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分析的用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报表分析的用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报表分析的用途

财务报表分析的用途范文1

融资风控审查是当借款人向资金方提出融资申请后,出资方自行或委托专业机构对借款人进行的贷款资格审查,是一项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就目前而言,我国民间融资机构风控审查水平在金融行业中仍比较落后,主要有以下两个表现:

(一)民间融资机构风控审查过于依赖

主观判断民间金融机构风控审查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由于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编制存在虚假水份多问题,所导致的在风控审查中太过依赖主观判断而不重视标准化财务分析流程。许多风控人员在考察企业时往往会对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视而不见,过于依赖从企业方口头或实地调查时获取的信息。建立在实地调查基础上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实际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有助于金融机构评估企业的风险。

(二)民间融资机构风控审查中的财务报表分析

过于形式化,发展极不成熟财务报表分析是贷前调查中最重要的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方法。民间融资机构风控审查开展时间较短,虽然民间融资机构一般都会以风险作为第一要素考虑,但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却一直存在形式化的特点。以A担保公司为例,虽然其财务报表分析涵盖的内容较全面,但仅仅是列示出来,并没有结合行业做深入分析,也没有显示根据实地调查的报表虚假水分剔除部分。对未来预测的缺失使得其所起到的决策指导作用非常有限,在评审会上这部分内容甚至都没有被关注。

二、财务报表分析在民间融资机构风控审查中的优势

中国中小企业存在的一大问题是财务部门水平低,财务报表制作不规范,有的小企业甚至连做平报表都做不到,还有许多企业存在“两套账”情况,提交的财务报表虚假成分高。这是阻碍财务报表分析技术成为目前民间融资机构风控调查核心的最关键原因。但同时,这些企业的财务部门一般也存在着造假水平低的情况。有经验的财务分析人员往往能轻易看穿低水平的财务造假,鉴于上述现状,财务报表分析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是严格的财务报表分析可以更全面地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利用财务造假的漏洞,提前发现并预警企业存在的风险,从而对之后的调查工作起指导作用;二是针对目前偏主观的风控审查,财务报表分析的运用使风险评估更加系统和规范。

三、财务报表分析在风控审查中的具体应用

严格的财务报表分析需要五个互相联系的连续步骤:一是识别特定行业的经济特征;二是接受财务报表并初步判断其真实性;三是理解特定公司的财务报表,消除财务报表中的虚假数据;四是运用财务报表信息评估公司的盈利性和风险;五是总结已有信息撰写分析报告。

(一)识别特定行业的经济特征

在实际风控审查工作中,首先应确定被审查企业所在行业,基于此行业特征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例如食品行业:进入食品行业的门槛不高,因此在这个行业,由于激烈的竞争和产品的非差异化,导致了相对较低的利润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或者说较低的销售利润率;然而,食品行业只需要很少的资产就能行成销售收入,这就意味着食品行业有着相对较高的资产周转率来平衡其较低的销售利润率。在此基础上,评价一个食品销售企业最重要的财务指标应该是存货周转率和资产周转率,较高的存货周转率意味着该企业便会有良好的现金流量与较高的经营效率。

(二)接受财务报表并初步判断其真实性

当首次接收企业财务报表时,应对企业财务资料进行大致浏览,如果出现明显偏差——比如报表不平,或者资料不全——比如缺少利润表等问题,应第一时间与企业沟通责令企业进行修改或重新提交。

(三)理解特定公司的财务报表

消除财务报表中的虚假数据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大多数都会有虚假水分,接下来应核查财务报表的虚假水分含量并予以剔除。在对客户的财务报表分析之前,首先要与企业进行大量细节沟通以筛选出财务报表的虚假水分。企业高估资产价值的方法,一是在资产价值上涨时,重新评估不动产利长期租赁物的价值,二是将一些不能发挥作用的固定资产或流动资产放在账面上充数。有些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加入企业品牌价值来美化资产负债表。食品制造企业、饮料业中这种现象比较普遍。风控审查人员在核实财务报表真实性之后应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进行逐项分析并将“水份”予以剔除。

(四)运用财务报表信息评估

公司的盈利性和风险性评估公司的盈利性和风险性是整个财务报表分析的重点,特别是如何利用分析工具识别风险。在财务报表分析中,经常会用到财务指标比率这种分析工具。财务指标比率是财务报表中若干科目的对比数值,通过分析对比数值横向纵向的变化,可以客观地评价一家企业某方面的财务健康状况。在财务分析中,会利用三种分析方法来分析财务指标比率: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是将两期或连续期财务报告中相同指标进行对比,确定其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幅度,以说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变动趋势的一种方法;因素分析法是用来确定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对分析对象——综合财务指标或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出发点在于,当有若干因素对分析对象发生影响作用时,假定其他各个因素都无变化,顺序确定每一个因素单独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分析法是为了说明财务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与数量差异。这种比较可以是将实际与计划对比,可以是本期与上期相比,也可以是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相比。在调整财务报表之后,运用分析工具计算出特定企业近三年以及近三个月的各项重要财务指标比率,在此基础上进行趋势分析。印刷行业的资产主要由大型印刷设备和厂房构成,流动资产所占总资产比例不高,所以其流动比率相对其他行业较低,但纵观A印刷企业的趋势,可以得出近三年其债务负担不断加重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应首先了解清楚其生产销售情况,若盈利水平同时下滑,应采取要求其增加抵押物或降低贷款额度的方法来降低风险。同时,在对A印刷企业进行风险审查时,应了解其贷款用途。若近三年新增贷款主要用于购买大型印刷设备,应要求其提供设备发票并现场视察其设备新旧程度加以印证。B为生产家具的企业,按照简单的财务指标比率分析,其流动比率高于1,速动比率高于0.8,可以评价其偿债能力为一般。但首先家具销售行业存在大量应收应付账款,其次目前处于下游的房地产业不景气,所以应综合考虑其贷款用途、应收账款能否及时偿付、以及应付账款到期时的现金流是否紧张所带来的实际偿债能力。

(五)总结

已有信息撰写分析报告财务分析报告应简明扼要地评价企业的风险性和盈利性。首先应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出整体评价,接下来列示可能的风险点,列示企业风险点的过程也是对后面实地调查进行准备的过程。通过列示风险点,风控人员可以有方向地在实地调查中通过访谈、核实账目与核实固定资产等方法对风险点加以印证和补充。在列示风险点之后应分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效率等模块对企业财务指标进行列示与分析,以对前文的结论做支持。

四、结束语

财务报表分析的用途范文2

【关键词】新医院会计制度;财务报表分析;主要影响

一、新旧医院会计制度的主要差异

1.新医院会计制度总体思想更明确,向企业财务管理的

方向迈进。首先,新医院会计制度彻底取消了收付实现制,明确规定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与企业会计核算基础趋同;其次,新医院会计制度明确规定收入与费用配比,使得医院会计信息更合理和可靠,有利于医院加强内部绩效考核、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最后,相比于成本意识不强、行政事业色彩过浓的旧医院会计制度,新医院会计制度中核算基础的变化更符合公立医院改革的要求,明确和规范了医院管理的现实操作流程,财务管理更加适应医院经营管理的需要。

