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职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普通高职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普通高职教育

普通高职教育范文1

关键词:普通高职;教育改革;既有资源;潜在空间

2006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由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至今,已经遴选了100所高职院校进行重点建设。几年来,示范建设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单独招生试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然而,对于其他千余所由各级政府举办、民办及行业企业举办的普通高职院校来讲,同样面临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他们的改革应该如何进行也是高职教育的一项课题,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一、普通高职院校改革的基础

1.与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共同点

(1)与示范性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相同。同为高职院校,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等特点;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应用能力及从业资格的培养,学生具有明显的职业特色和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高职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以上是对所有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共同要求。

(2)与示范性高职院校师资结构相差不大。2010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已拥有37.7万名高职教育的专任教师,外聘教师数量达到11.4万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之比达到30.2%,“生师比”为17.27∶1。就专兼职教师比例、副高级职称所占比例、硕士以上学位所占比例、“双师型”比例、“生师”比例,对国家示范性、普通高职院校抽样调查34所院校,对比结果如图1所示,各方面虽不尽相同,但差异不大。

(3)与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基本相同。除少量单独招生,各高职院校所招收学生均来源于历届高考,学生学习基础及理解能力基本相同,学生所学的专业类别与示范性院校通常是相对应的,学生就业层次和工作岗位也基本相同。

(4)与示范性高职院校改革的基本理念是相同的。如前所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已在“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单独招生试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探索并成效显著。作为普通院校,在能力允许范围内,在示范性院校的引领下,参照这一路径实行改革无疑是可行的。

2.与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差异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一个以创新为基础、以规范为要求、以示范为目的的系统工程。示范性高职院校具有学校领导能力领先、办学综合水平领先、教育教学改革领先、专业建设领先等优势,同时在政策、资源投入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力支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针对职业教育进行大规模投入的专项建设。这些必然是普通高职院校无法比拟的,因此,普通高职院校的改革必然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是对示范性院校的照抄照搬。

二、普通高职院校改革方向

1.示范性高职院校部分成果沿袭

由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带头作用,各地普通高职院校都已迈出教育教学改革的脚步,不同程度进行了“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等教育模式的沿袭,虽已初见成效,但由于专业限制、地域差异、社会认可度低等各方面影响,受益学生为数还甚少。

2.示范性高职院校成果借鉴

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普通高职院校不可能完全照抄示范性高职院校成果:譬如,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的国内外职业教育调研、全面的专业建设改革、小班次实践教学等都是普通高职院校无法做到的。但是教育理念、专业建设思想、实践教学方式等都是可以借鉴的。

三、在既有资源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各高职院校虽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但高职教育不可能完全依托于企业,教育重心在学校内完成是无可置疑的。因此,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示范性高职院校示范专业建设的一般操作过程见图2。当然,在此过程中,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实训实习场地开发、设备机具的购入、师资的培养等在大量资金的注入下也随之而行。

各普通高职院校可能暂无条件进行有计划的全面专业建设改革,改革的幅度、范围需逐步展开,因此,在既有资源条件下,由专业主干课程改革逐渐向全面专业建设推进是可选的一条改革之路,而这条道路上,拥有着巨大的潜在开发空间,开发这些潜在空间应是普通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之根基。

1.课程开发的潜在空间

一个专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专业,是因为它有特殊的技术知识系统,即在知识的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以及理论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在传统教学中,这一技术知识系统是通过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由教师的授课传递给学生的。可是经常会有毕业生说在校什么也没学到,而用人单位也说学生什么也不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教与学的不对等?通常会将此归结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可是毕竟不能将教学的过程全部拿到职场去完成,这一问题必然要学生在校期间,由教师来解决。

我们来分析一下传统教学过程:教师在各课程或课程章节授课时,传递给学生的理论知识通常处于一种碎片状态,随着每门课程教学的完成,就会有大量的知识碎片堆积在学生的脑海中,对于这些知识碎片,学生在学的时候不知为何而学,学生没有能力将脑海中的知识碎片整合成一个技术知识系统,面对实际工作时,也就无从下手。

而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

因此,如何将专业与职业的工作过程对应?如何将课程与职业的工作过程对应?以及如何将知识碎片与职业的工作过程对应?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根本,如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课程的项目开发也就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的工作重心之一。

