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制度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的制度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的制度建设

企业的制度建设范文1

一、制度建设必须注意系统性、完整性,并突出重点

公司制度建设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每项制度又包含具体完整的内容,各制度起草小组在制订制度过程中,要根据公司管理需要和轻重缓急突出各阶段的建设重点及制度本身的重点,注意制度与制度之间的系统性、关联性。比如,物品管理规定,涉及办公用品、各类低值易耗品、各类办公家俱、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管理,其重点应该突出固定资产的管理,在制订时要与采购、预算管理、会计政策等制度关联,车辆管理规定、计算机网络硬件管理规定等在制订时要与物品管理规定的相关内容统一。

可能存在的误区:内容面面俱到,但重点不突出;制订时就制度而制度,孤立存在,不考虑关联制度,或矛盾或重复。

二、制度应具可操作性,粗细适度,简单有效

制订的制度需要通过推行来规范管理,如果制度本身不具有可操作性,那么制度就仅仅成为摆设和累赘。制度的表述或表现形式与操作性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提高制度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制订的制度要有粗有细,粗的地方符合原则性管理要求,细的地方则符合操作性管理要求。基本管理制度的条款尽量是原则性的;具体管理规定、办法、细则、流程等要细化到可具体操作。同一项制度的不同条款也可有粗有细,原则性条款尽量概况,操作性条款在不影响功能及操作情况下尽量精简。 另外,一项具体制度是采用规定形式还是流程形式,或者两者兼有,或规定中附带流程,我认为应该看哪个形式既便于执行,又简单有效。如果规定更简单且可操作的,就不再制订另外的流程。如果规定不直观,可附带流程。如果流程本身很复杂,条件判断框等过多,可通过规定来明确。如果两者内容相差不多,只取其一。

可能存在的误区:制度或条款过原则或过细;同一管理事项的规定与流程内容相差无几。

三、制度建设要切合实际,适当超前

制订制度要从企业实际出发,要切合企业实际,切不可照搬或网上下载后略改完事。这就需要事先进行周密调研,要考虑现有的做法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要宽严适度、逐步提高,并考虑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和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但不宜过超前。如果制订制度有难点或不够成熟,可先试行,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不断完善。如果相关管理事项过超前,没有相关制度或做法可借鉴,可在工作中边总结,边以备忘录形式记录有关做法,待条件成熟时再行制定。

可能存在的误区:制度与现实脱节,或过于超前,即使制定了,也得不到有效执行。

四、要注重制度的推行、检查、评估

企业的制度建设范文2

关键词:科技进步;会计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2

一、我高新技术产业相关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制度建设存在空白

2006年2月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其中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并从2007年开始实行全行业的会计制度。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开始对在工业经济发展起来的会计制度产生巨大的冲击,带来各种各样新的问题。例如,产品成本的核算,作为企业会计核算的重点环节,我国却至今没有出立系统的成本会计准则,成本核算的规定分散在多个具体准则中,十分零散,而且在成本核算范围、核算方法以及信息披露方面跟国际会计准则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与国际趋同的成本会计准则尚未制定,导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时,经常遭受反倾销调查。现在,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制造成本法,其中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期间费用如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则计入当期损益。而反倾销调查机构认可的产品成本范围更广,涵盖了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一般费用等诸多内容。如果在应对反倾销调查时不能提供完整、准确的成本核算资料,就不能及时地采取应对措施,降低了胜诉的机会,有的企业甚至会直接放弃应诉,导致企业失去海外市场,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2.制度内容尚待完善

会计制度发展到现在,内容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被忽视的地方。仅就涉及到企业科技进步的会计制度内容来说,新会计准则中关于无形资产部分,就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研发费支出的总范围的规范和研发支出与开发支出的划分标准。这些问题在企业经济活动的实际操作中会产生一些障碍。缺乏对研发费总范围的规范可能导致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只把较少的物资资源作为企业的全部资产,忽视对技术、人才投入的计量,导致市场对高新技术产业产生错误的价值估计。

