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企业制度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强化企业制度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强化企业制度建设

强化企业制度建设范文1

【关键词】 管理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制度化管理建设工作使企业已有的优秀管理方法和成功经验模式得到固化,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和避免偏离目标,保证企业管理工作按照即定“轨迹”运行。

2 制度化管理的含义

有句俗话:无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人类的行为缺少规则(即制度)的约束,就会混乱。社会中有各种群体,其中每个群体都有一些利益和矛盾,而解决这些矛盾最好、最文明的方法就是制定成员一致认可并约定共同遵守的规则,也就是制度。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民主约束行为的规则与机制。道格拉斯・诺斯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写道,制度就是 “一系列被人们制定的规则与服从程序,以及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来提供一种人类相互影响下的框架,确定竞争和协作的关系,从而构成了一个社会,尤其是形成了一种经济秩序”。对于国家来说,这意味着制度的目的是规范人类行为,营造一个正常的、健康的经济秩序;对于企业来说,则意味着制度是通过一系列的规章条例、政策法规之类的法律关系,结合人们心理上的因素,把管理制度化,从而推动企业实现和落实目标。简单来说,制度化管理就是把企业制度作为标准,即使是在日常的工作之中也要处处把制度作为准绳,使工作标准化、流程化和透明化,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不论是中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或者是集团公司,要想达到“法治”管理,都必须经过制度化管理这一过程。

3 企业制度化管理建设的意义

人的行为决定于规则、制度,规则、制度是什么样的,人的行为就是什么样的,不同的规则、制度,可以解释人们不同的行为。世界上很多很复杂的问题,却可以用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管理学界有一个关于“分粥制度”的广为传诵的案例:有一个7人小团体,每一个成员都是平凡的,他们彼此平等,虽然有些自私自利,但绝对没有害人之心。他们想通过一种和平方式──制定制度来分食每天仅有的食物――一锅粥,但他们没有带刻度的容器,也没有称量工具。大家开动脑筋,试了好多方法,终于逐渐完善了制度。第一种方法:选择一个人全权负责分粥。结果大家很快就发现,这个人分到的粥总是最多。于是指定另一个人,每次的结果都是负责分粥的人分到的粥最多。于是得出结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第二种方法:大家轮流负责分粥,一人一天,这就等于承认可以为自己多分粥,同时每个人都得到了多给自己分粥的机会。表面上看起来很平等,但结果是这7个人每周都只有在轮到自己分粥的那天能吃饱,甚至有剩余,其他天都在忍饥挨饿。结论是这种方法导致了资源的浪费。第三种方法:大家推选一个共同信任的人负责分粥。开始时这个品德相对上乘的人还能做到公平公正的分粥,但没过多久,他就开始给他自己和阿谀奉承他的人多分。其他人不能容忍风气日益败坏,也不能看着他堕落,于是还得另寻思路。第四种方法:推选人员分别组成分粥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这样就有了制约和监督。方法是好的,公平也基本能做到,可是等监督委员会想好各种措施,分粥委员会再针锋相对地辩论一番,不等分完,粥就已经凉了。第五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一样,7个人轮流分粥,但不同的是,主持分粥的人要在最后领粥。这时令人惊奇的事发生了,在这种制度下,每次7个人分到的粥都一样多,好像用科学仪器测量着分一样。每个负责分粥的人都知道,如果每个人分到的粥不一样多,那他分到的粥将会最少。“分粥制度”的事例令人感慨,发人深省,管理的真谛其实在“理”而不在“管”。