2.课程教学方法开发的潜在空间

针对课程项目的开发,课程教学方法也选择多样化,如何将传统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现场情景角色扮演法、团队分组讨论法、沙盘实战操作法等等教学方法融入不同教学内容、教学阶段中,共同完成整个教学任务,达到以下教学目的是高职院校教学又一个工作重心:

(1)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课程所开发的项目任务,将是大多数学生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以后要做,现在就要会”,这就是他们要有的职业能力,目的明确才能真正学以致用。学生面临的工作是不一样的,而课程就是把学生的态度和职业性融为一体,及早树立职业观,在今后工作之时能尽快上岗,从而缩短适应期。

(2)让课程教学集寓教于乐为一体,转变高职专业课程枯燥无味的传统观念。不同课程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内容新颖、教学形式变换多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学习,从而接受新知识、新技能。

(3)让学生不只用“脑子”学习,更多的是在用“心”学习。传统教学多是教师在“给予”,将知识填鸭式灌入学生脑子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课程开发中,注重学生学习中全心地去“寻求”去“索取”,达到主动学习,这样学习的目的转变了,学习的结果也就明显了。

(4)让学生有竞争意识,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教学中,不只让学生有知识,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的设计,可使学生不是单兵作战,孤立无援,团队成员互助协作、斗志风发,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会感染每一个学生,这种精神也将让他们在今后工作中无往而不利。而这种团队的意识不只是几个人的合作,更是让学生学会与不同的团队合作,这样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加了,相应地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提高。

(5)让学生和教师“双赢”。学生在所设计的教学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他们就业、从业的能力;而教师在设计这样的学习氛围过程中也必将不断得到鼓舞、激励,必将不断成长,其教学水平也相应在提高,达到教学相长。

3.师资队伍的潜在开发空间

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是新时期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高职院校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首要任务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普通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与示范性高职院校相差不大,拥有良好基础。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条件等专业建设都以教师为主体,提高师资队伍素质,调动和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这是教学改革最活跃、最有创造性的因素,是师资队伍开发的潜在空间,也是搞好内涵建设的关键。

四、结语

高职教育在教育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在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一举措,对普通高职院校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普通高职院校指明了改革和发展方向,又给他们以巨大震动和冲击。

作为普通高职院校决不可翘首企盼,要在既有资源下,开发潜在空间,沿袭或借鉴示范性院校已有成果,提升内涵建设,走出一条适于自身发展的改革之路。

普通高职教育范文2

基于理论和现实的思考

理论层面

2010年,李正午接手军粮城中学,担任校长一职。其后,学校确立了“为每个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奠基”的办学理念。“高素质”是指有健康的体魄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品格情操,有优良的心理素质,善于独立思考,有创新意识,掌握劳动技能。在“军中人”看来,教育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欢迎不欢迎,家长满意不满意”。让学生走进学校学会做人,探求真知;走出学校自立自强,服务社会,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各种“适合的教育”形式中,劳动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普职渗透的基础就是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长技、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

李正午校长介绍,学校实施普职渗透教育是基于四个方面的需要。

第一,普职渗透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创建各类特色学校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普职渗透就是高职教育的前奏,是学生适应和融入高职教育的必要准备。第二,普职渗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需要大批具备动手能力和实际就业技能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普职渗透就是为学生选择职业和将来的就业做准备。第三,普职渗透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课程目标指出,普通高中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职渗透,可以使学生获得早期的职业发展认识,做好职业规划、职业追求的准备,培育职业理想,确立职业目标。这是不同于学历教育的另一种教育目标导向。第四,普职渗透是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普职渗透切合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为了减少普通高中的同质化发展给学生带来的伤害,军粮城中学在实践中寻找错位发展思路,以普职渗透为特色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学校创建普职渗透教育特色的指导思想是:以《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通过职业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为高职教育作好铺垫,使每个学生未来都能成为专业、事业上的成功者,找到一条幸福的人生之路。目标是通过3至5年的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创建之路,努力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农村综合高中,通过渗透职业教育,使学生了解社会分工,尊重各种职业、行业和他人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通过实践活动,创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使学生养成不畏困难、勤奋刻苦、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在实践中思考,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劳动的创造力,使学生成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准就业者。

