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

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范文1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

(一)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明确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向

目标体系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大纲,没有目标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实施素质教育只有目标明确,才有清晰可循的指向。根据这一主导思想,我市在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中,首先明确素质教育总体目标,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智能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艺术审美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发展,基本形成比较系统的、科学的新型的、鸡西特色的小学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以这个总目标为依据,分别制定了《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标准、内容和考评办法》、《家长素质教育的标准、内容和评估办法》、《教师素质的标准》、《县(市)、区教委素质教育工作评估细则》、《鸡西市小学校素质教育考核六评估细则》、《学生整体素质评价手册》。对学校、学生、家长、教师都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使素质教育有章可循。

(二)改革课程设置,确立素质教育的载体

这些年来,考评与经济断接,与社会隔离,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校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我们认为,课程设置是改革的神经中枢,必须大胆科学地改革。

1.适当减少学科必修课程

在城乡小学中,根据各校的特点、不同年级的特点,适当地减少语文课、思品课、劳技课、自习课等。增强心理辅导与教育课,培养了性特长。

2.适当开设选修课程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开设思维训练、语言表达、阅读指导、速算、科技信息、英语口语、礼仪教育、国请教育、法律常识、环境保护与自我保健方法、国际知识、劳动实践等课程。

3.适当合并部分课程

根据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少而简单的学科特点,设置选修课,即把思想品德课与劳动课合并起来上,自然课与唱游课合并起来,时间各半,各由一名实验教师担任,教学紧凑,提高了效率。

4.适当增加活动课程

各校都增加了活动课程内容和活动时间,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渠道。通过特长班和兴趣小组等形式,包容全校所有学生,在活动时间上予以保证,纳入课表。全员参与,全面开展,全方位启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活动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文娱、体育、手工制作、绘画、书店、编织、烹饪、科技活动等四 十余种。

5.建立环境课程(隐形课程)

环境是一种潜在的课程,是一种无型的教育力量。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校风、班风及教风、学风建设,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在校园里形成一种处处是教育的格调,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工程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渠道。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1.坚持“六项原则”

即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力目的的原则。改变教师讲为主,以书本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实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揭示问题和亲自实践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的能力。

2.实行“四个优化”

即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教学过程的设计、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优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为保证“四个优化”的落实,采取了教师“说课”的方法,教师说出每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引导方法及板书设计等,以保证优化教学。

3.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性

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六种课型”的教改方案,即艺术型、思维型、活动型、学法型、综合型、训练型。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侧重不同课型的教学研究,提高每种课型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艺术效果,使学生爱学,学得生动活泼,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4.提高课堂教学科学性

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犠呖蒲行徒逃萄У缆罚瑺在全市逐步形成“深、广、活、新、实”的教学科研模式。

(四)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第一,抓师德修养,讲奉献,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教师的师德素质修养主要突出十个方面,即:(1)热爱工作,忠贞不渝;(2)爱护学生,诲人不倦;(3)谦虚谨慎,诚实正直:(4)精通业务,严谨治学;(5)改革求实,一丝不苟;(6)为人师表,身教重范;(7)尊重同行,团结协作;(8)廉洁奉公,无私奉献;(9)审美修养,审美鉴赏。

第二,大力开展练功创优活动,讲能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使每位教师做到“四能五有”,即:能说、能写、能教课、能管班;有研究能力,有强健的身体,有医治学生心理疾病的能力,有良好的个性和特长,有现代意识。

第三,发挥教师良好个性专长,讲水平,提高教师文化素质。利用微格教学方法,加强教师的综合技能训练,要求“人人过关,校校达标”。“学、练、用”相结合,练中学,用中练,学以致用。使每名教师身怀一手“绝活”。

