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用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用管理范文1
2我国信用管理现状
2.1企业信用制度不健全。国内外关于信用方面的相关法律文献有很多。如:国际上的~w'ro的基本原则》、《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服务贸易总协定》等;国内的《合同法》、饭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我国硎法也对诈骗犯罪行为处以刑罚和规定。
22企业信用意识淡薄。一方面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企业问经营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使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水平低下,欺骗贸易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目标发生偏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信用管理。
2.3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企业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在风险控制和信用管理问题上职责划分不清,相当多的企业是由销售人员或其他部门人员兼做信用管理工作,其根源在于这些企业没有设立—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缺少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职能,没有专业人员从事信用管理工作。
2-4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信用管理包括资信调查、产品赊销、应收账款收付。在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以上环节上还存在很大不足。资信调查的内容包括贸易对象的政治状况、资信情况、经营范围经营能力等。由于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不可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些信息,势必增加贸易的风险。信用管理的方法不当、技术落后,使企业产品赊销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赊销风险缺乏客的估计,造成我国多数企业面临严重的”债权’危,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企业信用管理范文2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然要和客户搞好关系,所以,对客户的信用度进行正确的判定变得非常重要。企业只有了解到客户的信用度,才能给客户提供合理的结算方式和信用额度,这样既保证了企业和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又为企业降低了一定的经营风险,可见,信用管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意义重大。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其具体表现:首先,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如果各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比较完善,企业间就会以诚信的态度进行交易,这必然会让交易市场变得更加稳定,更会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有利于维护市场的经济秩序。在当今时代下,企业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一些企业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往往会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这必然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而如果各企业都讲诚信,守信用,那么不当得利的情况就会减少,公平竞争就会增加,市场的经济秩序就会转好。最后,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企业只有讲诚信,才能获得良好的口碑,才能创建知名度高的企业品牌,才能让企业自身更具竞争力。如果企业不讲诚信,那么企业就难以迅速发展,更会面临破产的风险。例如: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当地著名的食品生产企业,它主要以生产月饼、元宵、各种糕点等食品为主,在没被媒体曝光前,该企业的经济效益良好,每年至少有两、三千万的收益,但是,自打该企业出现“陈馅事件”后,南京冠生园的商业声誉一落千丈,企业形象几乎降到冰点。时隔半年,企业生产难以为继、申请破产,究其原因是该企业本身失去了起码的“诚信”,不重视产品质量,只想着获取不法利润,结果既害了消费者,又害了自己,更给当地月饼市场也带来了严重影响。可见,企业自身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完善,就不会为了谋取利益而使用“陈馅”生产月饼,就不会造成企业破产。
二、我国企业在信用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尽管我国工商企业一直在研究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办法,但是,我国工商行业信用管理还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我国工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部门太多,这必然给企业信用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财务部门不了解客户的经济实力和实际情况,只知道客户和本单位间的财务往来状况;而企业销售部门了解客户的经济实力和经营情况,而不知道客户和本单位的财务往来状况,由于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对客户的认知不同,它们在企业信用管理中必然会出现意见分歧,这必然会造成企业信用管理的正常开展。其次,销售部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会给信用管理带来过大的风险。企业销售部门的工作人员是以业绩论英雄,工作人员销售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销售人员的工资档次,更有些企业单位的销售人员工资实行全额绩效,也就是说,这些销售人员没有基本岗位工资,只有销售产品,才能得到报酬,所以,销售人员往往会为了获得提成而违规操作,或者隐瞒客户的一些不良信息,这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如果真的出现问题,后果往往是难以预测的。最后,财务部门独自承担信用管理工作,会出现信用管理不合理现象。例如:财务部门只了解客户和本单位的财务关系和财务状况,财务部门分析企业信用度的好坏也只是以财务往来账目资料为判断依据,而有些企业单位可能和本单位合作时间较短,根本无法以财务往来账目为判断依据,很容易造成判断错误问题出现,因此,让财务部门独自进行信用管理是不合理的,只有发挥单位内部各部门的优势,让各部门相互间沟通和协商,才能保证企业信用管理更加合理化,才能为企业降低一定的经营风险。
