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职教育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职教育发展

高职教育发展范文1

【关键词】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区域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建设,我们应对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失衡现象的现代分析和审视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也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不平衡上:

1、教育科目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不平衡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中存在着专业设置不合理的现象,高职院校之间专业设置扎堆严重,一些热门专业各个高校都搞,不管有没有这个能力,培养出来的人素质出现下降,导致在用人市场上在校报热门专业的人反而找不到好工作,冷门专业因竞争压力小,反而能找到好工作。另外也有一些高校是从来不看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顾埋头教学,导致一些学生刚到市场就被淘汰了。很多高校也不懂得差异化竞争,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的教育品牌。让自己的学生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一定要避免这种再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导致学生从高职院校出去后,出现有的干不了事,有的没事干的现象。

2、高职院校地区分布不平衡

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导致高职教育在各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一般情况下,东部发达省份的高职院校数量要比西部省份的高职院校数量高的多,同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比如上海地区的高等入学率达到65%,浙江江苏等发达省份的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都超过了40%,而西部省份则要低得多。大部分都没有超过15%。可见,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在地区之间发展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

3、教育内容与社会需要不平衡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很多东西前两年还是很新的知识,两年后就淘汰了,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很多专业还在使用二十年前的专业,比如计算机专业中的软件开发工具,课程里使用的软件大部分都在七八年前就被淘汰了,你说学生载着这样的知识能不随着他学的知识一起淘汰吗。

4、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之间不平衡

可以说,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占有相同的位置,可是我国的教育经费划分却极不平衡,普通教育基本上占去了我国教育经费的一多半。另外一件事是国家的投入与学生所交学费之间的不平衡,相比我国高等院校学生,每年四五千元的学费相比,一些地方给高职院校学生的政府拨款还不足一千元,投入的太少了。导致一些贫困家庭交不起学费,上不起学。

二、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对策

针对以上我国高职教育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1、服务本地经济,培养当地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关系密切,可以直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可以采取高职院校和当地大型企业联合办学的模式来共同培养人才,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优势,首先,对学校来说,学校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将自己的所学直接进行了应用,加深了所学内容的理解。其次,学校对教学内容实现了及时更新,对接市场需求,调整自身专业结构,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衔接。另外,企业也得到了自己所需的人才,减少了因缺少人才造成的企业损失,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的职工培养教育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利润。

2、国家和地方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

国家高职教育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没有国家政策支持引导是不行的。不然,两地之间的差距还会继续拉大。国家和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政策支持力度,将当地的高职教育当做改善当地经济的强大武器,调整优化教育平台,让更多的人接受到高职教育。另外,国家也应加大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对口帮扶力度,帮助欠发达地区教育教学水平。

3、加大高职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各地高职教育的发展一般都会碰到经费不足这个瓶颈。如果教育没了经费,则会出现发展动力不足,严重影响其发展。教育经费的投入一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获得,首先,应加大政府高职教育经费比例;其次要通过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向高职教育流域的投入;第三,则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确保资金的落实到位。

三、结语:

国家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会变得更加重要,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全面平衡发展,各高职院校应不断解放思想,顺应时代要求,服务当地经济,促进本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秀锦,马树超.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与思考[J].职教论坛(综合版),2009(23):8-11.

[2]谢广山.基于结构功能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高职教育发展范文2

一、高职教育模式的转变,重视校企合作的强化,复合人才的培养

培养出社会需求量大,适应企业发展的专业型人才是高职教育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看来各类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都能定期开展相应的培训与实习活动,但由于缺乏正式法规保障、相应机制不健全,多数高职学院往往只关注末端检验结果,忽视了过程管控与实时评估,校企合作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再加上长效沟通机制不完善,大大降低了企业合作的热情,校企合作有趋于形式化的征兆。

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与高职院校、企业三方尽快转变观念,对各自角色进行准确定位,理清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最终建立高职院校、企业、地方政府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机制。高职院校要关心和重视企业的兴衰成败,以企业视角出发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要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而企业应意识到校企合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知名度,有效储备人才并提升业务领域内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将是高职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为了实现教育资源配置最优化,政府的协调和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人才培养同样也是公益事业,在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成本投入上,地方政府应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源投入到高职教育中。

