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制度的目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立制度的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立制度的目的

建立制度的目的范文1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

随着科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进一步提高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水平及创新能力,提升综合能力,国家对科研事业单位用于改善科研办公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扶持力度逐年增长。因此,如何管好用好这部分资金,将成为现阶段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就科研事业单位的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问题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招投标前期准备工作

(一)项目设计

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是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任务书,为实现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等要求,制定建安工程和设备配置等所需的规划、图纸、数据等技术文件的工作。项目设计关系到整个工程造价,一个优化设计项目会给建设单位节约大量资金,能有效控制造价。否则,将会由于设计不当和欠缺,增加工程项目造价,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按照部门预算编制要求,工程建设项目原则上均应纳入当年预算。上报项目时项目承担单位根据该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适用性、可行性、合理性、有效性等指标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和论证,在此基础上,分管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根据“轻重缓急,需要与可能”的原则来确定项目应不应该立项实施,再予以上报。但在实际工作中,科研事业单位对建设项目的立项,往往偏重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而忽略了技术和经济指标的研究,导致项目建设规模和标准不甚理想,项目功能不全,项目投资经费缺口无法弥补或压缩建设规模、降低建设标准,最终影响使用功能。因此,在项目立项时就应充分考虑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合理性,确定项目的建设规模和标准,把项目方案做到先进适用,从而指导后续设计施工工作。

(二)项目招投标

项目招投标工作是实现项目总体目标的关键。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要求,根据不同限额对小额基建项目造价服务实行定点采购,工程队在中标单位中电脑随机抽取。须选择信誉好、责任心强的招标机构。根据较准确的控制价制定好的招标方案,制定科学的招标文件,选择到好的施工单位,从而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对于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的农业科研院所,应通过竞争谈判,择优确定设计单位和方案,采取有力措施管理设计工作。同时,加强内部沟通协作,共同参与,确保功能设置和工艺流程符合使用单位要求。把项目功能和成本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工程功能水平。

二、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制度控制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决策控制制度

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决策环节的控制制度,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项目的论证、项目立项等环节的决策作出明确的规定;建立工程建设项目集体决策制度,对项目决策过程应有完整的书面记录。

(二)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实施部门及岗位分工制度

根据项目立项情况,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责任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落实到具体的职能部门,明确相关部门及各个岗位的分工责任及相应的职责权限、责任义务等。

(三)建立工程建设项目预算的控制制度

建立项目预算的编制、审核控制制度,并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加强对项目的预算编制进行审核,审核其编制依据、项目内容、工程量、定额的套用是否真实、正确、完整,有无虚列、多列现象。

(四)建立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的监督制度

项目进入实施阶段,要建立相应的控制制度,如监理制度、施工质量监督、施工跟踪制度、相关材料的验收、工程进度的监控等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以防止豆腐渣工程的产生。

(五)建立工程建设项目款项的支付及授权审批制度

对工程价款的支付条件、方式及相关手续都要作出明确规定;严格按照合同履行,对工程因变更等种种原因引进的工程造价变动等也要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明确规定工程项目审批人的授权审批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及经办人的职责范围等。

(六)建立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控制制度

对已竣工的工程建设项目依法及时编制决算,并进行认真审核,建立竣工工程决算审计制度,及时组织竣工决算审计;及时组织竣工验收并办理财产移交手续。

三、加强财务部门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处理能力

建立制度的目的范文2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6.16.146

事业单位实际上是国家建设具备的一定公益性机构。现阶段事业单位建设基本作用就是为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并且以此来不断增加社会福利,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还能够达到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目的。现代化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方式是内部控制,能够保障正常运行各项活动。相对来说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是比较简单的,但是也是不可或缺的,需要一套有效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但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还能够整体提高管理水平。

1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意识淡漠

现阶段,不少事业单位不能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制度现实意义和重要性,认为可有可无内部控制制度。不少事业单位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不能了解和掌握内部控制制度,更别说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中不少领导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会计人员的责任,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出事也是会计人员的责任。不少事业单位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时候主要就是简单的制定、汇总和装订,认为建立规章就是内控控制制度,不能完全体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动态监督制约机制、环环相扣的作用。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时候会受到一定限制和影响,制度政策经常会被行政命令代替。