(五)健全评价体系,改革考核办法,强化实施素质教育导向机制

实施素质教育的焦点应对准考试制度。从我市实际出发,我们推出了评估原则和方法:原则为40个字。即:“面向全体,注重知识,突出能力,加强平时,取消期中,淡化期末,简化程序,加大免试,重在激励,科学评价。”方法是以五育评价代替单纯的智育评价,以全面的能力评价替单纯的分数评价。采劝四 结合”考试评价:第一,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第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第三,分解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第四,灵活性评价与多样性评价相结合。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1.抓思想转轨,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共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人才标准和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统一认识,更新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一是下发文件,提出具体要求。市教委下发了《素质教育实施规划》,明确了指导思想、改革内容、保证措施和实施时间,二是办校长、教师培训班,专题辅导;三是派专人到各校巡回讲座,为广大教职工提高认识奠定了基础;四是召开现场研讨会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五 是派人外出学习;六是开展广泛深入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每年用近半个月的时间,围绕素质教育及有关内容进行讨论,加深对转轨的认识。通过上述措施,我市上下形成素质教育改革共识: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把素质教育放在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合格人才打基础,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国际大背景下来考虑;立足于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素质需要的国内大环境中来研究;着眼于鸡西市经济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要,革除现行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弊端,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实际来运筹。

2.抓统筹规划,加强对实施过程的管理。

五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难度大,涉及面广,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如果不精心组织,精心指挥,不把教育系统内各部门协调起来形成合力,光靠各校教师和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一是科学组织,认真实施。由市教委牵头组织,科研、教等部门共同参与,县、区协同作战,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

二是制定了科学、规范、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防止在实施过程中过于简单、笼统、针对性不强、可比条件不充分等倾向。保证实验效果的科学性、实效性。

三是选好试点和合理分布试点校,提高不同基础学校的可鉴性。

3.抓导向,选准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抓导向具体表现为:一是确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考评原则。有四个有利于:有利于贯彻教育方针;有利于收正“片追”:有利于学生、教师公平竞争;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二是实现两个转变,对学生,要从单纯用考试分数来衡量,转变为看素质是否全面提高的综合评价;对学校,要从看升学率为绝对标准,转变为办学水平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三是对常规考试制度进行配套改革。

4.抓典型,形成素质教育改革的网络。

为了积极稳妥地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十分重视抓好典型,带动全局。市教委选定市师范附小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龙头学校。各县区也确定了一所城市小学和一所农村小学做为试点校。市教委和各区教委分别成立了“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协调科研、教研部门成立了“课题组”,还成立了“鸡西市试点枝校长联谊会”。

各部门、各学校在改革中形成合力。

5.抓特色,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深化。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构建整体改革和整体优化的工作体系。但由于各校工作基础和条件及城乡位置的不同,所以,不能强求一律,不能只搞一种模式,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考虑各位的特色和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例如:鸡西师范附小在素质教育改革中始终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重点突出,整体推进,收到明显效果。创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工作用式。在德育工作、考试考核方法、课堂教学、课程设置与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养学生个性特长诸方面改革都体现出“整体优化”特色。

6.抓教育科研,注重实施素质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

实施素质教育既是教育实践问题,也是理论认识问题,因而发挥理论研究先导作用尤为重要。我市教育科研所研究人员一直参与理论研究、实践指导。五年来,他们下区校举办素质教育专题讲座36次,召开专题研讨会18次,编写《小学素质教育索》仑文集一本,《素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问答》一册,这些不仅使广大教师从理论上明确了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进行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而且对转换观念、实现转轨奠定了理论基矗与省教科所合著《鸡西市小学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由省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由我市科研所牵头组成的课题组,总结全市小学探索出的精华,编写出《小学素质教育标准、内容及考评办法》一书,对买施素质教育起了良好的引路、激励与宣传作用。

7.抓保证,求得市、县(区)、乡领导和学生家庄的理解和支持。

五年多的工作实践证明,在全市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难度大、涉及面广、艰辛而长期的任务,如果没有地方领导和家庄们的热心扶持,光靠各校的力量是不行的。我市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小学教育转轨的落实,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了《教育工作纪要》,号召全市各界支持教育改革。市委书记、市长不仅多次过问改革情况,还亲自到学校视察、听汇报、排忧解难并对落实转轨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效果

(一)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明显提高。学生中好人好事增多,小学生行为规范率达95%以上。