2.新医院会计制度会计科目体系更完善,有利于提高医院会计信息质量。新医院会计制度重点对会计科目核算内容和流程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与预算、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大框架下,全面真实反映医院收支及资产情况。首先,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大类,将旧制度下收付实现制的“支出”变为“费用”,符合会计核算的相关性原则。资产类会计科目中增加“累计折旧(摊销)”、“固定资产清理”、“在建工程”、“长(短)期投资”、“长期待摊费用”等,取消“药品进销差价”、“基建工程”、“开办费”、“对外投资”等。负债类会计科目,增设“应付票据”;增设“应付社会保障费”、“应缴税费”,取代原“其他应付款”核算应缴社保、公积金、税费的功能;增设“应缴款项”、“应缴税费”,取代原“应缴超收款”;增设“预付账款”。净资产会计科目中,取消“固定基金”、“修购基金”等,增加“提取医疗风险基金”、“待冲基金”等。其次,会计核算上,取消固定基金,资本性支出形成的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通过计提折旧(摊销)实现价值转移:医院自有资金构建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列入医疗支出,财政项目支出构建的固定资产按一次补偿、分期摊销的要求,在“待冲基金”科目核算;药品按进价核算;药品收入不再单独反映,归入医疗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不再单独核算,依据收入类别,分别计入科教收入或其他收入;科教项目收支单独核算,专款专用;“本期结余”只核算业务收支结余,科教和财政项目形成的结余单独核算。

3.增加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指标,满足财政管理和医院内部绩效管理需要。新医院会计制度沿用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在严格界定相关会计要素定义、确认条件、计量原则后,补充现金流量表、净资产变动表、财政补助收支表、会计报表附注到医院财务报告中,取消旧制度中体现收付实现制痕迹的基金变动表,以及修改收支总表为收入费用总表,提高财务数据的可比性和可用性。财务分析指标是新医院会计制度的新增内容,分为预算管理、结余和风险管理、资产运营、成本管理、收支结构、发展能力六类19各指标,这些指标相比于旧制度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更能有效地反映医院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给管理部门提供了更有利的决策支持和内部绩效考评及激励。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对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影响

1.资产负债表分析。首先,新医院会计制度倡导资产负债表占据会计报表体系核心地位的理念,具体反映医院所掌握资源、承担债务和净资产之间的关系,提供分析医院财务结构、偿债能力、发展潜力所必需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医院逐步实现从传统事业单位向服务型企业性质转变。其次,资产确认和分类的变化、新增折旧和摊销会计科目、适度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使得医院账面价值更准确、与实际价值更相符,进而影响到资产周转、变现、获利能力的分析,有利于医院加强资产监督管理,优化资产结构和运营资金管理。再次,医院资金来源、用途的严格界定,体现了预算管理的要求。财政补助、科教拨款单独进行管理,医院自身事业发展资金来源则依靠事业收入、结余、患者预交金、借款,结合完整、全面的负债信息,使得医院更加科学地对资本结构、财务杠杆系数进行分析,进而合理安排筹资种类、规模,将筹资成本降低和实现杠杆正效应。最后,净资产中增设“待冲基金”科目,反映财政和科教项目支出形成的长期资产净值,而“事业基金”只核算医院拥有的非限定用途净资产;本期结余只核算业务收支结余,而科教和财政项目结余单独核算的规定等,使得报表完整、真实反映医院项目执行情况、经营管理结果。这些修改是新医院会计制度最大的创新,既满足了财政部门在收付实现制原则下对财政补助资金的收支监督管理需要,又实现医院内部按权责发生制下的绩效考核需要。

2.收入费用总表分析。新医院会计制度下收入费用总表的计量、列报、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药品加成核算取消,药品收入划入医疗收入,医疗收入的确认包括收款和服务,折扣直接抵减医疗收入,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计算投资收益,大大影响到医院收入费用总量;科教资金纳入收支管理,体现了医院科教研三位一体的整体投入和医院科技创新能力;财政项目资金的收支情况,反映了财政补偿机制;明确专项资金的分类,有利于项目效益分析和挖掘医院潜力,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

3.现金流量表分析。新医院会计制度增加的“待冲基金”、“折旧和摊销”等科目,将无偿性的财政和科教资金消耗与医院经营业务现金项目分别体现,避免收支结余与现金流量出现偏差;“其他应收款”新增核算长期投资利息和利润,不再核算预付款的金额,对“收到的其他与业务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现金流量有增有减;基建帐并入大帐,使“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支付的现金”项目现金流量增加;而独立核算的非法人分支机构纳入医院统一财务管理,使“收到的其他与业务活动有关的现金”、“支付的其他与业务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现金流量总量增加;旧制度对于代扣代缴的公积金、应缴税费、职工福利费,通过“其他应付款”核算,属于“支付的其他与业务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现金流量,新医院会计制度将这些业务内容分别科目核算,通过“发生人员支付的现金”项目反映现金流量。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及时提供资金管理所需要的数据,引导医院管理层合理调度现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加强应收款管理,保证经营、投资、筹资决策的正确性。

4.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分析。新增的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反映医院会计年度内财政收支、结转、结余情况;基于收付实现制编制的此表,提供了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分析的基础资料,便于上级主管部门掌握和监督医院财政资金使用和执行情况。

5.净资产变动表分析。与旧制度基金变动表不同,净资产变动表反映了专用基金、结余的构成,以及支付和预算执行能力,更好了考察医院结余的质量。其中“事业基金”不再划分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除了滚存的结余资金,在新医院会计制度开始实施的一段时间还包括旧制度下自有资金构建的未消耗固定资产价值;新增的“待冲基金”反映了财政资金采购固定资产的未摊销价值;开办费不再分期摊销,直接计入费用(未摊销完毕的冲减事业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取消,通过“应付福利费”负债类科目核算。

6.财务状况说明书分析。新增的医院财务状况说明书是对医院一定会计期间财务成果、执行和分配情况的综合性说明,也是一种分析补充;对于非会计类信息,如预算执行、成本控制、业务开展、负债管理、基建、资产利用、对现在或将来财务状况重大影响的事项等,进行延伸说明和分析,是了解和考核医院经营业绩的重要资料,充分满足各方报表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三、新医院会计制度下财务报表分析的建议

1.主动适应财务管理精细化要求,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医院服务本身具有公益性、知识性、成本市场化的特点,而新医院会计制度又是整套会计核算体系的更新,所以医院财务人员的素质将直接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水平。首先,加强会计人员培训,在理念上主动接受和领会制度变更的精神,理解并掌握变更的主要内容和差异的处理方法,补充经济、管理、信息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其次,会计人员克服重核算、轻分析的思想,将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理念结合在一起,对于千变万化的各种会计信息进行积累、比较、分析、总结,剔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事故、政府调价等偶发因素,提出高质量的财务管理建议,使管理层接受并实施到日常医院管理之中。

