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的问题及对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准则的问题及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准则的问题及对策

会计准则的问题及对策范文1

一、实施新会计准则的目的和意义

2006年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在北京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 以下简称“ 新会计准则”) 和48项审计准则。新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行, 鼓励其他企业实行。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基本目标是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并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这套准则体系是一部全面、规范、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它的实施,将进一步强化对会计信息供给的约束,有效地维护投资者的知情权,有利于社会公众做出理性决策;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解决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和反倾销问题;有利于金融改革和化解金融风险;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形象;有利于稳步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我国会计现代化水平。

二、会计准则推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障碍

(一)新会计准则面临的挑战

1. 公允价值带来的挑战

公允价值的引入影响多种会计要素在多种情况下的计量,从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识别其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对管理层来说是一个挑战。例如:

(1) 资产减值测试。资产存在减值迹象时,其可收回金额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2) 金融工具的计量。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除持有至到期的投资、贷款、应收款项以及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之外,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3) 企业合并。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和被收购方的可辨认净资产均以公允价值计量。

(4) 投资性房地产。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5) 股份支付。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提供服务的,以授予职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

(6) 收入。一般来讲,应收的价款与其公允价值相差较大的,按公允价值确定收入。

(7)融资租赁。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将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8) 政府补贴。如果是非货币性资产的话,当然以公允价值计量。

(9) 非货币易。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

2. 金融工具带来的挑战

金融工具的影响范围非常广泛,从影响的企业类型来说,所有的企业都受到影响,并不是仅限于金融企业。从影响的会计要素来说,从最简单的现金、应收/应付账款,到债券投资、某些股权投资,再到复杂的衍生工具。公允价值的采用,尤其是采用估值技术,大量依赖管理层的判断。随着交易形式的多样化,复杂的衍生工具将会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其确认和计量对企业来说是比较新的内容,对金融工具的披露要求也非常详尽。

3. 资产减值带来的挑战

资产减值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原准则已经提出,然而新准则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长期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这是与国际准则主要的差异之一,也是新准则最为突出的中国特色之一。企业需要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对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以及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对减值损失做出可靠的判断,对管理层来说是一个挑战。

4. 合并带来的挑战

对非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来说,被购买方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不论以前是否在被收购方的报表上确认,均需要单独确认。但需要识别可能没有包括在被购方原报表的事项,企业需要确定合理的技术和方法,分别确定新公允价值。如果收购的是子公司,企业需要设立备查簿予以记录,方便以后年度做合并。

5. 分布报告带来的挑战

新准则规定了分布报告的披露要求,可能会对企业信息系统的设置和相关的业务流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企业不但需要关注相关的管理信息,还需要记录并披露相关的财务和会计信息,企业需要按照要求对业务分布和地区分布进行区分,并区分主要报告形式和次要报告形式:业务分布承担不同于其他组成部分的风险和报酬;地区分布承担不同于其他经济环境内提品或劳务的风险和报酬。

6. 实务方面的挑战

其中主要包括业务步骤、企业信息系统和人员方面的挑战。首先对业务步骤进行改造,定制新的会计手册,整合新准则体系下的报告系统,执行可持续运用的流程;其次是企业信息系统的更新,要根据财务报告的编制和信息披露的要求认定新的数据统计口径,对于在海外上市的企业,需要确定两个准则下分别需要收集的信息和数据,而且怎样将这些信息统筹起来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起码在第一、二年会大大增加企业的操作成本,这是无法避免的;最后在人员方面,侧重于与下列人员建立有限的市场沟通机制,例如投资者,银行,监管者,信贷评级机构。要对相关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在实际操作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时间非常紧迫。从国际经验看,就算是国外的上市公司,在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后也发现工作量非常巨大。而2007年的7月1日出中期报告的时候,就要按照新准则出报表,所以留给上市公司的时间非常短暂。

(二)新会计准则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 新会计准则中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可能被利用

