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职教育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职教育的作用

高职教育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多媒体;高职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31-7767-02

Discussion on the Function of Multimedia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Jia-luo1,2

(1. Jiangnan University Networking Engineering College, Wuxi 214122, China; 2. Wuhu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Wuhu 241003, China)

Abstract: The human society entered the 21st century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mand for education has also changed. Deepening teaching content, multimedia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en widely utilized.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flexible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provides a possible, and provide a variety of teaching tools, providing a wealth of teaching resources to achieve the main body of the student's cognitive status is a refor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ools.

Key words: multimedia;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二十一世纪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教育正在走向信息化、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中的不断应用,不仅促进了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而且促进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转变。目前中国教育资源与教育需求矛盾十分突出,现代多媒体技术为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这种可以集文字 声音 图像 视频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的教学手段,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满足了学生视听等感官的需求,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给传统的课堂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从近几年的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强烈地感知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

1 高职教育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意义

加入WTO后,经济建设的客观实际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大批应用型人才,在这种情况下,要谋求高职教育的大发展,就必须寻求一条多快好省的办学路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发展职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因此,现代高职教育不仅能依托并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降低教育成本,还能为促进职教的深入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学习者提供了先进的学习手段以及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用其构建一个有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支持的、以“以学生为本”为基本原则,“平等、民主、合作”的现代教育环境。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目标开放、教学的内容开放;而向浩瀚无边的网络资源、

教育信息开放、教育空间和信息沟通渠道多元化。课堂内外结合、学校内外互补、互联网局域网沟通,从而使人们从学习的目标、意义、内容到学习方式的认识上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使人们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而且必须学会自主地学习。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网络教育为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实现的方法及手段。

2 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基于Windows视窗系统下开发的各类管理系统、应用软件以及制作的各类课件都已具备人机交互的功能,学习者可以通过系统的提示进行响应.同时具备音频、视频、图像、图形等多种媒体信息技术,这是传统媒体技术所不能实现的。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对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及效率都有极大的帮助。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的师生交互、同学间合作,使学生感觉逐渐从“被牵着鼻子走”变成“张开思维的翅膀”,逐渐从被动的思考转化为主动的思索。正是这种人机交互式功能,才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在网络教室里、BBS里、专业论坛里、甚至可以在最常用的QQ群里进行讨论和相互交流。在这个环境中不同国家不同高校的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网络中相互交流探讨。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却是促进现代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学方式改善的最基础的物质条件。

3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及保持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中知识性资源(教材、影视库、各类知识数据库)和技术性资源(仪器、设备与教学工具、传播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馆、因特网、数据处理及其它工具软件包)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信息资源给学习者,而这些信息资源又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媒体的集成,即有文本、声音、又具有图像,是极其丰富的.这些信息不仅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而且把传统的模拟音频信号、视频信号通过模数转换技术转换成计算机便于处理的数字信号进行再加工、传输、存储。

4 多媒体技术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提供了可能

多媒体信息的基本结构也可以用拓扑结构来描述,即由节点和线来描述。节点用于存储各种信息,其内容可以是文本文件、音频文件、图形文件、图像文件或一段活动影像;线则用来表示各节点也就是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这些多媒体系统可以按照各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将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电子教材,替代形式枯操单调的传统教材。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按照课程考核要求开发网上自测系统,学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在网络上进行章节或单元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评定及重点内容分析。由于学生个体之间掌握的知识存在差异,也可以在多媒体电子教材中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知识的补充或前导课程的讲解。

5 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高校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的优势多多,会给不同的学科、课程和使用者带来多少深浅不同的影响。 但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一旦讲授者把握不好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的宗旨,多媒体教学课件很容易“篡权”,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和主导。这样,过分倚重多媒体课件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师也很容易将“备课”变成“备课件” ,而且为了让多媒体课件始终吸引住学生,也很容易滥用音画资料、色彩和动画技巧等,这些其实都使得多媒体教学手段偏离了辅助的地位。

而高校课堂教学,尤其是理论教学由于具备教学任务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高深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和教学过程的探索性等特点,就要求高校教师应机动灵活地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和调整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激发和带动大学生进行参与流与独立性思考,因此高校教师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要牢牢把守住其合理的定位。

