利授权收费,网站会员收费,网络广告收费,游戏点卡收费,支付分成收费,以及平台出租收费等。

2)在商业合作过程中,以价值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推动产业链广泛、持久的合作。随着对“客户价值”理解的深入,所有使客户带来价值的业务,都由运营商行使绝对主导地位已经不现实。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合作共赢将成为主旋律。

互联网运营核心范文2

趋势一: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阶段性增长

艾瑞咨询分析认为,WAP用户是目前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的构成主体。运营商下调WAP资费增加了用户手机上网的频率和时间,增强了用户上网体验的意愿。同时,终端厂商更多支持WAP2.0的新款手机,WAP网站不断优化用户界面和提供丰富应用服务,手机浏览器推广使用,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手机上网的用户体验。

此外,随着运营商加大手机上网概念的宣传力度和范围,提供更加优惠的资费套餐,手机上网得到更多用户的关注和响应。由于受到手机硬件和上网速度的限制,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访问WAP网站成为其获取手机上网体验的初始选择。

趋势二:以用户为中心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研究发现,电信行业经历IP化变革是互联网冲击和通信技术演进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建立可管理的IP网络和形成对产业价值链的核心控制力,是运营商长期以来实践的方向。面对市场竞争加剧,运营商实施由语音业务向数据业务的战略转型,决定了移动互联网成为运营商竞争的焦点。

移动互联网正在经历一个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未来移动互联网将发展成为可以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等服务的开放式网络。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运营商认识到不仅仅提供接入服务,更重要的是满足用户随需服务的诉求和不断为用户创造价值。这种以用户需求和体验为核心的驱动力,改变了运营商重运营轻服务的旧有模式,重塑了运营商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

趋势三:移动互联网形成三向竞合格局

过去电信产业的高速发展得益于运营商对整个产业价值链的绝对控制力。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融合趋势,迫使运营商必须为了应对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激烈竞争做好准备。经过在各自领域的快速成长,新的竞争者已经发展成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领先企业。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庞大的用户规模、高效的产品研发能力、重视用户体验并且了解用户需求增强了新竞争者的竞争实力。

趋势四:移动互联网业务呈现多元化、差异化和个性化趋势

技术能力和市场需求共同推动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从文本格式、铃声图片、WAP上网、个性化定制服务到多媒体信息服务。早期以短信服务为代表的移动增值服务扮演了移动互联网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角色。

目前移动宽带和智能手机成为服务内容的创新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手机搜索、手机即时通讯、移动SNS、位置服务LBS和手机游戏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欢迎。经过终端融合发展的历程,手机终端发展趋向于更加贴近用户并且以满足个人需求为主。手机终端高度个人化的特征决定了移动互联网业务多元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必要性。

趋势五:移动互联网走向开放、协作和分享

开放、协作和分享是互联网的核心价值理念。面对互联网模式的冲击,运营商需要借鉴互联网模式的最佳实践,在此基础上引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构建开放式平台、集成互联网应用服务、创新商业模式、提高产业链服务能力是运营商积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互联网运营核心范文3

如果说过去P2P应用给电信运营商发展宽带业务带来机会,展现了其有利的一面,而现在在运营商业务日益多元化的今天,P2P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

电信运营商不仅需要发展宽带业务,还需要在宽带业务基础上进军内容和应用业务,以摆脱沦为“管道”的危险。而P2P占据了大量的带宽,挤占了其他内容和应用业务的发展空间;同时广大用户之间内容和应用资源的共享以及众多P2P内容提供商的出现,又给电信运营商开展内容和应用业务形成挑战。

依照这样的形势,P2P似乎会一直被运营商封杀下去。

然而移动互联网的到来给各种互联网应用带来新的增长机会。P2P的命运是否会因移动互联网而不同?

中国移动在去年4月份了DSN2.0技术白皮书,试图利用P2P等分布式技术建设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架构,从而实现灵活的、可扩展的、并且能够提供多媒体应用和内容应用的开放性网络能力平台。在试验网中,中国移动部署了刀片服务器,并利用P2P算法使其形成流量处理和自组织网络拓扑的智能机制,然后在现有的核心网基础架构基础上完成呼叫控制,从而在试验网实现了多媒体电话和P2P流媒体业务的应用。

中国移动的做法被外界视为“招安P2P”。中国移动对P2P改堵为疏,P2P的命运有了转机。

良性循环?

在谈到P2P应用的价值时,中科院研究员侯自强曾表示,电信运营商宽带业务最好的赢利模式应该是这样的:某种应用产生巨大的流量需求,刺激运营商加大设备投入,增加带宽;另一方面,足够大的带宽又可以促进新的应用出现,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P2P就是这样一种应用。

然而P2P应用并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反而被运营商拦腰截断,打压封堵。原因是P2P带来的冲击如此之大,运营商很难在短时期之内适应。

P2P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最广为人知的是带宽消耗过大。传统互联网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用户需要从服务器上下载文件,如果某一时刻同时下载的用户过多,就会使服务器过于繁忙,无法应付。因此几乎所有的服务器都对同时下载的用户数量以及最高下载速度进行限制。而P2P下载是点对点的下载,资源的来源并不是服务器,而是其他的互联网用户。同时下载的用户越多,下载的速度越快,因此很受互联网用户的欢迎。

但是大量使用P2P下载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网络拥堵。一部分用户占据了过高的带宽资源,因此影响到其他用户的上网速度。为了缓解网络拥堵,运营商就需要投入巨资进行宽带升级,然而其收益并不会同比例增加。中国网通技术部总经理焦刚曾经对媒体表示,P2P占用了80%-90%的带宽资源,但是只给运营商带来了十分之一多一点收入。运营商自然就会寻求封堵P2P,导致P2P的良性循环无法实现。