建立一个合理的,像“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的“游戏规则”,让每一个员工都根据“游戏规则”实现自我管理,是管理者最主要的职责。利益、责任和权力是管理平台不可或缺的三大支柱。德治和人治都没有规则有效持久。“分粥制度”故事通篇要说明的是机制在团体中有重要作用。无论大集体还是小集体,必须要有一套或无形或有形的规则形成保障才能、和谐共处。对于一个部门、一个企业,每个人的需求都要尽可能满足,这就需要一个制度不仅能实现公平分配,还要能提供一种鼓励相互合作的激励机制,使人们去寻求更多的共同成果。在进行制度设计和建设时注重对制度的变更与创新的组织才是现代组织,好的制度不仅要追求民主,还要更充分地体现出效率原则。因此,实施企业管理制度化,就是使“人治”管理模式向“法治”管理模式过渡,有利于部门内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制度化管理建设工作对企业的操作流程和管理规则进行梳理和确定,在企业内传播统一的制度信息,并固化在员工的工作行为和思想意识中,从而保障庞大的企业有机体的协调有效运作。

4 企业制度化管理建设的方法与建议

4.1企业管理制度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健全的过程。制度所产生的规范力和约束力,能使员工始终保持明确、高效和有序的行为状态。从“分粥制度”故事可以看出,只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从而提高人的自律意识远远不够,建立科学的约束、监督和惩罚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防止腐败。并且,企业管理的制度化,可以显著降低决策失误。

4.2企业制度化建设需要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和执法实施保障体系,才能顺利实施、取得实效。制度化管理使监督更有效,还提供了一个机会来加强行政监督。同时,还要建立系统的民主监督体系和成立一个独立的监督机构。有了规章制度,员工实际上已经成为行政监督检查人员,不仅自督自检,还对他人形成约束和监督。

4.3 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结合起来,不仅要制定严格的约束机制,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奖惩评价规则,建立合理、公正、公开的问责程序,完善相关制度。另外,也要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使每个人公平竞争、发奋努力。根据严格的检测程序,定期检查、评估考核结果,根据结果严格奖惩,使管理逐步达到制度化。制度化建设最重要的是落实,一定要加强行政监督,确保典正法度。

4.4 企业在不断发展,环境在不断变化,制度也要及时调整和修改,才能防止僵化,更符合实际。实现制度创新,第一是要创新关于权利和责任统一的管理制度;第二是要创新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如在民主交流等基层民主方式上进行创新,改善群众的知情度和参与度,进一步巩固基层群众的利益保障机制和权利表达机制。

5 我国的制度化管理建设

目前,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已经逐步接轨,制度化管理模式也逐渐被国内单位学习和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制度虽然已经健全,但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很差。因此,在制度健全以后,还要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建立科学的企业制度化管理规范,并确保在实际中的严格遵守和完整执行。

6 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社会变革和体制转轨的历史时期,在客观上存在许多诱发腐败的因素,更需要加强制度化、法制化建设来杜绝腐败。企业管理制度化的加强和改进是最重要的遏制腐败的手段,也是反腐败成功的关键。只有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使权利得到有效限制,才能杜绝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新制度的建立又会引发新的矛盾、新的问题,而我们关于企业制度化管理建设的思考才刚刚开始。但有思索就会有进步,就会在政治文明道路上不断前进。长期如此,企业的制度化管理建设一定会健康有序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王丽.萍朱云.政府问责制:提高执政能力的制度化建设[J].宁夏社会科学,2006(4).

[2]葛国平.杨蕾蕾.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浅析[J].电力勘测设计,2003(4).

强化企业制度建设范文2

【关键词】企业 思想竞争力 和谐力

现代企业均具备经济性和伦理性的双重身份,担当着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三种功能,这决定了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目标。和谐力是现代企业所应该达到的一种应然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培育和优化现代企业和谐力的过程其实就是将这种应然的价值目标转化为具体实践效果的过程,现代企业和谐力的优化只有在加强教育灌输、进行制度化管理的同时融入到企业具体的生产实践中才能收到实效,因为“个人怎么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即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一、加强企业员工的伦理准则教育

培养企业员工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要素。具体的伦理准则构成了我国企业伦理的行为规范体系,其终极目标在于营造企业的和谐力,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然而要实现这个终极目标,只有在上述应然的企业伦理准则转化为企业具体的道德实践后方才具有真实的意义,否则无异于纸上谈兵。