1.2 事业单位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内部不能完全认识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健全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少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不能得到一定重视,导致不能完全发挥内部控制制度实际作用。现阶段,国内还没有建立相关制度措施,内部控制制度基本上都是出现于散落的财经规章中。现阶段,存在三种内部控制制度情况,一是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实时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细则和规章制度,导致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经常出现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二是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一定控制制度,但是不能完全发挥制度中奖惩措施和评价制度,导致不能完全发挥制度的作用,从而出现不好的控制结果;三是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独立规定,不能对本单位的情况和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实际应用的时候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破坏实施效果。[1]

1.3 事业单位缺少内部控制监督的力度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和建立不仅仅关系着事业单位本身,还属于一种社会制度和工程。现阶段,对于事业单位来说社会公众监督作用相对比较小,作用比较大的就是审计、财政的监督作用,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内部制度的监督和建设问题。不少单位还在使用一些没有作用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就是说不能完全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实际作用,导致不能合理监督内部控制制度。[2]

1.4 事业单位没有一定高素质专业人员

事业单位没有配备高素质会计人员,导致大部分从业人员素质比较低,很少经过系统培训和学习,不少从业人员都是半路出家,没有很高的专业素质。因此导致不能完全理解内部控制制度,仅仅只是依据规整进行办事,不能及时发现和找到问题和缺陷,认为是一种得罪人的事,因此,存在相对落后的执行力度。不少参与人员没有很高的职业道德,导致为了一些目的出现错误核算或者不法途径获得利益的现象。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时候人员素质不高会严重阻碍系统制度进步和发展。[3]

1.5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问题

不少事业单位都不能充分认识预算的作用和意义,促使提高预算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导致提高预算的难度。基于此会导致在实际实施的时候忽略了预算编制,提高预算决策的随意性,以至于出现松、散、乱的管理方式,降低预算执行实际力度。不少事业单位虽然实施预算制度,但是不能及时监督执行效果,也就是监督力度不够,只是简单总结,基本上效益考核都是过场以及空白的成本考核,导致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此外,不准确的预算编制会促使提高调整和追加预算执行的过程,从而严重影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发展。[4]

1.6 事业单位不规范的会计核算

现阶段,不少事业单位都会出现各种会计核算问题,主要就是忽视签证、不规范管理、事前控制少和事后批准多;缺少支付货币资金的凭据,一人管理支票签证,不能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装订会计凭证的过程中不考虑业务类型,仅考虑时间顺序,混合装订;忽视会计账簿备查账,重视分类账,忽视事由记载,重视金额记载,忽视分析财务情况和附加编制,重视会计报表。基于此,导致内部控制信息出现失真,不能进行监督和管理,严重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进步和发展。

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问题的对策

2.1 完善和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严格分析和明确所有控制点,建立严格高效的操作规范和工作方法,并且建立规范、有效、科学的控制原则,从而为以后文本形式提供依据和保障,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完整原则。

第一,责权统一原则。健全制度时需要遵守责权统一原则,明确规定员工、部门、管理层的相关责任和义务,并且建立一定的奖励和惩罚措施,保障整体控制过程都贯穿责权统一原则。

第二,相互制衡原则。事业单位内部关系复杂,想要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需要明确分工不同机构和岗位,明确责任义务。[5]不兼容某些职务,如分离控制核对、执行、记录、保管等工作。保证能够相互制衡事业单位内部纵向人机关系,监督横向人机关系。

第三,不例外原则。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时候,因为存在不一致人员职权,导致实际执行的时候需要包括内部所有人员,不可以出现例外,需要保证全面、公平、公开的实施。

2.2 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环境

想要达到有效控制事业单位内部环境的目的,需要明确管理事业单位的目的和意义,从根本上重视内部制度。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时,需要全面配合,并且事关全局,应该贯穿于整个控制过程中。企业文化会极大程度上影响内部员工的思维和意识。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具备企业自身特色,并且不断宣传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不但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素质,还能够建立良好企业形象。在企业文化中融入员工思想和行为,以便于提高员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高管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力度,通过专门组织来培训工作人员,不但能够正确树立员工职业道德思想,还能够补充员工专业知识。选择事业单位人员的时候需要综合分析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能力。[6]

2.3 改善会计核算体系

规范人员行为,强化事业单位管理以及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不但能够提高管理事业单位的整体水平,还能够有效提高事业单位管理信息的质量。所以,应该不断提高改善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核算制度的力度。能够完全符合会计人员实际核算规范和行为,应该适当提高信息质量,以及提高管理资金的力度,达到监督财务的目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内部会计核算制度,不断改进报表中的缺陷和不足,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2.4 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