不过P2P带来的冲击并不仅限于带宽的过量占用,还包括对电信运营商内容业务的冲击。P2P技术将互联网内容分发的任务分散到每个用户身上,而不是集中在服务器上,这样就实现了整个网络的负载均衡,从而使大规模的内容分发成为可能。这降低了内容分发的门槛,导致大量的内容提供商的产生,对意图进入内容产业的电信运营商形成巨大压力。

此外,运营商传统的话音业务也受到P2P应用的冲击。Skype和QQ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去年年底,工信部将互联网电话定义为“非法”,并会同有关部门集中打击非法互联网协定电话(包括Skype),正是为了维护电信运营商的利益。同时还传出中国移动总裁李跃密会马化腾,就“QQ以极低的代价吞噬移动GSM网络流量”问题与其交涉,并且措辞强硬,可见P2P对电信运营商的冲击多么深刻。

更重要的是,P2P挑战了传统的网络规划和设计的基本原理。在传统互联网的网络设计中,电信运营商一般假设用户是一个“客户端”,是互联网资源的消费者,而不会是互联网资源的提供者。因此一般都会假设用户上行流量远小于下行流量,并且用户不会“永远在线”。因此,从接入网上行向城域网和核心网,设计中都会有一个流量的“收敛比”。采用统计复用的方式使用户之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共享网络资源,以降低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降低最终用户的使用价格。目前运营商和用户签署的互联网接入合同,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基于这样的“默认”假设定价的,没有把P2P的影响考虑进去。而现在P2P的出现使得这样的网络设计不再适用,运营商如果没有勇气改造网络,就必须对P2P应用进行限制。

也许短时期之内,电信运营商还很难完全接受P2P。然而P2P应用代表了互联网用户的需求,这种需求并不是简单的封堵就能解决的。而且P2P技术符合了互联网的本质,它改变了传统互联网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真正使每个互联网用户连接起来,由此带来巨大的资源共享优势。电信运营商如果无视这样的优势,单纯寄望于封堵,显然也不明智。运营商真正需要做的,是提高带宽,同时改善网络架构,尽量改善P2P应用对带宽的占用,并提高数据的传输速度。

改堵为疏,是运营商迟早的选择。特别是在国内用户对宽带越来越不满、电信运营商宽带升级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电信运营商积极建设光线网络,为各种应用搭建更广阔的通道,P2P应用也会是受益者。

技术探索

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使得电信运营商开始重新思索P2P的未来。将来电信网和移动网会更深一步地融合,越来越多的P2P应用会走进移动网络,电信运营商需要为此做好准备。目前P2P技术正在从一项用户级的技术向电信级、运营级的技术发展,运营商正在利用这样技术改进现有业务平台,从而提高网络利用的灵活性,降低成本,开展更多的增值应用。

早在2007年11月,中国移动就了移动互联网计划WiiSE(Wireless Internet/IP Service Environment),WiiSE计划是中国移动面向移动互联网战略的端到端的研发计划,本质上是中国移动面向未来的分布式无线网络,具有无线多连接接入、扁平化全IP网络结构,网络节点同质化,应用P2P、分布式信息存储和处理等特点,目标是构建可运营、可管理的新一代移动互联网络。根据WiiSE计划,每一个移动终端将具备一个IP地址,成为移动互联网中的一个节点。这些节点利用P2P技术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包括带宽、存储、计算、信息内容等资源的共享。不过这种共享是可管理、可控制的,能够被电信运营商控制在可以接受的限度之内。

WiiSE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分布式业务网络DSN,DSN利用了P2P技术,以累积核心网络内的分布式运算资源,包括网关、设备等,组成一个新型的核心网交换机设备。这个设备可以完成传统的移动交换机完成的功能,例如短信、彩信、语音业务等,但是与传统交换机设备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处理能力更加强大,全网用一台交换机就可以支持十亿用户,而且扩展性很好,非常适合在用户数量巨大的移动终端领域使用。

不仅在移动互联网,在传统互联网上,电信运营商也在探索如何利用P2P技术提高网络传输效率,但同时又将其负面效用降低到最低的办法。例如中国网通就曾推出了基于P2P技术传输的全新视频网络服务“视网计划”,这项计划意图通过可管理可运营的P2P技术,在传统网络上构建一张运营商级P2P传输播放网络,由单纯的“资源出租”转变专业化的“视频网络服务”。 该网络由内容网络和播放网络两部分构成,由服务器自动地将节目内容分发到视频网络分布在各个节点内的播放服务器上,同时又在内容源和用户P2P网络之间加入运营服务器,实现了内容监控、流量计费、版权保护等诸多功能。

此外还有多种技术可用于解决P2P带来的问题。如P4P(Proactive network Provider Participation for P2P)技术,这项技术其实是P2P技术的升级版,目的是为了加强ISP与客户端程序的通信,降低电信骨干网的数据传输压力,并提高文件传输的性能。P4P与P2P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传输节点,而不是像P2P那样,随机选择。这样就可以把P2P节点的传输区域控制在某个范围,最大程度上解决大型节点和网络出口负载,从而缓解骨干网的拥堵。

PCDN技术。这项技术在在CDN节点的边缘构建了基于用户的P2P自治域,通过集中的分布式架构将P2P的流量严格限制在同一边缘节点的区域内。这项技术的原理与P4P技术非常相似,即通过控制P2P流量传输的范围而降低其对骨干网的挑战。

