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范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93-02
关于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和今后一段时期教育进程的问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份指导性文件中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关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一直是职教专家探讨和研究的问题,而且随着职教改革的深化,人们一直在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探索,下面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若干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及特征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类实践活动,其本质是由该实践活动所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的一部分,是社会成员获得职业身份或职业资格的重要的社会化过程。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与演变的过程,我国“职业教育”的前身是“实业教育”,起源于清末民初的“实业救国”思潮,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经历了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以及从“职业教育”到“现代职业教育”的两次突破。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来理解,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对外适应性,也就是纲要中提出的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本质上来说这个体系应是个开放的体系,能够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需求;二是对内适应性,也就是纲要中提出的终身教育理念,职业教育应面向社会,在人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应有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结构,满足人的终身成长和职业生涯需求;三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协调性发展。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容
要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个人认为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①职业教育学制体系;②职业教育管理体系;③职业教育教学体系;④职业教育资格体系;⑤职业教育实习实训体系;⑥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⑦职业教育教材体系;⑧职业教育科研服务体系等。
三、现代职业教育活动的实施主体
职业教育是面向大众化、终身化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应具有包容性,在实施过程中应具有普遍性。职业教育实施主体应呈现多样化特征,不能简单地认为其主体是各中高等职业院校,还应包括工作场所以及社会机构,当然主要承担者应该以各高等职业院校为主,其他方积极配合,主动参与职业教育活动的实施。判断职业教育活动的标准不是外在形式,而应是看其活动内容是否满足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是否满足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顶层设计上应该有机整合各中高等职业院校、企业及社会力量,统筹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教育资源,使他们形成一股合力,同心协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1.现代职业教育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发展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规模的大量扩充,以及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业革命。产业结构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容、规模、深度和专业设置,因而职业教育结构要适应劳动力在市场的变化,要满足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的需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从当初的粗放型发展,逐渐转变为向集约型发展,同时我国第一产业比重在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从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上看,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由原先以第一、第二产业带动转为由第二、第三产业带动为主。随着这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就必须调整职业教育结构,淘汰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或落后的专业,开辟新型专业,满足职业岗位对劳动者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要求。
2.职业院校的资金困乏,制约着职业院校的后续发展。国家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招生的每个学生都给予一定的补助,但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却没有补助,由于资金缺乏,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普遍不好。职业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严重短缺,硬件、软件都跟不上,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
3.社会对职业院校和职业院校学生的歧视。我国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对职业院校的认可程度并不高。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普遍认为是“二流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我国的高考招生层次中位于第四批次,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似乎是高考筛选下来的劣品,考生争相读“一本”,即使读“二本”甚至“三本”,也不愿意第一志愿报考高等职业院校。
五、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途径
首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把职业教育放在以人为本,民生和谐的高度来看,面向全体劳动者,突出技能特色,促进发展的公平,把建设人人有技能的社会作为其建设目标。探索职业教育的终身学习模式,为人一生中的职业前、职业中、专业、待业等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转换提供支持和保障。其次,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积极探索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之间的专业和课程教学的有效衔接,促进中职、高职统筹协调发展,这就要求从国家和政府层面实施中高职一体化管理,中高职衔接需要营造一体化管理政策环境,理顺纵向一体化管理机制,横向衔接中高职学校在管理系统上的实施、共建职业教育集团,创新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三是建立学历资格和职业资格的有效沟通机制。我国目前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历资格体系和职业资格体系,但二者缺乏有效沟通。如何确认学历资格和职业资格的相互认可,建立学历资格和职业资格的相互融通,搭建二者的“立交桥”,还有待于教育部门及职业教育机构进一步研究。四是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形成企业与学校的长效机制。在很多国家,职业教育体系都会得到不同部门的政策及资金的支持,如,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就是让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受教育者的职业教育,其操作模式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对劳动者的职业需求,每年在职业院校开学之前,先在社会上招用中学毕业生进入该企业进行实习,同时跟企业签订合同后,再由企业向本地区的职业院校为这些中学毕业生报名入学,成为职业院校的正式学生,其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主要包括国家资助、企业直接资助、企业外集资资助、混合经费资助和个人资助等五种形式。我国可根据当前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建立企业、学校、培训中心的三元制职教模式,以“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形成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范唯.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范文2
