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文明建设规章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规章制度范文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
在中国古代哲学典籍里,关于水的描述不胜枚举。水作为一种资源,不仅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文明的摇篮,水因其承载万物、利物不争和生生不息,更被视为“故几于道”和“君子比德”的文化载体。从大禹治水到李冰修筑都江堰,再到潘季驯发明“束水冲沙法”,中国几千年来的治水、用水和管水实践,逐渐衍生出丰饶深厚的“人水和谐”文化。
人水和谐,本质上就是人与水(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是水生态文明最核心的理念和价值。工业革命以后,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肆意掠夺和索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问题不断凸显,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形势严峻,人水关系失衡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隐患”,推进以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化为基础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贵州作为喀斯特岩溶山区省份,虽然降雨量丰富,但由于自然原因和历史欠账,一方面水利设施基础较为薄弱,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另一方面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水生态环境脆弱。可以说,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贵州既“赶”又“转”,面临着破解水困和保障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双重任务。
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十二五”以来,贵州一方面紧紧抓住中央水利政策机遇,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强度,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力度,全面深化水利各项改革,治水兴水管水步伐铿锵有力:骨干水源工程遍地开花,安全自来水流进千家万户,条条沟渠穿梭乡间田野……通过改革破题,贵州抵御洪灾旱灾能力明显增强,制约水利体制机制障碍逐步攻破,贵州水利正一路高歌猛进。
另一方面,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贵州在加快破解工程性缺水步伐的同时,始终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在严守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方面持续发力,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建立。
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通过严守“三条红线”,贵州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黔西南州、贵阳市和黔南州先后被列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贵安新区列入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县两级实现水务管理一体化。此外,12个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10个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试点均已启动,公众水文化意识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批先进节水单位和个人……
生态文明建设规章制度范文2
一、加快推进法规配套体系建设。做好配套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是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以下简称《水保法》)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各级水利部门要以《水保法》、国家和省相关配套法规及政策为依据,积极主动争取地方人大和政府的支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结合实际,集中精力,尽快启动水土保持管理办法、生产建设项目水保方案审批、水保设施验收、水保补偿费征收使用等相关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修订完善工作,健全水土保持配套法规体系。在制定配套规章制度过程中,要注重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实化细化各项制度,切实提高规章制度的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
二、全面做好水土保持规划工作。水土保持规划的编制和落实直接关系到水土保持工作的综合、长远发展成效,2011年3月1日修订实施的《水保法》强化了水土保持规划的法律地位。针对我市当前水土保持工作缺乏统筹规划,按照《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3年度工作方案》和省水利厅下达的年度安排,在配合做好国家和省级规划相关工作的同时,要尽快启动市、县两级水土保持规划的编制,并于今年年底前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批。
三、严格水土保持行政许可。要积极争取发改、国土、环保等部门的配合,实行联合审查审批制度,确保将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列为生产建设项目立项前置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提高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审批率和验收率。加强水保方案审批管理,建立市级专家库,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方案审批质量。
四、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日常巡查和重点监督检查,督促落实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严格查处违法行为,加大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市水利局将组织开展市级立项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巡查活动。各县(区)也要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强所属行政区内各类生产建设活动的监督执法,督导生产建设单位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加大水保设施补偿费收取力度,规范使用管理。继续抓好第二批监督管理能力县建设,提高基层执法水平。
生态文明建设规章制度范文3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为切实加强创卫工作,我局成立了“县广播电视局创建卫生单位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创卫办公室,具体负责工作的安排、协调、检查和考核等日常工作,做到了责任明确,工作落实到人头,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格局。同时,我局以创卫工作为契机,把爱国卫生纳入局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每月由创卫领导小组组织人员进行定期的检查,将检查情况汇总,纳入年终先进科室评比内容之一。
二、发挥媒体优势,营造舆论氛围
