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应急救援工作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应急救援工作的认识范文1
论文关键词 应急救援 队伍建设 战训工作
作为我国自然灾害最严峻的省区之一,云南省在近几年来,大力加强了应急救援体系及综合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截止目前,云南省和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依托公安消防部队全部组建了综合应急救援总队、支队和大队,部分县区所属乡镇组建了综合应急救援分队或者中队。随着应急救援体系的完善和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的充实,使得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主的综合抢险救援能力得到大大的升级,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因为综合应急救援力量构成成份(消防加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及政府部门临时招聘的应急救援合同制成员)复杂,没有受过专业和定期的培训,对综合应急救援专业知识学习了解的不足,以至于造成在火灾或者自然灾害发生时,抢险救援效率不高、相互配合协调不够、自身素质不强、救灾救援能力偏弱等现象出现。在综合应急救援体系日趋完善的今天,对如何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训练和学习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提升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的综合素质,这不仅能有效发挥这只庞大队伍在抢险救灾中的能量,而且对加强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战训工作的现状分析
对于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的培训教育,可以说每个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区域都相应的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措施,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教育活动,在局部地区以致在一定范围内营造了培训教育的氛围,大部分综合应急救援力量在综合应急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上有所提高,但从整体上看,这项工作的广度和深度都还远远不够,目前,因为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组建时间晚,这支队伍成份复杂,整体素质还存在参差不齐,良莠不整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偏远乡镇才刚刚组建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依然处于综合应急救援战训的盲区,偏僻边远、各项软硬件配套的缺乏以及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直接导致综合应急救援训练和教育成为一片空白。究其原因,其一,主要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综合应急救援力量培训教育没有列入计划,缺乏保障、没有统筹,更不要说系统性、经常性,深入持久地开展专业性培训;即使在开展培训教育时往往热衷于一阵风、搞形式、走过场,缺少实专业性内容,造成综合应急救援训练教学有名无实,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安全常识、救援能力并没有从根本上有所提高。其二,各级消防安全主管部门由于力量薄弱,主动引导,积极参与综合应急救援训练和教育还没有形成机制,缺乏联动协调性。成立应急救援队伍后,很多地方政府把训练教育任务完全推给消防部队,可由于消防自身自身综合应急救援工作的繁重,以及部分消防队员专业知识的不足和教学场地、器材的匮乏、没有可参照的经验等,造成纸上谈兵;而地方的党委政府认为综合应急救援培训主要是消防机构的事,对消防机构存在严重的依赖,对抓与不抓训练教育感觉与己无关,而目前,消防部队以及消防机构由于人力有限加之功能太多,承载的任务太繁重,全面组织实施综合应急救援训练教育存在客观的困难,即使抓,也只是片面的、局部的,因此会造成顾此失彼无法照顾全局的局面。其三,综合应急救援培训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机制,很多地方由于没有可参照的模式,致使思路狭窄,形式简单,教育训练内容片面,使得综合应急救援训练教育无法开展。也由于政府部门没有进一步主导,各相关部门缺少统筹协调,地方重视的程度不够,相关部门不能很好沟通汇报,因此,从人力、财力、物力还是其它方面投入到综合应急救援教育培训上的很薄弱,致使综合应急救援训练教育工作形单影只、追求片面、力量薄弱。其四,纵观当前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的训练教育真实情况,往往是形成舍近求远,往往是与消防部队相隔距离较近的应急队伍训练相对开展得多,而偏远的乡镇的开展得很少,有的地方甚至没有开展亦或有的部门成立了这支队伍,却没有专业的训练保障,包括专业的人力物力和装备,这使得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在战训工作上处于名存实亡的现象。
二、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训练教育,全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
综合应急救援工作包含了各类灾害的抢救预防,而加强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的训练教育,不仅关系到抢险救援工作,更关系到我们国家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的的壮大与发展,关系到民生的安危,因此,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训练教育应该作为一项社会性、长期性的基础工作,从全方位大力加强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的训练教育,提高队伍熟练掌握综合应急救援知识、熟悉灾害处置方法,增强他们的体能和技能,不仅能有效增强他们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更能增强他们处置各类突发性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能力,所以,加大对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的训练教育,既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安全部门抓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各级政府、社会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的培训教育,应该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议程,建立完善教育训练制度,制定教育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案,充实教育训练师资力量。目前,我国的综合应急救援体系还不十分完善,各种教育条件还不十分完备,所以给这项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这就要求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客观上的困难,将综合应急救援训练教育工作纳入各项安全工作之中扎实、深入、持久地统筹好、开展好。从源头上增强这支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应急能力,这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还关系到这支队伍的壮大发展。