现实层面

军粮城中学长期重视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创建初期条件艰苦,只有两间土坯房,开始招生后,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学校建设。师生共同参与,脱坯建教室,边教边学边劳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师生共同到村队参加劳动,并在校园附近建起了农业基地;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依托附近村庄及工厂,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每年带领学生参加杏林食品厂采摘葡萄活动,到军粮城农机站参加劳动,帮助村队收割水稻等。近几年,学校对建校以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确立了劳动教育特色。学生从自我服务开始,教室内外、校园内外卫生均由学生每天打扫,环境由学生维护和美化。每年,各年级学生到东丽区育才中学参加劳动实践一周。现在,“编织艺术”“竹签画”等已形成学校特色项目,并已开发成校本课程。现代化学校达标建设期间,学校劳动教育特色得到了评审组专家的高度评价。全校初步形成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风气。

“军中人”认识到,近几年,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同时,国家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又严重缺乏。这些形势表明,普通高中早期渗透职业教育就是为学生选择职业乃至未来就业做准备。普职渗透是一种大众化、起点较低的教育,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学业状况,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高中文化课的学习,教学内容、重点、进度视学生学业情况而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结合生源的实际情况,学校实施普职渗透的特色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军粮城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完全中学,有学生1200余人,高中12个教学班,初中18个教学班,是东丽区唯一一所公办普通高中校,学生全部来自周边十几个村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毕业后考入本科院校学习相对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学生未来发展做准备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师资构成上看,学校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大部分来自东丽区农村,本身生长在农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任教,大多数教师非常熟悉农村劳动并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从地理位置和社会需求上看,学校东临滨海新区、泰达开发区西区,西接滨海国际机场、空港物流加工区,东丽区经济社会发展、军粮城新市镇的启动建设和各个功能区的开发建设需要大量预备人才,学生学习劳动技术和未来就业有天时地利的优势。

基于管理和创新的实践

管理保障

为确保特色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学校采取了多项管理保障措施。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和研究指导小组,把特色学校建设列入重点工作范围。学校领导及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特色建设,校长直接分管,教导处将特色教育纳入课程计划管理,任课教师按计划上课。主管校长、教务主任具体负责,做好研究和指导工作,确保学校特色建设得以顺利进行。主管校长、教务主任负责与村队及各学校联系相关事宜,班主任负责管理本班学生,所有教师负责本人管辖的项目。成立特色高中建设专家组和顾问组,专家把关、引领,学校定期向专家汇报特色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收集意见,不断改进调整。学校还拿出专项资金,并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资金支持,保证普职渗透教育正常开展。学校与家长、社会沟通,宣传普职渗透教育的思想和发展方向,寻求和达到共识。与高职院校建立联系,聘请高职院校教师为学校提供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学校提供生源为高职院校做好专业进修准备,建立合同,共同发展。

课程设置

拓展普通高中现行的课程资源(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把职业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另外,增设教师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高一年级开设“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校本课程20课时,高二年级开设“专业技能介绍”校本课程10课时、实践培训课程10课时,高三年级开设“高职院校专业介绍及录取要求”校本课程10课时。选择当前高职高专的特色专业基础课程,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涉及的主要专业有:计算机网络工程与管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运用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会计与统计核算、资产评估与管理、会计电算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治安管理、市场营销、工业与民用建筑、水产养殖技术、畜牧、小学教育、影视技术、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园艺技术、服装设计等。

各专业均由文化基础课、综合素质课、专业课构成。在注重文化基础教育的同时,渗透专业技术教育,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专业课教学和综合素质课教学统一在一起,嵌入到相应的能力板块中,整合运行,贯穿全程。文化基础课即普通高中基础课程,旨在提高学生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保持健康的体魄、向上的思想。综合素质课由礼仪、演讲口才、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几部分组成,旨在培养学生“先成人,后成才”,使其具有宽广的社会适应性。专业课为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彻底从以单一的学科学历教育为主导的传统观念转变为培养学生未来就业、择业、创业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目标的教育轨道上来。坚持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线开发课程。考虑中、高职教育的相互衔接,考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有机整合与融通,实现课程模式多样化、课程设计动态化、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模式科学化、课程信息现代化、课程教学个性化。