二、强化企业的制度化管理

从根本上讲,企业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源于企业中人的自觉遵守,倘若人类的理性意志完全能够制约人性对待利益的感性追求,那么,以强制为特征的法律和制度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事实上,在由人构成的企业行为选择中,制度建设在企业发展中仍然发挥中重要的作用。企业和谐力作为一种高尚的企业道德理想和价值目标,倘若不能参透到企业的行为实践中,就会沦为空想,实现这种参透和结合主要靠企业员工的自觉实践,同时需要制度的约束和保障,能够经常性地、以一贯之的落实在现在企业的行为活动中,以保证实现制度的常态化。除了拟定法规和完善监督之外,还需构建公平民主的管理机制,塑造民主、自由的氛围,这是培育并优化企业和谐力、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和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契机。

三、构建有序的评价体系

除了强化企业的制度化管理,实行实效化的激励机制,而且要进行有序的评价体系。对现代企业的制度进行客观、全面、及时、有序的评价,是保障企业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关键时节。

有序的评价体系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根据现代企业法制度的性质和特点以及进行评价活动的主体和对象,对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评价方式主要有:

1.社会评价。社会评价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门、广大消费者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公众对现代企业的制度化管理进行的评价活动。首先,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结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实际状况,对企业的制度化建设进行定期评价,以督促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的评价具有隐形、自发性,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且评价结果会对企业的信誉、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直接造成深远的影响,对推动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建成现代企业制度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的作用,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表扬、肯定的评价能激励企业及员工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批评的、否定的评价则会逼迫企业及员工自觉反省、矫枉过正,促使制度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强化企业制度建设范文3

关键词:企业制度;企业文化;报业集团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8-0045-02

现实的管理中我们往往重视制度管理,当然制度建设是最直接也是最显著的一种手段。然而,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只有文化理念约束才是一种无形胜有形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是一种自生秩序,而企业制度则是一种创生秩序。自生秩序是一种自发的秩序,有的极为简单,有的极其复杂,并且没有特定的目的。创生秩序则是人自发设立的秩序,其复杂程度不会超出设计者所掌握的程度。自生秩序从逻辑层面和现实层面来看,都是先于创生秩序出现的[1]。所以,我们说企业文化是先于企业制度出现的,甚至可以说最初的企业制度都是企业文化规范的衍生。

一、企业制度建设的企业文化指引功能

任何制度的制定,都是对过去在某种程度的否定;任何制度的实施,都会给企业带来某种程度的变化。企业员工对这种可能产生的变化会怀有或抵御或欢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偏向保守、怀旧、维持的员工群中,人们总是根据过去的标准来判断现在的制度,总是担心在变化中会失去什么,从而对将要发生的变化产生怀疑、害怕和抵御的心理和行为;相反,在具有开拓、创新、进取氛围的员工群中,人们总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新制度的合理性,总是希望在可能产生的变化中得到什么,因此会渴求、欢迎变化并竭力予以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有效实施新的制度,就要在制度建设阶段发挥企业文化的指引功能。

(一)引导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

哈报集团在推进制度建设的同时,非常注重明确“弘扬多元发展、反对官价本位,崇尚科学文明、反对金钱本位”的价值理念以及“尊敬长者、同情患者、资助弱者,打击坏人、冷落庸人、摈弃懒人”的道德观。由于统一了员工的价值取向,近年来哈报集团的制度建设进行得非常顺利。异常残酷的“末位淘汰”不但没有员工的消极抵制,反而引发了空前的良性竞争,员工们很自然地接受了优胜劣汰;拉大了收入差距的“零工资制”不但没有影响记者的积极性,反而激发了大家工作热情,争着多写稿、写好稿。

(二)非正式组织思想上的纠偏

企业中某些成员,由于工作性质相近、社会地位相当,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基本一致、观点基本相同,或者由于性格、业余爱好和感情比较相投,他们在平时相处中会形成一些共同接受并遵守的行为规则,这样的群体我们称之为“非正式组织”。任何企业,不论规模多大,都可能有非正式组织存在。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及其活动,既可对企业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它的积极作用表现在,有可能使员工得到心理需要的满足,创造一种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的合作精神;它的消极作用在于,如果这些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发生冲突,就会对企业的日常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