例如,对通过货币交易的方式避开《非货币易》准则规定的行为没有加以约束。公司进行资产重组时,通常的做法是通过资产置换加补价的方法进行,这也是《非货币易》准则规范的内容。假设子公司以账面价值为4000 万元(假设公允价为4200 万元) 的资产与母公司4000 万元(假设公允价为3700万元) 的非同类资产进行置换,同时母公司向子公司支付300 万元的现金补差。按新准则规定,子公司应确认的重组收益为:

重组收益 = 补价- (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 ×换出资产账面价值

= 300 - (300 ÷4200) ×4000

= 300-285.171 = 14.129 (万元)

但如果子公司向母公司出售账面价值为4000 万元(假设公允价为4200 万元) 的资产,与子公司向母公司收购账面价值为4000 万元(假设公允价为3700 万元) 的非同类资产同时进行(双方均按公允价成交) ,此种情况不在《非货币易》准则规定的范围,此时子公司确认的重组收益为:重组收益= 收入- 支出= 4200 - 3700

= 500(万元)

若考虑新购入资产(入账价3700 万元) 与所售出资产(原入账价4000 万元) 的成本差额300 万元,子公司仍有高达200 万元的重组收益,而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只有14.129 万元的重组收益,这极有可能成为公司调控利润的新手法。在这项交易中,出售资产与收购资产同时进行,资产与货币的流转机制和资产置换没有本质的区别,变化的只是名义上的交易方式,但该交易已经不在《非货币易》准则规定的范围。因此,笔者认为此种交易不能产生当期收益,所产生的重组收益与非货币易一样均应计入资本公积。

2. 新会计准则中对企业利润的新规定所产生的问题

(1) 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这一规定掐断了企业通过计提、转回减值准备而进行利润操纵的链条, 对于有效遏制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现象, 具有重要意义。不过, 由于新准则执行的起点是2007 年1 月1 日, 一些利用减值准备计提操纵利润的公司, 有可能在2006 年将减值准备冲回, 否则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后, 这些“ 隐藏利润”将再也没有机会浮出水面, 2006 年减值准备的集中转回, 可能会极大地影响当期净利润。

(2) 取消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由于新准则中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就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企业通过变更存货计价方法调节利润的空间。笔者注意到,近期有些文章在阐释新准则时, 提到“ 新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 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 这一核算办法的变动, 将使企业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水平的惯用手段, 不能再被使用”等说法。但经过查阅新准则, 发现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新准则规定的是“ 企业应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 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也就是说,尽管与现行规定相比, 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但企业有3 种存货计价方法可供选择。既然存货有3 种方法可供选择, 则企业仍可通过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进行利润调节, 并不会完全避免利润调节现象的出现。

(3)确认债务重组利得并计入当期损益新规定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为了完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填堵利润操纵之路, 财政部于2001年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修订后的准则规定: 债务重组中产生的债务重组利得, 不再计入当期收益, 只能计入资本公积。准则的修订, 对利用债务重组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起到了强有力的遏制效果。这次的新准则规定: 由于债权人让步, 债务人获得的利益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进入利润表。这样, 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 一旦获得债务豁免, 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 从而极大地提高每股盈余, 甚至可能出现每股收益提高数倍以上的情形。新准则的这一改变, 也许将会使债务重组浪潮再现市场, 利用债务重组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也许会死灰复燃。因此, 新准则实施后, 仍需通过相关的制度建设, 进一步规范债务重组行为。

(三)新准则的实施存在的主要障碍

从准则本身来看,尽管金融业务系列准则、企业合并等准则全面引入公允价值,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及《非货币易》也恢复公允价值计量,但鉴于《基本会计准则》确立了历史成本、稳健及实现原则,其他新准则又对公允价值采取规避态度。这表明,我国准则制定者仍然未能明确对公允价值的立场,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不尽一致,尽管准则制定者屡屡强调我国会计准则在制定和修改中将处理好国际惯例与中国国情的关系,但实际并没有落到实处,所以准则本身还需要协调。