采取学分制促进学生学习进程。高中新课程改革以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程进入高中,结合实际情况,学校把职业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学生5个学期完成5个课题,获得15个学分。将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相结合,学生走出校门到各个社区、厂矿参观,并获得必修学分。高中新课程改革新增了通用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学校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在开足开齐必修课程的前提下,增设技术类选修课程,学生根据兴趣选修,并做到人人有技术类选修课程。同时,利用学校地理位置优势,开发了“蔬菜的种植和培育”“果树的种植和培育”“花草种植技术”“编织技术”“木工技术”等选修课程;利用理化生实验室设备、电教设备等,开发“无线电技术”“照相技术”“摄像技术”等选修课程。

基地实践

建设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利用宽广的校园和多处花坛,划分不同的区域,建设成种植园区、花园区等,将各区域按年级分配至各班,由班主任及全体学生负责培育、种植、管理、收获。学校地处军粮城镇中心,周边有十几个自然村落,学校与村庄紧密相连。为此,学校与村队联合开发劳动实践基地和学生实验田,并聘请经验丰富的村民作为学生的校外指导教师,使学生亲近土地,亲近大自然,体验劳动的辛苦,收获劳动的快乐。

充分利用东丽区社会实践基地的教育资源。东丽区育才中学是东丽区社会实践基地,距离军粮城中学只有十余公里,基地内设备齐全,种植面积大,品种多,军粮城中学学生每年到基地学农训练一周,参观学校中看不到的农作物、植物等,并在教官的指导帮助下学习培育、种植、管理农作物的知识技能。

充分利用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的教育资源。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是国家重点职业教育学校,新校区刚刚落成,距离军粮城中学只有5公里,交通便利,师资力量强,设备齐全,管理严格。为此,学校聘请了该中心的专业教师来校任教,学生定期到该中心学习培训,培养职业技能。

技能训练

学校组织学生校外实习,强化动手能力培养,突出普职渗透特色。如,组织学生到邮政局,实际体验报刊发行的系列程序和技巧;到银行体验开户、存款、取款、销户;到旅行社、百货商场、超市进行调查体验,学习接待顾客、真假币识别、收款机使用、点钞、理货等专业技能。其间,学生的礼仪素质、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得到提高,团队凝聚力和组织纪律观念得到进一步加强,学校逐步形成“课程性实习―认识性实习―操作性实习―顶岗实习”的良性实习体系。

普通高职教育范文3

关键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对策

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质量是参与人才市场竞争的根本,也是成人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应当看到,尽管近年来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进程加快了,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这是高校成人教育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影响高校成人教育质量的因素

1.成人教育办学目标不明确。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职后教育质量是高校成人教育的重要目标。现实中有些人认为“成人教育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对成人教育的重视不够,没把成人教育当作学校的基本任务来看待。有的学校把成人教育简单地作为学校创收、教师增收的途径,把经济效益摆在首位,忽视了成人教育应有的社会效益。在高校成人教育中还有着一些“成人高等教育等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看法。许多高校对成人教育沿用普通高校的办学方式,以追求学历文凭为主要任务,教学和管理按照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进行,这就造成办学模式与成人教育的特点和性质错位,背离了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目标。

2.成人教育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教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承担者,教师的状况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当前高校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总体上来说是在不断提高,但依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存在着制度上的缺陷。一些学校没有把教师的成人教学计入教学工作量,没有与评职称、岗位津贴等挂钩,等等,这样很难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教师队伍的稳定不利。二是部分教师缺乏工作责任心。有的教师由于同时要应对普通全日制、成人教育等多个层次的教学,工作压力大,有的是由于情面或增加额外收入才承担教学任务,再加上成人教育的对象比较复杂,相互之间文化底子和学习态度差距较大,难免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偷工减料,缺乏热情。此外,当前部分成人高校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导致部分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奉献精神和敬业意识。

3.成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当前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各级各类学校盲目扩大办学规模的问题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普通高校普遍只把精力投入到全日制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上,而把成人教育作为改善学校条件和提高职工福利待遇的副业来抓,造成成人教育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在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时无论在师资还是在教学场地的利用上都是优先考虑普通高等教育。当前成教学生规模的扩大,教室、实验室、机房和多媒体教室等一系列的教学设施短缺,相当一部分学校甚至没有自己独立的校舍。在这种情况下,校园文化氛围、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校园自然环境这些影响教学质量的环境因素也就无从谈起。