由于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现象,也由于非正式组织对企业具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所以管理者不能采取简单的禁止或者取缔态度,而应该通过广泛的宣传正确的企业文化,因势利导,影响和改变非正式组织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引导非正式组织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企业制度建设的企业文化强化功能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其所获刺激的一种反应。如果刺激对他有利,他的行为就有可能重复出现;若刺激对他不利,则他的行为就可能减弱,甚至消失。因此,企业对符合制度的行为要加大奖励,对不符合制度的行为要严惩。

(一)奖励

当员工做出了符合企业目标的行为,为了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希望日后重复出现,就要依据激励机制进行奖励。

(二)惩罚

执法必严,当员工违背企业的制度,出现那些不符合企业目标的行为时,要采取惩罚的办法,可以迫使这种行为少发生或不再发生。哈报集团建立、健全舆论导向、行政事务、新闻业务、资产运营等各种监督控制系统,成立了督办室、企管办、新闻研究室,对各种违纪行为决不姑息[2]。惩罚的目的是从负方向上引导员工正确的价值观,最终使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

三、企业制度建设的企业文化推动功能

在企业立法的过程中注重企业文化的推动功能,才能引导和发散员工的行为,使员工因来自不同环境而存在的利益和理念上的认知差距、文化差异,在同一企业的规章制度面前得到统一,实现各方利益的协调。企业文化工作的目标是使企业文化成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成为所有员工都心悦诚服接受和认同的行事准则,企业在立法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运用这些员工认同的行事准则,结合自身实际,推动企业制度的建立。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原则。哈报集团近年的各项制度建设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围绕集团“政治家办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产业纲领进行的。在严格考核、严格管理的基础上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效忠集团,建立起与集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观念。

(一)考核聘任制度坚持赛马机制

业内人士都熟知的一个事实就是,员工离职(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并不是完全因为薪金的问题,更多的是由于企业无法为其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即生理、心理、安全、尊重、自我实现)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个人需求欲望满足之后,成就欲望才会激发其释放最大潜能,也就是需求中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结合这一点,企业的聘任制度应由“伯乐相马制”变为“赛马竞岗制”[3],尽可能打破学历、资历的限制,营造出公平竞争的氛围。

1.全员聘任,百分考核是依据。哈报集团实行全员聘任制。通过全员聘任,集团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业绩突出、年富力强的中层管理人员脱颖而出,并使得集团中层队伍的学历、年龄结构都得到了优化。

实行聘任制,必须坚持德才兼顾、任人唯贤的用人标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一整套科学的考核制度作基础。只有这样,聘任结果才能让领导硬气、让员工服气。

2.评聘分开,打破论资排辈。哈报集团实行评聘分开,彻底消灭了员工之间的身份差异。所有员工一视同仁,破除了“血统论”,消除了老员工端铁饭碗的自豪感,新员工端泥饭碗的自卑感,使所有的员工都站在一个平等的起跑线上公平竞争。现在哈报集团内部不再有国营、集体之分,也不再有干部编制、工人编制之分,正式、临时之分,都是集团员工,都可以凭能力参加内部竞聘。

3.新岗竞聘,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哈报集团上到子报的总编辑,下到随时出现的一般管理岗位,都要经过竞聘上岗。每到新岗出现,人力资源部及时公告全体员工,通知大家岗位的职责和竞聘的要求。对于重要岗位,由集团组成考评班子,在听取所有竞聘者的竞聘报告后,再进一步考察,最终形成意见,由党组讨论确定是否聘任。对于其他岗位,由人力资源部汇同用人部门考核后,形成意见上报党组通过即可。

4.流动缓冲,保持大局稳定。全员聘任制是哈报集团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为保持大局稳定,减少改革引起的震荡,哈报集团在内部设立了一个人才交流中心,它就起到了一个缓冲带的作用。人才交流中心作为缓步平台,落聘员工必须在这里接受培训,新进集团人员也要先到这里接受培训。

