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贫困学生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帮扶贫困学生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帮扶贫困学生计划

帮扶贫困学生计划范文1

2012年,十闭幕不久,到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专门讲了这么一段话:“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

今年教师节前夕,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在认真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的同时,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词,着眼于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全力推进教育扶贫全覆盖。

面向未来

今年夏天,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引发全国上下的集体聚焦。因为这是一项惠及广大乡村教师、亿万乡村孩子的民心工程,通过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等关键举措,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着眼未来,面向未来,是教育扶贫全覆盖各项政策举措的一个鲜明基调。

从2011年开始连续实施两期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央财政已投入700多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中西部地区幼儿园数量比2009年增长77%,是东部地区增速的四倍;中西部地区在园幼儿数量比2009年增长65%,是东部地区增速的两倍。

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政策规划中,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640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800多亿元,惠及3 000多万名农村贫困学生。

一项对贫困地区6至15岁男、女生营养健康状况的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各年龄段平均身高、体重、平均成绩都有不同程度提高。这一结果对我国2011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政策无疑是个积极的回应。截至2015年6月,中央和地方已累计安排资金1 443亿元,全国超过1/3的县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 210万名农村学生。

今年初,在的亲自关怀下,教育部会同9个部门共同编制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划》将680个连片特困县从出生开始到义务教育阶段结束的农村儿童作为实施范围,重点围绕健康、教育两个核心领域,加快实现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对儿童关爱的全覆盖,确保贫困地区的孩子生得好、长得好、学得好,以超前规划、着眼未来的姿态,编就一张保障贫困地区儿童成长的安全网。

民生底色

21世纪初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曾伴随着广袤乡间随处可见的“标语”深植于一代农村学子的心间。

随后,“农村”二字的消失,赋予了这项政策更多的民生内涵,也让政策的阳光洒向更多生活在城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已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

在高等教育阶段,目前已经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

在国家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完善的进程中,普通高中、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三大领域一度“缺席”。然而,从2010年到2012年,连续3年,一年一进阶,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三大领域全部纳入国家学生资助体系――

2010年,开始实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 000元,资助面约为20%,2014年495万名学生享受资助;

2011年,开始实施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地方政府对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中央财政予以奖补。2014年,各级政府资助幼儿382万人,资助资金51亿元;

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生活费政策,这一政策已对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学生实现了100%全覆盖。

援助帮扶

据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副司长何光彩介绍,经过十几次提高“三包”标准,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覆盖了从学前至高中阶段所有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年受益学生达52.5万人,资助金额达15亿元。在毗邻的南疆,喀什、和田、阿克苏、克尔克孜四地州则实现了14年免费教育,覆盖了学前两年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年受益人数190万人,资助金额超过50亿元。

重点帮扶、定点援助,成为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一道风景。

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直接“成果”,是投入资金5.95亿元,17个省(市)实施的148个教育项目,涵盖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交流培训、贫困生资助等。而到2014年19个援疆省(市)实施的386项教育项目,则以双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培训各级各类教师14万人次,派出支教教师3 000余人。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新疆与内地省(市)中小学“千校手拉手”活动全面启动,不仅新疆1 584所中小学与援疆省(市)中小学建立了“手拉手”关系,疆内1 200余所学校之间也建立了“手拉手”关系。

探索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等精准扶贫模式,也是教育扶贫政策的实践选择。直属高校定点扶贫政策推进过程中,44所科研实力最强、以理工科院校为主的直属高校已累计投入资金和物资折合5.3亿余元,承担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定点扶贫任务。 (来源:《中国教育报》 柴 葳 万玉凤/文)

【相关阅读】

20项教育扶贫政策

第一项政策是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从2011年以来,已经连续实施两期,中央财政已投入700多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中西部地区幼儿园数量比2009年增长77%,是东部地区增速的四倍;中西部地区在园幼儿数量比2009年增长65%,是东部地区增速的两倍。