事业单位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风险评估机制。实际进行风险评估的时候需要保证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实际评估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和管理经营企业活动,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以及风险评估机制。在完善风险评估机制以后,还要依据相关规定来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活动,并且需要完全符合相关程序和规章制度,建立层次化授权批准风险评估机制。[7]

2.5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

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关键就是保持良好的沟通,以便于可以迅速完成业务流程,不但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感情沟通和工作效率,还是一种监督部门之间信息流通的重要方式,依据现代科学技术来达到有效科学沟通的目的。例如,建立微博、网站、QQ群等,以便于促进员工的交流和沟通。[8]

3 结 论

综上,随着不断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内部控制制度已经大量应用在事业单位中,对于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不足,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以便于全面、客观、严格地实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梅.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9):36-37.

[2]梁穗英.关于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完善策略的探讨[J].财经界,2013(5):147,149.

[3]张春茹.浅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J].中国市场,2014(49):171-172.

[4]李红玲.风险评估视角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难题及策略思考[J].财会学习,2015(18):179-180.

[5]郭泽月.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策略分析[J].经济视野,2013(22):249-250.

[6]成晓峰.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经济视野,2013(12):218-219.

建立制度的目的范文3

企业在进行一系列的投资活动时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并形成长效的投资风险控制和风险防范制度体系。大部分投资的对象都是企业自身,因此投资的风险以及风险爆发后的经济损失也必须由企业自身承担。企业只有具备了投资的风险意识才能在投资时充分考虑自身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等,才会在投资实施时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措施,避免投资到技术水平超过企业自身能力的领域以及投资规模大于企业筹资能力的领域中,才会对任何一个投资项目持以谨慎的态度,彻底杜绝盲目投资的现象。同时,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投资环境分析系统及投资风险控制系统,实施多元化的投资战略,合理配置企业的财务资源,建立一套包含完整投资活动的风险防范机制,减少投资风险积累爆发的概率。比如:柳钢作为一家大型钢铁企业,由于管理体制和制度等方面的原因,面临着一系列的投资风险。近十几年来,企业管理层在带领职工扩大企业生产规模的实践中,充分重视投资风险管理,不断开展重点业务、重点领域的风险管控,建立了一系列的投资管理制度,在2014年又实施了“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加强企业内部的投资管理和企业投资后期的审计验收

企业内部的投资管理体系包含了企业投资活动和投资决策的所有过程,贯穿于企业投资的整个环节,很多投资项目的失败大多是由于在投资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没有实施有效的防范措施。首先,企业要建立专业的投资管理监督职能部门,对项目各个阶段的实施过程和结果实行严格的审核,保证投资项目和投资活动的真实性、有效性;其次,企业要积极贯彻落实投资管理中的责任制度,将投资决策的各个环节与其对应的责任具体到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实行有效的奖惩措施,提高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当然,企业也必须在投资过程中对相关项目内容进行审计验收,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防范投资风险。

三、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适当建立重大项目的投资终止机制

企业投资是涉及企业经济利益的重要活动,必须对其进行科学化、专业化的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将投资活动中涉及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其带来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水平。完整的投资评价体系包含了投资项目的评价制度及投资责任的落实追究制度,前者是为了保证对投资活动中每一个可量化的指标都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保证每一个决策的成功实施。投资责任的追究落实制度就是为了提高投资决策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保证他们在做出具体的投资决策时必须进行充分的分析、判断,避免因为盲目投资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同时,企业要适当建立重大项目的投资终止机制,即当一个项目因为风险的积累出现了严重的损失,短期内如果无法扭转这种局面,就可以发挥这种机制的作用,及时制止项目的进行,避免因为管理人员的主观作用造成更大的投资损失。

四、结语

建立制度的目的范文4

关键词:制度环境,关系均衡,剩余控制权,专用关系投资

公共财政制度作为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配套的制度安排,在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为市场经济提供和谐运行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此,从不完全契约理论视角探求公共财政制度的本质关系,以及从制度安排、制度环境,制度均衡的关系,寻求公共财政制度走向完善的机理。

