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范文1

关键词:教育生态;经济社会;职业教育

一、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的理论依据

现代工业文明推动了人类社会快速发展,也造成了空前的生态危机,给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带来了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危机的风暴席卷全球。1968年,国际教育计划研究所所长菲利普·库姆斯在《世界教育危机:系统分析》中指出,教育体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不平衡正是这场世界性教育危机的实质所在。菲利普·库姆斯认为,教育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就业之间不相适应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平等;课程内容的陈旧落后与知识的快速增长以及学生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20世纪70年代,生态教育迅速发展并成为时代趋势。譬如,1998年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宏图》报告中,美国教育促进基金会首次提出“大学生态系统”的教育理念,指出一所理想的大学应该在教学与研究、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校内与校外事物、民族化与国际化之间保持自然的平衡。

进入21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日益恶化,教育问题也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教育生态主义从系统论观点出发,认为教育本体是一个具有整体综合效应的、多种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在与其他事物及环境的相互联系中体现自己的属性、功能和价值。生态教育不仅是教育内容的生态化,更是教育本体的生态化,在发展演化进程中,形成一种自然、开放、和谐的教育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在系统内部,教育主体(学生及教师)、教学活动和各种教育资源构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子系统。同时与系统外部环境又形成一种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中,最终形成统一的教育生态链和生态有机体。因此,生态教育系统不仅应充分考虑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应将一个个子系统放在教育大系统中考察,从生态学的角度,建立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和协调机制。正如美国教育家劳伦斯·克雷明所指出的,教育生态学就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旨在研究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征,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二、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主要有两种形式: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新福特主义主张减少国家或组织干预经济,通过建立完善、灵活的市场机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后福特主义主张通过政府、工会和雇主的合作,为工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高薪等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实体经济竞争加剧,后福特主义国家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建立巩固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先后把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这表明我国社会开始由生存型进入发展型阶段,经济增长由粗放型、数量型向集约型、质量型转变,经济结构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优化转变,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通过输出优质的人力资本、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机会和畅通的社会流动路径,保持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公正,是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的历史机遇,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

(二)教育生态本性要求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

教育生态理论认为,教育在发展演化进程中,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资源、能量交流,诸要素之间构成一个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系统网络,并维持基本平衡,实现整个系统良性运行。但是,长期以来教育功利化破坏了教育本身的生态平衡,出现教育危机。如高等教育在结构上表现出教育类型、层次结构、专业设置、区域分布等方面的失衡;在管理方面如政策拟定、科研导向、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种种问题,都影响了高等教育的生态平衡和良性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显而易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结构合理、组织完备,形成内在协调性,避免或减少内部冲突和矛盾,现代职业教育对内对外的各个正向功能才能实现。因此,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是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背景下,实现科学发展,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三)教育主体发展要求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

教育生态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以促进主体的职业发展、人文精神和生命质量为目标,尊重教育主体的知识、能力和情感诉求,着力塑造主体人格和精神思想。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就是要按照教育生态系统要求,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人的多元化需求与全面发展,满足不同的人生价值诉求和实现路径。这种理念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根本价值,满足人的主体性和现代性需求,从而有效避免职业教育生态失衡。因此,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首先是尊重人的主体性需求和可持续发展,其次是发挥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现代职业教育在提供人们就业、生存、生活的基本能力和基本需求的同时,更能够创造合理的社会流动平台和通道,提高社会底层及广大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和发展需求,找到发挥其能力的平台,帮助人们参与社会竞争与选择,从而获得幸福,享受美好生活。

三、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指导思想

教育生态学是从生态学视角分析和研究教育与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揭示其发展规律与运行机制的一门交叉学科。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生态系统由在教育生态环境中对教育发展产生各种作用和影响的环境要素构成,如社会环境中的经济、政策、文化、道德、民俗等要素以及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等,教育本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以不同的路径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转化,并表征教育发展的生态特点和规律,如动态平衡规律、发展协同规律等,教育生态系统只有在良性发展中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综合效益和功能。同时,在系统内部,在不同的子系统之间同样存在着信息交流与资源转化及其生态特征和规律。因此,在教育生态观下,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之与周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环境和谐相处,而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或技能。为此,高等教育应该把人置于教育生态系统中促进其生态性发展,并通过这种和谐机制反哺高等教育的生态发展。

(二)建设原则

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现代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本质属性。从系统的观点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生态属性,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系统性原则要求以系统的发展眼光,注意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和动态效应,综合考察对象,才能正确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各环节、各要素之间的生态互动关系,从而准确把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生态结构及其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整体功效,实现整体优化,保持其发展的整体平衡性和可持续性。

2.和谐性原则。和谐性是现代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在职业教育长期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系统内部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功能畅通,信息和物质等资源在系统内流动自由且高效,各子系统之间形成积极、健康的动态互动关系,这体现了系统内部的和谐性。同时,职业教育在内部和谐的基础上,完善体系结构,优化运行机制,与外部环境融合贯通,避免矛盾和冲突,形成良性的生态互动,这体现了系统外部的和谐性。因此,只有坚持科学、和谐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内对外的各个正向功能才能实现。