【关键词】职教体系内涵;专本衔接;衔接要素
一、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与功能
(一)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国家统筹制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它准确反映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人的需求、以及各级别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其他教育之间相互衔接和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国家制度形式体现,它具有调整各方权利义务、保障其正常运行的功能,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需要通过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和相关法律规章给予保障。其次,不同类别与层次之间的职业技术教育及其相互联系与衔接之间的关系可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调整。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功能
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0一2020年)》指出:“到本世纪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需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在教育体系中必须要体现并落实好对人的终身教育、要协调发展好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功能上会主动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近40年的中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2017年,中国的GDP仅次于美国,达到12.2万亿美元。我国经济高增长虽然已经持续了近四十年,但实体经济增长率普遍明显下降,尤其是近五年的下降幅度较大。一个国家要发展经济主要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创新管理”。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手段与方法,必须与国家经济发展相匹配,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在功能本身就是具有连续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从不知到知再到技能专家是一个逐步培养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毋庸置疑,能够具有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功能的只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常情况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有效途径进行培养。一是自学成才的岗位自我锻炼型的培养途径;第二种通过在岗位成才,也叫拜师学艺即师傅带徒弟型的;三是通过在学校接受一定的教育、接受一系列规范培训后再去岗位实践训练成长起来。时间长、花费精力多是第一种方式,最终成为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可能性不大。人才成长速度较慢第二种方式。第三种方式学校培养人才方式是最理想的,通过学校正规教学培养,可以较为有效地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培养人才模式必须要连续不能中断,如中专毕业后就要读专科,专科毕业后就要读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连续培养便可实现。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的原则。让理论来源于实践并高实践,同时能娴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职业岗位中的实际问题。
二、现代职技体系中的专本衔接模式
通常情况下,专本科的衔接模式分为专升本、合作培养和专本一体化共三种衔接模式。
(一)专升本模式
专升本模式通常情况下是指:专科学生通过参加本科院校在规定时间组织的选拔考试,或者符合省教育厅规定的免试条件的学生进入本科学校学习的一种高职与本科衔接的模式。目前,专本衔接模式的学制为五年,以前四年的学制现已废除。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三年,本科高校学年。实际上专升本模式在我国已实行有20多年,只是刚开始只允许专科院校的学生。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才提出:“允许职业技术学院的较为优秀毕业生毕业后,可接受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此后,高职院校的专升本才逐渐开始。我国目前的专升本考试统一由省教育厅的高教处规定考试时间和科目。考试科目一般按三门课执行:计算机、外语、数学或一门专业课。专业课的考纲由各本科院校自行制订,基础课的考纲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订。专升本的考试试题命题工作由本科院校自行负责。专升本工作刚开始启动时,各类本科院校均可招生。当时新建本科高校、老本科高校、211、985高校均可接收各专科学校的专升本学生。专升本工作开展了一段时间后,国家规定重点本科院校不允许招收专升本学生,主要是为了保证重点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包括后来新建的名办院校国家也不允许招收专升本学生,这个是对学生负责,保证专升本的学生在一个较好的环境中接受高一级别的教育。专升本实际是学生成才的一个立交桥。职业教育的“断头教育”通过专升本的立交桥打通了并实现了人才连续培养的功能。专升本模式具有一定选择性优点。专科学生所在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自由选择学校及相对应的专业。但在实际工作中,专升本模式对现代职教体系的美誉度还是有所损害因专升本模式,实质上还是达不到连续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功能。所以专升本模式实质上还是给现代职教体系的声誉有一定影响,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导致脱节。高职与本科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实际是错位的。虽然专科院校在选择本科院校上有一定的选择权,尽量根据学校情况选择本科院校,但也解决不了根本上存在的问题。这样也就导致了专本高校人才培养脱节。在新职教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将企业要素引入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最终培养的是真正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实际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是,一线优秀的产业大军,他们不仅要具有高质量的再现能力,还要有高质量的再创能力,有一定的技术革新、改良与应用能力。培养的一线大军就是要适应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需求。在新职教背景下的本科高校培养的则是如何应对新经济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是工程型、研究型人才。显然,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本专科人才培养目标如果要一致,专本衔接最终失败。第二,专科与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形成统一体系。学生在专升本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自成体系,没有统一标准。造成专升本学生在本科段的课程缺失或重复。第三,教学标准差异。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理论课比本科高校要求低,而本科高校的技能要求比高职院校低。这就导致优秀的高职生在本科高校在学习上产生极大障碍,成了典型的“学困生”。