一、公共财政制度与制度安排、制度环境、制度均衡的关系

戴维斯与诺斯认为,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

支配选举、产权和合约权利的规则就是构成经济环境的基本规则类型的例子。他们把制度环境当成是外生的,同时也承认每个国家制度环境确立的方式是不同的,并且集权主义国家的制度环境是可以通过政策来改变的。虽然公共财政制度离制度环境比较近,但公共财政制度也只是一种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是平时意义的“制度”,它能够“提供一种结构使其成员的合作获得一些在结构外不可能获得的追加收入”。

公共财政制度是与市场经济制度相联系的,是适应于市场经济制度及相关制度,在节省市场经济制度的交易费用或者寻求某种特殊“利益”驱动下的一种制度安排。作为制度安排的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能够促进市场经济制度以及相联系的相关制度的完善如产权制度;反之,市场经济制度以及相关制度也能为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和谐运行提供基础条件。这样产权所有者主体以及相关利益人才能在制度环境下享受到“结构外不可能获得追加收入”。市场经济制度是第一位的,公共财政制度建立是要为市场经济制度和谐运行服务的。我国公共财政制度建立也不例外,原因在于:

第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旧有的财政制度安排对市场经济制度存在一定的不适应,这时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拉开帷幕,直接目的是为了促进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

第二,公共财政制度与制度环境联系紧密,特别是制度环境中的政治元素对公共财政制度有重要影响。戴维斯与诺斯对制度环境的理解较适合西方民主制度的情况。西方发达国家实行三权分立互相牵制的民主制度,支配选举,产权和合约权利的规则相对较稳定,因此可以当作制度环境,而对于我国这种制度变革型国家来说,产权和合约权利的规则不能简单地看作制度环境。张旭昆(1993)认为制度的演化中存在外生性因素,虽然他没有直接说这些因素构成制度环境,但这些因素确实具有了制度环境的特点——稳定性、外生性,并且它们符合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制度环境的情况,比如产权和合约权利的规则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调整。从整体、长期来看,制度环境是形成整体制度变迁,整体制度均衡时外生因素的集合;从局部、短期来看,制度环境指对于形成单个制度变迁、制度均衡时基本不变的外生因素集合。从长期来看,产权和合约权利的规则在我国不看作为制度环境;但从短期看,它们又可被看作是制度环境。

第三,制度的整体均衡需要公共财政制度的制度均衡为前提条件,公共财政制度的制度均衡又是制度环境是否合理化的反映。制度均衡是指制度环境不变下制度的供给适应制度的需求(张旭昆,1993),也指制度变迁将不能给经济中任何个人或任何个人的团体带来额外的收入,也是指人们对于现存制度的满意状态(光,1992)。公共财政制度的制度均衡与财政制度的制度均衡是等价概念,因为在不同的制度环境的财政制度均衡比较下它们指的都是“长期”最优的制度均衡,也即在所有的制度环境下它们是最优的制度均衡状态。公共财政制度的制度均衡是指财政制度的任何改变都不能给任何个人或任何个人的团体带来额外的收入。光(1992)认为制度均衡是行为均衡——“对立势力中的任何一方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和能力的均势状态”。张旭昆(1993)也认为它是行为均衡——“任何个人或群体都不再有变动现存制度的动机和行为”。“改变现状的动机”在制度均衡中属于“高要求”,而其他的属于“低要求”——“能力”可以由“搭便车”行为减弱,“行为”可以由特定的博弈均衡点来化解。财政制度的制度均衡要突出的是没有动机改变它,因为这种动机的存在代表着财政制度向更优方向变迁的潜在利润。国家的存在有两个目的:一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以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是在第一个目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化,从而使国家税收增加。第二个目的将导致一系列公共产品的供给以便降低交易费用。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适合了第二个目的的需要,同时对于统治者租金最大化的要求进行了遏制。如果财政制度强化第一个目的而忽视第二个目的,那它就不是公共财政制度,更不要说公共财政制度的制度均衡。当两个目的发生矛盾,强化第一个目的就会导致无效率的产权结构,这时的公共财政制度就没有实现制度均衡的制度安排,因为人们有强烈改变公共财政制度以降低交易费用使得产出更大的动机。

