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设教育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设教育制度

建设教育制度范文1

提升义务教育水平关键在于通过制度保障来促进教育与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而小学入学办法和小学升入初中的办法是义务教育制度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当前影响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教育部近期颁布的《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两个文件对推进义务教育的制度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认真落实文件精神,应当把握几条重要原则。

首先,强化义务教育的规范性意识。义务教育是依法办学,制度建设是前提。入学和升学办法是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办法的明确性和稳定性是教育秩序的重要保证。有些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前一阶段,由于情况相对复杂,制度不够完善,落实不够有力,出现了一些无序现象引起社会的不满。比如接受入学范围的随意改变,接受入学条件的任意增删,招生方式的违规考试,以及招生过程的不够透明等等。这次文件规定合理划定招生范围、有序确定入学对象、规范办理入学手续、全面实行阳光招生,从而将解决种种乱象的办法制度化。所以,各地落实文件精神应当从地区实际出发制定各项入学行为的具体规范,为依法管理,依规入学提供依据。

同时,深入领会文件的针对性。两个文件有着很强的针对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义务教育虽然已经普及,但地区之间、学校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由于家长都希望子女能够进入较高水平的学校就读,所以在一些地区,就近入学规定和群众择校需求之间产生矛盾,由此引发出的种种问题形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文件正是针对这些热点和难点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所以,各地落实文件必须增强针对性,检验的尺度之一就是地区热点问题缓解和难点问题突破的进展状况。

再有,把握义务教育的基础。义务教育是为人生奠基的教育,它的任务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面素质,从而为每个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过分强调选拔功能会影响更多人未来的全面发展,应着力于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够健康成长。部分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就采用通过考试等方法选拔部分智力开发较早、学习成绩优秀的儿童少年入学,直接引发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和小学教育的应试化倾向,不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地落实文件精神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实行免试入学,以体现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

建设教育制度范文2

【关键词】现代学校;制度;家校协同;教育

一、在我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是大势所趋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和先进的学习型城市,重新认识学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采取措施改进学校组织、构建更加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现代学校制度,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学校历史中家长情况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动因

北京市第二中学亦庄学校地处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功能区的亦庄新城,在2011年以前,学校是一所民办学校,学生的家长主要由驻区企业的职工及移居到亦庄地区的人群组成。家长一般是以“局外人”或是“对立者”的角色,对学校的管理进行审视;家庭和学校只是两种各负其责的教育力量,即家长负责家庭教育,学校负责学校教育。因此,当家长遇到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或是对学校某些工作措施有质疑时,往往转变成“批评者”或“抨击者”的角色,并采取不正当甚是极端的方式向学校提出条件,造成负面影响,将学校推向被动局面。在2011年9月,学校转制成公办学校,面对家长的问题,新领导班子意识到:学校亟需采取有效的举措,转变家长的“角色”,让家长逐步深入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层面,由“局外人”、“批评者”转变为“参与者”、“支持者”、“建设者”,形成民主开放型的家校合作的教育管理文化。

(三)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现状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依靠

北京二中亦庄学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年轻”的含义解读为:一是校史很短,只有15年的历史,而转制成公办学校仅有两年时间;二是教师干部队伍年轻,我校领导和中层干部的平均年龄只有43.5岁,78%干部在45岁以下,26%的干部在40岁以下;我校编内专任教师149人,平均年龄32.4岁。其中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113人,占编内专任教师总数的75.3%;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76人,超过全校编内教师总数的50%。我校编外专任教师90人,平均年龄41.4岁,其中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39人,占编外专任教师总数的43.3%;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7人,达到全校编外教师总数的30%。三是学校充满青春的活力,干部和教师的年龄偏轻但学历较高,博士(后)4人,占1.3%;硕士72人,占24%;本科139人,占46.3%;本科以下85人,占28.3%。他们乐于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善于借鉴先进的教育经验,勇于大胆推行教育教学的改革。

在转制后,学校力争办成北京南城名校。因此,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师一起向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清晰的办学思路、明确的办学目标、先进的管理水平不断迈进,使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学校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干部和教师也深切地感受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新的办学观念、教育理念及学校管理模式逐渐深刻影响着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现有的教育制度与学校实际及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之间的不适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我们要不断满足大众对学校的新要求,促进学校的发展,真正实现“南城名校”的办学目标,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势在必行。

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初步尝试

我校为了使现行学校教育制度走出困境,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尝试从学校自身及家长两方面采取措施,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基础工作:组织专业队伍进行专家教育需求的调查