第二项政策是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013年开始实施,力争用5年时间使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640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800多亿元,惠及3 000多万农村贫困学生

第三项政策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自2011年起,国家按照每生每天3元(2014年11月提高到4元)标准为片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截至2015年6月,中央和地方已累计安排资金1 443亿元,全国超过1/3的县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 210万农村学生。监测表明,贫困地区6~15岁男、女生各年龄段平均身高、体重、平均成绩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第四项政策是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从2011年起,地方政府对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中央财政予以奖补。2014年,各级政府资助幼儿382万人,资助资金51亿元。

第五项政策是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寄宿生生活补助)。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已免除学杂费。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中西部地区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天4元、初中生5元。

第六项政策是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从2010年起国家实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 000元,资助面约为20%,2014年495万学生享受资助。

第七项政策是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生活费政策。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按照每生每年2 000元的标准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并给予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2 000元的国家助学金资助。这一政策已对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学生实现了100%全覆盖。

第八项政策是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目前,高等教育阶段已经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

第九项政策是15年免费教育和新疆南疆四地州14年免费教育。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三包”政策覆盖了从学前至高中阶段所有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年受益学生达52.5万人,资助金额达15亿元。新疆南疆四地州实现了14年免费教育,覆盖了学前两年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年受益人数190万人,资助金额超过50亿元。

第十项政策是教育、援疆政策。教育部召开了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组织17个省(市)实施了教育项目148个,投入资金5.95亿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交流培训、贫困生资助等。教育援疆工作以双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到2014年19个援疆省(市)实施教育项目386项,投入资金85亿元,培训各级各类教师14万人次,派出支教教师3 000余人。

第十一项政策是新疆与内地省(市)中小学“千校手拉手”活动。在新疆和援疆省(市)各民族学生中广泛开展“心连心手拉手”活动,新疆1 584所中小学校与援疆省(市)中小学建立了“手拉手”关系,结对学生146.8万人;疆内1 200余所学校之间也建立了“手拉手”关系。

第十二项政策是四川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从2009年起,四川组织藏区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内地优质中职学校免费接受3年中等职业教育,每年1万人左右,每生每年7 000多元。已惠及藏区学生近5万人,其中87%以上来自农牧民家庭。

第十三项政策是内地民族班政策。内地班已办班30年,累计招收初中生4.64万人、高中生3.45万人、中职生0.84万人,为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级各类人才。内地新疆班已办班15年,累计招生高中生7.1万人、中职生1.02万人,为新疆培养输送高校毕业生1.3万人。

第十四项政策是少数民族预科班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少数民族预科班自1980年举办,到2014年,累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40万余人,被誉为“造就少数民族专门人才的金色桥梁”。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2006年开始实施,截至2014年,累计为培养高层次骨干人才近2.7万人。

第十五项政策是职业教育团队式对口支援。2012年,东部地区10个职业教育集团与滇西10州(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口帮扶滇西职业学校发展,并协助对口合作州(市)制订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打造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等。2014年,建立17个东中部职教集团与和四省藏区17个地州的职业教育对口帮扶机制。

第十六项政策是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自2012年起,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本科一批为主的招生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实行定向招生。到2015年,招生规模从1万名扩大到5万名,实施区域从680个连片特困县扩大至包括国贫县在内的832个贫困县,招生高校覆盖所有“211工程”学校和中央部属高校。专项计划共录取学生18.3万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近两年连续增长10%以上。

第十七项政策是对新疆、高校开展团队式对口支援。2010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工作,共成立了42所高校参加的6支对口支援团队,支援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大学、民族学院和藏医学院。

第十八项政策是直属高校定点扶贫。由44所科研实力最强、以理工科院校为主的直属高校承担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定点扶贫任务,统一纳入新十年定点扶贫工作体系中。经过近3年的努力,探索出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等高校精准扶贫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各校已累计投入资金和物资折合5.3亿余元。

