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公司制度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完善公司制度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完善公司制度建设

完善公司制度建设范文1

【关键词】发展现状 监督方式 未来方向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262-01

现今,我国建筑行业逐渐呈现投资多元化,施工工艺复杂化,建筑材料新型化等特点。建筑投资商越来越复杂,建筑材料的发展更新日趋新兴。我们有必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新模式。以利于在新形式在对建设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督。

一、发展现状

我国现形势下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有所不同,有了较大的变化。积极推动了建设行业的发展。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建设工程监督模式也暴露出了许多矛盾和问题。

政府质量监督机构变相成为质量监督的责任者

社会过多的依赖工程监督核验,工程监督机构变成工程质量的责任者,而作为直接参与的各方反而“袖手旁观”。进而颠倒了商品质量以商品制造者为主要责任的规律。这促使参与各方建设者的质量责任意识,加剧了参建各方对于质量监督人员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强化参建各方的责任心理。不利于公众正确认识质量监督机构的职能。

单一的监督模式不利于建设参与各方质量行为的全面监控

建筑工程相对于工业流水线产品的特点是工期长、多专业、多工种和材料设备多品种等。单纯的依赖监督单位多几次到场地,难免约束了监督的全面性,无法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的准确的核验和控制。在“三到场”的模式下,质量监督人员仅凭这短暂的查看,是不可能查出建筑质量问题,单一的物质质量监督已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建设工程监督机构总体素质低下,削弱了政府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目前,我国监督机构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监督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现场实践经验;缺乏经济管理、法律知识以及全方位控制的能力。一些单位仅仅只能运用技术手段进行质量检查,而不能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这势必影响的监督的力度和深度,直接减弱了政府部门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二、监督方式

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转变监督理念,转变监督方式,提高监督效率,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转变质量监督管理理念

政府质量监督主管部门应该转变理念、转变职能,不直接指挥,调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不插手建筑企业内部的管理,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竞争的外部运营环境。同时应精简机构、深化改革、依法行政,集中力量履行好决策性职能和宏观调控职能,研究和制定合理的政策,规划产业战略,促进建筑行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同行业能在统一标准、条件下合理经营,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引导全行业合理发展。保证建设目标顺利实现。监督管理部门不再是建筑行业主体,它是受政府委托的执法单位,变直接管理为重点监督,变具体指导为宏观把关,监督员是更高层次上的监督者。

实现差异化管理

在平常的监督管理中,建筑工程往往以点多面广与有限的监督力量形成矛盾,所以应实施差异化监督管理。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应改变以往的对企业每个项目都进行平均的监督管理的思路。应抓住重点项目和薄弱环节,集中资源解决影响最突出的问题。根据责任各方的质量行为,工程质量的优劣,实施标准、规范、法律的情况及社会对其的评价。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动态确定和区分重点和一般监管对象,对其实施不同程度的监督管理。

建立预见性、服务性的监督模式

监管部门应做好对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其中包括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三大环节。加强对事前工作的监督,提高监督的预见性和服务性。在施工过程中,当工程质量出现下滑趋势或者施工到难点、易出现施工质量通病的部分时,监督人员应及时做到到场指示和指导,以扭转被动监督,被动应对的局面。当施工工程完成后,应积极对工程实施全面核查,多方面、全方位核查工程质量,采取科学的技术,严格遵照法律、经济管理等相关的制度。对工程实施全方位的监督,做到负责、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提高监督的有效性和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三、发展方向

新时期,应该把科技和管理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运用到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实践中去。积极探索新思路、新理念,深化机构改革,健全执法运营机制,完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新模式。

新模式总体思路

新形势下工程质量管理模式应体现对工程质量的政府宏观调控和间接的监督管理,依靠中介组织进行微观的、直接监督控制的思想。政府建立、健全法律体系、管理体系、社会监督控制体系,掌握及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规范和约束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源头上把握和加强工程质量。

政府宏观和间接监督管理

政府通过建立、健全工程质量法律体系,通过对参建各主体的质量行为的监督控制以及建设工程的地基基础、主体结构以及其他涉及结构安全的关键部位进行抽查监督,保证建设的工程质量。