固定资产是高新技术企业重要的生产资料,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资产中占绝大部分。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按照规定,生产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费计入“制造费用”,非生产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费计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或“其他业务成本”。这些规定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按历史成本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没有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价值随之增加,之前计提折旧积累的资金无法满足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导致企业的研发活动难以为继,生产规模逐渐缩小。第二,在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自动化程度较高,产品的成本结构产生了很大变化,直接人工成本的比例大幅减少,而折旧费用的比例大幅增加,如果仅仅把折旧费作为成本费用的明细科目而不单独设立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不符合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原则,也不利于对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分析。第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对象不合理,根据规定房屋和建筑物都需要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但是随着房价的上涨,很多房屋、建筑物的原值远低于现在的公允价值,对房屋、建筑物计提折旧导致账实不符,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且计提的折旧额被计入成本和费用,使得产品的成本提高,会削弱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

3.制度执行存在问题

除了会计制度建设存在空白和制度内容尚待完善之外,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会计制度的执行也存在问题。以跟科技创新企业密切相关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一无形资产》为例,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一定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这一规定相对于以前一刀切的费用化处理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从准则规定上看似很完备,但企业研发费的会计处理中很难将研究支出与开发支出区分开。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包括研究活动和开发活动这两个方面,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可能有相互交错的成分,如果在科技成果转换之前确认研发项目能否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区分的标准具有模糊性和主观性,那么这种方法很容易被用作调节利润的手段。

二、改进我国财会制度的对策

1.不断完善会计配套制度的内容体系

针对会计制度建设中存在的空白,应该关注经济环境的变化,强化会计实践研究,针对经济发展中新的会计问题不断完善会计制度,确保会计制度调整的可行性和及时性。会计核算方面,针对会计制度中存在的空白,应当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抓紧研究和制定成本核算等会计准则,使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和其他会计业务处理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指导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高新技术产业中,科技创新的信息不对称,我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中一度处于独立发展状态,社会分工的细化导致信息不对称,科研机构不了解企业的运作和产品的生产,而企业的管理层不了解科研成果,无法把握核心技术。这种信息不对称很可能就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针对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这些特征,会计提供的经济信息和会计核算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分散风险,信息的披露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同时会计在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例如对信息供给和需求以及信息披露的时间、内容、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会计分配与激励方面,完善的权益分享制度,不仅能保障科技研发人员相应的经济权益,也能为企业留住人才,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在会计分配和激励制度的改进中,应当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在产品研发完成后的销售阶段,应当准许企业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率提取研发基金用于企业科技创新研究的推广活动,让国家的优惠政策真正为企业所用。

2.不断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会计核算体系包括会计核算、分析、检查、预测、决策和控制的方法。在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中,成本费用和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不同会导致企业的产品成本出现很大的偏差。高质量的成本信息不仅是企业进行科学决策的依据,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要求。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中对成本核算制度存在的空白给企业的具体执行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为了提高研发费用会计核算的可操作性,对于普通的企业研发支出较少,可以依据重要性原则,直接将其作为当期损益处理;而对主要是研究、开发活动的企业,如软件开发、电子信息类企业,可将研究、开发费用全部予以资本化;对于一般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这些企业对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开发活动且研究、开发阶段投入较大,应该从两个角度进行处理:如果开发活动获得成功,那么则应该把开发前期进行的研究及开发阶段的全部成本予以资本化,并在报表中列示出本期转回的以前期间确认为费用的资产金额,来保证报表不致受误解;如果开发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则应当把研究、开发成本计入当期费用,并在报表中进行披露。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中出现的新情况,建议采取如下对策:一是在折旧方法上,保持与税法的协同,增加一次扣除法,将价值较低的一般设备和单位价值在规定之下的研发设备一次性计入成本费用,不再分年计提折旧;二是对研发设备强制采取加速折旧方法,降低科技企业研发设备的价值贬值风险;三是对科技企业的设备可以采用现值法提折旧,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资金需求。