从会计人员的技术能力看,新会计准则大部分与公允价值有关,而公允价值毕竟是评估的结果,准则实施者不但是报表的编制者,在新会计准则下还是估价师,这需要增加报表编制者这方面的知识。此外,应有相应的数据库支持,以便报表编制者在对资产定价时选取参数使用,包括宏观、行业分析所需要的相关信息。

三、对于新会计准则在实行中的建议

(一)建议会计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与有关行业监管部门的协调、沟通。近年来, 银监会等监管部门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动监管标准的国际化, 但此次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 对银行业、证券业等行业的财务报表近似于颠覆性的变化。如果监管指标体系未能及时跟进, 则企业不得不实行双轨制, 资源难以承受。

(二)建议会计主管部门对金融行业等具有特殊情况的行业进行重点培训。此次准则体系的转换, 这些行业会计处理的颠覆性变化,大量的新概念、新处理方法、公允价值的普遍应用, 使得许多从业多年的会计人员一时也难以适应, 建议参与制定会计准则的各位专家对金融等行业予以重点培训。

会计准则的问题及对策范文2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

2011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13年开始实施,同时对2004年所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废止。小企业一直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2013年实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会计行为进行系统的规范,但是经过两年多的实施和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下面将在阐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中的各种情况进行调查、访问,笔者调查了80家小企业的122名会计人员,发放问卷122份,收回问卷122份,有效问卷122份,有效率达到100%。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1.惩罚性不强,法规有待完善。自从二零一三年开始,我国已经对小企业会计行为进行了系统的规范,形成了一系列会计准则、法规。但是在会计法律法规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处罚力度不足的现象,根据目前,我国己基本建立了各种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的会计法规、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各项惩罚显得比较淡薄,使得许多小企业的违法成本太低。从而出现了许多造假、信息失真等现象。通过调查发现,有38%的被调查会计人员觉得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于违法违规小企业的惩罚力度一般,而有32%的被调查会计人员觉得惩罚力度过于宽松,近百分之八十的被调查会计人员觉得企业的违法成本比较低。

2.监督力度不强,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在我国,小企业一方面由于自身水平和能力的不足使得自己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一方面因为小企业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于会计信息要求并不高,从而使得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普遍偏低。首先,小企业因为企业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人员素质、企业业务范围、企业规模等方面的原因,使得自己的会计信息可靠性不足。其次,小企业往往不需要对外发行债券和股票等方式进行筹资,从而使得其会计信息披露跟公众利益的关联性并不是很大,因此,它们会计信息提供的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税务机关和相关政府监督部门,而这些政府机关部门对于小企业会计信息的要求并不高,它们主要重视小企业的发展状况。最终也就导致了对小企业外部监督力度不足的现象。通过对小企业会计人员的调查发现,近45%的会计人员认为小企业外部监督一般,22%的会计人员认为小企业外部监督效果不佳,30%的会计人员认为小企业外部监督无效。可见,小企业会计监督基本上处于一种弱化的程度,严重影响到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3.会计核算方式落后,信息化系统应用程度不强。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企业会计环境及会计业务操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信息化应用技术在会计业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小企业会计系统中,信息化系统应用程度不高,会计核算方式还比较落后。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2%的被调查者认为小企业因为其实力不高、复杂性较低、业务量不多等原因,一般都没有利用会计电算化方式进行核算,尽管有部分小企业中采取了信息化系统进行会计业务的操作,可也会因为流程的繁琐以及信息化所需要的较高成本而使得各会计模块并不能进行良好的对接,从而使得会计操作失误、会计运行效率低等问题出现。其中有74%的会计人员认为小企业存在着会计数据处理的困难问题,有64%的会计人员认为会计信息模块衔接存在问题,而所有这些看似不重要的问题则严重影响到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效率提升的对策

对于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中所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会计违法违规的惩罚力度。在《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必须对会计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规制,加大对会计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首先,必须制定《准则实施细则》,对会计行为的规制进行明细化管理,对每一项会计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据对应的制度进行惩罚。其次,制定《财务监督法》,使得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监督有法可依,从而保证会计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有具体的法律依据。再次,应该建立民事索赔制度,对会计违法行为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应该尽快在《刑法》中设置会计违法的相关规制条款,必须从源头对偷逃税款、虚假报告编制等行为进行治理,以确保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效率。