公共财政制度的制度均衡是与制度环境紧密相联的,不同的制度环境有不同的公共财政制度的制度均衡。把每个制度环境下的公共财政制度的制度均衡定名为短期制度均衡,把所有制度环境中最优的公共财政制度的制度均衡定名为长期制度均衡。在制度环境不变情况下,公共财政制度的制度均衡(短期制度均衡)能够使人们在现有制度环境下界定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使得产出最大化,统治者租金收入在现有制度环境下被压低到最低水平(不一定为零);在所有的制度环境下,公共财政制度的制度均衡(长期制度均衡)能够使人们在所有的制度环境比较下,界定出最有效率的产权结构实现产出最大化(长期的、真正意义的最大化),统治者租金收入在这个对应的制度环境里被压低到零。在实现公共财政制度的短期制度均衡的同时,由于界定的产权结构在现有制度环境下是最优的,相对应产权制度等市场经济制度也是实现产权结构的制度安排的——在实现产权结构的同时也就实现了相对应的产权制度等市场经济制度的制度均衡,这样也就实现了短期的、整体的制度均衡;在实现公共财政制度的长期制度均衡的同时,由于界定的产权结构在所有的制度环境下是最优的,相对应产权制度等市场经济制度也是实现产权结构的制度安排的——在实现产权结构的同时也就实现了相对应产权制度等市场经济制度的制度均衡,这样也就实现了长期的、整体的制度均衡。制度环境的调整确实是公共财政制度实现长期制度均衡的必要条件。如果制度环境不能调整,那么短期的公共财政制度的制度均衡(现有制度环境下公共财政制度的制度均衡)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均衡,因为在其他制度环境下有更好的均衡存在——只要制度环境改变就可以实现。如果与其他制度环境下的公共财政制度的制度均衡比较,制度均衡呈现出了更差的性质——统冶者租金要求更大、产权结构更没有效率,那么就反映出制度环境存在问题。也就是说,公共财政制度的制度均衡总是实现不了最优的制度均衡,就反映出了公共财政制度的制度环境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性。

二、我国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变迁及其完善措施

在计划经济时代,公有经济的产权形式使得国有企业的生产性投资与政府的非生产性投资(可以看成是公共产品投资)在社会总剩余的生产中形成了相互垄断关系,即它们是一种专用关系投资。在这种专用关系投资中,由于政府是国有企业的实际所有者又是社会非生产性投资的所有者,因此政府具有剩余控制,这对社会总剩余的生产是有利的。计划经济的财政制度就是以上所述专用关系投资契约制度安排上的表现,也就是说这时的财政制度实质就是专用关系投资“契约”。由于政府控制了专用关系投资“契约”的剩余控制权,所以计划经济下财政制度“产权”在政府手中。

改革之初,政府开始了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承包”、“两步利改税”等措施的改革,即在一定意义上建立税收与政府“产权”的界定、保护之间“契约”关系的尝试,但是这种尝试并没有完全改变政府与国有企业专用关系投资契约的本质。虽然市场的建立一方面减弱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专用关系投资,但是另一方面需要的市场经济相关制度急需政府来完善(制度是公共产品),这使得国有企业以及其他所有制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专用关系投资加强了,两者之间总的效应比计划经济时代专用关系投资减弱了。由于市场经济制度完善(特别是国有企业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建立)需要政府的推进,政府这时在整个社会总剩余的生产中的作用相对企业来说还是更重要,因此即使专用关系投资减弱了,但是专用关系投资契约的剩余控制权仍在政府手中,即财政制度的产权在政府手上,不是公共财政制度。

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有两个条件:一是产权关系要明晰,二是财政制度的剩余控制权在产权所有人手中。随着1993年开始的国有企业产权清晰化改革的深入,并且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局面的出现,以产权关系清晰化为构成的社会开始形成。从表1可以看到产权激励较弱的国有、集体、联营企业数量在下降,而产权激励较强的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私营企业数量显著上升。从表2可以得到,1995年国有企业户均注册资金是股份合作企业的2.55倍、股份制企业的0.36倍、私营企业的3.56倍、个体户的198.18倍;2005年国有企业户均注册资金是股份合作企业的6.90倍、股份制企业的0.65倍、私营企业的3.94倍、个体户的238.03倍。从表3可以得到,1985年,国有企业户均税收额是个体户的419.35倍,2005年时是个体户的168.12倍;1995年,国有企业户均税收额是私营企业的27.32倍,2005年时是私营企业的15.00倍;1995年,国有企业户均税收额是股份制企业的2.57倍,2005年是股份制企业的1.14倍。