目前,各级成立综合应急救援力量时间短,各项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抢险救援的能力还处在参差不齐的现状,因此,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宣传教育机构,一定要站在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的新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联系,相互配合,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职责,强化措施,完善制度,强化落实,把这项工作做到每个细小环节上,把强化综合应急救援战训工作当作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各级政府要加综合应急救援训练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对应落实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训练教育工作职责。公安消防机构要发挥好组织、指导、协调、服务作用,积极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有关部门要主动配合综合应急救援训练教育的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增强人们对这项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司法、科技部门要将综合应救援法规和相关知识列入普法和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大普法教育力度。教育、劳动部门要把综合应急教育纳入义务、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使综合应急救援知识成为学生及广大青少年知识结构、从业技能的组成部分,从关注综合应急救援工作全面发展事关社会进步的历史高度统揽该项工作,努力形成政府统一领导,消防主管主抓、各部门共同支持、单位各负其责的综合应急训练教育机制。要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长效的教育训练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各级公安消防机构和教育、劳动等部门要密切配合,认真编制相关教材和宣传资料,配备相应的配套器材、设施、场地,为扎实、深入、持久地开展综合应急救援教育训练创造条件。
三、只有政府主导,消防主抓,才能全面加强综合应急救援力量训练教育
各级政府在防治与减轻各种灾害事件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效能,已经成为评价其施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政府应对公共危机、履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责和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在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战略中,我省在积极抢抓机遇的同时,全面将综合应急救援工作融入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建设之中,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至上、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充分依托公安消防和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立起覆盖全州、上下衔接、反应灵敏、协调联动的省、州、县、乡(镇)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网络,实现了综合应急救援体系跨越式发展、灾害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极大提升的目标,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边疆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但是,在全面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实际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事业,只有把其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之中常抓不懈,才能确保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得到不断的建设和发展,而要发展好,建设好这支队伍,教育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开展好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训练教育,各地可以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有针对性的选择教育训练内容和科目进行,既要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还要有针对性、持久性的开展丰富多彩的训练教育活动。
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消防机构的引导下,不同地区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从实、从严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训练。因为各地地理状况,灾害发生的情况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训练教育时要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紧密结合辖区情况和灾害救援特点,科学确定训练科目,按照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的原则,改进和加强救灾训练工作。在训练教育的内容上,既要强调知识性,又要强调可操作性,使训练教育的内容既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掌握,更能使综合应急训练教育贴近灾害实际,贴近实战需求。在教育训练的形式上,既要注重课堂教学,又要突出训练的可操作性,注重让他们进行必要的综合应急救援技能操作和抢救能力训练,感受“实战”体验。同时,在训练中要充分发挥消防师资这一教育训练基础龙头的作用,有计划地组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进行培训学习,要充分利用各种综合应急救援模拟设施和抢险救灾影视资料,加强对这支队伍的训练教育,增强他们对综合应急救援工作的感性认识和救灾能力。强化体能训练和对装备器材的熟悉掌握,解决“会操作,懂应用,救得了”的问题。积极开展救灾战术合成训练,提高综合应急力量协同作战能力。加强心理和适应性项目训练,提高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的心理和生理素质,以适应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建设模拟训练基地,加大“面向实战”课目的训练,编制地震、泥石流、交通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处置的训练教案,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努力使执勤训练、救灾救援行动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针对辖区灾害事故特点和灭火救援实战需要,消防业务部门要在加强综合应急救援技术、战术的研究和训练,创新训练方法上下功夫。要针对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所承担的急、难、险、重任务的特点,强化单兵、班组、中队的救灾业务训练,建立轮训制度,大力提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处置突发性灾害事故的能力。制定出台由消防、公安、地震、安全等单位参加的协同训练保障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多警种、多部门共同处置灾害事故的组织指挥体系。