从目前高校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多易出现的问题来看,只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可以避开多媒体辅助教学带来的一些弊端,从而使这种现代的教学手段真正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1)备课不是只备课件。现在许多教师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收集、整理资料、编制课件上,认为“课前辛苦,课堂轻松”,将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变成了只备课件,忽视了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对教学环节的设计等,这样就很容易丧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2)课件制作不是“孔雀开屏”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师课堂教学时实现教学目的借助的一种手段,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接受效果,只会舍本逐末、事倍功半。因而多媒体课件不论从色彩还是从内容上都切忌过分华丽,否则很容易分散学生听课的重点,妨碍他们进行丰富地想象和自由的思考。这种“丰富多彩”的课件虽能给学生带来惊艳和新奇感,实则收获不大。尤其是高校的文学课,其真正的魅力在于文学作品的无穷想象空间和内涵,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其对文字的揣摩品味与感悟,而非图画或视频的被动接受。

3)讲课不是演示、重述课件。有些教师觉得只要准备了课件,上课点按课件就够了,他们一旦脱离课件,竟然不会讲课了。其实这就彻底违背了教师为教学主导的原则,千万不要让多媒体课件下了教师的“岗”。教师是“活”的,课件是“死”的,但如果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过分依赖课件授课,处理不好就容易受课件中“死”的顺序和内容牵制,限制了思路,妨碍了自由的发挥,文学课讲授尤忌“死讲”和“讲死”。

第四,学生是主体不是观众。教师若过分地依赖多媒体课件,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就可能过分关注幻灯片的内容,忽视授课的重点和线索,失去了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参与性的交流少了,其独立思考、相互探讨、自由表达的可能性也少了,教师精彩纷呈、有的放矢的讲解与分析自然也就少了。如此,使用了多媒体教学的课堂反而更加的死板和沉闷,这绝对背离了各个高校、各位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课堂教学的初衷。

6 结束语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计算机已作为教学过程中一种理想的认知工具,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可以预见,在高职教育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将不断促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进而促进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改革与发展。从上述几个角度解析多媒体教学来看,它只能服务于教学内容的表达、服从于教学目的的实现。所以,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在于,它服务于教学内容与学生这两个“视界”的交融,服从于学校对高素质学生的培养。以这两个“服务、服从”观念为指导,我们才可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优势,充分发挥它对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积极作用,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董平.基于网络教育的高校教学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2] 沈美媛.试论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3] 韩玉波.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J].中国金融电脑,2004(12).

高职教育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省培;高职教育

[DOI]10.13939/ki.zgsc.2015.40.179

为切实提高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受学校派遣笔者有幸参加了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7月5日至7月31日举办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类青年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学习。此次培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聆听职教专家的精辟讲座,分享教学名师的教学经验,学习专业知识的核心技能,观摩优质企业的前沿技术,大家不论在思想上,还是知识上都收获颇丰,使人受益匪浅。

1 学习职教理论,更新教学理念,职教专家引领,深度梳理高职教育发展脉络

培训第一周,主要对职业教育形式政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校企合作的研究与探讨等职教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熊仕涛教授的《职业教育形势政策报告》[1]从分析职业教育发展的困惑入手,为我们全方面深入解析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主要精神,体会到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陈长江教授从特色专业建设中关于特色、关于品牌的解读出发,讲述了通过柔性化教学管理机制建设如何有效地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我们从宏观上对高职人才的培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魏少峰教授结合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分析和国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启示,对目前高职校企合作工作中存在的困境和发展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赵明安教授、陈少艾教授、谈留芳教授分别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从方案的内容设计、方案的专业调研及论证、方案的制订案例分析三个角度向我们系统的展现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全过程;而黄邦彦教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实践》的专题讲座围绕国务院文件主要精神,谈到了国家和湖北省切实推进现代职教体系的举措,清晰的向我们展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路线图。

