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特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职教育特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职教育特色

高职教育特色范文1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创业教育;三个合一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依存共生,她的生命力根植于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中。因此,高职院校要办出特色,首先必须突出“区域性”特点,在“服务性和实用性”上做文章。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都要紧贴区域、行业的特色,根据所在城市的功能定位及产业特点来设置、调整专业和教学内容,根据区域人才规格需求和技术发展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把教学完全融入到当地市场与企业中。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联,才能整合地方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同时,也只有立足区域经济,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高技能人才,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

一、温州特色高职教育的理念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最早创立的高职院校之一,作为一所地方性综合高职院校,学院一直坚持依托温州民营经济、服务区域民营企业的办学定位,坚持“与温州经济互动、与行业企业共赢”的办学理念,在教育中融入温州人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强化工学结合和生产性实训,形成了具有温州特色的高职教育理念,并提出了“三个示范”的建设目标:发挥温州民营经济优势,实现校企合作共赢,使学院与民营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模式成为全国示范;弘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使学院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成为全国示范;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突出生产性实训功能,使学院“三个合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成为全国示范。

“三个示范”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温州特色:

首先,温州高职教育体现了与温州民营经济的深度融合。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温州模式”更是享誉海内外。温州拥有发达的轻工业、繁荣的房地产业、活跃的市场经济,建有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汽摩配之都和中国泵阀之乡等31个“国字号”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全市现有个体民营企业30多万户,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8%以上,民营经济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6%以上。因此,要在温州办高职教育,必须依托民营经济这个大背景;要在温州办好高职教育,必须解决好职业教育如何和民营经济相结合的现实难题。

其次,温州高职教育体现了温州的人文精神。温州之所以能创造民营经济的辉煌,其中最深层的原因在于温州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永嘉学派“义利并举”的重商观念、务实精神、开放意识构成的文化基因,以及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拼搏的群体性特质。把温州人的精神和区域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高职教育办出温州特色的重要内容。

第三,温州高职教育体现了温州人的创新意识。高职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关键是要突出生产性实训。如何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在生产性实训方面寻求突破,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温州特色高职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温州特色高职教育的实践

(一)创新以民营经济为依托的校企合作模式

学院以民营经济为依托,借助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主动服务区域民营企业,通过筑巢引凤、共同经营、优势互补等方式,与行业协会和民营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实现了以“六共”为主要内容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形成校企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使学院成为区域民营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民营企业技术开发与服务基地和民营企业高新技术吸收转化基地。

在实现与行业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过程中,学院首先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区域产业的特点,学院确立了建立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落实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以民营企业岗位(群)为基础的自选式订单培养、“边做边学、学做合一”和“以产带学、以研促学”等工学交替的教学改革,实现校企共育人才;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根据企业需要,密切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职工培训、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的合作,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在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以企业真实生产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工作过程或职业活动导向式、项目式等新型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推进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积极参与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的制订,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优质教材。学院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合作进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将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融入教材中;对于项目化课程尽可能采用企业真实项目或产品,将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融入课程项目教学中,并与企业合作编写项目化特色教材和实训教材。

在创新以民营经济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实践中,学院先后成立了20多个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200多位社会各行业专家参与委员会工作,其中70%以上是来自企业一线的代表,确保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上充分体现企业的需要,开设的专业或方向都是市场上最急需,最具温州地方支柱产业特色的专业。学院与300多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开设正泰班、德力西班、奥康班等20多个订单班,与行业协会联办了“温州服装学院”、“温州轻工学院”等3个二级学院;推行“工学交替”模式,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签约的“预就业”模式、境外合作教育模式等,形成多样化、多模式的人才培养格局;启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专业核心课程46门;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从企业引进一批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充实实训指导师队伍,并将校企合作延伸到校外,与奥康、德力西等企业建立了300多个运行有序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保证毕业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达100 %;学院还成立温州家具研发中心、温州模具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研发平台,重点面向区域支柱产业,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和员工培训,开展横向课题立项研究,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服务的同时促进学院自身发展,实现校企互惠双赢。

(二)完善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教育引入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毕业生做到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基础、发展有空间。

1.加强创业系统知识教育。学院聘请一支富有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建立“师导生创”的教育模式;根据温州区域经济和地域文化特点,结合高职学生专业技能优势,编写和选用一批创业指导教材,开展温州人创业观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实务教育。

