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培训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培训制度范文1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弱质产业”和农民“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
3参考文献
[1]杨小云.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330-331.
[2]梁敏辉,吴磊.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集体经济研究,2007(05S):165-166.
科技培训制度范文2
[关键词] 安全 服务 工作重点
“确保安全、优质服务”这是中国科技馆的承诺,其亦按此承诺为公众服务了20余年。笔者认为,“确保安全、优质服务”是科技馆日常最基础的工作,我们每天的展教活动是由每一次优质展教服务以及每天为公众的安全尽最大责任所组成的。
一、安全工作的“软件”建设不能忽视
科技馆作为公益性场馆,向公众开放,是一个人流量较高的公共场所场所要,人民生命安全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得益于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今科技场馆硬件建设越来越好,场馆建设时安全设施十分完善,如消防设施、走火通道、无障碍通道、展品安全防护等都考虑得比较规范。但安全光靠硬保障还远远不够,硬件设备完善了,如果这些设备没有人能够熟练使用,又或者出事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该做些什么,那么硬件再好也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再好的安全防护硬件也必须配备安全防范制度、各类应急预案等软件,还要有相应的培训与演练才能在危急来临时起到作用,因此安全防范工作的软件建设不容忽视。
(一)建立建全各项安全工作制度是安全工作的基础
安全制度是安全工作的灵魂,是安全工作的指引,有了制度才让科技馆每一位工作人员在安全防范、处理安全事故等方面的工作有章可循。科技馆要根据自身场馆建设、展品布置以及观众流量的特点建立安全工作制度,并反复检讨制度的严谨性和可行性,不断地加以建全。
(二)严格遵守制度是安全工作最有效的保障
制度要所有人遵守才能起作用,制度建立建全固然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但持之以恒且在最简单的环节持之以恒才是制度执行的难点。因此制度建立后必须将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并配套相应的考核机制才能使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培训、演练提高安全意识及应急处理能力
安全意识淡薄、应急实战能力不强是安全工作要解决的两大问题,经常组织安全知识培训能有效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组织各类应急预案演练不仅能提高全员应急处理能力而且能检验各类应急预案的可操性和合理性。
东莞科技馆一贯以来对安全工作十分重视,在安全制度建设、安全培训及应急预案演练等方面工作坚持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以消防安全工作为例,东莞科技馆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首先健全了消防工作管理体系,成立了防火安全委员会,建立起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消防安全员三级责任体系,将消防责任落实到人。完善了消防应急预案,成立了消防安全应急指挥部、灭火行动组、引导疏散组、设备保障组、防护救助组和义务消防队。再就是加强各类消防设备的保养,定期检查更新消防器材,将防火灭火建立在科学技术保障条件下。第三是通过消防法规的宣传教育、安全用电知识、消防安全知识、各类消防器材使用知识和实操等一系列教育培训提高消防安全意识。第四是经常性组织切合实际 的消防演练,每次演练都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控制、有总结、有整改。第五是建立日常及重大节日的检查制度,建立了安全工作督查小组确保隐患早发现、险情早排除。东莞科技馆这些有力的措施使来馆观众的安全有了坚实的保障。
除了消防安全以外,作为公共场合还有如设施使用安全、人流控制安全、防疫安全、防暴防盗安全等等,如东莞科技馆为了提高员工对突况的应对能力专门应急救护的专业培训等。
二、提高服务质量让观众在愉悦中学习科学知识
一个科技馆能否更多地吸引观众,不仅靠有特色的展品,而且也靠特色服务。虽然科技馆定位是公益性社会教育机构,但它同时也是对外开放场所,是对公众出售门票的。因此,提高科技展教的服务水平,营造舒心舒适环境也应当是科技馆一项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讲,软件甚至比硬件更重要。
(一)树立正确的科技馆价值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科技馆作为公益机构,个别从业人员难免有些积习,首先要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提高员工的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修养,要把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的思想扎根在每一位员工的内心,使员工对服务理念产生共识和共鸣,形成统一的价值观。科技馆馆员的服务意识、职业精神、使命感和价值观都会影响科技馆的科学氛围。科技馆馆员的服务意识主要表现在把握以人为本的思想,以热情、周到、平等、关爱的服务意识服务于观众、服务于社会。
(二)转变服务思路,创新服务观念
“世上没有一流的产品,但有一流的服务。”一提到服务人们往往只想到是富丽堂皇的大酒店、、一些优雅整洁的办事服务大厅里脸带微笑、文明礼貌的服务人员,理解为热情、笑脸相迎较等浅层次的服务,而容易忽略服务者的其它方面。展教服务有别于一般的服务,它除了要给人予愉悦的感受外,还要求能提供科学知识讲授,引导观众参与科学的探究,激发观众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我们还要研究如何为公众提供更高层次更具专业性的展教服务。
老式的科技馆模式只有请观众“看与听”的功能,最多也就是可以提些问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需求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展览功能了。因此科技馆也要转变服务思路,日益凸显的教育辅导功能在通过科普辅导员这个载体向大众推出后,收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因此观众与展品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机械的“看”与“被看”的关系,在新的科技馆参观模式中科普辅导员直接起到了观众与展品之间互动的桥梁作用。这是科技馆为公众提供的一种新的更深层次的服务。
(三)以人为本,构筑员工事业理想实现的良好环境
所有的服务均需要人来完成,所以科技馆要坚持以人为本,构筑一个得员工实现事业理想的良好工作环境。员工需要满流需要、给予、被尊重的需要、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等等。科技馆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科技馆事业是实现自身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平台,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优良的职业精神,为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而实现科技馆的整体价值。