2 理实结合相得益彰,积极引导机电专业建设,提升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能力

培训中,我们首先学习了章国华教授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构建》[2],从整体上了解到机电一体化专业所涵盖的内容、教育教学应该如何实施等重要问题。在主线的引导下对各门课程进行具体设计。章国华教授以机电技术一体化专业课程为例向我们介绍了项目化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实施。陈贵银教授《PLC控制原理与应用》、王文义教授《船舶电站组建与调试》向我们介绍了相关课程的开发。在专业教师团队的带领下,为我们开设了《电梯控制技术》、《变频调速技术》、《高级维修电工》、《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传感器技术》、《工业机器人》等多个课程内容的理论及操作培训。针对每一个项目的教学单元,均采用理实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比如PLC、变频技术、高级维修电工及自动化生产线等。整个培训教学主题明确,教学手段多样,教学方法灵活,教学设备齐全,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是授课教师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很多东西都能联系到我们每位学员将来的日常教学中,并积极引导我们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和推动。

通过聆听各位专家教授的精彩授课,自己感受颇丰。以“学科为中心”的学习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与时俱进,紧紧把握企业需求,在“以实际操作技能为中心”的课程结构设计方面花心思,对课程作出及时调整。此次培训除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外,更突出的一点就是以岗位技能为中心的教学,在实践教学中突出以学生“做”为主的项目任务驱动模式,按照设计要求完成设计任务。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帮助学生学得好,做得更好。授课教师为我们剖析了生动的教学案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操作了系统的实训设备,让我们对船院电子电气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对自身相关专业的学习和认知的缺漏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3 感知企业文化,参与企业实践,感受企业运作

为了贯彻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认知规律,我们先后参观考察了武昌船舶重工、武汉东风电动车有限公司。我们学习了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现状和发展,体验了企业管理,使我们更加明确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了高职院校要发展,就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做到资源共享,校企双赢。在武昌造船厂,我们听取了企业技术骨干介绍船体总体方案的设计流程及船体的制造工艺。结合企业现场实地的走访参观,让我们增长了见识,获取了企业对相关人才需求的信息。在走访参观了东风电动车集团有限公司过程中,我们对电动汽车的发展过程、发展趋势有了直观的认识,了解到当前电动汽车的技术瓶颈与未来汽车发展的核心技术。每一次到企业去参观调研都是一次提升,都有很深的触动。不仅看到了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和合作企业良好动态的合作关系,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

(1)核心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和保障,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使企业在行业中位于不败之地。工业4.0的时代即将到来,企业越来越多地需要实操型技能人才,这对我们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学生的技能培训要尽可能真实的展现工厂的生产环境,培养学生适应企业的能力。有的岗位不一定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但是需要更多的有学习能力的一线操作者,需要他们能够根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设备的更新换代,自觉地学习,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教学上就要将“教学生学”转化为“教学生如何学”,学习和建立新的教学观念。

(2)通过对企业的参观调研,也了解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这为我们后续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实践参考。作为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既要给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在学生成才的道路上,教学生脚踏实地做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德育为先,技术为辅,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职场中可持续发展。

4 平台桥梁搭建,切实增近同行业广泛交流

参加此次培训的都是湖北省教学一线的精英、名师,对教育教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相互交往中,我们结实了朋友,开阔了视野,沟通了思想,还就各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管理、技能竞赛、人才培养等方面毫无保留的进行交流和学习。尤其是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对学生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等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在实践操作环节,各位老师各尽其责,各出其力共同完成实训任务。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为湖北省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探讨中让我们看到高等职业教育地区发展的差异,也决定在将来的工作中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为期一个月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建立了QQ群,以便于大家今后交流教学经验、共享教学资源。此次的经历在我们人生中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本次培训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学方式、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提高。大家一致认为参加省培项目是很有必要的,不仅能夯实骨干教师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还能发挥其辐射作用,与省内的高职兄弟院校加强专业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增强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段时间的学习、实践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学无止境。只有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不断地提高和更新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的作用范文3

论文摘要:陕西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优势在于,以开放办学、校企合作为主要特征,通过不断深入工学结合,加大“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陕西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一、全国及陕西高职教育发展和示范院校建设概况 

近10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09年,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达1280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7.7%,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2006年,国家启动了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计划,“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至少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并给予优先安排招生录取批次、单独招生等政策支持。2006年评了28所,2007年评了42所,2008年评了30所。陕西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名列其中。陕西省于2008年开始建设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目前有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等9所。2010年,国家启动全国新增100所骨干高职学院建设计划,全国高职教育将形成以国家示范院校为引导,国家骨干高职学院为带动,省级重点建设高职院校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更加注重高职教育内涵的发展与创新,强调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实施。也就是说,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是骨干院校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它反映着学校的管理层设计思想,体现着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也从一定程度上指出了阻碍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症结所在。在“2009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峰会”上,一致通过了“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办学、合作发展”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以改革创新、合作共建、凸显特色、提高质量为发展思路。以上4个“合作”是高职学院今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努力方向。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优势 