三、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手段
1.提高全体职工的信用管理意识
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不是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人就能完成,它是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才能做好的。因此,企业要多宣传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意义,让全体员工都认识到信用管理是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只有全体员工相互沟通、共同合作,才能保证企业信用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为企业降低一定的经营风险。还有,企业也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信用管理,以避免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出现漏洞。
2.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在以往,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主要依靠销售部门或者财务部门,这必然会导致企业信用管理不合理问题出现,因此,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非常必要。企业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后,该部门可以对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进行科学分析、合理规划,以保证企业信用管理向系统化方向发展。当需要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时,该部门完全有精力进行一系列的调查走访,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只需要简单的配合工作可以了。
3.提高信用管理者的能力
信用管理者是企业信用管理的领导者,他的工作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工作的优劣。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信用管理者一定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有调节部门关系和优化员工配置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信用管理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努力。
4.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管理系统
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管理系统有利于企业信用管理的顺利开展。信用管理工作人员要及时收集客户资料并归类建档,而且要及时进行信息更新,通过资料来判定客户的信用度并进行科学评估,还要给客户设立信用额度。还有,信用管理人员也要多去税务、工商部门了解客户信息,多收集有利于评估客户信用的有关资料。
5.严格审查客户信用额度
针对有些销售人员为了自己获得利益,瞒报客户不良信用信息问题,企业内部一定要严格审查客户信用额度,避免出现超额度赊欠问题。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当客户需要赊欠货款时,不管是谁办理赊欠业务,都要经过信用管理部门进行信用评估,杜绝一切违规操作问题出现,保证客户信用查询按流程办理,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6.实行客户等级制度
企业信用管理范文3
论文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信用交易已成为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和经营方式,企业信用管理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本文力图从企业微观层面入手,选择从内部会计控制视角,利用企业现有可操作的会计控制手段,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即基于内部会计控制的全程信用管理体系。
企业信用管理就是通过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各种信用信息与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判断,对客户的信用质量做出评价,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权衡,进行恰当的信用决策,并对产生的应收账款进行管理。由于中国大多数企业自身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尤其是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不健全,导致信用管理缺乏长效机制的保障。信用管理部门是组织的职能部门,必然存在着与其他部门在业务上的协调与监督。信用管理与内部会计控制的结合,利用会计控制的思维和视角去改善现有制度,整合企业价值链管理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
1.基于内部会计控制的全程信用管理体系的提出
对于全程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已有一些学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谢旭提出的基于销售——回款全程业务流程的信用管理体系;陈晓红教授等人提出包含企业授信管理和受信管理的企业信用管理的全过程控制方法;文亚青教授提出的包含经济信用、法制信用、道德信用在内的“三位一体”的企业全面信用管理。但它们都存在过分关注应收账款的回收,微观层面的操作性不强、过于关注宏观环境的探讨等问题。
笔者认为,全程信用管理体系较适合与内部会计控制的思想和制度程序相契合。全程信用管理体系是从销售——回款的业务流程的角度设计的,提出将销售与回款之间的核心业务流程进行整合,通过对整个信用管理流程的关键点进行控制,保障信用管理各项工作顺利展开,保证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
全程信用管理体系主要分三个层次,管理制度、程序措施、控制环节。现代信用管理的控制体现了事前客户资信管理、事中赊销管理、事后应收账款管理的三重控制模式,设置了从客户开发到追收欠款的关键控制反馈节点,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回环流,保证信息流的畅通、真实、完整,为未来管理控制奠定基础。这样的信用管理体系适应了我国大多数企业设立信用管理部门的初衷——解决现存的大量应收账款欠款、呆坏账等“历史遗留”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帮助企业进一步规范客户管理、销售签单的日常管理制度问题,逐步实行成熟、规范化的信用管理,建立起企业自身信用管理体系。
2.基于内部会计控制的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