帮扶贫困学生计划范文2

一、周家村贫困概况

周家村位于鄱阳县西北方、鄱阳湖内珠湖北岸,距县城47公里。该村是“十三五”省定贫困村,辖周家老村、渡口、周家新村3个自然村,共6个村小组,有村民461户、1835人,党员64名,水田524亩,旱地629亩,村集体拥有山林1000余亩、水面300多亩。全村外出务工有600多人(创业知名人士有15人),在家进行水产养殖、生猪养殖创业的农户有3户,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700多元。2015年,周家村有贫困户38户、贫困人口146人。扣除年底实现脱贫的8户、28人,通过对30户、118人摸底分析,患病、缺劳力和无技能是造成农户致贫的主要原因。

一是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重病是致贫返贫的最主要原因。在30户贫困户中,家庭中有成员患病的多达27户,占90%。因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超过家庭承受能力,有的甚至债台高筑,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如,1组的周锡萍,丈夫2013年患癌去世,儿子又患有眼疾,儿媳手残废,欠债10多万元。3组的周士民,2014年摔伤致脑损伤花费近20万元,生活不能自理。还有1组的周文清,患尿毒症,每天在家透析两次,丧失劳动能力,妻子留家照顾也患有硬皮病。真是“一人病,一家贫”啊。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疾病重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二是因缺劳力而致贫的现象严重。在30户贫困户中,家庭中有成员生活不能自理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多达18户,比重为60%。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这样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使得另外的成员要留家照顾,没了务工收入。如,1组的周文显,残疾在家无劳动能力,妻子在家务农照顾,小儿子也只能在家做做零工。4组的周左勤,2008年摔伤造成下半身瘫痪,妻子张赛萍只能在家照顾。还有新村的周多龙,二级残废,同为80后的妻子周美玲也只有留在家做家务,经济来源全靠亲朋好友帮助和政府救助。这类贫困户往往很难通过自己努力脱贫,就是脱了贫也容易返贫,是扶贫工作的难点。

三是劳动力无技能、文化素质低使脱贫困难重重。在30户贫困户中,除了1户石匠、1户房屋装修工和1户校车驾驶员外,其他的劳动力都属于没有特长技能的。这类贫困户的劳动力,往往因为没有技能,仅靠少量的种养业收入来维持生计。如,1组的周正南,夫妻双双在家务农,儿子儿媳也都在家没有出去打工,房子是2012年危旧房改造指标建的,到现在还没有竣工。新村的曹荣丰,也是夫妻双双在家务农,儿子残疾女儿在读,经济来源依靠亲朋好友帮助和政府救助。由于无技能、文化素质低,就算外出打工者,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如,4组的周金文,1979年生,在宁波做小工,月薪2千;儿子周家辉1998年生,在深圳做刀头,月薪2千;而家里5口人中却有3个(妻、父、母)患病并无劳动能力。渡口的周多志,脚残疾、丧偶,在深圳做门卫,月薪只有2-3千,儿子读初三、女儿在南昌读中专,每学期学费就六七千,家里的房子是2015年危旧房改造指标建的,无法住人。

四是贫困存在代际传递的迹象。不怕一代穷,就怕代代穷, 比贫困和落后更可怕的是贫困代际传递。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在教育,但周家村连小学都没有。调研反映,村里每年有40个左右初中毕业生,只有大约20个会继续上高中或中专,只有不到10个能考上大学。在30户贫困户中,仅有2个大学生,分别为新村周文赵的儿子周多鹏大学毕业后在家任教和新村周士民的女儿周玲洁2014年考取大学在校读书。这些贫困户的小孩,不但在贫困中度过童年,走上社会后大部分只能做苦力,甚至过得比父辈生活更艰难。当前,贫富差距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形成了阶层和代际转移,一些贫困者正从暂时贫困走向长期贫困和跨代贫穷。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扶持办法,他们不但难于在本代内脱贫,而且将陷入一个贫困代际传递的陷阱,使他们的下一代也难于脱贫致富。