1.以开放办学、校企合作为主要特征,实现了高职教育的理念革新。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就是要力求让企业能深度介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过程的参与、企业文化的渗透等合作工作,使学校与企业的关系紧密、互为依存。 

示范院校在开放办学、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方面为各高职院校做出了很好的榜样。省级示范院校的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行业、企业、社会用人标准及需求变化,及时改革和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该院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和开门办学,探索出以“工学五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项目导向、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符合各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把教鞭指向生产一线,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此外,该院通过组建交通物流职教集团等多种途径,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先后建立了150多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实现了学校培养和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以来依托行业办学,校企深度合作特点突出。学院与长期合作的20多家企业组建了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理念同新、目标同趋、任务同驱、资源同享、创新同步、质量同兴、和谐发展。学院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以“四接轨”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接轨、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接轨、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接轨、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接轨”。学院利用地处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和行业背景优势,积极创新“市企共建、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与用人企业密切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共同考评教学质量,促进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坚持工学结合,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根据学校自身或专业的行业背景和需求的不同,工学结合的具体方式有“订单培养”、“顶岗实习”、“项目驱动”、“工学交替”、“校企融合”等等。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陕西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学院的建设院校。该院于2007年实施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把学生带到田间地头、果园和蔬菜大棚,让学生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去学习、去实践。在实践中,园艺技术专业学生掌握了果树整形修剪、蔬菜选种栽培、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畜牧专业学生掌握了家畜育雏、养殖、常见病预防、饲料与营养等技术。“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实现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谋求新突破,在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上谋求新突破,在建立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实训体系上谋求新突破,三个新突破强化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为了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规定各专业实践性教学要占到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学生还要有最少半年的时间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毕业生除具备毕业证外,还至少要有1-2个社会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院内也开设了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等多项行业技能鉴定培训站,满足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此外,该院还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与用人单位分工实施的办法,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产学合作”、“订单培养”等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使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80%。 

3.通过“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一是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二是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双轨机制”打造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实现教学管理人员和行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双向挂职”、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双重身份”。 

强调实践性是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职学院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同样是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学院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该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精练实用的教学和快捷有效的实训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实施这一模式的关键支撑平台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前校后厂”办学格局的框架内建立的“实验室-工业技术实训中心-校办实习工厂”三级配套并向校外产业实习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该院在不断增强自身实践教学实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及各种社会教育资源的深度合作,建立新的校外实训基地,拓展原有实训、实习基地的功能,完善管理运行机制。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校企之间的双向互动,达到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良好效果,使人才培养模式的贯彻实施有了可靠保障。 

双师型专兼职教学团队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使得以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有效贯彻实施,让学生真正成为相关专业领域内职业岗位上广受欢迎的实用人才。 

三、示范校建设对推进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1.示范建设院校招生就业“两旺”。学生报考示范建设院校十分踊跃,第一志愿报考率显著增加,录取分数大大提高。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新生第一志愿报考率平均达到170%,87%的学生超过三本录取分数线。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保持招生规模逐年递增的同时,不断加大跨省招生规模,2009年达到30%以上。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在陕录取学生三本线以上占41.3%,2010年达到100%,新生的报考率录取率报到率再创新高。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招生第一志愿上线率均保持在200%以上,个别专业在400%以上,文理科最高录取分数均超过二本分数线,70%以上的学生录取分数超过三本线。2009年,全国已有33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开展独立招生,2010年单独招生院校的范围扩大到73所。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三所职业院校2010年首次实行单独招生。可见,示范建设高职院校已越来越受到考生及家长的青睐。 

示范建设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大提高,大都在98%左右。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的《2010大学生就业报告》称: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88.1%),已经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87.4%),高于非示范院校(84.3%)。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居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全国榜首(88.1%)。据相关统计,近3年陕西所有国家级、省级示范建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全部达到95%以上。 

