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职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科技职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科技职业

电子科技职业范文1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调研、探讨,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了科学的课程体系;对课程体系的实施从师资队伍配置、实验实训条件、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设计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

高职;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

0引言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为使命,在党和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以娄底职院骨干校建设为契机,我们组织团队研发了一套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并制订了相关保障措施。

1课程体系构建

1.1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及流程

通过分析企事业单位电子技术类专业岗位群和实际工作任务,根据技术技能复杂程度,整合三大核心技能模块,构建基础课程通用化,专业技能模块化,核心课程项目化,融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职业资格取证替代课程考核结果的“项目导向、课证融通”课程体系。重点开发以真实电子产品为载体,按照“分层次、项目式、数字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来自生产管理一线的,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的课程。

1.2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通过分析典型工作务转化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所设计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成图如图1所示。遵循“识岗—协岗—顶岗”的职业技能递进培养路径构建实践教学系统。统筹考虑、系统设计课内实践、集中实践、独立实践课程,按照由初学者、有能力者到熟练者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习得顺序,遵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突出专业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有机衔接,构建清晰的课证相融、训赛相通、产学相长的实践教学体系。

2课程体系实施的条件

2.1教学团队结构及配置要求

总体要求:教师配备标准:生师比应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基本标准18:1。专业负责人不仅要有企业工作经历,深厚的专业功底,还要有很强的课程设能力,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主讲教师及专任教师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普通话水平测试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专业对口,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比例应达到30%以上,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应达到20%以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应达到90%。兼职教师要求:聘请3名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专业背景应与本专业相适应,一般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职称占30%以上;逐步提高兼职教师数占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数的比例;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课时达50%。

2.2实践教学条件

与相关企业合作,基于理、实一体,便于开展实践教学的原则,在学院组建了一个既可用于平常实验实训,又可用于生产性实验与实习的电子实训中心,包括PCB设计与制作、单片机与EDA实训等共15个专业实训室,同时还在湖南科瑞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联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多个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3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成

3.1教学方法与手段

依据课程特点,分别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创建的课程资源,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锻炼学生的技术技能,为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

3.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成

突出技能主体地位,企业参与,多方联动,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健全专业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积极探索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师、学生考核评价制度与方案,形成以“四度”为核心的学校、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参与的多元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基于信息化管理的教学质量评价、考核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李俊秀,李泉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1.

[2]陈义.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3]高芳,王雪丽,王迪.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教育与职业,2010.4.

[4]潘赟,赵喜玲.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河南科技,2013.6.

电子科技职业范文2

一、学时总数差别大

韩国高职二年制总学时3100,而我国高职电子技术三年制总学时只有2700左右,其中还包括600学时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而毕业设计近几年由于提前就业无时间完成而基本流于形式。最后一个学期韩国还有760学时,其中毕业实训只占了200学时。我国三年制高职第五学期一半、第六学期不安排课堂教学,要求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有效学习时间两年多一点,重要的专业课在第五学期,不但开课学时少,学生听课人数少,提前离校就业司空见惯,教学秩序不稳定,不能真正按照教学计划安排落实到实处,实际造成不仅学时有限,学时的效率也不高。学时数量得不到保障,让人很难相信学习质量会高,笔者认为这是我们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低于外国同类学生能力的直接原因之一。

二、专业课程门数差别大

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反映,从表1可看出,韩国二年制开课34门,其中非专业技术课4门(职业道德、体育、企业管理、安全生产),非专业技术课程门数占总课程门数12%,非专业课程学时数占总课程学时数6.5%。而国内三年制高职一般开课50门(包括课外学习和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左右,其中非专业课10门左右,非专业课占总课程门数20%。非专业课学时数占总课程学时数17%。分析表1可知,韩国高职学生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学时多,内容丰富,学生基本功扎实,实践能力强。