在抓好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训练教育的同时,要积极构建运行协调体系。应该结合各级各部门实际,将综合应急救援工作任务数字化、专业化对接分配到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考评、督导、奖惩”等机制,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体系。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灾害和社会安全事故四类事故,分别建立一般、较大、重大、特大4个等级应急救援分级响应和联动机制,明确每个等级每个类型的响应主体、出动程序、出动力量和时限要求,保证了应急救援出动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交通和灾害事故特点,将其划分成等级协作区,相关区域发生事故,州、县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可直接调度指挥救援,确保联动性和协调性。
四、只有不断强化保障举措?才能更好的推动应急救援战训工作持续发展
强化管理保障。各级政府均把应急救援战训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立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网络体系。实行政府应急救援战训工作跟踪问效制。坚持“重奖重罚”,每年采取实地检查考评的方式,对应急救援队伍战训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考核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彰;对考核中成绩差的予以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实行黄牌警告。对未完成应急救援基本训练任务的,或者应急救援正常业务经费未达到标准,训练中出现重大事故的实行“一票否决”。
对应急救援工作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桥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保障
Abstract: The emergency rescue plan of bridge construction accidents should be reaction procedure a standardization degree is high, so the rapid response, timely and effective rescue is the basic guarantee of integrity.
Key words: bridge; accident; emergency plan; security
中图分类号:U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应急救援通常是指针对突发、具有破坏力的紧急事件采取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的活动与计划。其主要目的是对紧急事件做出预警后,进一步控制事件造成危害的扩大,并快速、高效展开救援,降低减小损失。
1、应急救援机制原则
应急救援的机制和原则反映了桥梁施工期间发生事故后救援工作的组织分配、总体目标,策划和准备以及预案的制定实施,还有事故现场的恢复,以上都都应当围绕救援机制原则展开。应急救援基本原则确定如下:
(1)抢救人员生命。为第一要则
抢救人员生命不仅是本项目应急救援行动的第一要则,任何救援行动都应优先考虑人员生命的抢救和人员的及时疏散。
(2)救援以桥梁施工管理单位为主,地方救援单位为辅
桥梁施工过程中发生危险时,施工管理单位可对事故进行快速处理和控制,利用本身的救援减灾设施设备进行处理,情况严重时等待地方救援力量的支持。有时交通拥堵等实际状况严重影响了其他救援单位处理的时效性。因此在应急救援过程中以桥梁施工管理单位为危险初期处理的主力和首要单位,依赖其他救援单位为辅助手段[1]。
(3)救援路线的合理安排
施工现场受困、受伤人员应及时按安全路径避难。外部救援人员在前往事故发生地点时应选择交通状况好的路线行驶。如发生火灾情况下,各方面人员均应处在上风方向进行疏散或救援,以免浓烟、粉尘、高温气的伤害。
(4)确保联络通讯的通畅
现场人员、物资受损情况的程度汇报,为救援队伍的安排、设备的调配有很高的借鉴意义。联系不畅,导致救援方案的不合理、行动时缓性,影响救援效果。因此在处理危险是应确保各救援单位之间、单位内部之间通讯联络的畅通[2]。
(5)应急救援演习培训
针对桥梁施工的实际状况,施工管理单位应定期与交管、警务、路政及消防单位等联合实施应急救援演习,并及时总结演习暴露出的缺点,并不断修改完善应急救援程序、流程。
每月对所有职工进行1次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熟悉应急预案和所有消防设施,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
2、应急救援组织结构
专业化的应急救援组织和结构是保证事故等及时进行专业救援的前提条件。建立统一的指挥、协调机制,有力于迅速有效地进行响应决策,指挥协调组织开展应急疏散和救援行动,合理地调配和使用应急资源,有效地避免施救过程中的盲目性,减少救援过程中的伤亡和损失,并能降低救援成本。
桥梁施工过程中应急救援管理工作涉及到桥梁施工管理中心、路政、交通、医疗部门。消防等多个管理部门。这些机构应在统一完善的指挥体系下,对自己承担的任务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认识。
桥梁施工监控中心设立在桥梁施工现场附近,能目视查看整个场地的工况,在监控中心组建的监控人员和中心服务器则为桥梁施工安全信息进行收集、处理、调配,是信息的枢纽。施工中如发生危险时,监控中心可以调配内部配置的救援队伍进行处理,又可以协调交警、路政等队伍进行现场处理[3]。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生危险,桥梁施工现场监控中心对下属的各相关部门进行统一指挥和调配。各部门在接到中心的指令后,按各自的职责分头执行,并保持实时通讯联络,达到高效的一致配合,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救援效果。
3、应急救援相应流程
应急救援通常处理的是突发而且具有破坏力的紧急事件,救援活动的开展是根据危险事件的不同而有区分,根据危险事件的发展而动态更新的,因此要制定出高效的应急救援流程,必须要依据危险发生的时间、地点,并综合考虑各救援部门的职责而分派进行。
(1)事故的发生与报警
当桥梁施工期间发生事故或者危险时,可以有多种方式进行报警。人工巡检人员和现场工作人员可以直接通过手机拨打110、119报警;也可以利用无线采集系统,将事故的准确描述和图片上传到桥梁施工监控中心。
(2)危险确认
接到危险报警后,监控中心监控人员可通过监控摄像机或者由无线采集系统上传来的图片,准备了解危险事故的地点、类型、状态等信息。当确认发生的危险等级后,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发出警报、请求支援、疏散人员等。
(3)事故与应急队伍组建
监控中心告知有关领导,必要时向地方部门交警、路政、消防、医疗等部请求支援。同时监控中心可通过广播系统,引导施工人员避险。
(4)实施救援
危险等级较低,桥梁施工内部能应付的情况下,由施工管理单位组建救援队伍,并对危险进行排除,直至完全消除恢复正常。
危险超出本单位应付范围之外时,当地方消防、路政、医疗抵达现场后,现场指挥权转移给地方有关领导。如果存在重物坠落情况,势必造成江面水运受阻,还要在水运交管部门的协调下,封闭水上运输。医疗部门派遣救护车到达现场,在现场紧急救护受伤人员,并及时送往医院[4]。
(5)危险处理后恢复
危险事故排除之后,进入到现场秩序恢复的阶段。这个阶段要注意潜在危险,如火灾的复燃、受损建筑的倒塌等。交警部门进行人员受损情况调查;路政、交管、水源部门对交通管制的管理、交通设施损害情形的勘察,散落物等障碍的清除;桥梁施工勘查桥梁受损情况,修复受损结构和设备;医疗部门报告送医记录;环保部门也进行环保评估。
5、结论
本文介绍了桥梁工程施工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特殊性,只有各个部门紧密配合才能提高应急救援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明确桥梁施工期应急救援的机制原则下,依据桥梁内部管理单位和地方各职能单位的职责,对应急救援的组织结构和相应处理流程进行编制,从理论和程序上给予应急救援一个明确的认识[5]。
参考文献:
[1]李继伟,李伟,程五一建设工程重大危险源界定和辨识标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08)
[2]丁峰,赵健.风险分析在特大型桥梁工程上的应用[J].桥梁建设,2005(03)
[3]隋鹏程,陈宝智,隋旭.安全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对应急救援工作的认识范文3