二、做好“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培养一支既有较高专业理论教学水平,又有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即所谓“双师型”教师团队。按照教育部教高厅2005年《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提出的要求,优秀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应达70%以上。

高职院校在聘请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的同时,还应将一批理论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放到企业内部掌握企业工作流程与人才需求方向,促进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弱化院校单纯的追求教授、博士数量的传统观念,建立起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让广大高职院校教师明确“双师型”教师所要达到的目标,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制定评价标准需要围绕三个原则:一是“双师型”教师成长递进制,在薪酬待遇上实现差异化,鼓励老师不断提升“双师”能力;二是施行“双师”认证制度,按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对教师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增强教师责任意识;三是施行“双师”认证有效期制,为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更新,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也要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跟上社会节奏,对“双师”评聘设置三年有效期,以保证教学质量。

三、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从2000年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组织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是“边做边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它以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实现CDIO本土化移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转变观念。需要借鉴CDIO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教学的效果体现在学生身上,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二,规范章程。CDIO模式是一个对时间与空间要求很高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与评估机制以适应全新的教学模式;第三,可行性分析。CDIO作为一种源自国外的工程教育模式,要符合中国国情,实现软着陆需要在局部专业做试点推广工作,不同专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做不同变更,CDIO在工程技术类专业有成功应用并不代表能应用在商务管理或人事管理专业,我们应该谨慎推广,切忌盲从。

四、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目前高职教育正处于改革浪潮推动下的十字路口,高职教育的未来充满了各种未知,但只要我们牢牢把握社会脉搏,适时调整,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抱着负责到底的教育态度,我们的这条路就会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

[2]贺文瑾.双师型职教教师的概念解读(上)[J]

[3]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

高职教育发展范文3

[关键词]柳州创造;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张映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学高级教师,广西柳州54500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8―0185―04

一、“柳州创造"对高职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由“柳州制造”推进到“柳州创造”是促进柳州工业优化升级的关键,而实施“柳州创造”关键是人才。高职教育的大力发展,为全面实施这一战略提供人力资源上的保障,但高职教育也面临三大挑战。

1.“柳州创造”需要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

目前世界上各国的竞争实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本质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科技实力的竞争又是人才实力的竞争,人才实力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的人才,永远赶不上发达国家,也就不可能实现民族复兴。创新人才培养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高职教育可以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知识、技能水平,同时,可以培养创新人才。柳州有大型企业如柳州钢铁厂、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有中小型企业如欧维姆、一汽柳特、两面针等;有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的企业等;还有新高科技开发区、官塘创业园、阳和工业新区、柳北、柳江、鹿寨等县区的工业园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组织形式,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有很明显差异,对人才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也不同。实践证明,柳州经济建设既需要高层次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也需要大量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技能型、创造型人才。高级人才既可以培养,也可以引进,但大量的一线技能型、创造型人才则主要依靠柳州自己培养,大量引进既不现实,在经济上也无法承受。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正是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2.高职教育为“柳州创造”提供再就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要实现从“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的跃进,还有许多难题有待破解。眼下,柳州企业纷纷走上了重新定位技术创新总目标的道路,由模仿跟随向自主创新开发转变等。一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面临转型,而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智力密集的产业及新兴产业正在兴起,这对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知识、技能的更新已是当务之急。同时,随着“柳州创造”的深入,各企业都在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这需要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岗位综合素质,让他们不断接受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然而作为企业本身,它很难实现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任务,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机构与各个企业加强合作,让高职教育机构来承担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任务,从而满足柳州从“制造”向“创造”迈进的技术门槛。

3.高职教育机构成为“柳州创造”的重要技术创新基地

“柳州创造”,就是要致力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生产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自主创新不是简单的产品发明创造,或者是技术创造,而是一个从发明到生产、到经营、到市场、到社会实践的全过程。高职教育作为一个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技能、高素质的一线人才的教育机构,本身也具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即高职教育是一个能参与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术转化和技术贸易及技术创新的基地。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先进技术通过技术市场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为社会技术进步提供资源,更好推动“柳州创造”的深入;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可以根据“柳州创造”发展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科技方向和科研计划,使之更符合柳州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充分利用人才优势,接受“柳州创造”中的企业的委托,或者直接主动地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研究、开发和解决,使学院和企业科技人才相互渗透,推进企业的发展,促进“柳州制造”转为“柳州创造”。