三、实践课时差别大

对于一些操作性较强的电子元器件、电子绘图与CAD、计算机基础、C语言设计实训、电工技术课程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结构,教材为一本,而对于模拟电子技术等一些骨干课程仍然按照理论、实践课程单列形式设置且教材独立成篇。为便于比较,将两国高职同类专业骨干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列表比较。如表2所示。从表2可看出韩国骨干课时总数远大于国内课时数,实践课时数也远大于国内实践课时数。同一课程实践技能训练课时大于理论课时,大部分还远远大于。对比之下,国内骨干课程的实践教学则显得极为单薄,极为零散。究其原因是与我国具体国情有关系的,虽然是职业教育,但缺乏实习、实训条件,设备陈旧、落后。国家教育投资严重不足,学校无钱购买新设备,导致想开设的实验、实训心有余而力不足。从教材上看,该专业韩国五门课程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其他八门骨干课程仍采用理论、实践课程单列的形式且教材独立成篇,前者的特点是一门课程一本书,实践贯穿于理论之中,这对于诸如计算机基础、电子绘图CAD之类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是比较合适的,在国内大家对此基本上都形成共识。但后者骨干课程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原本属于两个独立的体系,好比设计一座桥梁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桥梁施工需要的技能工艺相差很远一样,他们采用两门独立的课程来设置,且实践课时远大于理论课时,这是符合职业技术教育规律的。回想起国内这几年不管什么专业课一窝蜂的推行一体化教学,把理论课与实践课合为一门课、一本书的做法,表面上看起来是理论联系实际,实际上蜻蜓点水,牵强附会,其实质仍是淡化职业技能。再者此类教材篇幅过大,牵扯到知识点过广,对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操作性也不太好。目前国内职业院校大多实行一年一次的年终考核,重点量化考核教师的内容主要为:科研课题,发表的论文、编写教材、和教学工作量,强调教学“亮点”。尚未发现行之有效的考核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和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水平如何的评价方案,在现行的考核导向作用下,教师要花很大精力为完成上述量化指标而努力,都希望立竿见影的每年出成果完成任务,默默无闻、埋头苦干,一心扑在学生技能训练上做那些又耗时又费力看不出“亮点”工作的时间大大减少。如果照此下去,中韩两国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差别是否会越来越大呢?

四、教学目标差别大

电子科技职业范文3

【关键词】电子技术;职业学校;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也逐渐朝着良好的方向大步地迈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始终是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电子技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很多理科专业的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的重要理论基础。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抽象,使很多初次接触的学生学习起来感到难以理解,学习兴趣也受到影响。再加上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学习自觉性较差。如何让学生学好本课程,特别是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以后的专业知识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呢?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有如下一些体会:

一、职业学校电子技术课程面临现状分析

学生方面。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现在的职业学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础知识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心态,自律意识不强,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厌学情绪比较浓。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跟不上进度,这给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带来诸多,特别是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难度更大。

教学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讲授专业课时,教师往往整堂课从头到尾讲授听得见、摸不着、看不见的理论,教学模式单一,而且很少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导致只有少数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同学尚可接受,而大多数同学听起来昏昏欲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特别是有些学校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分开进行,教师只讲理论课,实验、实训课则由专门的实验员来进行,这样一来,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验、实训课题往往不符,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教材、设备方面。目前职业学校使用的教材其内容与市场严重脱节或滞后,内容重点不突出,实用性不强。大部分教材还只是适用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理论讲解内容比较多,对于现在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学习、接受起来难度比较大。

