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制度体系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强化制度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强化制度体系建设

强化制度体系建设范文1

**选煤厂突出从五个方面入手狠抓安全,确保安全生产,保持各项工作持续稳定。

全力抓好安全体系建设。作为集团公司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地面试点单位的**选煤厂按照“职责明晰、分级负责,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原则,抓好安全体系创建工作,将基层安全管理好经验、好做法融入体系建设,把体系建设15个要素合理分配到各个责任主体,全面、细致的落到实处,做到全面覆盖、条块分明、职责明晰、权重合理,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形成具有淮选特色,简洁实用、易于推广的安全体系。目前,已制定下发了《**选煤厂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各单位正按照意见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施办法,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完成,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选煤厂深入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正对每道工序、每项操作、每个岗位进行对标整理,做到班中有检查,班后有验收,班班见实效,使标准化贯穿于生产全过程,做到全员参与、全面管理,处处把关、环环控制。安监部门还强化巡查制度,坚持“四不放过”原则,使职工上标准岗、干标准活。

狠抓安全责任制度落实。这个厂按照“定重点、定任务、定措施、定责任人、定时间”的原则,对全年安全任务目标进行细化分解,进一步强化企业保安、单位自管、班组自控、岗位自律的安全自主管理,不断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同时完善考核办法,严格安全问责,把安全效果、“三违”处罚与职工工资挂钩考核。

强化制度体系建设范文2

一、基本情况

镇下辖16个行政村(社区),辖内农户8230户。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度重视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扎实推进“信用镇”创建工作,使全镇社会经济金融秩序进一步好转,政府诚信度明显提高,社会信用环境明显改善。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农村信用建设环境。为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确保全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有序开展,镇政府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镇长彭云为组长,常务副镇长、支行行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研究制定建设规划,协调解决建设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事宜。各成员单位加强沟通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方联动”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建立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镇镇长负责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例会制度,将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常态化工作列入镇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与其他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督促涉农金融机构制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政策措施,在评定信用户过程中,将信用户分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二星级和一星级五种类型,根据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等级,在授信额度、审批权限、风险定价等方面实行差别对待政策,使守信者得到实惠,失信者的融资受到制约。

(二)强化工作措施,切实提高创建工作质量。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镇镇工作会议广泛宣传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重要性及目标要求,努力构建“讲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社会环境。其间,累计开展宣传培训等46次,涉及农户6251户,发放宣传资料4300余份。建立科学的信用体系建设标准,精心选取建档指标,设计构建了《信用信息采集表》、《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镇、信用村信息档案》,简明扼要地反映农户、村、镇基本信用状况,有效避免了农户信用评级过程中存在的随意性和经验性。领导小组按照“评定有标准、管理有制度、操作有规程、过程有记录”的工作要求,定时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询问、检查工作,巩固和扩大创建成果。

(三)突出工作重点,全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以支持种植业、养殖业、竹木林业、加工业等特色支柱产业为重点,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2012-2014年,全镇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0052万元,有效解决了个体工商户、农户资金需求,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发展。

(四)履行工作职责,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初次评定为信用农户即定为一星级,以后每年根据信用户信贷履约情况动态调升或调降用户星级或取消其信用户资格,最高星级为五星,对应原来的“优秀信用户”、四星信用户对应原来的“良好信用户”、三星信用户对应原来的“一般信用户”,涉农金融机构可根据信用户星级实行差别信贷优惠政策。向农民贷款户发放贷款时,优先安排信用户贷款;实行利率优惠,农商行对信用贷款利率上浮不超过基准利率的65%;在贷款额度上予以放宽,对信用评级为优秀户授信额度为5万元以内、较好户授信额度为3万元以内、一般户授信额度为2万元以内;期限2年,并根据坚持本行“一次核定、随贷随用、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手续简化,对信用户申请的贷款,在信用额度范围内,不需要抵押和担保。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个别村和农户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认识不到位,主动配合和衔接沟通不够;还存在畏难思想,致使基础工作不扎实。二是信用信息建档工作进展缓慢。未与金融机构发生信贷业务的农户,不愿意提供家庭基本信用信息;农商行基层业务网点业务量大而且人员紧缺,全面完成信息采集工作难度较大,影响了农户信用信息建档工作。三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社会参与不充分。从目前情况来看,除了农商行以外,其他金融机构参与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不够;相关信用信息部门也未积极参与,使信用信息征集面不够广泛,影响了信用体系建设进程和效果。四是农村经济对信用需求较低。农民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不强,不愿意参与信用信息征集、评级等征信业务,影响了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的积极性。