4.“柳州创造”对高职教育提出三大挑战

挑战之一: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单一,缺乏活力。目前柳州市高职教育还未完全走出传统封闭式办学模式,只能满足“柳州制造”的需要,而不能适应向“柳州创造”的转变。高职院校未能真正构建与市场经济相接轨的职教模式。一方面,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广大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与社会需求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高职教育的发展又面临诸多困难,办学条件差,办学机制不灵活,培养的人才数量、质量、结构不能满足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挑战之二: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差,特色不突出。当前高职教育尚未完全按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群)及技术领域需要去设置专业,名牌专业、重点专业、精品专业寥若晨星,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跟不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的需要,不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进行及时改革创新。专业建设基础差,实训基地设备、仪器等较少并且落后,实训环境也较差,技术无法代表现代生产的前沿性技术。专业特色不突出,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知识技能的转化、职业行为能力、创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方面措施乏力。市场化程度低,横向联合不够,教育资源分散使用,未能形成集团优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明显。

挑战之三:高职教育师资力量薄弱。高职院校的师资创新思想意识不强、专业知识更新较慢、综合素质较差,大部分是从学校来到学校,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欠缺;“双师型”教师有一定比例,但多数是以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留下或转过来的,从中专到大专教育,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实践能力都欠缺,难以做到对学生进行零距离的实训教学,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实训教师更是极为匮乏。

二、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服务“柳州创造”

“柳州创造”对高职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客观上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转变观念,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实施多样化的办学体制,以更好地服务于“柳州创造”。

1.转变教育思想。依托城市办学

高职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于“柳州创造”,就要求教师不断努力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明确高职教育方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实现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教学导向向创业导向转变。并从思想上逐步完成从“传统封闭式办学模式”向“面向社会和市场开放式办学模式”的转变,从“理论型教育”向“技能型教育”的转变,从“课堂教学模式”向“产学

研结合教学模式”的转变。真正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树立培养高技能、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观念,逐步树立起“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凝炼成“依托柳州,产学研相结合,以产养学,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形成符合“柳州创造”需要的办学思想。

2.加大改革力度。把高职教育做大做强

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把高职教育做大做强。根据柳州市“十一五”规划描绘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对高职教育资源进行战略重组,调整布局结构,优化资产配置,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探索高职教育的新路子,在办学机制上走出一条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的办学路子,使高职教育在“柳州创造”中不断发展壮大。按“柳州创造”的需要,就要加快高职教育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步伐,引入市场机制办校育人,积极调整学院管理模式。其一,借鉴现代企业运行模式,把高职院校当作企业来经营。学院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和运行可仿效现代企业的作法:明确产品开发(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原材料(学院招生)、产品的生产(教育教学过程)、产品的监控(教学评价体系)、产品的营销(毕业生就业)、产品售后服务(毕业生毕业的信息反馈)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增强高职院校与市场的粘合力。其二,引入企业文化建设的CI理论,开展高职院校的形象设计,从办学理念、行为准则、内涵要求、学院标识等方面建设校园文化,塑造柳州高职教育良好的公众形象。

3.构建适应“柳州创造”的多样化办学体制

在实施“柳州创造”中,会创造出许多新职业,淘汰一批旧的职业。主要表现在:职业种类不断增加和更新,职业内容越来越具有智能化,职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职业综合化趋势明显。故社会对人才需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从需求操作型向智能型转换,二是从需求单一型向复合型转换,三是从需求职业型向社会型转换。因此高职教育就要紧紧围绕“柳州创造”,开拓创新。在办学体制上,可以改变过去由政府统包的办法,改为政府积极引导、扶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以参与、合资等方式投资兴办高职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国内外著名学校来柳州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在办学模式上,可以采用与上海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两面针集团公司、柳钢企业集团、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联合办学的模式,也可采用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相结合,实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实现大众化、多样化和社会化的办学形式。