2.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加强医院经营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可以反映医院运营过程的利弊得失、财务成果和发展趋势,为改进医院管理和优化经济决策提供重要财务信息。然而,要想为医院经营管理保驾护航,需要不断地提升财务报表分析的广度和深度。首先,分析方法要更复杂和精细,新医院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趋同,不但对原有医院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提出新要求,还提倡借鉴企业分析方法。比如预算执行、医院之间横向比较分析,不再仅限于历史数据的比较,还关注上级部门下达指标、行业标准的差额比较;成本分析更强调比率、结构、趋势、本量利的多种分析方法组合,对增幅、增速多角度综合分析;其次是主动识别经营风险,多途径实现风险转移和规避。经营风险的出现往往以财务报表信息异常为前兆,财务人员应具备指标变化的敏感性:关注流动资产的指标变化,对于医疗应收款、存货等关键指标设置预警范围等。最后,提供经营决策有用信息。充分利用财务报表分析的成果,参与重大经济决策的制定,如在医疗风险基金提取、预交金收取、医疗责任保险的选择等方面进行风险损失管控;在投资项目方面进行资金投入、市场预测、回报率等综合分析,科学选择最优方案。

总之,新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必将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带来深远影响,因此,医院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大力推动、组织会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及学习,积极应对新医院会计制度给医院会计报表分析带来的影响,充分利用财务报表分析的成果和价值,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

参 考 文 献

财务报表分析的用途范文3

财务分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百年来,人们已经习惯性地、不假思索地沿用着在它早期就已形成的一套框架结构,很少从总体上审视这个学科的框架是否能适应现代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环境,因此也很少在总体框架结构上有所突破。被大家习以为常的那个财务分析框架真的就不能再有所突破和超越了吗?

一、适当的和可确定的名称之选择

诸如数学、哲学、经济学、会计学等,每门学科都应该有它适当的和可确定的名称,但在财务分析领域,我们所能看到的却是极不确定的混乱状态。诸如财务报告分析、财务报表分析、会计报表分析、财务评价、财务分析、经营分析、经济分析、经济活动分析等,尽管它们在含义上有所差别,却经常地见诸于国内外各类有关财务分析的教科书之中。在这些概念或名称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可能要数财务报表分析、经营分析和经济活动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报告分析”经常地被美国学者使用。所以如此,部分地是因为历史传统和习惯,部分地出于对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考虑。借助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报告分析,可以进一步解释并提升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的使用价值,以满足结构广泛的报表读者的需要。如同lepolda.bemstein、johnj.wild在《财务报表分析》一书中所言:“我们的选择是适应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广泛的注意力,我们的做法是将分析与许多直接或间接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相联系”。而在日本,有关财务分析的著作多半冠以“经营分析”的名称,如日本古川荣一著《经营分析入门》 (1955),松本雅男著《经营分析入门》(1959),国弘员人著《经营分析体系》(1959),西野嘉一郎著《经营分析》(1959)等。日本惯用“经营分析”,主要是受德国传统的影响。德国学者kurtschmaltz于1927年所著《美国财务报表和经营分析》和1929年所著《经营分析》,前者介绍美国的财务报表分析,后者介绍美国的经营分析。后一本书对日本财务分析转变为经营分析影响甚大。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财务报表分析改称为“经营分析”(businessanalysin),其中以diamond公司董事长石山贤吉所著的《决算报告的阅读》为最早,后由日本银行统计局开始从事经营分析,并发表企业经营分析的结果。“经济活动分析”是前苏联所惯用的概念,在范围上已经超出了财务分析的界限,而将财务分析与非财务的经营和管理分析寓为一体。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之前更多受前苏联传统的影响,院校开设的课程一般取名“经济活动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后转向接受美国的传统,更多地使用“财务报表分析”,同时其他概念并存使用。比较而言,国内学界在概念的使用上可说是最为多元和混乱的。

尽管这些概念都有其产生和使用的特殊背景,但我们更倾向于用“财务分析”给这门学科定名。尽管企业的各项活动(包括财务的非财务的、经济的和技术的、经营的和管理的、内部的和外部的)都需要展开分析,并且企业的各项活动分析之间又彼此影响和限定,但有关非财务的分析(如技术分析、技术经济分析、生产分析、市场分析等),事实上已包括在对应于这类活动的研究学科之中。因此,若再沿用前苏联的名称,势必会造成学科间的交叉重复。至于“经营分析”,我们的感觉是名不符实,显然不如“财务分析”贴切。最值得解释的是“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报告分析”,笔者不倾向使用的主要原因是它们会将这门学科的内容和用途限定在一个不适当的范围并限制其发展。

首先,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属于事后分析的范畴,要想融入事前分析或预警分析的内容似有很大的困难。这也是美国的许多财务报表分析著作中缺少前瞻性分析特别是财务危机预警分析的重要原因。然而,预警分析对现在的面临激烈竞争环境、随时都有可能陷入失败境地的公司来说又是如此的重要,甚至是越来越重要。从翻译过来的美国教科书来看,这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常常既不出现在财务管理类教科书之中,也很少嵌入在财务报表分析类教科书之中。预警分析的缺位,让我们不能不去思考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的超越问题。

其次,拘泥于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难免会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财务报表分析的教科书往往会诱导分析人员过分关注分析的细枝末节,从而忽视对公司进行广泛和严格评价的可能性。有能力的财务报表分析人员应该把他们的任务当成一项企业分析来解决,而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显然无法实现这样的任务。至少是现在通行的财务报表分析框架,还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企业战略及全局的能力。

再次,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将更广泛的报表使用者纳入其关注的对象,也就等于将重点集中刁:所有报表使用者的共同需要,这将很难兼顾各类报表使用者的个别需求,尤其是公司管理当局的分析需求。因此,尽管财务报表分析研究人员十分关注报表分析对公司管理当局进行评估和决策的意义。但他们所设计的内含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等模块的报表分析框架,确实是很难实现对公司管理当局有意义的分析目的。很显然,现有的财务报表分析框架是“向后看”的,并且常常不能有效地与公司战略、价值创造、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流程再造等当今公司管理当局的重要关注点相联系。即使是管理当局十分关注的风险问题,通过现有的报表分析框架也是很难充分描述和评价的。

基于以上原因,要使这门学科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其名称限定为“财务报表分析”还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定名为财务分析可能要比财务报表分析更适当。