强化制度体系建设范文3

以全区2013年卫生工作要点为指导,以完善体系、健全机制、强化服务、促进健康为重点,坚持突出难点,全面推进,坚持求真务实,积极创新,推动全区公共卫生工作稳步发展。

二、总体目标

公共卫生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作创新有新推进,质量管理明显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指标达到上级要求,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落实;公共卫生工作社会满意度有提高。

三、工作重点

(一)完善体系

1.加强爱卫组织体系建设。加强区爱卫办建设;加强乡级爱卫阵地和乡、村爱卫队伍建设,确保爱卫体系健全稳固。

2.加强血防组织体系建设。积极争取调整区血防领导小组成员,完善区血地办规范管理。组织召开全区血防工作专题会议,开展相关人员培训,稳固血防队伍。

3.深入推进公卫体系建设。以强化指导体系建设为重点,统筹公共卫生科规范化建设,全面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规范建设;以便捷、高效为原则,以信息共享、提高质量为目标,结合网格化管理,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体系建设;以提升人员能力、完善工作程序、推进医防对接为重点,统筹加强乡镇卫生院慢性病保健室规范建设;以强化人员资质、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儿童保健室和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以明确职责、规范程序为重点,完善村级卫生组织卫生监督协管报告体系建设。

4.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积极争创全国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区,以完善预案、健全队伍、完善机制、应急演练为重点,加强卫生应急体系规范建设。

(二)健全机制

1.建立卫生创建工作机制。积极衔接区文明办,探索建立卫生镇(村、社区)、卫生先进单位创建工作机制,强化促进卫生创建工作。

2.建立量化分级管理机制。以强化自律、规范监管为目的,实施个体诊所量化分级管理,深入开展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

3.完善卫生行政审批管理。按照精简、高效、公平、公正、规范,进一步明确卫生行政审批职责和程序,进一步强化卫生行政处罚审批事后监督和违法案件查处管理。

4.健全基本公卫工作机制。积极衔接区财政部门,建立稳定的区、乡、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及资金拨付机制。

(三)强化服务

1.强化培训,提升人员能力。以项目为抓手,以集中培训、技能比武等形式为手段,组织开展公共卫生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促进提高乡、村临床和公卫专业技术人员服务能力。

2.强化创新,增强服务能力。以创新为推手,坚持组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推进试点项目,加大重点人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员化等工作创新力度,积极推广新机制、新项目,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3.强化督导,提高指导能力。坚持落实并不断完善季度公共卫生工作督导检查和例会制度,不断促进提升工作水平。

4.强化重点,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强化健康档案质量管理,综合实施培训、指导、督导、考核工作措施;二是强化65岁以上老年人及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严格落实随访、体检、健康指导等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效应;三是突出提升健康巡讲能力,全面加强健康教育阵地建设,促进健康有新突破;四是强化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全面启动中盖结核病防治项目;五是认真实施乡村环境卫生定期检查制度,确保城乡环境卫生不断改善。

(四)促进健康

1.夯实健康管理工作基础。加强死因登记工作,全区人群死因构成情况基本摸清;0-6岁儿童、孕产妇及老年人、高血压等慢病管理人群登记率达到预定指标;卫生监督管理对象全面摸清;加强职业危害检测,全面摸清职业危害企业和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2.强化健康管理工作质量。健康档案录入及时率和准确率、老年人健康体检完整率、慢性病及重型精神病人规范管理率、孕产妇及6岁以下儿童规范管理率、健康教育落实率等核心指标达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要求,卫生监督覆盖率、卫生监督协管信息报告率、违法案件查处率、卫生行政处罚结案率、卫生监测覆盖率、卫生监督文书合格率、个体诊所及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率必须达到相关要求,传染病处置率及漏报率、免疫预防接种率等指标必须达到市定要求,乡村环境卫生检查覆盖率、突出问题整改落实率达到“三万”活动要求。

