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优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职教育优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职教育优势

高职教育优势范文1

关键词:加拿大;高职教育;启示

收稿日期:2013-09-27

作者简介:杨扬(1977-),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教师,研究方向:金融投资。

一、加拿大教育体系简述

加拿大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或技术方面教育和培训的院校,通称“社区学院”;另一类则是有权授予学位的大学(有的也称学院)。加拿大的93所大学均是加拿大高等院校联合会的会员,其中70多所可授予各类专业学位,有十几所大学无学位授予权,但可委托与其有联系的其他大学授予学位。加拿大的高校非常注重个性化教学,希望建立独特的校风和特色,专业非常细化,课程内容丰富多彩。除此以外,加拿大还有不少技术学校或私立职业学校,这些学校开设传统职业专业和专门技术培训课程。

二、加拿大高职教育现状

二战结束后,加拿大人口迅速增长,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但是,传统的正规大学受到客观条件限制,无法满足需求。为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灵活利用各类资源,发展形式多样的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必然。

1960年和1982年,加拿大先后颁布了《技术和职业培训资助法》和《全国培训法》,为高职学院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由社区和技术学院承担,学制一般为2-4年,一般只授文凭,不授学位,不过也有个别学院的个别专业,如乔治亚学院,就有4个专业可以进行学位的授予。各省大都开办了此类性质的高校,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或转入大学继续深造。

至2005年,加拿大拥有206所社区和技术学院,占高等教育机构的2/3,有全日制学生296600名、业余学生149100名。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社会、培养各行各业所需的高端技能人才,与研究型高等教育并行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金字塔最坚实的底座,加拿大的高等职业教育成果也举世瞩目。

三、加拿大高职院校优势分析

(一)学费优势

加拿大的大学与学院,在收费水平上是有显著差异的。以安大略州的乔治亚学院为例,这是一所典型的高职院校,成立于1967年,全称为乔治亚应用文理学院。作为加拿大安大略省历史最久的公立学院之一,乔治亚学院位于安大略省北部,全院共有150多个专业。这一院校是典型的高职院校,给学生发放大专文凭,不过个别专业经安大略省教育厅批准有权颁发研究生毕业证书、应用学士学位。根据专业分类和校区位置的不同,每个专业要缴纳的学费也是不同的,最低廉的如电气技术、办公室综合管理、管道技术等,为3494.39加币每学年,其他多数专业在3500-8000加元之间。但是也有学费略贵的,如可以发放应用管理学士学位的高尔夫管理专业,它的学费就是10110.17加币。另外,像口腔医学、先进医疗护理等医学类专业,虽然也是大专,但是每年学费却超过14000加币。但是,如果是本科院校,则学费会高出许多,一般是高职的2-3倍。例如安大略省大学的学费,本科生与研究生每年平均须付7108加元至8041加元的学费。如果是医学、法律等热门专业,费用更高,像多伦多大学的牙医专业,一年学费高达39822加币;研究生学费更高,如多伦多大学的MBA,则需要一年缴纳96000加币。作为参照,2011年加拿大的税后家庭平均收入(两人及以上)为79600加币,人均收入为31400加币。可见,在加拿大,高职大专、本科、研究生之间学费差异是非常显著的,确实有一些该国的寒门子弟出于学费考虑,主动进入高职大专进行学习。

但是,在我国,高职大专与本科院校之间的学费差距并不大(不考虑本三)。以同在苏州的苏州大学和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苏州大学作为热门的“211”本科院校,艺术专业学费6800元,其他专业(除园林等极个别专业)的学费都是4600元;而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职大专院校,艺术类6800元,其他专业4140元。本科与高职之间基本没有差别,使得基本不会有学生出于学费考虑而主动选择高职就读。高职大专的生源完全局限在本一本二的淘汰者中,也导致高职大专社会形象、地位不佳,进而影响后续的生源,造成恶性循环。

(二)就业优势

加拿大高职教育讲求以能力本位(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为导向,专业分类细致,以职业岗位为基础进行课程的开发,教学针对性强,注重能力培养,与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匹配度高,并有实践实训项目的高度渗透结合,因此毕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非常受欢迎。高职大专的学生就业率远远高于普通研究型本科大学。甚至有很多人在大学获得本科学位后,为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宁可回头重新进入高职院校就读。在笔者遇到的乔治亚学院的学生中,就有一位已经获得了戏剧表演专业学士学位的学生,为就业考虑,选择重新就读高职层次的导游专业。这种现象在加拿大非常普遍。还有一些专业,如航海技术等,学生往往一进学院,就已有公司企业上门预约就业。反观中国,高职院校在就业方面却是处于完全的劣势中。首先从高职大专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虽然我们近些年一直在强调培养专门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未完全摆脱知识本位的传统模式套路,课程开发以学科体系为中心进行建设,专业和岗位的针对性一般,未能完全与本科的特点区别开来。再加上生源上的差别,在中国就业市场上,高职相比本科,是受到歧视的。例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福利待遇较好的公司企业,往往在员工招聘中要求本科起点。