3.在会计准则层面提供操作指引

在国家的会计制度建设中,会计准则主要是对会计问题的原则性规定。而在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中,由于各方对会计准则内容的理解角度不同,采取的操作方法也大相径庭,导致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大大降低。为了提高企业经济信息质量,有必要在企业准则层面为企业提供操作指引,完善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以企业的研发费为例,根据企业研发费与会计实践的研究,对研发费用和开发费用做出具体的划分标准,为研发费的会计科目设置、核算、信息披露做出相应的操作指南。对于可能对企业科技创新产生较大影响的准则内容,如固定资产、所得税、政府补助、股份支付等也应当结合企业的具体实践情况,不断细化准则内容,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制定出操作性指引。

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需要科技、人才、市场、生产链等多方面的支持,也需要财会制度与时俱进,以完善的财会制度及时掌握企业的经济动态,加强企业各部门的协作和监督,从而节约生产、销售、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开田.科技革命与会计管理范式创新[J].管理世界,2013(1):150-151.

企业的制度建设范文3

关键词:内控制度;建设;原则;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4-0037-02

内控制度是指企业为维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信息正确和财务活动合规、合法,贯彻经营决策,实现经营目标,促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在企业内部建立并实施的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监督检查和调整的制约机制。

一、当前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领导重视方面。任何一个企业的内控制度的执行必然受到法人治理结构、管理理念、组织制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内控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它决定着其他要素能否发挥和怎样发挥作用,影响着控制目标的实现。有的企业对内控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单位负责人超越内控制度控制行使职权 ,使内控制度执行起来大打折扣,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二是内控制度建设方面。有的企业建立了规章制度,但制度不全或没有随着业务发展和客观环境的改变而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有些新业务已经开展,但相应的制度未建立;有些制度侧重于法律约束,缺乏必要的程序控制,有些制度缺乏必要的奖罚措施和缺乏严格的检查。有的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制约了内控制度的有效发挥。

三是在管理人员素质方面。有的企业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管理人员在技能上不能达到实施内控制度的基本要求,对内控制度的程序或措施经常误解。管理人员对内控制度的意识偏差,会导致内控制度局部形同虚设,造成企业管理混乱。

四是缺乏内部审计机制。内部审计机制是企业内控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有的企业对建立内部监督不够重视,内部监督体系残缺不全、职能没有充分发挥;有的企业没有制度化的内部审计,严重影响了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力,损害了企业的利益。

二、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原则

“不相容”原则。企业在设计、建立内控制度时,首先应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其次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企业必须建立授权审批体系,明确授权审批的范围、授权审批的层次、授权审批的程序、授权审批的责任。企业对于重大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审批或者联签制度。

控制“人的行为”原则。人是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既要制定完善符合企业价值理念和经营管理实际的内控制度、操作规程、工作标准和考评办法,又要制定完善员工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职业道德等行为规范。

还要建立决策、经办分离制约制度和经办分离制度,使决策人员与执行人员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同时还要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定期盘点和账实核对,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资产的直接接触。

三、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措施

1.健全完善内控制度。对内控制度建设需要进行系统的思考。内控制度建设是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之一,涉及各个部门和各层管理人员,应在宏观层面要做好内控制度建设的规划工作。内控制度要涵盖企业管理的各方面。运行过程中发现漏洞要及时进行修改、补充、完善,不适应的制度要废止,使内控制度覆盖各个角落和环节,不留漏洞,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控制系统。此外,内控制度还要随着新的业务和客观环境变化而变化。 转贴于

2.加强内控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内控制度管理的价值在于可执行,执行者对制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是关系到制度执行与否、执行好坏的关键。因此,对内控制度的教育培训工作就起到了一个信息增强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主管部门要及时有效宣贯内控制度。对内控制度的宣贯工作还要形成制度化、长期化和专业化,并宣贯到制度所涉及的各个部门和员工。

3严格执行内控制度。内控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只有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做到一视同仁,奖惩明确,考核到位,善始善终,才能使内控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内控制度本身又是一种监督制度,不但要对企业经营进行监督控制,还需对内控部门本身实施再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使内控真正发挥作用。要提高领导意识,切实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建立良好的适应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控制环境。