学生的学科成绩提高。1994年与1990年相比,提高率为6.9%。学生由原来的被动的学会为现在的主动的会学,增强了学习兴趣。

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了。他们的乐学程度、自学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组织活动能力、交际能力等都有明显提高。

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提高,体育达标率为90%左右。

(二)教师素质明显提高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各校都大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如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研究和应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认真开展教学基本功和技能的训练,探人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活动,有不少教师为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自己也练“绝活”。

(三)全面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

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各学校都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从学校到年级,从领导到个人,分行政、群团、总务后勤,从内部管哽到外部建设,从教育教学的分科分类到分年分段,都是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有考核、有总结,使学校管理向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各校都加强了校风校纪的建设,加强了学校教育设施的建设。

(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范文2

1、进入实训车间必须规范地穿好工作服。

这是企业对工人的最基本要求。同时让学生明白,这也是安全文明生产所必须的,通过介绍工厂中安全事故的生动实例,教育学生,穿工作服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一开始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2、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作息时间。

向学生宣传企业迟到、早退的相关规定,上、下班集合列队,统一进出车间,让学生相互监督、督促,对不遵守作息时间的学生采用警告、处罚等手段,逐步养成不迟到、不早退的良好工作习惯。

3、要求学生规范使用工量具和实训设备。

在实训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将工量具摆放整齐,使用时轻拿轻放,实训结束后,工量具要按要求进行保养并统一放置,并做好设备的清理和保养工作,做到规范管理、统一监督。

4、要求学生保证工作场地的整洁。

工作场所的环境卫生是反映员工素养,体现企业文化的窗口,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塑造有知识、懂技术、讲文明的现代工人形象。

二、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也是学生实训过程中职业素质教育的重点

爱岗是对本专业有深刻的了解,从而对其产生兴趣,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现在的学生大多市独生子女,在家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娇生惯养,根本不用做事,到职业学校后要进行实训,很多学机械的学生吃不了苦,怕脏怕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教师对学生只是一通又一通的说教,说破嘴皮也是收效甚微。如果实训教师在课题的设计上多做研究,合理安排课题内容,做到让学生体力上循序渐进,内容上贴近生活,并且使每个课题都很有趣味性和技术性,让学生在完成一个课题后,有成就感,感觉自己所付出的辛劳是值得的,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一份耕耘,才有一份收获的深刻含义,同时辅以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挑战的精神。敬业是有责任心,有职业道德,认真工作,尽职尽责。在实训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在各个生产领域和生活中的应用,展望美好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就业情况。在实训过程中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向学生介绍我国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的事迹,引导学生在平凡的岗位创造辉煌成就的意识。

三、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学生实训过程中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

当学生到企业或工厂进行顶岗实习时,其实并没有做好融入到社会的准备,遇到困难时,很脆弱,很有可能选择逃避、一走了之,等我们知道的时候,已经是板上钉钉——无计可施了。或者是电话联系之后,简单聊上几句,答应你好好干或者说不会轻易离开,但是很快便无影无踪。事后,他们又会突然出现在你的办公室,或者家长给你打电话向你提出这样、那样重新安排单位的要求,这样的事情可能每一位带过毕业班级的班主任和就业老师都曾经遇到过。那么我们如何去尽量避免这样的情况少发生甚至不发生,这就需要积极做好预防措施,正所谓未雨绸缪。为此,要着重指导学生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事业与谋生的关系———事业重于谋生。就业作为人们谋生的手段,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但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就业绝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而应该把自己从事的职业融合在祖国的事业、所在地区的事业、所在单位的事业中去,激发为事业努力工作的热情,奠定就业的坚实基础。

二是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奉献重于索取。就业,当然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但是,社会要发展,人人都有对社会作奉献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就业岗位上的劳动可以衡量个人对人民、对社会创造的价值和贡献的大小。所以,应教导学生具有奉献重于索取的思想,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就业观。