0 引言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内外环境先对比较平和,但是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有时候难以避免,经济的过度开发导致自然灾害的加剧,公共安全问题尤为严重,人防通信在抗灾救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在应急救援中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提升防灾抗灾能力,加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并能完善当前社会迫切需要的救援管理体系的建设。
1 在应急救援中人防通信技术的主要特点
1.1 人防通信在应急救援中的及时性。
通过有线和无线的结合,在紧急救援中,人防通信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实际
空间距离的障碍,在最短时间内了解现场,通过系统卫星通信网络以及短波通信,能够加快多种通信手段,不断对现场信息进行快速精准的搜集,提供移动环境中的双向信息传递,面对瞬息万变的灾祸现场,我们能够牢牢掌握现场信息,并做出应对信息的处理办法,利用人防通信系统,能够精准定位,保障公共电信网的互通,保障人防指挥信息的及时性,从而提升应急救援的科学决策。
1.2 人防通信在应急救援中的精准性。
人防通信信息技术搜集和数据传输是通过电子信息系统以及装载平台系统和保障系统共同完成的,通过全面的信息系统收据分析,实现信息整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对应急救援现场进行精准的数据分析,有利于对应急策略进行科学调整。
2 人防通信在应急救援中的实际作用
在科学信息社会中,人防通信在对信息搜集和整理过程中必不可少。在实际
应急救援当中,有利于整合信息让领导对基础信息的了解,在最快时间内接收到救援信息,快速做出决策,通过协调和组织人民群众应对突发事件,还能够起到一定的监督控制作用。另外,人防通信对应急救援中的指挥和警报等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联络的中枢枢纽,对现场救援祈祷规范和控制作用。
总的来说,人防通信在现代应急救援中发挥着高效的服务作用,在应急过程自然灾害往往会给现场带来较大的基础设施破坏,而人防通信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将现场的灾害情况通过信息的方式反馈给人防应急指挥中心。同时可以对现场应急救援起到必要的数据支持,从而防范二次灾害的发生或者减少二次灾害造成的损失。一般来说,人防部门都需要通过特定的通讯手段才能够了解到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况,在灾害或者突发事故发生时,时间就是生命,在这个过程中,人防通信是重要的抢救时间工具,以最快速度了解现场信息,通过信息整合和数据的传送,传达到指挥中心,以最快速度做出决策。
同时,人防通信能够在应急救援中,进行准确的事故定位,能够更好的为后期工作措施做好铺垫工作,确立好正确的工作目标和应急事故的流程,保障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综合协调人防通信的各种手段,对突发事故现场进行数据分析,通过高科技网络形式形成数据信息库,并针对信息制定出营救措施,建立完善的救援体制,还能够较好的预防再一次突发事故的可能。因此,人防通信对于应急救援的作用集中体现在,第一时间整理现场信息,明确救援目标,给出解决方案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计划实施,尽可能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同时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从而保障社会和谐。
3 人防通信在应急救援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以上分析,人防通信对于事故的应急救援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那么在当前我国事故频发的今天,是否真的可以完全依赖于人防通信技术来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损失。事实上,当前我国人防通信在应急系统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改进和完善。
第一,在硬件建设方面,人防通信设备相对落后,且缺乏一定的保护措施。虽然近几年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上并没有完全跟上步伐,特别是在通信网络硬件设备上,很多时候指挥手段和通信故障的缘故,导致了应急救援信息存在故障,同时无法提供及时处理相关数据,也不具备数据库提取分析的功能,安全保障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同时在设备保护上也缺乏一定的保护意识,没有专业安全的保护措施,在大灾害发生时不能提供足够的空间进行工作指挥和安全保障。
第二,在软件建设方面缺乏专业的人才培养及体制建设。在我国现代应急救援体制建设中,人防通信设备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且缺乏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在建设使用和维修管理方面,都没有专业人才进行维护;在实际通信设备操作中,技术人员很多时候缺乏实践。软件系统不会操作,从而不能很好地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遇到问题只能求助设备供应商,增加了应急救援的实践和财力成本。当前我国人防通信应急系统的建设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当进行及时指挥救援时,调度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对信息传递具有一定的障碍,卫星移动通信设备也存在一定的不精准性,这些都是当前人防通信在应急救援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外部协作相对艰难。在我国当前人防通信系统相对来说还不够完善,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规范,特别是跨系统间的指挥调度艰难,对于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具有阻碍作用,各部门之间缺乏互动,而且在很多地方,指挥通信建设相对落后,通信保障系统没有建立起来,卫星移动通信等技术也达不到操作标准。
4 如何强化人防通信在应急救援中的重要作用
4.1 要加强人防通信的系统建设
在当前应急救援事故过程中,人防通信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对
于现场应急救援的指挥和策略制定具有绝对性的依据作用。人防通信也不同于常规的通信系统,需要对其方向和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并对重点应急灾害区进行监控。在应急救援中,要有效的指挥调度,确保信息的实时采集,保障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接收,同时保障通信手段的多样性。在人防通信建设中,要坚持以人防自建为主,充分利用当地的电信部门和军队通信系统资源,建立起一套规模的通信系统设备,通过有线、无线、卫星通信和网络通信等多种手段,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通信系统,形成一定的抗干扰能力,能够对现场数据信息进行及时安全的传递,保障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4.2 要强化人防通信的团队建设
在信息化发展迅猛的今天,对于应急救援的指挥以及现场控制执行的要求更高,因此更加需要强化人防通信的团队建设,加强团队人员的学习,积极引导人员进行应急救援的实践,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人防通信的专业技能,有利于更好建设专业的人防团队,保障应急救援工作的有条不紊。
4.3 要不断加强通信技术手段的建设
在工作中相关部门要加强研发,提升通信技术的创新水平,通过对产品的
更新换代来提升人防通信的精准性和及时性。采用卫星移动通信技术,来弥补有限通信的缺陷,同时提高产品的综合性能,使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各类应急救援。
对应急救援工作的认识范文4