(四)打造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供更专业的优质展教服务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强科技文化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快科技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努力打造一支作风硬, 素质高、讲奉献、业务精的干部人才队伍。科技馆工作要求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和科学、完善的知识结构,因此,科技馆工作人员不仅要做本职工作的专家,还要做一个公众所需的“杂学家”和“博学家”。
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培训不仅是一个组织提高的需要,同时也是该组织内所有成员的需求。在现代的企业中,培训是员工的一项重要福利。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竞争正在从有形竞争转向无形竞争,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知识专业能力,所以不断增强员工的头脑中的知识量,是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必经之路。
培训工作要注意针对不同层次员工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要使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并尽力丰富培训的形式,提高培训的质量,在具体培训中要做到五个结合。集中培训与部门平时培训相结合,常规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理论训练与实战演练相结合,专项培训与技术培训相结合。
三、结语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科技馆从业员的伟大使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伟大的理想也要从日常工作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做好每日的安全和服务工作,为公众提供安全的愉悦的科学知识学习的环境。这正是科技馆工作者的“积硅步”以期日后“达千里”。
参考文献:
科技培训制度范文3
按照省市关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な榕嘌倒ぷ鞯耐骋话才藕筒渴穑苹SPAN lang=EN-US>2004年在全乡范围内培训300名农民绿证学员,为了把此项工作落实到位,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 培训目的:
在全乡范围选拔一批优秀农民参加此次培训。提高学员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并且通过学员的带动,使全乡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任务目标
2004年度计划在全乡培训农民绿证学员300人(具体见附件)
三、培训内容
按照省市下达的培训内容结合我乡农业开发项目和种植业结构调整需求,我乡确定优质水稻栽培、高油大豆栽培两个专业,对优质水稻栽培、高油大豆栽培的操作规程进行系统培训。
四、保证措施及要求
1、要保证培训的任务落实。本年度下达的绿色证书培训,属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重要科技保证措施。为了保证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此次培训的学员均具有代表性,能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2、培训质量。按计划下达的培训人数和培训专业,组织开展培训重点选拔科技示范户和种田能手,参加培训,注重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保证规定的学时数量。培训教材统一编、订、发放。培训结束后,按要求组织相应的考试,合格者发给由农业部统一印制的绿色证书。
3、规范管理。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加强档案管理,建立培训台帐,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教案、学员点名册和记分册。学员登记表、学员情况统计表、学员情况统计表及各项管理制度,提供培训实验,实习场所,为学员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
4、加强教学班管理。为保质保量地完成2004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区绿色证书培训任务,特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见附表2),按专业成立了6个教学班(每个班50人)和班委会。制定学员守责、教师职责、考务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和班委会、教师名单并塑封张贴上墙。
附件:
1、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任务表。
2、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3、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班班主任及班委会名单。
4、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学员管理制度。
XX乡2004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省市关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な榕嘌倒ぷ鞯耐骋话才藕筒渴穑苹SPAN lang=EN-US>2004年在全乡范围内培训300名农民绿证学员,为了把此项工作落实到位,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 培训目的:
在全乡范围选拔一批优秀农民参加此次培训。提高学员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并且通过学员的带动,使全乡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任务目标
2004年度计划在全乡培训农民绿证学员300人(具体见附件)
三、培训内容
按照省市下达的培训内容结合我乡农业开发项目和种植业结构调整需求,我乡确定优质水稻栽培、高油大豆栽培两个专业,对优质水稻栽培、高油大豆栽培的操作规程进行系统培训。
四、保证措施及要求
1、要保证培训的任务落实。本年度下达的绿色证书培训,属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重要科技保证措施。为了保证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此次培训的学员均具有代表性,能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2、培训质量。按计划下达的培训人数和培训专业,组织开展培训重点选拔科技示范户和种田能手,参加培训,注重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保证规定的学时数量。培训教材统一编、订、发放。培训结束后,按要求组织相应的考试,合格者发给由农业部统一印制的绿色证书。
3、规范管理。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加强档案管理,建立培训台帐,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教案、学员点名册和记分册。学员登记表、学员情况统计表、学员情况统计表及各项管理制度,提供培训实验,实习场所,为学员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