三是发展与眼前的关系———发展重于眼前。学生走向社会,都希望能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业,总期望有一个高起点,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现实生活又往往没有那么多理想的用人单位。为此,我们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让学生清楚认识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各地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个人的愿望不可能都得到满足。不能把眼睛仅仅盯在眼前,而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另一方面,由于“双向选择”将就业的主动权在很大程度上交到了学生个人手中,学生就业的主动性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同学对毕业后何去何从反而没有主见。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范文3

摘 要 由于受到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散打运动由于其自身对于学生朝气以及活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受到学生热烈的欢迎。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散打教学已经在很多的高校陆续的开展起来,它不仅能够让学生从内在以及外在两个方面得到培养与锻炼,同时还能够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本文首先分析促进散打运动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进而对高校散打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高校 散打教学 素质教育 途径方法

散打运动主要是运动员通过徒手的搏击和格斗来实现的一项运动。运动员需要掌握脚踢、抱摔等技法,在格斗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结果,其中包含了中华武术的很多技巧,因此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且已经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对于学生灵活、勇敢以及坚毅等意志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促进散打运动在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某一角度来看,散打运动是从中华武术发展而来的,其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武术动作以及武术思想,其运动的推广过程中也实现了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化魅力的彰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要结晶,中国武术对于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中国传统的搏击运动相比,散打运动无论是服装方面,还是在礼仪的方面等都存在着不完善的现象,这样就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无法真正的体现出来。高校需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实际的情况来实现民族特色的体现,将自强不息以及厚德载物作为散打教学的重要核心,通过其内容的传承和宣传来实现中国民族文化的充分展示,提高大学生认同感,激发学生爱国心理,同时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散打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提高社会对于散打运动的认识,同时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散打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自我防卫意识和防卫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爱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民族的自豪感以及自信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高校散打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注重学生的武德修养,实现高尚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在中国武术伦理的发展过程中,武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武术的行为方法也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这就使得道德观念成为了武术技巧发展的重要准则。不同的历史时期武德具有不同的内容,其从过去的尊师重道、谦和仁爱等转变为了现今的人生观的树立以及远大理想的树立等等。散打作为武术之中的一项重要项目,其技击的本质体现的非常明显,因此大学生在进行散打的练习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武德修养的培养。虽然武德不良的学生只是一少部分,但是却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教师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古今武林的名人事迹,为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学习榜样,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间接受武德的相关教育。从实际上来看,学生在进行散打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散打的实用性,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个特点来实现学生主动性以及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错误思想时,教师不能够得过且过而是应该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这样就能够端正学生练习态度,实现学生行为上的规范。

(二)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来实现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

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性能力,体育能力包括体育相关基础理论、运动技能上的掌握,同时也包括独立的锻炼能力以及自我检查评价能力等等,而学生的体育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来完成的,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实现能力的不断提高。在进行散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准确的示范,同时还需要进行精炼的讲解,此外还需要从技术动作的用途以及原理等方面来对其内在的特点和规律等来进行分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联系方式,实现体育知识的丰富。同时,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还需要让学生对着镜子来对自己的动作以及行为等进行检查,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对于其中所存在的共通性错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最终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由于人所存在的差异性,因此对于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在接受能力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教师需要更加耐心细致地来进行引导,坚持所有学生一律平等的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学生对于散打技术的掌握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督促学生利用课外的活动时间来进行练习,培养学生热爱运动、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为学生运动意识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衡量的实际标准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这就使得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更加需要自主能动性强、具有竞争创新意识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因此,高校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过去的教学观念,通过教学思想的不断更新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散打运动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同时对学生的反应能力、勇气信心等方面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鑫.散打教学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职业教育.2014.23.

[2] 潘秀刚.论普通高校散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应对[J].当代体育科技.2014.04.

[3] 罗光利.散打教学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10).