强化制度体系建设范文4

【关键词】 内部控制; 标准化; 信息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内外部风险逐渐增多,为有效防控风险,加强内部控制,邢台供电公司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以结合公司实际存在的问题,结合标准化建设,结合信息化应用等“三个结合”为指引,扎实开展内控体系建设,并实施了有效的控制管理,保障了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使内部控制贯穿了邢台供电公司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

一、“三个结合”的主要内容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因此其过程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全新建立过程,而是在企业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去优化、补充、固化的过程。近年来,邢台供电公司紧紧围绕国网公司加强财务集约化建设管理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努力创新,通过“三个结合”加强内控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和规范了财务管理。

(一)结合存在的问题

内控体系的建设,最终目的是约束行为,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强公司内部管理。邢台供电公司针对管理中存在问题,定期进行归纳整理,对涉及到的内控制度,及时修订完善。如针对工程结算滞后影响工程竣工决算编制,在原有工程结算、决算管理办法基础上补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工程结算、竣工决算进度的通知》;为提高进项税抵扣比率,制定了《关于加强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管理的通知》。通过问题找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内控制度体系的针对性。

(二)结合标准化建设

邢台供电公司将内控体系建设同标准化建设相结合,将其作为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制定周期性再辨识计划并落实。公司也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对制定制度、落实制度和执行制度情况进行定期抽查和跟踪考核,全面分析和评估制度落实的成效,根据抽查情况,及时修订完善制度体系,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在标准化建设中,制定完成了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进一步清晰职责,细化流程,将全部财务管理业务,录入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标准化的实施,提高了内控体系的执行力。

(三)结合信息化应用

邢台供电公司将内控体系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一是建立财务制度查询系统,在该系统中建立三级财务制度库,一级按国家级文件、区省级文件、市县级文件划分;二级为国家法规政策、企业文件;三级在企业文件下按成本、预算、资金等15类划分。通过建立制度库,制度体系进一步清晰,查询制度更迅捷。二是在标准化信息系统建立财务管理标准,邢台供电公司在财务管理标准化建设中,制定完成了财务岗位13个工作标准和15项管理标准,全部录入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各岗位按照对应标准开展工作,财务工作更加有条不紊,内控体系进一步规范。通过与信息化结合,使得内控体系查询、应用等更为快捷,且覆盖面更为广泛。

二、“三个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近年来,邢台供电公司以“三个结合”为指引,全面加强内控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和规范了财务管理,现就“三个结合”在邢台供电公司的具体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一)建立风险案例库

针对财务管理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开展了风险点查找,本着进一步完善公司内控制度原则,开展建立财务风险案例库工作,邢台供电公司采用“广泛发动、全员参与”的原则,对“依法治企、依法理财”工作中“习惯性违章”问题进行认真梳理,特别是对历次审计、财税、价格等外部检查中查出的问题,上级主管单位稽核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隐患问题,认真进行归类整理,编制完成“财务风险案例”手册,及时发放到每一位财务人员并引以为戒,防范了问题的再次发生。

(二)创建制度要点库

针对财务规章制度多,查找困难等情况,邢台供电公司对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一是按照网、省、市各级制度进行全面收集整理,二是按照管理类别进行划分,三是对各项制度进行学习,挑选制度中的要点,编制制度要点库。通过信息化应用,建立了标准化信息查询系统,制度要点库的便捷、实用。

(三)动态建立内控体系

过去内控建设工作缺乏长期性、持续性、综合性的全盘规划和考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近年来邢台供电公司按照标准化PDCA流程设计,将制度建设、完善工作纳入常态化,动态化,在这样一个设计、执行、监督和评价的过程中,治理层、管理层及相关人员根据存在的问题和环境的变化对它加以修订,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趋于合理。

