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高职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高职教育

中高职教育范文1

1.中高职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

首先,中职教育的专业课程比重较大。中职学生多数是初中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相比高职学生来说比较薄弱,而中职教育在课程设计上往往是针对岗位的专业技能课程,这样势必导致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其职业岗位特点,不能与学生自身的能力所匹配。同样,在高职院校中,多数学校由于从中职和师范学校转型而来,依旧沿用中专时的课程,课程的对象变为有一定知识基础和能力的高中毕业生,显然课程设置也是不合理的。其次,各个地区和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也不尽相同。目前在职业教育当中只是对课程设置做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但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导致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内容上的重复安排,由此就出现了中高职课程体系不统一,不能有效地进行衔接。

2.中职师资没有与高职师资相互脱节

首先,中职学校的教师大多只关注中专这一阶段的了解,只负责教授专业技能,忽视高职阶段技能要求,缺乏对专业的深入学习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而高职教师在授课前多数也没有对中职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进行调研,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中职师资与高职师资各自为政,导致形成互不相关的两个教学阶段。其次,中职学校的教师实践能力较强,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相对较弱,而目前高职学校的教师尤其招聘的年轻教师多是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和授课经验相对比较薄弱。

二、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策略

1.实现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在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高级专门人才。而高职的培养目标与中职既有统一性,又有层次上的区别。高职培养目标层次更高,是重点培养应用型、管理型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理论性更强,对专业要求更新,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通过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不仅增加中职学生继续升学深造的机会,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另外,中高职学校大力开展毕业证和资格证的双证制度,这种双证制有利于职业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

2.实现中高职课程目标的有效衔接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专业技能的传授,同时也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因此,根据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中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应适当减少专业课的比重,加强基础知识的教授,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职教育的课程内涵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应更加宽泛。只有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提高才能在更好地进行高职课程学习,做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其次,中职教育的课程中应该保持较大比重的文化基础课,这不仅是兼顾一部分中职毕业生的后续学习与深造的需要,而且是提高中职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3.实现中高职师资队伍的有效衔接

中高职教育范文2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意义

(一)一体化教育、终身教育的表现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一体化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体现。真正的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体化、系统化、终身化的。我国中高职教育属于不同的教育层次,有不同的功能及特色,如何让它们有效对接,并让学生们有机会进行教育层次提升,追求终身教育正是大家所关注的。

(二)促进教育公平,让中职学生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顺利实施与完善对促进我国教育公平有重大作用。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3093所,占高中阶段总量的48%以上;中职招生人数占到普通高中阶段招生总人数的49%。中高职教育的科学的衔接可以让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一样,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不是仅凭人生中的一次抉择和经历就限制了一生的发展,这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为企业及社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

在高职院校、本科院校的围绕下,中职毕业生有一些不足,如学历较低、年纪相对较小、专业能力及文化素养不足等现实情况,这些不足不仅使中职毕业生就业受挫,而且也不利于企业与社会的发展。完善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机制会改变这一现状,让继续追求学业的中职毕业生们踏入高职教育的门槛,并从专业能力及综合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成为更满足企业及社会需求的优质人才。

二、课程衔接对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性

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其中课程衔接是核心,它直接关系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质量与成效,对于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技能体系、综合素质体系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国外中高职教育衔接及课程衔接方面的优秀经验

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衔接方面已经进行了多年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效果,对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实施过渡课程(补习课程)

在德国,中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要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必须经过过渡课程的学习。过渡课程是补习性质的,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使中职毕业生达到高中段学历标准,从而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法国与德国的模式较相似,会开设高中毕业会考补习班,目的是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能够取得高中毕业会考文凭。不同专业分类分别组织高中会考,使之与不同的高校对口衔接,同时通过采取宽口径、拓展性的职业方案来实现专业对接。