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范文4

音乐教育让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来认识世界,既可扩大视野,又可从大千世界中陶冶情操;音乐能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成为爱美的人;以优美动听的音响,轻盈明快的节奏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精神焕发,情操高尚,聪颖敏捷,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根据音乐课的特点来实施素质教育,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呢?我认为,首先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突出音乐课“动态”的特点,音乐是一门在“动态”中进行教学和接受知识的学科。不论是表演,唱歌或演奏,它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以及力度的强弱,速度的缓急,感情的变换都体现了本身“动”的特点。不像一般文化课多是静态的思维。教学中,要以“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感情。

二是按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安排教学,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上课要尽量形象化,生活化,趣味化,并以“动态”教学为主;采用“动静相济”的方法,教学中要留些余地,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思考;运用“静中求动”的方法,无论是传授知识,乐曲欣赏,还是器乐演奏、创作练习,要让学生亲自体验、想象、发挥和创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进行技能练习。

三是形式上多样化,每一节课都要有3-5种音乐形式的交换。(如演唱、表演、律动、器乐练习、音乐游戏、即兴创作等形式的穿插变换)而每一种形式所包含的内容,又必须在教学上有逻辑上的连续性,技能上的互补性。

四是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要有意考虑对学生优良心理素质和品格的启发和培养。如:健康的兴趣、艺术的美感、大胆的想象、精细的观察、坚强的韧性、正当的荣誉感和敢于创造的精神及成功的幸福感等等。让音乐课真正起到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作用。

音乐课教学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工具,也是完成品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具有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教于情和寓教于德,给学生创出无穷无尽的学习和了解音乐艺术美的途径。而要真正在音乐教学中达到此目的,需要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前提下,采用以下方法和措施。

一、 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起点”。音乐教学要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奇、持久性差的年龄心理特点,尽量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让学生乐在其中。如:在训练节奏的感知能力时,可设计《拍电报》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节奏、节拍等知识技能。用这种游戏的方法,避免了枯燥的知识讲述,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接受并掌握音乐节奏组合,自然乐而不疲。

此外,器乐引进课堂,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器乐演奏要求人的手、 眼、脑并用,调动大脑两半球合作,对训练思维的定向性、深广度能起到良好作用。在课堂上进行齐奏、轮赛、合奏、独奏等,对提高学生识谱能力和视唱能力等方面都具有极好的作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改变了音乐课堂的枯燥单一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强化了学生的乐感,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利用游戏和乐器等手段,进行音乐课堂教学改变了过去一唱到底枯燥乏味的被动现象,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发展了学生的感受、理解与表现能力,促进了音乐课教学的改进。使学生能运用自己的感宫、歌喉表现音乐的美感,从而充分品尝了学习音乐的乐趣。

二、 寓教于美,为学生创造美的情景。

美感,应该是音乐教育的灵魂。歌唱、欣赏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乐感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开发智力、发展创造美的能力。过去,教师上音乐课,只要求学生学会唱就行了,忽视了音乐的审美性。其实,就教学要求而言,音乐教学不单单是让学生会唱几首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唱歌来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受到美的教育,陶冶情操。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教之得法,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能诱发出学生的音乐美感。反之,就会扼杀学生的音乐天赋。音乐教学中,布置美的典型环境可成为整个音乐“艺术美”活动的“序幕”和烘托。再加之教师饱满的情绪,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和表现在课堂上的那种富有表现力的演唱,富有激情的演奏以及富有艺术魅力的语言,随时都能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对以往生活的体验,激发学生表现情感的欲望。使学生变枯燥、被动的苦学为美的享受。启迪学生通过艺术形象去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塑造出美好的心灵。

三、 寓教于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因素。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中学音乐教材上的歌曲和乐曲都是表达学生们爱憎、喜怒。志向和情趣的写照,又是蕴含着审美追求神奇幻想以及对美好未来向往的活泼欢快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所以,以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要仔细地品味其中微妙的情势意蕴,授课时以曲之情,发己之情,以己之情感染学生之情,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感受艺术形象,达到“寓教于情”的目的。如: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有意将情绪、速度、力度、节奏、音色对比幅度大的《童年》和《丰收锣鼓》一起放给学生听,通过对比欣赏,让学生边听、边想、边唱、边讲、边感受、边表现,从而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音乐欣赏课要教学生将自己全部心灵融于音乐之中,才能完成欣赏的目的。所以,每欣赏一首乐曲,教师都需要将作品的情绪、风格、力度、速度等变化,由浅入深地融入其中,融欣赏与知识的讲解、技能的培养于一体,才有利于培养学生“音乐耳朵”,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范文5