3.适应性原则。适应性是现代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适应性是指现代职业教育应当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与职业岗位需求相对接,与现代产业发展相匹配。

它表现为内部适应性和外部适应性两个方面,内部适应性是指现代职业教育能够适应不同教育个体的需求和发展,通过提供形式、内容、方式、层次不同的教育,满足不同对象的不同阶段发展需求,这体现了职业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多样性特征和多元化需求。外部适应性是指职业教育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一种积极互动、互为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转化,促进自身不断完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正是在系统由不适应到适应的不断循环往复中演化发展的。

4.发展性原则。发展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系统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发展性原则首先彰显了现代职业教育动态、开放的特征。现代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与政府、组织、行业、企业等,通过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形成共融互通、协同发展的环境,充分吸纳、利用外部资源并转化、输出,从而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发展性原则其次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系统、生态的特征。现代职业教育在实践中依靠内部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或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作用,完善、优化原有的层次、结构,实现内部层次、结构的自我运动、自我演化。

在此过程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效地实现了体系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信息和资源的吸收及转化,能够将历史的传承性与时代的发展性紧密结合,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由无序、简单、低级向有序、复杂、高级演化发展,增强体系的活力和功能。

(三)建设路径

从系统的视角看,“环境、体系、主体”是现代职业教育系统的三个核心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动共生,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生态系统。

所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可能是传统意义上职业教育内容的修补和完善,而应该是涉及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涉及多个关系、多种要素的系统工程。

在宏观层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环境与系统”之间关系的矛盾。在这一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之间形成的互动共生关系,即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必须以经济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为依据,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须以职业教育提供的丰富、优质的人力资源为基础,满足快速发展的需求,避免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从“环境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出发,进行相关的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制度,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运行提供条件保障。

在中观层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系统与主体”之间关系的矛盾。2011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在明确内涵的基础上,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可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应该建立相对独立的层次结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标准等,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适应主体在空间维度上的多重需求,在时间维度上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生态发展,实现改革目标。

在微观层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主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矛盾。从根本上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是通过在宏观层面解决“环境与系统”、在中观层面解决“系统与主体”之间关系的矛盾,从而在微观层面解决“主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矛盾,培养“主体”适应“环境”的生存选择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从“主体”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功能来看,在现代职业教育共生系统中,“主体”既是“系统”发挥价值的活的要素,又是“系统”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必须在以人为本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以满足“主体”生存、生活为基本要求,以促进“主体”自由、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构建大职业教育体系,帮助“主体”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05-02.

[2]闫智勇。系统论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探赜[J].职教论坛,2013(19)。

[3]杨近。复杂适用系统视野中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

[4]张海霞。从教育生态学视角透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范文2

关键词:缄默知识;体验性学习;现代学徒制;企业师傅

一、缄默知识的内涵特征及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缄默知识的内涵特征

缄默知识(Tacit Knowedge,又被翻译为默会知识或隐性知识)最早是由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M.Polanyi) 在1958年出版的《The Study of Man》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认为人类知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可以通过文字、符号、公式等表达出来、可以感知得到的知识,叫做显性知识;另一种是难以用语音、文字等表达却隐藏于人脑中的知识,叫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我们平时意识不到,却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波兰尼举例说,我们可以认识一个人的脸,可以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辨认出这张脸,但是通常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如何认出这张脸的。又例如,我们可以认出任何一张脸上的表情,但是我们一般情况下也说不出我们究竟是根据什么符号来认识的。[1]1996年,世界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首次肯定了人类知识中既包括已经编码的显性知识,也包括这些“只可意会但难以言说”的缄默知识。[2]波兰尼非常详细地分析了这两种知识之间的差别,指出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独有的特征:一是默会性。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也是缄默知识最本质的特性。二是个体性。缄默知识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中,它缺乏显性知识的公共性特征,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三是非理性。由于缄默知识是人们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被个人所默会地掌握,因此不能像显性知识那样通过理性过程加以批判和反思。四是情境性。缄默知识作用的发挥往往与特定问题或任务情景紧密相联,只有某种缄默知识获得的情境再次出现,或者出现与该情境相类似的情境,此时这种缄默知识才会被个体无意识地从头脑中调动出来,对个体活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些特征的存在,波兰尼特别强调缄默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类型,它们事实上支配着人的整个认识活动,是人们获得所有显性知识的“向导”。波兰尼还进一步指出,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共同构成了个体的完整知识体系,一般情况下,缄默知识多于显性知识。