2.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学院通过开设创业文化课程,举办温商创业论坛、创业知识讲座、校友交流会,开通“创业教育”网络课堂和创业文化网,开展以“厚德长技”校训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营造校园创业文化,传承与弘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和永嘉学派“义利并举”的文化精髓,使学生懂创业、能创业。

3.完善学生创业实践机制。学院加强校内学生创新工作室建设,建立校外创业实践基地,扩建大学生创业园,设立大学生创业发展基金。同时,成立大学生创业监督机构,建立创业激励机制和创业后续支持机制。

目前,学院已经启动2门创业教育教材和网络教育课件编制工作,初步建成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依托“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成校内学生创新工作室,举办创业计划书设计、沙盘演练、模拟公司组建等特定情景模拟和角色模拟实践;落实专业支撑强、产业前景好、拥有优秀创业团队的学生创业企业入驻创业园进行重点扶持,大学生创业园已经孵化30多家学生创业实体,学生参与省市创业大赛多次荣获一等奖。

(三)深化“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三个合一”,是指实训基地要体现工学结合,体现生产性,在构成上应由“课堂与实训点合一”的学做合一基地、“实训与生产合一”的校企合一基地,以及“教学与技术开发、服务合一”的教研合一基地。通过“学做合一”有效落实基本技能的实验和实训;通过“校企合一”有效落实校内生产性顶岗实训,使学生掌握综合操作技能,具备校外顶岗实习能力;教研合一基地,则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职场中实际问题的应变力。

围绕工学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根据“三个合一”的要求,学院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注重深化内涵建设: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具有生产功能的仪器设备,努力实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三化”,即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基地功能多样化。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学院按照“优势互补、产权明晰”的原则,积极探索以学院为主导、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模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学院积极探索教师和技术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与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在实训基地的功能上,集生产、实训、技术开发与服务、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四位于一体,实现基地功能多样化。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学院将进一步促进“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积极推进“两项改革”:一是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是以职业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同时开拓校外运行有序的顶岗实习基地,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 .教高〔2006〕14号.

高职教育特色范文2

摘要:所谓高职教育办学特色有两个层面的定义,第一层面是与普通高等教育比较而形成的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第二层面才是不同高职院校根据区域不同、产业有别而形成的各自的办学特色。本文基于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立足我国高职教育开展现状,针对办学特色的培育做了系统全面的分析,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特色办学与特色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并提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职办学;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249-02

一、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取决于办学定位

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办学定位上其更侧重于职业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是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及大众化的重要举措,承担着为高新技术转化、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智能支撑的重任;在现代社会终身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平行独立的关系,一方面其与学术型及工程型人才培养定位的高等教育相区别,另一方面其又与中等技术或者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中等职业教育有差异。在国外,高职教育也存在并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级,德国的高职教育还有可以与普通高等教育在本科层面上对接的通道。而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上仅仅把高职教育看成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低端,这样的定位误区,造成了很多高职院校在确定办学方向和办学特色时出现较大的偏差,其中最明显的是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教学方式方法、学校发展等方面上没能按高职院校的定位来设计、规划,而是一味地借鉴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把高职院校办成了低端的普通高等学校,失去了高职院校应有的内涵和特色,也失去了高职教育应有的优势与作用;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工作需要,即就业时出现了学生自我定位不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人才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与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准、办学特色不明显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这样的局面又反过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如果高职院校没能认清自己的办学定位,不能走出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办学之路,我国的高职教育将会出现无法持续发展的局面。

二、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含义

特色是指事物独有的,是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色彩与风格等。高职教育办学特色一般来说有两个层面的定义,第一层面是与普通高等教育比较而形成的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第二层面才是不同高职院校根据区域不同、产业有别而形成的各自的办学特色。现在很多时候在考虑高职教育办学特色时,更多的是第二个层面,即具体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其实,如果没有清楚第一层面上的高职教育特色,是很难有第二层面上的办学特色的存在。关于第二层面上具体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已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而那些办出自己特色的高职院校都首先明确了自己的办学定位和第一层面上的办学特色。但仍有很多的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上还是没能准确把握,于是出现了很多高职院校把办学方向主要放在如何升本、如何让学生能进行专升本的教学与应试上,完全失去高职教育应有的本旨和特色。理论层面解读办学特色,其更多的是办学主体对教育规律时代内涵的深化与发展,是办学主体理想办学的追求体现,具有视野的独特性。基于实践层面,办学特色更多的是院校的办学优势,是办学优势逐渐凸显积累的过程。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是否能长期保持并实现保持基础上的补充与完善,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也是高职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主要论述的是第一层面上的高职教育办学特色对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影响。