会计内部控制的循环控制体系和以销售——回款业务为中心的全程信用管理体系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包括:采购及应付账款控制、销货及应收账款控制、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生产及成本会计系统控制。全程信用管理的范围包括:客户开发、订单受理、发货管理、货款收回、售后服务及债权管理。会计内部控制的循环包括信用管理体系的循环,信用管理所涉及的业务流程都是会计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是防范风险、降低风险的重要业务流程。
在公司治理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已提升到战略高度,而会计内部控制处于战略的中心。因此以会计内部控制的要求对销售——回款为中心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造,使其更规范严密操作性更强,权责分工更明确。下面我们将说明如何在会计内部控制环境下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我们按照信用管理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的顺序来重点说明。
2.1事前控制——目标客户控制所谓目标客户管理是指企业在进行客户资信管理的时候,应按照信用管理目标的要求,遵循二八原则(20%的重要客户会为企业带来80%的利润),按照会计内部控制政策及程序,选择获利性客户。做好目标客户管理一般要完成两方面的控制:信用信息的交流与控制、信用分析。
2.1.1信用信息系统的交流与控制信用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和信息在企业的经营业务活动中广泛流动,形成完整的信息流。其管理与维护可以遵循会计内部控制中的计算机化资讯控制的关键控制程序,重点关注以下两方面。
第一,信息安全性。只有先保证安全才有可能让有用的信息传递和流动,支持基层业务操作和管理层的决策。因此,辨别、规范信息搜集渠道,识别防范信息搜集风险,预防信息搜集过程中信息的干扰和失真将保证信用信息的外部安全;信息的分析、开发、管理职责的分离将保证信息的内部安全。
第二,组织管理控制。按照会计内部控制的要求,信用信息处理作业应遵循权责划分控制。资讯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应明确订出,明确信用信息由信用部门专属控制,避免出现信息由不同部门同时控制的现象。信用经理授权应明确信用信息向上传递给管理层和向上他业务部门传递的口径和方式。
2.1.2信用分析
信用分析是对选择的目标客户的经营管理情况、财务情况、市场环境、产品竞争力等为依据对受信方的信用能力或信用风险程度做出的判断和选择。信用分析的控制应主要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信用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预测未来最重要、最艰难的工作。运用内部会计控制对信用风险进行分析,有利于最终风险的防范——应收账款的管理。信用风险结构的外部风险大多是由于受信企业的财务恶化导致的,要综合运用有效的财务分析指标结合相关的信用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其内部风险的产生首先是由会计内部控制出现漏洞开始的,因此规范销售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控制措施是管理内部风险的首要政策。信用风险的分析应由信用经理直接负责,垂直领导信用管理人员,与财务主管、营销主管、销售主管协同配合进行,并贯穿整个业务流程始终。
第二,信用额度设置。根据“二八原则”对客户信用额度进行前期管理既可保证稳定的利润来源,又可规范信用额度管理的重点,避免管理分散化。企业对目标客户的信用额度的确定应该以授信企业自身为出发点,受信客户为导向。不同的管理层级应该拥有不同的信用额度授权,不同的目标客户可以得到的信用额度应该符合企业的经营方针和政策。一个可参考的公式是:信用额度=客户预计年销售额/360×信用期限。根据会计内部控制的思想,信用额度的设定应与企业相应的内部价值链活动保持一致。
2.2事中控制——赊销成本控制
这一阶段涉及授信企业的大部分业务活动,并且也是会计内部控制中交易循环控制的重点,基本上包括了销售与应收账款控制、采购与应付账款控制以及生产成本控制。因此企业在赊销管理的控制重点应该关注现金流的风险和成本,产品生产和服务。
2.2.1现金流风险和成本控制
现金循环周期可以反映受信企业和授信企业双方的现金流情况,是现金管理和内部控制(在这里会计控制的现金管理不仅仅是防范舞弊的牵制管理)的重点企业。信用管理应该把信用周期与现金循环周期的时间周期协调起来,使信用周期服从于现金循环周期,尽力达到两者的统一。在企业现金循环周期中会发生下述连锁变化:应收账款占用企业资金产生机会成本,企业会短期融资以保持经营活动持续进行,负担贷款利息成本,并且营业资本的投入也会加大,流动性风险相应变大,企业的现金流成本上升。企业控制应收账款额度及期限的关键在于以企业自身整个现金流运动为出发点,考察目标客户的会计政策、盈利能力、财务风险、营运资本和流动性及现金循环周期来制定应收账款额度及期限的信用政策。
一般来说,企业获得详细的预算表、现金流量预测表或管理报表的可能性相比银行低很多,依靠企业公开报表进行分析的可靠性会大打折扣。通过对客户所运用的会计政策的考察与评估,企业可以更多地了解财务报表处理的本质,对随后的盈利能力、财务风险、营运资本和流动性的分析的针对性也会增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客户定期的拜访,业务人员与客户的愉快交流,会对上述分析活动提供极有益的帮助。再有企业应该尽力获得现金流量表(历史的或预测的都可以),因为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相比较,现金流量表很难用弄虚作假和寻机性会计的方法进行粉饰,其信息比利润、资产、公积金等数据更为可信。而且债务的偿还必须用现金,掌握客户重要的现金流信息就可以更好地预测目标客户的信用风险,控制好企业自身的现金流风险和资金成本。
2.2.2产品生产和服务控制
当应收账款正常到期时,客户提出延期或拒绝(全额)付款的最有利的“借口”就是企业销售的商品不符合合同条款,出现产品质量瑕疵、没有按规定运输货物、交付货物等不一而足。企业应首先从操作程序、凭证传递上对采购、库存、生产、配送、支付结算方式严格按内部会计控制思想进行制度管理,标准化流程,这样可以规避该交易纠纷产生的故意违约风险并避免“借口”产生。企业对支付结算方式的选择应格外慎重,特别是对外贸易,我国企业往往吃亏甚大。企业应根据内部会计控制政策的要求选择债权比较有保证的支付结算方式,比如要求以银行票据、信用单(证)、带息商业票据等,甚至可以要求购买方提供信用保险。总之,严格对合同进行管理和控制,及时高效地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是避免客户延期拖欠或拒绝付款的有效方法。
2.3事后控制——应收账款控制
应收账款的收回将最终反映企业信用销售是否会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现金和利润,降低现金流风险。一般来说,应收账款监控的常用分析方法有账龄分析和DSO(应收账款变现天数)。账龄分析解决应收账款的存量问题,DSO解决应收账款的流量问题。企业提供信用额度就会产生应收账款存量,每一笔都有它的年龄,对它的年龄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它的合理寿命和质量,减少坏账的存量。DSO分析收回应收账款的平均天数,当企业提供信用时会预估应收账款收回天数以确定信用额度,保证企业可以承担合理的应收账款流量,控制风险累积。
2.3.1DSO分析
DSO是信用管理部门衡量其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DSO表示每笔应收账款的平均收回时间:应收账款变现天数=(当年年末应收账款余额/当年总销售量)*365。
企业应设定自身的DSO目标,借以做出授予客,信用期限的决策。DSO应考虑到三方面的共同作用,行业环境的客观可评估性、企业自身的竞争态势和定位、客户的导向性问题。DSO分析的直接服务对象应该是应收账款的管理,通过信用期限的评估,做到账款质量的评估,缩短现金循环周期的末端滞留时间,控制坏账产生的时间性风险。