为进一步提高我县应急管理水平,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59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政发〔2012〕33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通知》(府发〔〕3号)等文件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切实增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十二五”时期,是秭归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重要阶段,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至关重要。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国务院、省、市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指示精神,提高认识,克服松懈麻痹思想,查找差距和薄弱环节,从思想上、行动上切实重视应急管理工作;要结合各自实际,在认真总结评估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十二五”期间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突出应急管理平台和装备建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急队伍建设、领导干部应急能力建设以及基层基础工作五大工作重点,全面提高我县应急管理水平。要通过不断完善“一案三制”建设,理顺体制机制,促进应急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提高应急指挥能力和救援能力,全面增强应急管理工作实效,确保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管理
经过各级政府、各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我县基本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预案存在与实际脱节、操作性不强、预案间的衔接不够等问题。各地各部门要针对这些问题,做好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切实提高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要继续深化应急管理“四进”活动(进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切实督促基层单位做好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努力扩大预案的覆盖面。要根据国务院应急办编制的《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演练,专项应急预案每年演练一次,部门应急预案每两年演练一次。要鼓励在不事先通知的情况下进行实战演练,以检验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企业的应对能力、综合协调能力,不断提升应急队伍的实战水平。
三、抓好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省政府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试行)》(政办函〔2012〕151号)文件要求,县政府应急办、县电子政务办要抓紧制定县应急平台建设方案,利用现有资源,按照总体技术要求,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县级政府应急平台要在年底前实现与省、市政府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与乡镇、县直部门互联互通。重点实现监测监控、信息报告、综合研判、指挥调度、移动应急平台和异地会商等功能。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直接向省、市政府应急平台报送现场图像等有关信息,接受省、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与支持。新建平台要遵循总体技术要求,已建平台要按照统一标准通过技术改造或转换等手段实现互联互通。要以“两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库、典型案例库)建设为重点,加快应急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建设满足应急管理工作要求的数据库系统。
四、有序推进应急队伍建设
立足实际需要,积极探索建立以公安消防大队为依托,以各专业、专职和社会化应急救援队伍为补充,以应急救援专家为智囊,以应急救援综合训练基地、成套装备等为基础保障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力争用2年时间,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结构完整、一专多能、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符合实战”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县直相关部门要不断充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力量,重点加强防汛抗旱队伍、森林消防队伍、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地质灾害应急队伍、矿山和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卫生应急队伍、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建设。要建立健全应急专家队伍及其数据库,完善专家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要积极争取民兵预备役、武警部队支持,充分发挥其应急救援的先锋骨干作用。要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及基层组织作用,组建青年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和热心公益事业的群众应急救援队伍,开展科普宣教和辅助救援工作。
五、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基础工作
(一)加强灾害事故风险防范和监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定期对各类不安全因素、危险源、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建立风险隐患信息数据库,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切实做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象灾害预防规划,落实防灾减灾措施。重点完成矿山、堤坝、滑坡体、贮罐、压力管道、锅炉、大型游乐设施、危化品、尾矿库及放射品等重大危险源调查、评估分级工作。建立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的档案库,编制有毒有害危险品分布图。要进一步明确安全责任主体,完善管理制度,扩大监测范围,不断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和手段,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把应急值守作为政务值班的重中之重,确保24小时值班制度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掌握重大信息。要坚持已有的行之有效的信息报告制度,强化责任主体,制定考核办法,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基层信息报告网络,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情况,拓宽信息来源渠道。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预警信息通报与手段,及时有效地向社会公众预警信息,提供防范建议。要进一步落实市政府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关于政务信息公开报道有关问题的通知》(府办文〔2007〕32号)要求,严格遵守相关程序,确保突发事件信息报道的政策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要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根据事态发展和民意动向,及时主动向媒体、公众信息,正确把握舆论导向。