4.构建教育“立交桥”。力求在规模、层次上有新的突破

要构建一个创新型城市或者说要达到“柳州创造”的目标,高职教育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要依据柳州市经济结构调整和汽车、机械、冶金三大支柱产业的特征,实行办学层次和教育目标多元化,在搞好正常的高职教育的基础上,扩展职业培训教育。要深入推广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把高职教育真正办成集人才培养、技术研究、技术创新、技术运用、技术培训、信息服务于一身的综合服务的机构,使之更符合柳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以就业为导向,依据“柳州创造”的特点,创造条件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教育。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一个品牌”(树立品牌意识)、“两个服务”(为地方经济提供人才产品和物质产品服务)、“三个适应”(学院专业设置与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应,学生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要求相适应,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相适应)、“四个满意”(政府、企业、家长、学生四方满意)等为基础,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先后与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柳州钢铁(集团)公司、上海通用五菱公司等十余家大型企业合作,共开设“订单培养”专业班26个,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1000多人,为实现“柳州创造”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

三、提高质量提高效益。促进“柳州创造”

实施“柳州创造”,高职教育要有创新意识,打破陈规,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模式去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柳州创造”。

1.打造“名校”“名专业”双品牌,实施品牌带动发展战略

要紧紧围绕“柳州创造”的需要,创建一批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示范型品牌学校。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借鉴发达国家已发展成熟的各种职教模式,如“逆向设计法”、“项目工作法”等模式,确定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合课程设置,形成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或专业特色限选课、专业拓展任选课、素质拓展任选课五大课程基本模块。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突出学院办学特点,实现学院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网络化,发挥其教育资源的优势和辐射功能,带动和促进全市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使柳州成为广西区域性高职教育中心。

要以优质专业建设为契机,创建一批品牌专业。以“优质专业认定试点案例研究”为课题,专业建设与研究一齐抓,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步伐,突出高职教育专业的特色,淘汰一些岗位消失的专业,赋予一些传统专业新的内涵,增加一批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新兴专业。重点建设好汽车运用与维修、机械制造、数控技术、电子技术等优质专业,打造优质专业品牌,使其成为柳州市乃至全区高职教育的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并充分发挥优质专业的辐射和示范效应,建立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优质回报的良性机制,提高专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把高职教育做大做强,服务“柳州创造”。

2.打造“名师”品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品牌学院必须有品牌专业,品牌专业必须要有品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因此,要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在保证师资队伍各项指标满足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水平优秀指标的基础上,按《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的要求,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教师进修培训机制,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在学术水平上,有一批站在专业前沿的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教学第一线上,有一大批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在实践能力上,有一批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素质教师;在兼职教师中,有一批知名专家和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要通过加强教师全员培训、建立师资培训基地等措施,提高专职教师的业务素质,同时要拓宽高职院校教师渠道,积极聘请来自企业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走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道路,逐渐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3.优化课程体系。实施创新教育

紧紧抓住“柳州创造”对创新人才的特殊要求,进一步转变办学指导思想。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方向,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和职业指导,理论联系实际,使创业教育成为高职院校的特色和标志。在优化课程体系上,要加强课程建设,重点加强主干课程特别是技能课程的建设力度。按教育部对精品课程评审标准,有计划地建设院级、省级、国家级的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在教学中,积极开展现代课程的模块化、综合化、功能化,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训紧密结合起来,提倡使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及“操作示范教学法”等,以适应学生的就业升学、创业能力、个性特长发展等多样化。在教材建设上,要推进课程教材的改革,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引入课堂,让学生学习现代专业知识和技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的需要。在课程设计上,采用模块式教学,夯实基础,拓宽层面,既“活模块、晚分流”(二年级后再细分专业)。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综合素质,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的适应程度,更好地为“柳州创造”服务。

4.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质量监控机制

高职教育要积极采用适应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需要的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和运用教育现代化教学课件,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有机组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现代化水平及信息化程度。同时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学管理网络化、办公管理自动化,提高教学管理质量与效率,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技能训练,实验室、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施实践性教育的场所。加强校内外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场地、仪器、设备等方面的配置都应与专业相适应,并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确保学生人人能动手。强调职业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以突出技能训练为主,将实践训练贯穿于教学过程,形成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传授知识为手段,以培养创新能力和掌握技术为重点,以发展个性为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