搭建现代学校制度可以从密切学校与家庭联系、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营造合作互动的家校教育共同体三个层面进行着手。2013年10月,学校开展了“家长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的课题研究,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洪成文教授与胡咏梅教授进行指导,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的人员对我校家长的教育需求进行调研及数据分析,研究将以国际PISA测试研究、青少年素养测试研究等为参考,工作将历时3个月。通过科学、严谨的分析,为学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家校协同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努力实践“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办学宗旨。

(二)组织变革:干部职责调整与垂直管理

学校构建现代化的学校制度,其关键因素是优化学校治理结构并设计制度。可见,现代学校制度的建构是一个学校治理不断走向规范、科学的过程。因此,我校进行组织变革,提高组织效能,支持现代学校制度的运行。我校建立“能者上、庸者让”的干部选拔机制。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大力选拔上来,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激发整体活力。

(三)队伍建设:家长委员会的重建,家长队伍建设

学校教育服务具有公共性,公民依法享有参与学校公共事务决策和管理、获得学校提供教育服务过程中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信息、对学校教育服务进行监督和评价等权利。现代学校制度要求通过公民参与这一重要路径,使公民本应依法享有的公共教育事务管理的权利实现归位。据此,我校重现组建家长委员会,着力建设家长队伍。我校建立学校――班级两级“家委会”,两级家委会都内设若干工作小组,制定了相关岗位职责。

(四)平台建设:家长服务中心

公民参与学校管理要求政府和学校转变以往主要基于系统内部、追求内部效率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使公共教育管理更加开放透明,更加贴近公民需求。这也顺应了当前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政府要求拓展教育服务评价主体,以更好地满足对公民需求进行回应的要求。学校力求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和家长得到更便捷、更专业、更热情的服务。

(五)初步尝试:食堂管理、志愿者服务、教师评价、服务评价

我校在具体工作中开始尝试:①引导家长参与食堂管理工作。孩子在学校里除了学习外,家长们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午餐。为此,我校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广大家长参与食堂管理,成立了食堂管理家长监督组。家长监督组的职责是对食堂管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监督食堂的饭菜质量,实地查看学生的就餐情况等。②引导家长参加志愿者活动。引导家长参加学校公共安全、交通疏导、卫生防疫、维修维护、文化建设、节假日护校、引进资金支持等各项工作。

三、下一步构想

组建家长委员会常委会,参与学校规划、计划制定、课程的编制、教材的选择以及其他各种事务的决策等。这样,就给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提供了组织依托和保证,使家长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变得有组织、有计划。同时,可以让家长委员会常委会的成员参与并监督学校决策的执行过程,更有效地提高工作质量。家长和学校应建立平等对话与合作的平台,其行为重心转向怎样与学校合作办好教育,家长的参与不再仅是为了配合学校教育,而是为了管理好学校教育,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积极承担管理责任、履行服务义务,自觉自愿地参与学校工作的执行过程,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并进一步将家校合作的理念扩展至学校、家庭、社区三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学校要探索切实可行的程序、方法、手段,通过有效的实践使家长对为何参与、如何参与等获得科学认识,形成以公共性优先和规范性程序为基础的参与学校管理的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桂涌祥.浅析新形势下现代学校制度的建构.教育理论研究.2012.06

建设教育制度范文3

【关键词】弹性学习;高职教育

我国的普通高等院校一般都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办学历史,而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从高职教育兴起,对其存在的意义及培养目标的研究就已经开始,现已取得可喜的成就。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为适应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需要,加快了扩招的步伐,使在校高职学生的数量大大增加,高职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瞩目。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制度,是高职院校创建高职特色、瞄准"目标市场",为不断满足社会需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办学趋势,本文主要针对这些对怎么样建设弹性学习制度提出一些看法。

1.弹性学习制度的主要教育目标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发展职业教育”。这既是中华职教社在职业教育实践中长期坚持的教育思想,同时也是教育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基本要求。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了进行了学分制的研究,但由于内外部教学条件的支持不到位,这些大都没有落到实处。所以改革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展开试验研究来学校学习的弹性教育和不来学校学习的终身教育的学习制度,制定和完善学分制细则、包括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建立弹性学习或终身学习网络平台,制定经管类、理工类等不同专业的教学实施计划,并建立完善的配套管理制度、培训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建设雄厚的师资力量、创造弹性学习的校内外保障条件就成为了弹性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

2.弹性学习制度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制定学分制的弹性学习、终身教育制度实施细则