4.成人教育监督机制不完善。一是成人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成人教育立法是国家对成人教育的有力保障和监督。伴随着成教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什么学校可以办远程教育,对成人学历如何把关,文凭泛滥现象如何杜绝等问题没有明确的标准,以及办学资格的审查、评估和认定等等,使原有的调整成教的政策、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等显得力不从心。二是成人教育管理评估机制匮乏。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监督不力,把关不严,面对一些院校不看对象乱设教学点、乱办学、乱发文凭的教育腐败现象不能或不及时处理解决。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能得到及时的评价,从而给那些唯利是图,靠卖文凭牟取暴利的学校提供软环境,相比之下脚踏实地办学的学校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5.成人教育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目前的高校成人教育教学,除正常课堂活动外,学生的课外自修、自我发展、研究性学习滞后;在教学方法、手段上采用的仍然是“注入式”,课堂上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施教”;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几乎是空白,还是以“粉笔+黑板”为主要方式;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有时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的学习没有明确要求,这种情况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育质量。

6.成人教育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目前成人高校的课程体系大体上沿袭普通高教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线的学科课程体系,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是普通高教计划、大纲的浓缩和再版;教材除了公共课用统编教材外,其他不少的教材是借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这样一来,任课教师要花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对这种教材进行取舍和补充,不少学员反映“学了的没用,有用的没学”。

二、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发展对策

1.把握高校成人教育的特殊规律。高校成人教育与传统的高等教育相比,有共性更有其特殊性。成人教育对象复杂,其学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基层,其涉及的社会层面广泛、年龄跨度大、社会经历不同、水平差异明显,他们对专业技术知识都有一定的要求,希望获得相应的专门知识,这就要求成人教育必须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以服务社会为宗旨,打破框框,面向社会办教育,适应需求育人才,直接与市场经济对接。

2.办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特色。要树立“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理念,根据成人教育的自身规律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即时调整办学方针。高校成人教育的层次、规格应该多样化,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尤其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就基础理论来说,一般以够用为度;就专业基础而言,以应用为本;对专业知识来说,以求新实用为原则,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应转变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的有效参与者。

3.切实改善成人教育的办学条件。除增加对高校成人教育的资金投入外,还应通过兴办学校科技产业,转化科研成果,开展教育及科技咨询服务,争取事业单位和个人的集资捐助等途径,多方筹集办学资金。此外,学校应把有限的资金尽可能多地用在改善办学条件上,不断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增加教学设备,特别是现代化教学设备,如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4.进一步优化成人教育课程体系。要整体规划成人教育发展目标,对办学规模偏小、条件较差、保证不了教学质量以及无法满足未来教育发展要求的函授站(点),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或停止办学。改革以往以面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各种远程教育,包括运用信息网络和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布局,拓宽专业范围,发展面向未来的急需而短缺的专业。形成成人教育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适应性与灵活性,真正做到“以函授学员为本”。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表明,要加强专业课、适度拓宽专业基础课、合理压缩基础课。从课程体系现状的层次结构来看,除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外,还要更多地设置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课程,理顺课程配置序列,更新过时不适用的课程内容,确保骨干课程配置到位,以利于学员在知识专业化的基础上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5.加强成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成人,是有思想、有意识、有情感、有个性的人。教师的职业地位和角色身份决定了成人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热爱成人教育事业,有无私奉献精神,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无论是在学校本部上课,还是在函授站(点)授课,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6.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有效的成人教育质量监督保障体系能够保证成人教育质量持久不断地提高。对学员的入学注册、专业计划直至毕业的全过程,从教、学、管三个环节对每一个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进行监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做到对成人自学的组织与指导、面授、辅导答疑、实验实习、作业、考试考查、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全程监督、控制,使每一环节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及时获得较为全面的教学过程信息,找差距,明思路,出对策,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成人教育质量。

7.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者的水平。教学管理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制定政策、规范教学行为;保障教学过程有序进行;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等方面。管理者的政策水平、基本素质、业务能力对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办学层次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教学管理者要注重研究成人教育的新特点、新问题,要将现代化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应用于管理中,尤其是教务管理中。要对成人高等教育多进行理论高度上的思考,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特点、教学规律多进行研究,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如何适应成人教育的特点等方面多想想办法,在思想观念、功能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管理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使管理水平跟上成人教育发展的要求,为切实提高成人教育质量提供最根本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崔振林.成人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浅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5,(6).

[2] 纪望平.现阶段我国成人教育面临的困惑和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2007,(7).