(二)课程单元化、层次化、标准化

英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明确了职业教育各个层次、各个专业在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应达到的标准和程度,规定了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与职业能力等级、职业教育层次之间的关系。这种模式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文凭具有同等价值,在升学与就业方面具有同等效力,因此拥有职业资格也有权利接受各类高等教育。在职业资格考核过程中,实行的是学业认可、累计学分制度。并且英国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被分成数以千计的教学单元,课程的逻辑顺序强,以统一培养标准为基础,避免课程学习重复及衔接断档现象,保障了学习的连贯性,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澳大利亚与英国采用的模式类似,也认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文凭等值,采用的是“培训包”模式。“培训包”是国家认可的,用来认定和评价技能的职业标准和资格的体系,它由国家承认的培训、认定和评估技能要素组成。“培训包”是由澳大利亚国家行业咨询委员会研发的,与资格框架层层对应,相邻层级之间的内容都有联系。瑞士职业完全中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会针对性的开设这些方面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锻炼他们这三大方面的能力,这些关键能力是他们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具备的。

(三)一体化教学大纲、课程及技术准备计划

美国采取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教学大纲或课程的衔接模式。它通过课程或大纲的直接衔接来实现课程对接。通过实施“技术准备计划”,普遍地实现中高职之间的课程对话,以整合中等及中等后职业教育,加强中、高级教育之间的联系与对接,有效的减少了课程重复,且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俄罗斯与美国采用的模式类似。该国职业教育大纲、课程体系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且相互衔接,完成了较低层次的职教大纲、课程的学生可直接进入更高一层次学习,并按精简的大纲及课程提前完成学业。初、中、高一体化大纲包括:实施初等与中等一体化职教大纲、实施中等与高等一体化职教大纲。

(四)以学制为中心衔接,其中课程设置遵循的首要原则是逻辑体系

在日本,采用的是对口入学衔接模式。其实质是高等专门学校(类似于国内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实施“五年一贯制”来实现中高职衔接,是一种典型的以学制为中心的衔接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在高等专门学校学习五年,前三年完成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后两年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逻辑体系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该模式在中国也普遍采用。

四、国外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一)重视内涵的衔接

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注重学历的衔接多过于注重内容的衔接,很多中职毕业生选择读中高职衔接教育大多基于能够拿到大学专科文凭,许多学校在开设中高职衔接班的时候只是在形式上做到了衔接,而一些发达国家重视的则是内容的衔接。学历衔接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表面的衔接,而学习内容的衔接才是内涵式的深层衔接,而内容衔接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课程衔接。只有真正重视内容的衔接,才能形成科学的提升体系,使中高职衔接落到实处。

(二)中高职课程要合而不同,体现各自的特色

中高职课程要合而不同是指中职与高职开设的相同名称课程,内容不可以完全一样,应在教学内容、教学难度和教学目标上体现差别;而中职与高职开设的不同课程也不应完全无关或背道而驰,应体现专业整体性及相关性。我国应进一步明确中职、高职的功能,把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进而进行内部资源的整合,在各方面进行详细规定与区别,体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不同教育层次的不同教育特色,要避免中职和高职开设重复内容课程或重复技能训练等,即避免重复办学和资源浪费。

(三)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应体现层次性、递进性、逻辑性、系统性

中高职课程还应在衔接上体现层次性、递进性、逻辑性、系统性。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的转变,课程内容及难度设置上一定是由易到难、由少到繁、层层递进并遵从逻辑体系原则,这样的课程设置才是符合人类的普遍认知规律的。中职毕业生进入到高职继续学习后,发现还有更多、更深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学习和掌握,而且自己在中职的学习中又奠定了一定基础,他们既自信又有好奇心和积极性,对于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应由国家统一制定的课程衔接标准和体系

目前国际上所采用的多为课程大纲模式、“培训包”模式、还有单元模式,都是以课程衔接作为核心。而国内的课程衔接体系还待加强,通常是由中、高职院校共同合作研发与制定课程。不同院校相同专业在进行中高职衔接时,课程体系是不同的,甚至有很大差异,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而这样的标准对于提高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质量及效率都有重要作用。