二、现有财务分析框架及其缺失

迄今为止,学界对财务分析所能包括的要素或模块也是各说不一。在国际上,财务分析通常被归纳为比率分析学派、经营分析学派、财务危机预测学派和资本市场学派四大学派,各派所关注的分析重点亦有不同。比率分析学派在财务分析史上最早出现,所关注的是在财务报表基础上转换而成的各类财务比率及其应用。david e.hawkins将常用的财务比率事实上分为流动性比率、偿债比率、资金管理比率、盈利性比率和成长性比率五类。财务危机预测学派强调将财务报表分析的重心从对历史结果的分析转向对未来的预测,强调报表分析的主要功能是对未来事项的预测能力,他们经过长期的检验、计量流动性、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和其他一些重要比率预测企业破产和出现财务困境的一些模型。资本市场学派认为报表分析的作用在于解释和预测证券投资报酬及其主要风险,因此重点探讨财务比率在预测证券报酬的作用以及会计收益的性质与证券报酬的关系。这些学派各自从一定侧面揭示了财务报表更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但是,从表1所列3种教科书及其他财务分析类教科书的描述情况看,财务分析框架的内核或基本要素其实并无差别,有差别的只是衍生性或派生性分析的要素。现有财务分析框架的内核显然是“四要素”,即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对应的分析工具也就是四类财务比率,即债务比率、资产周转比率、收益比率和成长比率。在各类教科书中,对这“四要素”的分析内核所借助的分析方法基本上都是比率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三类。这些内核、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其实在财务分析这门学科产生的早期阶段就已存在并被广泛运用。财务分析的衍生性要素在教科书中各显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预算分析、信用分析、投资分析、成本费用分析、收益质量分析、盈利预测分析和财务危机预测分析等。对于衍生性分析要素的安排,很多都是随意性的,很少显示前后要素间及与基本要素间的逻辑关系。

问题在于,以“四要素”为内核的财务分析框架,其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如何?寻找这一问题的有效答案,需要我们客观地分析评估现代公司所面临的环境及其对财务分析工作的新要求。试图无一漏失地描述当今社会中公司所面临的环境变化和挑战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就对财务分析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变化因素进行归纳还是可以尝试的。仅就经济环境而言,至少包括:

(1)战略成为公司运行和发展的导向因素,并且战略决策通常是在更大范围的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压力下做出的。战略导向时代的出现将改变着管理的型式,强调“向后看”的管理转向强调“向前看”的管理。

(2)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公司运作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公司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搭建和运作,使公司战略与业务、经营与财务进入一体化运作的新阶段,公司财务必须联系战略、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等管理要素。

(3)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联系方式的变革,制造商与它的供应商、客户等方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公司的管理和发展开始超越公司的边界,转向价值链或价值网管理,同时以合作性为特征的战略联盟得以高度重视。

(4)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的确立改变了公司价值链的方面,传统的从资产与核心能力开始的价值链转向从客户开始的价值链,并进而要求我们改变对企业的定位和设计,新的设计将内含客户选择、价值获取、价值保护和业务范围四个要素。

(5)过剩经济和买方市场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客户讨价还价能力的提高,使商品经营进入了一个微利时代,迫使企业不得不转变经营方式和转换盈利模式,于是一种风险性更大同时收益性也更强的资本经营受到公司的关注,公司并购和重组活跃,资本市场高度流动和发展。在这样的经营时代,公司所面临的风险也将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大。

(6)资本频繁的跨国界流动及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7)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引起公司对环境、资源、生态、社会责任等问题的关注,科学的发展也相应地开始“绿化”或“生态化”。

面对这些变化和挑战,经济学、管理学甚至会计学都已经做出了积极地回应,然而财务分析框架在多大程度上有所扩展和改进呢?我们所看到的,似乎是一个僵化了的分析框架。首先,这个框架,很难说它就是以公司价值创造为目标追求的。它所强调的依然是专家的分析职能,其关注点尚未转向公司的增值职能。其次,这个框架缺乏与战略间的联系,因此缺乏应有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尽管教科书的编写者强调在进行报表分析之前首先要关注和识别公司的战略,预测这一战略的可能结果并且评价这一战略对公司是否适合,以避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但这个框架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将读者引入报表的细枝末节。大凡学过财务分析课程的人,也许能有记忆的就是那“四个要素”和一些财务比率了,有谁会将财务分析与公司战略联系到一起?!第三,这个框架人为地将财务与经营割裂开来。尽管分析框架的“四要素”中内含财务与经营两个领域,但对经营问题的关注通常局限于经营效率的评价上,并且对经营效率的评价是与公司价值创造的目标相脱节,与公司战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相脱节,与公司经营过程相脱节。在多数的财务分析教科书中,市场分析和成本费用的分析是被排除在外的,其结果一方面会降低分析结果对公司管理当局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使经营效率分析与评价停留在表面上。排除市场和成本费用分析的经营效率分析,等于是把经营结果与其形成过程相割裂的分析思路。从“四要素”分析框架中,我们完全能够看到经营效率的高低及其变化,但若想了解其中的缘由及其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程度,就很难达到目的了。由于“四要素”框架是一个财务与经营断裂的框架,所以在这个框架中,我们所能观察的公司风险仅仅是财务的风险,而且还不是完整的财务风险,经营的风险以及越来越受重视的战略风险,就只能到框架之外去寻找了。第四,公司的价值常常并不是由单个企业所决定的,尤其是在客户导向的时代。客户导向、战略联盟和价值链或价值网管理等,这些新思维和新方式所能告诉我们的,是要在超越公司的更大的范围内观察和评价公司的风险、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就是也将价值创造能力的分析与公司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结合起来,而这种结合显然是“四要素”框架多力所不及的。第五, “绿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模式,要求我们将公司财务分析与生态分析、将公司财务业绩与环境业绩结合起来考虑,很显然这也是现有分析框架的缺憾。以上的分析集中到一点,现有的以“四要素”为内核的分析框架,面对活生生的公司环境还是不具适应性的。当我们沉浸于财务分析的细节问题时,我们很难发现财务分析在整体框架上的缺失,而一旦我们跳出现有的分析框架,确立起整体主义的思维模式,将视野和思路放大到公司日益变化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上,把财务分析嵌入到公司大系统及其发展趋势上,自然会发现其中的问题与缺失。

三、财务分析视角之转换

面对新的公司环境,财务分析框架结构研究视角需要转换,框架结构的内容需要扩展,这是惟一能增进财务分析框架对公司环境适应性的途径或方式。联系上述公司环境变化及其对财务分析的要求,我们主张在研究和建构新的财务分析框架时,应当确立起包括财务学视角、价值创造视角、战略视角、生态化视角、价值网视角等在内的一系列新的视角,并以此为突破口来扩展财务分析的框架结构。

1.财务学视角的财务分析

这涉及财务分析的学科归属问题。在财务与会计平行的观点或模型下,财务分析归属于财务管理学还是会计学,目前还是不清晰的。检索一下有关的教科书,我们可以发现两种并存的学科安排:一是将财务报表分析作为会计学的一个模块安排;二是将财务分析嵌入到财务管理学的模块体系之中。这样的学科安排让人迷惑:财务分析究竟归属哪些学科?这个问题对确立财务分析的立场和框架至关重要。因为,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会计所提供的报表信息通常被认为是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依据或基础,但两种学科所体现的立场及所服务的对象还是有差别的。公司财务学的立场显然是从公司管理当局出发的,着眼于帮助公司管理当局如何有效地培育、配置和使用财务资源;而会计学的立场是公司全部的信息使用者,着眼于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如若归属于会计学,财务分析实际上就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延伸,是对会计核算产品的一部分——对外财务报表——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其所服务的对象就是以股东和债权人为主体的范围更广泛的报表使用者,在框架结构的安排上,就会把“财务报表分析”作为重心,着眼于根据各类报表使用者的共同需求对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转换和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效果进行识别和判断;而若归属于财务管理学,其所服务的对象就是以公司管理当局为主体的信息使用者,在框架结构的安排上就会特别关注管理当局的需要,着眼于依据以财务报表为主体的公司有关信息资料,对公司的整体与结构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这两种安排中,我们更倾向于归属财务管理学的安排。因为这将给扩展财务分析提供更大的空间,以提升财务分析的价值,同时又能更好地兼顾和服务于管理当局以外的其他信息使用者,使他们能够对公司有更全面的识别和判断。