(二)激励制度坚持以人为本

现代企业应采用科学的激励手段,保障员工的利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哈报集团近年来,就很好运用了有效激励,在激励机制上有所创新、有所震动,有针对性地满足了成功者多方面的需求。

1.奖名。奖名,就是奖荣誉。哈报集团每年都为优秀的员工造势扬名。在员工考核的基础上,按照集团的团队精神,哈报集团评出“爱社奖”、“敬业奖”、“廉洁奖”和“开拓奖”,还为刚刚到集团工作就表现出色的员工设立了“新人奖”,为那些离、退休后老有所为的老干部设立了“老有所为奖”,为常年支持集团员工工作的家属设立了“员工家属奖”[4]。

2.奖利。奖利,就是奖金钱和物资。哈报集团的奖利充分拉大差距,重奖优秀者,平奖称职者,不奖不合格者。最高奖,可获住房奖励基金8万元;考核称职者,只有2 000元年终奖金。

3.奖游。奖游,就是奖素质。为了增强集团员工,特别是中层管理者的开放意识,哈报集团奖励获荣誉称号的员工分期到国内外知名报业集团进行考察,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素质。这些员工通过“行万里路”,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创造力。哈报集团在近年的改革中提出的许多与国际接轨的新理念,在集团内部很快就得到了认同,这与大部分中层管理者出国见世面是分不开的。

4.奖分。奖分,就是奖导向。哈报集团日常除了加强纪律外,还以社长奖和总编辑奖为导向,引导员工做讲政治、听指挥、敢开拓的模范。对能迅速、有效地落实党组决定,并做出创造性工作业绩的人,随时颁发社长奖和总编辑奖,奖金不高,但附加奖分,积分计入年终考核。

参考文献:

[1] 吴金明,刘燕.论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共生[J].现代企业教育,2005,(11):11.

[2] 胡梦龙,张玲,程怀强.激励机制是哈报集团发展的内在驱动力[J].中国报业,2004,(7):19-23.

强化企业制度建设范文4

关键词:校办企业;风险防控;内控制度

党在第十五次大会中明确的提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法制国家。对于高等教育以及高职院校中的法制建设中,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所以高等院校一定要主动地响应国家与法律的号召,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依法规范学校产业的发展。高等学校的校办产业要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校办产业,保障校办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务必做好风险防控措施,建设完善的内控制度。但是经济的增长为高等学校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挑战。虽然目前来说许多的高校已经建立基本的管理层次,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和制度,例如对经营性无形资产的管理办法、或者高校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管理条例等,但企业风险防控必须要从企业的内部着手,企业自身须加强内部管理与控制。

1校办企业风险防控

1.1风险防控原则

亡羊补牢——时犹未晚,这句话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是不可行的,大量事实表明如果企业在事前预控投入成本越高时,则其在事后投入的弥补成本就会越少,也就是说企业事前控制做得越充分,其事后损失就会越小,即要求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以事前控制为主,事中控制为辅,而事后的补救只是一种补充手段。

1.2风险防控的三个步骤

事中防控是指风险已经潜入企业的运行中,所以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控制好风险。因此学校在与校外合作方进行项目谈判或者项目合作时都会严格按照“评估风险、预警风险、化解风险”三步骤进行,建立健全校办产业在运营全过程的法律风险监控和反馈机制,制定预警方案和应对措施以对未期风险有效规避和化解。比如高校在与合作方签订协议或重大项目合作前,请第三方如律师事务所和会计事务所出具专业报告,专业报告的分析可以给执行层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在执行层内部达成一致意见后,再上更高一级学校层面相关职能部门组织的专项工作会议讨论,重大对外合作均向省教育厅请示报告,得到上级部门批复后再签订相关协议或进行下一步的合作。其中有任何一个环节有疑义都必须认真对待,解除问题后再继续下一步骤。在无形资产管理方面高校校办产业部门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规范运作。应对校名、校标等进行商标注册申请,保证无形资产不受侵害,维护学校声誉,同时为有效保护无形资产的良性运作,校办产业应对在校区承租或者参与合作的企业或者个人使用学校相关无形资产的情形进行规范化管理,对不合理运用学校无形资产的行为进行书面警告、纠正、发送律师函。在具体的企业合作中,着力加大无形资产在其中使用的力度,同时保持必要的监管措施,保证无形资产规范化使用的同时,积极提升学校无形资产的价值。努力做到学校声誉提升和企业市场盈利的双赢局面。