(二)合作培养模式
专本衔接的第二种合作模式是:具有本科学籍学生的由高职与本科院校共同培养。具有本科学籍的学生在选择上比较灵活,分别在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接受共四年学制教育。可以选择2+2,即高职、本科各学习两年。也可以是l+1+l+l,即专科一年本科一年再专科一年本科一年。专本衔接显多余。第二,本科高校的招生指标被占用,本科院校不是很积极。第三,家长和学生都不能理解接受。本科院校的学生到专科院校学习,家长和学生在心里都无法接受,持反对态度。这种合作模式没有推广的价值,生命力是短暂的,在现代职教体系的建立中不能起到积极作用。
(三)专本一体化模式
专本一体化模式下,合作的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分别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成绩最终通过本科院校审定,成绩审定合格的学生转入本科高校学习的一种操作模式。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要实现一体化就必须在签订协议的前提下进行。本科院校把高职高专批次录取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把学生在专科阶段的学业成绩认定或学分认定作为升学的主要方式,有时会把整个班的学生同时转为本科学籍,把学生在专科阶段不合格的科目不认定相应学分,进入本科后再补修合格的一种合作模式,学制可以为四至五年,前三年在高职学习,后二年在本科高校学习。这种合作模式下学生可以同时获得高职和本科毕业证,能比较理想地实现连续培养功能、高端人才培养功能、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功能。
三、主要影响专本衔接的因素
通过以上具体分析,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是专本一体化模式。通过专科与本科有效沟通后,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达到一致意见后再衔接,本质上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较理想的一种合作方法。目前这种专科与本科建立的良好衔接,最有助于实现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一)组织管理要素
中高职衔接的好与差与管理密不可分。从五年中专高职衔接的情况可明确看出,凡是组织管理得好的效果就好,反之,效果就差。专本衔接的管理是需要从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加强,省级教育行政管理层面审核,审核并公开各校衔接情况。调控合作院校的专本衔接办学资格、招生数量、培养质量,调整本区域专本衔接政策、规模及未来发展方向。目前,专本院校更应加强深度有效的衔接。把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职业精神的教育放在首位,此项工作当然也是任重而道远。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范文3
1.要尽量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一个科学、完整的构想,也就是要有一个比较理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设计蓝图。怎样才能搞好设计呢?在借鉴、总结、展望中构思。
2.对照职业教育体系的“理想型”,检讨现有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要区分是职业教育体系本身的问题,还是体系外的问题。就职业教育体系本身来说,它有两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是我们现在有无职业教育体系,即有没有的问题;如果没有,那将好办得多,在一张白纸上画画总比修改已经画好的画来得容易。
第二,如果有职业教育体系,那么我们要看这个体系有什么不足?
我个人认为这个体系本身最主要的问题表现在“纵向上断头、横向上断绝、中高职之间断裂”。至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那不是体系本身的问题,而是存在问题的职业教育体系导致的结果。
3.根据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解决。
“纵向上断头”就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专科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没有,即没有相应的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措施就是新建、改建一些本科层次的职业院校,增加一些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学位。那么,谁能做上述的事情?在中国,只有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就是教育部。建议教育部把这个权力下放到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由各省根据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决定设立多少所、设立什么样的学校。我觉得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责任者是省级政府。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范文4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2014年,中国职业教育迎来了春天。6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地方本科院校逐步转型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照教育部提出的以“现代化、社会化、产业化、终身化”为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发展面临五大困境:
一是招生就业两重天,中职学校步履维艰。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不少中职学校的生存却举步维艰,招生逐年滑坡,就连一些就业率高的省级、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招生情况也不乐观。但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状况却是“风景这边独好”。招生“吃不饱”与高就业率,可谓冰火两重天。
二是总体发展不均衡,基础能力差距大。一是地区间、城乡间职教发展不均衡。以浙江为例,各市职高的生均仪器设备值,全省平均2181元,最高的湖州市达3446元,最低的衢州市仅1334元。二是一些地区普职资源配置不均衡,职高资源配置远远落后于普高,即使是作为职业教育发展先行示范省份的浙江以及东部沿海发达省市,也远远没有达到国家提出的“普职大体相当”的要求,从全国层面来讲,这种问题就更为突出了。
三是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实训环节难以落实。以浙江职校数控技术专业学生为调研例子,要达到中级工水平至少需要6周以上的实训,但不少学校3周都不到;实训中加工金属零件较少,更多的是用替代材料,缺乏真实的工程环境,实训效果不理想。
四是师资短板问题突出,双师型师资严重不足。以浙江省为例,教育部和省规定中职学校的师生比为1∶16,绍兴市为1∶20.5;湖州市教师编制总体短缺;嘉兴市专业教师缺额达700人左右;温州市中职校的专业教师缺编率达24%。同时,双师型教师和专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普遍不足,名优教师、学科带头人紧缺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五是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院校内涵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关于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等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成才立交桥的架构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正在推进的“选择性课程”与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融合度不够;一些地区的职校还存在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的匹配性较差,专业布点不够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现象,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亟待加强。