2.加强外部监督力度,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现象,必须加大对小企业会计行为的外部监督力度。首先,加强财政部门对小企业会计的监督力度。财政部门应该跟商业银行、税务机构等进行协调和合作,指导小企业构建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条款,鼓励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向小企业提供外部会计服务,从而帮助小企业严格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其次,加强税务机关对小企业会计行为的监督力度,税务机关必须转变征税方式,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以对小企业会计行为进行规范,对于那些查账征收条件比较符合的小企业应该实行查账征收,对于那些符合条件的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主要是消除税务机关的逆向选择,从而降低企业的纳税风险。第三,加强商业银行的监督力度,小企业的资金来源除了自身和家族的资金之外,就是商业银行了,商业银行在对小企业进行信贷业务的时候,应该严格要求小企业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财务报表的编制,只有那些遵守《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才能获得贷款,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引导小企业对自身会计核算制度的完善。第四,实行问责制度。对于小企业会计行为违规违法行为,必须将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

3.优化会计核算方式,提升信息化程度。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会计运作的重要手段,因此,小企业也不例外,小企业必须加强自己会计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优化会计核算方式。首先,设立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引进财务软件,构建会计信息系统,同时提升财务人员的信息化操作水平。其次,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共享平台获取自己需要的财务数据,同时也将自身的数据传输到这个共享平台上。第三,建立新的小企业会计科目体系,对小企业会计要素进行重组。第四,加强信息化模块的衔接,完善总账下的子模块,包括基础设置、资金拆借与审批、费用支付、银行对账和转账、客户结算、票据管理及报表查询。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企业会计准则》在近两年对的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惩罚性不强,法规有待完善;监督力度不强,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会计核算方式落后,信息化系统应用程度不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效率。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笔者认为,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会计违法违规的惩罚力度;加强外部监督力度,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优化会计核算方式,提升信息化程度。

参考文献:

[1]关于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的通知[S].财税[2013]52.

[2]王旸.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2(2).

[3]王旸,杨艳琴.提高《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力相关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2011(12).

[4]冯建华.让小企业真正成为政策受益者[N].中国会计报,2012-03-22.

[5]骆伟琼.湖南调查摸底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N].中国会计报2013-12-06.

会计准则的问题及对策范文3

1.国内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 

2.浅谈金融危机与国际会计准则 

3.国际会计的研究起点与线索 

4.无形资产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5.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趋同研究 

6.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几点异同的分析 

7.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进展及对我国的影响 

8.国际会计租赁准则变革对我国航运企业的影响 

9.国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与股票价值相关性研究 

10.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 

11.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化研究 

12.由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引发的思考 

13.试论国际会计趋同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14.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对策 

15.中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盈余管理方面的比较分析 

16.我国固定资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 

17.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与等效 

18.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总体构思 

19.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研究 

20.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21.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22.新版企业合并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变化分析 

23.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思考 

24.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及启迪 

25.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26.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27.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具体运用的研究 

28.环境管理会计国际指南研究的最新进展 

29.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重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权的博弈 

30.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31.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具体运用的研究 

32.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趋同建议 

33.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与趋同的基本态度和所面临的问题 

34.浅议美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 

35.浅议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趋同 

36.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在会计课程建设中的运用 

37.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分析 

38.国际会计准则全球化路径博弈分析 

39.金融危机和国际会计准则改进研究 

40.国际会计的基本概念 

41.我国在国际会计协调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2.中国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会计大公司的差异及发展对策 

43.国际会计界推行中小企业差别财务报告模式综述 

44.制度变迁视角下的中国-东盟国际会计趋同 

45.从国际会计准则的变迁看我国会计体系的发展方向 

46.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评介 

47.国际会计准则变迁与后WTO时代中国会计的展望 

48.论国际会计趋同的局限性 

49.会计国际协调的衡量 

50.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运用的比较 

51.国际会计新准则:对生物资产与农产品的会计规范 

52.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 

53.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研究 

54.衍生金融工具的国际会计准则研究 

55.新旧资产减值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比较 

56.论我国会计准则须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57.财务报表的组成及列报要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 