三、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的高职教育办学特色

高职教育办学特色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是高职教育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反映、折射和物化。有其特定的内涵,它体现着一种与众不同、独辟蹊径的办学精神,具有以下特征。

1.应用性与实践性。只有相Χ烙小⑻乇鸬氖挛锊拍艹频蒙鲜翘厣。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参照标准是普通高等教育。从培养目标来看,它与学科型的传统普通高等教育不同,更侧重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造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框架,其主旨是应用,以应用实现教学内容体系的建构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应用人才。这就是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应用性。

2.职业性与实用性。高等职业教育的面向对象相对固定,主要是生产、建设及服务管理类的岗位,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方向也十分明确,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具备某一岗位的应用技能,具有一定的管理技巧与实战经验,具有较高的服务素质等,在走上社会后能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因此无论是专业的设定还是培养目标的制定,无论是教学内容的明确还是教学方式的选择,无论是考试考核的创新还是教师队伍的建设,都必须紧紧围绕岗位群。要求学生能适应岗位、服务社会就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较快地就业。因此对于传统的以学科知识讲授为主的课程体系必须予以调整,加大实践实训的课程比例,教学服务岗位,岗位指导教学,凸显职业教育的实用性。

3.开放性与服务性。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其所指的办学特色主要是高职院校在办学职能、教育对象及培养过程中实现学校及社会局限的打破,倡导多元化、多层次及重实效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

4.市场导向性。高职教育要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为办学宗旨,根据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设专业,坚持办学三个原则不动摇,其一必须契合地方经济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客观实际,这是其办学的基本准则;其二必须起到服务经济发展,带动社会服务的作用,让学校成为社会需求的对接对象是职业院校的教育职责;其三必须在人才质量评价及办学评价中引入社会评价,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做好市场资源的合理分配,通过市场机制,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5.办学主体的多样性。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是教育部门,实施对象是学校,但高职教育的主体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还可以是企事业单位,根据产业、行业的需要,共同承担职业教育,可以与企事业就师资、实训场所、实习机会、就业等进行多方位的合作,办学主体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校企合作,多元办学。

四、明确办学特色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意义

明确办学特色对高职教育来说意义重大,首先其有利于明确发展方向,提升核心竞争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必须凸显自身特色才能彰显自身优势,凸显核心竞争力。我国高职教育的特色就是服务,坚持市场导向,突出能力本位,走产学一体,校企合作之路。面向社会服务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培养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其次有利于教育结构的优化,走差异化发展之路。高职教育具有独立性,也可以被认为是教育大众化的主要途径,也是解决我国高级技术人才结构性失衡的主要手段,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明确办学定位,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别开来,走差异化发展之路,通过办学特色与优势的凸显提升核心竞争实力,进而实现更长远的发展。高职教育决不能办成低端的普通本科教育也不能演变为中职教育的高级版,必须有自身特色,有自己的亮点,实现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和谐共生。

3.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性和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它要求实行“产学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但因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机制等原因,校企合作不到位,产学一体难以贯彻落实,这些都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自身发展的障碍。因此基于高职教育的特色必须坚持能力本位,突出其职业导向,强化任务驱动,发展“校中厂”“厂中校”“岗中学”等各种办学形式,走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之路。从本质上说,高职教育要想真正发挥教学作用必须以办学特色为支撑,强化内涵建设,关注办学质量的提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高职教育特色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改革;五年制

专业特色是五年制高职教育质量的根本体现,是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生命线。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管理,以服务于学生的培养和社会特殊需要为宗旨,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改革发展之路,培养具有差异性的高技能人才。

一、走创新之路,专业适应社会需求

加快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改革,首先,在学校层面上要树立新的办学理念。一方面,要坚定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社会定位,把学生培养成为在技术应用、智能操作和高技能型工作岗位上的高级“蓝领”。另一方面,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化为“服务学生和社会需要、市场需求驱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产学结合”。在专业设置、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化配置等方面,充分利用社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依托行业企业,实施“双证制”“多证书”教育,共同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其次,在教育者层面上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坚持服务学生和服务社会的宗旨,以学生为本位,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构建教育模式。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和审视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新形势,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第三,要积极探索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目前,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还受到办学体制、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制约。