(二)缄默知识的传授方式

虽然缄默知识不能通过正规学校教育或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但可以通过个体实践来获得经验性的个人知识。缄默知识往往隐含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之中,无法形成像书本一样的格式化知识,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分析在感受中习得。所以,学习缄默知识的有效方法就是感受性学习。感受性学习也叫体验性学习,主要有情景体验、互动体验、想象体验、实践体验等四种学习形式。情景体验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身心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学习方法。创设情境的途径有真实情景展现、情景实物演示、图画情景再现、情景表演体会、语言描述情景等多种形式。互动体验就是体验者与体验项目之间具有互动性,使体验者在互动中体验自己操控过程的感受。如一个机修工人能通过声音来判断机床运转是否正常,一个炼钢工人能通过铁水的颜色来判断温度,这些都是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的缄默知识。这种体验只有体验者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感受得到,这是教师在课堂上单靠讲授无法实现的。想象是心理学的概念,它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体验是通过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象或设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来感受它的外形特征和可能有的作用。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活动真实地感受相关事物的概念、特性、规律等客观属性。

(三)缄默知识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缄默知识概念的提出,开拓了人们的视界,使得人们对知识的性质有了新的认识。对缄默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识和实践行为。[3]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是依附于课堂教学的,被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这种价值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进行。从缄默知识的理论来看,科学知识的生产,乃至所有知识的生产,都不完全是一种客观和更改的过程,其中包括了大量个体缄默知识的参与。没有这种个体缄默知识的参与,就不会有任何科学事实和科学问题的确定,就没有任何科学证据的产生和发挥辩护作用,也就做不出任何科学的发现。然而,这些对于科学发展有益的缄默知识,例如科学的理想和信念、科学的经验和技巧、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等,很难通过正规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实践中的个体摸索、顿悟以及科学同行之间在科学活动过程中大量随机的相互交流和切磋来进行。因此,波兰尼非常强调传统手工业时代的“学徒制”形式在当代科学教育中的作用,因为那些不能够详细描述的经验技巧等,只能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加以传授。因此,注重专业技能教育的高职教育,要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创新意识等,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并把握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应用与检验显性知识,更是为了从中获得在课堂里学不到或无法理解的缄默知识。同时,实践教学的设计也必须考虑到这种缄默知识的要素,而不能够仅从显性知识的应用与检验方面来考虑。

二、职业教育和学徒制的优势与不足

从波兰尼两大知识分类的视角来看,不论是以往的职业学校教育还是企业的传统学徒模式,对学生或学徒者在获得由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共同构筑的完整知识体系来说都存在着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一)职业学校的教育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有两大优势。一是教育的系统性。职业学校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人才的需求,系统地制定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中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有系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通过职业学校的培养后,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二是人才培养的高效性。职业学校教育采取班级化的集体教学,与企业师傅带徒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具有更高的效率。但职业学校的教育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一方面学校缺乏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职业学校教育虽然也注重职业技能的训练,但这种训练缺乏企业生产或岗位工作的真实情境,有关职业意识、职业素养、职业精神、职业经验等缄默知识无法获得。尽管很多学习投入重金购买实训设备,利用仿真、模拟技术来增强实训的真实感,但与真实情景还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使学校单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仍然无法独立工作,还需要跟随师傅学习一段时间才能胜任岗位工作。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很难实施生产性实训,同时师生接触的时间有限,学生很难从教师身上潜移默化地学到缄默知识和生产技术经验,也很难了解到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更难领悟到真实的企业文化。即便是“双师”型教师,由于学校环境与企业的差异和教师个人的企业经历的限制,也无法取代企业师傅对徒弟全方位培养的重要作用。

(二)学徒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徒模式的改变,学徒制分为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

传统学徒制通常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师徒共同参与生产,徒弟在师傅的指导和影响下习得知识和技能的模式。从史上私人性质学徒方式发展到近代公共性质的学徒制,它已成为企业单一主体完成员工培训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以现场亲自动手操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徒弟在现场从了解生产基本情况,到帮着师傅做一些简单的辅助生产劳动,逐步升级到在师傅指导下进行系统的操作,最后过渡到独立工作。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师傅不仅让徒弟机械重复操作还重视技术经验的传授,往往会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行业规范。这种技艺传授方式,使得师徒之间关系亲密,但它与职业学校的教育相比较,传统学徒制存在两大不足:一是师徒传承的模式导致师傅自身没有受到正规学校教育,缺乏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理论,无法完成系统性显性知识的教育,导致徒弟文化素养不高;二是传统学徒制属于个别教育,学徒大多在完全自然的工作过程中随机学习,学徒期长,教育效率低下。因此,现代学徒制应运而生,成为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最佳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制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而形成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制度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工学结合为途径,培养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人才为目的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模式。[4]现代学徒制既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制,也不同于单纯的学校教育。从波兰尼的知识分类理论来看,现代学徒制是帮助学生完成建构个体完整知识体系――“缄默知识+显性知识”的最佳模式。它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让学校教师显性知识的教育与企业师傅缄默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现代学徒制不仅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时也减少了企业传统学徒的时间,为学校节省了物力成本,为企业节约了人力成本,也为学生就业节约了时间成本。因此,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现代学徒制成为许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并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局部区域的职业院校和相关合作企业获得了政策上的扶持,在实际现代学徒制的工作中取得了可贵的经验。但由于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现代学徒制还在尝试探索阶段,国家层面相关配套的政策和制度还未健全,具体运行机制和模式还未形成,使现代学徒制的优势还未真正地显现出来。[5]特别是在我国今年来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实际运行中,企业师傅这一关键要素还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三、企业师傅在现代学徒制中的角色与要求