高职教育发展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张金领(1966-),男,河北泊头人,泊头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的研究”成果之一(编号:1003000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0-0011-0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普及促进了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但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因此在发展改革中需要政府与学校共同努力,才能让高职教育走向良性发展的健康道路,为社会培养出更高层次与素质的复合型人才[1]。

一、新背景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

(一)经济发展新形势转变了对高职教育的客观需求。由于当前经济发展形式由原有的高成本投入,高耗能与低附加值转变向高技术含量、提高企业产品结构与增加产品附加值的目标,因此对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是培养社会岗位高素质人才的生力军,因此需要全面地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这样才能够加快发展企业中大批的具有高技能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效率为我国当代服务业发展培养出大量的掌握先进服务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并且为岗位培养出一批“用得住、留得住”的复合型人才。

(二)社会就业结构性矛盾需求高职教育发挥积极作用。由于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重,许多就业的矛盾相互搀和。在这些劳动力供大于求与我国产业不断升级等多重压力下,许多劳动者的技能与社会岗位需求难以匹配造成了当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而教育对于稳定就业的工作依然面临着重大挑战。可以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当前的高职教育能够对劳动者的素质与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出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需求的高级技能型的专业人才,进而缓解岗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让我国社会更加和谐具有特殊的作用[2]。

(三)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对于高职服务的客观需求。一直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主要是对于适龄的年轻人进行全日制的专科学历的教育,而在目前社会的产业升级过程中需要对岗位在职的员工进行技术性的更新培训。我国在推进当前城镇化进程过程中有将近两个亿的农民工需要去接受专业培训来保证就业与生活,并且具有大量的中等学历水平的在职员工在工作中需要不断进行发展,在未来的十年以至更长的时间,我国人民的老龄化的程度会增长,而新培育的劳动力的规模逐渐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面对当前的挑战,我国高职教育需要面对每个人,充分地发挥出职业性与地区性的优点,能够满足我国社会成员中多元化的开放式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因此成为了地区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中心。

(四)全球经济的大融合对于高职的客观需求。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组合资本、。技能与管理,这需要发挥了人力资源的优点,高素质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我们高职教育需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将对某种行业有关系的产品的全球通用的标准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能够在多种企业的跨国发展中进行国际上的技术经济合作与境外投资等项目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遇到的困境与问题

(一)社会对于当前高职教育缺乏认同观念。当前的高职教育在我国依然是一个新兴起的教育种类,并且在起初会通过以高考“落榜生”为职责,而社会对于我国的高职教育的观念认识还不够,一般都会歧视我在教育,加上认为高职教育就是未来的劳动力等观念在人们心头,因此导致我国高职教育在社会中的声誉并不高,许多用人单位与家长都缺乏对高职院校的高度认同感。对于我国社会来说,高职院校教育不如普通高校的教育,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是“夹生饭”,对于家长与学生来说,选择高职教育是实属无奈的选择[3]。当社会对于高职院校教育普遍缺乏了认同感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国教育部门对于普通高校的教育更加青睐与注重,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教育的扶持力度明显是不够的,让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在正常发展中的起点与竞争规则与教育分配等方面都难以得到与普通高校相对平等竞争的机会。

高职教育发展范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广东省教育规模

[作者简介]辛曼玉(1980-),女,甘肃临洮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港口物流、产业物流。(广东东莞52380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GZZX040)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018-03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快教育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先导。广东省以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升高职教育办学能力与水平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和体制与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优化高职教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广东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增强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推动广东高职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广东省高职教育规模

截至2011年,广东省高职院校有76所,占本省高校总数的57.6%;高职招生数为23.81万人,占高校招生总数的54.3%;高职在校生规模达到69.37万人,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2%;高职毕业生达17.5万人,占高校毕业生总数的56.6%。“十一五”期间,广东省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75万名以上高技能专门人才。

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高职教育也相对发达。为了掌握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笔者选取了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7个经济发达省市,并收集了若干数据以作对比分析(见右表)。2011年全国共有2429所普通高校核准招生,其中本科院校有1189所,高职院校有1240所,高职高专院校占所有普通高校的51%,比2006年增加了9%。可见国家几年来出台的促进职业教育的政策显露成效,尤其是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给予高职教育正本清源的重要地位。中央及地方各级教育主管机构的大力推进,财政部门的倾力扶持,“十一五”期间高职教育飞速发展,同时也吸引了民营资本进入高职教育,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增37所民办高职院校。