大多数学校由于资金短缺,实验设备较为落后,而且种类少、数量少,这给实践教学带来很多不便。

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教师职业最好的诠释。师者,领路人也,只有学生喜欢这个领路人,并且愿意和其搭伴同行,学生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现代职业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摒弃那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陈旧的思想观念,微笑着和学生交流学习情况,让学生接受你,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内在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任何观点,包括其错误的、过激的语言和行为,微笑以对,引导其言行,让学生了解到你是尊重他的,那么他将真正的接受你。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职业学校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对专业的认识几乎一无所知,这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的良机。不妨从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两方面人手: 1.在课堂教学方面,坚持以”应用”为主旨,以必需、够用为度,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好动、好奇这个特点,激发他们的潜能。可以借助生活实例,使抽象、枯燥的理论课变得直观、生动,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放大电路工作原理时,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听收音机时,有时发出的声音是颤抖的,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会很快回答说电池没电了。当老师接着问为什么没电时会出现这种现象时,学生就不知道,并由此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抓住这一时机,及时给出基本放大电路原理图.说明放大电路的核心元件是晶体三极管,晶体三极管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电流放大。放大电路正是利用晶体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实现信号放大功能的。实现信号放大的首要条件必须有合适静态工作点,只有在合适的静态工作点下,三极管就能始终处于放大状态,才能将所接收到的信号几乎无失真地放大、传输到输出端。如果电源电压太低,三极管就会进入截止状态,使所接收到的信号产生失真,从而发出颤抖的声音。这样使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就会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放大原理。2.课外辅导方面,成立电子制作和维修兴趣小组,辅导学生制作简单的电路如声控灯、门铃、防盗报警和双联灯等。从简单开始做起,多加肯定,激发自信,培养学生的兴趣。制作时,注意选择电路,充分考虑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制作兴趣。对于故障现象,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找出产生故障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维修技巧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制作结束时,可把产品拿到校橱窗进行展示,树立榜样,使其获得“成就感”,产生榜样效应。在家电维修教学实践中,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充电器、收音机等小电器人手,学会一些简单的维修技巧。随着维修经验的积累,可鼓励学生到校外进行义务维修,提高其维修技能和社会适应性。通过维修,学生能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有利于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有益的维修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言传身教,向学生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就更能长久保持。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出一批具有过硬专业技能的人才,要求他们有很强的实战能力,能够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实践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训课程改革,使学生学到就业的一技之长,用人单位招到了合格的员工,真正的做到了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式,合理设置实验和实训课程,把课堂搬到实验室,边演示边讲解,同时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如: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 我安排一个串联稳压电源实验, 其中包含变压器、整流滤波、稳压电路等, 并在电路中设置一些测试点。通过实验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学习万用表的使用; 全波整流电路输出电压理论与实际值是否相符; 稳压电路电压在电流波动或负载电流改变时是否保持稳定。经过这样的设计,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就会大大提高。在实训教学方面,我们安排了七管超外差式收音机以及MF47型万用表的安装实习,通过实训教学不仅使同学们对收音机和万用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有所了解,而且熟练地掌握了电路原理图及安装图读法、元器件的检测方法、手工焊接技术、电路的性能检测和维修以及简单机械部件的安装等方面的知识。

在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除了开展实践课程外,职业学校针对电工电子专业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还应该建立教师和学生工厂实践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到工厂进行工程实践,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熟悉电工电子产品的工作流程,掌握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企业用人的情况和变化,从而按照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需求改进教学方案、调整培养需求。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及仿真软件的运用。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课件教学已被各个层次的老师广泛使用。多媒体可以集图、文、声、像为一体,通过直观生动的形象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感知、讲解、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这样以来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发生了改变,也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学生、教材三点一线格局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增强了直观与师生互动功能,多媒体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增强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单相桥式全波整流电路时,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单相桥式全波整流电路的工作过程,当输入交流电压时,对于其正、负半周的不同时期,分别用红、蓝两颜色的箭头代表电流流向,沿电路中的导线循环移动,且箭头经过的二极管会闪烁发亮,表明有电流流过。这样学生对电路的分析不仅有理性的理解,更有感性的认识,增加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2]

2.利用Multisim技术,把传统的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整合。

Multisim软件有着良好的界面和丰富的元器件库,可以仿真各种模拟、数字和高频电路的工作状态,便于学生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它还具有多种虚拟仪器和多种分析功能,能够进行电路的虚拟实验和仿真测量。通过电路仿真强化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电路和基本分析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构成、应用及常用测量方法等。[3]比如做放大电路实验室时,首先安排学生在软件上按照电路图查找元器件、构建电路,然后设置电路中各项参数,之后点击仿真按钮,观察仿真波形,测试静态、动态参数,这个过程就可以达到理论验证的效果。最后,指导学生尝试着调整各项参数,观察电路情况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现象,这个过程相当于人为地引入故障。在仿真实验结束后,再进入电子实验室进行传统的硬件实验。对比仿真与实验的结果,分析原因。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目的,又可以避免学生由于电路连接错误,造成电子元器件及测试仪器的损坏,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效率。

(四)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整合以下教学资源:一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二是实训基地的建设;三是编制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四是逐步完善精品课程的建设。通过合理的资源整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较快地适应现在的职业教育现状,培养出更多的、满足企业要求的合格技能人才。