非公有产权形式一出现,它的产权所有人就具有制度变迁的动机,需要政府界定有效串的产权结构,同时需要压低各级政府对于租金的要求,在我国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就是出于这种要求的反映。从表1、表2、表3可知,非公有制经济数量在大力发展,虽然国有经济的数量在下降,但是国有经济企业的平均规模、户均税收额都还未失去主导地位。虽然国有企业与政府的专用关系投资减弱了,但是并未根本改变政府对于它在社会总剩余生产中的作用,所以在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完全清晰之前,都有着维护旧有财政制度的内在要求。非国有的产权所有人形成的利益集团虽然集团成员数量较大但是户均资产、户均税收额(股份制企业除外,股份制企业还有很大的国有股成份)却很小,相当于奥尔森所说的“潜在集团”,“其特点为,如果一个成员帮助或不帮助提供集体物品,其他成员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因此也没有理由作出反应。”所以在推动制度环境的改变、向公共财政制度的变迁上每个集团成员承担的成本大,收益却很小,因此对于推动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发挥的作用有限。由于政府拥有控制财政制度“产权”的必然性、非国有产权所有人具有建立公共财政制度的动机但又对于推动它建立的作用有限,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共财政制度。

要界定更有效率的产权结构,发挥监督作用,才能有效监督我国的财政收支、才能推动公共财政制度完善、避免财政收支随意性、减少政府官员对于租金的要求而维护有效车产权结构。非国有产权所有人虽然人均资产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同类型产权所有人相比较小,但是他的人均持有资产的边际收益还是比政府官员的人均持有资产的边际收益要高,因此有着较强维护有效率产权结构主动性,所以我国的公共财政制度建设应发挥非国有产权的作用,只有这样才会使得产权所有人实现界定有效率产权结构的要求,有利于我国向公共财政制度的转变,从而实现公共财政制度的“短期”制度均衡、“长期”制度均衡。随着国有产权清晰化、多种所有制产权的发展,《物权法》的通过均为我国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条件。公共财政制度的建设也会推动市场经济制度,产权制度的完善,进而实现整体的制度均衡。

建立制度的目的范文5

摘 要 根据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的发展战略,医院的新建、改扩建项目日益增加,医院管理层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医院在内部控制制度,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都有待完善和提高。本文通过对我市现阶段医院的建筑工程内部控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作者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加强医院的建筑工程内部控制管理的建议,希望能为医院建筑工程改善内部控制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建筑工程 内控制度 管理

医院的建筑工程内控制度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随着医院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医院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大量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医院大型项目建设施工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是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进度的重要措施。

一、我国医院现阶段建筑工程项目的内部控制现状

第一,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力不够,对建筑工程项目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由于医院是以治病救人的医疗服务为主,建筑工程只作为医院建全功能建设的后勤保障工作,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普遍存在不完善或者不合理的内容。比如会计人员由于人岗配置不当,经常出现业务交叉的现象,导致会计人员身兼数职。而会计人员的职责不清楚,就会使会计审计的执行力流于形式,执行力度远远不够。

第二,有相当一部分医院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过于简化,已经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也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机构工作人员只负责与外聘的工程造价咨询公司联系业务,对基建项目反映的问题不予解决,推诿至领导层,不遵循规章制度激化矛盾。这样内部控制制度就成为了一张废纸,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第三,评估单基建管理干部的机制不科学,评估干部的标准片面的强调完成建筑工程的数量,对工程的质量、工期、造价控制和使用的效果、效率,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缺乏全面的调查和评估。

第四,缺乏基建工程的内部控制设计,各种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不相容职务不能分离,由一人担任多种职务,授权审批程序不规范,重大的项目审批不实行集体决策审批制度。

第五,对基建工程缺乏日常监督,对重大工程项目不设专项监督,不进行全过程造价的审计。基建会计缺乏会计系统的控制。

第五,基建工作人员文化程度较临床医师水平低。他们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跟不上业务的增速步伐。会计人员缺少基建会计核算的知识,容易记错账。这些导致了内部控制不到位,会计信息的质量不高等等现象,严重阻碍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发展的步伐。

二、加强医院建筑工程的内控制度管理的建议

1.优化医院内部控制环境

首先,医院应当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建立规范的医院治理结构,完善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优化组织结构。理事会在建设现代化医院制度中起着核心作用,通过理事会批准设立财务委员会,项目管理委员会,预算委员会和其他委员会,以及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等等,可以提高理事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从而有利于积极推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其次,加强职工教育,促进职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医院可以进行不定期的教育培训,这样不但可以增加职工对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更好的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医院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使员工能够团结起来,共同为医院的发展做贡献。使内部控制制度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所有的业务和事项,做到全员控制,不存在内部控制空白点。