(一)企业师傅在现代学徒制中的角色定位

在整个学徒过程中师傅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其角色定位是由现代学徒制本身的特性和缄默知识传授的规律所决定的[6]。归纳起来企业师傅在现代学徒制中有三个重要角色 。

1.职业岗位缄默知识和技能经验的传授者

在现代学徒制中,企业要选派符合一定要求的师傅负责学徒工作岗位具体知识技能的传授。由于师傅本身蕴藏着不易于用文字和语言表达的缄默知识,在生产劳动中一方面师傅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和徒弟的观察体验等对徒弟进行有意识的培训;另一方面,徒弟通过师傅的生产、工作、交往、沟通、表达等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地学习和领悟来理解工作岗位的默会知识和技能,并在师傅的指导和个人反复操作练习来感知、体验、掌握和内化职业知识和技能。如一个不懂汽车的人,可以通过师傅的示范、指导和个人的操练,逐步学会开车,但如果没有师傅的示范和指导,单凭个人自我摸索,要学会开车将是很困难的。这进一步说明了师傅的传授作用是学校教师不能取代的,这是由于缄默知识的默会性和情境性特征导致缄默知识不能通过阅读、听课或逻辑推理的方式获得,只能通过人们的主观体验或一对一的模仿在实践中获取。实践证明,即使是职业院校能力很强的“双师型”教师,在学校里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也远达不到在企业师傅对徒弟的传授作用。

2.职业素养的示范者

职业素养是人们在社会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它包括四方面的内容: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7]其中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内容,属于思想意识方面的范畴,具有很强的内隐性,不是通过书本学习或通过教师的讲授就能轻易获得的。若要让职业道德真正成为职业人的自觉意识,就必须在实际职业环境中学习。如师傅的一言一行若能真正体现出对职业岗位的热爱,真正体现出对工作极端负责、精益求精,就会逐步使徒弟在内心真正地接受和内化。同样,师傅若弄虚作假、阳奉阴违,就会在徒弟的内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企业师傅作为职业素养示范者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师傅,可以通过他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来促使徒弟在思想中真正地接受职业素养的要求,并将其内化成自己的自觉意识和职业行为。

3.企业文化的传承者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为达到总体目标一贯倡导和逐步形成的特有价值观、理想、信念、作风和行为准则,包括企业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等。[8]优秀的企业文化必将对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心理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也产生重大作用,甚至会产生物质刺激所不能达到的作用。作为企业的员工必须深谙自己企业的企业文化,才能融入企业团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企业文化对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也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现代学徒制中,对企业文化有着深刻了解、理解和感受的师傅带领徒弟一起工作,与徒弟的接触和交往最为密切,对徒弟的影响也最深,因此企业文化传承的责任自然就落到了师傅的肩上。从客观上讲,师傅站在员工的角度承担企业文化传承者,更容易被徒弟认可和接受。企业文化的传承不是靠说教来完成的,而是靠师傅的工作态度、处事行为、言语表达等展现出来的理想、信念、作风和价值观来感染徒弟的内心,使徒弟逐渐从知道、接受到内化成自觉的意识,建立起与企业文化一致的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理念,自觉遵守企业的行为准则和企业制度,成为有文化、有素质的职业人。

(二)对企业师傅自身的职业素质要求

企业师傅的角色定位,决定了他自身必须有足够的并且方向一致的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才能培养出质量合格的徒弟。正像人们常说的“严师出高徒”那样,师傅应具备“严师”的职业素质。一是具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思想品德,在做人做事上能够言传身教,起到表率作用;二是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技能和丰富实践经验,具备训练和指导徒弟掌握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能力;三是深知本单位的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并具有较强的企业文化传承意识;四是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作风,能在生产实践中能够有计划地培养徒弟的职业素养,并能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帮助徒弟接受和内化成优良的职业作风;五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耳濡目染来诱发徒弟内心的革新意识,使徒弟不断地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的行家里手。

四、现代学徒制亟待完善的政策与制度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施现代学徒制,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要制定相关鼓励和支持的政策,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企业和学校也要制定相关的制度,使企业带教特别是企业师傅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国家与地方政府层面出台支撑政策与法规

由于企业最大化利益的追求,往往对校企合作和现代学徒制动力不足,认为参与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会影响企业的生产,从而降低企业效益。要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国家与地方政府层面可借鉴外国实践经验,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并有利于推动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政策法规。如对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鼓励更多的企业接纳更多的学生实施企业学徒培养;地方政府要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服务管理机构,解决学校与企业跨界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服务管理问题,也为校企合作创建互相交流沟通的平台[9]。