普通高职教育范文4

山东省将逐渐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宋承祥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上透露,未来山东省将逐渐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未来将互认学分。

宋承祥介绍,为了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今年高考将对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的优秀选手进行录取优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一等奖获得者可面试进入高职院校,同时,省教育厅正在讨论在其他方面给予更优惠的政策。山东省今年提出要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可以从中职、高职升到本科、硕士、博士。高职学生将来可通过学分互认的形式升本科。宋承祥说,要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需在师资配置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转贴于

普通高职教育范文5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组织承诺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和国家对教师流动机制的改革,教师流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频繁。对于高校来说,教师的外流,造成了严重的师资队伍的断层现象;师资队伍不足、不稳,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体育教师的组织承诺,了解体育教师对学校的承诺基本状况,对丰富组织承诺研究和为学校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提供建议,具有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与工具

研究方法与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深度访谈法与半开放问卷访谈法收集资料,问卷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因素分析、验证性分析探索我国高校教师组织承诺的内容结构;通过自编问卷来研究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组织承诺的基本状况;通过比较分析,检验不同性别、年龄、学校性质、职称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高校教师组织承诺的影响;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检验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组织承诺与其工作绩效的关系。

二、结果与分析

1.结果。为了探讨人口统计变量如性别、婚姻、学历、职称、年龄和教龄等的不同水平在组织承诺各个因子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分别采用了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种方法来研究。

2.分析。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性别与学历因素在组织承诺的各个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婚姻状况影响高校教师的感情承诺,已婚者的感情承诺高于未婚者,不同职称在高校教师的理想承诺上差异非常显著,副教授的理想承诺水平最高年龄因素非常显著地影响高校教师的感情承诺,年龄越大,感情承诺水平越高教龄在高校教师的关系承诺、持续承诺和理想承诺水平上差异显著,工作在3一5年之间者,关系承诺水平最高,工作在6一10年者,持续承诺水平最高,工作大于10年者,理想承诺水平最高。

(1)在本研究中,性别因素在组织承诺的各个因子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一中国解放后一直提倡男女平等,尤其改革开放之后,女性的地位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性别歧视虽然仍然存在,但已不像过去那样严重,企业和单位更重视的是一个人的能力。其二之所以会出现性别因素在组织承诺各因子上未出现显著差异的现象,可能是被试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以往大多数研究是针对企业员工而进行的。对于体育教师这一行业来说,女性进入的成本相对来说比进入企业要低。

(2)在婚姻状况方面,结果显示,已婚者的感情承诺显著高于未婚者,而在其他因子上未显示差异。已婚者相对未婚者来说,对组织有较高的承诺,这可能是因为已婚者有家庭的负担、角色扮演冲突多、社会期望高、经济负担重、大多追求稳定的工作,所以其组织承诺较高。同时,婚姻状况与年龄和教龄之间也可能会存在交互作用。

(3)在学历方面,结果显示,学历因素在组织承诺各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但结果显示,在条件承诺和理想承诺方面,博士的承诺水平比其他学历者的平均水平高而在感情承诺方面,大专学历者比其他学历者高。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通过运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对高校教师组织承诺和相关人口统计变量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与学历因素在组织承诺的各个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婚姻状况影响高校教师的感情承诺,已婚者的感情承诺高于未婚者不同职称在高校教师的理想承诺上差异非常显著,副教授的理想承诺水平最高年龄因素非常显著地影响高校教师的感情承诺,年龄越大,感情承诺得分越高教龄在高校教师的关系承诺、持续承诺和理想承诺水平上差异显著,工作在3一5年之间者,关系承诺水平最高,工作在6一10年者,持续承诺水平最高,工作大于10年者,理想承诺水平最高。

2.建议。体育教师组织承诺水平的高低是学校组织文化强弱的标志,高水平的组织承诺是学校参与竞争的有力保障。高校体育教师属于学科带头人、一流人才,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类型人才的关键就在于他们“育人育才”的功能和责任。教师组织承诺的水平是预测其流动率的最好指标,高水平的组织承诺是学校教师队伍稳定的决定因素。

(1)实施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以满足教师的理想追求。高校对体育教师提供的的施展舞台和发展空间,会影响教师个人的组织承诺水平。尤其是成就动机高的体育教师,组织是否有一个清晰诱人的职业发展前景,往往成为他们决定在组织停留多长时间的关键因素。体育教师培训配合生涯设计是加强体育教师成就感和工作满意度以及对高校忠诚度,阻止高校人才外流的好办法。