注:GDP通过各省市2011年统计年鉴的数据汇总,反映了2010年的统计情况。院校数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网站整理汇总,统计口径中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高职院校(含专科院校),两类院校均包括了民办高校但不包括成人高校,反映了2011年7月前的统计情况。其他数据通过各省市2011年度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教育主管机构公布的数据汇总,反映了2010年的统计情况。

如19页图所示,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GDP排前的7个省市,其高职院校占全国总数的28.6%。其中GDP排第一是广东省,高职院校有76所,比本科院校多20所,占本省高校数的57.6%;GDP排第二是江苏省,高职院校有79所,比本科院校少1所,占本省高校数的49.7%;GDP排第三是山东,高职院校有72所,比本科院校多9所,占本省高校数的53.3%。可见经济前三甲省份的高职教育已经占据本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浙江省高职院校有46所,比本科院校少10所,三个直辖市由于历史成因,一直以中国知名研究型大学为主。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市,天津市政府自提出打造环渤海经济圈,开发滨海新区后,刺激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现有高职院校26所,比本科院校少6所。天津高职教育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着力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且成功承办了两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14个大类42个赛项,分高职组和中职组,吸引了全国近1/3的职业院校云集天津,同台竞技,有力贯彻了教育部“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精神。

2010年全国高职招生规模为313.4万人,占高校招生总人数的49%,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高职招生规模接近或超过50%,其中山东为48.3%,广东为54.3%,江苏为50.9%,浙江为49.2%。北京和上海以研究型大学为主,高职招生比例不大,北京为25.8%,上海为27%,天津稍高为44.8%。全国高职在校生规模为1179.86万人,占高校在校生总人数的55%,从总量看全国高职生已经过半。高职在校生比例超过50%的有山东(52.4%)、广东(52%),其中山东高职在校生比广东多14.18万人。江苏高职生比例虽然未超过50%,但是教育规模很大,高校在校生比广东多31.93万人,其中高职在校生比广东多8.06万人。

二、广东省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规模轻质量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广东省拥有高职院校76所,院校平均在校生规模为6838人,某些院校已经突破了1.3万人。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出现了重规模轻质量的“功利”倾向,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全然不顾师资配比,以及现有的教学资源是否有足够的承载力。伴随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膨胀,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幅扩招,而教育经费没有按比例增长,从而使高职教育的总体资源配置、教学科研设备、基础设施条件、生均建设面积、生均教育经费、师资的数量和质量、生均占有图书资料的数量、教学实验(实习)的条件等硬件资源日益减少。重规模轻质量现象,一方面使院校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培养特色等方面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带来生师比的大幅提高、大班上课师生交流的减少、教师给予学生面对面的指导的减少、教师平均负担的加重、师均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数量增多、教师进修提高的机会相对减少等软件资源不足。由于教育质量下降、社会信任度减少、学生就业出现困难等,反过来又影响到高职教育发展,出现恶性循环。

(二)高职院校发展不均衡

广东省素来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短板,201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创造的GDP占全省总量的79.7%。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联系的高职教育也呈现不均衡的发展态势,珠江三角洲高职院校有59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77.6%。珠江三角洲地区高职院校同样呈现发展不均衡的态势,少数院校,主要是国家或省级示范性院校,占地千亩以上,在校生规模多在1.3万人以上,而大多数院校占地仅300余亩,在校生维持在5000~6000左右。高职院校发展不均衡,必然导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某些高职院校可以接受政府巨额投入,享受到若干优惠政策,而大多数院校只能靠自身缓慢发展,高职教育发展必定出现不公平现象,历年精品课程立项和科研立项就非常偏倚于某些高职院校。

(三)专业设置不合理

尽管广东省高职教育规模不断膨胀,在校生和毕业生绝对数量不断攀升,毕业生中却出现了结构性的供过于求的现象,造成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人才浪费的问题比较突出。原因就在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只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忽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联系。许多院校不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跟风似地设置了大量财经大类、电子大类等专业,使某些专业的人才需求提前饱和,某些专业的人才需求又非常紧缺。有些高职院校本来行业特色、学校特色很鲜明,“多元化”扩张后使得已有的优势越来越脆弱,特色也越来越不明显,同时又产生大量同质毕业生,社会岗位不能容纳,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目前,有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往往没有从事与其专业相适应的工作,专业对口率很低,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并不高,这不得不归结于各所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被短视现象所蒙蔽。