(二)企业与学校层面的相关规定

针对现代学徒制,企业要建立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员工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负责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和员工人培训工作的管理,其中最关键的是对带教师傅的选用与管理。要在企业内部制定带教师傅的素质能力标准,按标准精选带教师傅来完成学徒的培养工作。二是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中,企业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师傅考核与奖励机制,促进师傅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为企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三是建立和完善企业师傅培养徒弟的职责、目标和权益,制定鼓励性薪酬制度,支持企业师傅承担培养徒弟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真正得到落实和实施。

现代学徒制是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合作来实施的,这种合作不仅体现在共同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置课程和共同编制课程的教学大纲,还体现在校企分工实施培养过程中的相互配合与帮助。如学生在学校学习时,企业师傅要承担一部分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当学生到企业学徒时,学校教师要定期到企业与师傅和学生交流,了解学徒过程中的问题,帮助企业师傅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解决学生遇到的专业理论问题等。因此,学校也要建立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相关管理制度。同时,校企双方还要建立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商讨解决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建立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互动合作的机制,在分工育人过程中协同完成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101-108.

[2]黄时进,文军.缄默知识理论对科学传播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启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0-116.

[3]杨学锋等.缄默知识理论视野下的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10 (1):148-150.

[4]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24-26.

[5]杜启平,熊霞.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瓶颈与对策[J].高教探索,2015 (3):74-77.

[6]施晶晖.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教教师队伍建设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128-130.

[7]柴福洪,陈年友.高等职业教育名词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34.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范文3

关键词:现代企业教育;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教育制度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企业教育是指企业以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为指导、在市场环境中为应付日趋激烈的竞争而采取面向企业全体员工开展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有效培训,使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和知识技能等综合素养均得到提高和完善的活动。

现代企业教育与传统企业教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在对象上,现代企业教育面向企业全体员工,以全体员工素质的普遍提高换取企业的全面进步,而传统企业教育则存在很大的局限睦;在形式上,现代企业教育长、短期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企业内部正规培训与企业外部的非正规培训并重,而传统企业教育则形式较为单一;在内容上,现代企业教育面向市场、立足企业员工增强能力、完善自我的实际,因此,它尊重员工不同的学习背景和智力、非智力等因素的差异,教育内容既买用又丰富多彩,而传统企业教育则显得较为空泛;在方法上,现代企业教育采用个别化教育思想,针对每个员工的不同条件,因材施教,而传统企业教育则多采用集中灌输的粗放式教育方法;在手段上,现代企业教育力求充分运用多媒体及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成果来提高企业教育活动的效率,而传统企业教育的手段则较为落后。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速,综合国力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国与国之间企业实力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企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企业教育已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百年大计”。

20年的改革开放已使我国社会经济生活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然而,处于风口浪尖的国企改革却使企业教育陷入困境。

首先,国企领导思想观念较为保守落后,致使企业教育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大多数效益较差的国企领导的经营思想仍停留在传统的产品经济时代,只重生产,不重开发,看不到产品生产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不能深刻认识到企业教育在企业改革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基础性“增量”作用。

其次,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企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脱节,企业教育的真实价值不能实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教育只是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附属环节,企业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导致对企业人才素质提高的严重忽视,企业教育在此氛围中苟延残喘,消极被动,不能积极主动为企业发展分忧解愁,很多国有企业甚至把企业的教育培训任务当成是例行公事式的行政命令程序,既不考虑完成教育培训任务的质量,也不考查企业员工对企业教育的实际需求,致使企业教育丧失了其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断送了企业对企业教育的支持基础。

第三,企业教育管理的内外环境并未得到显著改善。有效的法律环境是企业教育生存发展的基础。尽管近些年我国已陆续颁布了<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文件,对劳动者的素质鉴定和技术业务培训做了强制性法律规定,但由于没有相应的“企业教育法”,当国企发展困难重重之时,就易使经营者在主观上有意无意地“弱化”企业教育。

二、国有企业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有企业教育的发展不能够离开国有企业发展的现实“土壤”。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国有企业走出困境标明了航道。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公司制度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以及管理制度。伴随着国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教育发展重现生机。

现代企业制度首先明确了法人的主体地位,使企业教育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凸显。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法人“虚位”,企业经营好坏与企业经营者的实际利益没有太大关系,导致企业经营者外无压力、内无动力,随处可见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自然对具有效益显示滞后特点的企业教育在企业发展中到底起何等作用不感兴趣。一旦企业经营确立了法人主体,经营者当然会使出浑身解术考虑企业未来长远的发展。当经营者抛弃短期行为、审慎思量自身的根本利益的时候,他会领悟到企业的百年大计还是以企业教育为本,谋求企业持续发展就成为企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巨大动力。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制度,企业发展必须建立在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之上。以人为本,一方面要求企业的一切经营行为都围绕消费者的利益、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变化的需求为出发点,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发展将愈发依赖企业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据统计:1996年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员工60%以上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大多数青年员工只有初级技术,与此同时,企业员工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管理水平等都亟待提高。显然,拥有这样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绝处逢生的,加强企业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队伍就成为当务之急。以人为本,还要求现代企业不只是把企业员工单纯看作是劳动者,而应该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满足他们求知、探索、自我实现的各种合理需要,使他们成长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企业建设人才,而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更是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企业员工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企业建设者,又为兴企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舞台。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企业制度,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将成为企业发展生生不息的主旋律。经历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在完成由粗放型量化增长向集约型质量增长的观念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自然生态之间的协调统一,企业生存更加依赖于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所创造的高质量、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换代,经济结构正在向更高级、更优化方向迈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企业教育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指明了道路。然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员工中所拥有的科学管理知识却极为有限。据统计:尽管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层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已占77.2%,但其中只有1.4%的人员所学专业为经济管理或企业管理,为此,在国有企业的各级备类员工中普及并提高管理科学知识,就成为企业教育发展的新的有力支点。