(三)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部门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规划不同要求的避难场所。当前应重点加强县城4个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民政部门要制定避难场所设施配套标准,配置基本生活设施,储备一定的生活用品和常用药品。
(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逐步建立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应急物资生产和储备方面的作用,开拓社会代储渠道,探索政府采购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信息数据库建设,接入各级政府应急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有效满足处置突发事件的实际需要。
六、大力开展应急管理宣传培训工作
各地各部门要围绕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结合有关预案要求,制定应急管理的学习培训计划。要积极开展对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并纳入县行政学校培训内容。要加强各单位从业人员应急能力以及自救、互救知识培训,未经培训的管理人员和职工不得上岗。公安、消防、国土、地震、气象、水利、共青团、红十字会等部门、群团组织以及相关志愿者组织,应经常深入基层、社区、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普及防灾救灾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七、推进综合应急管理试点与示范工程建设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安居示范工程和农村卫生综合示范工程建设,重点加强九畹溪镇界垭片区防灾减灾综合示范社区建设工作,同时选择1个村开展农村卫生综合示范工程建设。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示范工程建设,县水利局负责组织开展水旱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示范工程建设。
八、全面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
(一)建立行政首长负总责的应急管理领导体制。各级政府要在同级党委领导下,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制,行政首长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地要把应急管理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行政首长要定期听取应急管理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应急管理工作的困难和问题。要强化部门职责,明确主责部门、辅责部门和各参与单位的职责任务,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快速有效的应急联动机制。要建立应急管理工作奖惩机制,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对应急管理工作体制不健全、机构不落实、工作不到位的部门和单位实行责任追究。
(二)充实应急管理工作力量。县政府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配备专职领导和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少于3人。乡镇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设在政府办公室,应明确分管领导和专兼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实际需要明确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落实专兼职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村(社区)和社会团体等可根据需要确定相关责任人员,在属地政府的领导下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对应急救援工作的认识范文5
近年来,煤矿透水事故的频繁发生,无不在警示着我们:煤矿探放水的重要性。华晋焦煤集团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更给我们煤矿企业以深刻的教训。为什么近年来水害伤亡事故的比例居高不下?为什么大型煤矿 也会发生水害事故?我们煤矿企业是不是应该深刻反思一 下:我们在强化探放水制度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水害应急救援工作,以提高救援效率,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和损失。
一、排查治理水害隐患
预防水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水害隐患及时消除。
1、开展水害预测预报
对于采掘工作面受水害影响的矿井,应当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进行充水条件分析,落实“防、堵、疏、排、截”综 合治理措施。每年初,要根据采掘接续计划,结合矿井水文 地质资料,全面分析水害隐患,提出水害分析预测表及水害 预测图。在采掘过程中,对预测图、表逐月进行检查,不断补充和修正防范措施,消除水患。
2、矿井掘进、回采前要查明水害并进行治理
采用钻探、物探和化探等方法查清掘进巷道或回采工作面内断层、陷落 柱和含水层(体)富水性等情况,提出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 告和水害防范措施。发现断层、裂隙和陷落柱等构造充水的,应当采取注浆加固或者留设防隔水煤(岩)柱等安全措施。否则,不得掘进、回采。
3、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和极复杂的矿井,在地面无法查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和充水因素时,必须坚持有掘必探。
二、做好井下探放水举措
探放水工作也很重要,因此煤矿必须做好探放水工作。
1、确定探水警戒线
矿井接近水淹或者可能积水的井巷、 老空、含水层、导水断层、暗河、溶洞和导水陷落柱时要进 行探放水。探水前,应当确定探水线并绘制在采掘工程平面 图上。
2、编制探放水设计。采掘工作面探水前,应当编制探放 水设计,并采取防止瓦斯和其他有害气体危害等安全措施。 探放水钻孔的布置和超前距离,应当根据水头高低、煤(岩) 层厚度和硬度等确定。一般情况下,其超前距不得小于 30 米。
3、做好探放水过程中的安全工作。在探水钻孔钻进时, 发现煤岩松软、片帮、来压或者钻眼中水压、水量突然增大 和顶钻等透水征兆时,应当立即停止钻进,监测水情。如发 现情况危急,应当立即组织所有受水害威胁区域的人员撤到 安全地点,然后采取安全措施进行处理。
4、彻底排空老窑积水。探放老空水前,应当首先分析查 明老空水体的空间位置、积水量和水压。探放水孔应当钻入 老空水体,并监视放水全过程,核对放水量,直到老空水放 完为止。当钻孔接近老空时,预计可能发生瓦斯或者其他有 害气体涌出的,应当设有瓦斯检查员或者矿山救护队员在现 场值班,随时检查空气成分。如果瓦斯或者其他有害气体浓 度超过有关规定,应当立即停止钻进,切断电源,撤出人员, 并报告矿井调度室,及时处理。
5、井下探放水应当使用专用的探放水钻机。矿井探放水 工作有高压水威胁,且必须在一定的安全距离范围内才能进 行探放。矿井专用探放水钻机具有钻探深度大且可以固定防 喷性能;而煤电钻只能在很小的有限距离内进行,一般只能 用于在煤层中探查煤的厚度,钻探能力小。因此,矿井探放 水必须用专用探放水钻机,严禁使用煤电钻探放水。在煤层 内用煤电钻探放水,可能导致包括探放水作业人员在内的大 量人员伤亡。
6、加强完善矿井周边水文地质资料,进一步探明周边 采空区的水文地质情况,以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三、加强水害应急救援
水害事故一旦发生,煤矿企业就需要千方百计减少伤亡和损失。
1、煤矿企业应当根据矿井主要水害类型和可能发生的水害事故,制定水害应急救援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应急预案内容应当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处置方案应当包 括发生不可预见性水害事故时人员安全撤离的具体措施;每 年都应当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完善,并组织 1 次救灾演练。
2、现场发现水情的作业人员,应当立即向矿井调度室报 告有关突水地点及水情,并通知周围有关人员撤离到安全地 点或升井。采取有效安全措施,分析查找透水原因。