卫生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局根据创建文明卫生县城的活动要求,配合县文明办、爱卫会,通过固定版面和走底字幕,滚动播出宣传标语以及开展爱国卫生的各项工作任务,广泛宣传创卫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德,努力提高其卫生意识,形成人人讲卫生,保持环境整洁的良好习惯。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台,大力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在创卫工作中的典型做法和新鲜经验,以达到表扬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我局还配合社区开展除“四害”的宣传,使该活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积极参与。
生态文明建设规章制度范文4
一、充分认识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
1.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人民谋福利、为子孙后代谋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虽然我市水生态保护工作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人民群众需求和新战略发展要求相比,我市水务保障能力仍然较弱。主要表现为:全市70%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农业仍然靠天吃饭;41%的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城市总体防洪能力尚未达到规划标准;1/4农村人口吃不上安全水,大约70%河段存在不同程度污染。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功能,努力构建服务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水利发展新格局。
2.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水资源、水环境代价过大,一些地方出现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地下水位下降等严重生态问题。我市情况虽然稍好,但是人均水资源较少,供需矛盾较大。全市总体防洪能力尚未达到规划标准,水旱、洪涝灾害隐患较为突出,一些河流污染较为严重,局部生态环境时有恶化。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3.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现代水利发展的重要抓手。我市是一座滨水城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132条,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事。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牢固树立现代水利理念和水生态文明观念;有利于引导各区、县(市)和各部门主动适应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科学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有利于提升水利发展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水利的经济支撑、社会服务、民生保障、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功能。
4.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一些区、县(市)河湖水系不畅、水域面积萎缩、水生态系统退化、洪涝灾害频发、城市排涝标准过低等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我市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瓶颈。因此,必须大力开展城市水生态环境治理,逐步实现城市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打造和谐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二、哈尔滨市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1.水资源基础条件。全市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 321条,均属松花江流域水系,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32条,河流总长度6 179.5公里。全市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9.2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99.2亿立方米,地下水30亿立方米。全市人均占有水量1 290立方米,约占全国人均水平的60%。地表水开发利用率40%,地下水开发利用率80%。
2.水利工程基础条件。全市共有大中小型水库201座,设计总库容23亿多立方米,其中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大型水库3座。各类堤防1 845公里,主城区松干堤防达到了百年一遇防洪标准。万亩以上中型灌区70处,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5处。共有公共供水厂29座。其中市区10座,供水管网长度1 577公里,日供水能力162.8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87%;主城区饮用上了安全优质磨盘山水,水质合格率达到99%。县镇19座,供水管网686.55公里,日供水能力21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82.9%。共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 673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61%,饮水安全率67%。共有污水处理厂22座,日污水处理能力151万立方米,其中城区11座,排水管网2 063公里,日污水处理能力131万吨,污水处理率83%。水田面积发展到1 000万亩,水土保持治理率49%。
3.生态水利建设成果。“北国水城”、“百里生态长廊”等重点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效,阿什河综合治理重点工程正在抓紧实施。“北国水城”一期工程全面完工,规划建设的“一横”――发生渠及其以南渠道、湖泊将全部通水、见绿、通航,松花江北岸100公里堤防防洪抢险通道及横贯东西的北京东路工程将于年底全线通车。“万顷松江湿地”完成滩岛清障、退耕还湿20平方公里,初步打造了金河湾湿地植物园、民主湿地等松江湿地游景点。“三沟一河”综合整治稳步推进,阿什河清淤治污和三沟清水水源工程全面完成,“三沟”实现了全线污水收集和清水入河,城区日污水处理能力由74万吨提高到131万吨。
4.水资源管理工作进展。一是立法工作得到加强。陆续出台了《哈尔滨市水生态监测条例》、《哈尔滨市磨盘山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和《哈尔滨市滩涂管理条例》,为全市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了法制保障。二是水行政执法得到加强。制定了《水资源专项执法方案》,通过加大对水资源、供排水、灌溉工程及相关设施的稽查力度,破坏、占用灌溉工程,侵害、占压、私建排水设施,违章用水、排水等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三是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稳步推进。通过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严格取水许可制度,全市年度取水量控制在70亿立方米以内。通过推进高耗水企业节水技措改造和开展地下水保护行动,年节约用水2330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8.1%。