4.提高内控人员素质。内控制度制定得再完善、再合理,如果没有负责的、称职的人来执行,其作用将大打折扣,甚至没有作用或起反作用。要注重对内控制度执行人员的选用和培养。内控人员应该是企业中有较高管理能力的人员,熟悉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这样才能很好地监督执行规章制度,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全面提高内控人员的素质,就必须加强业务培训,及时更新观念,使内控人员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是一个以终为始、与时俱进的过程,它直接影响到到企业基础管理能力的提升,关系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来自市场竞争、企业成长等方面的要求必然会促使企业更加关注自身的内控制度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企业的制度建设范文4

关键词:加强;民营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是创造就业机会、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对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应该如何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的环境

信用担保的基础是信用制度,它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社会信用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是提升民营企业的信用,增强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融资的信心,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首先,要切实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的资信度、诚信度。企业的信用基础是建立在企业规范化的财务会计信息基础之上的,目前民营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够健全,尤其是新创业的民营企业。对要求提供信用担保的民营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新《会计法》的要求,依法立章建制,规范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财务会计信息,健全民营企业的财会制度、票据制度以及与管理部门、金融部门共享的企业信用信息制度等等。

    其次,加强信用基础建设,对民营企业实行信用评级制度,建立规范化的企业资信评估体系。为了沟通银企之间的借贷通道,使担保机构能按民营企业信用提供担保,引导和促使资金流向信用好的民营企业,可以设想把民营企业、银行和参与信用评估的中介机构三个方面共同作为信用主体,把经营信用、资本信用、质量信用、完税信用和个人行为信用五个方面作为信用制度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民营企业基本情况和不良记录的收集,建立民营企业资信档案和企业经营信誉档案;建立以信用登记、信用评估、风险预警、风险管理、风险分散等为主要环节的信用制度,将民营企业经营者的个人信用、企业信用与银行审贷、信用担保机构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信用评估机构或担保机构对民营企业和信用等级评估,提高其资信透明度;然后再由银行或担保机构根据评估报告决定对民营企业的放贷与否和放贷额度。

2建立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基金,促进民营企业融资的良性循环

    担保基金是专项用于履行保证责任时代为清偿银行贷款的资金,是一种商品范畴、市场机制、企业行为、符合国际惯例和中国法律的新型的商业性担保公司个人消费贷款。担保基金可以由两部分所组成:一是启动资金,是由政府出资的铺底。这部分资金不在于多少,但必不可少,它体现了政府的支持,同时也使会员企业增强了对担保机构的信任度和信心。二是会员企业缴纳的保证金。这是会员企业以资金形式体现对自身信用的保证和承诺,同时也是与其贷款申报数额挂钩的基数。要形成科学的约束和风险防范机制,必须注意把握好四个环节:一是担保基金必须全部存入银行;二是担保贷款放大倍率必须限制在担保资金的5-10倍;三是严格按照标准选择企业和担保项目;四是加强评估,控制风险代偿率。

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基金是非营利性的,要保持其可持续性,既要规范管理,回避决策风险,又要持续注入资金,保持一定的规模,要实行信用担保基金的“资金来源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风险分散社会化和约束机制有效化”,不断为成长性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型、知识型、特色型民营企业服务,支持民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采用“政府为主社会为辅,多元募集滚动发展”的方针,通过政府投入、受保企业风险保证、担保机构多方筹集和经营效益补充等途径来筹集资金;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做到约束机制有效化;调动和组织社会资源共同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避免将风险全部转嫁到政府特别是财政的弊端,使得风险分散社会化。

    信用担保是高风险行业,担保机构应该注意探索和设计一种合理的架构,建立科学的内部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采取措施识别、防范、控制和分散风险,把可能形成的损失控制在可能承受的范围内。根据目前中国民营企业担保基金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可设立代偿损失的目标预警、受保企业的信用记录、受保企业的风险担保与反担保、对受保企业的生产运行状况和财务状况实行运行监测、对到期和逾期的担保贷款进行债权追偿等。民营企业担保基金最终体现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和提高财政收入等社会效益上,因此还要确定合理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的绩效评价指标、允许代偿比例和后续资金。