(五)制度、法律、政策的支持

中高职教育范文3

关键词: 高职教育视阈 中高职教育 课程衔接

引言

中、高职教育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同源教育,中职是高职的学习准备,高职是中职的递进层次。如果没有中职作基础,高职将成为无源之水;如果没有高职的延续,中职将失去发展的动力,成为没有吸引力的“断头教育”。因此,只有在中职与高职之间建立有效的衔接,才能贯通人才培养的通道,使职业教育由终结教育走向终身教育,才能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从而在拉动中职发展的同时推动高职的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政策导向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些初见成效的衔接模式。但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还不够充分,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保障体系尚未完善,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与实践尚处于初步阶段,且更多地局限在衔接制度的研究与设计层面,而对于以课程衔接为核心的内涵衔接的研究还只是初步探索、浅尝辄止,更未能从高职教育的角度对中高职衔接进行思考与设计。

因此,从高职教育的角度对中高职课程衔接进行思考与设计,应是当前中高职衔接研究的核心和关键。

1.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按照国家现行招生政策,目前我国高职的生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高职单招对口招收中专、技校、职高三类中职学校的毕业生(统称“三校生”);二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简称普高生)。近年来,随着高职招生制度的改革和调整,高职生源中三校生的比例在逐年增加,这本是一件好事――不仅能充分利用丰富的中职教育资源,而且有利于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培养出高质量的高级技能人才。但事实是,这两种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普高生虽然学习能力和主动性较强,但其专业基础和技能较低;三校生虽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技能,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强,但其学习理解能力和自主性较差。针对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源,应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材施教,但目前各高职院校对两种不同生源大多采用混合培养方式,其结果导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的脱节和重复。一方面,一些专业课三校生认为重复教学的内容而普高生却需要很多时间消化。另一方面,一些文化基础课普高生认为只是正常的学习而三校生却普遍感到学习困难。

2.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措施

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看,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制定招生考试制度、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和进行教学安排等时,没有或少有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从而造成两类学生都无法顺利实现中高职课程教学的无缝对接。因此,高职教育有必要针对两类生源在招生考试、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对接,进而更有效地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2.1职业教育关口前移,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并重的入学考试。

首先,国家和地方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初中阶段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职业院校向普通中学开放实训基地,使整个职业教育关口前移。同时,改革高职教育入学考试制度,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并重的评价方式:三校生参加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测试;普高生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对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实行免试升学和加分照顾相结合的政策。

2.2重新规划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中高职衔接最为重要的目的是,通过长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兼具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娴熟的实践技能的高级技能人才。因此,通过中高职衔接,应以衔接后的长学制为基础,根据人才培养总体年限重新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然后依据所确定的人才培B目标对课程体系从中职到高职重新统筹设计,才能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达到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目的。

2.3按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逻辑编排课程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编排,应当以学生的职业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逻辑为依据。遵循“中职重技能打基础,高职重技术为提升”的原则,中职阶段主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打好文化基础;高职阶段主要进行综合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技能及创新能力,发挥引领作用。每个阶段均应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需要安排相应的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与职业能力训练课,由此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由通识课模块、专业模块、专业综合技能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等组成的统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中职和高职的不同培养目标,以及不同类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分别选取其中某些模块进行课程组合,以此确定中高职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材。这样,才能充分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同时照顾不继续升入高职的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需要,确保其所受的教育具有相对完整性。

2.4实施分类培养和弹性教学

针对三校生和普高生两类不同的生源,高职院校应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单独编班,实施分类培养和分开教学。同时,实行以学分制为核心的弹性学制,让不同生源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特点,并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按学分制的规定自主灵活选修相关课程和学习内容。

2.5优化中职教育学制

建议中等职业教育学制由原来的“2+1”(1年顶岗实习)调整为“2.5+0.5”(半年顶岗实习),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以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

3.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几点建议

3.1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应坚持五个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应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高度,整体设计研究思路,明确中高职各自的定位、区别和联系;明确中职教育是基础,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延伸、拓展和深化。二是应用性原则。要借鉴和应用国内外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三是倒推性原则。要进行广泛的企业行业调研,分析岗位能力和职业能力要求,以此倒推学校所需的教学内容,并按初、中、高级梯次递进构建课程教学标准。四是协同性原则。必须有企业、行业的相关人员参与,严格按照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制定实践教学标准,由中、高职两个层级的专业人员共同完成。五是边研究,边实践的原则。项目研究必须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在这种理论和实践循环交互的过程中,检验研究是否科学,是否符合职业岗位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符合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3.2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应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适应性与针对性的关系。适应性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又要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针对性是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与职业岗位的技术标准和能力素质要求相对应。二是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既要保持现有课程和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及学习能力来选择不同的模块。