目前职业教育对社会开放度严重不足,偏重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教育,缺乏为继续教育创造条件的观念。按照终身教育理念发展职业教育,是教育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事业提出的基本发展方向。在年龄、 阅历 、职业背景、 家庭角色、学习基础和勤奋程度及学习目的与学习动机之间存在诸多差异的学习者,需要学习时间更富有弹性。要允许学生不按常规的学期学习,不限制修学的年限,学有余力的学生按规定修满学分后可以提前毕业,学习基础较差或学习精力欠缺的同学也可以延缓学习毕业时间,家庭有经济困难或希望提前实践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从事合法劳务或半工半读,或中途离校工作一段时间后再继续学习,时间甚至可以无限延长,即可选择终身教育,以适应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发展。

2.2构建弹性学习、终身教育条件的课程设置体系及教学实施办法

本着“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调查内容包括专业的岗位需求及学生的能力、兴趣等方面的调查,选择终身学习的学生还要调查其年龄结构、工作的性质等方面。以此为基础分析和确定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并以产学研为基础,聘请企业专家、行业能手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设置要求合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课要设置理论课和实践课,并分别设置学分,分别设置考核细则。还要研究学校怎么样根据自身现有的条件,把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按多元目标进行系统综合,减少、降低前后关联的课程门数、强度,构架较多的等价课程、等价课程组合、等价学分。学校还应该利用周边同类学校的优势,进行跨校的课程资源共享,开设跨校互认学分的选修课。共同进行课程建设,大力推进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模块化、以及课程综合化改革。另外有效利用校企合作企业的案例,参考学生在实习实训或者工作中相关企业的反馈信息,即时修改与整合教学内容(例如引入行业规则,企业培训材料,学生工作中遇到的典型的案例),编写校本教材、创新技能训练项目等。

2.3建立适用弹性学习、终身教育的选课制度

建立适用弹性学习制度的选课制度,完善已有的选课系统,为学分制的有效实施提供技术支撑。选课系统要求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它应该是学生、教师和系统管理员三方联系的一个系统。教师可以自己本学期所要教的课程,以及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学生可以通过查询本学期所开设课程及开课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课,如果需要提前毕业、推迟毕业或者因工作需要在某段时间才能学习的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上课,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些非本专业的课程,若有网络教学的课程可以选择网络课程。

2.4建立健全弹性学习、终身教育的配套管理制度

要保证终身教育学习制度在本院的实验顺利有效地实施,保证研究取得实质性成效,还必须建立和创新一系列管理制度。拟主要包括:学分制实施办法、导师制实施办法、考试考查的规定、选课办法、学生重修课程实施细则、学生免修课程制度、学生考证管理制度、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招生制度、毕业制度、实习实训管理制度、网上教学管理与考核制度。另外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实施“双选制”,这些制度既要在传统的学习制度下有所创新,又要符合职业学校实际,以进一步增强弹性制学习的实验和研究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5建立健全弹性学习、终身教育的网络平台利用及管理制度

针对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老师和不同的课程而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包括学习资源、学习交流、学习服务、信息统计等栏目。网络平台内容丰富,使用者可以来自各种层次的学生,使用方式可以灵活多变。首先应该建立学习卡制度,每个学生凭电子学习卡进入平台,学生通过管理平台进行学习与成果提交,需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自评,对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平台和同学进行交流;要求老师通过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全程的系统的跟踪,考核学生的理论及实践性学习的情况,对学生成绩进行及时评价,记录学生获取的学分等信息,保证学生即使不在学校也能掌握学生最新的学习动态;合作企业的负责人应该通过平台对学生实习实训的情况反馈给学校,并对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在教学中加强校企合作,这是弹性学习、终身教育的有利保障。

2.6制定弹性学习、终身教育的学生学籍管理制度

学籍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时限具有弹性的特点开发。目前高职院校大都采用基本学制为三年,按教学计划要求修满一定学分学分学生可以毕业。学生在校学习年限可有一定变化,可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修满学分也可提前毕业。三年学制可提前一年,也可延长二年。但随着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还应该将弹性设置更大,将学习期限无限制延长。所以应该重点从终身教育这一视角研究建立什么样的学籍管理制度,确保学业能力强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或因工作需要等原因的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前或推迟毕业。 [科]

【参考文献】

[1]马永春,李洁.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的思考.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3.