P2P服务器模式。即把服务器而不是PC当成CDN网络的节点,达到CDN网络优化和加速的目的。服务器之间实现P2P连接,这样就不用再到中心节点的存储上寻找内容,从而提高网络传输的效率。

只要解决了P2P不可控的难题,P2P技术就能有效地与现有的网络条件相匹配,从而变得可利用。

智能管道

不论是对于传统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解决P2P问题必须三管齐下:首先是利用相关技术解决P2P的可管理可运营的目的;然后电信运营商需升级宽带,为互联网用户提供更富足的带宽资源;最后还需要电信运营商探索出一条实现差异化的流量计费方式。

当前中国电信启动了“宽带中国,光网城市”战略,计划从2011年到2015年,南方城市地区实现家庭和政企用户光网全覆盖,光纤用户超过1亿户,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宽带互联网,同时,接入带宽在三五年内速率跃升10倍以上。

更加富裕的宽带资源自然有助于P2P的发展,但是中国电信在发展光纤网络的同时,也提出了向智能管道运营商转型的目标。什么是智能管道?根据爱立信对智能管道的定义,智能管道的“智能”有四个层次:第一层,能够实现对丰富应用的优先级设置;第二层,能够对不同的通信服务进行优先级设置;第三层,能够对不同的服务种类进行区分;第四层,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是,可以通过网络优化,实现对接入质量的优先级设置。

所以智能管道其实是一种差异化的流量计费方式。那些享受优先级越高的服务,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这样就解决了电信运营商宽带投入高而收益不足的问题,还能尽可能地为P2P应用提供最大量的带宽资源。

此外,智能管道还可以区分忙闲时的优先级策略,由于大部分使用P2P软件进行下载的用户对时间的要求并不高,这样电信运营商就可以通过智能管道将这一部分需求安排在网络较闲时进行运作,同时还可以提供更加优惠的资费,实现了电信运营商和用户的双赢。

从计费方式上看,有线互联网大多采用包年计费,即按时长计费,而无线互联网则多是按流量计费。不同的计费方式也对P2P产生直接的影响。按时长计费符合了用户的需求,但容易造成网络拥堵,而按照流量计费,又使得P2P应用的费用高昂,抑制了P2P应用的市场需求,两者都不是有效的方式。而智能管道提供了更多重的选择,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然后按照不同层次的服务进行不同的计费,更加精细化,对用户来说也更加公平,对电信运营商来说,也更具操作性。

当前电信运营商纷纷提出向智能管道运营商转型,考虑到这种管道运营方式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影响,这种转型是否能成功进行还有疑问。然而将来P2P流量计费的多元化是大势所趋,这也是促进P2P应用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

开放花园

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电信运营商正在利用P2P技术建造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架构,以形成一个开放的可容纳各种应用的综合性的业务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讲,P2P技术背后的开放理念正在融入到电信运营商的传统电信网络之中,促成了电信运营商从“有墙花园”到“开放花园”的转变。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曾在2009移动互联网研讨会上表示,从网络的发展轨迹来看,Internet和移动通信网络逐步融合是必然趋势。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是围绕话音业务为核心进行设计和优化的,而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是要以Internet为核心进行设计和优化,这意味着运营商必须提供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和业务应用环境,让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商、用户等产业链的参与者都可以参与到业务设计中。

中国移动之所以利用DSN技术构建新型移动互联网架构,就是为了打破传统通信网内部架构的封闭性。传统的通信网在网络架构上的有多重局限性,当一些新型业务上线时,往往需要对业务的落地实施方案进行特别的研究。而为了满足上线时间的紧迫性要求,往往只能提出临时或局部的解决办法,原有的业务网模式越来越显现出其无序性和局限性,对低成本、高效率的业务部署和业务运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互联网运营核心范文4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中韩比较 发展策略

移动互联网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传播形态和大众舆论格局,信息传播由单一传输变为互动共享,消息的源头更多更广,具有移动性。由于互联网的反中心、反控制特点,舆论热点经过互联网的外溢与融合被极度放大。因此,只有把握移动互联网的行业脉搏,疏导舆论走向,创造有价值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才可能在网络发展与融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融合趋势

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技术、终端、产业、内容、服务融合趋势日益明显。

在未来的几年,移动互联网会以比传统互联网更快的速度发展,但是并不会完全取代传统互联网,而是作为其有效补充,在将来,会由于移动互联网更符合需求的迅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的地位和角色将发生微妙的调整,移动互联网有机会成为网络接入的主体,而传统互联网作为补充形式存在,形成移动和传统互联网并存局面,各自利用自己的优势提供相应的服务。该状态也同样适用于移动互联网内部,未来将形成2G、3G和4G并存的局面,与传统互联网走上融合发展的道路。

中韩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策略比较

放眼世界移动互联网行业,作为中国的近邻,韩国是世界移动互联网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新世纪以来,韩国移动互联网起步较早,业务应用日趋丰富,产业合作日趋完善,用户规模急剧上升。由于文化、历史和地缘上相近,韩国移动互联网的经验非常值得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学习和借鉴,从网络的升级到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从联合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各环节到移动互联网服务的提供,围绕移动互联网的终端、网络、平台和服务这些问题的解决,韩国移动互联行业已经经历了摸着石头过河的一些挑战,并形成了一些值得后来者借鉴的方案。

纵观移动互联网行业本身,运营商的作用至关重要,而政府部门也是奠定基调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从政府的引导和运营商的作用两个角度,基于中国和韩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比较,提出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几点策略。