(三)学制优势

加拿大的高职院校在学制上类型多样,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需求的人群。还以乔治亚学院为例,有两年制专科文凭专业和三年制高等专科文凭专业,还有四年制的学士学位专业和一年制的研究生证书课程专业。学校推行学分制,只要学生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而不论其中时间的跨度。除了理论课程外,很多专业还要求或允许学生进行带薪实习(Co-operative,简称Co-op)。带薪实习是指学生在加拿大大学里完成一部分课程后,如果符合条件,可以由学校安排或自己联系到加拿大当地的公司和企业去实习,而且这种实习是有薪水的。加拿大很多大专以上的课程提供带薪实习的机会,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更灵活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安排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时间分配。学生可以在实习中积累经验、建立人脉、扩展视野,有助于就业,也可以获得收入,缓解学费压力。加拿大政府对“带薪实习课程”是非常支持的,学生的薪水一部分由公司支付,一部分由政府补贴。这种模式使得学院、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但在中国,我们的高职教育模式改革还处于不断摸索过程中。我们的学制相对单一刻板,基本没有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虽然我们现在也实行学分制,但是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通过规定的课程,与传统方式并无本质区别。我们的实习实训项目较多是模拟性质的,除了毕业实习,真正能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很少。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学校方面的,担心出风险、出事故;有些是企业方面的,让企业完全承担风险和成本,来接受在校的实习生的意愿薄弱,除非是所谓廉价劳动力;有些是学生方面的,曾有家长表示,学生学习就应该在课堂,去企业实习实训就是充当廉价劳动力去了。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还需要一些过渡时间,我们的高职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四、加拿大高职教育对我国高职院校建设的启示

(一)在政府方面,增加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扶持力度,改变评价体系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非常重视高等教育,但一直都更侧重于本科院校。《2011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支出,本科院校占15.0%,中职院校占6.4%,高职院校仅占3.4%。现在的高等教育财政资金分配方式是马太效应,有利于效率但是不利于公平。政府应对高职院校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例如,在学生学费上给予补贴、适当拉开本专科学费差距,加大实验、实训项目上的资金投入等等,加大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优化生源、真正体现就业优势。

同时,现有的对高职院校进行评价的体系也要进行改革。近年来高职院校评估工作如火如荼,但在评价体系上,并未能将高职教育与研究型大学的评价体系真正区分开来。对高职教师的评价体系也是同样,依然主要侧重于学术研究。高职教育既然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那么,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教师水平的标准应该是看其培养的学生是否受到企业的欢迎,是否具有就业竞争力,是否能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如果有一天能像加拿大一样,许多完成了普通高等教育学业的青年回到高职院校继续学习职业技能,以期谋得更好的就业岗位,那时高职院校的地位自然就提高了。

(二)在学校层面,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改革,加大创新力度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1999年以后大规模发展的一个高等教育新类型。高职院校确定各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根据市场人才需求情况、岗位能力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判断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助能力,真正培育出出色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习实训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些方面,我们的高职院校已经进行了很多的改革和创新,如校外实训基地、产学研基地的广泛建立,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等等。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与发达国家的一些高职大专院校相比,我们还是有明显差距的。很多专业的课程与岗位实际要求的匹配度一般、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高职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有限是比较突出的三类问题。我们的高职院校还需认识到真正的差距所在,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素质,促进高职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世森.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及其启示[J].扬州大

学学报(高教教育版),2009,(6).

[2] 王成荣.加拿大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北

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3,(1).

Advantage Analysis of Canad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YANG Yang

高职教育优势范文2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结构生态环境;调适与优化

一、高职教育结构生态环境的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是指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样性的综合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地域(布局)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和人员知识结构等。任何事物的结构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环境而存在,其存在和发展都要受到外部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高职教育也不例外。高职教育的结构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整体状况,构成了结构生态环境。高职教育结构生态环境是指影响其结构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社会观念结构等。这里择要述其前三点。

(一)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指影响经济发展的主导样式、成分及其构成。如通常我们所说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新经济、知识经济等,都是就其经济结构的主导模式、成分而言的。我国现在正面临着完成农业化,发展工业化,进入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并行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大幅度的经济结构调整将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都发生根本变化,这种变化迫使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结构(层次、科类、形式、布局)也要相应进行调整。”