4、加强教学班管理。为保质保量地完成2004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区绿色证书培训任务,特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见附表2),按专业成立了6个教学班(每个班50人)和班委会。制定学员守责、教师职责、考务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和班委会、教师名单并塑封张贴上墙。
附件:
1、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任务表。
2、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3、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班班主任及班委会名单。
4、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学员管理制度。
XX乡2004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省市关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な榕嘌倒ぷ鞯耐骋话才藕筒渴穑苹SPAN lang=EN-US>2004年在全乡范围内培训300名农民绿证学员,为了把此项工作落实到位,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 培训目的:
在全乡范围选拔一批优秀农民参加此次培训。提高学员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并且通过学员的带动,使全乡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任务目标
2004年度计划在全乡培训农民绿证学员300人(具体见附件)
三、培训内容
按照省市下达的培训内容结合我乡农业开发项目和种植业结构调整需求,我乡确定优质水稻栽培、高油大豆栽培两个专业,对优质水稻栽培、高油大豆栽培的操作规程进行系统培训。
四、保证措施及要求
1、要保证培训的任务落实。本年度下达的绿色证书培训,属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重要科技保证措施。为了保证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此次培训的学员均具有代表性,能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2、培训质量。按计划下达的培训人数和培训专业,组织开展培训重点选拔科技示范户和种田能手,参加培训,注重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保证规定的学时数量。培训教材统一编、订、发放。培训结束后,按要求组织相应的考试,合格者发给由农业部统一印制的绿色证书。
3、规范管理。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加强档案管理,建立培训台帐,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教案、学员点名册和记分册。学员登记表、学员情况统计表、学员情况统计表及各项管理制度,提供培训实验,实习场所,为学员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
4、加强教学班管理。为保质保量地完成2004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区绿色证书培训任务,特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见附表2),按专业成立了6个教学班(每个班50人)和班委会。制定学员守责、教师职责、考务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和班委会、教师名单并塑封张贴上墙。
附件:
1、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任务表。
2、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科技培训制度范文4
科技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
科技报表是统计报表中指标较多的报表之一,它由项目表与科技活动情况表组成,共计有62项指标,且有些指标名称较为相似,统计人员容易将指标概念混淆。比如“企业内部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常常会与“全部科技项目经费内部支出”及“科技机构经费支出”相混淆。很多企业统计人员不理解这三项支出有什么不同,到底是哪项支出反映企业的全部科技投入。这也对企业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对科技统计报表的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科技统计不能光靠统计人员单独完成,而是应由企业的科技人员与统计人员共同完成。即科技人员提供科技活动人员情况,科技项目的进展情况及科技活动产出情况,而统计人员则根据其提供的情况,计算提供出各项科技经费。这需要企业内部科技人员与统计人员密切配合,而目前的状况大多是企业统计人员单独完成科技报表,或者是企业科技人员仅单纯提供几个报表数据,而这样做都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科技活动情况,造成的后果就是无法准确完整地提供企业最新的科技活动情况,无法达到科技统计的最终目的。企业对科技报表重视不够,认为科技数据报大些或是漏报些无所谓,所以数据取数比较粗略,特别是在人员工资和原材料费用上,常常与生产活动混淆,极大影响了科技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甚至有一些企业的统计人员为了简便,常常有科技活动而故意不报科技报表,由于企业科技项目开展情况掌握在科技局,统计局无法及时掌握企业科技活动实际情况,所以在企业故意不报的情况下,往往导致统计科技数据漏统,不能全面真实反映整个地区的企业科技活动情况。各企业实行的财务制度不统一,有实行2006新会计制度准则的,有利用财务系统中的“项目辅助核算”功能自设科技项目多层明细账的,或者是科技项目没有细分的,种种不一而足。如果是实行2006新会计制度准则的企业,对于取数就比较简便,可以直接抄取相应会计科目当年发生额即可,数据既准确且企业统计人员取数简便。如果没有实行新会计制度准则的企业,但自设科技项目分层多级科目的,通过一定的数据归集整理,也能计算出准确的数据。如果有些企业既没有实行新会计制度准则,又没有设立科技分层分级科目的企业,从财务账取数就比较复杂,且容易出错。对于科技统计存在的问题,结合秀洲区自身经验,特提出以下对策措施:建议进一步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广泛深入学习宣传《统计法》,提高1.报表指标内容繁多,概念之间容易混淆。2.企业内部缺乏沟通,数据质量有待提高。3.企业重视程度不够,存在数据漏报现象。4.企业财务制度不统一,影响报表取数准确性。1.加大政策宣传,营造科技统计应统尽统氛围。
对策措施企业的法制意识,提高企业统计人员学法、守法的自觉性