[2]樊秀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建设教育制度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制度建设

教师一职担负着巨大的重任,教师的手中掌握着国家的未来。我们一直主张的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因此,教育事业一直是当前社会所关注的,但随着国家的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内在以及外在,完善自己,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教育的学生也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

1.高职院校概念

多数人认为高职院校就是相对的不入流。但随着国家的发展,我们更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同时用人单位也更加重视应聘者的动手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单位会发月薪数万的广告来招聘一个焊工。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它更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

2.高职院校的特征

(1)不仅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3)强化培养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的能力。

3.高职学生的就业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能力、有技术的人,已不再局限于只看学历,所以在就业方面,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1)不管是普通高等院校还是高职院校,它们所培育的学生在能力相同的条件下,就业的几率是一样的,甚至高职院校的学生会比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更好就业。

(2)毕业证书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专科毕业证书完全一样。这就意味着不管你是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还是高等教育院校毕业的学生,同样的机会摆在面前,都是平等的。

(3)毕业证书的含金量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一样,不会有人看见你的毕业证书是高职院校而歧视你。

二、教师培训

1.高职教师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为非师范院校出身,没有经历过教育学、教学心理学等方面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对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认识不够到位,对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学生特点把握不准,加上社会地位偏低,造成了高职教师心理压力大,职业忠诚度不高等现象。

2.培训高职教师的必要性

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有一个永恒的事实,那就是终身学习。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我们国家现在的政策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当今社会最注重的是教育,教师的发展和成长,是当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教师的终身教育和培训已成为教育必须完成的任务。

三、制度建设

1.教育部门应严格规定各教师每年都需要进行培训,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

因为现在很多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他所学的知识都已经过时了,所以教师就应该参加培训,以便了解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趋势。

2.建立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机制

新一轮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要求,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改变过去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培养未来教师的自主探求和主动反思等方面的习惯和能力。

3.为了保证教师素质的培养质量,有关学校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

4.有关部门或者高职院校可以开办关于高职教育教师的比赛

设定一定的奖励或者荣誉称号,可以提升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去不断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参加专业技能考核并取得证书。

5.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提倡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教师素质培养质量提升的配套措施。

教师培养模式直接指向教师素质的养成问题,它是连接教师教育理论和教师教育实践的中介。从理论上看,教师专业化理论、教师教育开放化理论等都能为我们认识并解决教师素质培养问题提供理论基础;从实践上看,国内外教师培养的实践为我们建构教师培养模式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在不断变化,我们无法做到改变社会,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社会,让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随着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趋增长,国家也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诸多举措,职业教育也不断得到社会的认同和重视,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应该主动接受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培训,熟悉职业教育内涵、教学方法与技巧,提高对职业教育体系的认识。

建设教育制度范文5

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线联平、教育部督导办公室主任何秀超、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上海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杨国顺、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朱旭东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李广教授、北京教育学院院长李方、山东省青岛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张坤杰、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杜荣贞、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吉利等出席了研讨会并演讲。

本次研讨会以“教师队伍建设与督导评价”为主题,聚焦教师素质、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督导评价机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与会者共同分享了本地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政策设计与实践探索,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与督导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评价技术和工具、评价方法和结果的使用等。

教师素质是国际教育竞争的核心要素

“从国际上看,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对教育更加重视,并将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影响国家未来前途的决定性因素。”在本次大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例,指出提高教师质量已成为国际教育竞争的核心要素。

从国内来看,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水平。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线联平在主旨报告中阐述,“多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事实说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公正,关键在于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既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条件”。

教师队伍建设督导要“督政”“督学”

教育部督导办公室主任何秀超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督导评估是教师工作新形势的需要,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就是要抓好教育督导这个关键环节,通过督政,监督地方政府在财政经费保障、健全编制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工作,通过督学,监督校长转变观念、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工作,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落实和责任落实。”

建设教育制度范文6

对于一个专业来说,培养方案的确定以及设置什么样的课程是培养对应人才的重点,而这些直接关系到所培养出人才是否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广东省的家电类、电子类、消费品类企业有着很好的地域发展优势,近几年的发展态势也非常迅速,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产品造型设计和款式设计方面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有的甚至是完全走模仿别人的路线。因此,工业设计教育能否培养出创新性的设计人才对于广东省企业发展来说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为了避免学生因无法胜任雇主的专业要求而一毕业就失业,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在课程设置方面做出对应的调整和改革。因此,基于当前市场的实际需求,应该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与改革。