5.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条件。一是过境水资源较为丰富,利用空间较大。不但境内河流众多,而且松花江穿城而过,每年过境水量约为400亿立方米。按照国际惯例规定的过境水利用率一般不超过30%计算,松花江可利用过境水量大约为100亿立方米,而我市目前利用率不足4%,可利用空间广阔。二是水务一体化管理优势较为突出。我市是全国副省级城市中较早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城市之一,早于2010年3实现了对全市涉水部门一体化归口管理。继2008年获批成为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后,2010年3月又被国家批准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城市,为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提升建管水平奠定了体制基础。三是生态水利建设基础较好,前景广阔。不但前期开展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为进一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特别是松花江沿岸“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是全国沿江城市中面积最大的城市湿地,面积达1.5万公顷,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6.水生态环境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地表水污染严重。现状水功能区总体达标率仅为40%左右,特别是松花江干流和呼兰河及阿什河下游水质污染严重。二是地下水超采。伴随开采量逐年增加,目前城区已形成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区。虽然现状开采量已低于允许开采量,地下水水位也已大面积回升,但地下水下降漏斗仍然存在。三是湿地破坏。表现为湿地面积严重减少,湿地污染、旱化、沙化严重。四是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我市森林中除保存一些原始森林外,大多数是次生林和人工林。森林抚育缓慢,森林维护生态环境功能减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三、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各项工作
1.加强领导,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涉及城市防洪排涝供水工程建设、水资源配置与节水用水、水生态修复与水环境整治、河湖岸线美化绿化及水景观营造、水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建议切实加强领导,将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区、县(市)政府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水务、发改、财政、建设、卫生、环保、林业、国土、交通、旅游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落实责任,齐抓共管,保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科学规划,规范标准,保证工作有序开展。首先,要将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内容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但要与《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城市水系规划导则》(SL431―2008)等现有国家政策规章制度标准协调一致,还要与其他相关规划有效衔接,建立起涵盖水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全过程的制度标准体系。其次,尽快建立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标准,在有关工作中切实体现以水定发展、以水调结构、以水规划产业布局的核心理念,制定管理办法,完善实施方案,明确建设标准和重点工作任务。
3.加强理论研究和技术引进,强化科技支撑。第一,积极学习吸纳济南等城市在开展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方面成功经验,充分借鉴其在现代生态环保技术应用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等方面先进经验。第二,结合我市“北国水城”、“百里生态长廊”、阿什河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鼓励有关部门、基层单位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加强水生态文明城市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研究工作,进一步明晰河湖水系连通、防洪、排涝、供水、截污治污、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规划布局、建设重点和对策措施。第三,进一步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从项目规划、立项、设计、投资、建设、管理全过程,统筹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夯实水生态文明城市发展基础。
4.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稳步推进创建进程。选取部分区、县(市),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创造良好环境,开展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为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开辟思路,积累经验。各区、县(市)和有关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加强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着力开展前期研究和筹备工作,确保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取得实效。
5.完善机制,强化考核,保证工作落实。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和节奖超罚的节水财税政策,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安排专项资金,保证水资源费按照国家规定主要用于水资源的管理、节约和保护。出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将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目标纳入政府、管理部门、干部考核体系,保障相关工作有效落实。
生态文明建设规章制度范文5
*月*日,*省委召开了全省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张云川书记代表省委作了重要讲话,对在全省广泛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进行了全面部署。市委书记陈贵同志就我市贯彻省委决策部署、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提出了重要意见,提出以“四分之一”工程为载体推动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就是学习贯彻省委张云川书记、市委陈贵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重大意义,积极投身到活动中来,切实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实现提质、提速、提效目标,以新的作风、新的形象、新的作为,创造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新的业绩,为推动衡水超常发展、实现富民强市战略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扎实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战线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参与的主动性、自觉性