可以利用统计从业资格培训或统计继续教育培训,同时借助科技部门高新技术企业培训、知识产权培训等平台,宣传科技统计。另一方面,加大科技执法力度,奖罚分明,对先进单位予以表彰;对不报送科技报表或提供失实科技数据的企业依法追究责任,在全社会营造科技统计应统尽统的良好氛围。目前的科技报表,对于实行新会计制度准则的企业来说,填报比较方便,很多数据可以直接取数。而对于大多数还未实行新会计制度准则的企业,同时又未设立科技多层明细账的企业,各地可为这些企业设置建立科技统计台账,企业通过填写“科技费用明细表”、“科技活动项目统计表”两张台账分表,计算得出“科技项目情况总台账”,而通过总台账,则可以直接填写科技报表,计算简便且取数精准,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科技报表数据填报质量。实行科技季报制度,是提高科技统计质量的一大抓手。企业通过每季填报,逐渐熟悉掌握科技报表流程,通过每个季度的科技数据整理上报,企业自身形成较为畅通的取数流程,而且通过季报,对把握年报数据很有帮助,有效避免数据出现忽大忽小的情况,比较平稳地统计出各项指标数据。能够将企业的科技情况如实反映,除了台账记录清楚,平时统计基础扎实外,提高企业统计人员业务能力非常重要。一是建议开展业务培训,组织企业统计人员进行学习。各地可通过科技年报布置或统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形式,召集企业统计人员进行报表培训,对于科技重点企业,科技投入较大的企业,可将企业的科技人员也一并邀请参加培训。通过科技报表内容培训,能大大提高企业统计人员和科技人员对科技统计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二是建议不定期走访企业,进行点对点指导。每季度抽取几家企业进行检查指导,通过实地走访了解企业科技报表填报情况,查看企业科技台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指导。要想做好科技统计,与部门之间有效配合密不可分。建议统计局与科技局坚持每季都召开科技季报会审会议,把会审作为提高科技统计数据质量的另一大抓手。在日常的报表统计中,由科技局与农经局配合统计局进行全面摸底,这样就堵住了企业在科技局有项目但是故意在统计报表上不报的漏洞,确保应统尽统。科技统计通过多部门合力工作,一方面可以使得企业根据科技优惠政策,更加重视企业科技报表。另一方面,通过企业认真报送科技统计报表,可以全面准确地统计出各地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部门合作,达到双赢。
本文作者:赖鎔榕工作单位:秀洲区统计局
科技培训制度范文5
论文摘要:制造业人力资源建设在企业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过程中具有引领、示范、推动、凝聚作用。要把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和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紧密结合,为企业培养培训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撑。
一、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基本状况
上海电气集团共有企业387家,其中资产管理公司277家、有限公司103家,总公司下属7家。
集团共有职工114709名,其中,在岗职工为74584名。所属企业中,资产管理公司拥有职工68211名,其中32899名职工在岗;有限公司拥有职工45467名,其中40654名职工在岗。
在岗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共18221名,占职工总数的24.43%;有技术工人35535人,其中技能人才33139名,占职工总数的44.43%。根据电气集团人力资源分类统计表,在岗劳务工用工总数13480人。集团在岗职工中,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职工1277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7%,占在岗职工的1.7%,职工的学历学位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集团共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38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0.6%,占在岗职工的2.6%。集团共有高级技师202名,技师1685名,两者分别占技术型人才的0.6%和5.1%,占在岗职工的0.3%和2.3%,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型人才比例为5.7%,占技术工人比例为5.3%,占工人(含劳务工14066人)比例为3.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比例为24.4%,占技术工人比例为22.74%。
在职工教育培训投入方面,2006年。上海电气职工教育培训投入3501.6万元,在岗职工人均469.5元,其中,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总投入1049.8万元。技能人才人均316.8元。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30%。有限公司职工教育培训投人2313.5万元,人均投入569.1元,其中技能人才投入566.1万元,技能人才人均276.8元。有限公司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24.5%。
同时根据调查,45%的职工在过去一年中参加了企业组织的培训。但有77.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群体中有52.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有26.7%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中38.2%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其中有65.20%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企业高层领导中23.1%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5%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
综合上述情况可见,上海电气集团已经拥有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人才队伍。近三年来。职工队伍建设态势良好。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职工比例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1.87%、2.17%、2.28%,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比例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7.68%、8.8,%、10.03%,呈现上升趋势。
二、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级技能人才在总量、结构和素质上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根据2006年西门子年度报表,2006年西门子共有员工474900名。其中173000人(36.42%)的员工具有本科学历。2006年,西门子在世界范围内新雇佣了75200位员工,其中36%具有本科学历,在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新员工中,有60%是科学家职务或者是工程师。西门子公司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0%以上。而上海电气高级技能人才从质量到数量都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技师、高级技师人数偏少;二是学历结构上偏低;三是高技能人才年龄偏大;四是劳务工技能等级低。缺乏相应的培训。
2、高端、紧缺、关键人才不足。对集团人才队伍存在问题的反映主要有:一是高端管理和科技人才比例较缺乏。西门子公司大学本科以上员工占50%,而上海电气仅16%;二是适应战略发展需求的人才缺口很大:三是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大的差距。西门子公司高级技术工人占1/3以上,而上海电气高级技术工人只占技术工人总量的24.4%。值得关注的是,根据电气集团人力资源统计表不完全统计,党政管理人员中的本科及以上学历3223人,占党政管理人员总数的25.16%;同时党政管理人员的总量较大。共有12809人,占调查企业人员总数的22.93%。