为此,我们建议在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要力求四个转变。
1.加强立法保障,由行政推动转为依法治教。参考浙江宁波做法,各省应尽快制定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等法规文件,建议《条例》明确规定“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骨干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情况”。同时建议各省教育厅以及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条例》落实情况。
2.改革教学培养体系,由重理论考核转为重实践提升。以适应就业需求、对接岗位需要、服务企业转型为导向,在外来务工人员增长少、岗位空缺大、薪资提升快的趋势下,大力挖掘培育当地人力资源,满足高技术、高工资岗位需求,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强化学生操作实践能力的掌握。职业院校要借鉴国外企业直接参与制定培养标准、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做法,通过校企融合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工作情境和任务为支撑,发挥合作企业设备场地和指导教师(师傅)的优势,加大真实情境实践训练力度。政府引导鼓励开展校企互联互通信息化平台建设,划拨专项资金开展信息化教学提升工作,在企业工作现场开设教学示范课程并在课堂直播,推动企业资源直接运用于课堂教学。要鼓励各职业院校建立专项课程改革基金,专门用于奖励教师创设精品课程和相应研究,并明确该经费用于在绩效考核工资外追加奖励。加大对出任兼职教师的企业技术人才教学补贴力度,引导一线技术专家进课堂传授实践知识。
3.发挥实训基地功效,由所属独享转为区域互通共享。各地政府要推动职业院校将现有附属实训基地向区域内其他院校和企业开放,严控实训基地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的发生。一是鼓励院校和有条件的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教学工厂或生产车间,共同参与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二是充分挖掘职业院校实训基地潜力,推进区域实训资源共享,建立各具特色的专业实训基地并对其他院校开放,以培养人数作为经费划拨的参考依据。三是利用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开展对企业骨干员工的职业技能再培养,引导一线员工不断提升工作能力。教育、劳动部门及有关行业组织,要加强对职业教育校企融合实训项目及其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检查评估结果作为政府专项资金或奖励的依据。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范文5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 管理改革
[作者简介]何展荣(1963- ),男,四川蓬溪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及学生综合素质养成问题研究。(四川 遂宁 6290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005-03
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提出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二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独立的教育类型,必然要建立独立的发展渠道;三是人的自我发展的客观需要,人的职业发展是一个终身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必然产生多元化的职业教育需求。可以看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涉及教育与社会、学校与企业、职教与普教、中职与高职等多元主体的优化整合,需要调动各方资源、整合各方资源,因而对高职院校高度凝聚和有效整合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挑战,高职院校管理的改革成为应对挑战的重要突破口。
一、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院校管理改革的逻辑起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不是就教育而论教育,也不是就体系建体系,需要相应的管理模式作支撑。传统的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一方面,在现代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的管理主体发生了变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是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的进一步落实。因此,为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高职院校的管理也将向多样主体的方向发展。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都将涉足高职院校的管理,如何统筹不同利益主体以有助于高职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在现代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的管理对象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高职生源越来越多样化,入学方式也日趋多元,高职教育的对象要从在校的学生个体扩大到社会上的大众,服务那些准备就业的、正在就业的、已经就业的和想要再就业的广大人民。例如,中职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社会人士(插班生)以及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后的“回炉生”)等,都成为高职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类型的多元化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
可以看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相应的高职院校管理改革作为重要的保障条件。只有通过高职院校管理的改革搭建管理主体多元化和管理对象多元化之间的桥梁,才能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院校管理改革的基本理念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纵向与横向并举的庞大立体式体系,涉及终身教育理念和全民教育理念的落实。在这个体系中,涉及多方主体和多方对象交叉和集合,必然需要树立新的高职教育管理理念,以适应这个复杂、庞大体系的新要求。
(一)以人为本
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指出,职业技术教育不应该仅仅由需求驱动,也应该由发展需要驱动,应该是人的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为全民提供终生学习机会,还要为全民提供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可见,在“基于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教育应当是一种“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因此,作为满足人民和社会双重需要的教育类型,“以人为本”成为高职院校管理理念的应有之意。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受教育主体的多元化教育需求,不断建立适应不同教育群体的管理模式。