专业设置是社会要求与学校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我们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社会、行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紧密围绕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技术领域或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做好专业设置工作,加强专业管理和建设工作。处理好社会需求变化与学校教学工作相对稳定的关系,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以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做到社会需要什么专业人才,高职就培养什么专业的人才,把培养目标紧贴社会经济发展,使学校培养的人才受市场欢迎。二是以行业、企业为依靠办好专业,依靠行业和企业,为学校提供较为配套的实训、实习基地,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增强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就业工作的好坏和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专业特色与经济发展是否紧密的标尺,也是衡量教学质量,效益的标尺,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时间较长,而大部份专业理论专业实习内容很多,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用人需要,开展培训课程,推进学校与企业的用人一体化,同时,企业可以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在生产现场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而且使他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和组织管理制度有较完整的认识,可以明显缩短学生从毕业到就业的适应期,再者,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校可以聘请企事业技术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在某种程度在可以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把最新的技术和工艺知识带进课堂,从而使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同步,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性,依靠企业的力量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三、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形式,在培养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同时,要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其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素质,在推进专业建设现代化过程中,应该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深化教学改革,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开设选修课程,综合课程,以及采用模块式课程结构,形成课程的多元结构,提供学生按需选择的空间,既保障学生掌握直接就业的本领,又具备一定发展性能力,可以实行大学里的学分制,给予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也给受教育者更多的学习机会,从而形成更加开放的社会的职业体系,来满足当今社会分工日异明确的需求。

高职教育特色范文4

近年来,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教育改革,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能力,扩大国际合作,积极探索有首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目前,北京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26所,其中17所为公办高职高专院校,9所为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共有650个专业点,招生专业325个,涉及高端现代制造业、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都市农业等领域。全市高职教育在校生总数11.91万人,每年为社会输送毕业生近4万人,连续5年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服务“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等重大战略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初步探索了一条有首都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北京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高端、优质和特色建设为重点,实施国家、北京两级示范校建设计划,有4所高职院校成为全国百所国家级示范校,2所高职院校进入全国百所国家级骨干校建设行列,6所高职院校成为北京市示范性高职院校,推动了全市高职教育的规范化、优质化和现代化,带动了全市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实施职业教育制度创新项目,面向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交通、生物医药、旅游、社会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组织开展专业改革试验,积极探索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服务首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行动,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推动职业学校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而走、围绕企业人才需求而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服务在京世界高端企业总部及跨国企业发展,加快培养符合国际职业标准要求的技能人才,实现北京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化特色发展;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建立起“政府主导、院校主体、企业参与”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进一步强化了职业院校的办学功能,它们大胆变革、大胆创新,不断加强对“北京服务”“北京创造”高技能人才支撑,职业教育的贡献力和吸引力显著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影响。

为此,《北京教育》高教版从本期起,在“高职教育”栏目下推出 “高职特色巡礼”子栏目,每期介绍两所高职院校在服务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体制机制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等方面所作出的积极探索和取得的成果。以飨读者。

高职教育特色范文5

论文关键词:区域经济特色;高等教育规律;学校办学特色;高职教学体系

高等教育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提高质量的核心是不断增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特别是高职院校,对此尤其应有充分认识。为此,高职院校必须了解当地经济建设现状,把握金融危机后经济转型方向,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理性思考,构建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

一、高职教育体系建设基准

(一)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特征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的长效性。高等教育不但要满足学生就业需要,而且对人一生的工作和生活起着积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二是教学内容的普遍适用性。学校所教的知识必须经过反复研究、实践、总结,经过较长时间的积淀,才具有普遍意义且有真理性特征,因此,学校教学内容虽常常滞后于产业,但却起到基石的作用。三是素质的综合性。学校教育强调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研素质、职业岗位素质、人文社科素质,以及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等,素质教育从学前、小学、中学到大学,一以贯之,长期培养,并且渗透到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特征