3、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存在不足。调查显示,54.6%的职工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77.5%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技术人员群体中52.5%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76.7%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中基层管理人员中33.6%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35岁及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中38.2%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5.2%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企业高层领导中23.1%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5%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
三、进一步加强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建设的对策
1、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工人队伍。上海电气作为是中国最大的装备制造业集团,技术工人的水平和质量应该走在全国前列。按照集团发展规划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要求,到“十一五”末,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比例要超过30%,其中技师、高级技师比例要达到8%,45岁以下中青年高技能人才占高技能人才比重达80%左右,并涌现一批中青年领军高技能人才,带动中、初级技能工人队伍相间梯次发展。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技能、素质水平。
要加强劳务工的建设。参加教育培训、提升工作等级已经成为劳务工的迫切需求。上海电气集团职工队伍结构老化的矛盾较为突出,劳务工的加入使得职工队伍老化的状况大大改善。目前集团一线劳务工10175人,占一线职工的35.7%,占劳务工总数的75.48%。如在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电焊和冷作两个主要工种中。劳务工已占在职工人数的30%,10年内30%的在职焊工和冷作工退休。在职技术工人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偏大;劳务工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技术技能的掌握也比较粗浅。76.9%的劳务工比较希望和非常希望参加教育培训,目前有39.4%劳务工参加过技术培训,55.9%的劳务工没有参加培训。要立足上海、延伸国内外,在外省市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加强对技术工人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与计划工作,通过教育培训、鉴定考核、择优选拔,建 立分层、分类实施的技术工人培养体系,造就一支高、中、低合理配置的技术工人队伍。
企业通过建立能级体系,制订相对科学的、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培训体系,推进企业各类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工作。
2、实施科技专家、项目科技带头人、首席技师的选拔制度,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培养科技创新领军旗帜型人才。要实施上海电气科技专家、上海电气项目科技带头人、上海电气首上海电气席技师的选拔制度。以推进集团科技进步、技术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发广大员工的创造激情,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和高技能领军人才。与高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加强上海电气人才资源的投资和开发,大力提高人才资源对上海电气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构筑上海电气人才资源建设,使之成为上海电气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使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学习培训制度。建立培训——上岗——使用——考核——奖惩的配套制度。完善制度建设,为教育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基础。制定规范和促进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制度,《生产人员持证上岗及技能鉴定实施办法》、《师傅带徒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四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生产一线员工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供电企业生产一线用工管理暂行办法》、《“首席岗位制”管理办法》、《员工培训考试考核奖惩规定》、《兼职培训师管理办法》、《首席工程师管理暂行办法》、《优秀人才管理办法》。《高级管理人员学习培训制度》、《技术创新人员学习培训制度》、《技术工人学习培训制度》、《劳务工学习培训制度》等。
二是建立培训激励制度。要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客观的业绩考核标准;公平竞争的晋升规定和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
为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公司建立员工能力素质模型,实施职业生涯管理,设立管理、技术、技能人才三通道职业生涯发展体系。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在晋升、工资、福利、带薪学习、休假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
科技培训制度范文6
【关键词】 企业 科技创新 标准化管理 科技管理
世界在前进,我国在改革。社会要发展,中国要创新。“创新”在中国大地上肯定是一个高频词,也是一个时事热词,足见创新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巨大。党的十七大,中央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又指出,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无论是中央明确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还是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的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均表明科技创新在国家创新战略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科技创新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1]。知识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保障,而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又对管理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针对企业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价主要关注于研究产出指标,而忽略了对科技创新过程效率的评价。所以,为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水平,本文提出一套针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标准化的管理规则,并进行政策设计,对科技创新运行全过程进行评价,以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1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概念界定