实施教学改革首要条件是教师。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理论课,而且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指导生产、实习,成为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教师是教学行家,也是生产助手,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而且知识面要宽。所以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生产、实习操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落实教学改革的关键。[4]

三、结束语

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抽象。特别是现在的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学习自觉性较差,使他们既学到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掌握了一定的实践技能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优化教学改革,不断研究,不断探讨,不断地提高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娜。《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探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5(4):144-145。

[2] 全安。《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2(1):259—260。

电子科技职业范文4

电子商务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其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突出强调创新应用实践能力,而要培养出既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又具备开展各种商务活动实践能力的创新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必须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诸多问题,与企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一)课堂实验教学各自为政

目前,各高校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课堂实验在教学体系中占比较大。但各实验课程的设置相对独立,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在电子商务教学体系中,虽然大部分的专业课程都有与其配套的课堂实验教学环节,但实验内容绝大部分是针对本门课程设置,各自为政,不能有机整合电子商务所涉及的相关技术和知识,致使学生单项实践能力尚可,但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欠缺。

(二)实践教学环节与市场需求脱节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校内实训教学环节普遍采用模拟实验教学软件进行,这些模拟软件虽能使学生快速了解电子商务业务的主要操作流程,但没有模拟商务环境,软件中很少提品信息和企业信息等关键数据,亦没有消费者信息,学生即扮演销售者又充当消费者,所提供的网络营销功能单一。由于大量的信息需要人为预设,且只能严格按照预定的流程进行,若不按照流程进行,就会出错甚至不能继续进行模拟操作,这些预设严重偏离了电子商务企业运行实际,无法激发出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仅仅起到了一些概念性的演示作用。因而,这些模拟操作与企业的电子商务实践差距较大,无法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同时,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足的现象。校外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实践电子商务,但是,目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的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较少。一方面这些电子商务企业由于场地和管理等原因,不愿意接收大量的实习学生,使高校电子商务实习基地建设困难。而且,由于受地域差异影响,中西部地区高校实习基地建设尤为困难,中西部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专门从事电子商务企业较少且规模较小,从而容纳学生实习的能力十分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实习角色定位不清晰,不能很好地完成从象牙塔的学生向企业实习生转变,进入实习角色困难,导致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实践教学师资薄弱

我国高校电子商务本科教育始于2001年,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大都是从计算机、经济、管理、市场营销、金融等专业跨学科转型而来,大都通过自学或电子商务研讨会或培训等获得电子商务相关知识,处于边教边学状态。虽历经十余年的发展,电子商务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少之又少,且绝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鲜有企业实战经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大多纸上谈兵,遇到实际问题很难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导致实践教学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四)忽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

创新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应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针对不同学生根据其个性特点进行分类教育和指导。但我国高校电子商务教育基本上是用统一的模式去塑造全体学生,统一授课内容,学计划,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老师不可能也根本谈不上在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很少能在教育中根据自己的志向和兴趣进行创造性学习,锻炼创造能力,得到个性发展。

二、电子商务专业多元化、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为实现在电子商务技术、电子商务运营、电子商务企业管理、企业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电子商务服务等某方面的应用,必须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和行业实践应用,使学生具备某一应用方向所需要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为此需要研究建立以课堂、实验室、企业和社会实践为主体的多元化、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以掌握多学科复合型知识为基础,以增强实践应用为重点,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具体包括5个环节。

(一)课堂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由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网络编辑、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网站规划与建设、网上银行与电子支付、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等课程的课内实践构成。在课堂实践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即时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开设课内实践课程的教师要集体备课,综合设计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使课堂实践不单单附属于某一门专业课程,避免造成实验内容分割和实验教学过程分散。

(二)实训教学环节

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NET程序设计、JSP技术课程设计、JAVA课程设计等实训课程。实训教学环节通过项目、协同工作等形式将若干个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实践操作环节串联在一起,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和应用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

(三)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

设置专业综合实践课程,通过综合性实践课程,整合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项目策划、营销策划、电子商务网站功能配置、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与能力。从而有效克服学生单项实践能力较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欠缺的不足。