以人为本的监督管理理念

把参建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控制思想。新形势下,监督工作的主体应该由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为主向事前控制转移。通过建立健全建筑法律、法规和规范,加强各行为主体质量行为监督管理,规范市场和行为机制,督促行为主体和从业人员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度,提高质量意思和业务素质。

实施全面质量监督管理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应突出全过程、全方位的对各施工单位、各监理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等建设主体进行监督,涉及到从工程立项、勘察设计、施工、竣工验收、使用维护的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各个阶段。

完善公司制度建设范文2

[关键词]电力系统;制度体系;管理;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041

[中图分类号]TM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52-01

为贯彻执行国网公司通用制度,巩固“三集五大”改革成果,从根本上改变管理制度层级为壑、制度标准分而治之的状况,以国网公司总部通用制度相关工作为契机,切实组织公司各部门和基层单位做好总部各批次通用制度的实施落地及配套工作,开启公司一体化制度标准体系建设的新历程,为公司“百年老店”基业长青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1 通用制度建设情况

自开展“三集五大”制度体系建设以来,公司坚持“先立后破、总部统领、依法合规、权责明确、便于考核、过程管控”的建设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工作要求,狠抓组织机构建设,为切实加强总部通用制度实施落地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宜阳公司高度重视,成立了以主管副职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市公司的工作要求,并明确专人对公司现有制度进行认真梳理和深入的摸底。以国网公司通用制度相关工作为契机,以规范化管理、标准化运营为手段,对现行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进行立、改、废修编,确保制度全面覆盖、横向协同和纵向贯通。建立起以办公室牵头协调、各部门全力配合落实的制度执行实施保障体系。截止目前,宜阳公司按照国网公司及省公司、市公司制度建设工作要求,积极完成前三批256项通用制度后本公司规章制度梳理和宣贯工作及各批次通用制度征求意见工作。落实率达100%。

2 专业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宜阳公司的管理制度2007年以前比较散,只是部分主要专业:安全、生产、经营、考核方面制定有管理制度,其他方面基本没有,2007年我公司启动了河南省一流县企业建设工作,由各专业管理部门对照一流标准要求及实际工作需要,修订完善局规章制度247项,其中经营管理68项、党委工作21项、生产管理80项、安全管理33项、综全管理45项。2012年,在国一流建设期间,宜阳公司安装标准化管理系统一套,对规章制度进行了重新梳理、补充,并将规章制度上传至管理系统,实现了网上查询、动态管理。

从公司制度的数量和涵盖的管理职能来看,相对来说比较健全严密,尤其是公司的核心业务比较规范,维护了局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管理制度落后,管理标准、规章制度建设和执行,未能与“三集五大”体系完全统一接轨,上级制定的有关管理标准、规章制度在县公司缺失,自行制定的各类标准和规定不能与市公司有关规定保持一致,部分上级规章制度和管理标准不能顺利贯彻执行,导致管理不够精细和规范;二是上级要求废止以前的原物资管理办法,但新的物资管理办法未下发,县局无法开展工作。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省公司要求,各部门主要职责均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落实,切实做到有章可循,以“制度与业务相对应,制度分解匹配到岗位”为原则,对公司“三集五大”体系下业务名录和岗位职责进行梳理,初步实现了各层面职责分配与各项业务流程统一到国网通用制度为主、公司自有补充制度为辅的管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进一步补充制订制度、修订完善制度、清理废止制度、明确管理要求的制度基础,基本做到制度对业务、对岗位的全覆盖,促进了公司一体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2013年3月公司进行了制度的梳理及汇总工作,7月进行了制度建设和管理情况的调研工作,并与市公司相关部门进行了沟通、学习,9月第一批通用制度下发;2014年2月下发第一批10项制度、第二批通用制度及第三批第二部分制度;3月下发第四批通用制度;6月下发第五批通用制度;7月下发第三批第一部分通用制度。宜阳公司分别对每批国网公司通用制度进行了宣传、培训、执行、考核。