应当看到国有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确实为企业教育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企业教育的需求和企业教育大发展可能的实现方式都是前所未有的。但如同国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充满艰辛困苦、步履蹒跚一样,企业教育在新形势的更高要求中是辉煌的期盼,更是挑战的颠峰,我们期待着企业教育新世纪曙光的到来。

三、面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

毫无疑问,建立国有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国有企业教育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根本出路。

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指具有依法自主办学的实体,具备依托企业、服务企业、辐射社会并且机制灵活、功能完备、管理科学特点的企业教育制度。

依托企业即指企业教育的发生、发展都受制于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不能将企业教育完全推向市场,既不能把企业教育“企业化”,成为脱离企业“母体”、自负盈亏的办学主体。更不能将企业教育“产业化”,成为谋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纯粹的经济行为。

服务企业即指企业教育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企业发展培养规格齐全、质量上乘的各类建设人才。企业教育行为的起点和归宿是企业的发展,企业教育必须与企业发展贴紧、贴近、贴实。企业教育也只有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壮大。

辐射社会即指企业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成员,不能自我封闭,游离于社会环境之外,而应与社会的发展协调一致,树立回报社会、关注社会冷暖、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力所能及帮助的崇高意识,这样,其发展才能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机制灵活是指企业教育要建立较为完善的有效激励和制约机制,高效运行的企业教育机构。能对影响企业教育发展的内外因素做出敏锐反应的决策体制,适应社会经济波动发展的收缩自如的应变预警防护体系。机制灵活也是指在企业教育的运转中做到“刚性”制度与“柔性”操作的完美统一。

功能完备是指企业教育能够为企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质地精良、模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教育途径。现代企业教育再也不是过去脱离企业发展实际、整齐划一、一成不变、让人生厌的老框框,而是从企业的现实出发,以企业员工的求知需求为中心展开的个性色彩浓烈、不断调整变化、长短结合、脱产与在职形式并存的“点菜”式综合性教育。

科学管理是指企业教育活动的实施以现代企业教育管理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深刻认识企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深入探索企业教育的规律.围绕稳步提高企业教育质量和效益这个核心,密规划、设计涉及企业教育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发针对性强、表现形式多样、类型广泛的课程体系,研制能够极大提高企业教育教学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制定企业教育行为有效规范的质量监控和评估方案,使企业教育永葆青春与活力。

总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以人才培养的市场为导向、以个体化的终身教育为理念、以满足企业和企业员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的企业教育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就要以人才培养的市场为导向,即企业教育行为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企业员工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与产品升级换代、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等对企业员工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就是企业教育赖以为生的重要市场。“差距”时时都有,因此,企业教育的市场将永远不会消亡。与此同时,以人才培养的市场为导向还意味着企业教育要更加关注企业教育的人文价值,关心企业员工自身的全面发展,并在服务并满足企业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中求得发展。

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就要加强企业教育的法制建设。企业教育立法是现代企业教育行为规范的总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尽管这些年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它们均有涉及企业教育的法律条款,但这些只言片语客观上对处于特殊低迷时期、情况异常复杂的企业教育来说是杯水车薪的。尽快出台“企业教育法”,就能从根本上杜绝长官意志的人为干扰,减轻由于企业效益波动可能对企业教育带来的负面震荡,真正建立起企业主要领导直接负责的企业教育组织管理体制、有约束力的企业教育资金投入机制,这样就能确保企业教育按照法制化轨道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范文4

>> 现代职业教育治理:框架构建和内容解析 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现代职业教育协商式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构建路径 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理论审视与现实架构 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属性、样态及其治理架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 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向 关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 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构建 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想模型构建研究 探析兵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逻辑体系构建 现代职教体系构建背景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框架设计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程中职业学校发展策略分析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以西安职业教育发展为例谈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的构建 用心经营中职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主要工作文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培养工作和生活技能[R].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2012.

[5][10]李玉静,谷峪.国际职业教育治理的理念与实践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4(31):78-83.

[6]Hans Kr?nner. Governance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indings from the UNESCO TVET Survey 2004[R]. Associ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Africa, November 2006.

[7]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4(3):4-11.

[8]John Fielden. Global Trends in University Governance[R]. Washington, D.C. - U.S.A. World Bank, March, 2008.