3.3要严把人才培养方案审批关

目前的中高职衔接项目审批,往往侧重专业必要性与办学能力的审批,人才培养方案虽然也是审批材料之一,但通常没有把它作为否决性指标。中高职衔接的推进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很大程度上是由人才培养方案所决定的。因此,应将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中高职衔接项目审批的否决性指标,以促使课程任务在中高职之间获得合理分配。

3.4职业教育应归口统一管理。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制属多头管理,各类职业学校归口不同,中、高职管理部门也不同,例如,在省级层面,中职学校由省教育厅职成教处管理,而高职院校由高教处管理,还有一些学校不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这种多头管理的现状,使中高职衔接的两大主体各自为政,在中高职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安排等关键要素方面缺少沟通,不论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校,都仅根据对职业教育性质的理解各自规划课程教学,而没有考虑中职与高职的递进关系和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呈现“百家争鸣”的混乱局面,致使中、高职的专业和课程都无法实现顺利对接,影响了中高职的衔接。因此,要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就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统筹部署职业教育的各类问题。

4.结语

我国的中高职教育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形式上的接轨,但由于职业教育体制的多头管理,中高职衔接的两大主体之间缺少应有的沟通,培养方案各自为政,加之生源素质结构差异明显,中高职课程衔接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如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和技能训练课“倒挂”等弊端。因此,高职教育有必要针对三校生和普高生两类不同的主要生源在招生考试、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差异化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构建有利于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以期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对接,进而更有效地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Q定[Z].国发〔2014〕19号.

[2]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发〔2014〕35号.

[3]袁贵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

[4]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分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福建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实施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的通知[Z].闽教考〔2014〕10号.

[6]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Z].闽教高〔2014〕36号.

[7]苏华,魏力.终身教育视阈下中高职衔接论纲[J].职教通讯,2013(15):72-73.

[8]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3):139-141.

[9]高清林.基于终身教育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154-156.

中高职教育范文4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时期担当起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人才需求趋向高层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如何做好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已经成为关系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一、国外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一)德国的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双元制”,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学制体系衔接和课程上实行阶梯式职业课程的中高职衔接模式。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均以较低层次职业教育为基础。强调学生的职业实践经验。经过中职阶段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既可以进行就业,也可以去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国家为每一个中职学生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条件和多条深造道路。

由于职业教育的梯次性较强,在教育分工中,较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包括企业及职业教育机构的培训)均以较低层次职业教育为基础。国家以实施双元制为主,强调学生的职业实践经验为前提。一个经过职业教育的人员,既可以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就业,也可以在经过双元制的职业实践以后,为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再去接受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方法多样,时间灵活,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意愿和条件。国家和社会为每一个中职学生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条件和多条深造道路。

(二)美国的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

美国实行的是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后技术准备教育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教育体制,并统一制定出中高职相衔接的教学大纲,采用课程体系衔接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依据国家颁布的《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法案》规定来实施中学后技术准备教育的,以中职和高职校际间合作或签订合同的方式来统一制定并实施各层次的教学大纲和相近专业的教学计划。

课程衔接的方法是把高中后技术教育的课程与社区学院、技术学院的实用技术课程建立起内在的连接,随国内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断改进衔接课程体系,开设一些技术准备课程供上高职的学生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实用性类工程技术课程。

二、我国现行体制下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基本模式

中高职的衔接发展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实际工作中也总结出了很多有效的衔接模式,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一贯制模式:即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通常叫五年一贯制,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受完中等职业教育(3 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一般情况下,这种模式,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是有合作协议的。在人才培养计划的衔接上是有具体规定的。

(二)对口升学模式: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部分中职毕业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

(三)直通制模式: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再学习两年,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专科毕业证书。