3 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3.1 存在问题

第一,通用制度宣贯培训方面。一是制度转发虽然及时,但转发形式大多数通过OA邮件,缺乏严肃性;二是通用制度的宣贯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二,制度的执行方面。公司制度归口管理部门对各单位的制度宣贯、培训、执行、落地虽然有监督、有指导、有反馈,但监督力度还有待加强。

第三,制度与业务、岗位的全覆盖方面,存在业务管理要求不够明确,各岗位制度认知数量不够精简,制度条款对公司岗位、业务的匹配不够精确等问题。

第四,规章制度的制发管控机制还需完善。对于通用制度意见征求、差异条款报送工作,一些部门还存在不认真、不重视的情况,个别部门对于公司补充制度的制订存在随意性。

3.2 改进措施

第一,进一步加强公司规章制度宣贯培训力度,创新宣贯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宣传教育,努力实现员工应知尽知;进一步强化培训、考核,使公司各级干部员工认识水平不断提升。

第二,进一步完善公司各部门协同和沟通机制,进一步强化执行情况监督考核,探索建立监督考核长效工作机制,保障公司制度管理的良性运转。

完善公司制度建设范文3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能帮助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更全面和更深入地以内部控制为有力武器,开展各项有效的内部控制活动。

作为国家独资经营并具有垄断性质、掌握着大量资源的供电企业,尤其有必要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本文旨在对供电企业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出笔者的看法,并对发现的问题和有待完善的方面提出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内部控制 制度建设 公司治理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解决当前一些企业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的重要举措。是从源头上完善"依法治企”理念,强化制度管人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一项重要的企业管理内容。作为国家独资经营并具有垄断性质、掌握着大量资源的供电企业,尤其有必要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一、内部控制的涵义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企业经营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执行与经营目标的实现,在企业内部所制定的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经营活动全过程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贯穿经营活动全过程体系,它包括了会计控制、管理控制、业务控制和法规执行控制等诸方面。会计控制的对象是货币以及与货币有关的物,管理控制的对象是人,业务控制的对象为物,内部控制体系中法规执行控制是其他三项控制的前提条件,而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是会计控制。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内部控制是以会计控制为基础,并且始终关注会计控制与发展。内部控制的目标而与公司制度和完善逐步多样化,但资产安全保护,确保内部控制的原始目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没有改变,依然与发展了的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相吻合。

二、目前供电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供电企业的产权尚不明晰

供电企业的出资人是国家,由国资委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而国资委管理的企业众多,所以,往往造成供电企业的领导层只是对委任他们的上级负责,或者是对上级下达的几个考核指标负责,内部控制仅限于完成各项指标而已,真正的、内在的内部控制动力不足。

(二)企业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

企业管理层,特别是高层领导者往往存在片面的重安全,重生产管理,轻企业内部控制的倾向,加之供电企业由于具有天然的垄断性,企业内部控制也有一定的基础,一时的失控也不会造成企业倒闭,这也导致企业管理层对内控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三)控制制度不全、执行不严

供电企业作为老国有企业,各种制度虽建立了不少,但内容完整、相互协调、真正形成体系并执行到位的却不多。许多制度,往往是出于应付检查、为通过评审而制订的,因此造成在实际过程中往往执行不严、处理不力或无法处理的现象。

(四)外部监督乏力

为了加强监督,我国己形成了包括政府(财政、审计、税务、工商、物价等)监督和社会(中介机构和社会舆论等)监督在内的外部监督体系,然而其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是尚没有真正形成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大环境。二是现阶段法规不全,国家的法律法规建设远没有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三是多个政府部门的监督职能相互交叉,政出多头,致使信息缺乏有效的沟通,未能形成监督合力。四是目前还存在一些职能部门为了局部利益未能严格按照法规要求的目标来实施监督行为,成效不佳。五是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竞争。六是确实还存在部分监督检查人员本身的素质参差不齐。

三、健全供电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路和对策

按照现代企业理论,在公司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对所有者来说,其最关心的首先是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即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实现投入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依靠一整套切合企业管理要求,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来作保证。对经营者而言,也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调动经营者管理好企业的积极性。