2.价值创造视角的财务分析

公司的目标是价值创造,这一观念已被学界和实务界广为接受。日本野村证券公司的北尾吉孝在考察了大约300家公司后发现,按照这一理念经营是走向成功的捷径。从表象看,财务分析与价值创造似乎是远隔千山万水的事,但细加分析,二者的关联甚密。公司价值与现金流量和财务报表有密切的关系。公司价值创造需要以有效的现金流量分析和规划为前提;公司价值的识别和评价需要以现金流量特别是自由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为基础;借助财务报表,可以有效地分析公司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等等。以价值创造为出发点设计财务分析框架,需要借助这个框架解决:公司价值如何借助于报表及相关资料来衡量;如何借助报表分析和解释价值创造的驱动力量(价值创造能力)和影响因素;如何借助报表及相关资料来预测公司价值及其变化趋势。价值创造视角的财务分析框架将能够实现与公司价值创造的目标定位相对接。

3.战略视角的财务分析

在战略导向的管理时代,财务分析确立战略的观点是必然的选择,这需要将战略分析纳入财务分析框架,并借助于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分析公司行动与战略的一致性。战略导向的财务分析需要将分析与战略、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有机地连接到一起,形成公司整体的分析框架。战略、价值与价值驱动因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战略导向的财务分析还需要将战略分析与价值驱动因素分析连接起来。

4.价值网视角的财务分析

检索一些现有的文献,管理学界比较热衷于使用“价值链”来描述公司的价值创造和影响过程。而事实上,从财务的角度看,价值是在网络中而不是在单一链条中创造和影响的。对公司价值创造做出贡献的主体,显然并不只限于客户和供应商,股东、债权人、政府等,它们无一不对公司价值创造施加影响,因此事实上也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驱动力量。并且从财务的角度看,公司的价值(比如eva)也是在扣除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回报期望后衡量的。因此,就财务分析而言,更有意义的概念可能是价值网而不是价值链。

然而,不管是价值网还是价值链,这些思想都需要我们在进行公司财务分析时超越公司的边界,从更大的范围上对公司内部的价值创造问题展开分析。从价值创造角度看,公司的成本和效率均不是单个公司影响和决定的,也不是单个公司所能控制的。因此,对公司的成本和效率进行分析,理想的选择显然不是局限于公司内部来进行,而是站在价值网的角度来揭示各类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成本和效率的影响,进而为公司确立合理的战略提供依据。

5.生态化视角的财务分析

生态化视角的确立通常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及在此基础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有关。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定位、财务压力、市场竞争以及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的传统会计模式等一系列起抑制作用的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并没能将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效地运用于战略和日常经营之中。不过,现在依然有一些有力的推动力,促使企业改善环境业绩和对外提供环境报告。将环境和生态视角引入公司财务分析体系是有必要的,因为它们与公司的价值创造密切相关,是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大量的研究表明,股票市场对良好的公司行为是有回报的。klassen和mclaushlin在1997年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企业在环境问题上表现良好时,企业的股价倾向于上升,平均达到0.82%;而当企业发生一次环境事故时,例如井喷,企业股价大约会下降1.5%。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在1999年所进行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企业环境义务与公司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对于绿色公司和非绿色公司而言,绿色公司的资本回报率要高出5%。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于2000年制定的《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建议将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相结合,来测度企业的生态效率以及预测环境问题对未来财务业绩的影响。在这项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中,生态效率被定义为环境业绩变量与财务业绩变量的比率。其所推荐的衡量生态效率和环境业绩的两类指标体系,为我们建立生态化视角的财务分析框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和方法。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下,公司的财务分析再拘泥于传统的财务与经营效率,就显得不合时宜了,生态效率和环境业绩作为企业总体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纳入财务分析框架。

四、财务分析框架之扩展

确立新的财务分析视角对扩展财务分析的框架结构是必要的,但财务分析框架的扩展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公司价值驱动因素或价值创造的影响因素,以便于合理界定财务分析的框架要素及其逻辑关系。

很显然,战略选择系最高层次的价值驱动因素。战略反映了管理当局为了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所做的重大选择。从一般意义上说,战略是最具全局性、重大性影响的价值驱动因素。公司价值的创造、保持和销蚀受到由战略设定到企业日常运行的各种活动中的管理决策的影响,当资源如人力、资本、科技和商标等都得以合理配置,以至于所带来的收益超过支出时,价值创造就得以实现。

在战略构架下经营运作层面的价值驱动因素,人们习惯上从经营和财务两条主线来认识和把握,把价值创造的关键因素归纳为经营获利能力(用税后投资回报率衡量)、资金成本(用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测量)和增长能力,即“创造价值:改善经营x转换财务政策”。所以选择经营和财务两条主线,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这两者通常被认为是公司最基本的活动,于是财务会计报表的设计、公司战略和风险的划分等也均是按这两条主线来展开①。

“两条主线”的价值驱动因素分析模型所存在的问题至少有三个:一是忽视生态效率和环境业绩对公司价值创造的实际影响,而这种实际影响已经是有关的大量研究所证实了的;二是尚不能清晰地描述公司价值创造的源泉,也就是利益相关者在公司价值创造中所做的贡献,因此对公司如何更合理有效地募集和配置资源,该模型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三是借助这个模型,我们很难判断一家公司现在处在何种状态,未来将会有怎样的变化,因此对扩展财务分析框架的意义还有限。这个问题涉及财务分析的目的问题。在所接触到的文献中,对这一问题的把握有两种类型:一是从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把握,认为分析的目的取决于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那些重要的使用者在信息需求结构方面的差异是显著的;二是从公司实体的角度把握,认为分析的目的是借助报表来识别公司现在乃至将来所处的经济状态或经济实情,以帮助公司的相关者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在这两种表述中,我们持第二种。面对着大量的风险和失败,任何一个与公司有着利害关系的组织或个人都应该掌握识别公司所处状态特别是经济状态的技巧,而提供这种技巧的学科当属财务分析学科。

财务报表分析的用途范文4

关键词:财务分析学 课程体系结构 案例教学 教学探讨

一、财务分析学课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分析学教材名称的差异目前所见到的有关财务分析学的公开教材中有若干种名称如(表1),还有的称为《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等。尽管大多数教师对名称上的差异不大在意,但学生在选择参考书籍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其中的联系与差别。