2.设计合理的内控制度

首先,医院应当建立和完善工程项目各项管理制度,全面梳理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规范工程立项、招标、造价、建设、验收等环节的工作流程,明确各种基建岗位的职责权限,做到可行性研究与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控。其次,根据施工要求,制定工程总体项目进度,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进度目标,出现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并解决问题,以确保项目进度的可控性。医院还应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在运用的技术合理的前提下,确保工程质量前提下,还可考虑降低工程成本。其次,要加强项目的安全管理。医院应当根据施工的特点,制定详细的安全控制体系,确保施工的安全,它是使工程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所以千万不能忽视。最后,建立健全医院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建立全面工程项目预算管理系统,财务人员在预算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工程项目的核算、结算、财务决算,并对其进行监督。

3.加强岗位设置和人员管控,提高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

加强岗位设置和人员监控,提高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实施的保证。医院应建立和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保证在岗人员能够各司其职,并且能够互相监督。同时,要加强医院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业务素质培训和继续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

4.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医院应当积极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医院文化,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整体团队的向心力。医院要适时的站在员工的角度和立场,充分考虑员工的需要和要求,努力做到关心每一个员工的成长,使员工更加团结。

5.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整个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坚持客观,公平,公正的对施工项目进行审计。内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独立性,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发现内控存在问题及时提出改正措施,使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建明.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师.2011(12).

建立制度的目的范文6

关键词:财政投资评审;全过程监督;评审质量;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的建立和发展,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财政民生投入项目的日益增多,作为财政职能重要组成部分的财政投资评审日益显得重要起来。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之处,建立一套更科学完整和高效的财政投资评审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职能作用,推进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健康发展,是当前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历年评审经验对推进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影响

我区财政投资评审中心于2006年成立,已经走过了七年多的历程。几年来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1.1 核减了大量不合理资金,提高了财政投资的使用效益

七年来,我区财政投资评审中心严格按照区财政局的委托,对财政预算内建设项目普遍开展了项目(概)预算、(结)决算的评审。特别是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政府性融资建设项目的上马,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又肩负起审核公路、水利设施、教育、医疗等大批民生建设项目的重任,审出了大量不合理资金,有力保证了政府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益。

1.2 加强了政府投资的监督力度,促进建设单位规范项目及财务管理

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使用效果如何,与项目单位管理水平有很大关系。一般情况下,政府项目的管理是沿用“建、管、用”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由于多数建设单位均采用临时组建基建班子管理项目的办法,必然导致专业化管理水平不高,实际操作中违反基本建设程序、招投标不规范、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的出现。我区通过对投资概算的评审,有效遏制了“三超”(超概算、超标准、超规模)现象;通过对最高报价值的评审,实现了对投资概算分阶段的控制,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施工单位围标抬高投标报价造成的不良后果;通过对结算的评审,迫使了建设单位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规范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的办理。

1.3 支持了财政预算改革,为预算搭建技术平台

这几年财政评审工作的开展,首先支持了我区财政预算改革,我区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在继续做好基本建设项目预算和结算审核的同时,不同程度的开展了对部门支出项目预算的评审,对项目可行性进行“评”,对工程造价准确性进行“审”,为项目预算编制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提高了预算的透明度和科学性,使项目预算管理部门在核定项目预算、批复决算时更加科学、透明和规范。

财政投资评审中心配合部门预算改革,建立“先评审后编制”的机制,从项目申报、项目储备、项目审核、项目支出预算编制等各个程序严格审查,有效确保预算编制质量。配合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先评审后拨款”的机制,财政性建设资金拨款从以往的逐级下拨转变为国库直接支付到项目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使得财政国库管理与财政投资评审更易于协调配合,加强了财政投资支出的管理。

1.4 建立了财政评审工作基本制度,组建了一支评审专业队伍

从我区财政投资评审中心组建以来,区政府先后出台了《顺德区政府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顺德区财政性资金基本建设投资评审暂行办法》及《顺德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评审管理办法》三个管理办法,初步建立了财政投资评审基本制度,评审业务逐步规范,评审质量逐步提高,并且拥有一批专业水平高、工作态度认真的专业评审人员。