(一)尽快实行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供电企业应尽快实行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目前,供电企业尚未全部完成公司制改制,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尚未真正分离,极不利于内部控制环境的形成。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企业领导层重视是前提

对内部控制而言,一个积极的、主动参与的领导层是相当重要的。领导者应有良好的品行和内部控制理念。因此,作为企业的领导者,首先应该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制订和执行者,并做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同时,应将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列入领导者的政绩考核内容。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出问题,首先必须追究领导者的责任。制度、流程一经制订,就必须严格执行。

(三)营造良好的全员参与的企业文化氛围

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是包括领导在内的全体员工,每一个员工既是控制的主体、又是控制的客体。所以,员工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是营造企业内部良好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

(1)营造良好的供电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力量,影响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作用的充分发挥。

(2)建立有利于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和权责分工体系。企业要建立和建全具有清晰的职位层次顺序、流畅的意见沟通渠道、有效的协调与合作体系。有了良好的组织结构与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权责分工,将减少企业内部控制中的扯皮现象,增强各级员工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性、主动性。

(3)制订有效的人力资源和员工激励政策。良好的人力资源和员工激励政策,直接影响企业中每一个人的工作业绩和表现,对提高供电企业员工的素质、更好地贯彻执行企业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帮助。

(四)制度建设和程序(流程)设计是必要条件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不仅是企业内部的事情,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宏观监督企业合规合法经营是政府宏观管理的重要职能,我国的《会计法》、财政部的一系列《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己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相关内容做出了规定,应以国家统一的内部控制规范为指导,结合供电企业经营特点建立内部控制框架,并制订具体的控制程序、实施细则和相关措施。

其次是应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是否完善,直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在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时,应将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管理信息和生产管理信息作为重点进行有序的整合,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贯通与共享。

(五)应充分发挥“会计控制”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核心作用

作为国家独资控股的供电企业,更应该提高会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从经济学角度看,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的效益。企业的产、供、销等各环节的活动都可以用会计语言予以记录,也就是说,企业经营中的各环节均可以通过会计加以控制。所以,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一般都是围绕会计控制这一核心展开并实施的,会计控制职能的充分有效发挥,对企业内部控制效能的提升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完善公司制度建设范文4

关键词:财务会计;制度建设;会计制度

企业发展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就是企业的内部财务会计制度。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房地产产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比例,要不断提高房地产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使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可以更好的发展下去,也可以在另一方面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全面的发展下去。

一、房地产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财务会计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现阶段我国许多的房地产企业已经建立了财务会计管理的先关制度,但是却没有以此为基础建立风险控制管理机制。一些公司针对企业财务方面出现的风险的时候,会进行一些控制管理,但是大多都是一些短时间的控制管理目标,并没有制定长期的发展目标。而公司制定的相关的财务控制制度,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具有阻碍作用,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无法获得真实的信息。

(二)企业会计要素划分不够合理

我国企业单位按照会计准则进行具体的划分,会计要素可以划分为资产、负债、收入等具体的几个部分。根据规定的要求,在具体的准则中净资产就是将总资产减去负债而得到的部分,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会计要素的具体性质。而全部资产减去负债之后,所得到的资金也没有被清晰的体现出来,不够直观。除此之外,企业的会计科目表中的结余科目和净资产的要素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样一来,科目表中的要素名称和科目明名称也就没有什么关联。

(三)公司的财务会计的信息质量有待提高

有关于企业的会计信息一定要保证其真实、可靠,但是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财务的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会造成影响,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也会对其造成影响,甚至企业的领导是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对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我国很多的房地产公司收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使财务会计的信息质量不能得到提高,一直才处于低水平的阶段,限制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促进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会计核算基础要以责权发生制为核心

责权发生制主要针对的是收入和支出的相关费用,在交易发生的时候,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而会计期间实现的数额,可以由收入进行具体的反映,对会计期间已经消耗的货物,由具体的费用进行反映。责权发生制针对会计主体的具体的运营成绩和受托责任,向使用者综合的、全面的提供资源,对主体的财务状况和变动的具体情况也会给予合理的评价,对公司的业务收支和结余情况、职工工资、所需要承担的借贷款利息、资金运动等情况具体准确的反映出来,使企业的成本核算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也具备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二)惬意财务会计制度的建设环境要不断得到优化