1.3风险防控的主要防线

校办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可以运用风险防控的主要防线进行控制风险,其主要的防线主要有企业职能部门、法务部门以及审计部门,将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组织起来形成内部的防控结构,为了奠定好企业内部的风险防控能力的基础,校办企业就要从企业的业务、法律以及审计三个层次中建立好防控结构,增强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国家经济制度的控制,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与规范。

2内控制度建设的着力点

2.1内控制度建设要因地制宜

企业内部制度的建设是需要根据企业的内部经营现状来“因材施教”的,每一个企业的自身的发展特点都各不相同,所以在企业制度的建设中更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比如许多大型的企业由于其企业内部自身的制度就比较完善,并且企业长期以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发展路线,对于这样的企业就只需要管理者摆正好自己位置,树立起服务的理念,为企业以后的发展扫清前进之路的障碍,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的调整、完善企业制度。还有一些是快速的发展起来的企业就必须要掌握好企业自身发展特点,根据现有人才、科技优势尽快建立企业制度,为日后发展强大做好充分的准备。再有就是一些高科技的小型企业,这类企业现阶段的发展中极度的缺乏资金、人才等等,所以就需要学校的资产公司等为其资助,其管理者也可以利用自己在科技上的一些优势吸引其他企业或者政府机构的合作。还有一些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就要果断的将其关闭。

2.2风险防控要张弛有道

事物的双面性指导校办企业对于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不要过度的节制,在制度的建设与风险防控的过程中也要掌握好一定的度,制度建设与风险的防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风险的发生,所以企业在制定企业制度时只要牢记这一点,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一旦采取的措施有过而无不及,就会带来反作用,影响企业的发展。总而言之,校办企业的发展需在遵循国家大的方针政策前提下,有效的做到风险防控和内控制度建设,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争取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学校的发展、为学校教职工科技产品的孵化提供有力的平台和保障。

作者:王颖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强化企业制度建设范文5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执行力;以人为本

前言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动荡和风险因素的复杂多变,使企业在生产形势和面临的内外环境等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各种不利的复杂环境下,企业管理如何应对,如何进行变革以适应这种状况,未来管理怎样发展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已成为所有管理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近年来,冶炼厂从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紧扣生产经营主题,强化内部控制,提升员工素质、管理流程再造和制度执行力等关键环节,深入推行精细化管理,使企业步入了制度化、信息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的正常轨道。

1、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是社会分工精细化、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一种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全体员工要尽职尽责,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对当天的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纠正问题,追求一种零缺陷的理念。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就是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认真做才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才能把事情做好。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企业的获利空间逐渐缩小,整个经济进入微利时代,而且,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今后,企业的竞争将是细节的竞争,企业只有注重细节,在生产、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上做足工夫,建立“细节优势”,才能保证基业长青。

2、制度再造是实施精细化管理坚实基础

成功的企业来源于卓越的管理,卓越的管理离不开完善的企业制度。冶炼厂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紧扣生产经营主题,全方位开展制度再造,让规范化的制度无缝覆盖到设备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岗位,在不断的创新和优化过程中,循环升级式地提高规范性管理制度的实施质量,保持和增强科学、高效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运转效能。一方面坚持制度建设的规范性和动态性相统一,在全面梳理和分析历年来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经营环境、工艺设备创新等内外因素的变化,有的放矢地对全厂制度、规程所涉及人力资源、设备能源、安全环保、财务统计、生产计划、作业指导书、岗位操作程序、动作标准等120多项制度体系进行了完善和修订,进一步规范了管理流程,建立了一套“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的制度体系,为全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坚持制度建设的规范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管理制度的不断修订和完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也只有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制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合理、科学地把握好或利用好时机的创新是保持企业管理制度规范性的最佳途径。冶炼厂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改变过去只重视工作职责,忽视工作程序和标准的岗位职责,创新性地增编了110多万字的《员工手册》,将员工岗位职责、工作方法、工作目的及工作标准详细写入《员工手册》,使员工职责更加细化,使每一位员工知道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以及工作标准,企业管理制度更精、更细、更具有可操作性。