(二)财务分析学课程结构内容差异大 从教材体系结构安排和内容上看,各教材也是风格迥异,差别很大。张先治、陈友邦的《财务分析》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张新民、钱爱民的《财务报表分析》有九章内容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宋常的《财务分析学》体系结构安排,如(图3)所示。陆正飞的《财务报表分析》则增加了收入确认和盈余管理、应收账款与坏账等专项问题。上述教材其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差异较大,说明财务分析学课程知识体系所包括的内容尚未达成共识,在内容结构的界定上仍需探讨与解决。

(三)教学目标定位层次模糊 目前财务分析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定位层次不清晰,有的教学目标定位层次偏低,仅根据常用的财务报表介绍若干财务比率。有的教学目标定位又太高,教学中包含了大量层次很深、专题性很强的财务分析内容。这是另外一种理解的极端,因此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四)案例教学效果不理想 财务分析学这门课程是建立在基础课程之上的综合性应用课程,是对之前所学课程的提升,因此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既可以为各分析个体服务,也能够为公司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服务,还可以为企业外部的监督主体服务,用途及其广泛。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无疑会增强这种实践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案例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有的教学过程中没采用这种方法,有的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加个案例就是案例教学,也有的正确开展了案例教学,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案例教学效果不理想会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本课程,其结果是“只会考试、不会分析”,达不到设定的教育培养目标。

(五)教材内容具有滞后性 一些财务分析学教材的编写只注重财务比率指标的介绍,而对公司价值有着巨大影响的现金流却不提及和介绍。采用这种教材来进行教学,学生学完后只会计算财务比率,据此做一些简单的判断和分析。而且这种不考虑现金流量的判断和分析往往是错误的,因此从教材内容上看具有滞后性。一些以介绍财务比率分析为主的教材每章的内容变动不大,都是介绍若干个财务比率的定义、计算公式等,编写风格上比较枯燥。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无法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二、财务分析学课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理论研究不成熟,课程结构体系内容差异大 作为给本科生开设的一门课程,财务分析学课程尽管名称不尽相同,但其应该是指同一门课程。所以在名称上没有太多的人在意,但严格来讲,财务分析学是比财务报表分析涵盖更为广泛的一门课程。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围绕着主要财务报表进行财务比率分析。而财务分析学除了上述内容,还包括其他的专题性的财务分析内容。目前主要问题是这门课程到底应该包含什么样的内容体系结构才比较适合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我国的高等院校开设财务分析学课程的时间比较晚,理论研究也尚未成熟。各研究学者在编写教材时其体系结构安排也是根据各自的理解各有千秋,教学效果也会大相径庭。所以当务之急是应当在财务分析学这门课的内容体系上达成共识。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会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应当在学习完这门课程后能够掌握财务分析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基本的分析技术来进行常规性的分析和判断。这样学生就具备了一种应有的职业判断能力。目前,我国会计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为重视能力的培养已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可。财务分析学作为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提高性课程,更是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实践中财务分析学知识的应用领域和实践领域日益增多,如资金流动的分析、企业价值评估分析、证市场财务分析等。财务分析学课程的体系结构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分析内容都安排进去。既然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注重能力的培养,那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则应该是重点。在此基础上,将一些专业领域的分析方法介绍给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一些经典的案例由学生自己做分析来不断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

(二)认识模糊导致教学目标层次性缺乏高校财务分析学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层次不清晰,有的仅定位于层次较低点的财务报表分析,有的定位又显过高,涵盖内容太过广泛。这是由于这门课程的理论研究尚未成熟,认识模糊所导致的。有学者(朱学义)将财务分析分为三个层次体系,即“初级财务分析”、“中级财务分析”和“高级财务分析”。其中,“初级财务分析”针对的是非会计专业的各类人员,内容包括会计要素的分析和会计报表的一般分析;“中级财务分析”针对的是从事各种专门项目或专题工作的人员,内容包括各种专题分析和财务综合分析;而“高级财务分析”针对的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其目的是提供战略性、较为复杂的的决策信息,一般需要应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包括企业价值评估、投资决策分析、企业整体功能分析等内容。对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而言,财务分析学是一门建立在基础课程之上的综合性应用课程,也是一门基本技能课程,其实践性比较强。该课程主要培养本科生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各类分析主体的实际财务状况作出正确的评价。鉴于此,对教学目标进行层次定位的话,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应定位在“中级财务分析”比较合适。但 “初级财务分析”包括的内容应该作为基础知识来传授,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业务素质等原因导致案例教学效果不理想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社会或身边真实的事例为题材提供学生相互讨论之用,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而在传统的教学法中,教师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导致案例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有以下方面。(1)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的组织。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参加工作以后,都很少有机会外出交流或进修,所教知识只能是依靠多年以前所学的内容。这种“涸泽而渔”的方式,势必造成教师自身教学资源的枯竭和教学效果的不理想。所以教师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案例进行教学,若准备不充分,或是资料难以取得,都会影响教学效果。(2)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关键是案例的选取。案例应选择最新的财经案例,且具有典型性。典型性能够把本节的教学内容反映出来,贴近教学目标。教师获得案例的途径一般是查找参考资料中的案例,或通过网络寻找合适的案例,也可根据发生的事件来改编成案例,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倘若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都保证不了案例的精心选取,那案例教学效果就不会很理想。(3)教学媒体也会影响案例教学的开展。一般而言,采用案例教学来讲授财务分析课程,若不采用多媒体等介质来讲授而靠教师口述,学生难以全面、完整地掌握案例的相关信息,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就会受到影响,案例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进行案例教学应该从各方面把握好质量关,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材编写不适应会计改革的发展,教材内容具有滞后性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前,财务分析学是以财务报表为主要分析材料,通过相关比率指标的计算进行分析。其只注重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现象,而很少关注未来,尤其是很少关注对公司价值有巨大影响的现金流。新会计准则下,现金流量表更加重要。无论是从企业目标,还是从企业价值评估角度来讲,都显示出了现金流的重要性。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包括在编写教材时都应该考虑这一点,将现金流量分析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以紧跟会计改革和会计教育的发展。

三、财务分析学课程重构的途径

(一)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一个“基础知识+拓展知识”的框架体系首先,应介绍该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分析技能,如财务分析学的分析主体、分析原则、基本分析方法,这是学习这门课必备的基础知识。目前,对一些比较前沿问题的分析,也离不开这些基础分析方法的应用。其次,本课程也应包括各不同利益主体层面的分析。这包括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和发展能力分析等。通过这些分析了解一个企业的基本运行状况。再次,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及现金流量表的重要性,应该专设一章现金流量分析,用于分析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及现金流量质量。对于学习会计、财务管理的本科生而言,通过学习相关的会计专业课程已经对会计的一套专门方法有了了解,明白“会计利润”是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计算出来的并不精确的数字。让学生明白现金流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其日后的职业判断能力有重要作用。再有,应介绍主要的综合性的财务分析方法,如杜邦分析法、沃尔评分法等。最后,具备了基本知识体系结构之后,可专门安排一章或几章介绍一些前沿具有战略性的财务分析专题。安排这些内容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知识性和趣味性。这些内容不需要太深入,以说明的角度来介绍即可。对上述内容,以图表的形式归纳如(表2)。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基础知识+拓展知识”的知识体系结构。