(一)政府的良性引导保障行业的健康发展

韩国政府在电讯市场的发展中一直全力助推,适时裁定,引导了韩国移动互联网行业中运营商、生产商之间的关系的良性发展。

CDMA和WCDMA的先后采用和发展都是政府在起推动作用。CDMA技术初期,全球范围内应用不广,而韩国政府看到其对于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重要里程碑意义,将其选定为核心技术之一并给予了大力支持。信息通信部还立法将公共软件开发项目的允许利润率从原有的10%提高到法定最高标准25%,以扶持本国软件业的开发,有效地推进了行业的蓬勃发展。

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中国通讯行业管理部门应该看到现今的不足和机会,积极引导行业发展,为移动互联网发展及智能终端应用创造更大空间。

1、平衡运营商竞争关系,非对称性管制,引导市场良性竞争。韩国政府所扮演的仲裁者角色,体现在扶持弱小运营商的政策上。1996年1月,正是SK电讯作为韩国电讯业的老大在韩国推出了世界首个商用CDMA移动电话服务(2G)。当SK电讯强大到别的运营商无法生存的时候,韩国政府于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带号转网政策。韩国的特点是:采用不对称管制的方法,在政策实施的初期,只允许主导性运营商SK电讯的用户单向转网到KTF和LG电讯;半年后,才允许KTF的用户向另外两家运营商转移;一年后,最小的运营商LG电讯才开始执行带号转网政策。①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经过不断洗牌也在朝着平衡力量的方向发展,但是应更好地让利于用户。

2、引导新技术。开发新技术,逐步发展顺应用户需求的3G甚至4G技术。

3、引导运营商向国际化发展。由于韩国市场和客户数量的局限性,韩国政府鼓励运营商开展海外合作,用优质的亚洲落地服务满足了大规模的欧洲移动互联网用户。随着中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3G业务的深入合作,中国乃至亚洲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潜力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将迎来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机遇。

4、引导运营商平衡地域差异,帮助中西部落后地区;或者政府直接补贴,以缓解我国明显的地域发展不均的问题。

(二)运营商发挥在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主导作用

只有运营商作为核心环节,在移动互联网的行业环境中与终端生产商和内容提供商竞争,链接政府和用户等上下游环节,才能实现全产业链的良性合作,带动技术、内容、应用的全面繁荣。

1、技术革新。从技术的商用时间来看,韩国发展3G已有10余年,而中国只有2年。但是韩国因为从头开始,一步一步发展,而中国则飞跃式发展直接选用最先进的技术,因此两国现今采用的3G技术差别并不是很大。但韩国已经在多个城市开始了4G网络的试运营。中国移动采用了自主研发的TD-SCDMA技术,目前的速率还达不到CDMA2000 EVDO和WCDMA速率,但是它对中国在4G方面的研发起到了技术积累的作用。

国内运营商应提升自身在新技术方面的竞争力,提供更快的速率、增加稳定率、加大网络覆盖面积,逐步发展顺应用户需求发展方向的4G技术。

2、产业链合作,减少内耗。协调与终端生产商的竞合关系是韩国运营商成功的原因之一。在韩国,各运营商在开发新业务时,也会在业务的规划中重点研究新业务对手机的要求,以引导其他手机厂商生产。如SK电讯与终端厂商的合作主要采取三种模式:一是补贴,让用户用较少的钱,可以买到有新功能的新型号手机,但用户必须在SK电讯网络上使用服务;二是提前在SK电讯旗下子公司生产的手机中推广一些新的应用;三是通过SK电讯店来推销这些手机。②此举不仅节省了运营商的销售成本,而且由于SK电讯的店都采用特许经营形式,店全部业务均来自于SK电讯集团,所以店对SK电讯业务和终端功能的推荐也是倾尽全力,为SK电讯的数据业务普及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进一步下调资费。中国和韩国的3G资费都比较高,但是相对于家庭收入来讲,韩国的3G资费还是较中国的3G资费较便宜,而且韩国的三家不同运营商,分别专注于高、中、低端用户,对市场进行细分,对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套餐,从而使所有国民都能使用3G。值得一提的是韩国推出的不限流量和时间的套餐,对3G应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中国目前三大运营商都主要针对高端用户。中国移动所提供的低价套餐也仅是供用户体验一般的低流量业务而已,并不能体现3G相对于2G的优势。目前移动互联网资费过高仍是部分潜在用户尚未转化为在网用户的原因之一,而在带宽发展充分的情况下,资费下调之后造成的规模效益应能持平甚至超过高资费时期的利润。

4、培养用户意愿。通常情况下,新业务的发展有两方面动力――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而通信领域,用户大多无法预知需求,因此,大多数用户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需要运营商通过宣传、演示、使用等让其对新业务了解、认识并产生需求。在韩国的街头,移动运营商的营业厅随处可见,营业厅里环境优美,设有新业务的宣传和演示,用户可随时进去体验新的通信业务。此外,移动运营商还经常走上街头进行宣传,让用户了解最新推出的业务。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用户对3G特色业务产生了较高的使用需求和意愿。为了提供良好的业务体验,韩国的运营商还在网络方面大力推动。中国移动互联网虽然起步不及韩国早,但是可以从服务上进行弥补,为更大带宽容量的移动互联网培养好用户基础。

5、走差异化竞争道路。针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的用户需求,提供不同资费套餐和业务组合。SK电讯和KTF都将市场细分做得淋漓尽致,它们均按照年龄对用户进行了划分。