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关键就是会计控制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管理工作的效率问题起着直接的影响。我国现阶段对于财务会计风险管理的重视不够,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房地产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会计控制制度。企业如果想提高财务管理的效果,就要在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建设方面不断加强。而在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将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建设环境进行优化,使企业财务会计的建设可以拥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设置与此相关的基建报表

在一些企业的会计报表中,对于待摊投资明细表和基建投资表都要适当的进行增设,在事业单位报表中要具体的设立,针对使用者,为其提供系统的、全面的、完整性的会计报表的详细资料,这样一来,企业建设的具体的收支情况就可以比较详细的表现出来。

(四)对于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和监督要不断加强

在企业内部要建立固定资产的清查制度,无论是账目与账目之间,还是账目和实物之间,都要相互符合。企业财会的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要不断进行提高,每个财会人员都要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在工作的时候其工作态度要不断进行端正,和企业的资产部门之间的沟通要不断得到加强,出现什么情况要及时和资产部门进行核对。除此之外,针对固定资产,可以建立具体的盘点制度,可以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比较彻底的盘点和清查,及时将其中存在的不易被发现的问题找出来,并及时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

(五)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控制管理体系

房地产行业可以这么快速的发展,主要依附其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我国现阶段房地产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还是不够完善,企业要想持续的发展下去,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完善,使财务会计的相关制度可以不断完善,促进企业财务的管理工作顺利的进行下去。以会计法和会计工作的相关准则为基础,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可以更好的对财务会计制度进行完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主要以房地产企业为典型案例,对其财务会计制度建设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我国当前的一些政策和发展策略,对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建设问题做出相关的阐述,促进我国企业可以健康有序的发展。

作者:秦珊珊 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燕.以财务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推进企业管理会计应用水平——X工业公司财务信息化建设实践与启示[J].中国市场,2015,20:151-152

完善公司制度建设范文5

1、加强办公室制度管理,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

2、进一步增强个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敢于担当,主动作为,主动、热情做好服务工作。  

3、加强相关办公业务知识的培训和学习,特别是档案管理和文秘业务的培训和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办公职能。  

4、进一步加强公司制度建设,对原有制度结合公司发展的实际进行修改和完善。  

完善公司制度建设范文6

关键词:制度建设 , 稳定发展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construction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till has many problems. First, because of government appointed, some qualified management personnel is hard to be chosen to become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managers, indistinction between the influence is the main factors of the management of the enterprise; The government appointed manager leadership light weight management, it is difficult to play the role of balance each other. Second, excess surplus employees are state-owned enterprise are the main problem.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to smooth development, the first to have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t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搞好国有企业,提高企业效率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其中企业制度的建设及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制度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公司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成熟上。长久以来,党和政府在国有企业发展方面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国有企业逐步从原来的状况中走了出来,为了扩大企业的经营自,制订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颁布了有关法律、法规,特别是经过了扩大企业自,推行企业内部经营责任制,以及在分配上实行利润留成,利润包干和亏损包干,发展到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已初具规模。通过对一些改制企业的调研,我们发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是成功的,基本探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可行途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政府任命国有企业经理人员存在着弊端

在我国国有资产占主导的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其董事会和监事会等企业组织机构的组成,是由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力的上级主管机关任命或委派的。按理说,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应该具有对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任免权,但问题在于这种权力的行使并没有纳入到企业组织内部,不是通过法人治理机构这种内部治理机制来实现的,因而不可避免存在诸多弊端。

首先,它很难将合格的经营者选拔到经理岗位上来。在我国,各级政府官员是各级政府的代表和各级国有资产的实际人,所以政府任命国企经理人员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由政府官员任命经理人员。各级政府官员手中所握着“廉价的投票权”,很难将最有能力的人选拔到国有企业领导者岗位上来;政府部门官员为了获得“控制权收益”,一定会任命对政府言听计从的人担任领导。对于不买政府帐的,政府会将其调离该岗位。我们认为不能将高能力人才选拔到国有企业经营者岗位上来,可能是国有企业最大的成本。因为有才能的经营者的正确决策,比低能者的不当决策所创造价值不知要高多少倍。

