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的未来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运营的未来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运营的未来趋势

新媒体运营的未来趋势范文1

[关键词] 通信产业 电信服务 垄断竞争 全业务竞争

电信业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通信需求。长期以来,人们的通信需求主要是指语音通信需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人们的通信需求变化很快,开始追求多元化、融合化的信息应用服务。近年来,通信需求越来越呈现出网络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等发展趋势。客户需求的变化是导致世界各国电信运营商提出转型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再加上电信行业竞争的加剧、电信技术的进步等,共同促使电信产业价值链结构的演变。

一、传统电信产业价值链结构

传统电信产业的价值链是电信运营商向通信设备制造商付费购买网络设备;电信运营商将设备部署成运营级别的电信网(PSTN网),并负责管理和维护这个网络,向用户提供基础电信服务;用户为享受这些服务,需付费给电信运营商;随着用户数的增多,电信运营商再次向通信设备制造商付费购买设备,建设新网络,或者扩容原有网络。传统电信产业价值链与制造产业价值链十分相似,只不过制造业提供的是看得见的产品,而电信业提供的是看不见的服务罢了。此时的电信业并没有体现出信息产业的特点,信息流的作用不明显。在此阶段,电信运营商处于价值链的核心,其主要任务就是建网与扩容,不太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感受。由于电信运营商的固定成本很高,而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所以容易形成自然垄断。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处于此阶段。

二、垄断竞争时期电信产业价值链结构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信行业的垄断格局被打破,进入垄断竞争时期。在此阶段,电信市场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价格竞争演变为质量竞争,电信的主要业务也由基础电信业务向增值电信业务转变。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信息化的推动,电信市场上出现了各种新型电信服务商,如增值业务商、虚拟运营商、运营批发商、应用集成商等,电信产业价值链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阶段,用户的通信需求已经开始从简单的语音通信向信息通信转变,信息的作用得到强化。电信产业价值链的各个增值主体通过对信息的不断加工,为用户提供信息产品,创造价值。此时,电信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逐渐体现为对产业价值链的掌控能力。由于固定通信终端设备的制约,固网运营商只能强化对传统语音子产业链的控制,但却逐渐丧失了对增值业务子产业链的控制能力。与此相反,由于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具备一定的数据传输能力,所以移动运营商对增值业务子产业链的掌控能力明显强于固网运营商。为此,固网运营商不得不向宽带方向发展。由于固网运营商的宽带具有传输速度快、覆盖面广、单位成本低的优势,所以经过几年的发展,固网运营商已经占有了互联网接入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垄断竞争时期电信产业价值链的核心还是电信运营商,一方面是因为电信运营商掌握了电信网络,另一方面是因为电信运营商拥有客户资源。电信运营商与其他电信服务商之间既竞争又合作,在共同做大市场蛋糕的同时,也通过动态的博弈来切割蛋糕。

三、全业务竞争时期电信产业价值链结构

随着3G牌照的发放,我国电信市场将进入全业务竞争时期。未来的电信市场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电信服务商提供的信息服务一定要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信息通信需求。由于通信需求网络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的趋势,电信产业的价值链结构也将发生本质的变化。在此阶段,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的除了电信运营商之外,还有其他的信息服务商,包括有线电视网经营者转变的内容提供商、由实力强大的应用开发商组成的新型运营商等。此时电信运营商应该找准自身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尽量整合价值链中的资源,为客户创造价值。

针对未来的有线业务,电信运营商应该建立统一的、开放的、互动的网络平台,在高速传输、分组交换的基础上集成众多的多媒体业务,为客户提供综合信息服务,满足人们对网络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的信息通信需求。由于移动通信终端具有一定的数据传输功能,已经成为网络媒体的延伸与组成要素。随着技术的进步,移动通信终端的数据处理能力会越来越强大,未来的移动通信终端会成为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因此,针对未来的无线业务,我国电信运营商可以参考日本NTT DoCoMo的i-Mode模式,将移动通信终端视为一个移动化的多媒体中心和娱乐中心。电信运营商首先可以选择网页语言,建设门户网站,然后制定合作收入分配机制,将内容制作交由专业提供商来完成,而自己则提供收费机制、信息平台以及信息存储。换句话说,电信运营商应该建设一个网络平台而并不买断其内容,让内容服务提供商利用自己的信息价值来吸引消费者。全业务竞争时期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所有电信服务商都应该围绕客户需求提供信息服务。在该产业价值链中,电信运营商应该搭建一个统一、开放的、互动的网络平台, 集成众多内容/应用提供商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日益网络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的通信需求。