(二)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一产、二产、三产的组合方式及比例关系。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2000—2002年三年的数据为例,第一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由17.1%下降到8.7%;第二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由47.4%下降到41.0%;而第三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则由35.5%上升到50.3%。“现在发达国家一产就业人口占社会总就业人口的比例都在10%左右,二产就业人口在35%左右,三产就业人口占55%左右。”对我国而言,现在正处在以第二产业为主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崛起的套合叠加阶段,正在向着以科技为先导,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方向转变,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这样的宏观生态环境对高职教育发展应该说是有利的,但必须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要加大对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使高职教育的人才产出能够跟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要。

(三)职业结构

职业结构是指职业的组合与构成形态。它构成了高职教育结构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维,对学生就业乃至教育本身产生影响,职业结构是变化更新的。有资料显示,“上海每年约有四五十个新职业产生,2004年上海又有65种新职业亮相。如美甲师、茶艺师、商务策划师、数码影像技术员……”另据统计,“工业发达国家在过去15年中有8000多个低技术职位相继消失,出现了6000多种新技术职位,其中不少是高技术职位;在经济发达国家的工厂里,职业劳动呈智能化趋势。20世纪初有90%的人从事体力劳动,现在从事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等智力劳动的人占80%。”[6]职业结构的需求变化和更新升级,必然会对教育供给方(学校)和需求方(学生)产生影响,学校会根据职业需求状况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学生也会选择职业需求热、未来预期好的专业学习,以求得高质量的就业。

二、高职结构生态环境的状况

理想状态下的高职教育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应该是彼此作用,相互适应,良性互动的关系。但现实中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与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产业升级加快与专业调适缓慢的差异,职业变化的频繁与就业观念滞后的冲突,以及受其他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二者之间并未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相反,却使高职教育的结构与外部生态环境出现了不适应、不协调、不平衡等诸多问题和矛盾,对高职教育的生态结构产生了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专业结构不适应,类型结构不丰富,层次结构不系统,布局结构不平衡。

(一)专业结构不适应

面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要求高职专业结构必须加以调整变化,才能跟进外在结构生态环境变化的需要。但总体来看,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缓慢,适应性差,跟不上外在环境结构变化的步伐。这就必然造成专业结构失调、学用错位,就业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客观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一方面,影响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外部环境结构的动态流变特性和制导引领功能,使专业设置总是处在“跟班”和“随从”的地位,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稍不留神,就会被拉下;另一方面,专业本来就是相对稳定而且具有滞后属性的,与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存在着时间差、异步差,如果再缺乏调适观念,不能有意识地调整跟进,就必然会带来专业设置落后和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二)类型结构不丰富

所谓类型结构,也称形式结构,是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职教育的构成状态。当下高职教育类型构成,主要有公办高职院校、民办高职院校、股份制高职院校、国有民营高职院校等。这些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基本上可以划分为民办与公办高职两个大类。就我国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总量来看,所占份额比例还比较低。诚如教育部有关专家指出:“现在的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仅仅是八分之七和八分之一的关系,因此,不能完全说是一个共同发展的格局。”[7]就是说,民办教育还仅仅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从在校生人数角度看,在我国整个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和民办高校的在校生中,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为1174万人,民办高校128万余人,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约占高校在校生总人数的10%多。而在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高等学校中,私立大学(学院)占了大多数,其中日本占73%,韩国占75%,我国台湾地区占70%。通过以上数据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高职教育最基本的二元类型结构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民办高校只占高等教育供给中的一小部分,由此造成了类型结构生态环境的单一,不够丰富协调,这样的类型结构的环境和状况,要想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2015年高校毛入学率36%(2009年为24.2%)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大力拓展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空间。

(三)层次结构不系统

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由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等构成,形成一个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又相对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体系。但就我国高职教育层次结构现状看,还停留在以专科高职为主的单一层次上,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还非常少,整个体系的配套性不强,专、本、研、博的层次结构系统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这样的层次结构生态环境,使我国的高职教育难逃“断头”教育的厄运。这是需要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有序推进,着力改变的。

(四)布局结构不平衡

布局结构,也称地域结构,是指高职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从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区域间布局、资源投入、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仅以区域布局看,截止2005年底,江苏、湖南、广东、山东已达到71所、68所、65所、64所,而西藏、宁夏、青海却只有2所、8所、8所。区域布局生态环境的失衡与差距之大,可见一斑。布局结构不平衡,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均衡发展。如不加以改

变,势必会成为全国教育发展的“短板”,对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将起到负面的影响。