3、矿井调度室接到水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本矿井水 害应急预案,根据来水方向、地点、水量等因素,确定人员 安全撤离的路径,通知井下受水患影响地点的人员马上撤离 到安全地点或者升井,向值班负责人和矿井主要负责人汇 报,并将水患情况通报周边所有矿井。
4、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极复杂的煤矿企业,应当装备必 要的矿井防治水抢险救灾设备。主要设备要包括适合矿井救 灾的排水泵、排水管路以及配套的电缆等。大中型企业要储 备足够的抢险排水设备和材料;每一个产煤省(自治区、直 辖市)也要建立健全防排水抢险救援基地。
5、水害事故发生后,矿井应当依照有关规定报告政府有 关部门,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力争在救援黄金 时间内,救出井下被困人员。 综上所述,我们煤矿企业应当加强完善探放水制度和水 害应急救援工作; 加强探放水队伍建设; 强化职工安全素质。
煤矿探放水只是煤矿水灾防治的一种,另外还有井下防水煤(岩)柱留设,疏干降压开采,含水层改造与隔水层加固和建防水闸门与水闸墙等多种水灾防治技术。
对应急救援工作的认识范文6
作为危机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应急救援社会组织面对的是各种突发性危机造成的生命灾难,包括交通事故、突发性疾病、气象地质灾害、恐怖事件和意外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它们构成了该类组织的社会工作环境。根据灾难发生的“第一目击者”[1] 往往先于专业急救队伍到达现场的原理,世界各国都倡导动员社会力量、全民参与应急体系,增强全社会的应急能力。应急救援社会组织联动将社会各类非政府组织、应急救助部门、单位、行业及公民个人进行社会动员,整合社会应急力量。通过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网络,进行有效的急救行动对接,从而实现应急响应的组织过程。自汶川地震后,在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涌现出了诸如中国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等许多非营利性社会应急救护救援组织,并且在物资、资金、技术等方面都发挥了相当的辅助应急作用。但是,社会应急组织的成长,也暴露出了信息不通畅、专业技能不足、多种组织分工不明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在于组织之间缺乏联动响应机制,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发生中以及发生后对所需要做的相关工作缺少清晰的定位和认知。因此,需要加强社会应急救护组织之间的联动研究。
一、应急救援社会组织联动及其互动环境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联动”一词的含义为:“若干个相关联的事物,一个运动或变化时,其他的也跟着运动或变化。”[2] 从对该词的阐释中,我们不难发现“联动”一词隐含着两方面的要素,一方是“联”,即相关联的主体性要素,包括在何种情况下,何人、何事或者何种体制机制需要联系以及延伸,即以何种形式相关联或是采取何种方式进行联系。另一方是“动”,即相关联的主体性要素之间如何行动,涉及具体的执行层面,包括微观层次上主体性要素之间的配合、互动与交流,也包括在较为宏观的层次上将相关联的主体性要素作为一个整体来与外界的相关事物进行联系互动。但从任何一方面对“联动”进行阐释,都避不开其核心内容,即相关互动性。应急救援社会组织联动指的是组织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互惠行动。应急联动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应用于突发危机的主体间的协调互动行为。协调是指“管理实体之间的依赖性,协调需要根据某些任务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对任务产生制约并影响任务完成的结果”[3] 。联动就是要协调各个应急机构的组织关系、工作衔接、信息沟通和技术应用等系统性响应问题。随着全球范围内恐怖袭击事件增多,各国政府都意识到借助单一的力量难以应对突发事件,必须建立整合式危机管理体系,从预防到善后都要协调社会资源。
应急救援社会组织是指以应急救护救援为主要任务的多方参与治理的志愿者组织、公益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包括志愿者组织、事业组织、专业组织、人民团体和一般性社团。在应急组织管理领域,联动响应关系既发生在组织群落之间,又发生在组织领域之间。组织群落是种群生态学的划分,指“某些方面相类似的一群组织,拥有共同的组织形态。形态包含了组织间生态相似的核心属性,某些结构要素更为基础,表达着‘核心的’属性,而另外一些要素则是辅的”[4]284-286 。组织群落彼此之间的联动是考察相似组织之间如何形成互动一体,寻求它们之间的共生关系。应急救援社会组织拥有相同的“基本专长要素”[4]285 ,都以急救使命及应急技术为核心属性开展组织行为,它们属于组织群落范畴。组织领域也称为组织域,“由不同的组织群落及其支撑(例如,资金)与约束机构(例如,管制机构和竞争对手)构成,它们在同一个制度建构下的共同意义框架下运行”[4]306 。也就是说,构成领域的组织是不同的组织群落,之中有些组织不是直接地发生联系,而是由于在相似条件下的运作表现出相似的结构特点或关系类型。[5]108 组织领域联动就是以同一个制度建构下的共同意义框架为环境条件,发生在不同性质的组织群落之间的资源依赖,既包括制度管理、政策约束,也包括竞争和合作。它们之间发生的不是技术功能上的协调,而是对组织自身不能提供的资源采取的独立性依赖。如,应急救助社会组织需要政府对其组织行为的合法性授权,需要厂商提供应急救护设备和产品,三者都在一定的制度条件下做着与应急相关联的事务,但它们不是同一种类的组织,与政府之间是制度授权关系(身份合法性),与企业是商品买卖关系。它们都在相同的文化、政策和制度环境下开展工作,但组织内部的目标和技术核心完全不同,彼此的资源依赖关系是指组织自身不能提供的制度资源和商品资源,必?依赖于他组织的提供才能得来的资源,而组织自己则在这种依赖中保持着独立性。
二、应急组织领域、社会层次与制度性联动协调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必须了解组织运作的环境才能了解其行为,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是自给自足的,所有组织都必须为生存而与其所存在的环境进行交换。获取资源的需求产生了组织对其外在单位的依赖性,资源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则决定组织依赖性的本质和范围。依赖性是权力的对应面”。[5]121在整个应急救援体系中,应急救助组织、政府组织、企业和新闻媒体等不同的组织群落,构成了一个彼此需要对方提供环境资源支撑的组织领域。社会联动主要是指多主体的配合行动,比如,在北京,具体来说是指以市政府、市应急指挥中心、区应急委为代表的政府部门、以北京市红十字会为代表的社会枢纽组织以及应急志愿者和社会大众、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力量、以新闻媒介为代表的话语主体,它们在应急救护救援中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共同行动的过程。对这样的体系和机制的形成,需要以组织领域为单位进行分析。
围绕着灾难应急救护救援组织领域,组织彼此之间存在着资源依赖关系,且彼此的依赖程度不同。所处的位置和层次、权力支配关系规制着联动响应机制的秩序规则,其中,政府权力处于显著的支配地位。“‘作为一类组织,政府最明显的独特属性就是能够对其他组织行使权威。’制定游戏规则,规定组织可以做什么,甚至包括什么可以称作‘组织’”[4]273。政府首先是制度的,行使制宪权力。在当代,应急组织行动的法律合法性只能来源于政府授权,因此,政府具有更高的社会层次和支配权力,组织的合法运行需要得到政府的许可,组织合法身份和活动资格由政府准予。不仅如此,政府还有权选择资源交换的伙伴,并制定相关政策和规范,对组织的活动内容和范围进行限制管理。作为制度行动者,政府享有分配决策权,“指创收、资助、补贴以及各种形式的社会福利。此外,政府还经常从私营部门直接购买产品和服务”。[4]303通过分配决策,如政府贷款担保或购买服务、实施财产权的权力、对某类特别事务以特殊的限制等等,政府负责平衡资源交换中产生的权利不平等。政府也会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组织的活动,组织自身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资源来维护生存和长远发展。因此,在公共应急管理联动体系中,政府居于主?У匚唬?也是主要责任人。应急救援组织领域与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之间是具有强制力的制度依赖关系。在我国,“社会救援组织在法律范畴内、政府主导下开展工作,是各地应急救援工作的有效辅助力量”。[6]自2003年7月,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后,重点推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和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工作,通过法律制度、体制机制的保障,建立了多层次、多部门、多灾种的应急管理体系,使我国应急管理进入经常化、制度化和法治化的轨道。