2.3.2账龄分析法
企业信用管理范文4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企业对信用管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的情况下,企业信用管理在企业进行商务运作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的信用管理与企业经营业绩息息相关,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通过对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中的不足,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企业;信用管理;建议
1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监管
目前,我国在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是不完善的,对于失信行为并未采取强有力的惩罚措施,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前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经营业务范围,经营机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变化中得以不断的完善改进。而在企业管理运营机制不断完善改进的过程中,许多新问题也随之显现。与企业经营机制配套的信用管理系统尚未建立,相应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没有同步跟上,这就造成了当前企业新的制度用陈旧落后的理念进行信用管理的局面,导致会计管理不力,内部会计监督控制制度无法很好的贯彻到底层,会计制度形同虚设,从内部破坏了会计监督的顺利实施,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给企业的正常管理和运营带来了相当负面的影响。
1.2 缺乏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
学术界对企业信用管理的研究较少,国内大专院校很少有信用管理的教学课程,信用管理书籍也极为少见。据不完全统计,中国67%的公司没有建立信用管理部门,31%的公司没有对客户详细的信用审核,56%的公司未曾使用第三方的调查信息,全面进行信用管理的企业仅占6%。此外,通过采访得知要进行信用评级等活动也是很困难的事,国内能够提供高质量信用服务的机构或企业严重不足。根据调查,83.8%的公司一般选择通过业务往来及其他途径了解客户的声誉和口碑。完善的内部控制是减少企业应收款的有效措施,是加强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手段,但多数企业管理层和财务人员缺乏内部控制的知识和意识,还有部分企业虽建立了内控体系但执行不到位,制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也是造成企业应收账款增多的原因。不少企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对不上、收不回,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制、责任机制和奖惩办法,缺少必要的内部控制。很多企业为了眼前的既得利益,提高市场占有率,盲目追求产品销量而忽略了资金的机会成本。销售人员为了提高个人的销售业绩,获取销售提成,往往采用赊销的方式,而无心考察购货方的偿债能力。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不严,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思想。风险和成本意识淡薄。对于已经形成的应收账款不做成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导致应收账款大量沉积,从而使应收账款状况日趋恶化,加重企业经营负担。
1.3 企业缺乏信用管理意识
如果说企业信用管理相关部门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不到位,是因为成本太高,中小企业为减轻负担而不为之的话,那么,信用管理相关制度的建设不完善,则反映出企业信用管理意识淡薄。信用管理意识不高,直接导致企业内部运作时忽略信用管理问题,致使一些本可以避免的信用风险无形增高。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内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如信用销售的审批程序不健全,财务、销售等相关部门在信用管理上沟通不利、职责不清、权责不等;信用管理执行不力,对销售和回款的流程缺乏有效控制;客户信用信息档案不完整;企业内部业务人员与客户勾结;企业内部资金和项目审批不科学,主管领导盲目决策等等。二是对客户缺少科学的信用政策和规范的业务管理流程。如对客户的失信行为不敏感,缺少准确判断客户信用状况的办法;没有正确地选择结算方式和结算条件;对客户过度纵容,导致对应收账款监控不严;缺少有效的追讨拖欠账款的手段等等。
2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行业监管机制
从目前我国情况看,对于企业的信用管理问题,我们不能单纯地祈求中小企业通过自律去加以解决。必须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发展实际,通过进一步完善《公司法》、《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法制环境去促进。在企业征信、信用评估、失信惩戒等环节上,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我国,对于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国家“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指引下,它们成为政府有关部门监管的重点。而对于量多面广的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政府的集中管理自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的监管机制。这种机制可以使行业的监管更加专业化,制定的行规更合乎行业特点,易于被企业所遵守。同时,对于那些违规的企业,协会可以通过自己的渠道,把这些企业的信息公告于本行业全体成员和社会,使其声誉受损,从而削弱其市场的竞争能力。这种企业自律与行业协会他律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可以使中小企业信用监管更为完善。
2.2 建立企业信用档案体系
为进一步发挥信用信息资源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积极作用,应继续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各级政府应以信息征集为手段,对所有已取得工商管理部门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但尚未与银行业机构发生贷款关系的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以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对称,从而降低信用管理的风险。征信机构是征信市场的支柱,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它既是扩大市场交易规模的必要前提,也是约束双方失信行为,惩戒失信的重要力量。如果其掌握的相关信息能够通过各种媒体公开,必然会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并付出与其失信行为相应的经济和名誉代价,严重者直至会被市场淘汰。因此,建设高质量的第三方征信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扶持第三方征信机构的建设,为第三方征信机构的发展创造健康的外部环境。同时,第三方征信机构也应积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更好地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发展提供必要帮助。