58.浅议美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 

59.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化与趋同所面临问题的分析 

60.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性分析 

61.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探究 

62.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基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的分析 

63.碳排放权交易国际会计准则问题研究及借鉴 

64.国际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效力分析 

65.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与协同 

66.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回顾与展望 

67.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协调化分析 

68.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变化对我国会计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69.我国生物资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与分析 

70.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及其对资产评估的要求 

71.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差异分析——以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为例 

72.美国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兼谈GAAP与IAS的冲突与趋同 

73.新旧资产减值核算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对比 

74.国际会计准则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75.演化博弈视角下的国际会计准则变迁路径——基于历史期间动态演化进程分析 

76.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77.浅议国际会计准则的变迁史 

78.国际会计准则的实施对收入确认的影响(英文) 

79.国际会计准则——一种未来全球公认的会计模式 

80.我国关联方披露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研究 

81.关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从接轨到趋同的若干思考 

82.中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比研究 

83.租赁会计国际准则的新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84.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比较研究 

85.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其启示 

86.会计准则趋同背景下的国际会计双语教学研究 

87.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比较与分析 

88.关于国际会计协调若干问题的思考 

89.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的原因分析 

90.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发展对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 

91.关于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认识与思考 

92.国际会计准则改革新动向 

93.会计国际化与国际会计准则 

94.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进程与现状 

95.论国际会计准则关于会计报告的新发展 

96.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的环境因素 

97.合并会计报表:特殊目的实体——国际会计准则的视角 

98.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会计准则的问题及对策范文4

论文参考文献是有事实依据的,是可以查阅到的文献资料,不是自己胡乱瞎写的,那么要怎样来写论文的参考文献呢?下面是千里马了的小编整理的关于会计准则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会计准则论文参考文献:

[1]陆奇超.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对策[J].中国市场,2014,43:94-95.

[2]王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一个理论分析的框架[J].商业会计,2015,01:9-12.

[3]黄震,林彬.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会计目标差异分析[J].新会计,2015,03:19-23.

[4]赵一伟.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趋同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6:22-23.

[5]李丽新.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9:166-167.

会计准则论文参考文献:

[1]朱明琪.比较分析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异同[J].中国总会计师.2016年1月

[2]皇甫昌静.基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几点研讨[J].会计审计.2014年第32期

[3]彭驰.论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内容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联系[J].财会研究.2014年1月

[4]许家林,胡伟.我国行业会计制度建设的六十年:形成与变革[J].会计师,2013(02):11-12.

[5]商亚平,杜敏.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5(08):33-34.

[6]霍凤莲,宋雅琴.浅析旧行业会计制度与新企业会计制度的比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01):17-18.

[7]戴则新.谈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时应考虑的几个问题[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5(09):21-22.

会计准则论文参考文献:

[1]杨敏,陆建桥,徐华新.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J].会计研究.2011(10).

[2]杨敏.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新进展与我国的应对举措(下)[J].商业会计.2011(28).

[3]罗悦.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风起云涌——以美国、日本、印度为例[J].商业会计.2011(28).

[4]杨敏.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新进展与我国的应对举措[J].会计研究.2011(09).