经济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效性。要求毕业生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销售、服务、管理,在短时间内发挥专业、职业特长。二是多技能。能够适应不同工作岗位,适应产业转型与发展的需要。三是职业素质和专业素质。良好的职业、专业素质是确保企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四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备开辟新产业、新产品或是新的利润增长点的能力,能为企业注入新的经济活力。

(三)区域经济的岗位导向特征

从高职人才培养角度看,我们关注的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现状和经济转型方向,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在经历金融危机后区域经济转型方向,转型过程中政府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产业,这是学校调整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二是企业的规模与数量、产品的特色与市场占有率等决定高职毕业生就业规模和就业质量的指标数据。三是企业对员工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及对高职毕业生的满意度,这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有导向功能。

上述三个特征是构建具有区域经济特色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基准。

二、高职教育体系特色内涵

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使毕业生能长远可持续发展。二是体现地方经济特色,将学校教育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确保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三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为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具有区域经济特色高职教育体系的特色内涵。

(一)基于区域经济特点的学校专业设置

绝大部分高职毕业生在当地就业,这是我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特点。从这个特点出发调整学校专业,首先应对区域经济现状,体现区域经济特色的企业,这些企业所从事的行业,以及从事这些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要求和行业岗位缺口等有全面的了解。然后,或是增设企业急需专业,或是扩大培养规模,规模的大小应以区域经济需求为依据,同时考虑当地其他高校的培养状况,避免专业重复设置或是招生规模过大,确保供需平衡。对于学校还不具备培养条件的急需专业,应量力而行,或在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基地等方面打基础,或与其他院校合作培养。对于区域经济需求少、就业困难的专业,应减少甚至停止招生。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重构

不同地区相同工作岗位对员工的要求是不同的,在美国硅谷从事软件设计、在北京中关村从事软件设计、在某个小公司从事软件设计,同样的工作岗位对员工的专业素质、职业技能的要求差别很大,主要原因在于三者的工作过程不同。学校在改革教学内容前,应全面了解当地企业对员工上岗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了解岗位工作全过程,然后基于工作过程制订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重构教学内容,改革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要求,让学生熟悉工作过程并具备工作能力,最好能熟悉多种工作过程具备多种工作能力,适应企业多种工作岗位的需要。

当然,在重构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应尊重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注意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者之间的衔接关系,以及对学生发展起长期作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

(三)基于地域优势的实训教学安排

高职院校的实训安排,有的采取前期实训,有的采取后期实训,有的采取先实训、后学习、再实训,但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是将课程教学与实习实训分段实施,这种分段实施的做法有时会产生教学、实训“两张皮”的现象,因此,需要打通学校与企业界限,灵活设计实训教学。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学生可以半天在校内半天在企业、一段时间在校内一段时间在企业、今天在校内明天在企业等多种方式,强调学生边做边学、学做结合;在实训方式上,可以实施到企业顶岗实习、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参与公司商业运营、学生自行安排的创新创业实践等多种方式;在成绩评定上,可以是开发的科研项目、设计的新产品、学生自主创业的公司、获得的创新成果、顶岗实习中产生的经济效益、或者是传统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等,体现学生多方面能力。总之,实训教学的设计应有较高的灵活性。关键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结合区域经济,结合当地企业,具备操作上的地域优势。二是学校开设的专业与当地产业结合紧密,具备合作企业的数量优势。当两个优势同时具备时,上述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的做法就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四)基于产业对接的校外基地建设

选择具有地区产业特征的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并依据培养规模扩展基地数量。一是注重专业与产业的对接。一个专业可以对接若干个产业,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可以对接数码管、液晶显示、半导体、汽车电子、光电子等若干产业。同时,一个地区特色产业常常以集群的形式存在,会出现若干企业同时从事同一产业的现象,因而一个专业可以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建成校外实训基地。二是注重学生个性特长与职业岗位的对接。现代企业常常融市场调研、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企业不仅有生产车间,还有研究所、公司、商场、以及各种售后服务网点,对应岗位所需的员工不仅仅是技术工人,还有研发、管理、销售、服务等技能性人才。依据学生个性特长与企业不同职业岗位建立联系,可以较好地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增加合作企业的数量。即使企业从事的产业与学校专业不完全对口,也可以因工作岗位对口而建立合作关系,进而建成实训基地。三是实训基地建设应注重双赢效应。学校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借助企业力量达到人才培养目的,学校是得利的,但是企业也必须从中得利,学校可以通过帮助企业培训职工、为企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后备职业人才、学生实训时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学校教师和优秀学生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等等,帮助企业获利。当开展实训教学影响了企业利益时,学校应给予相应的补偿,解决企业“利益作崇”问题。通过这些方式,可以确保学校拥有足够多的校外实训基地。