教学模式方面

目前,绝大部分课程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按部就班的课时安排、书本知识的传授。把侧重点放在了对学生专业理论的培养上,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被限制在了课堂上,而忽视了市场导向,与产业产生了严重的脱节现象。这种教育模式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毕业后对实际的设计项目经验非常缺乏,并不能熟悉掌握现代设计的流程,在他们由学生向设计师角色的转换过程中需要较长的实践以及知识积累的过程。而大学期间对学生的教育不仅包括对其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且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工业设计不仅仅是艺术、技术和经济等等的交叉学科,也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具有应用造型设计原理和法则处理各种产品的造型与色彩、形式与外观、结构与功能、结构与材料、外形与工艺、产品与人、产品与环境、市场的关系,并将这些关系统一表现在产品的造型设计的基本能力。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起步较晚,一直在摸索中前行。相当一部分高校同时设置了两个工业设计专业,一个是偏艺术方向,而另外一个则是偏机械方向。尤其是偏艺术方向的,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显示出了脱胎于美术教育的浓重色彩,出现了重艺术轻实用;重文化轻工艺;重概念轻市场;重理论轻实践等弊端,与市场需求出现了脱节现象,已经难以适应发展迅速的设计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了避免工业设计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而企业却招聘不到好的设计师的矛盾,就要及时把握企业的实际需求,对教学模式做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相应对策及建议

基于以上原因的分析,根据市场对工业设计人才能力的实际需求,对我校的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

1.教学内容调整和改革

(1)校企联合,对口设置专业课广东作为我国工业设计的发源地之一,近些年来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势头较为迅猛,对于产品设计师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工业设计教育是要给企业提供优秀设计人才的,应该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主导,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每个方向的工业设计应该有专门的对口的单位来提出培养计划,指定培养目标,提供培养条件,进而设置对口的专业课,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委托培养,学生可以定向就业,这样子的话学生的就业趋向就比较明确,也乐于去选择这类专业。因此,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课程进行调整,使培养出的人才具备企业需求的职业能力。

(2)转变观念,增加选修类交叉学科课程脱胎于美术教育的工业设计专业,尤其是偏艺术方向的专业,重艺术轻实用;重文化轻工艺;重概念轻市场;重理论轻实践等,应该说培养出的学生在设计理念、手绘表现、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很强,但是,这样的学生设计出的作品往往停留在概念阶段,很少涉及到加工工艺的问题,难以在实际生产中实现,而他们自己也不太有意识去考虑工艺问题,认为那是工程技术人员的事情。在改革后的工业设计课程里,应该考虑加入工科的相关课程,让学生来判断自己的设计在满足艺术性体现的同时是否符合工艺要求,能不能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或者不久的将来生产出来。如:针对企业反馈的学生在结构、模具、制造方面还是偏弱的问题,可以考虑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产品结构设计、模具制造、注塑加工等课程等等。

(3)紧跟市场需求,增设相关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需要不适应等症状。我们的设计教育绝不能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一味的掌握理论,还应该给学生以机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来巩固理论。而项目教学就是其中一个方法,学生分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之前的项目教学中,先后与湛江市家电集团有限公司联合设计了多款电饭煲、压力锅外观造型设计方案,并有两款被该公司采纳;与广东省诺科冷暖设备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了壁挂暖产品外观设计,其中一名学生的设计方案已被该公司采纳并投入生产……而这些项目教学实践的过程,也从另一个层面充分证明了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行之有效。

2.培养方案调整和改革

学生学习的主目标是在毕业后顺利就业,因此,学校的教育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而我校的毕业生就业主要是以广东为主,这就要求学校充分考虑广东的地方经济特点、企业需求和就业范围,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业设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调整,也就是在考虑人才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

(1)课程体系调整

基于上文的分析,对已有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使新的课程结构更加突出工业设计专业特点,新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大体上工业设计专业课程应该包括如下课程:

①造型基础类: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工业设计史、设计概论、透视学、设计心理学、设计表现技法(产品效果图)、产品模型塑造(模型设计与制作)、造型材料与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包括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产品摄影基础等。

②专业基础类: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基础设计等。

③专业技术类:产品设计1、产品设计2、产品设计3、人机工程学、产品形态设计、产品结构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注塑加工、产品系统设计、企业形象设计、设计管理、视觉传达设计等。

④实践教学类:专业设计实践强化训练、设计采风、项目实践、毕业实习(参与设计公司实际设计)、毕业设计等。

(2)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以及与企业的沟通

可以有选择有针对性的聘请兄弟院校知名教师担任客座教授,邀请他们定期来校学术交流和做讲座。我校就曾先后邀请了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所长汤重熹教授做客素质教育大讲坛,做了题为“旧规范的失落与新秩序的超越——现代艺术设计超越”的讲座;多名设计公司主创设计师来校与我师生做面对面交流。对于企业联系那方面的工作,则可以邀请企业设计师来校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可能的话,让学生参与实际案例的设计,真正将学习和实践联系起来。基于此目的,我们专业先后与湛江市家电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诺科冷暖设备有限公司、佛山顺德硕美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合里工业设计有限公司、鼎典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艺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签订了专业实习基地协议。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