2.校企深度合作,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示范建设院校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专业突出铁路工程,实践教学强化铁路技能,工学结合依托铁路企业。为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该院依托铁路施工与维护企业,校企合作共建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加高速铁路实训工区、高速铁路地基检测实训室、铁路轨道养护实训室、专业机房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发挥铁路特色优势和中心城市地域优势,构建了一个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校企合作网络。校企共同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多项成果得到广泛运用;校企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数量稳定、结构合理。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把加强“校企合作”作为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首要任务,采取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该院与多家企业联手打造示范高职校企合作共赢的特色品牌,形成了“五环联动,工学六合,十种模式共同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很高的示范推广价值。 

3.在扩大社会服务的同时实现校企合作发展。高职学院担负着多种多样的社会服务职能,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主要途径有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的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使学校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中心、区域学习型社会中心。具体包括:就业转岗培训、技术研发推广与服务、文化教育传播与辐射、社区需要学校有条件提供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等。 

示范建设高职学院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在区域合作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特色,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大。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的实施,在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该院针对服务对象规模小、经营松散、企业化程度低、组织困难等特点,完善和创新了基地示范型、专家大院型、科技包村型、技术服务型、企业带动型等五种产学合作模式,与千百个县、企“联姻”,“校县合作搭台、工学结合切入、五种模式运作、育人服务双赢”,走出了一条农业高职院校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新路子。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示范建设中发挥学院“一个集团、四个基地”(学院是西安轨道交通职教集团牵头单位、铁道部机车司机培训基地、全国地方铁路人才培训基地、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基地、西安市职业教育电子技术类公共实训基地)的作用,实施“千站百段”工程,面向轨道交通行业各站(点)段(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攻关、技术研发和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不断扩展为社会和企业服务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邢胜言.多层面构筑学生跨入职业生涯的“匹配性接口”——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创新纪实[n].中国教育报,2007-07-01(4). 

高职教育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基础教育;信息素质

在高职教育中,许多专业均已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变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高职教育中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高职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普通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理论知识,学会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通过计算机查询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素质),引导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也应达到相同的目的,然而,在高职教育中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课程设置的内容不合理通过对湖北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13所高职高专院校的87个专业的调查发现,83.2%的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是“计算机文化基础+一门程序语言课”的模式(本文简称为“1+1模式”),在“一门程序语言课”中,76.5%的专业选择的是《C语言程序设计》。之所以选择这种课程设计模式,是因为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通过国家非计算机专业二级考试。“1+1模式”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模式直接反映出高职教育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即使通过了现行的国家非计算机专业二级考试,也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水平。换言之,以帮助学生通过国家非计算机专业二级考试为出发点开设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1+1模式”很难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在该模式中,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时要比程序语言课的课时少,而程序语言课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信息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不大,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用计算机并不需要学习计算机语言编程知识。

课程设置的目的有待商榷针对“在高职高专院校为什么开设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这一问题,笔者在2006年春季对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职院校的20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15名教务管理工作者、50名高职一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下表。下表的数据显示,对于在高职院校为什么开设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问题,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认识。

课程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已属于必开的基础课程,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重视程度尚不够。特别是在硬件设施尚不完备的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操作环节往往受到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排挤,比如在湘鄂渝川黔边区的高职高专院校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在安排计算机上机实践时,通常是优先安排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其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最后才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这样安排的结果,往往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上机实践受到机房硬件设施、上机时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高职高专院校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在高职院校中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需要开设哪些课程,应采用怎样的教学质量检验方法,其原则应该是使学生的信息素质达到社会需要的标准。

信息时代对人才信息素质的要求信息时代对人才信息素质的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1)能够高效准确地获取信息;(2)能够成功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3)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4)能够合法地利用、传播、创造信息,并且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当今在已经成熟应用的科学技术手段中,只有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能够并适合作为信息处理的工具,因此,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应该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这一信息处理工具。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信息素质有如下具体的要求:(1)能够熟练使用并维护计算机;(2)能够高效、准确地运用计算机工具获取信息;(3)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各类信息,如数据表格、文字、图像、多媒体文件等等;(4)能够使用计算机收集、整理、传播信息。