3畅通融资渠道,积极推动民营企业直接融资

利用上市公司载体,开展资本运营,通过配股、增发、股份制改造和规范上市、债转股等资本运作手段,鼓励具有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和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的民营企业直接在证券市场上获取资金,促进直接融资。 另外,保险公司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形成了资金的扩容,提高了股市的扩容速度。这种情况无疑是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以解决“资金饥饿症”的良好契机,是中国金融市场从资金供给角度对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支持。

企业的制度建设范文5

关键词:现代企业;会计制度;措施

1.现代企业会计制度所面临的新环境

1.1信息时代带来的会计工作环境变更

会计电算化时代的会计岗位责任制流行使会计工作环境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会计工作必须依靠电脑和相应的会计工作软件,使会计工作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企业ERP使用的雏形。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会计工作面临着会计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局面,电算化时期的ERP使用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会计工作的要求,除了依靠电脑和相应的会计计算软件进行会计统计工作之外,会计工作系统的建立和会计信息网络化成为目前的会计信息技术主要发展方向。在电算化时代,会计信息的形式仍以纸质为主,财务收据和表单还需要通过人工核对之后才能进行存档,而在会计信息化进程中,会计信息的产生、存储和传递都可以以电子信息的形式完成。为了加快会计信息化进程,企业也必须在信息技术更新方面做出适当的判断和选择。

1.2知识经济带来的企业资源条件变更

知识经济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形态,这不仅使生产力的形式发生变化,同时也使企业的财务发展要素产生巨变。当今知识经济的发展将大批电子产品和大批专业人才推向市场,必然会使市场经济中关于“人力”的部分发生改变。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所依靠的不再是有利的地理条件、有利的资源条件和国家政策的支持,而是是否占有足够多的高新科技、高新人才和信息。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市场发展中各企业对人才的竞争和对信息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企业在成本核算和企业经济利润获得方面的判定,也必将以“知识人才”和“信息”为主要因素,会计核算的内容由单纯的“货币”向“拥有货币价值的知识和信息”演变。

1.3新会计准则带来的会计制度变更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开始在各企业实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的账务处理、核算方式、报表披露的方面进行了修改,该准则的变化必然对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经济管理工作带来重大影响,同时也对企业的会计制度带来重大影响。总账、报表、财务分析、预算管理等以及企业会计科目预置、会计事项处理、会计报表模板等制定都受新会计准则的制约。为了适应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行为的要求,企业需要对内部会计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使会计制度涉及计算项目更精细、系统更加完整,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丰富是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另外,企业会计所呈现的信息的真实性以及会计制度作为内部控制办法的有效性将会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督。

2.现代企业会计制度实行中的问题

2.1会计工作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力度不够

以会计工作实现对企业资金和资源的控制是会计工作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方法的主要职能,也是会计制度中对会计工作作用的基本要求。但现存的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的内部控制力度上存在缺失,大多数会计控制的目标都在“节约控制本身的成本”上,这使得内部会计控制呈现出“临时性”和“区域性”的特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系统化不强,使会计控制的效果削弱;另外,大多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手段仅能满足企业基本财务工作的需求,计算企业的成本和花销,得到企业的利润,而不能知道企业内部管理的其他管理手段,这说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还处于“人工控制”的状态。尽管大多数企业已经启用财务ERP进行会计控制管理,但是并没有将会计控制管理的先进手段与企业其他内部控制管理的手段结合起来,因此,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仅能体现在基本的利润获得方面。可见,单一的会计控制手段是不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如何将内部控制各个环节的企业ERP使用进行系统性的综合,是企业会计制度建设应该考虑的问题。