(四)定期开展内控评价

邢台供电公司每年对内控管理状况进行综合测试和评价,衡量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程度,寻找内控薄弱环节,提出强化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以防范和化解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开展内控建设评价,对贯彻落实上级方针、政策和有关规章制度情况进行的评价,不相融岗位分开设置,岗位之间相互制约,工作环节衔接,决策是否按程序进行;二是内控执行评价,按主要业务类别及其主要内部控制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进行的有效性评价。

(五)预算管理执行“跟催管理法”

预算管理作为内控管理有效手段,邢台供电公司积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确保各项支出的可控、在控。一是做实业务(项目)预算,确定优先安排项目和储备项目,通过成本控制、优化资金投向,保证了基层、一线和公司重点项目资金需求;二是引入标准成本理念,深入开展调研,根据维护设备内容以及工作性质的不同,将单位、部室分成三个层次,正确核定维护费和管理费用;三是注重过程控制,对公司预算、综合计划制订了具体的完工时间,采用“跟催管理法”,按周进行支出情况统计,及时跟踪资金结算进度,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提高了预算的管控能力。

(六)资金管理严把“三道关”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邢台供电公司将资金安全作为内控管理重中之重。资金内控管理,从制定标准,到执行标准中,严格建立“三道关”。一是把好“审批关”,邢台供电公司2007年制定《财务开支审批规定》,该办法对公司全部支出按费用项目、金额大小、需审批人员进行了全面规定,2009年再次进行修订,并制成审批权限一览表,各相关部门及负责人按规定权限把关审批;二是把好“审核关”,会计及财务稽核人员对资金收支业务真实性、核算准确性把关确认;三是把好“授权关”,明确财务部副主任为资金支付授权人,在资金支付环节,银行手续签章及网银授权再次审批,无误后授权。通过三次把关确认,确保资金安全。

(七)不相容职务岗位分离到位

通过标准化实现不相容职务岗位分离到位,一是按照利于业务监督原则设置岗位,邢台供电公司设置独立的稽核与出纳岗位,会计业务与资金支付岗位全部分离;二是加强银行账户管理,安排主管会计分别对5个银行账户每月对账、编制余额调节表,财务负责人每月签字确认。

强化制度体系建设范文5

一、理清思路,为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明确方向

伴随着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公司规模实力不断增强、职工队伍不断扩大,预防风险和腐败的压力也与日俱增。特别是企业广泛涉及工程建设、招商营销等多个关键领域,资金占用大、所涉环节多,往往成为职务犯罪的重点领域。为此,公司结合发展现状实际,经过充分调研和不断探索,确定了构建以防为主、以企业内部制度建设为切入点的惩防体系建设思路。

(一)内控制度体系建设顺应制度建设的要求

公司党委将“以制保廉、以教倡廉”作为基本方略,深刻认知在下属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中,重经济效益、轻制度建设的现象普遍存在,制度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国有资产、干部稳定得不到保障,阻碍了国有企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内控制度体系的建设成为集团建章立制、整防结合的必然举措。

(二)内控制度体系建设顺应内外部监管的需要

近年来,国资、财政等国家部委高度重视国有企业制度建设,鼓励国有企业先期执行。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表明,对企业进行内控制度建设,以内控手段进行管控是企业管理发展上的大势所趋,早行动早主动。因此,公司坚持从问题中发现内控制度体系建设重点方向,从整改中查摆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关键缺漏,先后对“三重一大”执行、差旅、接待、费用报销、招投标等重点领域进行内控制度的进一步梳理和完善,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的监管。

(三)内控制度体系建设顺应集团事业发展的需要

有效的内控制度是促使企业实现稳健经营,防范经营风险和廉政风险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与挑战、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无论是当前的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产权股权多元化,还是今后引进外部投资、实现企业上市,都必须有健全的内控制度体系。此外,企业董事会、经营管理治理结构的设置和优化,也需要通过内控制度的设计来实现有效的权力制衡。可以说如果没有健全的内控制度体系,企业自身发展卞无从谈起。