二、周家村致贫原因分析

从调研情况来看,周家村与鄱阳县其他贫困村相似,其贫困的形成,既有历史背景、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也有村民意识、脱贫能力等主观因素。特别是薄弱的产业基础、闭塞的交通条件、落后的基础设施、滞后的农村教育等致贫原因,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代表性。对其进行联系帮扶,对鄱阳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有示范作用。

一是交通不够便利,基础设施建设乏力。周家村地处湖边,三面环水,一面是丘陵。去往县城,要么从陆路绕行近1小时车程,要么从水路换乘交通工具。交通运输通道不畅,导致外面的产业引不进来,里面的产品运不出去,加上农副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局部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开发农副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周家村所辖3个自然村分布散而偏,交通设施建设差距较大,除老村村内所有道路基本完成硬化外,其他2个自然村未实现村内水泥路全覆盖。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规划多建设少,农村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灌溉难等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制约发展。

二是收入来源狭窄,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第一产业后劲不足,第三产业严重缺乏,村民除传统的种养和外出务工,无其他固定收入来源,增收致富渠道有限。村民大部分没有专业技术或者特长,对外界接触面不宽,对国家方针政策、商品流通信息、最新市场行情知之甚少,长期从事习惯性和盲目性生产,脱贫发展办法不多。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缺乏专业技术指导,没有形成规模,抗风险能力较弱,经济带动能力不强。全村面积小、耕地少,产业结构单一,种养业科技含量较低,产品缺乏精深加工,未形成产业链,发展无资金,生产无技术,产品无档次,流通无信息。

三是青壮劳力流失,人口素质整体偏低。村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不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一半的年轻人初中毕业便外出务工,导致大量人口外流,外出务工人员占到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留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残障人员。由于文化水平低,又大多没有专业特长,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普遍不高且开销大,一年到头积攒不多。全村无教学点,小孩上学要到乡里的中心学校,导致外出陪读的多,无形增加了就学成本。全村大学生数量偏少,高考录取率不到50%,且多为二本以下高校,录取到一本高校的基本没有。

四是返贫现象频发,脱贫障碍依然较多。在已脱贫的人口中,富裕人口相对较少,收入单一,因灾、因病、因残返贫现象频繁发生。现有贫困户主要是孤寡病残,有的已经丧失劳动能力,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和经营,只能依赖政府低保救济;有的虽然有正常劳动能力,但缺资金、缺技术、缺门路,脱贫积极性大打折扣,有心无力。在危旧房改造上,尽管有国家政策扶持,但大都属于贫困户,虽有建房意愿,资金缺口较大,难于享受到政策红利。在长期贫困的状态下,贫困户思维方式保守,容易满足现状,一定程度上存在等靠要思想,自主意识还不强。

三、周家村脱贫致富有利条件分析

通过进村入户和横向比照,周家村也存在许多脱贫致富的有利条件,脱贫致富前景广阔。尤其是近年来,周家村抢抓扶贫开发新机遇,紧紧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个关键,创新扶贫思路,不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进一步改善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贫困率由2012年的12.9%下降到2015年的7.9%。周家村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有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生态好,旅游资源丰富。周家村自然生态好,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口中的“小南海”飘里山在湖中与其相望,造就了青山与绿水相映成趣的景致。飘里山常年绿荫葱葱,栖息着近十种鸟类,它们嬉戏追逐,长空翔舞,昂天鸣唱,不绝于耳。村内处处栽着樟树,望眼看去好似村在林中。这些樟树有些年头,颇有古道之风,有的一两百年树龄,最大的有五六百年,都得到了周家村的有效保护。村里有近1000亩连片的农田,适宜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林下资源的开发,加之具有一定的休闲旅游、种植、养殖基础,休闲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潜力较大。村里还建造有“滴水观音像”“凤凰雕像”“逸怡园”等景点,提出了“打造最具乡愁村庄”的发展思路。在全省百个“最具乡愁”村庄评选活动投票中排名第9。