[5]王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会计准则的问题及对策范文5

关键词:我国会计 会计国际化 进程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会计行业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发展直接体现了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是保证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作用,因而显得极为重要。作为一名会计界的工作人员从每天的工作中,深深地体会到――如何提高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建立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规范体系,已是每个会计工作人员值得考虑的事情。那么如何提高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呢?实现会计国际化,保证我国的会计事业稳步健康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目前在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国际协调问题

由于受到我们国家与西方国家的环境影响,在会计制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政治因素、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从政治因素来讲,由于我们国家的会计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的会计制度,所以实行着由政治以及政治体制的模式,政府对其影响很大。而在西方国家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西方国家实行的会计制度是以私有制度为主,所以,会计体系自然要服从于维护资本所有者的私有财产和权益的基本要求。从经济因素来讲,在我们国家,由于受到政府的干预,再加上我国会计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了会计的发展。从法律因素来讲,会计的发展严重的受到了我国法律的影响。另外,也受到了教育因素的影响,在我们国家,缺乏专业性的会计人才,这与西方国家的会计人才相比较,差距还很大,在西方国家的会计人才中,其从事的会计人才都具备了很高的专业知识,整体综合素质都比较高。

2、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

由于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的会计准则和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例如,在表现的数量上,西方国家中,以美国为例,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了100多项,而我们国家只有16项,这样的数据表明,我们国家的会计准则还有待完善和进步。另外,再会计准则的功能上也有体现,随着企业的不断进步,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商业性的语言,其功能主要是让投资者通过阅读企业的财务报告,通过阅读来明白企业财务的经营状况。但我国还赋予了会计准则一些规范企业行为的功能,这无疑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实施。此外,差距还表现在企业合并、金融工具、所得税及坏账准备等方面。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关注会计国际化的发展和动向,提高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水平

随着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同时也随着会计环境的改变,我们要加大完善建立会计准则的体系,争取与国际会计准则一样。目前,我们要时刻的关注西方国家会计准则的最新发展,从西方国家会计准则的发展中吸取经验,然后来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度。,着国际化的会计准则目标发展。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协调的重点问题,按照我国的经济发展为基础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与我国的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际会计资源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为了加快我国的会计准则建立完善的会计准则制度,以国际化的会计准则发展为目标,通过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体系和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来比较,结果表明,我国的会计准则不管在数量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应该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尽快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此同时,还应该广泛开展原有会计准则修订工作,使我国的会计实务切实有规可循。

2、建立一套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会计学科体系,来指导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发展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应从社会经济环境、法律法规、人员素质等各个方面做好会计国际化发展的一些配套工作,主要包括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与整顿;加强证券监管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公开化,对企业信息披露加强管理与监督;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加强外部审计监督,提高审计质量;对会计从业人员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等。

3、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

要想提高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步伐,首先就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强化对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要遵循《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另外还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前提下,还要熟练的掌握科学技术,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以增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和沟通。最后,规范职业准入资格认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资格证书,不符合条件的人员不得从事会计工作,会计从业资格实行吊证制度,同时借鉴国外做法,扩充、更新考试内容,培养国际化的会计人才。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提高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发展是一项系统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目前在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认清问题的基础上,对于其存在的问题上找出解决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会计工作,从而提高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张钰虹,王爱民.浅淡我国会计国际化现状及对策[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6年03期

[2]李为华.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问题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李黎,姜峰,黎雅琴.中国会计国际化相关问题探讨[J].金卡工程,2008年05期

[4]李锡元.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7期

会计准则的问题及对策范文6

【关键词】权益结合法;利润操纵;对策;合理性

权益结合法亦称股权结合法、权益联营法,是企业合并业务会计处理方法之一。权益结合法视企业合并为参与合并的双方,通过股权交换形成的所有者权益的联合,而非资产的交易,而且合并后,股东在新企业中的股权相对不变。换言之,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经营主体对一个联合后的企业或集团公司开展经营活动的资产贡献,即经济资源的联合。在权益结合法中,原所有者权益继续存在,以前会计基础保持不变。参与合并的各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继续按其原来的账面价值记录,合并后企业的利润包括合并日之前本年度已实现的利润;以前年度累积的留存利润也应予以合并。权益结合法仅适用于以股权交换的合并业务,而且账面上不确认商誉。