(二)提升现金流量分析的高度一方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要强调对某特定分析主体的现金流量的分析,以正确评价被分析主体。一个被分析主体也许其在特定分析阶段的会计利润比较好,根据财务报表所做的常规财务比率分析也比较良好,但光凭这些做结论,也许会得出与实际相悖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一般地,当再对该特定分析主体的现金流量做分析后就会得出基本正确的结论。所以,教学中无论从教师自身角度,还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都要把现金流量分析提升到一个重要的高度。

(三)注重案例教学效果 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案例教学。财务分析学课程中若缺少案例教学,教学效果会很不明显。既然财务分析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恰好能够体现出这一重要特点。所以,作为讲授这门课的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案例教学。其次,教师应该注重案例教学效果。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教师若想达到较佳的教学效果就要选择好典型案例,平时要关注财经事件养成一种职业敏感。再将典型案例与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把握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财务报表分析是一个判断过程(崔也光,2003)。财务分析学无论是怎样的体系结构,内容上有多大的差距,教师都应把握一个基本点,就是通过此课程的开设使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有一个提升。所以,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除了案例教学外,教师还应该多准备一些经典案例让学生自己分析,再由教师做点评,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以上措施来改进财务分析学课程会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先治、陈友邦:《财务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张新民、钱爱民:《财务报表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宋常:《财务分析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财务报表分析的用途范文5

如何通过《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培养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是关系到经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问题。从经管人才应具有的会计素质和能力出发,运用比较方法研究发现:传统《会计学基础》课程在培养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上存在教学内容不够用、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教材建设落后等不足,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对此,应面向经管人才会计素能培养,重构《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及教材支撑。

关键词:

经管人才;会计素能;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提升高职教育经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基础是课程的教学改革。在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是通过开设《会计学基础》(或《会计学》)课程,以培养经管人才①的会计素能②。但在教学实践中,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与财务会计类专业的《基础会计》高度雷同,[1]难以发挥培养技术技能型经管人才的功能。如何通过《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培养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是关系到经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经管人才会计素能培养角度,探讨《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管人才应具备的会计素能

经管人才的岗位胜任素质和能力是由多方面知识和能力构成的体系,会计知识和能力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财务会计类专业人才相比较,经管人才具备的会计知识和能力有自己特定的内涵,这是由财务会计类专业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决定的。财务会计类专业培养的目标,是通过系列会计课程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会计信息加工者和提供者”,并能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相关工作,如审计、财务管理、纳税申报等。而非会计的经管类专业培养面向各类企业相关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其主要的知识和能力不在会计方面,但对会计知识和能力有相关的较高要求),那就是通过会计课程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经济管理岗位的“财务报表阅读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众所周知,会计被认为是通用的商业语言,无论从事何种经济管理岗位和商业活动都要懂得这种语言和使用这种语言。会计信息是企业单位经济、管理决策的关键信息之一,做好其他单位的经济、管理决策依赖于会计信息,相应的经济、管理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必然包含对利用会计信息的知识和能力的诉求。所以,懂得会计语言是经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能使用会计信息是经管人才应具有的基本能力。认识和明确经管人才应具备的会计素能内涵,是我们进行《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前提。经管类专业人才会计素质能力诉求和财务会计人才的不同,也决定了两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区别。财务会计类专业的会计教学,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遵循账务处理程序加工会计信息,培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会计”。经管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显然不能是教学生如何加工会计信息,而应是教会学生知道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培养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微观经济、管理决策的能力,即教会学生“懂会计”和“如何用会计”。

二、传统《会计学基础》培养经管人才会计素能的局限

在经管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人们习惯地认为其教学目标与会计类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相同的。基于这种认识,《会计学基础》教学体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材编写的规定,与财务会计类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基本一致,因而存在很大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内容不够用传统上,经管类专业的《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并没有超出会计类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范围,主要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编制、会计工作组织、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等。这些内容集中于会计核算方法的讲授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加工生成会计信息的记账技能。这种内容对于主要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好记账方法基础的会计专业是合适的,但从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内涵来看,记账技术并不是经管人才会计知识和能力的重点,以这样的教学内容来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的素质和能力是不够的。因为它只能告诉学生会计信息是如何记录和组织起来的,却不能解释记录的信息是什么,更谈不上分析利用会计信息服务于经济管理决策。

(二)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目前,与教学内容的雷同一样,《会计学基础》教学方法仍然是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比较流行的讲授举例式教学,两类专业几乎无差别,并没有针对经管类非会计专业采用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一个重要原因是从事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将《会计学基础》的教学作为自己从事会计专业教学的“副业”。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路径的依赖及降低讲课成本的驱动,授课教师采用熟悉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便是一种“理性”选择,但却给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和人才培养带来不利的影响,以至于除少数有志于会计职业的学生对会计课程比较感兴趣外,大多数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目标模糊、兴趣不大,教学效果较差。

(三)教材建设落后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相呼应,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大多直接采用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或采用与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基本一致的教材。[2][3]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素材及其逻辑体系都是为会计专业而设计,完全没有考虑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虽然近年来的教学改革推动了经管类专业的《会计学基础》教材改革,但都不完善,依然摆脱不掉编写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材的思想束缚,仅在原有会计教材基础上小修小补。例如,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并未根据其会计素能要求进行根本改变,教材体系依然是以借贷记账法及其账务处理为主。少量的适用教材虽然在内容体系上进行了改革,但在编写体例上没有新的突破。

三、培养经管人才会计素能的《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如上所述,经管类专业对会计知识和能力有着明显不同于财务会计类专业的要求,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两类专业的《会计学基础》应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内容体系、不同的教学方法及不同的教材支撑。根据本文的思考,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如下图所示:

(一)树立《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的素能观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素能观可以概括为: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会计概念背后的经济活动信息,发展识别、分析和使用会计信息的素质和能力,最终成为经管岗位的实务人才。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的素能观,是《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它要求《会计学基础》教学既要讲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更要讲授会计信息的使用;既要以会计一般原理为基础,更要考虑专业需求和学生需求,重视经营管理对会计信息的用途。

(二)《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优化立足于经管类专业学生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素能的培养,对《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以会计信息的理解、分析和使用为主线,以会计循环知识为基础,以财务报表要素信息解读和分析为重点的《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合理匹配,[4]改变传统《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与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会计素能诉求脱节的现象。1.简化记账方法和技术的内容。教学改革前,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内容是以会计信息的生成为主,讲授借贷记账法、主要经济业务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财产清查等技术和方法。这些内容对于经管类专业使用会计信息这个目标来说,实际意义不大,尤其是有关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填报方法以及账务处理程序方面的内容更不是非学不可。所以,简化这部分内容并以易于学生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就成为必要。2.增加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及分析的内容。传统上经管类专业的《会计学基础》课程并不包含这方面的内容。但经管类专业学生理解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对财务报表要素的解读实现的,应用会计信息则主要是通过财务报告和报表分析实现的。因此,增加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以及财务分析的内容,是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必需和够用”的体现。