(2)提高物质待遇,以增加体育教师的持续承诺。对体育教师进行激励能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开发人的能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人们对激励因素不满足时,就会产生不满意的情绪,导致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效率低等不良后果当人们对激励因素满足时,就会产生满意的情绪,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3)营造以人为本的高校文化,提高教师的责任承诺。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能在学校中创设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学校氛围和高校精神,为全体教职员工塑造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坚不可摧的生命共同体。高校文化的建设,要求建立一个以能力发展为价值导向的高校教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还要求每个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作为价值追求的主导目标,并积极为此而努力。

普通高职教育范文6

在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普通高中的学生化学基础比较差,学困生较多。因此,如何能将普通高中化学课上好,上出水平、上出质量,便成了普通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普通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1.学习目的不明确

在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由于高考制度尚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应试教育的导向作用仍显著,理科学生在学习化学时的动力主要来源于高考的要求,文科学生在学习化学时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毕业会考的要求,并不是出于自己的爱好或未来的发展。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文科学生在高一时就放弃理科学习,从而导致大部分文科学生化学成绩不理想。

2.学习化学的思维障碍多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学习化学在思维上主要存在以下障碍:①听不懂,记不住;②知识通联性差;③缺乏问题意识;④存在较多的思维盲点;⑤缺乏学习兴趣。

3.学习方法不科学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好化学的关键。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这对上课时重点的掌握、难点的突破有很好的效果。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课,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后复习可以对刚学的内容作系统的回顾,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高中来说,很少有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甚至在上化学课时很多学生并不认真听课,更不要说记笔记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普通高中化学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广大化学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二、改进普通高中化学教学的措施

1.对化学教师的要求

(1)注重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上一节课,重要的不是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否则,教师即使上课再详细,教案书写得再工整,板书再规范,也只能是低效的课堂。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必须要了解学生,研读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构思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地备课、上课。教师要考虑到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应采用哪种学习方法。对教学的基本环节进行预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思考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进行引导。课堂上教师要多关注学生,有时从学生的眼神可以判断出他们对所学内容是否已掌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性强,课堂效果会更好。

(2)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首先,每个教师认真地备好一个单元的课,然后集体讨论,再确定最佳方案,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班级上课,教案和板书基本上相同。在教师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是被教学理论和实践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备课形式。通过集体备课可以让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研究教材、探讨教学方法上,同时还能博采众长、集思广益,促进教师共同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3)学习

当今社会正朝着学习型社会的方向发展,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仅要钻研精深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合理的知识智能结构。

化学教师首先必须具有扎实的化学知识,包括精深的化学专业知识(精通中学化学教材)、丰富的化学史知识(能深刻认识化学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按照发展的观点去处理教材内容)、科学的化学实验理论知识(主要表现在掌握实验原理,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数据的处理及误差分析,实验的设计和改进)等。其次,要求化学教师要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4)研究

现代学校鼓励教师研究,教师要学会研究,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研究已成为教育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重视自身的教学实际,要研究课堂、研究自己、研究教学策略、研究试题,更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是促进化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5)反思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思考和见解,从而使自己朝着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经过长期的思考,并能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就一定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反思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反思是化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从

“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化学教学质量才能有根本性提高。只有当学生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中去。当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情境中,学习效果当然事半功倍,化学教学质量也就会大大提升。

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笔者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以一些趣味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直观、鲜明和生动的实验现象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直观、鲜明和生动的实验现象,不但能帮助他们接受和理解化学知识,还能促进他们获取和灵活应用化学知识,更能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收获”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完“盐类水解”后,教师发放一些pH试纸让学生带回家测定常见液体的酸碱度,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书本知识的用处,更让学生体会到通过亲自实验得出正确结论而产生的愉悦感觉。通过这些趣味性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以生活中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内容非常多,只要教师在备课时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与该知识点相联系的、学生熟悉的、生动的生活事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钠的化合物”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知识时,设计了“为什么在蒸馒头时常在发酵过的面团里加一些碳酸氢钠?在做烙饼时常在面粉里加一些碳酸氢钠?”等问题,以激发学生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一些性质以及探索它们在上述应用中的原理。用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化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好化学不仅可以解释生活中丰富的化学现象和问题,而且能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3)以“好成绩”来树立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