(四)毕业设计环节

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际锻炼及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此实践环节中,鼓励学生选做真实题目,切实为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和实践本科生导师制,从大三开始让学生和教师进行双向选择,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进入教师课题组参与科学研究,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参与电子商务领域的相关研究的同时,及时了解和掌握电子商务发展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掌握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方法,从而能够在指导教师的长期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五)课外实践教学环节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大赛,如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中国互联网协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教育部举办的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等,通过赛学结合,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鼓励学生创办虚拟企业和社团,组织大学生科技竞赛、专项技术创新、市场研究与创业策划、实际项目开发等多类型的课外实践活动小组,将“用中学”和“学中用”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实践活动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从大三开始到实习基地实习,或到企业兼职或参与实际开发项目。可以与校内实习基地和合作企业进行校企互动,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并派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来校授课或开讲座,将企业的项目训练引入校内,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同时派学生进企业进行寒暑假实习、毕业实习、带薪实习。还可以与学校所在地的实习基地开展上述多种形式实习的同时,进行周六、周日的“时隙式”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开发指导。以促进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此外,还应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师资培养,组织具有较强实战经验的教师或精通电子商务实践的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电子商务专业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积极主持或参与电子商务科研和社会项目,进一步融入电子商务的真实环境;制定和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支持学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三、结论

电子科技职业范文5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课程 教学 改革

目前,随着职业学校教学模式和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实践训练环节等进行全面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安排,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因为课时的减少,需要课程内容有所侧重和删减,同时注意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本课程内容由电力电子器件、四大类型电力变换电路、软开关技术和典型应用等部分构成,重点是电力变换电路和应用技术。电力电子器件方面,主要从应用的角度进行介绍,着重于器件的外特性和驱动控制,对器件的结构原理及新型器件仅作简要介绍,重点是晶闸管、IGBT和电力MOSFET三种,分别在大功率、中等功率和小功率范围内使用。电力电子变换电路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变换电路主要是:AC/DC变换、DC/AC变换、DC/DC变换、AC/AC变换四大类型,分别作为一章讲授。在整流电路方面详细讲解单相整流电路和三相全控整流电路,删减其他形式的单相和三相整流电路、删减晶闸管直流电动机内容;在整流驱动电路方面,详细讲解常用集成电路而删减分立元件的电路;在直流斩波电路、交流调压和交流变频电路、逆变电路方面除了详细讲述基本原理外,主要详细讲解PWM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主要讲解多级开关型变压、变频电源和电力电子开关型电力补偿、控制器。该部分内容是前面章节内容的应用,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对于删减的内容可以列为学生的自学内容,既可以使内容更全面,系统化,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对自学内容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二、改革教学方法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电路繁多,工作过程复杂,分析繁琐,一向被同学认为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其实电力电子技术关键是难于自学,如果课堂上认真听课,理清脉络,抓住重点,学习起来并不困难。这就要求教师上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认真研究授课方法。

学习兴趣的培养,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有用”,学生才会认真地去学。电力电子技术本身就是一门具有重大的技术经济意义的技术,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要把电力电子技术的技术经济意义贯穿于课堂,在讲授每类变流电路时,要讲一些身边的实例,特别是结合科技前沿和社会的热点技术,如电力电子技术在新兴电动汽车中的应用、在动车中的应用、在风能和太阳能等新兴能源发电方面的应用等。教师讲述应用的同时要讲述由此带来的技术经济意义。在讲述技术经济意义时教师要给出一些具体的数据,切忌空洞的陈述。例如在讲述变频调速的节能效果时,全国风机水泵类全部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后,年节能相当于几千万吨燃煤,相当于三峡的年发电量,相当于10个大亚湾核电站。这些数据对学生有强烈的震撼,能极大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讲述具体应用实例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形象、生动、高效地进行讲述,每个实例几分钟即可,不要占用太多课时。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有非常多和比较复杂的电路图和各参数的波形图,使用课件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但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要注意以下问题。

(1)课件应该以服务教学为前提。教师在设计制作课件时,应清楚地认识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只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手段,多媒体本身只是一种教学工具,课件的作用只能定位于“辅助”上。

(2)适当加入动画效果。动画是课件制作时常用的最重要的手段,它会使课件更加活泼、生动、有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要适当使用动画,但使用动画时必须把握好“度”。一个好的课件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上也要求更细致,所以教师要端正态度,绝不能为了减轻教学工作负担而使用课件,否则制作和使用课件不一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电子科技职业范文6