2.3 树立信用管理意识,加强企业融资担保建设
信用法律的完善与监管机制的设立,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完全消除违约或欺骗的所有行为。除了法律、监管等外部系统,也需要内置系统,即加强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意识,防患未然,降低企业信用风险。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信用管理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使中小企业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企业自觉完善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制度,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包括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管理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管理规章,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针对信用管理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增加中小企业管理成本等问题,可以采用部门和人员合并的方式。对于较大的公司可以选择把信用管理部门并入销售部门或财务部门。对于较小的公司可以选择对销售部门或财政部门原有人员进行信用管理知识的培训,使其身兼二职。以此,用尽量少的开支建设尽量完全的信用系统。
中小企业融资难,会直接间接影响企业的信用行为。因此,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建设非常必要。一方面,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政府参股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同时,合理运用政府职能,发挥财政的引导作用,建立“银保”互动协作机制,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创造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建设社会互助型担保的关注,鼓励企业间互助担保,从而获取金融资金支持,实现中小企业间的双赢,解决政府扶持担保可能带来的某些问题。
3 结论
企业的信用管理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也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企业在面对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时,应当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特点,从长远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去思考,并及时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做到与时俱进。最后企业还要做到积极认真的对企业的财务问题进行解决的同时,还要做到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创新的思考。只有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不断做到这些,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才能走得更长远,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中国远洋应收账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由于时间有限,个中观点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指正。
【参考文献】
[1]张莫.每年损失6000亿信用缺失代价惊人[J].经济参考报,2011
[2]泰占学.积极推进信用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J].中国建材报,2011
[3]高永岗.对企业信用管理的实践与认识[J].会计之友,2012
[4]闫敏.防范企业信用风险,加强信用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2
[5]王秀云.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J].经管空间,2012
[6]周剑飞.论企业加强信用管理的意义与措施[J].当代经济,2012
[7]陆和平.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三只眼[J].财务与会计,2012
[8]鄢丽.浅谈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J].经管视线,2012
企业信用管理范文5
【关键词】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对策
由于企业在不断的发展,很多的管理工作都在发生着改变,也有很多的管理目的发生着改变,但是这么多年来,对于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目标没有发生改变,其目的仍然是保证企业的信用度可以有所提高。
一、企业信用缺失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信用就是两个企业法人之间的一种交流,也是一种信用的传递,其实质就是卖方向买方进行的一种货币借贷活动。产品的信用销售就是指,其在企业的信用管理过程中,对企业相关法人以及性质上的客户进行赊销的过程。企业的性用非常重要,它在社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企业的信用主要包括银行信用、个人信用、商业心信用、企业信用,这些信用都是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信用一旦缺失,就会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严重会使得企业倒闭等。企业中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例如:赊销、拖欠、预付款的拖欠等等。当企业信用严重欠缺的时候,就会使得很多的企业不愿意与信用低下的企业进行业务上的往来和交易,因为这在执行履约条款的时候非常困难。企业为了能够确保业务上的有效与及时性,就会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信用,因此企业就会不断的加大投入的范围以及方式,这样就能获取具体的信息,但也会引起交易费用的不断加大,使得企业的成本不断加剧。