具体而言,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需建立一种“需求导向”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一方面,要基于教育主体的需求,即高职教育的教师和学生,以“服务”的理念,为高职院校师生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基于用人单位的需求,从单一的教育视角跳出来,回归到人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源头上来。以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澳大利亚为例,通过建立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框架,构建了灵活的、能够满足各类人群的教育需求,有效实现了学分互认和转换。
(二)有章可循
教育主体的市场化、教育目标的多样化、教育形式的社会化、教育过程的终身化、教育对象的全民化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性导致高职院校的管理过程变得更为繁复而特殊。基于此,高职院校的管理更需要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如前所述,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的管理主体向多元化发展,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加剧矛盾和冲突,而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有效办法就是健全制度,强化制度管理。例如,在校企合作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项目日趋增多,涉及面也越来越广,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效协调学校与企业不同立场的权、责、利矛盾就需依靠完善的制度。因此,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必须加强制度建设,让复杂而特殊的管理有章可循。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管理“有章可循”的依据和来源在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即人才培养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就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高职教育长期以来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清,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管理模糊不定。随着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定位逐渐清晰,高职院校管理才逐渐走出中职教育管理的桎梏和普通高校管理的影响。因此,“有章可循”的高职院校管理首先应当依据人才培养的定位,制定清晰明确的人才培养标准。以澳大利亚为例,政府通过建立质量培训框架加强办学机构层面的质量控制的经验,在各级质量控制标准指导下对教学全过程实施标准化的管理。当然,由此产生的管理问题还需要注意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层面,即对标准及规章的尊崇文化。只有管理主体具备了强烈的规范意识,才能使各项规章、制度、标准落实于管理实际当中,也只有营造了这种规范化的氛围,才能激发“有章可循”的源动力。
(三)服务为先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高职院校管理,需强化服务意识,以服务为先。教育作为一种公益性事业,本身就是一种服务性行业。然而,尽管如此,在具体的管理统筹与管理一线,并非践行这种应有的“服务意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提出,对高职院校管理的“服务意识”提出了硬性要求,因为高职院校是集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多种性质的主体及其多元化需求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平台,其职能在于整合各种类型的优质资源以服务于高职教育的开展,服务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只有坚持以服务为先,才能满足不同主体和不同对象的需求,才能有效协调矛盾,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随着“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凸显,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的生源,使高职教育管理的理念需要从传统的权利文化中解脱出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服务文化。首先需要改革的是管理的结构,即打破具有“行政化”倾向的垂直管理体系,构建“扁平化”的管理体系,以有效地减少行政程序,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平等合作,创造出一种既相互制衡又能和谐共处的治理文化,实现创造性地工作。这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是实现“服务为先”理念的前提。其次是更新管理的理念,即淡化“管理”,强化“服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自主管理的权利和参与管理的权利,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包容、开放的管理文化。
三、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院校管理改革的对接路径
(一)校企合作的特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管理需融入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模式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同样以校企合作为主线。由于学校和企业是两个不同性质主体,学校是公益性的,而企业是营利性的,这两者之间的合作模式大都采用项目合作式,这些项目通常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因此,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应当树立项目管理的理念,根据项目需要,打破传统的部门分割限制组建项目团队,强化项目的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等,通过项目管理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有效沟通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实现校企双赢。
1.以项目管理推动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企业,当前校企合作的瓶颈之一就是校企双方一个具有公益性而另一个具有营利性。两者不同的性质预设了合作的难度。基于此,为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学校首先要建立与企业一致的管理模式,以此来拉近双方的距离,增强二者合作的可能性。项目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为常见和最为有效的管理方式,而学校却鲜有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的,导致二者在沟通以及合作推动上出现了障碍。基于此,学校在管理中,应当逐渐融入企业的项目管理模式,以项目带动学校的管理,搭建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增强合作成功的可能性。
2.以项目管理实现学校内部的高效管理。如果说前些年项目管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还处于陌生阶段的话,那么近年来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推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以及各省开展的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就将项目管理与高职院校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各级示范院校建设计划的顺利开展以及丰硕的建设成效证明了项目管理在高职院校实施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同时也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改革提出了挑战。例如,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中,“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和发展示范”就成为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此,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模式逐渐深入高职院校内部,高职院校的管理应沿袭这一成功的改革路线,通过项目管理,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可以看出,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仍然要坚持校企合作这条主线,因而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更需要实现与企业管理模式的对接,这个对接点即项目管理。