[9]虞崇胜.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用之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5-12.

[11]董仁忠,傅建东.推动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治理[J].职教论坛,2010(32):36-40.

[12]European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raining.Trends in VET policy in Europe 2010-12: Progress towards the Bruges communiqué[R]. 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12.

Analysis on the Framework and Contents of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u Yu, Li Yujing

Abstract Transforming from traditional government-dominated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o the coordinated governance participated by various subjects including industry, enterprise, social organizations, etc. is the fundamental objective of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overnanc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governance theory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overnance system include the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mechanism, policy and laws, system and standards and monitoring system. Exactly orient the responsibility and rights of the governm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build the mechanism fully exert the role of market, optimize and update relative vocational education laws and policies, construct the third party vocational education governance monitoring institute, etc. are the main conten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overnance system.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范文5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教育体系;对策

2010年《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府重视建立并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发展职业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质量,促进就业,提升我国综合国力。

一、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我国适龄青年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并培养出大量技能型人才,这既缓解了就业压力,又为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供大量懂技术的劳动力,支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提升市场竞争力意义重大。表明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加强职业教育改革、优化职业教育结构的重要工作。在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变过程中,需要认清当前发展职业教育困境,当前职业教育体系存在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不协调,职业教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短板”。

二、现代职业教育的困境

(一)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脱节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脱节的主要原因在于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不科学、不系统。中职、高职教育体系的设置均不考虑现代职业教育的连贯性。中职教育讲授哪些课程,讲授哪些知识点、专业技能,要求学生达到何种程度,高职教育如何做到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技能等与中职教育无缝衔接,是解决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脱节的主要问题。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落后

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建设农村和为发展农业所需要的懂得经营管理、懂得专业技术的人才。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村职业教育在人民思想意识中得不到重视,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较低,从而使得农村教育职业从根本上得不到长足发展。此外,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农民社会生产的需要。由于缺乏办学资金,缺乏师资力量,使得农村职业教育流于形式,不能适应县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需要解决各级职业教育学校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目前,职业教育体系的就业导向不强,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脱节,传统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岗位工作,出现经济社会需要大量技术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与各级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生就业难这种矛盾局面。表明我国传统职业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矛盾。

(四)职业教育师资不能满足需求

传统职业教育师资的主要问题是职业教育教师存在知识与技能单一的困境。造成困境的原因在于,我国很少有专门的师范学校针对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专业教师,职业教育体系缺失研究生等级的高等职业教育部分,导致一线的职业教育教师大都来自于普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因此,这些教师掌握了系统的教学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社会实践,在专业实践技能方面表现不佳。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职业教育体系吸收一些来自企业一线的专业人员担任职教教师,但他们不熟悉教育体系,对专业理论知识不能熟练掌握等问题。造成目前职业教育教师不能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三、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对策

(一)做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必须加强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避免中高职教育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教学大纲制定等重要教学环节各自为政,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协调作用,通过加强中高职职业学校的沟通合作,加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确保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难易程度等方面做到科学合理衔接。

(二)准确定位,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目标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应面向农村,帮助农民提高经济管理和农业各方面专业技能,尊重市场机制,注重时效,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农业职业教育需要强化教育培训环节。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转变人民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偏见,促使农村职业教育成为科教助农的重要知识和技术来源。

(三)合理定位各级职业教育学校培养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要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面向经济社会,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从岗位需求出发,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使之具有职业胜任力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具备较强的市场性、功能性和灵活性。各级职业教育学校应动态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之与经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

(四)打造高水平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国家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应该培养专门针对职业教育的高层次专业教师。职业教育学校应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往硕士、博士更高学位的职教人才发展,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高学历的职教师资,解决目前职教师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单一问题,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高层次职教师资需求。同时,职业教育学校应加强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通过校企合作,将专业教师安排到企业,以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参加专业教师社会实践,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补足短板,从而解决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中的难题。

四、结束语

传统职业教育到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变过中,需要解决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脱节问题,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建设,培养技能型、应用型职业人才,使得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到2020年,建立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

参考文献:

[1] 唐智彬 石伟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28):63-65.

[2] 高纪元 邱泠坪.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问题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5(02):82-83.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范文6

 

近几年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备受关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意在打通职业教育在教育体制中的断头路,同时又有与普通教育体系争取同等话语权的意图。其力图通过构建成熟、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来整体推进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制度完善与质量提高。目前,人们探索的路径大致从学制、规划角度入手,借鉴国外不同经验,寻求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设计与解释路径。

 

回首现代职教体系构建过程,从现有研究与讨论来看,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政策文本的颁发、解读与传播;二是引介与参考国外职业教育体系,如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瑞典、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三是梳理中国职业教育学制的发展史,厘清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规整我国现有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以上讨论与研究既包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的背景、内容、思路、流程,又包括形成的共识、聚焦的点面与尚未释清的难题。以上讨论与研究,概言之,围绕“为何构建、构建什么和如何构建”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总体来说,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轫于部分学者与管理者的零散讨论,正式提出并进入建设轨道源自于政府建设引领。就时间起点问题,观点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1904 年的 “癸卯学制”。二是199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三是2005 年 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四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 2020 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笔者认为,“癸卯学制”和职教法的确对于职业教育体系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就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切实提法应该起始于2005年,2010年从政策文本转向落实。2011年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纳入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位列“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各专项规划中,教育部召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明确要求2012 年初步形成体系架构。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可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按着分步走的战略,逐渐朝向2020 年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教体系目标推进。