针对目前来看,我国的很多企业仅仅只是为了追求企业在销售方面的业绩效益。尤其是在买方市场中不断的赊销,还有一部分的企业在市场中不断的侵占,其主要就是通过赊销的方式,这也使得企业的销售不断的提升,这些做法最终都会导致企业的财务不断恶化,企业的收账也急速的上升,销售的成本费用不断增加,最终企业的利益不断的减少。如果在这种时候企业不断的进行扩张,就会导致企业原有固定的资产以及流动资产的投入力度加剧,企业从此就背上了巨大额度的欠款,从而引起企业的财务风险等问题。伴随我国市场经济、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为了能够争取更多的客户,就会提供大量经济上的优惠政策,而这一举措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原本的利润;但很多的企业都会发生的问题就是,很多的用户出现拖欠账款的现象,销售人员对其催收的力度也不断加强,就会导致欠账现象长期的拖延,这都将使企业的利润不断减少与降低,最终影响企业的运营。因为赊销的时间越长,企业的资金就不断减少,就会造成企业的运营减缓,在增加企业投资成本的同时,也使得企业的生产能力越来越弱,因此我国目前应该对企业的信用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意义
1.信用管理时企业内部发展的要求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主导地位,如果企业的信用降低了,就会失去整个市场、以及合作的伙伴或者合作的资金等等。这都将导致企业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其信用必须要高,因此企业的信用是一个企业的形象,也是企业的口碑,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更是一个重要手段和竞争的工具。现阶段,我国的各个企业都应该不断的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这是确保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发展和正常运行的基本措施。
2.信用管理可以实现扩大再生产
针对一些发达的国家对于企业的扩张数据来看,企业的销售借助于将传统的方式转化为现金的形式,这种做法十分的重要。在我国1990年以后,我国的一些产业在交易的过程中也曾运用到外国。伴随我国医学、工业、农业等行业中竞争力的不断加剧,信用销售已经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地位。企业的信用销售是一把双刃剑,其好处就在于能够不断的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其坏处就在于信用销售管理工作的不足,造成企业很多赊销欠账无法及时的收回,有甚者根本就收不回来。这种大量的欠款最终就会导致企业财务上的巨大风险问题,其中的利润都会被吞噬。因此,我国的企业要想真正的实现价值和利益,就必须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企业信用销售的管理工作,从根本上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也是企业不断生产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3.企业防范危险的必要举措
在企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一直困扰其发展的重要问题就是企业中的账款拖欠问题。在我国经济市场买房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企业交易的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剧,因此信用销售的规模也逐渐的扩大,很显然规模的扩大化将直接增加企业运行的风险以及信用危机。如果企业对于信用销售的管理没有健全的措施或者是有效的办法进行管理,也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就向客户随意的进行授信,这将会造成企业经营上的巨大风险,最为严重的就会导致企业的倒闭。所以,企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的制定信用管理的相关体系制度,从而建立健全的信用制度,这是企业有效防治风险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发展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三、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
1.对信用管理不够重视
在进行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很少有管理人员重视企业的信用管理,这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企业的正常发展中,如果有较高的信誉度,就可以保证客户不会因为企业的信誉问题造成炮弹现象,并且还可以减少违约现象的出现,从而在信誉上影响整个企业的正常发展。一旦企业在信用上出现了问题,就会使得企业在社会活动中受到相当大的限制,而且还会将企业排除在上流的社会当中,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将会止步不前,未来发展更是岌岌可危、无从谈起。同时,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影响到了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能力以及市场占有力。但是实际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企业在进行经济交易的过程中,只重视目前的经济效益,每做一件事,都是从利益出发,从而对企业的信誉忽视,导致企业管理不能统一进行。
2.管理职能出现偏差
针对我国企业现阶段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中来看,其基本的管理只要是由销售部门以及财务部门进行管理。由于这两个部门其管理的方式以及管理的目标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这两个部门在市场中反映出的效果就不一样。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看,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在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分工不明确、工作效率低以及管理落实不到位等等。在实际工作之中,由于管理人员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进行管理,所以导致了经营管理的不明确问题,从而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直线降低局面,严重就会造成企业的运营风险。2002年,根据美国一国际性质的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在信用与应收欠款中的实际实践调查工作来看,其中有一半以上的调查人员承认了在中国加入WTO后,企业已经将信用销售不断的应用,但目前还有60%左右的企业并没有在企业内部设立信用管理部门。
3.缺乏相关人才