(二)管理对象的特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管理需融入分类管理的理念和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实现三类沟通:一是要加强职业教育内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之间的沟通;二是要加强学校教育与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互动沟通;三是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可见,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育形式与内容都实现了从单一向多元的转变,这就内在地设定了高职院校管理需要实施分类管理。分类管理即将事物分门别类,针对不同的分类适用不同的或是类似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分类的目的是便于管理。随着高职院校管理对象的复杂性日益增强,高职院校管理必然要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来实施不同的管理,以提高管理效率。例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实现“三类沟通”的过程中,将产生各种复杂类型的教育对象,如何对这些不同来源、不同基础、不同背景、不同教育目标的教育对象在同一个学校共同体中实现分类管理,就需要管理者运用分类管理的理念和模式进行统筹和协调。
1.根据生源的不同实现分类管理。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职业教育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首先就体现在对生源的开放上。随着生源的开放,高职院校的管理对象不再是单一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而是由普通高职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各类人员以及退伍军人等各类人员构成的一个综合体。他们具有不同的教育需求,具有不同的学历基础和技能基础,而且身心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关键点在于如何做到“”,此时,高职院校就需要打破当前“大一统”的管理模式,根据不同生源,建立适合于该群体的独特的管理模式。当然,诸多独特的管理模式又需要统一于一个更为宏观的管理理念,以使不同的群体建立一种共同愿景,共性与个性并存。
2.根据需求的不同实现分类管理。现代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的管理还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教育与管理对象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他们不仅仅具有对大专学历的需求,还具有对升学、就业、创业以及对技能等级证书、终身教育等需求,对于不同的需求,高职院校的管理应当具有相应的应对模式,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先导,为满足多元化的需求构建一个畅通和便捷的渠道,减少阻力。
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正在建立与实施的四川省政府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将在现有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普通与成人教育、职前与职后教育、学校与社会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相互衔接融合的试点探索,实现学历与非学历、职前与职后、学校与社会教育一体化,建构以中高职毕业生、合作企业干部职工为主体、面向行业和社会相应群体服务的终身教育学习平台和途径,因而需要建立中高职教育教学内容衔接转换平台、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平台、职业技能考核评审鉴定平台、校企合作发展平台等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终身教育学习资源库以及集院校、企业、行业、社会四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与监控测评体系。这些项目的建立实施,不仅仅是体制机制层面的改革,更需要管理层面的改革,才能实现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并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把握各类教育的个别化管理和一体化管理,实现,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管理效率。
(三)管理主体的特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管理需融入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模式
高职院校高等性、职业性和教育性的多重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是一个由复杂主体组成的管理团队,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在高职院校管理中均扮演重要角色。正是因为这些管理主体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因而增添了管理主体间沟通协调的复杂性和难度。特别是“企业”这一管理主体的融入,将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等特性潜移默化地引入了学校环境,使得绩效成为高职院校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绩效管理来协调不同主体的矛盾,促进不同主体的合作也是适应多元主体管理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高职院校管理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困难,因而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创造性地实现高职院校管理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对接。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管理过程中,要重点抓住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激励控制三个环节,突出量化管理在高职院校管理中的作用,根据高职院校的特性,将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有效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员工和管理主体的积极性,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根据不同管理主体的特性和需求,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让管理主体积极投入到管理改革中来,切实提高管理效益;另一方面,要建立绩效管理评价的反馈机制,避免“为了评价而评价”的误区,注重评价的信息反馈作用,建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管理机制优化渠道。