中国移动互联网前景展望

随着3G发牌和重组的完成,中国的电信市场竞争格局发生改变,以流媒体业务为核心的视频等增值服务还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移动互联网业务获取新的价值增长空间,实现由语音业务向数据业务转型,对于运营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移动互联网业务成为全业务运营下的竞争热点。政府较重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发展与创新,政策支持促进了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成熟。

基于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通讯和互联网产业结合的必然走向,基于推进中国信息化进程和实现产业跨越的目的,中国应该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第二,我国具有良好的产业、市场和用户的条件和基础,应该选择新的模式发展移动互联网,在推进信息化进程的同时实现网络通信技术的创新,提升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核心能力;第三,我国提升移动互联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能否构建自己主导的终端平台体系,并因此形成和领导移动互联网的产业生态体系;第四,目前情况下,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应发挥优势,从应用和高层平台入手寻求发展突破,进而向下延伸,进一步强化优势、弥补短板,寻求深层突破。第五,能否有效整合包括移动运营商、互联网服务、终端制造商、软件开发商、芯片制造商在内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力量是加速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创新进程的关键。

参考文献

①张勇,《市场失衡加剧 非对称管制应择机而行》[J].《世界电信》,2008(9)

②凤凰网:《韩国:高度细化的3G套餐及应用》,tech.省略/s-

pecial/2010-517teleday/detail_2010_05/14/1519435_0.shtml

互联网运营核心范文5

关键词:3G 移动互联网 五力分析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09年6月,我国已有1.55亿手机上网用户,同比增长32.1%。作为一个有待开发的新市场,其强劲的增长态势不容置疑。

3G移动互联网产业在国外已经取得较为成熟的运作经验。在日本,1999年率先开启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目前已实现99.7%的网络覆盖率。用户总数达到2350万户。嘴一大运营商NTTDocomo着力发展移动搜索、电子商务、SNS等应用,且手机终端实行免费制并由运营商控制。在许多地区仍处于负盈利状态的情况下,日本已经实现了在3G产业上的盈利。

在美国,苹果iphone3G手机采用“终端+业务+应用”的商业模式,超越诺基亚等老牌手机制造商,领跑全球市场。目前iphone已占据美国智能手机50%以上的上网流量,其稳定而丰富的应用设计已成为美国市场的核心需求。

以沃达丰fV0dalone)为代表的欧洲市场目前仍处于群雄割据的状态,市场规模还在扩大,但增速放缓,且尚未进入运营商所期望的盈利阶段。

2009年1月,中国三家移动运营商在分别获颁全业务牌照后。加紧部署各自的网络。中国移动推出低门槛的包月套餐。并实现“不换号、不换卡、不登记,直接换机即可3G”;中国电信将CDMA与WiFi业务捆绑,大力推广旗下天翼品牌:中国联通则借助其占据优势的宽带业务,力推商务套餐。在终端方面,中国联通引入了iphone 3GS手机,并推出“终端+服务”的两年制协约套餐。其中套餐规定用户只要在裸机原价(5000元左右)优惠1000元的价格基础上。预缴一定额度的业务费即可入网。中国移动则引入黑莓手机,同时推出自主研发的Ophone以应对竞争,并迫使前者降价。而中国电信则宣布将在年内推出包括黑莓在内的多个定制品牌机,以制约现有的终端竞争。在高门槛、高风险、高同构的市场里,移动互联网产业内的竞争正日益激烈。

3G时代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构成

进入3G时代,数据超过语音成为核心业务。内容、服务、软件集成乃至终端制造商的地位显著提升,而运营商作为平台的搭建者,将面临利润空间的缩水。此外,电信产业重组、政府政策逐步放宽、三家不同牌照的同时发放,使得行业内的竞争程度加剧。

如图1所示,3G时代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链环节主要包括整合传统媒体与互联网资源的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终端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和移动网络运营商,其中产业链的核心和用户直接面对的环节,便是拥有频道资源和全业务牌照的移动运营商。

国内移动互联网产业竞争力分析

五力分析模型是产业竞争力分析的一种模型,由迈克尔・波特fMichaelPorterl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它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的各项环节分析其各自对产业的影响力,将产业竞争力指标归纳为五种影响力因素,它们分别是现存同行竞争者、供货商、客户、潜在竞争者以及产品或服务的替代方式。

通过此五种竞争力量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厘清作为源头及核心的移动运营商所处的产业环境,探讨未来产业发展的策略性创新。

同行业竞争者。2G时期,业务报批与支付通道必须经过移动运营商,SP(服务提供商)与CP(内容提供商)缺乏抗衡能力。运营商掌握着对产业链的绝对控制力。

2003年开始,随着免费WAP成功分流付费网络(包括移动梦网)的客户群,以及直面客户的独立SP兴起,运营商的地位开始受到动摇。此外,中国在2008年前刚刚完成电信业的重组,原本包括铁通、卫通等在内的六家竞争者在重组后形成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联通三强鼎立的局面,稳定的竞争格局已然形成,国内电信行业将长期处于寡头竞争阶段。

目前。三家竞争者所提供的产品服务同构性很高,内容均涵盖了视频通话、手机电视、高速上网等核心项目。在资费上,三家运营商虽有按流量和按时长计算之分,且设置了不同的包月套餐和资费计算方式,但总体水平相当,这意味着实际上三家运营商争夺的目标客户在资费承受力上没有较大区分度。