(四)高职自主招生模式:中职生参加高职院校根据不同专业要求组织的“知识+技能”的自主招生考试后取得高职的入学资格,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升学模式。

对口招生和一贯制是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两种主要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院校之间有协议,学校之间在课程建设、实训建设等方面有沟通,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对口升学模式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从办学规模上看,远超过一贯制高职,但是,由于之前缺乏中高职人才培养上的沟通,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复等现象。

三、中高职衔接的经验和建议

总结发达国家中高职衔接模式的经验,与我国中高职衔接现状相比较,建议应在下列方而得到启示并加以改进:

1.建立一套符合职教特点的高职入学制度,当下高职的招生考试几乎等同于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职教特点不明显。随着学龄人口和高校学位之间的供需缺口逐年接衡,今后中职学生升高职要逐步取消升学考试,由招生院校进行针对性知识和技能测试的做法值得借鉴。逐步推进 “宽进严出”管理。实行中期择优分流等方法,为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形成我国的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衔接的“立交桥”。

2.实行中高职衔接的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只有建立和完善中高职衔接的教学管理机制,才能推进职业教育朝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学分制允许学生分段完成学业,放宽了职业教育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适合于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

允许学生分段完成学业,打破了一次考试定终身及放宽了职业教育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适合于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改变单纯的就业培训观念。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按学分制规定选修灵活组合的模块课程,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修满一定学分的学生可以申请就业或创业,一段时间后继续学习直到完成学业。

3.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从而避免教育重复和资源浪费。建议由省级或者更高层级的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结合行业企业、中职高职院校组建专业教学体系指导委员会,牵头开发出各专业门类得中高职的课程体系,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 芦京昌. 浅谈中高职衔接工作[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7).

[2] 高原. 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05).

[3] 郭翠兰. 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 职教论坛,2007,(05).

[4] 张家寰. 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中高职教育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 衔接 建议

兵团实行的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管理体制,发挥着“建设大军、铜墙铁壁、中流砥柱”的作用,职业教育对兵团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在国家实施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2007年,经兵团教育局批准并协调,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新疆兵团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等三所高校开始实践五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几年来,兵团在公安大类、制造大类、土建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轻纺食品大类、教育大类、资源开发大类、水利大类等8个大类的12个专业实践了中高职教育衔接,受益学生1621人。其中,其他两所高校分别在教育大类和公安大类的两个专业实施了衔接实践,而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在6个大类的10个专业中实施了衔接实践;三所院校衔接受益学生毕业率平均为80.85%,而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的受益学生毕业率达到96.92%,较全兵团平均值高出16个百分点。相比之下,三所院校中,由于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的管理体制属于四块牌子一套班子,即高职学院、中职学校、技工学校、技师培训学院等四块牌子统一由学院党委和校务委员会管理,所以,在实践五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时,不存在任何体制机制上的障碍,管理顺畅,也便于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方案设计,所以,衔接实践的效果较好。尽管几年来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一些亟待协调和改进的问题,如兵团至今还没有出台关于职业院校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的指导文件,中职学校也因经济利益、管理权属等因素对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等。国家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首先推进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这是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三步走的第一步。正如鲁昕副部长指出的,“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任务千头万绪。我们必须要突出重点,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推进中高职衔接,就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突破口。”

为了发挥兵团的体制机制优势,做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构架职业教育立交桥,建设兵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1.提高衔接认识,做到统筹规划

兵团职业院校的发展并不均衡,专业办学也各有所长,对兵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认识也存在差异。因此,兵团相关部门应利用好兵团特殊的体制机制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潜在优势,出台中高职教育衔接指导文件,提高兵团企业和职教界对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统一思想,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根据各职业院校办学特点,对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统筹规划,明确牵头院校、合作院校、各校试点衔接的专业以及利益归属等,稳步推进衔接工作,以此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兵团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调整管理归口,实现体制衔接