由于企业经营好坏,并不直接影响政府官员的货币收益,而通过控制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任命来控制国有企业则可以获得大量的“控制权收益”,可是并不承担任命不当带来的风险,其风险是由企业和政府来共同承担的。所以政府官员总是不愿意放弃对国企经理人员任命的权力。没有进行公司制改革的企业领导大多由政府部门任命,已进行公司制改革的公司制企业,因国有股份占三分之二,实际上由政府部门通过控制股份公司的控股单位来控制企业的。

其次,它是政企不分的最后堡垒。第一,政府部门通过控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人事任命权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由于政府部门掌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人事任命权,从而使企业经理人员考虑更多的是满足政府的偏好,而不是代表和维护股东的权益。第二,企业改革方案首先必须获得地方政府的通过,甚至是在政府的指导下制定的。这种改革方案往往使企业失去机遇而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节奏。第三,由于政府官员不是真正的股东,他们对企业经营的理性干预与一个真正股东的理性干预不同,不可能有真正的政企分开。

其三,它使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无法建立。一方面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董事会成员、经理人员由政府部门任命,股东大会通过,造成董事会与经理人员事实上是对政府部门负责而不是对股东负责。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董事会与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无法建立。政府官员不是股东,不可能像真正的股东那样建立激励机制,也不能真正有效建立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理人员的约束机制。这就是我们虽然对国有企业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却不能够通过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原因。

其四,政府任命国企经理人员将造成经理人员刻意去“经营领导”,而不是去刻苦经营企业。因为国企经理人员只要在经理岗位上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控制权收益”,而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具有对企业经理人员的任免权。但问题在于这种权力的行使并没有纳入到企业组织的内部,不是通过法人治理结构这种内部治理机制来实现的。这就使得国有企业经理人员通过贿赂等手段获得政府官员手中的“廉价投票权”。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政府任命国企经理人员,既不利于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又增加了国企的成本,尤其是使我们不能通过对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建立起互相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

二、国有企业的分配制度仍然存在较大问题

国有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难度很大。国有企业要参与竞争,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有强大的人力资源作后盾。随着人才市场的逐渐成熟,国有企业人才价格与其价值是相背离的,造成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人才流失严重损害了国企利益,制约着国企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形成。僵化、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导致优秀人才陆续跳槽,而低素质人员一出去工资待遇必然下降,就会死命赖在国企不走,最终吃亏的是企业。

三、股权结构不尽合理

公司制是一种合资经营性质的组织形式,投资者通过持股取得长期或短期经济利益。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在公司股东构成上,尽可能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股权多元化。公司股权应该是在分散基础上相对集中,从而提高决策水平和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但在我国多数大中型企业改制过程中,仍然片面强调国有股的绝对控股地位;另外,一些中型国有企业的股本总额多以上市底线为准,出发点就是为了将来能上市。再者是过度“包装”,出资不实,普遍存在高评现象,损害了其它股份持有人的利益。

四、其它一些长期存在问题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大多数企业通过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减员增效,使富余人员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大部分富余人员的下岗分流,再就业仍由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负担并没有减轻。这样使得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在法律上实际是虚设的,所反映的是一种模糊的产权关系;产权代表虚置,以致无人负责。当企业遇到问题,国有资产受损害时,却找不到最终的负责者;产权高度集中,企业没有法人财产权,无独立的经济利益,国有企业仍不能成为真正的法人。

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制度体系,要系统配套,整体推进,但国有企业改制并不等于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搞了现代企业制度并不等效益就能提高,国有企业就可以搞好了。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只有在不断规范和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切实转换经营机制,才能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才能见到实效。因此,国有企业一定要强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动作,建立和完善有资产的授权经营制度,积极操控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组织体系的创新。建立严格完善的相互制衡的企业财务体系和指标体系,突出财务管理的作用等科学管理的内容,建立真正的适合国有企业发展的,能够提高国企活力的现代企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