三、高职结构生态环境的调适与优化

(一)优化专业结构

服务产业的风生水起,高新技术产业的方兴未艾,说明我们的时代正发生着深刻的产业革命。过去,是实物产品才能增加财富,现在,服务行业已超越实体经济而占据了压倒优势。因此,首先,专业设置应该跟进产业升级和转移外部生态环境的变化,瞄准产业发展趋势和走向,进入技术进步较快的产业、长期潜在需求被忽略的产业、市场短缺的行业、高智能的行业,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始终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保持同步并适度超前。这样才能在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中,执市场和教育发展之牛耳,永葆主动态势和竞争优势。其次,专业结构的调整还要从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大局出发,考虑和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专业结构问题。在专业结构的优化问题上,既要考虑办学的超前性,又要考虑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既要服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又要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第三,优化专业结构,还要立足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背景,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进行。这里最重要的是要给企业话语权,了解企业需要,倾听企业呼声,接纳企业建议,与企业共建专业。要充分利用企业在专业设置上的融入市场、“水暖自知”、熟知需要的优势和特长,与企业联动,保证专业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与企业合作,保证专业和人才的适用性和针对性;与企业互动,保证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与企业共荣,保证专业的就业率和优效性。

(二)丰富类型结构

丰富类型结构,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并存的办学模式。改变传统高等教育单一的办学体制,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模式,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及多元合作办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四十三条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大力举办民办高职教育意义良多:一是改变政府主宰高等教育的“一家独大”的办学格局,完善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二是打破政府“统包独揽”的一元化办学格局,有利于形成竞争;三是有利于改变政府独立支撑高等教育,以致规模过小、高等教育供给严重不足的局面;四是有利于解决政府单一供给的财力资金严重不足的困局,实现资源的多元和优化配置;五是有利于高等教育探索发展的路子、积累经验,在市场化环境和经营模式下走得更远。丰富高职教育的类型结构,改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民办高职盘子太小,比例失衡的状况,首先,要从源头上把关,即今后新批准成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以民办性质为主,严控公办高职院校审批。其次,政府要调整办学体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成功的企业家把投资目光转向教育产业,投资兴办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第三,实施民办教育绩效资助政策。所谓民办教育绩效资助制度就是根据民办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社会声誉的好坏等情况,政府给予不同程度的财政资助政策。才能更好地吸引和激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办教育,增加教育资源总量。

(三)完善层次结构

作为高职教育外部生态环境的经济不断发展、产业不断升级、职业不断更新和高移,必然要求完善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才能适应外部生态环境的演变需要,发挥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功能。“在台湾1974年创立工业技术学院,招收本科生;1979年设立工业技术研究所,开始招收职业技术硕士研究生;1983年又开始招收职业技术博士研究生。各种高规格的职业技术人才的及时输出,有效促进了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陆高职教育也应该逐步放开对发展本科以上职业教育的管制,构建与经济发展需要的各层次人才相适应的层次结构体系。这样做,一可以使职业教育类型更加多样化,满足不同类型的人对教育的不同需要;二可以完善教育层次,满足人们对不同层次教育的追求;三可以更好地有利于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满足人们不同时期的教育选择。做到这一点,第一,要尽快给本科高职教育“松绑”,不要限死和冻结本科高职教育的发展路径。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的梯度需求,从严控制本科高职乃至研究生高职的准入门槛和发展数量,采用温和过渡方式逐步发展而不能“一刀切”,把门关死。否则等到大量需要本科类高层次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时,就会形成人才“断档”和“真空”,引发一哄而上的“大呼隆”发展。显然这是违背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平稳、有序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第二,要选择条件成熟的地区和院校适时举办本科高职教育。“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就经济发达地区来说,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其主导和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产生大量需求,强烈呼唤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因而可选择经济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密集的城市率先突破和“试点”本科高职,并按需求适度的原则择机发展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这样“点”上突破,积累经验,为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做好必要的铺垫和准备。

高职教育优势范文3

【关键词】高等美术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第一种:一对一,师徒或者父子口传身授型培养模式,是我国传统的保守式技术教育方法,师徒或者父子口传身授型学习,学徒基本功比较扎实,能在实践中长期摸索、体会,师傅手把手的带徒弟针对性很强,对学生的关注和指导比较多,所以学生容易提高的快,它的不足就是可能因为师傅的知识局限性限制了学徒自身的发展,而且这种方法比较保守,培养徒弟耗时长但人数却很少。一般学期较长、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师傅的传授能力与学生的领悟性很重要,也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素质。