3、执行力是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和根本

在企业管理中,对企业现有规章制度、工作程序、规范、标准及上级指示、决定不折不扣地执行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任何战略决策必须通过有力的执行才能得到实现,企业的执行力就是企业的生命力,没有执行力的企业就没有战斗力,没有执行力的企业就没有竞争力。冶炼厂在推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特别重视制度对每位员工的威慑力和每位员工对制度的敬畏和遵循,把不折不扣地执行力精细到每一位员工,从诸如员工卡佩戴等日常管理小事到公司重点工程建设,把每一项工作具体到检查和落实上,并通过推行办公室督办、周二综合检查、项目例会、月末考核等具体形式,培养和提高员工不折不扣的执行意识,强化员工遵守企业制度和决定的“法治意识”和自觉维护企业制度的道德品质,逐步使不折不扣地执行转化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行为和工作的第一需要,确保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和生产经营任务的圆满完成。

4、“以人为本”是精细化管理的成功源泉

人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员工积极性、工作激情和创造性的发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保持员工良好的心态,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建立共同的语言和企业文化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对企业而言,就是要营造一个积极奋进、宽松和谐、团结互助、沟通、务实的团队氛围,一个公开、公平、公正和透明的竞争环境,一个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一个员工价值实现的平台。对员工而言,“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出自于员工对企业的热爱、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出自于企业与员工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共创未来的团队精神,具体表现就是我们提倡和追求的“爱公司、爱岗位、爱学习”的企业理念。同时,还出自于员工对企业、对工作具有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把每一件平凡的工作做细、做好,把每一件细小的事做深、做实。所以,大力倡导“爱岗敬业”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追求卓越的精神,形成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条件。

强化企业制度建设范文6

关键词:港口;企业文化;建设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积累,经过筛选提炼形成并倡导的一套优良作风、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是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职业道德、经营作风、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企业形象等文化观念的总和。企业文化一方面代表着企业优良传统的积累与沉淀,需要不断地总结和提炼;另一方面又代表着企业发展的目标与导向,需要与时俱进地提出和补充许多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并丰富其内涵。从与时俱进的意义上,企业文化重在建设。

港口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分支,有其鲜明的行业特性,其中集中体现为港口资源的有限性、港口生产的专业服务性、港口产品的不可转移性。这些港口特性决定了港口企业必须突破一般企业文化建设的模式,着重于通过港口企业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进行理念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构建现代港口优秀的企业文化。

一、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新的历史背景

港口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经济运行的命脉,也是国与国、城与城、人与人在经济、文化、商贸往来最大的交流平台。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现代港口企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港口企业运营管理模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都对港口企业文化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现代物流产业链的发展,港口现代物流也发展迅速,尤其是第四方物流的发展使得企业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智力、信息和经验的累积,倾向于整合的物流系统以及咨询服务。因此,现代港口企业将花更多精力围绕整个物流链或者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进行协同合作。在战略协作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不同性质、不同产业、不同国度的企业结成联盟,促进了不同企业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港口管理体制改革逐渐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目标发生新的变化

随着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港口企业从原有政企合一的体制下解脱出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和法人实体。原有的企业发展目标、组织形态、产业定位、经营策略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港口企业管理体制的建立,企业的整体战略、组织构架、经营业务、经营策略、区域范围以及产业方向都实现新的战略转型,因此,港口企业文化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也受到重要的影响。