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是省委着眼于推进*发展、应对复杂局势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有效解决各级干部作风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巩固和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载体。这项活动的开展,对全省、对全市来讲都是十分必要、非常紧要的。对于我们精神文明建设战线来说更是适逢其时。虽然我们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形成,与我们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队伍的工作作风,不能说没有关系。各级文明办、各级三下乡工作人员,一定要深刻认识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作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问题来对待,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完成,通过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树立超常的精神、超常的作风,推进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事业超常的发展。总之一句话,要以超常的工作态度创造出超常的工作绩效。转变工作作风,最根本的还是要建立健全并落实各类工作制度,通过有效的制度约束,实现我们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从而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陈书记提出要推行“五制”,即:公开承诺制、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考核评议制、追究问责制。我们各级文明办要带头推行这“五制”,改变浮躁的工作作风,认真制定完善涉及工作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并落到实处。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按“三贴近”原则,做好“实”文章
各级文明办、三下乡办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一是要摸实情。无论是文明城市创建、文明生态村创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还是三下乡工作,都要主动深入基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切实摸清工作的现状、群众的期盼、需要改进的措施,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二是要谋实事。我们谋划任何工作要从群众意愿出发,把有利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提升城乡文明程度作为出发点,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作为立足点。三是要动实招。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要把确立的工作任务目标细化、实化、具体化,建立责任制、重点工作督办制、考评考核制,形成推进工作的有效机制。四是要求实效。就是不搞花架子,不做假文章,力争做一件事成一件事,真正把我们的工作目标落到实处,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三、按照“四分之一”工程要求,积极开展好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
各级文明办、三下乡办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陈书记的讲话要求,不打折扣地落实“四分之一”工程,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要借助指导创建文明单位的优势,联系发达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市的文明单位,通过建立友好地市文明办、建立文明单位对口联谊活动,落实干部“走出去”的要求。大家知道,各级文明单位特别是市以上文明单位都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政治活动中起引领和示范作用的企业、机关和村镇。他们都有许多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开放地区的企业有许多好的项目需要我们去引进,这对于落实陈书记提出的招大商、引大资、借梯上楼、借力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这是我们文明办系统为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做的第一件事。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文明衡水网》和《文明衡水》刊物,扩大衡水对外影响,让他们更多更深地认识衡水、了解衡水,了解衡水发展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宣传衡水优势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我市对外吸引力、影响力,最大限度地引进资金、项目、技术和管理经验。
2、要以服务企业、服务农村为目标,“走下去”。要发挥各级文明单位和文明生态村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企业文明单位创建范围。要以完善企业管理、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凝聚企业干部职工力量为主要目标,尽可能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和困难。要通过指导文明生态村创建、各级文明单位帮建文明生态村等创建活动,认真落实陈书记提出的“一宣七帮”,发挥各级帮建单位和三下乡队伍的作用,为农村服好务。
3、要以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为目标,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在重点推进“一参五保”(参与城市重点工程建设,保证本单位大院的绿化,保证拆墙透绿,保证拆除临时建筑,保证楼院四周的绿化美化净化,保证现有建筑整容换貌)活动的同时,广泛组织开展城乡文明生态创建活动,组织开展市民素质大提升、文明市民大讲堂、市民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知衡水,爱家乡,做贡献”活动,“树立新观念、展示新形象、争做新贡献、建设新衡水”实践活动,努力营造“城市发展我受益,我为城建做贡献”、“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浓厚社会氛围,做好广大干部群众投身三年大变样的组织动员工作,投身“人人争当志愿者,助力三年大变样”活动,让广大干部群众理解、支持、参与三年大变样。
4、要提质提效,履行好自身职责。要服从服务于全市工作大局,认真履行职责,以提质提效为手段,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要摒弃形式主义的东西,谋划、组织任何工作,都要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出发,实实在在地为他们做一些实事、好事,履行好我们的职责。要扎实推进城乡文明生态创建活动、抓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继续实施好典型示范带动工程、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惠民工程的实施。
生态文明建设规章制度范文6
关键词:生态文明;村镇规划;村镇建设
环境问题是现代社会的关注热点,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村镇规划和建设工作是十分关键的,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完成村镇建设的规划工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面向生态文明的村镇规划与建设目标