标准化是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措施之一,标准化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领先企业的重视。为清楚阐述本文观点,现把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加以界定。
科技创新。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生产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的服务的过程。
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中与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有关的活动。
企业标准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以标准化的原理实现管理的标准化。主要指制定管理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持续提高管理绩效。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本文指的是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通过制定规范,形成标准,引导企业对自身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标准化的管理,科技管理部门通过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绩效的评审进行监督。是一种新的科技管理方法。
2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政策设计
以人为本,科技兴企,积极发挥经济和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向管理要效益,管理标准化必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企业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体系,但均未有针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标准化管理的政策性指导方案推出。
本文提出的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系列政策,采用ISO9001全面质量管理体系[2]的标准模式,从组织建设、制度建立、投入管理、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案、研发成果、技术改造效果、创新培训活动、运行绩效考核、企业自评、专家评审、标准化级别认定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管理。它以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有关政策和要求为指导,采用P(计划)、D(实施)、C(检查)、A(改进)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在科技创新管理过程中实现企业自主管理、第三方评审评价和科技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并可持续改进和提高管理绩效。
该系列政策,通过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通用规范》(简称《规范》),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标准化管理;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考核评分细则》(简称《考评细则》),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及其运行绩效进行量化考核和考评定级;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简称《评审办法》),指导评审工作和评审专家管理。评审时,评审人员据此对企业创新活动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进行指导和量化考评,逐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绩效。
2.1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通用规范》
科技部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应联合国家层面的推广标准《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通用规范》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政策,促使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引导企业建立起自身知识产权体系,逐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绩效,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标准《规范》应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制定,由科技部提出并归口。建议由科技部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牵头,组织标准化管理、科技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共同起草制定,并请尽快、试点示范、推广。《规范》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管理要素:
2.1.1 创新组织
企业应建立为科技创新服务的组织机构,包括负责人职责、组织机构建立、研发机构建设。
(1)负责人:企业中主管研发的负责人是本企业科技创新运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落实研发的各项工作和基层科技创新责任制。
(2)组织机构:企业应设置科技创新管理机构,负责国家法律法规(如科技进步法、专利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企业所得税法、合同法等)、科技政策(如技术创新、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企业研发费用管理等)、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的收集、识别和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产品设计开发、技术研发、工艺方案制定,创新方法培训、创新技能培训、操作规程培训、生产技术培训,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主要指专利、商标、版权)等的建档,科技信息搜集,科技情报分析、科技报告备案、科技档案建立等与企业科技创新有关的各种要素的管理。科技创新管理机构应定期召开以企业研发、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工作会议,形成会议纪要,负责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直接管辖企业的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