(三)港口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港口企业文化建设面临挑战

加入WTO后,中国的港口进一步加快了开放步伐。越来越多国内外跨国企业、知名公司或民营经济加入到港口建设与经营,这些企业的加盟,形成了港口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而这些不同的投资主体,有着各自特有的企业背景、管理模式、区域文化、组织氛围以及沟通方式,这对现代港口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多元文化体系下构建适应现代港口企业的优秀文化成为众多港口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目标。

二、港口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并成为先进企业增强活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港口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一)建设优秀的港口企业文化是港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是企业经营哲学、价值取向、管理理念、道德原则、行为规范等要素的综合体现。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使企业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把精神的力量化为员工的行动,化为企业的管理制度,化为企业的形象与信誉,进而形成企业独特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合力,并能释放无法估量的能量,极大地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是加强现代港口企业运营管理的有效途径

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人为本为主体,以企业精神为核心,以群体行为为基础,以企业管理整体优化为目标的管理学说。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直接目标就是能够有效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促进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管理思想、管理人才、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港口企业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指导管理实践,一方面,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管理的目标和方向。另一方面,从微观上可以通过塑造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切实可行的企业制度和道德规范,促进港口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是港口改革发展的有力支撑

港口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其中包括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一系列创新工程。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在企业产权结构、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上进行改革创新,而且还需要企业在精神层面进行文化创新。即在建立符合现代市场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同时,要积极塑造并创新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文化。通过不断加强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改造传统企业文化中不合理、过时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法,建立起与时俱进的企业价值观和运营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中的文化力量,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知识资本运营和运作的新境界,确保港口企业各项改革顺利进行。

三、现代港口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策略

在现代知识经济背景下,加强港口企业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到现代港口企业面临的外部机遇与挑战,也要全面认识企业自身的内部优势与劣势,不断提升企业的战略素养,构建起优秀的现代港口企业文化。

(一)强化理念先行,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港口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文化一般包括3个层面的内容: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它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是一个组织能否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以价值观为核心,创新为动力,知识为基础,事业为共同追求,职业道德、法规、制度为导向的长期发展战略。现代港口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围绕港口产业,构建与整个社会正确价值导向相符合的港口企业价值标准,培育富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港口企业精神,形成“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不断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竞争力,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和优秀精神文化因素对现代港口制度建设和物质生产的反作用,实现港口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

(二)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现代港口企业制度文化的保障体系

积极鼓励和动员全体员工参与港口企业文化的制度建设,为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崭新的制度平台。这就需要现代港口企业一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制定长远规划,注意近期效果,全力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积极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建立员工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以及员工休(疗)养制度等等;二要加强港口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教育广大员工发扬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提高自身服务质量,杜绝行业不正之风,自觉维护港口良好形象;三要定期组织或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与客户、合作伙伴充分沟通与交流,使员工在轻松的氛围中联络了感情,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支持;四要建立客户回访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货主、客户以及合作伙伴的互动座谈会,提取各方意见,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完善港口现代企业制度。

(三)实施行为工程,重塑现代港口企业的行为文化

首先,现代港口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为港口企业员工、广大货主和船东以及有关联检单位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着力搞好港容港貌,建设一个花园式的港区环境。提供港口生产生活一流的服务设备和安全可靠的后勤保障设施,港口员工、广大客户以及合作伙伴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其次,港口企业要加大对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的投入力度,积极参与社会的公益事业,以生动的事实感染人、打动人,给港口企业赋予浓厚的知识和文化含义,更加提升和丰满港口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品牌内涵,进而使港口企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最后,港口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和培养人才,进一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通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广大员工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加强广大员工对现代物流、港口运营管理、生产安全知识、工艺流程以及装卸机械常识的认识深度和广度,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鼓励员工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培激发广大员工高度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营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氛围和文明健康的环境,培养港口企业员工高度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为现代港口企业文化的建设奠定坚实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明伟.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中国市场,2007(6).

2、吴志.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塑造[J].中国市场,2007(27).

3、陈再福.抓好时机推进港口企业文化的重塑[J].中国港口,2004(7).

4、徐廷光.港口企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港口,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