在组织领域中,应急救援社会组织的权力则是更多地通过“定义社会现实”[5]196的领域行动来实现。专业精英们依赖技术的专业性和服务的专门性,创造和推行应急救援领域的制度规则,在文化―认知层面确立急救的价值意义和行动准则,以此为权力资本,控制本领域的规则,同政府等其他组织进行资源交换。如,抢救生命原则为行业准则信念、规定专业急救技术标准和内容,创建急救文化认知系统、专业权威,形成概念系统和行动框架进行领域管制等。通过设定环境,组织保有自己在资源交换中的权力和组织的独立性。与政府相比,应急救援社会组织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在满足灾难急救多样化方面,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扎根更为基层的社区和面对大众开展应急教育、培训、宣传和危机救援活动。因此,在危机状态和非危机状态下都能发挥作用,推动了群众性应急救护网络建设。二是满足特定需求。能够具体关注到分散的、偏远的和专门的地区,也能够专注到老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的群体。三是社区救护救援团体,“特别是一些灾区附近地区的社会组织,具有熟悉灾区地理环境、通晓本地方言、距离受灾地区近、后勤自给保障便利等优势,可以配合政府救援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6]四是通常专注于单一专业救援领域开展工作,机动灵活,在专业和实践经验上积累了很多优势。五是持续性的紧急心理救援组织,积极进行身心伤害善后,心理障碍疏导,帮助受难者渡过心理危机期。据此,在满足多样化需求和解决多样化的具体问题的技术方案上面,他们也具有政府无法具备的优势,也籍此获得和巩固了自己特定的权力。这也是政府将其纳入应急救助体系中的主要原因。2007年,我国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总则第六条规定:“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7]可见,突发事件的应对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能,其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
三、应急救援社会组织间的群落互倚关系
不同于组织领域的制度协同关系,作为一类组织群落,应急救护救援社会组织拥有抢救危急中的生命这一共同的目标。所以,在群落联动关系层面,应急救护救援社会组织处于共同的工作任务环境之中,它们之间呈现为技术上的互倚关系,表现为目标性互倚和职能上的接序性互倚。
完整的急救行动过程即是系统的行动。根据突发灾难过程的事前、事中和事件后接序性,处于共同任务环境之中的应急救援社会组织可以分为三大类别,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履行不同的职能。
应急救护救援社会组织是来自公共领域的应急力量,包括各种应急培训机构、防灾减灾宣传倡导组织、各类救援行动组织、备灾供给保障组织、心理救援机构甚至灾后生产恢复救助组织等。对应应急救助过程,组织种类分别为应急救护培训教育组织、应急救援组织和应急心理干预组织三类不同的类型。三种不同的组织拥有共同的整体目标,都是为了抢救生命和把身心伤害降低到最小而工作。在应急组织系统功能上,他们分别发挥着急救预防功能、紧急救援功能和善后伤痛治疗功能。由功能而来,三类组织各司其职,分别承担着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培训、专业搜索救援及伤员转运、伤后心理康复干预等不同的工作职责。
面临不确定性的应急任务环境,急救组织群落之间围绕着共同利益轴心而进行资源交换形成相互依附,这是它们之间互倚性关系的来源。互倚性指“要素与工作过程本身相互联系,从而使某要素的状态改变,并影响其他要素状态的程度”。[5]214 包括三种程度的互倚:目标性互倚、接续性互倚和交互性互倚,它们之间的互倚程度依次递增,后一种互倚关系包含前面的所有互倚关系。
使命和技术是重要的结构要素,对互倚关系起决定性作用。在应急救援组织联动响应机制中,使命即以抢救危难中的生命为整体目标,这个一致性形成了各类应急救护救援组织之间的目标性互倚关系,“目标性互倚,即工作的相互联系仅仅在于每种要素或过程都有助于总体目标”。[5]214 急救培训、急救援助和急救心理干预都直接有助于抢救灾难中的人的生命,有助于生命急救的终极目标的达成。在急救系统工作任务的链条中,应急救护救援技术导致了应急救护救援组织之间的接序性互倚关系。接序性互倚指“当某些活动必须完成于另一些活动之前”[5]215。急救行动中存在着技术应用的先后顺序,应急避险观念和急救避险方法宣传,属于基础知识普及和倡导,对大众进行应急救护技术培训、对急救员进行考核和专业评估认证是专业技术提升,只有具备了专业救护救援技术后,才能作为专业救援人员从事现场灾难救援行动;对于被救援者,在后救援期再及时进行伤痛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专业应急救援技术是整个过程的接序核心,形成了协同互动中的接序顺序和不同的权力地位。
技术互倚形成了危机救援系统过程的长链机制,互倚性使得关联互动关系得以实现,联动就是发生在长链机制之中的管理方式。虽然在??急救援体系中的组织地位不同,接续性互倚依然包含着共同支持一个总体目标的行动,每类组织都有其核心工作和核心技术,他们构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应急救援体系。所以,在应急救援组织种群系统中,每一类组织都不能缺失,如果缺失了,联动响应功能就不会完整,每一个种类都需要同其他种类的组织互动。应急救护教育组织的核心工作是急救理念倡导、防灾避险知识普及和急救技术培训,教与学的转化能力是其核心技术;应急救援组织的核心工作是现场救援行动,专业核心技术在于专门搜索技巧和救援水平;应急心理干预组织的核心任务是危机心理救援,临床治疗的心理危机介入程度和有效治愈是其技术核心。其中,在整个应急救援体系中,应急救援技术是重心,在满足实际需求上,属于稀缺资源且可替代性最低,体现了最强的专业技术能力。
四、正确发挥应急救援社会组织联动的协同作用
联动研究的是组织领域之间和组织群落之间的共生与合作关系,这也是联动协同的意义。
组织领域之间的互惠关系是制度性的协同,组织群落之间的互惠是技术互倚协同,在制度协同和技术协同关系上,代表国家的政府“在实施管理技术环境的一般规则中起主要作用”[5]215,制度规则直接影响资源的交换,管制着技术发挥的环境和空间。政府要对外部的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公众和国际组织等其他应急救援管理主体进行权力的授予和制约,同时要用法律来保障危机状态下相应权责机制的正常运行,实现紧急权力规范化。[8]
联动是纵向制度协同和横向组织互倚交织后形成的网络。首先,应急救援组织联动可视为组织领域的行政联合,以应急指挥平台为中心,这种联合,有利于社会组织在应急行动中形成整体力量,有序地开展救援活动,有效地发挥作用。其次,正确认识各不同类型的组织在应急救援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组织与现实任务对接。发挥基础作用的应急救援社会组织,主要在社区常态化非危机情形下工作,倡导人道主义价值观和公益慈善宣传,提高公民人身安全防范意识,广泛开展应急避险知识的宣传普及。应急救护培训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包括心肺复苏、止血等专业技术培训。专业性应急救援组织在政府的授权和监督下,在重大的应急救援行动中,配合消防部门、武警部门开展救援活动,在小型的地方性局部地区,开展救援行动。心理救援机构在非危机状态下在社区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救治,在危机状态下,进入后方现场紧急介入治疗。总之,系统的救援行动过程使得联动响应体系趋于完整。
微观横向联动网络的技术与群落结构之间的互倚关系,让我们看到了由技术任务决定的行动协调路径,还有联通互动的边界及其渗透关系。但是,应急救援体系中组织之间的技术互倚关系不是交互性互倚,因此,互倚性并不是那么紧密,各类组织间常常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的情况,联动就是解决互倚性不足的重要的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