(四)教师数量不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广东省高职院校总体看,教师数量不够,教师结构不合理,与广东省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不协调。广东省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从1984年的3所发展到2010年的76所,其他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也在积极发展职业教育,2009年高职高专在校生达到了69.37万人,占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52%,招生数23.81万人,占当年本专科招生数的54.3%。而教职工只有3.09万人,专任教师数只有2.09万人,生师比为19.25,离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院校的师资合格生师比16∶1有相当差距。广东高职院校由于高职教师数量少而造成教师教学负担过重,由于底子差而造成教师队伍力量薄弱,由于培训力度和继续教育的力度不够而造成实践教学程度不够,接受新经济形式和新技术的能力不够,整体素质不高。在教师引进中,高职院校没有配套设置高素质人才引进保障机制,造成引进高质量、高学历人才的困难大,人才容易流失。在培训、职称评定和转评过程中高职队伍师资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尚未形成,全国职业教师培训基地匮乏。

三、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对策

(一)急速整改现存瓶颈问题

1.促进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相生相长。高职教育以培养第一线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己任,应将实用性、技术性、满足个人的需求导向作为最主要取向,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对教育质量给予更多的关注。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过于冒进和极端,数量的增长绝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广东各高职院校在进行规模扩张的同时必须要认真评估自身的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使学生不仅能够“进得来”,还要能够“学得好”,要促进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相生相长。总之,在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的关系问题上,要坚持数量与质量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一手抓数量增长,一手抓质量提高,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2.促进教育公平与院校均衡发展。教育公平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能够给人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帮助弱者改善其生存状态,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教育公平为各所院校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共同提升教育质量,共同提升国民素质,创出品牌,创出国际特色。教育水平因而被认为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广东各高职院校均衡发展应基于教育公平、公正性原则,需要各级政府在决定公共政策时遵循上述原则,关注在发展中处境不利的地区和群体,通过行政手段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地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

3.促进教师数量与质量的提升。广东各高职院校今后一段时间需致力于促进教师数量与质量的提升,应基于“加速培养,积极引进”的原则,一是避免只注重学历教育,而忽略应用技术的教育与培训;二是从企业单位引进一批高级技术与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重点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三是重视高职教师的在职培训,可采取脱产培训、进修、寒暑假集训等方式,到企业挂职,到社会兼职,这样既可了解市场,了解企业的前沿科技信息动态,又可以此为契机,走产学研道路,促进与企业合作项目的开发,开设新专业;四是增加高职教师工资福利,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机制留人、管理留人”,为教师营造前无后顾之忧,后有奖惩激励机制的工作氛围。

(二)改革创新必须服务于经济转型升级

1.调整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同步。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息息相关,一方面,高职教育为地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优质的技能型人才,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经济建设中去,促使经济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区域产业结构会不断调整升级,对人才结构提出新的要求。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决定了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多学科、多专业化。高职院校是一个大群体,每一所高职院校只是其中的一分子。广东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和实力,不断优化专业设置,不能做“全”,只能做“精”,要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周期对未来社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科学的预测,保证能够培养出真正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努力打造好几个省级、国家级品牌专业,是各个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适应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需求。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广东创造战略规划,加强中高职协调,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努力建设广东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3.加强高职教育政策性引导。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学校布局和发展规模,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构布局,分类指导,支持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做优、做强。

(三)全面提升高职教育社会服务功能

1.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功能。高职院校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适应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深化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共同研究确定高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和培养方案,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才能真正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

2.探索多元办学模式。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创新办学体制,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3.增强人才培养模式实效。以广东省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要按照生源特点,系统设计、统筹规划人才培养过程。要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慕建超.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职高专院校质量保证观[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2]李国祥.高职高专的规模与质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3).

[3]孙百鸣.高职高专院校发展定位探析[J].职教论坛,2005(7).