一、权益结合法下的利润操纵

从2006年新《会计准则》规定的账务处理方法可以看出,权益结合法的经济后果之一就是利润操纵问题。首先,参与合并的各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仍按原账面价值记录,在物价上涨的今天,主并企业可以出售另一方已增值但未在账面上反映的资产,就可以在短期内增加其经营收益或非经营收益。其次,合并利润包括被合并企业合并前所实现的利润,这样一些经营业绩差的企业就会趋向于合并经营业绩好的企业,将其利润纳入合并报表中,从而造成高额利润的假象。最后,把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同作为合并处理方法,存在会计处理方法选择问题,给企业留下利润操纵的空间。

二、防止权益结合法下利润操纵问题的对策

权益结合法在国外发展已久,在其使用过程出现了种种弊端,最终导致禁止使用权益结合法。我国可以吸取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来防止权益结合法下的利润操纵。首先,主并企业应当披露已处置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处置价格,并披露已处置资产、负债对现有企业利润的影响,以及在剔除此影响后企业财务指标的计算结果,这样有利于投资者更了解处置合并资产或负债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其次,2006年新《会计准则》要求在编制合并利润表时,对于被合并方在合并日以前实现的利润在利润表中单列一项反映,这样便于投资者对企业盈利情况作分项分析。最后,新《会计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必须使用权益结合法,非同一控制下必须使用购买法,这样规定使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成为互斥关系,也就不存在会计处理方法选择问题,但现实中出现该问题,是因为对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界定不清,所以准则应该明确同一控制的标准,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使该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在此可以借鉴美国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做法,把股东股权的连续性,业务经营管理的连续性,合并规模的类似性作为应用权益结合法的标准条件。

三、权益结合法在我国应用的合理性

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美国会计准则均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排除在外,我国会计准则结合我国的实际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规定同一控制下使用权益结合法。

1.同一控制下使用权益结合法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的结论基础中提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放在准则制定的第二阶段考虑,即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方法选择在国际会计准则是被作为了一个未决事项。与此同时,基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表示,在解决这一事项的问题上,希望得到中国的帮助,这也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趋同创新的一个方面。所以不要刻意在准则制定方面什么都要与国际会计准则完全相同,我国只是考虑了同一控制这种特殊情况,选择使用权益结合法,这比使用购买法更能反映交易的本质。而非同一控制下使用购买法,这和国际会计准则是相同的。

2.我国有使用权益结合法的现实基础。我国会计准则对合并范围认定与现行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按照国际准则,企业合并的前提通常是不存在关联交易,交易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因此规定所有企业均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而我国的企业合并大都是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集团内的关联成员之间发生的,比如由同一个企业控制的两个子公司的合并,此时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并非完全自愿,合并对价不是讨价还价的结果,不能代表公允价值,这不属于市场机制下的企业购买行为,因此我国还有使用权益结合法的必要。

3.避免企业滥用公允价值调节利润。我国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产权交易仍处于发育阶段,公允价值在短时间难以实施,这样就限制了购买法的使用,尤其在同一控制下,购买法下的利润操纵问题更为突出,例如同一控制方或相同控制的多方可以把被合并方的净资产公允价值评估得很高,这样资产无缘无故地便发生了增值,从而产生了巨额商誉,这种处理方法是不可取的。

4.有利于企业发展。回顾西方国家经历的5次兼并浪潮,每次兼并都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的企业规模较小,迫切需要做大、做强,而通过股权联合的方式进行企业合并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通常情况下,权益结合法下确认的净资产要低于购买法下确认的净资产,且权益结合法下由于合并利润包括被合并方合并之前的净利润,所以权益结合法确认的净利润要高于购买法下确认的净利润,这样的话权益结合法的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采用权益结合法的企业比不采用的企业更具有“竞争力”,从而获取资本市场上更多的资源。企业应该有效利用得到的经济资源,从而使企业发展壮大。

5.操作简单。权益结合法下,合并方以被合并企业各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入账,避免了对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调整,降低了会计核算的难度,简化了会计工作,节约了成本。中国目前的资产评估市场并不发达,被合并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会计信息相对于评估的资产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较强,因此企业合并时采用权益结合法,以资产的账面价值入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资产价值等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张文华.权益结合法: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业务处理的现实选择[J].商业会计,2009(10):

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