尽管起步阶段的国内移动互联网市场增长速度远未达到预期,相比欧、美、日等国市场增长速度较慢,但三家运营商均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并已在前期投入巨额资金用于网络铺设。据估算,3G商用后的前三年,中国移动用于G网建设以及TD实验网的先期投资将高达1358亿元,二期TD投资追加300亿元:中国电信前期向联通购买CDMA,加之随后的网络铺设等费用,预计前三年的投资总额将达1462亿元;中国联通在为2G和3G网络的升级方面也先后投资1300亿元。国内三家运营商已经准备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做持久的市场较量,高成本投入、高政策风险、高同构性、高退出壁垒,使得三家具有雄厚实力和市场野心的运营商之间竞争十分激烈。

供货商影响力。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内容与服务两大提供商对3G市场的扩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服务提供商正在向内容提供与软件集成两个方向整合(见图1),甚至有逐步取代两者、独自成为核心吸引力的趋势。供应商主要负责提供整合后的媒介内容以及兼容各类终端的软件集成。目前较常见的软件应用主要为手机操作系统、视频通信、手机流媒体播放、位置服务及移动搜索等。

目前国内的供货商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适合终端的网络SP还未出现类似开心网和QQ之类的“杀手级”定制业务,缺乏应用创新。其次,服务提供商力量零散,缺乏领军人物。再次,免费WAP因与收费平台构成竞争而不断遭受冲击,同时受到来自独立SP的流量争夺。最后,运营商对业务的把握能力与在SP业务中的渗透有密切关系。同时,各类终端制造商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供应商与运营商都不是对方唯一的客户。对于运营商而言,一方面,内容、服务、软件以及终端供应商都处在完全竞争市场,少数巨头垄断整个行业的局面并未形成;另一方面,应用软件方面一直未见杀手级业务出现,据此可知供应商在整个产业链中的现有议价能力并不强,暂时不会对运营商构成较大压力。

客户的议价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通信业运行状况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9月。我国电话用户累计达到10.31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03亿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

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3.38亿,宽带网民达3.2亿,占总网民数的94.3%,手机上网用户达1.55亿。

国内手机上网用户的数量在增加。但增速较缓。从年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10~30岁之间,即学生与新入职群体。该两大群体具有较大的消费动力,也有较为稳定的网络使用黏性,3G移动互联网的增值业务对他们能构成一定的吸引力。

由于三家运营商提供的3G制式不同,而3G业务与手机号卡、手机终端又进行了捆绑,因此相比2G时代,用户的换网成本有所提高。但是,支持多个通信标准的多模终端呈不断降价的趋势,即使三家运营商各自推出基于入网的优惠套餐,仍难以长期确保用户的使用黏性。随着技术进步,客户换网成本将不断下降,运营商相对于入网用户而言将长期处于议价弱势。

潜在竞争者的力量。直接与运营商形成流量竞争的独立SP及同行、智能终端制造商、免费WAP以及互联网传统巨擘,都可能成为产业链核心地位的潜在竞争者。首先,它们均具备绕开运营商平台而直接服务客户的能力。其次,在资费或者技术上都拥有相对于运营商的优势。再次,都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忠诚客户群。

造成潜在竞争者短期内无法构成直接竞争的原因,一方面是现有的政策限制,另一方面是产业链三个环节向后缺乏一个成熟的整合模式。一旦运营商对于现有的WAP的政策限制被瓦解,智能终端与互联网门户及软件开发商能形成更紧密的合作,或者出现更多像苹果这样具备向产业链后方整合能力的硬件供应商,运营商就有可能失去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沦为渠道供应商。

随着产业一体化的逐步实现,跨平台体验终端快速融合,将带来以品牌而非产品为核心的营销理念。这些潜在的竞争者尽管目前处在帮助运营商“跑马圈地”而暂时形成的合作联盟中,但从长远看,它们有潜力成为运营商市场资源的分享者。

替代服务的威胁。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直接影响一个产业的投资回报率。当替代产品或服务在价格、性能上所提供的替代方案愈有利时。对产业利润的限制就愈大。

虽然LTE及4G技术在未来将是3G技术的有力替代,但就目前而言尚不具备替代能力。一是新技术并非对3G技术的颠覆,两者可以互补;二是新技术存在投入大、研发成本高的问题,无法对现有3G业务形成定价限制,只能作为一种优化升级的补充。另外,出于硬件铺设以及市场培养方面的考虑,短期内无法实现真正的普及。因此作为替代品对3G造成的冲击十分有限。

结语

第一,由于电信业重组,以及政府政策的逐步放开,原本的垄断行业开始引入竞争。在3G时代,其他两家运营商在基网铺设、资费、业务类型、服务定位方面都与行业领军者中国移动缩短了距离,国内移动通信产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可能。产业内部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并且随着双模、多模终端以及兼容软件的不断问世,“跑马圈地”将会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相比2G时代,客户存在更高的流动性。

第二。在带宽扩容、数据传输能力提升的基础上,移动支付在3G时代成为可能。相较于之前“平台+服务”的模式,服务提供商在3G时代的议价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运营商对于产业链的掌控力也将进一步削弱。对于运营商而言,如何通过资金技术合作参与到内容制作与业务开发中来,是巩固自身在产业链中地位的重要途径。

第三,从我国的消费市场来看,虽然移动用户规模居世界首位,入网用户总体规模很大,但是真正涉及移动通信领域的终端普及并不高。其原因在于:其一,我国3C-主要使用人群为高年级在校学生以及年轻白领,该群体支出能力有限。对价格敏感;其二,3G的新增功能并非该用户群的刚性需求,因此对其支出预期也就很难在短期内有大幅提升;其三,三大运营商的用户增长尚未突破临界点,规模效应难以显现,因此,尽管移动通信、互联网用户均有较大的用户基数,但是真正普及3G业务十分艰难,消费者议价能力只增不减。