一、银行业电子服务传送下的顾客服务质量感知

当今银行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依托,采用新型服务传送方式究竟会对顾客服务质量感知产生怎样影响,是银行在现代服务业发展背景下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银行电子服务传送平台

以顾客为中心,借助网络系统整合不同的网络资源,在坚持顾客公平的基础上构筑开放式信息系统平台,使服务主体、服务产品、服务环境、服务传递等常规环境下的服务范畴在电子服务领域均得到应用和延伸。电子信息技术按其在电子服务中应用的场合不同分为前台技术和后台技术两类,银行服务质量的改进是以前台开始的,同时银行的服务方式已经向电子服务转变。前台技术主要是网络信息技术、现代电话与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安全技术,以及集中多项技术应用的服务站等。后台技术则主要是办公自动化、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技术和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等。

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具有挑战性的金融市场环境导致银行顶着了更大压力去不断发展和使用替代渠道去吸引更多顾客。为改进顾客服务质量感知,引进电子银行作为传送平台,Daniel(1999)将电子银行定义为由银行通过电脑、电话或电视向顾客去提供信息和服务。以Daniel(1999)的视角来看,更高级的服务就是向顾客提供能够登陆帐户、执行交易或通过网络及其他电子渠道(如电视、电话或ATM)购买产品的机会。随着金融竞争日趋激烈和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ATM、POS等自助设备、交互式语音(电话银行)、专家咨询为主的客户服务中心系统、手机银行等新型服务平台也得到更广泛地应用。随着移动电话的大面积普及,手机银行、掌上银行的相继推出,让客户真正享受了无所不在的、突破空间限制的自由服务。当无线电话的带宽能够随第三代(3G)或者第四代(4G)无线网络得到解决,无线电话也将成为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客户端。

(二)银行电子服务传送的顾客服务质量感知

1、银行与顾客的交互方式转变

金融服务市场商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与互联网相关的系统的增加与快速更新,使企业和顾客的交互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导致银行必须设法顶着更大的压力去不断发展和使用替代渠道以吸引更多顾客、改进顾客感知。过去几十年间,包括银行在内的各种服务组织,都受到技术改进等关键趋势的推动。技术改进已经被服务组织更多地用来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及服务传送、减少成本和标准化其核心服务。这种趋势为服务传送过程中的顾客参与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作为服务业的银行,服务质量的议题对于保持竞争优势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金融服务,尤其是银行,运用与市场上无差异的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服务质量就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武器。服务提供商迫切地在技术领域进行更多投资,以确保其在电子时代能继续生存下去。

2、银行电子服务传送下顾客服务质量感知维度

服务质量对于新金融服务业的成功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电子服务传送条件下的电子服务质量的各个维度的重要因素包括:响应维度下的信息下载等待时间、配送速度、电子邮件回复、及时回复;信任维度下的信心、商店名字,可靠维度下的可靠的服务、准确的支付和记录、订单履行;可获得维度下的网址的易记性、便利性、服务的中断和连接、产品信息,常见问题解答,政策;易用维度下的用户友好性、易于使用、感知的网站形象、用户界面的有效性,导航,展示、商店的布局,页面长度,简单短暂的检查程序,域名;安全维度下的个人信息的隐私性、风险和安全;定制化维度下的忠诚客户的感知、反馈、定制主页、愉悦性;服务整合维度下的产品多样性、增值的免费服务的提供都会对顾客的服务质量感知产生影响。

3、银行电子服务传送对顾客服务质量感知的影响

互联网环境下顾客通过网络与服务提供商接触,远程服务过程中虽然没有直接的人员接触,但每一个提供的服务因素都代表了一种加强或者巩固顾客对服务品质感知的机会。除了持续改善作业质量外,银行更需要提出一套合适且有效率的服务方案来配合顾客的需求变化。银行质量及服务过程中的变异是影响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与对传统服务提供实物的评价相比,顾客在接受电子服务时很少去评价每一个细小的过程,更大的可能是将服务作为一个整体过程和结果来进行评估。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服务传送方式就是应对时展,适应顾客需求变化并最终提升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水平的有效途径。电子服务传送方式为无形产品的传送渠道选择以及新型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机会。