2 进一步促进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健康发展

过去的七年我区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取得的成绩很大,工作正在逐步走向正轨,机制和制度不断创新,在财政预算改革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财政投资评审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评审工作未能建立项目的事前审核、事中控制、事后检查的全过程管理机制;财政投资评审的内控制度和廉政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完善。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计划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进一步促进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健康发展。

2.1 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监管,服务预算执行

目前我区的投资评审主要侧重于预算、结算环节的审核,即挤掉工程预算、结算造价编制中高估冒算的“水分”,而预、结算审核的依据是既定的施工图、施工承包合同、造价定额等。但事实上,除预、结算编制中的“水分”外,建设项目较多的投资浪费、损失是在工程前期的决策、设计、施工合同约定等环节就形成的,而这些环节造成的浪费、损失在预、结算评审时“生米已成熟饭”。鉴于此,评审中心应建立全过程监管机制,在时间紧、任务重和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可针对投资大、社会影响大的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的重点跟踪评审,除了按常规对项目预算、结算进行评审以外,还参与项目方案优化设计的评比,参与建设资金的使用、财务核算等日常性监督管理工作,参与项目施工、材料、设备合同的洽商工作,审查工程重大变更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从工程建设的各环节加强监管,这样才能有效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2 完善评审质量控制制度,全面提高评审质量

质量是财政评审队伍生存之本,确保评审质量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评审质量控制制度,包括以下几个制度:

建立规范的评审工作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当前亟待需要加强三个薄弱环节:一是建立评审方案编制指导范本,通过强化评审计划加强评审风险的事前控制;二是建立一套针对预算、结决算评审的规范工作底稿。如“审减项目明细表”、“审增项目明细表”、“建设单位内部控制缺欠明细表”、“应收应付款明细表”等,重点是对审减、审增的项目用明细表的形式表示出来。有了这一整套明细表做支撑,既提高了评审的深度,又方便稽核环节的审核;三是设计出一套评审证据的取证准则。什么样的资料是证据,用什么形式、方法搜集评审证据。

建立和完善项目评审负责人制和评审责任追究制度。由项目负责人组织评审人员开展项目的评审工作。项目负责人对项目评审结论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等负责。对人为因素出现导致偏差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建立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严把监督“四道关”。第一关口是项目评审“三级复核”制度,构筑起了评审质量的防线。第二关口是审结项目复核评价制度,有效控制评审误差率和缩短评审时间。第三个关口是评审结果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投诉和监督。第四个关口是审计监督制度,一定比例审结项目报送审计局依法接受审计。

2.3 完善中介机构入围考核和监督机制,以全面提高政府投资项目评审质量和效率

这两年,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逐步实施,政府投资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针对这种情况,我区财政部门对部分业务开展了委托中介机构评审的评审方式,有效解决了政府评审机构评审业务量集聚加大和自身人力资源有限的矛盾,避免了出现评审监管的盲点。评审中心作为政府项目投资的监控机构,要进一步加大对中介机构的考核、督查、审查力度,采取定期定比例对委托中介评审项目进行认真抽查,对于不符合有关要求、不具备相关资质、或者评审工作中出现问题较多的机构,要坚决依照有关规定予以整改。对于整改不力、成效不大、问题屡屡出现而又不能真心诚意整改的中介机构,坚决予以理清整顿,以全面提高政府投资项目评审的质量和效率。

2.4 抓廉政建设,造就一支廉洁的评审队伍

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政策性强、责任重大,评审结论直接影响到国家、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利益。评审人员要创评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必须经受得起各方的诱惑和考验。因此,财政评审中心势必会成为反腐倡廉的前沿阵地,只有加强廉政教育和职业操守教育,建立廉政回执、质量稽核、过错责任追究、举报制度等廉政制度,加强对评审人员的内部监管,才能有效抵御诱惑经受考验,使我们这支队伍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和廉洁自律的财政形象。

2.5 开发 “财政投资评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财政投资评审业务信息共享

通过开发 “财政投资评审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评审业务的支持系统,建立政策法规库、价格信息库、评审项目库、评审技术软件等。整合工程量清单、预算审核等专业工程造价软件,提供功能强大的文件对比审核工具,提高评审人员的工作效率;建立分类经济技术指标分析系统,打造评审机构的核心知识体系,为评审业务提供参考标准,为财政部门实施项目监督管理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