第四,根据CNNIC的用户使用调查,55%的受访者认为最影响手机上网体验的因素首先是网速,其次是费用,再次是耗电。鉴于3G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网速提升,并且未来的LTE及4G技术都将在这方面体现出优化的性能。因此可以预见3G互联网产业市场前景乐观。如果在资费上体现更明确的差异化,或者针对主要使用人群做进一步的市场细分,同时在技术研发上进一步支持长时待机芯片,那么3G业务有可能进一步打开国内市场。

互联网运营核心范文6

宿怨缘起

电信移动网的兴盛是电信业衰落的转折点,而彼时电信运营商正如日中天,浑然不知;PC互联网的兴起使电信业的危机开始显现,但还不明显,运营商并不敏感;直到去年移动互联网的爆发,运营商才意识到危机迫近。从邮政业、纯电信业(日后兼做移动互联网管道)、电信业加固网管道、电信移动网到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在依次转移,电信运营商逐渐丧失了产业主导地位。

邮电分家后,凭借语音通话的优势,同时通过语言和文字两种传统的传播媒介满足了人们的沟通需求,且利用高新科技提升了交流的便捷性和实效性,电信业风光一时,成为新生产力的代表,位于产业价值链的核心主导地位。电信企业虽是国企,但由于更少了政治意识形态功能、市场化程度更高、手脚更自由、嗅觉更灵敏,迥异于广电部门的后知后觉,电信运营商首先发展互联网,互联网管道网络(固网)被其建立起来。这也就不难理解难怪电信运营商长久以来一直认为所有的互联网业务都是其电信基础业务上的增值业务,都是电信业务。起初确实是这样的,但时过境迁,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当互联网也有了自己的基础业务、具备了核心能力后,运营商再这么看便会犯战略性和方向性错误。不可否认,互联网与电信渊源颇深,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有趣的是,在2000年左右互联网泡沫破裂、互联网企业普遍处于低迷期时,是中移动的移动梦网挽救了互联网企业,使不少互联网公司起死回生。当时,中移动垄断了费用计收体系,所有费用(分通信费和信息费)都得经过运营商,自然可以分成截留利润。但此后互联网支付方式多样化后,许多互联网企业有了自己的支付体系,大头的信息费用就流失了。互联网企业利用了原运营商的网络和客户资源,进入了原是运营商的阵地——手机,但却自行截留了财源,运营商被越了顶。若是其他业务也就罢了,现在是语音等核心业务被越顶。

互联网企业与运营商的宿怨源于利益之争。这次微信收费事件表面上看是为管道,实则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充分体现了运营商失去产业核心地位、沦为管道、业务被替代、利润日渐下降甚至被退出市场的集体焦虑。目前运营商仍是盈利的,但利润率却没有互联网企业高,眼红高利润率及前途焦虑,才是此次运营商提出向互联网企业OTT业务收取信令费的真正原因,但这难以启齿,而信令费是二者最为契合的理由。邮政虽被电信压过,但二者没有结合点无起事端的由头,业务间并非完全重合与替代,邮政业还有自己的生存空间,矛盾不会激化。但互联网与电信业的关系则不同:PC互联网时期,互联网业务已经出现了对电信业务的某种替代性倾向,但并未真正进入手机终端,也未对电信业务产生即刻的明显影响;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二者共载于同一个网络,且互联网业务进入手机等终端、争夺同一个目标客户群、利用手机号码和通讯录资源、可以完全替代电信业的全部业务,这对运营商而言无疑是釜底抽薪、灭顶之灾,生死存亡之际,必会拼死抗争。邮政和电信提供的服务是基础交流业务,无非就是语言和文字,而互联网则不仅能够提供基础交流业务,还可以提供增值交流业务(如SNS、大数据推送、视频通话等),互联网领域可施展拳脚的空间比电信业要大。这还不算,最致命的是原先运营商的命根子电信基础业务和电信增值业务形态被互联网企业全部当成了互联网基础业务免费向用户提供,这种使用户零成本的竞争优势对运营商是致命的,互联网企业还有互联网增值业务去盈利转移支付,而由于电信业的业务空间狭小,很难生长出新的业务增长极,一旦业务被替代,运营商便只能获得管道的微薄利润,自然心有不甘。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日渐式盛,使业务的使用可以更为便捷、随时随地,电信业务相比PC互联网业务的随身便捷的优势也不复存在了,其受到的冲击更大了。

双方积怨已久渐深,矛盾迟早要爆发,微信是互联网的集大成之作,自然也是运营商的掘墓人,对运营商的话音、短信、彩信全面形成取而代之之势,运营商的举动也在意料之中。

收费辨析

收费与否主要是市场问题,同时也要兼顾国情和社会公共利益。具体到本次事件,中移动是否该向腾讯收取信令费?首先从市场角度看,本利相当、利险相等是商业法则,在价值创造中,投入了多少资源成本才能相应地获得多大的回报。在OTT业务的价值增值过程中,运营商投入了管道资源,可以在管道上收费获得利润,即管道费。目前运营商的管道费主要是流量费,向使用OTT业务的用户收取(固网宽带租赁费暂不考虑,因为固网业务对运营商的冲击不大,且这次运营商针对的是移动互联网OTT业务),加上运营商自己的诸如语音、短信等业务收入中的一部分(这些业务收入基本上全可算管道收益,因为内容用户产生。中移动去年盈利千亿,在多数国企效益不佳的情况下,中移动的生存状态算不错),互联网企业未为移动管道付费。运营商该否收费,要看其目前管道收益情况,运营商投入的管道成本多少,收入多少,是盈利还是亏损?如果入不敷出,那么收费理所当然(对谁收、以何名义收、怎么收后面讨论)。如果盈利但未达到合理利润率导致必要的网络建设吃力,那么可以适当提高或增加收费;若利润率已然很高,那么就不该收费了。中移动出台现行流量等资费前一定做过精细的成本核算,目前的资费一定是能够保证盈利的,OTT业务越大,流量越多,运营商管道盈利越多,运营商是受益于OTT业务的。若眼热互联网企业的高利润率提出收费不该。若运营商已经有了合理利润,认为互联网企业也使用了管道,要向其收费,那么用户侧的流量资费应相应降低。