关键词:素质教育 考核方法 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来的,从教育价值上说,素质教育必须同时满足社会、个体对教育的需求,这既是素质教育实施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考核改革的目标。本文之所以将研究的着眼点放在考核上,是基于:课程考核除具有检验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功能之外,还是日常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是确定学生努力程度和努力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大部分是“重结果轻过程”。考核试题和平时作业多是识记性题目和模拟性业务题,大多只有固定答案,难以达到能力考核的作用。

受考核方式的影响,教学方式也多以应试为核心。虽然多数教师重视教学改革,都认为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合作性学习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对学生能力培养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如果考核方法还继续沿袭传统的考核方法,那么教学改革很难有真正的成效。因为对于教师而言,知识传授更容易些,而组织重在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启发式教学,如案例教学、企业调研,则难度较大,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精力首先提升自身能力,并进行大量考核资料的准备;对学生而言,完成识记性的作业更容易一些;而案例研讨、案例设计、企业实务调研、撰写课程论文等作业难度较大,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考核方法改革的背景分析

传统的考核方式曾经为我国筛选人才发挥过应有的作用。但在目前形势下显示出较大局限性。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不是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核试题也多是只有一个答案,不利于考察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考核不注重考察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效率,不利于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既不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受考核方式的影响,教学方式就以应试为核心,教学多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不易调动学生主动性,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财务会计学这门课,由于会计改革的深入变化,对课本中的一些理论要深化理解,这更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去探讨,去发展,应采用更为开放的教学方式,而不应一味运用这种单项灌输的封闭式教学方式。

2.考核方法改革的实践

考核是确定学生努力程度和努力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考核也是反映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以财务会计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为例进行实践分析。

2.1树立基于素质教育,重在“能力培养”的现代考核观念

建立以“素质立意考能力,将素质教育观念内化于考核”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考核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心理素质、协作精神、职业道德等。不要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核的分数来衡量学生,而要把考核真正当作是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的一项有效手段,而不是教育目标本身。

2.2紧密结合《财务会计学》课程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系统规划考核制度

一是在考核方式上,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终考核成绩分别占60%和40%。二是在考核内容上,减少知识性试题的份量,增加案例分析等能力性试题的份量,侧重于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2.1利用“学识层次分类法”设计考核内容,确立考核的能力导向

我们在财务会计课程考核改革中运用了“学识层次分类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学识层次分类法主要根据认知进行分类。由于认知意味着获得、储存知识和开发智力,掌握与某学科有关的知识主要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因而也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该方法将认知行为分为以下六个层次:①知晓;②理解;③应用;④分析;⑤综合;⑥评价。

根据认知行为的六个层次,在设计试卷时考虑学识层次和教学内容间的平衡、以及不同学识层次间考核时间的分配等。试题以案例分析为主,具体题型包括:单选、多选、判断、计算分析以及综合评价等。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不仅在案例中掌握了账务处理的方法,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会计准则,同时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由于考核注重了能力的考查,试题基本没有考死记硬背的知识,如定义、概念、公式的表述等,而是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试卷综合考察了学生全面理解、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阅读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等。

2.2.2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体系,题目侧重理论联系实际。

考核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不能只限于笔试,还应采取企业调研、课程论文、正式作业、案例讨论与成果展示、书面报告、模拟实训、课堂评价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

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范文6

关键词:素质教育法学素质教育环境法教学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国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绿色GDP计算体系的确立,无论是环境立法、环境司法还是环境执法都迫切需要高素养的应用型环境法律人才。培养环境法应用型专业人才,既是满足社会迫切需要的要求,也是改善目前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拓宽就业途径的要求。但传统的环境法教学无法适应这样的需求。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环境法人才,必须要改革环境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适应法学素质教育的要求。换而言之,要在环境法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贯穿和实现法学素质教育的理念。