二、建章立制,使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基强根深

制度是“纲”,“纲”举才能“目”张。公司在企业内控制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始终按照对标、制定、执行这三个环节严格把控相关制度的制定和运用,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和企业内控责任的全面落实。

(一)抓好制度的“对标”环节

企业制度建设的第一步在于“对标”,这个“标”包括上位法律法规、意见、办法、规定、细则等,也包括上级重要会议精神、重要讲话和要求等。制度“对标”可以减少企业贯彻落实上级要求的随意性、阶段性和“走过场”,是把行业决策层的要求贯彻到基层的“纲”,是切实推进企业严格规范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加强内控能力的“纲”。公司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结合自身实际对标上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要求,集合财务、人事、工程等专业领域的制度特点,通过关联部门起草、总裁室审议审核、征求关联单位意见、总裁室签批执行这一“两上两下”的制度制定流程,力求做到全覆盖决策、运作和监督的各环节,不遗漏,不缺项,可操作,能执行。

(二)抓好制度的“制定”环节

公司自2017年起开展“制度建设提升年”活动,针对集团“三重一大”决策事项、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制度流程以及工程建设招投标、项目审批等廉政风险点进行重点梳理排查。力求各级部门、子公司在推进年度工作过程中做到眼里有目标、心理有规矩、工作有落实。

强化制度体系建设范文6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网络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53-03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成为高等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发展的主题。

一、网络信息技术催生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及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999年,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国家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规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我国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数由1998年的108万人,迅速增长到2001年的260万人,到2002年便提前实现了入学率15%的奋斗目标。伴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高等院校的办学资源表现出了严重不足的问题,接下来便进入了持续十余年之久以实体型校园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标志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资源规模扩张的发展时期。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我国高等院校无论招生人数还是在校生人数将保持基本稳定,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在高等院校广泛开展了突出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育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新一轮教学改革活动。《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出台,为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开放性、灵活性、便捷性等巨大的功能实现平台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储备,不断深化网络信息技术与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探索各具特色的网络环境下高等院校创新服务平台体系。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就是以高度发达的互联网环境条件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开发和建立网络教育教学平台系统,实现以实体型教育教学资源为主体的办学模式向以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为支撑的办学模式转变;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的建设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适应现代高等教育与网络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发展要求,实现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由有限的实体型“硬资源”向无限的虚拟型“软资源”的不断拓展;二是伴随着高等院校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实现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向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方面的功能拓展。依据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信息服务需求,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运行规律和职能要求,在遵循高等院校网络信息服务体系构建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探索和研究高等院校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体系的主要内容

从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过程的内容和要求出发,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可以构建高等院校教与学双向互动型教学管理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图1)。本系统包括以下组成部分:①服务对象系统。根据学校教学管理委员会、教学管理部门、学生、教学督导组等不同层次关系,确定不同层次的主要服务对象。根据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服务对象,包括不同的院系设置、不同的学科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不同的校区等。本教学管理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系统规划与设计应以学校层面为主要服务对象,在此基础上兼顾院系及学科专业的教学管理。②服务中心系统。本中心系统按照功能要求划分为培养目标与规格信息服务中心、培养模式与方案信息服务中心、培养过程监控信息服务中心、培养质量考评信息服务中心。培养目标与规格信息服务中心主要提供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信息服务中心用于提供学校各专业领域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计划安排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培养过程监控信息服务中心主要侧重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运行、管理和监控;培养质量考评信息服务中心可以就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测评和反馈。③服务平台系统。按照服务中心系统的功能分区,依次设立培养目标规划信息服务交互平台、培养方案设计信息服务交互平台、培养过程管理信息服务交互平台、培养质量反馈信息服务交互平台。通过上述平台可以实现不同服务内容和功能的模块化和交互功能。④服务信息系统。分别按照区域人才培养定位信息系统、行业人才培养定位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信息系统、人才培养目标规划信息系统、人才培养类型规划信息系统、人才培养规格规划信息系统、培养模式规划信息系统、培养方案设计信息系统、教学计划安排信息系统、教学管理信息交互系统、院系教学管理信息交互系统、专业管理信息服务交互系统、课程管理信息服务交互系统、教学质量监控与测评系统、教学质量状况信息系统、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等方面设置专门化信息服务系统,以满足不同方面功能发挥的网络信息资源支持。⑤网络信息技术保障系统。内含有服务条件分析、服务需求分析、操作层建设、知识库建设、系统维护与更新等功能,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网络信息优势,保障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系统的服务需求定位、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建设、系统链接、系统的维护与更新等。