二是文化古,村风民风良好。周家村世代以渔为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渔俗文化,传承至今。村里文化气息浓厚,成立了渔俗文化歌舞队、业余赣剧团、舞龙队、龙舟队和腰鼓队等文化团体,可以向民众和游客展现周家历史文化和乡土特色。村里留有一座周处庙,是村民缅怀先祖周处除三害事迹的地方,世代教育村民明礼自省、与人为善的朴素为人处事之道。周家村的村风民风文明淳朴,村民环保意识强,自发对村庄定期清扫、处理生活垃圾,保持着村容村貌整洁优美。

三是思想齐,脱贫愿望强烈。周家村461户有440多户姓周,家族之间非常团结。经长期困难生活的磨练,村民为改善和摆脱当期贫困现状、努力发家致富的愿望非常强烈。全村一盘棋的思想深入人心,村民公益事业心强,凭借在外务工创业获得的收入,都愿意为建设美好家园出资出力。村民对周家村的发展有信心,支持村干部的干事创业行为,在村庄规划、环境卫生、湖水保护等方面,都能当成自家的事来办。比如,有村民投入100多万元为村里修建了一处景点“滴水观音像”。

四是班子强,干事创业热情。村“两委”班子团结有力,办事公道正派,对全村发展思路清晰;村支书属于回村的“能人”,在村民中有一定威望,具有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能力和信心。在调研中,村班子面对调研组提出的各个期望目标,说了多达10多次有信心。村里还组建了转产创业、外出务工、民事代办、纠纷调解、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等六个党员服务团队,将联系服务村民“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近年来,周家村先后荣获全国“计划生育示范村居”,省“妇女儿童之家示范村”,市“巾帼示范村”“优美新村”“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四、周家村精准脱贫对策建议

周家村的贫困现状,只是鄱阳县乃至全省贫困地区的一个缩影。面对这样的贫困村、这一些贫困群体,怎么去帮,怎么去扶,怎么让他们脱贫,怎么让他们同步实现全面小康?需要深入调研,深入思考。推进扶贫开发,帮助脱贫致富,不是简单的兜底供养,也不是单纯的给钱给物给政策,而是要找准根子,精准施策,根据周家村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制定脱贫攻坚对策。

(一)实施精准扶贫,打好脱贫攻坚之战。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打好脱贫攻坚之战,需要精准施策,需要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一要摸清贫困家底。进一步摸清30户、118个贫困人口情况,按致贫原因和发展潜力作进一步细分,逐户研究采取针对性扶持措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二要聚焦特困人口。强化特困人口托底保障,全力抓好保障性、兜底性扶贫,对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条件的无力脱贫特困群众,及时给予保障性、兜底性扶贫,保证他们基本生活条件,做到“不让一户贫困,不让一人掉队”。三要解决现实问题。重点抓好现有的需要改造的48户危旧房,把移民搬迁、危旧房改造等有关政策捆绑起来,筹集改造资金,建设美好家园,做到“不让一户农户居住在危旧房里奔小康”。

(二)加大旅游开发,打造最具乡愁村庄。旅游扶贫是一条投入相对较少、回收较快、返贫率低、成效较高的扶贫之路。要结合周家村提出的“融入鄱阳湖旅游开发大局,建设山水乐居秀美周家,打造‘最具乡愁村庄’旅游名片”的发展思路,逐步打造一批特色的渔家乐、农家宾馆及鄱阳湖水产品品牌,推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一要规划引领。主动对接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高品位规划周家村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以乡村旅游为支撑,以农家乐为基础,以渔俗文化为特色的周家村旅游体系,从整体上提升旅游品质,增强发展后劲。二要文化搭台。加快修建戏曲大观园及其配套项目,搭建饶河戏、赣剧的表演舞台;规划重修周处神庙,向游客宣传“周处斩蛟龙”的传奇故事。融合戏剧表演、传统历史文化、特色渔俗文化展示等载体,使周家村成为一个让游客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有吃头的休闲景点。三要特色唱戏。充分考虑区位条件、自然生态、民俗文化、投入能力、市场容量等因素,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打造周家村旅游的品牌、特色和新亮点。规划开发渔俗文化体验项目,建设渔俗文化体验馆,内设渔船、鱼网、渔具等工具,让游客体验捕鱼、钓鱼的乐趣,品味劳动果实。