企业应建立法律法规、地方要求和标准的清单台账,使企业依法经营,并及时识别、更新与企业研发和科技创新有关的政策,按照政策完善修改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开展,通过利用和执行有关政策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
(3)研发机构:企业应建立研发中心。企业研发中心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源、应具备足够的能力把握创新机会,选择创新方向和技术路线,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利用和转化科技成果。企业还可以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和开发企业关键技术、核心专利和主导产品。
(4)人员:企业研发人员和研发管理人员的配备,应与国家创新工程师认证工作的有关政策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企业应按一定的比例配备创新工程师,有条件的可以配备创新培训师。还应对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进行卡尔通(Kirton)创新--适应性人格测评,组成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团队。
2.1.2 创新职责
企业应实施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推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技术研发管理和创新活动监督,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1)目标与方针:企业应制定以“倡导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完善创新机制、造就创新人才、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能力”为内容的科技创新方针,制定与科技创新各要素密切相关的科技创新综合目标和年度目标,并保证目标的按时、有效完成,目标宜量化,通俗易懂,便于全员理解执行,并可考核评审。
(2)科技创新岗位责任制:企业应制定所有部门和人员以科技创新为职责的科技创新岗位责任制,将创新活动的开展目标化、量化、职责化,并可进行考核;创新责任制应文件化、可考核。
(3)科技创新规划和计划:各级组织应制定科技创新工作规划或计划,分解企业的总目标,保证科技创新方针和目标的落实及按时、有效完成。
2.1.3 创新活动
企业应树立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战略思想,以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壮大知识产权储备为宗旨,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创新资源,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创新战略:企业应制定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按其指导方向制定各级(集团公司―企业―车间―班组)年度创新活动计划,全员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如科技知识普及、创新因素识别、研发讨论会、技术攻关方案研讨、科研项目研究进展报告会、项目验收会、专利申请、创新培训活动等。
(2)科技创新制度建设: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地方要求、企业标准和企业生产特点,制定科技创新管理系列制度,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如研发经费计提和使用管理制度,确定研发费用提取标准,自行提取,专项用于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保证研发投入按制度的规定支出,促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制定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经费支出纳入单位整体财务控制体系,杜绝各类违法违规使用经费行为,保证研发和创新资源(人员、资金、设备、场所、技术、方法等)对科技创新的有效保障。制定产学研用管理制度,保证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相结合,为企业的研发和创新助力。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建立知识产权、技术需求、技术转让、科技成果、科研项目、技改项目等各类清单。
(3)科技创新活动台账和费用台账:企业应建立科技创新活动(包括创新因素识别、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科技项目、研发项目)等各类台账及费用明细账(如研发费用、科研项目费用、人员培训等与科技创新活动有关费用等明细账)。企业的决策机构、科技创新机构负责人应按科技创新管理制度规定的支出类目建立台账,便于考核评审,并保证研发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和经费专项用于企业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活动。
2.1.4 创新培训
企业应针对自身生产特点和发展方向,结合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员工技能水平的要求,健全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完善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等管理措施,为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开展全员创新能力培训(创新培训)。创新培训应有制度,有计划,有目的,有记录,有总结,有提高,全面提高全员的科技创新素质,并将创新培训纳入企业的培训计划。创新培训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工作:
(1)管理层:培训领导层和管理层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创新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宣贯,创新战略的制定和执行监督,创新文化的建设等。
(2)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创新方法”(如TRIZ理论)等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熟练运用创新方法和创新工具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能力及自觉性,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绩效。