从全国的情况看,随着教育部职能部门职责的调整,部分省市教育部门的职能也相应做了调整,把高职教育、中职教育和成人教育统一归口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处管理,如新疆、湖北、兵团等。也有一些省市高职教育的管理归口在高教处,中职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管理归口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处,如北京市、上海市、江西、广西、江苏、湖南、青海、吉林等。中高职教育的管理归口并不统一,也就是说中职学校(含中专、技校、职高)主管部门分别为教育系统(职成处)和劳动系统,而高职院校又归口在高等教育管理部门。这样势必导致职业教育管理的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现象。这样的管理制度下中高职教育人为的互相分离,沟通不畅,很难适应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发展需求,更难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尽管兵团在2013年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归口到职成处,但一方面,归口时间较晚,管理人员不足,另一方面,部分中职教育还是由劳动和教育系统分管,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管理不畅的现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高职教育的整体规划,制约着衔接工作的开展。为了发挥兵团体制机制的优势,兵团应加强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将所有类别的中、高职教育归口于同一部门,以利于职业教育的管理,形成有序发展局面,并加大管理力度,实现中高职教育的“一条龙”统筹管理体制, 以“ 一脉相通”的思维方式、管理思想及教育观念为衔接基础, 确保中高职院校的来往与沟通, 进而推进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开发、招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衔接。

3.统筹规划专业,优化培养方案

中高职衔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衔接,从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意义上讲,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兵团职业教育应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衔接专业。由兵团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中高职学校依靠企业和行业,依据兵团经济结构调整和兵团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和专业设置,研究制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专业,只有中高职专业很好地衔接了, 才能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和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4.改革招生制度,扩大衔接受众

4.1招生考试的改革

招生录取制度和学制的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前提,既要实现学制的衔接,又要在入学考试制度上衔接。首先,中职升高职的入学考试不能按照普通高考的办法,也不能沿用普通高中的考试办法,而要按中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进行考试,增加和突出专业课、实践课的考试比例。其次,政策上应给高职更大的自,将高职的入学考试与中职的教学、考试、证书、技能竞赛等成绩结合起来,完善高职院校对接中职的自主招生制度、保送制度。这样才真正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再次,应实行宽口径衔接,整建制编班制。为了解决衔接过程中高中生和中职生混合编班给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的困难,也为了满足相近专业学生的升学诉求,可采取宽口径衔接,整建制编班衔接制度。即完成了中职段的学习后, 与高职专业相近的中职毕业生可参加高职入学考试(笔试和面试),经考试合格整建制编班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毕业后发给大专毕业文凭。

4.2招生计划的改革

目前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对五年一贯制、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的三种教育衔接招生,划定了一定的招生限制比例,兵团学校在执行中也有不成文的规定。尽管各地的限定比例不同,运行中也有所突破,但这一比例数与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期望值仍然有一定差距。因此,兵团教育主管部门应依据市场调节,放宽中高职衔接的招生计划比例,扩大衔接受众群体。

4.3衔接生源的扩大

要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这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途径。其一,据统计,兵团每年的中职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均为2万余人,基本上是一比一的比例。要满足中职毕业生的学历提升诉求,构建中高职学历立交桥,中职毕业生理应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来源;其二,在高职和中职的专业目录未能完全对应的情况下,高职教育专业应面向中职对口或相近专业招生,即允许按专业大类招生,以此扩大衔接受益面;其三,满足终身教育需求,使得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衔接,这不仅意味着高职对口招生的可能性增大,也意味着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

应拓宽衔接学校和专业,即衔接的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可以是办学条件优秀的院校,衔接的专业可以是大类相近的专业,通过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单考单招或自主招生考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也可采取成人高考和主考院校助学常日制自考班的衔接形式。由此,可以使更多的中高职院校参与衔接工作,使更多的中职学生、社会人士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4.4政策机制保障

目前,在实施中高职教育衔接时的限制太多,不利于兵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由于兵团省级以上的重点(国家示范校)中专学校并不多,如果中职衔接主体限制在这些学校,势必限制了大部分专业和大部分学生的衔接要求,影响了职业教育学历提升对兵团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的作用。因此,应取消对中职衔接主体的限制,政策上做到按兵团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统一规划急需衔接的专业,并在政策上加大对一产、三产类专业衔接,尤其是涉农专业的扶持力度,对相关专业的学生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提升兵团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同时,对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要从政府层面上做好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社会监督的渠道,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并出台相应的处罚措施,对那些阻碍和不执行政策的违纪人员,要严厉执法,加重处罚。