(三)强化产业带动,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没有产业支撑,贫困户就难于脱贫致富奔小康,扶贫开发也难于持续。产业扶贫应因地制宜,差异化推进,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精准扶、扎实扶。一要坚持政府推动。抓好规划布局,建设示范基地,引进优良品种,落实帮扶资金,引导贫困户依托产业脱贫致富。进一步集成政策,采取以奖代补、信贷扶持、科技服务、电商扶贫等方式,选择1-2个贫困户能直接参与、直接受益、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二要坚持企业带动。与中国华能集团合作,建设村民参与的光伏发电站。引进和培育几家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吸引周边农户入股,带动千家万户致富。积极引导承包土地向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转,奖励贫困户流转承包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种养。三要坚持抱团联动。发挥种养能人作用,带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贫困户参加,形成抱团效益,降低市场风险。积极完善“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依托周家村山林和池塘优势,大力发展油茶、水产、生态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鼓励村民以资金、土地、劳力入股,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通过合作社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

(四)推进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户和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要鼓励引导贫困户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突出抓好劳务扶贫和教育扶贫,提高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和增收本领,既摘“穷帽”,更拔“贫根”。一要着力扶技术,增强脱贫信心。整合“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资源,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的贫困群众,分类制定和实施教育培训计划,力争每个有条件的贫困家庭劳动力都能掌握1项以上就业创业技能,为脱贫致富提供最根本的保证、最持久的支撑。二要着力扶就业,增加脱贫收入。逐家了解富裕劳动力情况,建立精准就业扶贫台账,完善贫困群众就业服务平台,开辟贫困群众就业绿色通道,引导鼓励企业吸纳更多贫困劳动力就业,力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三要着力扶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尽快恢复周家村小学,可先实行“中心小学+教学点”模式,保障小学三年级以下孩子就近入学,保障贫困户子女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扬读书光荣、读书可以脱贫致富,合理引导村民重视教育,营造重视读书、重视教育的氛围。统筹社会力量,开展捐资助学,资助贫困学生,让他们读得起书、毕得了业,带动家庭脱贫致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五、周家村脱贫攻坚目标步骤

根据调研的脱贫攻坚建议对策,我们与周家村商量确定了脱贫攻坚工作任务书和时间表。总体目标是:到2017年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具体目标为:2016年,全村农业总产值翻一番,全部贫困户脱贫,村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201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以上,贫困村民人均收入达4000元。具体而言,有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任务。

一是产业发展。主要有:在水产养殖方面,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规模养殖户10-20户。计划组建周家水产养殖合社,预计投资200万元以上,养殖的水产品加工销售给游客,并包含垂钓等项目。力争通过以贫困户劳动力入股和自主创业的方式,帮助10户贫困户脱贫。在休闲农业方面,取招商引资的形式,通过承包或合作经营周家村连片荒地,进行休闲、观光、垂钓、采摘开发,探索开展休闲观光体验式农业。计划成立鄱阳县鼎润农林专业合作社,预计总投资2600万元,建设1000O的榨油厂、500亩的采摘园、230亩的钓鱼塘和发展游客留宿经济的休闲运动山庄等。其中,采摘园2016年计划建设200亩,2017年计划建设200亩,2018年计划建设100亩。力争以劳动力入股和扶贫入股的方式,帮助20户贫困户脱贫。另外,在现有的渔家乐餐厅、水上旅游饭店基础上,鼓励农户开设农家乐及旅游宾馆。力争以自主创业的方式,帮助5户贫困户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