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对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管理模式创新上,学院一是以政行企校、园院联合组建董事会的形式先后与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联合组建了中国西部现代物流,与资阳南骏汽车集团、遂宁市相关汽车行业企业组建了南骏汽车,与遂宁市三县两区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共同打造了文化旅游“三个学院”;二是与遂宁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各中职学校、行业企业以董事会形式共同组建了遂宁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职教集团”;三是以理事会形式与遂宁市微电子产业园区联合组建了遂宁市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理事会。既解决了办学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又解决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问题,同时,还密切了与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企业、各中高职学校的联系,为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理顺了关系,搭建了平台。当然,这种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必然带来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根本变革,如何在这种多元的办学模式下引入不同的绩效管理模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重要问题。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使职业教育系统变得更为庞大,随着管理的主体、内容、对象等的多元化,高职院校的管理需要融入“以人为本、有章可循、服务为先”的管理理念,打破“大一统”的传统管理模式,根据管理主体的多元特性和管理对象的多元需求,创造性地将项目管理、分类管理、绩效管理的模式融入高职院校管理中,实现单一管理向多元管理的转变,以建立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凸显高职院校的“高等性”“职业性”和“教育性”的多重属性,凸显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的管理特性,才能促进这个复杂的职业教育系统有序、稳定、优质、高效、持续、和谐运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查吉德.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新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
[2]唐高华.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体系;教育资源
为了满足我国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需求,构建一项具有开放性、周密性、规范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刻不容缓。要想构建符合现代法治理念的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对职业教育的本质进行深度的研究,时刻关注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建立和完善社会所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现学习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合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合理有效地优化和重组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从而实现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全面改革,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思考的问题。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协调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条件。要充分利用社会现有的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职业教育资源,调动我国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尽力改善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中心以及其他一切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和环境,有效地缓解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缺乏的实际情况,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以就业为方向的全面改革。
二、对技能教育与技术教育等值的追问
1.技能与技术的关系
从形态上讲,技术分为空间形态的实体性技术、时间形态的规范性技术和时空形态的过程性技术。其中,实体性技术是可以脱离个体而独立存在的。对于这一特点,规范性技术同样具备。而过程性技术却必须依靠个体而存在,即实体性技术与规范性技术是基于“物”载体的技术,多以“结果”形态出现;而过程性技术是基于“人”载体的技术,更多以“过程”形态出现。而技能就是一种基于“人”载体的过程性技术,即人所掌握的一项应用专业技术。通俗点儿讲,技术是一种知识,是身体认知,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技能则是人们在熟练掌握了某项技术后,在长期的实践练习中加以运用的。
技能是“人化”的技术,通过“人”这个载体实现“物化”技术的价值。换句话说,就是技能可以使形态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技术。技能与技术两者是伴生的、等值的。
2.技能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关系
技能教育是指采用教育手段来开发挖掘人自身的潜能,从而使潜伏的一些实体性技术和规范性技术变成实在的技术,以此来为人类创造真实存在的价值。技术教育是指由于对知识思考的增加而产生的更加复杂的技能教育。
通过技能教育培养出的技能型人才具有工作过程难度大的特征,而通过技术教育所培养出的技术型人才具有工作过程知识含量高的特征。
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
1.两者的主要区别
判断教育类型是否相同的第一个标准就是看其培养的目标是否相同。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其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普通教育则是以培养学生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目标。
判断教育类型异同的第二个标准是教育内容的异同。职业教育要遵循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强调的是对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着重体现在制订工学结合的培养方案上,包括专业职业分析、学习及工作导向和对师资培训的要求定向等。普通教育则是对学科知识的系统化的基础教育为主,强调培养适应企业发展和社会变化的人才。
2.两者是平等的关系
由“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有关规定可以看出,从中学教育开始,教育便可分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大类型,由此可见两者并列平等的地位。
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需要关注职业与教育的相互融合以及职业成长规律与教育认识规律的相互渗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已跨越传统学校的界限。普通教育是定向于学校的思考,而职业教育已然有跨界的思考。职业教育的跨界思考体现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根据对技能掌握程度的不同,技能可分为经验技能与策略技能。经验技能指的是个体在经验学习中通过观察学习对其进行信息加工的技能,即解决“怎么做”的技能;而策略技能是个体在学习中通过观察反思逐步建立的操作系统,具有迁移运用特点的技能。所以,经验技能与策略技能可以说只是对同一技能的不同层次的掌握。
综上所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社会发展的一项历史使命。要想完成这一使命,要求我们必须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从而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的教育机制。同时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和融会贯通,以满足社会发展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孔源.山东省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