(五)基于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是学生进入职场的前提,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职业素质以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等为基础,以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为落脚点,通过岗位工作的学习和实践逐步提高,并形成职业习惯和内在工作动力。职业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进入职业岗位以后的教育内容,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尤其在大学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的好坏,对走上工作岗位后养成职业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包含了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石。

高职院校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养成学生真诚、守信、有责任感的品质,为培养诚信爱岗敬业奉献的职业素质打基础;养成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为培养学习型职工打基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企业的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奠定创新人才基础;养成学生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培养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拼搏型职工打基础;养成学生长期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为企业职工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打基础。总之,高职院校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应该基于职业岗位的需要。

(六)基于企业需求的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成果能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逐步成为企业用人的第一选择。因此,高职院校注重创新教育是源于企业的需求。由于时间、资金、学习任务等因素的制约,在高职阶段产生创新成果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学校创新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开展创新教育一般通过下列方式:一是开设创新课程,积累创新知识;二是校企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平台;三是举办创新设计竞赛、组织创新演讲、开设创新座谈、开展创新教育宣传,营造校园创新文化;四是以专业为基础,结合区域经济和主干产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的实践活动。通过学校、企业、教师、科技人员、学生的共同努力,将创新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全过程,养成学生创新的思维和能力。  (七)基于就业目的的创业素质养成

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创业不但实现了学生就业,还为他人和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创业是积极的就业。由于当前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新增加的社会成员中有相当多的人是完成高等教育学业后直接进入社会的毕业生,实现新社会成员就业的方式一般通过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拓展产业渠道等。但当扩大规模受到一定制约后,解决就业的主要途径就是创业,当然这里指的是社会创业。学生创业是社会创业的基础,大学阶段的学生有可能形成创业实体,但毕竟是少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案例教学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案例的选择要结合专业、结合区域经济、结合产业特色。二是开展创业研究,研究内容注重当地产业的发展趋势,结合学生的专业和个性特长。三是开设创业论坛,弥补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和课堂教学局限。四是营造创业孵化平台,为创业学生提供场地、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服务。五是设立创业联盟,为创业学生防范创业风险。

(八)基于服务功能的科研工作定位

高职院校的科研应注重为企业产品更新、技术创新和工艺革新服务。科研的渠道以校企合作为主,科研项目一般分两类:一类是服务型的,主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销售、服务、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确保企业正常运行,这类项目与岗位关系密切,涉及专业面广,实用性好,但技术含量不高,项目成员不但包括教师、企业技术人员,还可以吸收部分优秀学生参加,这对提高教师、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有帮助。另一类是技术研发型,主要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或提高产品性能,这类项目的研究能为企业带来直接利润或潜在利润。两种科研类型,与企业生产结合紧密,较好地体现了区域经济特征。通过科研合作,学校实现了服务功能,有利于人才培养,企业提高了合作积极性,增强了合作信心,科研常常是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切入点和桥梁。

科研还为学校的专业调整与优化奠定基础。高职院校的科研与区域经济结合紧密,当学校根据区域经济的需要调整、设置新专业时,科研已经为新专业奠定了师资、设备、校企合作渠道、学生实训基地等人才培养基础。

(九)区域经济特色与学校办学特色的叠加效应分析

如果能将区域特色经济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形成既有学校办学特色又能较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培养体系,就可以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个地区的特色支柱产业往往具有产业的集群效应、品牌效应、巨大的市场占有率、工艺先进、技术领先等特点,并支撑了区域经济主体部分的建设与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因为具有产业优势,易于在激烈竞争的产业市场中取得成功,但是这种优势的保持,必须以技术、工艺的不断进步,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作后盾,因此,区域特色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的支撑,离不开高职院校的科研服务和人才保障。

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体现了学校人才培养的主基调,包括人才培养的特色理念、培养途径、专业特点、知识结构、能力、素质要求等,是区别于其他高校的、品牌与内涵相结合的、理念与实践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方式。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主要通过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其他成果体现,常常表现在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毕业生取得的大的成果、学校取得的重大科研学术成果、重大教育教学成果以及成果为经济社会所做出的贡献等方面,这些成果的取得需要经济社会这个大的平台。所以说,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成果的体现离不开经济社会,尤其离不开区域特色的经济平台。归根结底,高职院校创建办学特色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