(3)员工:员工岗位技术培训,包括操作规程、工艺技术原理、创新思维等培训,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知识积累,使员工能针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可创新性的识别(创新因素识别),找出存在的技术问题和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小改小革;或将识别出的创新因素进行登记上报,便于研发部门随时组织开展技术攻关解决难题,提高创新实效。建立员工创新示范岗、创新能手和优秀创新成果评选表彰等激励机制。企业应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和目标,建立员工培训档案,一人一档记录员工参加职业培训和创新培训情况。
2.2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考核评分细则》
为对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的运行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应按照《规范》,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考核评分细则》。《考评细则》是根据《规范》制定的量化的用于打分、评审的细化的规则。
《考评细则》应由科技部,提出科技创新管理标准化评审工作要求和企业申请评审达标的条件,科技管理部门可据此对申请达标企业进行标准化等级认证。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标准化等级可由高到低划分三个级别,首要条件是取得《生产许可证》,依等级的不同还可以规定标准化运行时间的长短,自评得分的多少,以及取得知识产权的数量或运行期间推向市场新产品的数量等,对企业提出申请认证的等级加以限定。《考评细则》核心内容是“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考核评分表”,该表应按照《规范》要求的各类要素、企业达标内容、评审方法、评审得分(扣分)等列表,必要的话还可列出否决项,便于评审人员据此评审。
《考评细则》按照《规范》的要求,主要针对创新组织建设、创新制度建设、全员研发职责、研发投入和科技活动经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创新工程师比例、研发成果数量、知识产权数量、技术改造或新技术应用带来的经济效益、企业盈利情况、产学研合作情况、科技型企业类别(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情况、创新培训等几个方面,考察企业科技创新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创新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创新责任制制定与执行情况、科技创新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研发支撑体系建设、竞争情报中心建设、研发中心建设、品牌塑造、创新文化建设、获得有关科技奖励、研发成果记录册、科技报告档案、知识产权登记册、创新因素识别档案等,对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绩效进行考核打分。
2.3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
为加强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指导评审工作,应由科技部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并负责监督指导全国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省级、设区的市级(以下简称市级)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指导本辖区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一般应明确以下几点: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达标等级由高到低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一级企业由科技部公告,证书、牌匾由其确定的评审组织单位发放。二级、三级企业的公告和证书、牌匾的发放,由省级科技管理部门确定。
科技部确定一级企业评审组织单位和评审单位,省级科技管理部门确定并公告二级、三级企业评审组织单位和评审单位。一般来讲,三级企业的评审在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监督指导下,由市级科技管理部门确定的评审组织单位组织实施。评审组织单位可以是科技管理部门,也可以是其确定的单位。企业在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中可聘请专家进行咨询、诊断,完善各要素及运行绩效,提高考评得分,但所聘专家不得在专家评审时出任评审专家,以保证专家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市级以上科技管理部门应建立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专家库,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标准化提供专家支持。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达标评审工作按照自评、申请、受理、评审、审核、公告、发证的程序进行。
另外,还应对评审组织单位、评审单位、评审人员、评审专家的工作职责、权限范围和要求,企业自评的管理、申请流程,评审时间节点及安排,评审计分规则,审核发证、监督管理等工作进行说明。
2.4 创新绩效
按照《评审办法》要求,企业应由创新机构负责人牵头组成自评小组,或外聘有评审资质的专家对企业科技创新运行绩效进行咨询、诊断、评审,并提出整改意见,不断改进、逐步完善运行绩效。
2.5 定级认证
依据《评审办法》,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达标企业的定级认证,包括企业自评和专家评审(即第三方评审)两个阶段,首先由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组织开展企业自评, 企业的自评人员(或外聘评审专家)应依据《规范》的具体要求,按照《考评细则》列明的评审标准,进行各要素自评打分,然后参照《评审办法》中规定的得分计算公式,进行自评得分,达到《考评细则》中要求的相应等级最低得分后,可向科技管理部门提交自评报告,并提出考核评审申请。
科技管理部门收到企业提交的评审申请后,即可委托评审组织单位(如创新方法研究会)进行评审组织和授匾管理工作;评审组织单位可以授权获得评审资质的第三方评审机构及其评审专家对企业进行运行绩效评审,经评审、总结,找出问题,提请整改,逐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绩效水平;考评得分用以确定考核企业的科技创新标准化等级,考评通过者给予一级、二级、三级科技创新标准化达标企业称号,授匾挂牌。
3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政策的推广
为增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自觉性,本文设计提出的这一整套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的政策,包括《规范》、《考评细则》和《评审办法》等系列文件,可用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运行、管理、考核和评审。为推动该政策的实施,建议应先行试点并制定配套政策,如加强对企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表彰和奖励力度,使达标企业所获“科技创新标准化”级别高低与科技项目经费的支持挂钩,与“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创新型企业”等的认定挂钩,推动该标准化管理方式在企业的运行,以促进达标企业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标准化的运行绩效,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