高职学生对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主体对象的需求,为此,笔者连续从2004~2006年对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各年级的高职学生通过问卷、座谈交流等形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右图所示。右图表明,随着高职学生自身的不断实践,对提高信息素质的要求呈急速增长趋势。一年级高职学生对计算机的用途不甚了解,其学习需求局限于达到该课程的结业要求以期顺利毕业;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与社会活动中逐渐接触到计算机的基本用途,于是需求略有增加;进入社会工作或待业的高职学生切身体会到社会对人才信息素质的要求,于是对提高信息素质的需求达到高峰。该现象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方向性引导不力,这种教学模式与教学态度不利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重新定位的思考

计算机基础教育不能继续以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为目的,而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为目的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达到国家非计算机专业二级考试的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考核往往以是否“过级”作为硬性指标。显然,这不应成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这样开展教学的结果,也使学生掌握的技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因此,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应定位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该仅是一门课程,而是应使学生掌握一个重要的学习工具通过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利用计算机工具获取信息、整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应能应用于其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在其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又能锻炼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成为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最终应定位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还与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具有密切的联系,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与《大学语文》、《作品赏析》、《音乐》、《美术》、《数理统计》、《应用写作》、《文献检索》、《毕业设计》等课程紧密结合,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笔者认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并且建议将“计算机基础”的称谓统一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其教学目的应是使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应用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工作中。

参考文献:

[1]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陈洪军,景清武,郭志.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等级考试的关系暨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123.

高职教育的作用范文5

激励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使被激励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一种思想工作方法。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应用激励理论,就一定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同时要发现教育管理者的需求,从学生和老师两方面入手。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应用激励理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效率,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

激励理论;高职教育;效率提升;科学发展

高校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点,提高高校教育效率至关重要。在高职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和教育管理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应用激励理论来提升高职教育的效率。

一、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

激励理论包含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两大类,激励就是通过激励手段使被激励者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为实现组织共同目标而努力。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所谓内容型激励理论,就是从研究需求入手,着重探讨什么东西能使一个人采取某种行为,即人们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从而激起人们的动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马斯洛将人们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社交等五种,并表明人的需求遵循递进规律,只有未满足的需求才能激励人的行为。赫兹伯格将没有激励作用的外界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如工资、福利、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将有激励作用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如工作本身、成就、晋升、承认等因素。这就是他的双因素理论。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以需要为基础的内容型激励理论试图简单地从员工需要来解释,而过程型激励理论则更进一步研究员工从个体动机产生到采取具体行为的过程,试图弄清人们对做出努力、取得绩效、获得奖励的认识,从而达到更好地对员工进行激励的目的。主要包括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和强化理论。首先,我们在工作中一定会关注和自己处于同一工作岗位员工的工资水平,如果工资水平差不多,我们就会认为是公平的;如果相差太大,就会觉得不公平,感到不公平就会降低自己的工作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平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工作动机和行为。这就是由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其次,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认为一个目标对人的激励程度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目标效价,即人对实现该目标有多大价值的主观判断;二是期望值,即人对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该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大小取决于期望值与目标效价的乘积。只有认为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很大,才会努力去做,从而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最后,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所做的反应,是受外部环境刺激所调节和控制的,改变刺激从而改变行为。通过能有效刺激加强人的某种行为,因此管理者通过各种强化手段,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积极性。

二、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者中的应用

激励理论在高校教育管理者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高职教师工作最直接的目的便是工资,只有让高职教育管理者得到满意的薪资待遇过上充足的物质生活后,他们才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教育管理的工作去。所以建立科学的高职教育管理者工资制度,有利于激励他们努力工作,提高教育管理效率。第二,每个学校都会定期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来考察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态度,并进行相应的奖惩活动。所以为了提高高职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效率,进一步实现学校的目标,就要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或说形成奖励与绩效挂钩的考核形式。当然在考评过程中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第三,每位高职教师的水平不同,在知识储备和教学方式各不相同,教学效率当然会有高低之分。所以面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就要采取差异化的激励机制,要对各个层次的教师采取个性化的激励,制定不同的目标,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第四,竞争是影响效率的重要因素,在高职教育管理过程中运用竞争激励的方式,能让教师感到压力,然后将压力转化为工作动力,让其为了在工作中表现出色,教师便会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更加努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总之,在高职教育管理者中运用激励理论,有利于激发教育工作者的热情,提高学校教育水平。