将区域特色经济与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相结合,以服务区域经济特色为立足点,利用产业集群优势,将学校与产业对接、专业与行业对接、师生与职业岗位对接,发挥院校办学特色,并将办学特色渗透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各个方面,形成教学效果好、科研力量强、毕业生受企业欢迎、并且通过为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合格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使区域特色经济与院校办学特色互为支撑、互相促进,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功能。

三、高职教育体系的价值意义

构建具有区域经济特色高职教育体系的价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据区域经济需求调整学校专业设置体现就业导向功能

这种导向功能表现在学校教学的针对性与专业应用的区域性的有机结合,表现在人才供需的动态平衡,从而更好地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也表现在将创新创业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效果。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调整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熟悉工作过程,厘清职业岗位要求,将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与职业岗位要求相结合,使高职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过程同步,毕业生能较好地适应职业岗位要求。

(三)打破校企界限,实施灵活的教学组织方式,较好地实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途径

由于地域的原因,以及师资、资金等因素,校企之间要做到良好的合作是有困难的。本文提出在当地选择合作企业,解决了地域问题,确保校企合作以各种形式灵活实施,同时提出调整学校专业设置,确保学校设置专业与当地产业有较高的对口度,解决了与学校合作企业的数量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使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四)科研定位符合高职特点

立足于企业产品更新、技术创新、工艺革新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高职院校科研区别于本科院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不同定位,也体现出科研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桥梁作用。

高职教育特色范文6

关键词:高职会计;财会专业;课程体系;项目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此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基于行业、职业岗位群构建特色财会类高职教育体系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2012】-JKGHAB-0073

一、高职会计学专业的教育定位

当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中小企业,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能应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马上胜任相应的会计相关岗位的工作,达到初级会计职称应具有的知识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其特色体现为:首先,突出岗位教学体现高职特色,高职毕业后能立即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第二,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应当是专才而不是通才。培养目标是一般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而不是全方面精通的研究的人才。第三,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是成为一个“初级会计专业技术人员”。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方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强调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育相统一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要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应紧密对应。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多数高职会计专业采取的仍然是学科课程体系,学科课程体系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学科之间联系性不强。而实践课程体系是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掌握技能为目标,较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注意知识、技能、态度的整合性和协调性,这些正可弥补学科课程体系的不足。

三、高职教育主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首先,一线定位原则。会计人员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决策层。如负责财务工作的副总经理、财务总监、总会计师。第二层是管理层。如财务部门经理、财务部门主管。第三层是核算层。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第一线人员。其次,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原则。高职目标不是引导学生去探究,课程开设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应用性,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增强职业适应性。第三,课程模块化原则。模块化教学模式将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点和各种单项技能融入各职业能力模块中。从各职业能力模块出发,设置课程体系。第四,主干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教学内容确定后需对其进行整合,处理好各模块之间和课程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与配合,做到既要防止疏漏,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还要合理排序,才能实现整体优化。第五,课程体系开放性原则。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适合高职教育的新课程,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标准,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使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与职业岗位技能密切联系。

四、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体系构建应适应市场需求。根据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大部分是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报税岗位,只有小部分毕业生从事审计岗位或管理岗位。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对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整合。新的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以知识应用课程为核心,将工作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学习项目。

(二)课程体系应以项目教学法原理重新整合。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其学习重点是强调过程而不是最终的学习结果,使人人参与在探求结果的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最终让学生自己寻找到学习结果。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实践与教学紧密结合。

(三)课程体系应着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就高职会计专业来讲,应设置四大模块:基础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职业道德;会计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审计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审计知识与技能;专业拓展模块,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灵活设置多门选修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每一个大模块下,再划分若干子模块,如会计知识课程模块下再细分成会计基础模块、会计核算业务模块、纳税申报模块、财务管理模块,每一个子模块中相关的课程应该进行重新整合,划分成各个具体的项目,如会计核算业务模块再按资金流通过程分成筹资项目、供应项目、生产项目、成本项目、销售项目、投资项目、利润分配项目。教师按各个项目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和把握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有效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