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其信用的管理工作虽然有别于企业中的一般类型的管理工作,但是其也是一项具有专业性质的工作。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对于管理人员本身综合能力的要求。由于信用管理涉及范围很广、且内容较多,所以信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对于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法律、营销、统计以及公关等工作中涉及的内容都能够有较为综合的专业性知识,同时要求管理人员能够熟练的掌握企业信用运营之中的诸多环节。单单以企业在传统中的管理信用方式来看,其管理的方式十分的落后,具体分析传统的管理工作,其仅仅只是依靠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进行管理,所以在整个管理组成上来看都显得非常不专业,这也是由于我国的政府以及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欠缺,使得我国在信用的管理方面十分的落后。这也是造成我国企业在信用管理工作中缺乏专业人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很多企业在信用管理工作中并没有专业的人才,从事信用的管理工作人员其信用的专业知识不健全,据相关的数据表明,很多的企业在调查过程中都会觉得缺乏信用管理上的人才。据相关部门预测的分析结果来看,我国将在今后的五年之内,逐渐的增加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据可靠数据表明来看,信用管理的经理至少需要五十万以上,信用管理工作人员大概需要二百万左右,因此可以看出信用管理专业人员的需求以及专业的技术都将是我国企业所需要的。
四、企业信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高管理,加强建设
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要先制定合理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从而指导与协调企业内部中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业务沟通,其主要的内容包括:客户的基本信息、客户的评价、信用额度的授权、债权的有效保障以及应收账款回收等等。这些基本的内容都是信用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所以企业信用管理是企业在发展道路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企业在信用管理的工作中应该不断的提高对于信用的认识,对于企业中的领导而说,一定要重视信用管理工作,从全方面去考量企业的利益问题,建立全面且系统的信用管理体系,并且不断的建设信用文化建设,通过活动等形式宣传信用有关的教育内容,让企业中的所有员工都能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对于企业信用管理要做到有效的销售、较少赊销、增大利润,这是企业每一位工作人员工作的重要核心。
2.构建制度,打造良好环境
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企业的发展核心。在企业信用的管理工作中信用交易的价值体现与风险都是独立存在的,其在运营过程中都必须具备科学性、定量性,对于管理工作中的应收账款运行内容都需要加以严格的监督。除此之外,对于信用管理工作中的部门以及工作人员都应该制定一套合理的管理制度,这样就能更加全面的执行且完全实现信用管理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坚定的基础。
五、结束语
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加强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文莉.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对发达国家经验的借鉴[J].改革与战略,2011,27(10)
[2]王亚非.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初探[J].华东经济管理,2010,17(1)
[3]孟颖.关于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相关问题研究[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1(11)
[4]郑滨成.从电缆行业的“三角债”问题看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发展[J].科技资讯,2011(27)
[5]刘勇.从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看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策略调整[D].天津商业大学,2011
[6]谢姣.工商行政管理在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的功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0
[7]王地宁.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缺失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2
企业信用管理范文6
自1832年起,应英国议会的要求,英国的商业银行在资金方面大力支持本国商人的商品赊销活动,而且法定的银行信贷年利率不得超过5%。为了减少因赊销产生的信用风险,赊销货品的商人学会仔细挑选赊购货品的买主。但是,这种做法还远提不上是全面控制来自赊购客户的信用风险,也没有“科学管理方法”的特征。也就是说,企业信用管理方法并不是随赊销方式出现而诞生的。企业信用管理方法是随着征信行业的出现而逐渐形成的。征信服务最早出现在英国。
1810年,世界第一家征信机构在英国首都伦敦成立,机构名称为Perry’sOriginalBankruptandInsolventRegistryOfficeinLondon,它提供企业征信服务。英国早期出现的征信机构还有Stubbs&Company(1836)和Estell&Company(186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企业征信机构———美国邓白氏公司始建于1847年。分期付款式的赊销方法最早出现在1850年前后,美国的一家缝纫机制造厂率先使用此方法推销“蜜蜂牌”缝纫机,采用的是零售信用方式。美国的珠宝行业是最早向消费者提供信用消费服务的。1878年,美国第一家专门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成立,为购买珠宝的消费者提供现金信用。
1906年,美国的联合信用局(ACB,后于20世纪90年代更名为CDIA即ConsumerDataIndustryAsso-ciation)在纽约成立,该组织把分布于美国大部分地区的征信机构联合起来,提供的征信业务覆盖了全美国。若对企业信用管理方法进行技术上的细分,它可以被分为4大类,分别是:(1)企业信用管理,即防范、控制和转移来自企事业法人客户和地方政府的信用风险;(2)消费者信用管理,即控制和转移自然人类客户的信用风险;(3)金融机构信用管理,即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控制信贷和信用工具投放信用风险的方法,以满足每一版《巴塞尔协议》的要求;(4)企业信用制度,即在企业信用管理功能完善的基础上,增加建立企业守信制度。
二、企业信用管理理论的断代
关于企业信用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形成,迄今未发现有西方的相关研究。有证据显示,最早的信用管理教材是在美国问世的。早在1924年,为了解决“人们进入信用领域而没有准备”的问题,时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的西奥多尔•贝克曼出版了《信用和追账的理论与实践》,这是一部大学教材,是作者在调研了征信机构服务的基础上编写的。另一种说法是,企业信用管理方法是由征信机构研发出来的。例如,早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邓白氏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向其员工和客户提供一门名为《财务和信用管理(CreditandFinancialAnalysis)》的函授课程。这门函授课程销售了60余年,一直受到欧洲信用管理专家们的赞扬。因此,企业征信机构也有可能是企业信用管理理论的“催生婆”。