(二)激励理论在高职学生中的应用

在管理高职学生过程中应用激励理论主要体现在这两方面: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如学习需求、交往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高职教师和辅导员在高校生活中各自负责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应该致力于了解学生的各类需求,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定位,如在了解学生的交往需求后引导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交活动、在了解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后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并助其实现自我实现需求、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后在学习上给予帮助提高成绩等。然后,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后,认清学生个体差异,实行个性化的激励。引导高职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设定目标,并帮助他们设定非盲目性、非随意性、符合社会需求的目标,通过让学生不断地实现目标,将其培养成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还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需求转化为动机,从而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习动力。

三、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应用的意义

激励理论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引导高职学生实现自我全面发展,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凝聚力,更好更快的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营造良好的高校学习氛围,促进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四、总结

通过激励理论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也要不断采取科学的管理教育方法,从而为国家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才能为国家做好人才储备,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边蕾.浅谈激励理论在高职院校员工管理中的应用[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4,(4):38-40,89.

[2]王斌.浅析激励理论的高职教育管理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7):362-362,295.

高职教育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高职,职业价值观,创业教育,作用

一、职业价值观的内涵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

对大学生而言,职业价值观主要是指他们的择业观。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职业价值观”与“择业观”两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职业价值观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与人的需要、目的、态度、信仰等有着广泛的联系,择业观的涵义并不能全部涵盖诸如如何对待职业和劳动的看法、观点和态度在内的工作价值观内在本质。

高职教育与普通的高等教育不尽相同,有其特殊性。高职教育阶段是高职学生进入职业岗位前的最后受教育阶段,是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阶段。因此,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基于高职学生的个体社会化进程中的特殊性,我们在向其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时既要倾向于传统的职业选择价值取向,同时更要关注高职学生个体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观等内容。职业价值观是“个体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它不但决定了人们的择业倾向而且决定了人们的工作态度”, 是“关于职业和劳动知识的理解及其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作用的自我认识,包括职业和劳动的看法、观点和态度在内的价值观”。

本文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如何看待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们对职业活动的一种认识、判断和态度,是在选择何种职业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个人的职业判断、择业标准、对具体职业的评价以及在职业活动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与价值倾向。

二、高职创业教育的涵义

创业教育是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创业教育是通过各种创业实践活动,融合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目的的一种教育。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创业教育的开展只能借助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具体的教育类型作为载体。

创业指的是创立基业或开拓发展新事业,是一种强调创新性、主体性的就业观。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受教育者创造性工作或创造新岗位。它赋予了就业教育新内涵,丰富了就业教育的内容。创业教育的另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包括创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等在内的用于创业的基本素质,属于开拓式教育。

三、职业价值观在高职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企业)教育的结合。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处在普通高校毕业生和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双重冲击下的高职毕业生,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在就业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我们高职教育从业人员的重要研究课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职教育正在逐步与企业需求接轨。职业价值观教育、创业教育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创业教育已经进行了十余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职业价值观教育还处在摸索阶段,但是却有着重要作用。

(一)高职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是进行创业教育的基础。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由日益凸现的多元文化、多种价值观所引发的思想观念的碰撞,对高职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判断能力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高职学生自身特点,使其在价值观包括职业价值观的认识和定位问题上,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和矛盾,具体表现为在职业选择过程中的迷茫、被动、自信心不足以及职业理想与现实的脱节。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一方面可以使其对职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明晰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他们对已有形成的职业价值观起到矫正的作用,使其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增强了他们就业的竞争力,为创业教育打下基础。

(二) 高职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有助于校企深化合作,为创业教育创造良好氛围。高职教育正在摸索进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是以‘校企合作’为教学改革重点。通过对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科学、正确的引导,可以帮助其争取认识自己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及其应具备的职业基本素质,进而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有了更深次的认识和理解,能够积极配合专业教师的教学,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基础。高职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就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使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认识、理解更为具体,从而帮助其树立科学、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这样就会为创业教育提前营造出浓厚的职业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了解、接受创业这种就业途径。

参考文献:

[1]于海波.张大均.张进辅.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的初步构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

[2]余祖光.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比较研究与实验[J]职业技术教育.2007

[3] 杨君.高职创业教育的理论概述[D] 福建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