同时,我们应该借鉴国外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经验和做法,在国家层面进行立法,或在兵团层面出台相关保障政策,将中高职教育衔接以立法或规定形式予以保障,解决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核心问题,现代职教教育体系的建设也就有了中轴,兵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就水到渠成了。

5.发挥兵团优势,扩大衔接模式

兵团特殊的体制机制,使得兵团具有组织化程度高、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兵团职业教育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就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发挥主管部门的政府主导作用,在兵团职业院校中形成以比较成熟的五年一贯制衔接制度为主体,多种衔接并存的格局。

5.1双主体五年一贯制

由于兵团高职院校的资源相对匮乏,符合现行政策,参与衔接的高职院校必须是国家示范院校或省级以上重点高校条件的高职院校也仅有一所,而且服务于兵团产业结构调整的专业又相对繁杂,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也相对有限。因此,仅靠一所高职院校完成兵团职业教育的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就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可以根据兵团的实际,在积极推行高职院校一个办学主体的五年一贯制衔接的同时,可以实行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双主体五年一贯制衔接。即在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中职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完成三年的中职段学习后,然后通过一定的录取方式整建制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实行中高职学段一体化设计,由中高职院校共同制定。这种学制衔接实行中,由于人才培养方案是采用一体化设计,所以,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有利于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和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扩大中、高职生源,充分调动各办学主体的积极性,能充分发挥兵团相形见拙的职业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同时也奠定了向更高层次衔接的基础。

5.2三五套办制

为了克服“3+3”、“3+2”或“2+3”分段制衔接制度存在的弊端,兵团职业院校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中非常利于实行“三五套办制”。办学主体是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体化设计,并在兵团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执行。只是中高职院校要在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处理好从中职分流到高职的这部分学生给各办学主体带来的利益关系。

5.3全日制自考助学制

“全日制自考助学制”主要针对兵团农机企业人员。即针对农牧团场农机职工和农机企业工人中,具有机械类专业中专学力的人员,按照国家自考要求,依据团场和企业的季节性工作特点完成专业自学计划,冬季农闲时,由高职学院全天实施专业自考助学。由此解决了社会专业人员和大龄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问题,就此也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区域、改善民生、体现公平的功能和独特优势,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6.实行学分互认,实现全面衔接

随着兵团职教集团的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急需在兵团区域内推行学分制教育模式。由主管部门牵头,中高职学校及其企业、教育管理与研究部门共同参与, 按照教育部新颁专业目录、教学标准要求,开发符合兵团区域产业发展的教学弹性模块, 确定相应的考试标准和学分标准, 制定衔接性教育计划, 由教育主管部门认定后颁布实施。由此形成不同学校和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互认机制, 以便不同背景的学生按培养目标的学分要求选择适宜的课程学分, 降低学习负担,实现学习内容和学历层次的顺利过渡和衔接。这样不仅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坐上真正意义上的“直通车”,多快好省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发展, 还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为兵团经济服务的整体水平。

7.教育科研立项,引领职教发展

教育科研对兵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对职业教育管理具有指导作用,对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教育科研可促使教育决策科学化,可给职业教育管理注入新的活力。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引领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已被实践证明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国家实施经济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化发展体系,兵团实施产业结构大调整、发展方式大转变,建设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实现兵团党委提出的“两个率先、两个力争” 建设目标,兵团职业教育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因此,兵团教育主管部门应启动兵团级的职业教育科研立项工作,成立相关的研究机构,开展职业教育与兵团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和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发展对兵团和谐社会构建、课程改革、教师素质提高等一些重点和热点问题的研究,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指导作用、先行作用和促进作用,提高兵团职业教育服务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能力,为兵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

课题项目:本文是兵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兵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12YB03)”及兵团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资助项目“基于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建设的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 http:///,2011-09-20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M].2008-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鲁昕.提高行业指导能力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EB/OL].http://.cn/,2013-01-31