2.2会计工作对企业风险的应对能力较低

在企业现今的发展中,风险已是不可避免的。除了市场上充斥的各种竞争之外,由于企业投资不利造成的大量资金流失以及企业文化,产业类别和产权结构等风险也比比皆是,企业高级员工流失也是企业要面临的风险之一。会计工作将企业的资金核算和总结为主要工作内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合理使用企业资金的依据,对风险进预测和规避也是会计工作的责任之一,而在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中,有关于风险预测和规避的办法较少。由于会计工作对企业风险的应对能力低导致企业的经营战略受到影响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的发展受到阻碍的情况比比皆是。通过会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高会计工作对企业风险的应对能力,是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2.3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会计信息化的介入使作为内部审计“中枢”的会计审计能够与企业其他内部审计工作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信息化对会计审计工作的细化使企业其他内部控制部门的资源消耗有了明细的报表,企业其他部门的内部控制结果能够完全体现在会计核算中,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更容易被观察出来,这将加强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对内部控制策略制定的方向性更强;另外,细化的会计信息的结果也对企业员工福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产生影响,这就意味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作用不仅限于对企业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估,还能够对企业目标制定的提供建议,但大多数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是不足以承担以上会计信息责任的,首先,会计信息处理效率较低,会计信息的网络化建设还有欠缺,另外,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需要靠严密的会计核算方法作支撑,而大多数企业的会计核算办法只能满足企业账面需求,在会计制度建设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2.4会计工作人员能力不足

会计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目前会计工作发展的主要趋势,通过管理制度的制定和会计工作技术的引进实现基本的会计信息化是各企业进行会计制度建设的主要目标,但是会计工作人员的实际职业能力与会计信息化实际工作的要求还有距离,很多企业为了节省资金,仍沿用年龄较大、习惯于传统会计工作的职员,这些人在信息化工作中的适应能力差、职业技术也不够完善,经常出现统计方法选用失误、不能按照规则操作软件等问题,致使会计工作的效率降低、会计数据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即使有些企业聘用已有电算化会计上岗证的工作人员,但这些工作人员可能在会计电算化工作中显得游刃有余却不能将信息化工作完成的尽善尽美,也就是说,聘任的工作人员可能熟悉会计核算软件但是在会计信息网络建设和使用方面的能力较低,会计信息化的实际效果仍旧难以显示出来。

3.强化现代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措施

3.1完善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理论的具体化,是进行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是在企业会计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制订方面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从1992年至今,会计准则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调动和细化,国家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为企业的会计工作提供基本蓝图,但由于各企业内部条件差异很大,企业发展目的各有不同,会计工作实际也有很大区别,国家公布的会计准则仅能为企业内部的会计准则提供纲领性的建议,要提高会计工作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力度,在国家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形成适合于企业自身的会计准则是十分必要的。首先,企业应该根据国家会计准则下的会计实践分析当前会计工作的弱点,寻找企业目前会计制度中与国家会计准则存在偏差的内容并进行改革;其次,企业应该将会计工作制度进行细化,依照国家会计准则制定细节性的企业会计工作规则,即在企业环境下实现会计准则的精细化和操作性,使会计准则真正成为指导企业会计工作的规则;第三,企业还应该根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会计工作法律条文制定企业内部会计工作奖惩条例,使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有章可循,保证会计工作的实际效果;最后,企业应将会计工作的准则的制定纳入到企业的整体管理制度当中,这是保证企业会计工作与企业其他内部控制工作协调统一的关键。

3.2创新财务核算项目

现代企业会计工作对企业风险的应对能力较低,主要是因为会计制度中的很多核算内容都不能反映企业资金使用细节,仅从企业资产总体上进行会计核算是不够的,因此,企业应创新财务核算项目。首先,会计制度中关于财务核算项目的规定中应包括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全部项目以及数量的清算,并在企业整体资产项目和数量清算的基础上进行资产质量、使用效率的清算,明确企业资产呈报的周期。其次,应使用多次清算和循环清算等方法,使会计核算呈报周期能够将账面和实际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企业的资产核算与企业资产实际使用情况相符合;另外,还应该寻找企业常见的风险漏洞,将可能的风险作为会计核算中的一项内容,例如,针对员工建立工资信用管理制度以管理由于员工流动带来的经济风险,在会计工作中将员工流动损失与员工工资信用结合在一起进行核算,能够反映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也能够使企业管理者重视到员工流动和员工工资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3.3加强企业会计工作信息化建设