高职教育发展范文6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高职特色 技艺性 开放办学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只有走内涵发展的路子,才能稳步发展,要改革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核心,重视特色专业建设,改革高职招生和培养模式,加强内部管理,搞好校企联合。

普通高等院校难以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按照市场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体现其职业性,按社会职业岗位需要来设置专业,专业的划分还要恰当,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将社会需求量大,能够起到支柱作用的专业设置为长线专业,而将需求量小的非支柱专业设置为短线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第一线工作的各种需要,包括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并具有把技术和图纸转化为产品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开放办学,坚持与企业合作办学,注重结合社会实践,重视引进双师型教师,职业技术教育也要向高层次化方向迈进,不能仅仅满足于专科层次,也要定位于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以吸引优秀生源,从根本上改变高职高专比普通高校低一等的惯性思维。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模式,也就是“在学习中工作”,或“在工作中学习”,也可以说成“边学习边工作”。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的核心内涵是质量,高职内涵由质量来体现。招生和毕业的学生的关系最好是严进严出,这样可以保证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宽进严出也可以培养出不错的人才,尽量避免严进宽出,绝对不能宽进宽出。

特色明显的高职院校,才能广受社会欢迎。高职特色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特色、地方行业特色、技术技能特色和市场导向特色等。我们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性特色,也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职业能力,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包括具体技术技能、管理技能、应急处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等。

以特色立校,以特色强校,坚持产学结合,也就是“做中学”,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产学结合的课程内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高职的特色包括职业性、地方性和时代性。

高等职业教育从其内涵已形成自己独有的完整体系,职业教育集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和终生教育于一体。职业教育的内涵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职业教育其本质是适应社会需求。职业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广泛性是由社会职业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而决定的;也就是说职业学院设置的课程应与社会接轨。

职业技术教育包括技术教育、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等。教育与训练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不能替代。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其目标是适应市场需要,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灵魂,基本的文化教育是基础,职业技能训练是特色。

职业教育就是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就是一种“创新”,具有探索性与开创性, 要教会学生分析研究市场,设计创业方案,开展考核评估,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创业教育还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就业。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现代职业教育正在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现代职业教育正在从终结教育转向阶段教育和终生教育,要同时满足就业和创业需求,包括职业预备教育和升学预备教育,形成岗前培训、再就业培训等一系列培训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者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职业教育依赖性强,变化周期短,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普通教育则具有相对独立性,也较为稳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既相同又相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没有层次的差异,有的只是类型和任务的不同。高等教育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学术研究型和科学决策型,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实践型,高等职业教育讲究职业性专业设置,注重实践性教学,追求地方性办学。

目前企业高级技工和技师严重短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执法机构中从事各种事务运作和基层管理工作的合格人才匮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缺少对软、硬件都较为精通的人员,我们迫切需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需要的这一类型人才,尤其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不能象普通高校侧重于继承型教育,而是要强调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要求,通过不断强化的实践教学和实际锻炼,让学生获得立足社会的实际能力,也就是具备科学的思维与技术能力,具备判别捕捉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新的意识等。

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日益扩大的背景下,质量涵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明显。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要注重三个方面:培养职业素质;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师资队伍。

进行内涵建设,要遵循开放性原则,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坚持产学结合,提高教师能力,加强实训条件,加强学生考核,创新教育模式。

提升教学品质,形成高职教育特色,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增强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素养,产生有份量、有影响、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发扬学术民主,营造良好氛围,建设一种自由、宽容的学术环境,让一线教师主动参与教育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向教学一线,创建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要求的教育科研新局面,形成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高职教育科研风格。

加强高职院校的网络和基地建设,构造与教育科研相统一的新平台,提升高职教育科研水平,在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革探索课程教学方式、考试评价制度等。

不断推进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育体制、教学内容以及考试制度等,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培养教师专业教育以及科研的能力。

要使高职逐步走向名校,更要注重内涵建设。要走从应用到研发再到应用性学术的新发展道路,融合技艺性、学科性和学术性于一体。高职不能没有技艺性,但高水平的技艺离不开学术性,将学术注入技艺,才能提升技艺水平,高水平技艺正是引导高职走向名校的基础,也是适应新工艺、新技术发展的必然;高职注重技艺性,也要注入高等教育的内涵,把学术性与技艺性相融合,铺就名校之路。

参考文献:

[1]姚寿广.试论“十一五”期间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中国高教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