(三)《会计学基础》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学过程内生的方法,有着自身存在的规律。不同课程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课程对于不同专业而言,其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改革后的《会计学基础》教学的重心在会计信息的理解和使用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成,与此相应,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针对会计信息的生成,教学方法应侧重于记账逻辑的讲授和启发式教学,辅之以一定的模拟实践;而针对会计信息的使用,则可以引入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实施任务驱动,辅之以分组讨论等方法,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关注会计知识的应用的兴趣,提高学生利用会计信息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没有哪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只有适用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第二,无论是案例还是项目的设计,都要将会计知识和经济管理实务有机结合,编写典型案例和项目,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加强《会计学基础》教材建设鉴于经管类专业和会计专业采用同一种内容的教材的现状,考虑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和教学内容优化,借鉴国内外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材编写经验,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经过近年来对《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实践,我们提出如下《会计学基础》教材建设思路:1.构建教材结构新体系。《会计学基础》教材应围绕会计信息使用者阅读和使用财务报表,构建会计信息生成、会计要素解读、财务报表分析三部分内容相融合,以及从财务报表认知开始到财务报表分析结束的结构体系。具体包括:第一部分,会计信息生成(含复式记账、会计循环),介绍主要财务报表及其所包含的会计恒等原理、复试记账以及会计循环知识,使学生了解生成会计信息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会计要素解读(含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主要介绍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这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第三部分,财务报表分析,介绍财务报表结构及其分析。这部分内容将帮助学生掌握财务报表这种表达会计信息的独特工具,同时学会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培养获取和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管理决策的能力。2.教材编写与教学改革协同。教材编写应与教学改革协同,而不是为编写教材而编写。因此,要立足于课程改革,从《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材编写的协同性出发,全面加强《会计学基础》教材建设,使教材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1)教学目标与教材编写理念的协同。《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主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实施而实现。作为承载会计知识信息的结构化载体,《会计学基础》教材应充分反映教学目标的统领作用。教材体系不应是会计知识的简单罗列,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内容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是《会计学基础》教材体系安排从财务报表认识开始到财务报表分析结束的基本依据。(2)教学内容与教材素材的协同。《会计学基础》教材素材的选择应能较好反映《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基本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必须坚持“必需、够用”原则,在教材素材的取舍上,将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不必需、不重要的记账技术素材简化,增加经管类专业必需而且重要的财务报表要素解读和分析的知识素材,努力增强教材的适用性。

四、结语

传统《会计学基础》课程在培养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上存在教学内容不够用、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教材建设落后等不足,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人才培养功能。对此,应面向经管人才会计素能培养,重构《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及教材支撑,就成为《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还应该看到,适应经管人才会计素能培养的《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配合才能有效完成。例如,授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就是《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最终成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胜任《会计学基础》的教学,不仅需要会计学知识,也需要相关专业知识,它要求授课教师应能从特定经济、管理活动需要的角度讲授会计知识。

参考文献:

[1]袁明哲,刘慧凤,唐蓓.关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实际需求的问卷调查及思考[J].商业会计,2014(17).

[2]樊行健.基础会计(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李占国.基础会计(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财务报表分析的用途范文6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财务报表事业单位会计

在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为充分满足新制度要求,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必然需要对财务报表的制作方式做相应的转变,并调整报表内容。本文对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财务报表进行了分析。

一、新会计制度中财务报表体系的变化

新会计制度建立后,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更趋完整,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第一,新会计制度中进一步丰富了财务报表体系包含的内容,三种报表,除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另补充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使财务报表体系更加层次分明,财务会计信息更加真实。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可反映事业单位资金结余状况,使政府拨款资金用途更为透明。在进行资产负债表设计时,也重新对资产负债作出了新的定义,使之与国际会计制度相接轨,不再受传统恒等式计算方式的制约,与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资产负债报表编制方式更为贴近。同时,在新会计制度下,收入支出表的排版方式也作出了相应的改变,变横版为竖版,使资金收入、支出信息能够更加清晰的呈现出来。

二、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问题

新会计制度建立后,事业单位会计财务报表作出了相应的转变,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资产负债表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财务报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十分重要,但在此过程中,事业单位常会认为资产和支出的和与负债值、净资产值及收入值总和相等,这与新会计制度对资产负债的定义不符。因此,以这种方式进行资产负债表的制作是不科学的,无法真实可靠的将事业单位的在资产负债情况反映出来,更不利于事业单位动态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也难以提前实施预防措施,规避风险。当前,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财务报表制作时,仍需要以资金为中心内容,但事业单位所制作的资产负债表与这个原则是相背离的。

(二)资金报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事业单位在进行资金收入支出报表制作时,主要采取的是资金收入减资金支出部分得到资金结余数额的方式。这种方式用于实际,常会导致资金收入支出报表中出现不均衡现象,项目内容重复、不确定,最终导致编制形成的资金收入支出报表无法将事业单位的资金结余状况清晰呈现出来,事业单位管理层也无法有效掌握资金动向。第二,未在财务报表体系中列入资金流量表,对现金流量表无详细说明,致使事业单位难以掌握各时间段资金支出动向,无法准确把握资金动态变化,最终导致事业单位无法有效控制资金的周转。

三、新会计制度下我国事业单位会计财务报表体系的完善

针对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措施,以进一步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财务报表体系。

(一)科学合理的进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为编制科学合理的资产负债表,首先需明确一点,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值并不是一个恒等式。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时,有必要向企业学习,可通过负债值和净资产值相加运算来计算资产值。该方式下,资产负债表记录方式更具创新性,与以往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形式具有很大差别。除该方式外,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负债表制作时,可以事业单位当前的财务情况为参照,以新会计制度为标准,寻找更多更好的方式。同时,在进行累计折旧计算时,还可融入固定资产,将无形资产归于累计摊销项目中。除以上方法外,事业单位也可借鉴高校会计管理中资产负债表的制作方法,单独制作收入报表,以更客观的将事业单位的资产以及负债情况呈现出来。

(二)编制完善事业单位资金报表

在进行资金报表编制时,首先需协调好收入、支出之间的关系,可以创新手段增添预算款项方式来对资金报表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增添预算款项更利于事业单位处理资金预算和实际结余之间的关系,使事业单位资金报表更具科学性。此外,事业单位也可学习借鉴企业资金报表制作方式,参照自身实际发展情况,来进行资金报表的编制,以确保资金报表的科学合理,使单位资金用处更加清晰透明,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时更具针对性。

(三)积极应对财务报表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为有效解决事业单位会计财务报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使之符合新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必须主动寻找财务报表体系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进行深入分析,以找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如在进行财务报表制作时,需相应做好财务报表底稿,在财务报表中纳入更多财务会计信息,同时确保信息真实、全面、可靠。除此之外,事业单位不仅要制作对外公开财务报表,还应编制不对外公开财务报表,以将财务报表的辅充分发挥出来。

结束语

新会计制度下,为保证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符合相应编制要求,财务报表合理合法,事业单位还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全新财务报表体系,并进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永娟.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财务报表分析[J].财经界,2015,(26):283-283.

[2]王哲.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财务报表体系的分析[J].时代金融(下旬),2015,(1):168-168,170.

[3]张莹.对新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2):292-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