要解决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企业在会计制度建设中需要对会计工作信息化建设投入大量资金。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建设只能使会计工作更加系统化和具体化,但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会计信息的高效利用,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则依赖于企业信息网络化的提高,通过网络化建设使会计信息公开、透明、上报及时,是保证会计信息高效使用的关键。企业首先应做好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控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设置操作权限、内部操作制度等限制;同时要加强网络安全意识与能力培养,充分利用信息加密的存储功能和防火墙等,在技术上为会计信息化提供支持,同时也是会计系统正常运行的保障;其次,对授权在审批的过程中就要加强控制,落实会计信息责任制,确定不同岗位的岗位职责范围;最后,还应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对会计信息化的档案做好存储、安全保护工作。制定档案查阅权限与手续,不同介质的会计信息资料注意保管方法,防止磁介质资料的病毒感染与损坏。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重视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价,只有公正地评价会计信息质量,才能发现会计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才能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确实的提高。建立会计信息评价体系是提高会计信息利用率的根本方法,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对会计信息建立科学完善的评级标准并辅以一定实地调查,政府则应负责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督,定期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评级和公告,促进上市公司改进信息披露等。会计信息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使会计信息质量更容易被鉴别,从而提高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质量判定能力,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率。

3.4提高企业会计人员职业技能

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以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提升为根本,先进的会计制度以会计工作信息化为前提,以会计管理信息化为基础,没有优秀的会计工作人员,再完善的会计制度都是一纸空谈,解决目前企业会计工作人员职业能力不足问题是强化现代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必要措施。首先,企业应该以会计信息化的需求为基础,设定会计部门的各个职位,重新界定岗位说明书,并且通过猎头招聘的方式网罗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其次,企业应对已上岗的人员的知识水平及知识结构层次进行全面的调查,通过实际操作考核的方式发现其中的漏洞,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再次,企业应对会计信息化发展中的会计工作岗位进行细致描述,并针对各岗位的职责,有目的地进行工作人员的调配,同时将会计岗位责任与绩效工资挂钩,以体现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最后,企业应重视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养,不仅要求会计工作人员拥有相应的职业技术,也要求会计工作人员能够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重视本职工作,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除此之外,政府和高校也应重视到企业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财经院校扩大招生,开设会计信息化专业、增添会计专业课程的内容,重视职业操作技能培养和职业道德培养,能够为企业会计人才选拔和会计制度建设提供根本动力。

4.强化现代企业会计制度建设时应注意的问题

4.1使会计制度的调整和措施的执行符合企业现状

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和实施需要使用到很多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资金的投入也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每个企业发展状况不同,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行业特殊性决定了一个企业成功的会计制度并非对所有企业都有效。因此,要强化现代企业会计制度建设,首先应该保证会计制度改革的措施与企业实际相符合,这样才能保证会计制度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帮助。

4.2加强对会计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以保证行之有效

会计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内容之一,是会计管理的准则,会计管理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手段,其效果显示应该由企业的整体变化决定,因此,对企业会计制度建设和会计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和评定是必要的,企业应将对会计制度实施的监督工作纳入到企业内部监督之中,即使评估会计制度实施的成效,不断修改会计制度的内容。

4.3以企业管理制度的全面优化来促进会计制度的内部控制作用

企业会计制度属于企业管理制度之一,如果企业拥有完善的会计制度而在其他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缺失,如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不合理使会计工作人员对工作存在抱怨,则会计制度实施起来也会十分困难,因此,加强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需要以企业管理制度的全面优化作为保障,只有企业管理制度是合理的、先进的,企业会计制度的内部控制作用才能体现出来。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的会计工作面临着种种新环境,强化会计制度建设是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根本措施。尽管在会计制度建设中还存在种种问题,但只要企业能够继续完善会计准则,创新会计核算的项目,强化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并重视会计工作人员职业能力的提高,会计制度建设就能够发挥其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玲.试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J].中外企业家,2014(5):105-108