第二种:在玉石雕刻工厂师傅指导下,学徒们边生产边学习的类型。在工厂参加实践中学习的方式有一定的优势,工厂中的各级学徒在一起劳动,相互探讨,知识共享。真枪实干、在实践中摸索经验,同时还可以创造一定的生产效益,学徒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它的不足就是工厂往往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的产出,忽视学徒的能力提高。比如说,新参加学习的学徒只做一些简单的雕刻造型,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工厂往往派给他们的任务都是重复的加工同一造型的产品数十件,这样学生在做这件作品的生产效率确实是提高了,熟练了,不用动脑就可以做了,为工厂创造了经济效益,可是长期以往,重复简单的学习延误了自身的学习历程、减少了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在玉石工厂学习的学徒大多长期从事一种生产工艺流程,拿玉石雕刻车间的学徒来说,玉石雕刻车间的学徒们等待,在设计师傅勾画好稿子、专业负责切大型的粗雕师傅把玉石的大型磨出来后,他们再进行细致雕刻。长期以来学徒动手的能力逐渐加强了,可是他们也越来越依赖师傅的设计了,好多学徒设计能力的不到锻炼,只能单条腿走路,永远成不了大师。

第三种:就是在玉石雕刻职业学校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于以上两种学习方式,占有一定的优势,当然也存在它的不足,它的不足体现在:这种学习的学习优势也取决于学校的办学资源、师资队伍建设、配套设施及维护等等硬件设施及教师的水平能力、办学的培养模式。在高等美术职业教育中设立玉雕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为美术类职业教育的最高学府,高等美术职业教育的出现弥补了美术专业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之间的空档,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实用型美术人才的任务,和普通高等艺术教育相比,高职美术教育更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而与中等艺术职业教育相比,它又突出了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使整个艺术教育教学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一般来说,高等美术职业教育招生对年龄、地域、文化程度、工作经历等的方面要求不严格,初高中毕业的学生即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工作需要来学习,入学门槛比较低,所以学生的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带着求知的欲望来学习,学习效果比较好。美术类职业教育的培养的学生在美术基础上已经奠定了很好的绘画基础,再开设玉石雕刻课程中,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就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高等美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模式,办学紧贴市场、服务经济的特色教育属性,把具体的岗位目标和艺术市场纳入到我们的艺术教育中来,着重培养受社会欢迎的人才。采用应用型、技能型和学术型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上提供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技能训练的实战性强,所开设专业课程的设置均与职业岗位的技能知识要求紧密结合,使学生成为既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掌握专业实践技能。

顺应市场的需要,近年我国开设玉石雕刻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如中国地址大学珠宝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实训基地,广东平洲有玉石雕刻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玉雕学校。此后,各职业类雕刻学校如雨后春笋相继开办。其他的还有: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技能培训学院、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平洲玉雕工艺美术学校、石家庄市珠宝玉石中等专业学校、广州玉石雕刻职业学校、广州南华工贸技工学校-玉石设计与雕刻中技大专、广州玉石雕刻中专学校、保山市隆阳区远征路保山学院、湖北天赐科技学校。在高等美术职业教育中设立玉雕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高等美术职业是传播玉雕技术的重要阵地.科技知识的传播离不开教育,而科技知识的应用更是与学校有着紧密的联系。高职院校便充当了把知识技术的传授与实践经验融为一体的教育基地。

第二、高职教育是促进玉石雕刻产业发展的杠杆,高职教育不仅是开发人力资源投资的主渠道,也是推动玉石产业建设的动力。

第三、高职教育借市场之手把好玉石雕刻教育质量关。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借用市场之手建立一套完整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和约束的市场机制, 用市场机制调节高职院校的服务面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市场需要就是我们的标准,用高职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学校对社会的服务、市场认可度来检验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高等美术职业院校开设玉石雕刻专业,利用自身的办学的灵活性、能动性,紧靠市场、顺应市场的需求,培养应用性、实用性人才,打破保守式传统人才培养的束缚,为玉石雕刻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江华.综合素质优先职业―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学生就业素质培养[J].艺术教学与管理-新视觉艺术,2010,4.