1.1需要充分尊重居民生活
我国村镇人口数量庞大,村镇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城市居民有所不同。在村镇建设中当地居民是主体,村镇建设的目的是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为他们提供更加舒适和方便的生活环境。因此,在开展村镇建设规划工作时必须尊重当地居民的意见,了解当地居民独特的生活方式,然后再次基础之上帮助他们改善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举例说明,有些村镇有着浓厚的传统风格,居民并不想要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此时村镇建设规划人员就可以在该地现有资源的基础之上开发农家乐项目,这样就可以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当地居民一方面保留了原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还可以和城市居民有所接触。
1.2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般来讲,村镇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都是不够完善的,好多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都处于建设中,甚至是计划建设中。为了更好的完成村镇建设工作,相关人员一方面要做好村镇发展建设的规划工作,另一方面需要保证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1.3需要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资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一般来讲生态资源包括绿色资源。不可再生能源合水资源等等。现代社会十分关注生态资源的保护,在村镇建设中也应该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保证村镇的长远发展。
2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的问题
2.1影响居民生活
现阶段,我国十分重视对村镇规划和建设,各地都在开展村镇建设工作。但是,有些人员将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看作上级交代的任务,为了尽快完成任务他们没能做好村镇建设的规划工作,制定的建设规划不够科学合理,这样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就非常容易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具体情况包括要求当地居民在施工期间搬离原居住地,暂时住到临时住所,这些临时住所比较简陋,无法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这样的规划工作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未能尊重居民的生活方式,会让居民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
2.2缺乏基础设置建设
在当前的村镇建设中,有些负责人员曲解了村镇规划建设的内涵,将村镇规划建设简单理解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于是这些地区就仅仅重视当地经济的发展,忽略了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这样就带来了好多问题。具体来讲就是,有些地区拥有好多的商品房,但是当地的学生却在已经十分老旧,甚至是危房中学习;有些地区缺少足够的卫生服务中心等等。
2.3破坏生态环境
有些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人员在制定建设规划时由于缺少经验,最终制定出的规划不够科学合理,在实际的规划中经常出现问题。现阶段,好多村镇在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些地区一味的追求村镇的经济建设,甚至出现了强征居民居住用地构建商品房的现象。有些地区为了做表面功夫,使出了退耕还林的办法,以增大村镇的绿化面积。总之,村镇建设中的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
2.4经济发展单一
有些村镇在规划建设中过于追求经济效益,为了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他们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具体情况如下:有些地区构建了大量的商品房,将房地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但是忽视了对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3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的建设
3.1规划乡镇发展的区域
在村镇的规划和建设中,经济建设是十分重要的,村镇在建设中应该大力发展多元化的经济。将村镇划分为不同的发展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规划建设方法,具体可分为居民生活区、农业发展区、绿化区以及商业区等等。科学合理的区域划分是十分关键的,根据区域特点对各个区域进行规划和建设,使得每个区域都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
3.2加强乡镇基础的建设
在村镇的规划和建设中,当地居民处于主体地位,因此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设施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当地政府应该重视对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工作,具体包括水电、气等的管理和建设;同时政府还可以关注网络和广播电视的建设工作;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教育资源等都是当地政府应该为居民提供的。
3.3建立乡镇规划的制度
现阶段在村镇的规划和建设中还缺少一定的法律约束,为了保证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相关人员和单位应该出台一些法律法规来从法律的角度约束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笔者建议相关单位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化规章制度,各个地区的村镇规划建设工作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
3.4挖掘乡镇特色的项目
在村镇的发展中,发挥当地优势是十分关键的。相关人员进行挖掘出当地的独特优势,然后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对当地特色进行建设。具体来讲,有些村镇可以发挥当地农产品的优势,制造出品牌效应,使得当地的农产品商业化,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4结语
目前,我国十分关注对村镇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但是我国在村镇的规划和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开展村镇建设工作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熊建迪.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J].中华建设,2014(05).
[2] 仇保兴.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J].中国名城,2010(06).
[3] 王奇,王会.生态文明内涵解析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基于文明内涵扩展的视角[J].鄱阳湖学刊,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