现在的问题是中移动声称OTT业务大量占用信令资源,影响到了运营商自己的语音、短、彩信业务。若确实如此,且中移动现有的利润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出于优化建设管道、保障电信用户的通信权利,占用信令资源者应该给运营商合理的费用,毕竟互联网企业占用了资源就得付费,具体价格应按成本核算遵循市场规则。其中还有两个问题,中移动应对所有占用信令资源的OTT业务收费,而不该仅针对微信,这样分摊到每个企业的费用就少了;收取的这部分费用要用在管道建设上,要监督,运营商不能不作为。

其次从公共利益角度看,移动网络具有公共基础资源属性,运营商要保持网络中立,不得用管道牵制互联网企业。在产业链中,管道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不可使其收费过高,保持合理的利润率即可,若收费过高,将会影响国家的信息竞争力和民众的利益。产业上,互联网优于电信,但考虑国情,电信企业不仅是商业企业,还具有极强的公益性,要保证普遍的电信公共服务,互联网企业也要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可以暂时让渡一部分利润给运营商,使其建设好网络、提供优质的电信服务。

假使满足收费条件,如何收?如今运营商也经营自己的互联网业务,与互联网企业的OTT业务竞争,如若对互联网企业收费,一定要注意公平问题。运营商的很多业务都是减免流量费的,幸好运营商的业务基本都是收费的(因为无其他盈利渠道),否则运营商会明显多出一块不公平的竞争力。向互联网企业和用户双头收费可以,但价格要市场化,不得垄断定价。应以管道费名义收取,名目不要繁多,应综合考虑成本,合理定价。

资费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随着成本的变动而变动,总的趋势是成本降低,资费减少。信令不是救命稻草,中移动的大部分用户集中在2.5G网络上,但随着3G、4G等到来,OTT技术优化,信令费即使不取消,其数额必将极小。运营商若安于做智能管道当然没问题,但若想重塑产业地位,信令没作用。

理想的未来

以下内容涉及出谋划策解决矛盾,其实矛盾只有一种解决办法,即物质灭失、零和博弈后,一方彻底不存在了,这对矛盾才能解决。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的矛盾无法解决,只能调和平衡直至一方消失。虽然二网融合是趋势,但毕竟电信网和互联网是相互独立发展的产业,融合绝非易事。二者的冲突在于两种异质体制,电信业是全业务收费模式,而互联网是基础业务免费吸引流量,增值业务收费,只要基数足够大,即使转化率很低、只需很小的转化率,收入的绝对值也很多。运营商就输在商业模式的相对落后上,信令是技术问题,很容易很快解决,商业模式的落伍才是致命的,信令费不是出路。三网在技术、业务层面上早就已经融合了,只是利益争斗阻碍了其快速顺畅发展。

看到问题容易,提出解决方案却不易,很多时候不是先有方法论再去做,而是先做,正好契合了发展潮流,就做成了。记者也无力为运营商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只能从宏观上自以为是地说说。运营商大势已去,产业价值转移是潮流不可逆。但运营商又不能不努力,好歹延长自己的生命周期,他们的这些努力即使最终救不了自身,也一定会为产业的发展有益。这话一说定有人反对,也会泄人士气,但心态好有智慧就行。有人认为运营商的出路在于“去电信化”,但记者认为这不可能实现,只会加速运营商的衰亡。船就是船,不可能变成鲸鱼。不是人才、技术原因,运营商的基因体制决定了它只能如此,尾大不掉、鞭长莫及、反应迟钝、行动缓慢,专业公司的成立几年出不来,即使成立了,也多半空有其名,难以在体制上有所突破,OTT业务一定是做不过互联网企业的。大企业病、积弊惯性是任何人都逃脱不了的宿命,当下风光的互联网公司亦然。运营商当年看到了方向,但做不到,体制机制使然。革己命而重生基本没人做得到,运营商的语音、短信业务那么挣钱时,让人将其免费提供,去发展看不清未来的增值业务,不光不挣钱还烧钱,谁会做?不做必亡。未来一切都将是流量,VoIP和视屏通话必将成为主流。目前出于种种原因,互联网企业没有推出移动端的双工语音业务,运营商在3G时代都滞后的视频通话早在PC端就实现了,不是因为技术问题,但这一天终究会到来。

运营商只能做好自己的优势业务,承认并顺应产业格局和产业地位的变化。未来最好的状态可能是运营商的业务出售给互联网公司去运作,完全转型为管道网络服务提供商,成为公共企业,保障通信权利、通信自由和安全,当然,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可引入市场竞争。美国T-Mobile就做了一个比较彻底的尝试,推出了新的无合约套餐,仅针对数据流量收费,电话和短信则完全免费。政府对二网融合业态的互联网企业要实行依法监管,使其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也许有人会问为何不能是运营商收购互联网企业,这得看谁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只是理想的未来,不会很快到来,实现起来不容易,不具备当下可操作性。

务实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