早期的征信机构千方百计地向赊销商品的厂商提供征信产品和服务,例如了解赊购客户的声誉;取得赊购客户的背景资料;评估赊购客户的信用价值并推荐信用额度。比较赊销商品的厂商和放贷的商业银行,征信机构能用更宏观和独到的眼光找到信用风险的来源,发现和控制信用风险的经验更丰富,也非常有意愿与客户们分享其见识和经验。因此,征信机构更愿意系统地和有逻辑性地向赊销商品的厂商提供消弭信用风险的经验,开发出信用风险控制的理论和方法。以企业信用管理功能健全与否为断代标准,第一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应该形成于20世纪初期。西奥多尔•贝克曼教授出版的《信用和追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应该是标志性著作。该专著是世界上第一部企业信用管理的专著,它标志着企业信用管理的操作方法上升到理论层面。
第一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尚未有对企业信用管理全过程实施信用管理的提法,只是针对企业面临的赊销客户筛选和逾期应收账款处理这两个信用管理的薄弱点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鉴于第一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是在征信机构参与下形成的,因此它具有如下特点:(1)以尚不成熟的4C理论(1910年提出)为基础理论依据;(2)只强调客户信用档案管理和逾期应收账款管理两项基本功能;(3)提出了信用管理功能的实现须得到外部技术支持的理念,但限于征信和追账服务;(4)未采用量化分析方法;(5)经典著作未能从企业信用经理人的角度出发,而是站在征信机构服务的角度编写的;(6)特别重视客户财务数据分析。
在操作方法和设施方面,在那个年代,信用经理人使用普通办公家具,客户信用档案全部是纸质的,信用管理工作全部是手工操作的。第二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的罗伯特•科尔和朗•密施勒二位教授合著的《消费者和企业信用管理》一书应该是标志性著作。这也是一部大学教材,它的第一版于1960年问世。此外,美国全国信用管理协会(NACM)和美国邓白氏公司也在不断努力,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逐步形成了流行至今第二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该理论具有如下特点:(1)以5C和5C1S理论作为理论基础;(2)形成企业信用管理的5项基本功能;(3)强调赊销风险控制的全程信用管理操作;(4)客户信用档案使用以普通版本企业征信报告为基础的成套信用信息;(5)大征信行业十多个分支提供外部技术支持;(6)追求量化指标的研发和使用,例如1956年FICO评分出现,1968年Z-Score方法出现;(7)赊销企业和征信机构均具有经济全球化意识和能力,征信机构支持跨国公司的信用风险控制,基本实现了全球无差异化的企业征信服务;(8)征信相关法律建立健全,信用标准逐步配套;(9)个别国家出现不太健全的信用经理人从业执照考试。自20世纪70年代起,发达国家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了计算机化。由征信机构开发的信用管理专业软件也被大量使用。
我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从西方学习和引进企业信用管理方法的,而且直接引进的就是第二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我国第一部企业信用管理专著是由林钧跃和谢旭编写的《企业赊销和信用管理》,该书于1999年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此后十年中,中国市场上先后出现了若干部企业信用管理理论与方法方面的著作,它们无一例外地运用或诠释了第二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2005年9月,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编制和印发了《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继而中国劳动技能鉴定中心聘请信用管理师专业委员会的十多名专家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编写了一套四册的《信用管理师教程》。该套教材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称得上是第二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的集大成之作。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旧中国在1932年就出现了征信机构———中国征信所,但从上海师范大学于2005年做过的一项对它的详细研究中,并没有发现该机构提出或引进了企业信用管理理论。
三、第三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及其特征
自21世纪开始以来,经济全球化造成市场环境的诸多变化,信用工具的设计和赊销方法的复杂性在增加,由此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产生了新型的信用风险。特别是自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社会对国家和企业的诚信度要求不断提高,企业环保的压力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对劳工的保护形成法律和标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必然(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ISO26000于2010年颁布)。企业的经营目标已经从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变为追求受道德约束的利润。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社会诚信道德意识的提升,反逼企业信用管理理论的升级换代,第三代企业信用管理呼之欲出。自2008年以来,经过前几年的探讨,第三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的雏形已经显现,它的特征包括:以“企业信用制度”取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适应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新市场规则规范;成套信用信息的完整和规范;增加征信产品和服务的新品种;提高量化指标的精度和研发新的量化分析方法;近20个国家信用标准颁布,信用管理工作标准化在推进;信用管理专业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企业可以要求信用经理人持证上岗;响应企业社会责任各项要求;企业应对政府的信用监管;信用管理外部服务增加等。在设施建设和工具研发方面,企业信用管理可以全面实现计算机网络化;拥有海量信用信息的数据仓库形成;成套的企业信用管理软件推广使用,包括在ERP系统中安装插件;信用风险量化分析工具配套;便携式远程信用管理工具出现。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