企业的制度建设范文6

关键词:工作制造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探讨

中图分类号:F406.72;F4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前言

目前,虽然在我国已经有很多工业制造企业能够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对其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工业制造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管理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是来自财务活动方面的风险,其次,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制度不完善,财务部门的管理决策能力比较弱。因此,优化工业制造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机制,对于企业实现长足的发展具有较为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工业制造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就工业制造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来看,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来自于企业财务活动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度方面的问题。

1.企业财务活动存在着风险

在工业制造企业中,对于财务信息的关注度角度,企业不能及时且准确了解到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导致了企业财务活动开展环节中存在着不稳性因素。如企业应收账款、企业来往账等方面所村在的风险。这些财务活动中风险都将会为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带来严重的阻碍。当企业财务活动透明度低,财务活动存在着弄虚作假等情况,导致企业财务内控难以实施[1]。

2.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制度不完善

工业制造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危险,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针对企业项目发展进行相应的财务控制,并且为企业发展提供相应的决策。然而当前,工业制造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制度建设不完善,一方面来自于人员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内部控制方法。工作人员工作疏忽,而出现了才财务管理效率低下的情况,以及在缺乏科学的财务控制制度下,财务管理形式涣散[2]。

二、工业制造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建设对策

化工业制造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需要在企业中落实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并且完善企业的资金结构,逐渐的提升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能力。

1.实现全面预算管理

为了完善工业制造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建设,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方式,提升企业综合经济实力。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具有较为突出的作用,是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工具,能够实现企业资源的配置。同时能够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化处理,为企业绩效管理提供相应的依据。在全面预算管理环节中,主要包含了经营预算、财务预算、资本预算三个管理体系,这三个预算管理体系相互衔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在经营预算中,通过销售预算管理企业期末存货预算、生产预算、销售以及管理费用预算。然后将这些预算内容与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等建立联系,最终产生现金预算。现金预算属于财务预算中的核心,包含预计损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在资本预算环节中,主要对企业新增固定资产、长期投资以及投资收益预算进行综合管理。工作制造企业财务实现全面预算管理,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模式,以企业战略目标来规范实际行动[3]。

2.完善企业资金结构

对于工业制造企业而言,优化内控财务制度,需要通过完善内部资金结构的方式,促进企业发展。工业制造企业的资金结构需要根据企业自身发展计划和偿债能力,来确定企业的实际资金结构,以促进企业能够实现高效发展。在企业筹资环节中,需要对企业现有的经济规模、经济实力以及企业负债、企业偿债能力等进行分析,选择适合企业的经营方式。成本最低方式比较适合于工业制造企业,以降本增效的方式,提升企业综合实力。例如,在对企业资产负债结构进行分析环节中,资产负债率的比例下降则意味着企业经济实力增强,企业潜力有待于发挥;企业资金来源充足,获利的能力需要根据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来确定。管理者需要在了解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以企业战略为核心,为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财务策略。

3.提升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素质能力

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素质能力决定着企业财务内控建设,为了提升企业财务部门内控制度建设水平,在工业制造企业中还需要以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为改革点,进一步提升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得其实际的财务工作能力提升。具体的实施环节中,为企业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制定培训计划,为其在工作之余开展相应的财务培训。企业及时对财务人员进行相应的知识培训,如专业技能的培训、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会计电算化培训等。同时引入先进的会计制度,防止财务风险的出现,实行会计轮岗制度,全面的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4]。

4.建立财产保全制度,防范生产风险

完善工业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度,还需要在企业财务部门建立菜场保全制度,以防范生产中所存在的风险。在财务部门内部严格执行财产保全制度,限制未授权人员对企业财产的接触。在具体的管理环节中,以定期盘点、实时核对的方式,对企业各种类型的财产进行安全管理。同时与企业财务监督机制相互结合,实施企业财产监控。财务部门工作人员需要针对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点建立风险管理系统,借助风险的预警、识别、分析等方式,对工业制造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防。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针对工业制造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应用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当前,企业财务活动存在着风险、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阻碍着工业制造企业的发展。优化工业制造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需要在企业中落实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并且完善企业的资金结构,逐渐的提升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璇.浅析工业制造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建设[J].财经界(学术版),2014,17:229.

[2]朱蕴博.浅谈电信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5,04:26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