一、法学素质教育的内涵

尽快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是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法学教育同样面临这样的难题。对法学素质教育下一个统一的定义很难,我们理解的法学素质教育理念应包括下列基本内涵: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以综合实践能力为基础,培育具有在现代法治条件下进行公平竞争能力的人才。换而言之,法学素质教育是集法律知识传授、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培育于一体的新型的教育模式。此法学素质教育理念基本内涵的最终实现,只能是大学全部课程教学活动合力的结果。但是,每一门课程都应当从各自的角度,为实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作努力,并使这种努力具体化为相应的教学模式。素质教育理念必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特定要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一定要适应素质教育理念的需要。没有特定的教学模式的设计,素质教育只能停留在空谈阶段;没有对素质教育理念内涵的明确理解,教学模式的设计必然带有盲目性。

二、环境法学教学的特殊需求

环境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学学科,既是一门应用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环境法学是随着环境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并逐渐与法学融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正是因为与环境科学的密切联系,和一般法学学科不同,环境法学具备了浓厚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色彩。因此从法的角度对环境问题及其导致人类社会关系改变问题和法律对策等进行研究,需要在传统法律理念之外结合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这样就会促使多学科研究的成果和方法渗透到环境法学研究之中,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环境法学处于法学与环境科学之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地位。正是环境法学明显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特点,使得环境法教学的难度相较于一般法学学科的教育增加了,也使得环境法人才必须掌握较深的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于环境法人才的要求较之于其他法律人才更高。同时,环境法学是一门应用法学,与理论法学相比较,应用法学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应用法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表现为基于自身内容的现实性、制度性、应用性、体系性。这就要求教学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

环境法学的特殊性对其教学提出了特殊需求。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当人们意识到科学技术本身不能全部解决它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时,人们产生了对环境法的供给需求。从这个角度而言,环境法的功能在于解决环境问题。这也决定了环境法的教学应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1.培养正确的环境思想

解决环境问题的第一关键是改变人类的思想,因此培养环境法专业人才的第一关键就是培养正确的环境思想。

(1)发展观的培养

通过环境法的教育,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循环经济”的发展观才是正确的、“绿色”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才是唯一的发展道路。

(2)伦理道德观的培养

通过环境法的教育,使学生树立尊重与善待自然的环境伦理思想,关爱个人与他人及一切生命,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认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从而端正自己的学习思想和态度,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研究。

(3)科学观的培养

通过环境法的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两面性,更好地把握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度”与“量”的问题,协调科学发展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认识到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进程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从而真正了解专业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2.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环境法课堂教学距离应用法学的客观要求和法学素质教育的整体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具体到教学方法上,表现为课堂教学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我教你学”态势,偏重灌输,看待法律实践比较片面,忽视实践中的价值因素,偏重规范分析和知识积累,偏重案例教学,而且案例选择缺少代表性、典型性,案例应用比较机械等。归纳起来:还远未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相统一,法律素养、法律伦理与法律实践相统一的素质教育目标;还远未全面把握应用法学课程的教学特色,没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没有突出应用法学的操作性;还远未切实强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地位与引导功能,忽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互补性、整体性;还远未调适师生角色和相互关系,教师没有做到自觉应变,没有还学生以主体地位。因此,必须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适应环境法律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三、法学素质教育在环境法学教学方法中的具体实施