以美国各银行经理为对象的调查指出:“银行的服务质量是一种银行所提供的服务,能有效的满足顾客的需求与期望程度。”。电子服务传送作为满足顾客需求与期望的重要途径为顾客带来了便利性、低成本、销售增长、更好的客户导向、以及虚拟化等。还包括其他所涉及到的利益,如让客户满意和留住客户、交叉销售的可能性、吸引新客户、客户关系的发展、收入和市场份额的增长、企业形象的提升、减少成本和提高边际利润和市场表现。同时互联网也为评估新市场及改善其接受顾客定单及处理顾客询问的效率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二、中国银行业电子服务传送及顾客服务质量感知

从1996年中国银行首次将传统银行业务延伸到互联网开始,国内几乎所有大中型银行都推出了自己的电子服务或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和网站。中国的银行电子服务正保持着快速发展之势,银行服务电子化已成为各银行实现业务创新、提升顾客服务质量感知的重要服务传送渠道。

(一)中国银行业电子服务传送发展的巨大潜力

根据人民银行支付报告,2007年中国卡基支付办理的支付业务达136.1亿笔,金额111.5万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24.7%和57.9%。就网上支付而言,2007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额规模实现爆发式增长,达245.8万亿元, 环比增幅高达163.1%,据其预测,2011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额将达1136.2万亿元。中国网上银行交易数额的连年增长,是与网上银行用户人数的上升呈正相关的。从个人网银用户覆盖数变化趋势来看,2008年底个人网银用户覆盖数达6474.5万,同比增长33.7%,相比2007年同期增速(54.2%)下降。但是总的来说,上升的势头并未有所改变。

2008年是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发展的深耕期,无论是用户规模还是交易量的增长都回归稳定的增长态势,银行的关注重点也回归到网银平台自身的产品功能及安全等方面。通过持续不断地平台细节完善及功能升级,网上银行在网民中的渗透率稳步提升,2008年12月个人网银深度用户规模(一个月内至少访问过1次银行网站的用户规模)达6474.5万。

同时,2008年各网上银行的发展重点集中在网银系统安全的升级完善、及网银产品的推陈出新两大方面,通过网银平台自身在产品及安全等方面的优势来吸引更多的用户了解并使用网上银行。具体来看,一方面,2008年网银系统升级与改版非常频繁,以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为例,升级改版至少在7次以上,系统的持续升级可以逐步减少更多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各银行通过安全认证手段的不断升级,为用户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安全保障。网银系统的每一次升级或改版总是伴随着一系列网银新功能的推出,这些新功能多集中在功能细节方面的完善和个性化服务的推出,如工商银行2008年10月份改版推出的个人网银交易预约、活期存折中网银应用扩展、工商银行信使功能优化等。

(二)中国银行业电子服务传送条件下顾客服务质量感知的关注焦点

从中国各银行针对电子服务传送方式的改进措施,如上述对银行电子服务传送方式中应用最为普遍的网上银行的改版升级上看,各个银行都非常重视以网络为依托的服务电子化的安全性。这些举措的实施无疑源自顾客对于银行电子服务的感知过程及产生感知结果的原因。以顾客对网上银行的使用为例,广大顾客对银行电子服务传送安全性的质疑从未停止过。近些年来,关于网上银行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进一步加剧了广大网民对网银安全性的担忧,如何维护广大网银用户的正当权益以及如何解决网上银行的安全问题是当前中国网上银行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2006年的中国网上银行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有68.1%的网民认为“对网上银行安全性不放心”是其不使用网上银行的主要原因。

对安全问题的担忧是阻碍电子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这已被国内外大量事实佐证了。尽管网上银行具有方便、快捷的服务优势,但毕竟服务平台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的,广大使用者对其安全性担忧是属正常。目前安全性问题已成为中国银行电子业务继续普及和深入发展的最大瓶颈,想要突破这个瓶颈,需要中国各大银行自身在技术和管理上不断努力和创新,需要银行电子服务产业链上各个参与机构的进一步重视和合作,尤其需要相关金融监管部门能对银行电子服务传送安全和权益问题给予法律保护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