高职教育优势范文4

自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Cincinnati University)的赫尔曼・施奈德(Heman Shneider)实施了一项”工学交替”的教育计划,成为合作教育模式诞生的标志以来,就合作教育的概念,学术界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有些学者和机构从合作教育对教育对象的效能出发进行定义,如Weston(1985)提到:“合作教学计划是向学生提供如何将课堂学习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方法。” 2001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的解释为:“合作教育就是把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雇主效力而获取报酬的实际工作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提高分析与思考能力。”而另一些定义则更多地关注合作教育的过程和形态,如Poter(1982)的定义指出:“合作教育是学生理论知识与职业兴趣通过生产实践经历有机结合的过程。” 1946年由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中也强调:它是一个理论学习与实践经历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虽然概念表述的角度不同,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合作教育可以概括为: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社会等多种不同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更能理论联系实际。

模式的特点

办学理念的开放性

开放式教育是合作教育的基本理念,它是一种学校与社会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改变了传统学校教育自我封闭和单纯在校园培养人才的“校本位”单一格局,将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向社会和市场延伸。

办学过程的社会参与性

合作教育强调整个办学过程的社会参与性。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社会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通过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优势资源,达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目的。

人才培养的应用性

合作教育模式的核心价值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通过合作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在学校和工作两个环境的组合中更多地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因此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它的教育功能更贴近社会需求。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核心价值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强调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技术操作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因此,其专业教学内容是按照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上岗的实践训练;职业教育注重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无论在办学方针和方向上,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设计,师资建设培养上,还是在教学实验设备和生产实习场所的建设上都非常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以满足市场需要,培养企业真正所需要人才为宗旨。

必然性与必要性

行业特性决定了合作教育的必然性

加强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和手段创新对高职旅游教育的发展有着特殊意义,这是由旅游行业特性决定的。一方面,旅游业是发展迅速的行业,市场变化和产品更新快、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不断创新、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这一背景使高职旅游教育面临着一个重要命题是:培养的人才如何能跟得上市场变化的形势,如何能保证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吻合。另一方面,旅游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者已成为旅游企业体现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而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是通过特殊的职业岗位(群)的技术内涵来衡量的。显然,培养这些实践能力与复合能力单纯通过学校的课堂教育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对于以定位于培养旅游企业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高职旅游教育来说,合作教育模式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能力培养供求关系脱节的现状决定了合作教育的必要性

在传统课堂上,因缺少真实的情境训练,学生的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工作)技能的强化受到许多制约。而在合作教育环境下,学生不仅获得了发展个人技能的机会,也学习如何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有助学生调整个人工作期望值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新的组织环境,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积极规划事业前景,并在实践中学习塑造良好的职业人格。Wilson(1974)调查显示,经过合作教育过程,学生们普遍认为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和社会竞争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然而,从国内的一项实际调查中发现,我国目前高职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的现象严重。因此,通过合作教育建立人才供求双方适配一致的有效机制对高职旅游教育发展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创新途径

依托企业集团,整合社会资源

旅游行业中的强势旅游集团和旅游企业一般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一流的设施设备,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先进的企业文化,依托这些企业能使高职旅游教育办出鲜明的特色。同时,由于许多旅游企业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十分迅速,人力资源紧缺成了制约发展的“瓶颈”,单靠自主培养远远无法满足需要。与院校合作在实践人才培养战略中能为企业及时输送专业人才,并使企业人员能获得更为系统的培训提高。一方面促进校企共同参与制定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了学校为企业输送更有用、更适用、更了解企业文化的新生力量,另一方面,也使高职院校获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和专业发展。

双向互动发展,建立长效机制

合作教育是建立在旅游企业和旅游院校发展的共同远景基础上的,这种合作方式应该是双向互动的。就企业而言,对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是长线投资,其投资收益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企业科学的经营理念、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对外形象、一流的管理品质和高素质的员工群体等方面,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它不能等同于投资经济项目所获取的短期投资回报。企业应着眼未来,长远规划;就院校而言,一项针对企业的教育计划不是短期的速成培训班,而是围绕着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的系统工程。

积极引才引智,共同设计培养方案

高职教育优势范文5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 阅读教育优势 建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102-02

阅读教育是指通过阅读提高个体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阅读教育的倡导者把阅读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内涵。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毕业生除要求具备专业技能之外,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和信息素质等综合素质。在这种形势下,图书馆的教辅职能格外重要,它是师生继续教育的最佳补充形式。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指导大学生如何利用好图书馆资源,还要适时开展阅读教育。

一、高职图书馆开展阅读教育的必要性

阅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还存在许多缺陷,在数字时代和就业压力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阅读广泛化、阅读功利化、阅读能力下降的情况,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高职生除理论实践课程教学外,还需要在学校指导下进行自我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及信息检索能力。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于高等职业教育,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独特的“自学+教育”方式,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和补充作用,可弥补课堂教育在素质教育、人文教育信息教育方面的不足,补充第二课堂内容,对课堂阅读教育的不足具有充分的补偿和矫正作用。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基本表征,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人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专业书刊,优秀综合读物是高职生接受继续教育的最便捷的方式,是提高高职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图书馆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阅读教育制度、加强图书馆建设、提高新生入馆教育实效、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等方式来加强对大学新生的阅读教育,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高职图书馆开展阅读教育的优势