作者简介:

武建设(1957-),男,汉族。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姜黎(1978-),女,汉族。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中高职教育范文6

[关键词]中职 高职 课程衔接

[作者简介]徐芸(1978- ),女,河南淇县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学、审计学。(河南 鹤壁 45803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044-02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规模已占据高等教育规模的“半壁江山”,中职教育规模也占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50%以上。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课程衔接,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界限模糊。目前,全国各类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各个学校开发课程的能力也高低不一,致使各职业院校在实际执行的课程体系以及所能达到的课程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中高职两类学校都是依据各自的教育目标并结合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设置课程,在一些主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安排上不可避免地存在重复。由于没有一家软件公司针对中职和高职教育设计不同的教学软件,各学校购买的实训软件类似,使学生在实习和实训方面也出现重复的现象。

2.课程标准研制难度大。我国普通教育的课程标准制定得比较完善,但职业教育大多只对课程设置做出一些原则性规定,还没有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课程标准,更没有中高职教育的严格界定,因此,也就无法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3.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薄弱。从国内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大多数侧重于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和具体课程模式的研究以及国内外课程模式的比较研究,很少涉及如何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框架、如何确立中高职阶段不同的课程内容以及对职业教育的课程如何评价等相关问题。

二、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此为契机,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工学结合的本质在于各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以符合社会需求(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工学结合,可以实现校内学习和企业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和企业实践考核的融合,课堂教学与职场训练的一体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规定: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健全中高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

三、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

1.专业培养目标的衔接。为了实现中职和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我们首先要进行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做好衔接工作。中职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从事生产、技术、服务和管理等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而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一线工作培养技能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与中职教育相比,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职业发展能力较强;二是学生对前沿性技术和知识的了解程度较高;三是高职的专业具有复合性。中职要与高职更好地衔接,就要转变教育思想,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2.课程结构体系的衔接。根据中职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我们既要符合中职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又要考虑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构建适合的课程结构体系,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内容的顺利接轨。

第一,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于各项实践活动中的最新知识和技能。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中,学生对所学内容和工作环境首先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以此来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与具体的职业实践活动相对应,专业理论不再抽象,而是企业、社会和个人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通过一个模块或者项目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一个典型综合性任务,通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模块或项目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资格和职业能力。

第二,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学校应该综合教学内容,贴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实际,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课程要来源于具体的工作岗位,在与企业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互动的基础上,按“一致性原则”(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制定出符合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的内容结构,形成完善的课程模式。由工作岗位到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化,在教学中应加入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内容,使学生在课程内容考核合格后,可以轻松地通过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加强专业与课程衔接。专业与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一是要主动根据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来调整专业和课程;二是要立足职业类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既有优势,避免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三是注意五年制和对口单招专业的特点。同时,针对中高职相似专业的口径宽窄不一、容易造成衔接脱节的问题,中高职的专业衔接应以专业群的形式进行宽口径衔接,这样相互衔接的专业在接口上就更加具有相容性、衔接性,在专业目标定位与内涵建设上就有了更加宽阔的互补递进空间。专业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的衔接来实现。

第四,加强教学内容的衔接。在课程内容衔接上,要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教学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和整合性。避免职业教育重复和资源浪费的工作应由省级或者更高级别的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结合行业企业和中高职院校专家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发出各专业门类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形成特色。即在中职阶段学习2~3年,在联合办学的高职学院学习2~3年,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应按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衔接设置,尤其是在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应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合理地统筹安排,从而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技能训练倒挂的现象。

3.建立一套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考核评估体系。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础是课程和通过课程学习所获得的能力,而不是学习时间。应以评估引导教学,突出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单一理论考核方式,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评模式与考试内容要求,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模式,更加重视过程的测试。变“学过什么课程”为“能做什么事情”,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提高考核效果。

中高职衔接是世界职教发展的潮流。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应该是从注重形式的衔接到注重内涵的衔接。这种发展仅仅依靠单个的职业教育教学机构是不能实现的,相关部门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在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试验的基础上,采取具体的措施,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