1.理论与案例相结合

环境法是一门交叉学科,对该课程的改革设计思想,必须着眼于体现环境法的课程特色,培养环境与法学的双料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环境法理念和原则基础上,结合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运用法律逻辑思维对社会的环境问题及环境污染案件、纠纷进行分析与探讨。因此,应当在教学内容改革中,引进案例分析,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讨论有机结合的方式。过分强调理论讲授和过分强调案例教学都是有失偏颇的。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讲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课堂讲授最不成功之处往往就在于,教师的讲解局限于对各个知识点作直接涵义的解释,有的甚至只作语义的解释。这样的讲授就既缺乏实践的活力,又缺乏理性的魅力。应当引入“双向深入课堂讲授法”。“双向深入课堂讲授法”的基本思路是,教师要通过自己讲授,使讲授的知识在实践价值和理性内涵两个方向上都得到扩展,让知识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一种以实践价值和理性背景为两极的立体范畴。为阐明知识的实践价值,教师在讲授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时,都必须以一个经典的,或者经过精心设计的实例,作为讲解的参照物,使实例成为映照知识点的实践价值之镜。这也是案例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为揭示知识深刻的理论背景,教师的讲授就一定要穿透知识点的语义,超越知识点的直接涵义,将特定知识点放在具有学科整体性的参照系中进行讨论;要特别注重阐明特定的知识点在学科系统中的地位和所处的关系层次,特别注重挖掘出深藏于知识点中的体现学科个性的理性样式和逻辑基点。这种具有学科个性的理性样式和逻辑基点,在法学中,就是每个简单明确的法律规范所蕴含的深邃的法的精神。此外,根据环境法学的特点,在理论知识的讲授时,还应注重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补给,以便学生能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现行的环境法律和环境政策。选取的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对选取的案例必须进行案例编写,其中提出问题这一步非常关键。这关系到所选案例利用价值大小的问题。所以,从何种角度评价并提问,必须既要集中抓典型侧面,又要综合考虑,从深层次多方面挖掘。

2.对抗式课堂辩论法

“对抗式课堂辩论法”是指由学生就学科内重大学术、实践问题分成肯定和否定的双方,基本按照现在通行的辩论赛规则,利用课堂进行辩论。辩论既是达到真理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学生的思辩能力充分发育的前提。这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在于:首先,对抗式辩论将学生直接置于极具挑战性和对抗性的竞争氛围之中,这种氛围比任何说教都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在辩论之前,双方学生都需要查阅大量相关学术资料,并各自对辩论的议题作充分讨论。这种讨论不仅涉及如何以最思辩的方式阐明本方论点,而且要充分考虑对方会如何提出与自己完全相反的论点,以及如何在辩论中有力地反驳对方论点。这种面临竞争时的讨论所能达到的深度、广度和全面性,是一般讨论无法企及的。这种讨论有利于养成学生进行全面、深刻、反向性和多维性思维的习惯。

实施“对抗式学术辩论法”应注意的要点:原则上采用通行的辩论赛规则,但在双方发言时间上可就辩题的特点,作适当延长;注意辩题的选择应是学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应当对对抗式辩论的次数和每次参加的人数作统筹安排,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一次直接参加辩论的机会。

3.模拟法庭法

模拟法庭是以教师设计的案例为基础,学生实际演练案件的开庭审理的全过程,其中所有的诉讼主体都由学生担任。实施“模拟法庭法”的目的,在着重锻炼学生行为能力的同时,培育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书面和口头语言表达、辩论等综合性素质。使学生通过实际行为这种最生动、最直观的方式,达到对凝结在具体规范中的学术理念和法的精神的深刻理解。在行为实践过程中,使现代法律意识或者学术理念内化为学生人格的构成部分。

实施“模拟法庭法”应该注意的要点:教师设计案例要以实际案例为基础,但又不能完全“抄袭”实际案例,而应当对其进行必要的“学术加工”,使模拟法庭使用的案例既具有实践的生动性,又具有更为丰富的学术理念和法的精神的内涵。“模拟法庭法”直接属于程序法范畴。不过,教师设计案例时,要兼顾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方面,以使模拟法庭的实践过程既成为程序法理念的实践过程,又是实体法精神的实践过程。“模拟法庭”演练结束后,教师进行学术评论。这种先由学生实践,再由教师评论的模式,有利于培育学生独立思维和实践的能力与自信,而教师的事后评论又可以引起学生对自己先在行为的反思,从而深化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学术理念内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王婷.法学专业素质培养途径探讨――以“模拟法庭”为视角[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3).

[2]汪劲.环境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0).

[3]董秀珍,民.环境法教育在环境专业中的课程地位[J].唐山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