(一)图书馆开展阅读教育的资源优势

具有教辅职能的图书馆作为一个文献信息中心为高校提供专业信息服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丰富专业的馆藏资源。图书馆紧跟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努力服务于实践教学改革,满足教学的“职业性”要求,突出馆藏的专业性特色性,具有普遍性、示范性和针对性,提供了互联网所不能提供的优质纸质资源,满足读者对纸质资源的需求;在资源配置上,图书馆可以利用互联网优势并对资源进行筛选、整合,使读者更便于检索,满足读者大大小小的信息需求;图书馆还提供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网络数据库资源;图书馆的物理空间资源提供了各种文化教育的场地,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学术讲座等第二课堂活动,使高校图书馆真正成为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二)图书馆开展阅读教育的内容优势

图书馆作为一个文献信息储存和传递的中心,其丰富的馆藏给自学者带来了最全面的、最专业的老师。图书馆可为读者提供多项教育:一是文化素质教育。学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存在不足,需要学生主动自学。图书馆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二是心理素质教育。高职生虽然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同属高等教育,但他们属不同性质的教育、不同的生源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进入高职教育后,学生面临新环境压力、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以及情感问题,存在自卑心理、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麻木等心态。图书馆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实例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心理承受力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三是信息素质教育。信息素养是高校大学生必备的综合素质之一。高校的图书馆是作为学校文献情报中心,肩负着教育和情报信息服务的双重职能,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满足读者的各种主要信息需求。图书馆可以全方位为学生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如法律信息服务、专业信息服务、就业咨询服务及情报咨询服务等。

(三)图书馆开展阅读教育的方式优势

1.愉快自学优势。传统的教育以传授与吸收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师长处于主动。传统教育旧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自学能力普遍偏弱,现代教育要求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被传授对象,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形式培养更有利于学生提高钻研、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过程就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而这个教育方式是一个“自学+教育”的自我教育方式。学生通过图书馆的自主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提高了自学能力。图书馆自由选择的气氛,使学生学习更具主动性、灵活性、广泛性、专业性和轻松愉悦性。图书馆的教育是无声教育,学生在愉快阅读中可以获得知识和教育。

2.专业咨询辅导优势。一方面,丰富的馆藏是自学者最全面的、最专业的老师。另一方面学科服务图书馆专业团队为学生提供参考性强,有价值的咨询服务。专业咨询服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指导,增强他们自助阅读和选择阅读的能力。以优秀书刊目录作为导引,推荐优秀作品和读物,指导学生阅读;传授检索方法,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快捷的文献信息服务。

三、高职图书馆开展阅读教育的建议

阅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以“树人”为目标,旨在通过阅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拓展人的心灵空间。高职图书馆应深入开展阅读教育的研究与开发,建立行之有效的、完善的阅读教育长效机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根据高职教育和高职生特点,图书馆开展阅读教育应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提供阅读情境的亲切度和敏感性。高职生普遍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创造舒适的人文阅读环境,提高亲和力;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印发图书馆宣传资料和光碟,让新生了解图书馆,亲近图书馆;主动推介新书海报,加强网页宣传,注重时效性,热点性,不断吸引读者;介绍名人与图书馆,在全校开展书评、书展、读书竞赛等活动,激发热爱读书热情。

第二,根据高职生的不同学龄层次特点开展阅读教育指导,因材施教。不同学龄层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和不同的需求,因此阅读教育应按不同学龄层次进行。一年级阶段的高职生着重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等阅读教育,二年级学生着重价值观等阅读教育,三年级学生着重心理阅读疏导等阅读教育。

第三,开展专题阅读教育导读,探讨各类阅读专题对高职生读者的影响作用,了解教育规律,提高图书馆阅读教育作用。例如,开展负面心理阅读疏导、女性专题阅读、职场就业咨询阅读指导等。高职生存在的负面心理一直是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可以通过阅读教育疏导调节;女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通过阅读教育可以促进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就业是高职生面临的最大挑战和压力,可以通过向高职生推荐就业咨询、职场心理等专题读物疏导高职生在就业压力中出现的迷茫、失落情绪以及数次求职失败挫伤的自信心,指导他们拓展思路,少走弯路,勇敢面对就业。

第四,加强对读者阅读习惯的分析研究。对高职生阅读内容、阅读方法和方式、阅读时间以及阅读环境进行调查研究,改善图书馆的管理和资源的优化组合,提高图书馆阅读教育功能;

第五,进行读者阅读需求的研究。以高职生读者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读者需求调查研究,了解读者的阅读方向,改善文献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提供合理的阅读教育资源。