三、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的规划与实施

1.高瞻远瞩,做好平台体系规划和建设的顶层设计。系统全面的规划和论证是项目成功的关键,高等院校在开展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的规划和建设中,必须高瞻远瞩,做好平台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主要包括:一是解放思想,形成共识。广泛宣传,加强对全校师生员工思想观念上的引导,全面树立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观念和意识,取得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的精神和心理层面支持。二是全面分析,系统论证。紧紧围绕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职能发挥的目标和要求,认真开展平台体系规划和建设的需求分析,做好平台体系建设功能定位、功能实现程度、实现方式和途径等方面的系统规划。三是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在开展系统全面的需求分析基础上,科学谋划平台体系各个层次平台系统建设的总体框架,合理布局平台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重点领域、体系内容和服务深度。四是完善基础,技术支持。在学校现有网络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条件的基础上,按照规划实现平台体系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完善学校内网、外网、局域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全校师生员工,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方面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夯实平台体系建设的技术支撑条件。五是强化优势,突出特色。不同院校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地位,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的规划与建设,必须要充分体现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优势和特色的差异性,形成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2.循序渐进,科学谋划平台体系的系统建设与推进。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和运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限于不同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程度、相关基础设施条件、网络信息技术支撑能力和水平等方面的现实状况,在开展平台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循序渐进、系统推进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一是总体安排,分步实施。在各个方面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子系统开发方面和平台体系建设内容、实现程度、建设水平、功能发挥等推进方面的实施过程中,在满足整体建设规划和进度要求的条件下,遵循轻重急缓和差异化原则,逐步开展,分步实施。二是合理规划,重点突出。高等院校包含有众多的学科专业,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的研究、设计与开发,短期内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专业全面开展,必须结合本校学科专业的应用领域和范围,优先和重点选取具有优势和特色,应用面广,成熟度高的学科进行建设和运行。三是校际联盟,资源共享。在各学校有重点,有选择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校际联盟、网络链接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使平台体系的服务领域和功能不断得到充实和提升。

3.统一部署,强化平台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是一个包含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模式、职能发挥等全方位变革的重大行动,涉及到学校的各个部门和各方面工作,必须强化平台体系规划建设过程中的组织领导和分工协作。主要包括:一是强化领导,统一部署。成立学校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的领导机构和协调组织,统一领导和部署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建设内容、建设进度、技术要求等方面的工作安排。二是明确分工,强化职责。在学校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规划和建设统一部署的基础上,明确网络管理中心网络基础设施条件准备、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技术实现方式与途径策划、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搜集与储备、专业教师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更新、实验实践中心实验实训项目和内容的规划与设计、教学管理部门网络管理平台的构建、科研机构信息库建设与整合等方面的职责分工。三是密切配合,联动协作。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的建设,必须要实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内容和要求的协调运行,这就要求学校教、学、管、研、用等方面在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做到高度配合和协调联动,才能保证平台体系的建设水平和运行效果。

4.创新机制,构建平台体系建设和运行的制度保障和监控体系。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体现了学校由注重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向强调能力体系建设的转变,更是一个由关注项目运作向重视机制建设的革命性变革。学校在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的规划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必须强化配套制度保障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平台体系规划、论证、建设方面的制度保障体系;平台体系使用、更新、深化、升级方面的制度体系;平台体系技术开发、运行、维护、服务等方面的技术保障制度体系;平台体系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软硬件资源支撑方面的制度体系,平台体系运行过程中管理、监控方面的制度体系等。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2):58-62.

[2]许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2,392(9):124-127.

[3]康敬青,韩庆峰.高校图书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网络实训平台构建[J].管理观察,2010,393(4):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