 

至此,整体上类似于道路设计与前期论证阶段。政策设计与理论研究者一致认同,现代职教体系归结为“外部适应性、内部适应性、内在系统自身的协调性”。前者强调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者强调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后者强调中高职协调发展。分别从社会系统、教育系统和职业教育子系统展开。

 

系统是有点、线、面、体构成的,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完备的结构。在现代职教体系上,“点”是构成系统的关键要素,“线”是要素间的关系和运作逻辑,“面”是线与线之间构成的价值与功能,“体”是面与面之间的边界与流通。理想上来说,先分后合,从术而道。

 

本文题目之谓“别议”,是想在以上理论与政策引领的基础上,发散出一些不成系统的反思,以求抛砖引玉。

 

首先,要从要素到逻辑,解决现代职教体系中的“体系”问题。就目前情况而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多瞩目于要素及其简单关系的探讨上,如构建从中等到研究生层次的完备教育系统,打通普通教育的立交桥,激发企业行业的热忱参与等。在探索结构逻辑与运行法则时,多参考不同国家的做法。各国都有属于自己国家的历史形成缘由,各国行政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福利制度和文化、生活方式不同,不管从“社会本位”或“个人本位”出发,还是从“集中制”或“自由制”出发,各国后期在面对自身职教问题时都采取相互借鉴与补充的方法,形成以某种逻辑为主,其他逻辑补充的相互流通体系。我国目前面临的社会和职业教育问题,可以学习别国的成熟经验,但没有可以完全参考的蓝本,所以中国的职业教育问题尚需要“自己解决”。我们亟需综合化研究,从要素和简单逻辑线条间的衔接和融通,深入到内部运作逻辑的探讨。没有逻辑,最后的体系只会是一个框。

 

其次,要从职教到社会,解决现代职教体系中的“职教”问题。第一,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如英国)是“市场本位”,主张“社会优先”的国家(如德国)推行“企业本位”,我国推崇“儒家文化”则认定“学校本位”。但是,职业教育的问题不只是教育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讨需要从学校回归社会,站到更高的国家规划的层面重新考虑。第二,我们探讨职业教育时,历来使用的词汇较多的是“服务、满足、适应”。这没有错。但一些人借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处于“服务、满足、适应”角色的职业教育附带了价值判断和等级排序,利用职教功能贬低与俯视职教,视其“位卑”。鲜有讨论,社会需要为职业教育做些什么?招生依旧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统招时北大清华等先录,一本次之,职业院校最后。三六九等的观念促使社会屡屡出现 “宁为普通教育的草,也不做职业教育的苗”“多一所职业学校,社会上就少一所监狱”等骇人听闻的习语。职业教育所遭受的冷遇,便是显性的社会排斥。如若依然存在类如某市长公开讲话所诉说的“我承认职业教育重要,需要大力发展,但我依然不会送自己的孩子读职校”这类语言背后的思想,那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是画地为牢,便是“阶下囚”。从制度到观念,皆需要社会为职教做些什么。第三,从职校到社会不仅要强调政府、市场的运行主调,更要要求职业教育从关注经济的发展转向关注个人生涯发展的全过程,从关注围绕岗位的职业能力转向关注支持自我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宽泛能力。从这点上来说,“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并不矛盾。如今,更需要强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个人”的发展起点与可持续发展的线路。

 

再次,要重视“现代”的研究,解决现代职教体系中的“现代”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二字凸显了我国职业教育从近代走向现代的自我革新。在整个社会转型期,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正亲历一场涉及社会生活诸领域的深刻的变革,旧的传统社会的思想、观念、行为依旧刻骨铭心,现代社会新的伦理、社会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和社会转型同期进行,就要厘清“现代”在职业教育领域意味着什么。现代化、现代性的讨论汗牛充栋、林林总总。笔者在这里不再赘述,但其中一点无疑,“现代”必然是在面向更加民主、更加科学的道路前进的。更加民主的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摈弃如上所述的三六九等的分流、分层和特权观念;“现代”意味着新的袪魅与启蒙的开始。

 

言说于此,突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犹如社会城镇化进程,乡野文明被冷落、破坏与抛置,城市文明难以辐射、统辖与浸染。如此,职业教育更容易导致像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留守人员和城中村现象一样,旧时、童年梦中的乡村已然不在,新的邻里如同陌路,文明进程尚未完成。到时,就不是小时候的院墙隔开了人心的问题了,而是体制壁垒铸就了“围城”。为避免如此,我们需要在国家引领下,启迪职业教育内部苏醒力,从以上几个方面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