第六,开展通识教育、课前阅读、图书馆阅读指导、高校文化活动等深层次的阅读教育服务,可以通过讲座、专栏介绍、读书节、专题导读、个体咨询导读等形式进行。

第七,结合阅读教育的内容和基本方式,培养高职生良好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研究建立适合高职生自身特点的健康向上的阅读体系。

【参考文献】

[1]姜兆臣.从阅读教育入手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J].辽宁教育,2009(4)

[2]张秀峰.论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教育[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王慧秋.高校图书馆建立阅读教育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2)

[4]秦贞臣,路涛.开展校本阅读教育课程,切实加强学生课外阅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2)

[5]白明凤.大学新生阅读教育之思考[J].贺州学院学报,2010(4)

高职教育优势范文6

关键词:高职 专业导师 构建模式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

一、建立专业导师制度的目的和意义

1.专业导师指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未来发展的方向及社会需求, 树立专业自信,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职院校的新生入学后,对自己所学专业及专业的发展前景缺乏必要的了解,需要导师对其在专业的认同等问题上进行正确的引导,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较弱,不应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过高,而应强调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基础上,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导师制度的建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专业自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专业导师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课程进行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的要求进行系统指导,培养过硬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随着高职院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分的推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多的选择,但大部分学生对学分制的管理规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不甚了解,这就需要导师对其给予必要指导。

3.专业导师参与专业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念,提高毕业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专业导师可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以后从事的专业、职业和行业,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导师本来就是本专业和行业的专家,参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可充分利用导师在本专业和行业各方面资源优势,开拓毕业生的更为广阔的就业渠道,不断提升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高职专业导师制教育模式的构建

1.构建专业导师管理制度,明确专业导师的准入资格,专业导师的责权利。专业导师应由思想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的本专业较高学历和职称的教师担任, 导师的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与本行业及企业等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擅长与学生沟通,专业导师应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教科研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专业导师的聘任应在专业新生入学时,通过师生的双向选择来完成。专业导师的配备应根据专业的学生和教师的比例作适当的要求,总的原则是学生与导师比例应不大于25 :1。

3.专业导师应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关学分制等问题提供咨询,根据学生的累计学分、累计平均学分绩点、学期平均学分绩点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课程选修指导与帮助,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各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方面指导与训练,实施计划可按学年或学期来划分,每个学生通过参与导师承担的项目开发、技术服务项目、实训指导项目,以及参加每学期由专业导师制定的专业训练项目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5.日常管理要求专业导师每周至少与学生见面一次,解答学生对本专业发展、就业、技能、知识等方面的疑惑并引导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就业观。专业导师还应组织学生成立专业技能社团或基础课程社团,并正常开展活动,辅导学生参加市级以上的专业技能大赛或基础课程大赛。

6.学校应投入必要的经费以确保专业导师制度的顺利运行,按一定的生师比要求,划拨一定额度的工作经费和导师津贴,师生举办的各种活动、科学研究、实践创新也应有经费支持。可根据学院实际情况,适当配备一定的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实验实训场地,保证专业导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实施和运作模式的有效开展。

三、专业导师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建议

1.注重学生的理论积累和技能培养高职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的一种高等教育模式,所以理论知识积累和技能培养是同样重要的。除课堂教育外,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览相关的专业书籍和网站,记录读书笔记,逐渐积累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及市场需求。在技能上,导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并且精通几款专业应用软件。另外,通过指导学生参与课题或申请各种技能活动大赛,进一步提高技能。

2.采用层级式和阶段培养方式高职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中间阶层,不论从知识基础,还是从学生特点上都有其特殊性。所以采用层级式导师制培养方式,即高职称和双师型教师作为一级导师,指导讲师以下职称导师;其他教师通过考核和选拔作为二级导师,由他们再指导学生。由于高职称导师的直接指导对高职学生的适应层次过高,同时教师辅导的人过多不能有效的实现精细化管理,所以层级培养方式对高职学生更有益。并且在导师制中设置一级导师和二级导师来分管学生的不同阶段,一方面可以让青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思考教育主体,有助于教学进步。另一方面可以减轻一级导师的工作量,并且作为专业带头人,有更多的项目机会。他们可以通过定期的集体会议,了解导师制工作进度,及时与下级导师沟通协调,共同培养,使师资得到更合理的利用。这样既发挥了高职称、双师型教师的特色,同时又带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另外可以考虑高职导师制的办学实际,采用多导师的阶段培养,即在不同的阶段由不同导师指导,而不是一个导师从一而终。

参考文献:

[1]张惠典.对本科院校实行“专业导师制”的思考[J].内蒙古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