随着电信市场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电信产业价值链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变。从传统的电信产业价值链演变为垄断竞争时期的电信产业价值链,可能还会进一步演变为全业务竞争时期的电信产业价值链。推动电信产业价值链演变的根源是客户需求的变化。另外,电信行业竞争的加剧、电信技术的进步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对电信运营商而言,应该快速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找准自己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定位,并以此来重塑企业内部的价值链,确立关键的价值创造活动,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吕志勇:产业开放规制变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王鸥: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产业政策的演变.中国经济史研究(4),2000

[3]邬江兴:新时期中国电信网发展趋势及应采取的策略.电信技术(5),1999

[4]朱高峰: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及其发展趋势.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5]唐守廉曹英:竞争是电信发展的必由之路.电信科学,1999

新媒体运营的未来趋势范文2

关键词:广电手机 新媒体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a)-0050-01

当今,由于手机的巨大消费市场,互联网新媒体业务运营商之间进行了激烈的竞争。从目前来看,手机终端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基本实现覆盖,这种覆盖的面积还在成倍的递增,不需要进行任何的广告推广,用户量都在不断的上升,因此说手机平台的营销运营具有巨大的客户群体支撑,消费市场潜力很大。手机的覆盖面积不断增加,已经建立了具有双向交互能力的手机网络,网络基本覆盖全国各地,这为信息交互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促进了商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另外,手机和其他类型的媒体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方便携带,可以进行自由的移动。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施信息的交互,终端用户获取信息的速度较快,手段简单。其他的媒介在这一点上相比,都不占有优势。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终端获取各种类型的信息,包括社交活动 商务交易等,可以长久的保持对客户的吸引力。 在信息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手机未来的发展充满着很多不可知性,手机的商业运营模式也在不断进行变动,为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运营商们需要在这一领域进行详细的研究,我国在很多地方已经实现了三网融合,信息技术的进步,极大的方便了人们获取和信息的时效性。现在的主要传播方式就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传播,手机由原来单一的人际传播变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交流的主要媒介,手机媒体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与传播媒介。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在手机媒体的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

1 手机新媒体发展的趋势

多媒体化。现在的手机已经由过去的一个单一媒介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媒介。在卫星和数字、移动技术的推进下,手机媒介成为了一个创新人类媒介和市场的平台。手机已经成为当今一个重要自媒体,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手机上可以阅读、听音乐、看视频等。但是手机媒体的内容、技术、经营模式,现在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需要不断完善,渐趋成熟。

个性化。现在已经进入了受众细分的时代,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才能培养固定的受众。因此,手机媒体的个性化服务需要跟上当前的发展形势。这是媒介由传统的集体使用向个人使用转变的过程。由于每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个人认识都具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需求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差别。

象征化。手机已经成为了个人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象征,因此,手机的终端形态和内容选择展示了使用者的个人特点和身份地位。如同手表超越时间功能成为彰显个人身份的象征一样,手机是个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2 广电面临的问题

2.1 没有传播渠道

手机媒体主要的传播特点是分众传播、互动传播和定向传播。手机作为交互终端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个性化信息传播,主要利用无线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从当前我国的情况来看,手机媒体的传播渠道主要有两种类型。

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家移动运营商完全控制着手机的传播渠道,具有明显的集中化和壁垒化。这三者当中,广电系统由于自身的原因无法与其进行有效的竞争,没有传播渠道的把控能力,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领域内占据一定的比重,需要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很难进入这一领域。从当前分析,手机电视这一领域,未来的广电系统可以重点发展作为自身的一项核心业务。

2.2 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手机媒体的内容提供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移动运营商;另一类是手机网站。移动运营商主要采取了短信、彩信、手机报等有限传播方式,手机电视提供的内容较为丰富,音乐、视频、游戏等等,但站点数量较少,手中可选择性较低。运营商得益于其渠道优势,目前占有相对强势地位,但长期来看,手机电视将会逐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3 关于手机电视运营的思考

3.1 双屏互动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手机的用户量近年来呈现激增的状态,用户的规模不断扩大,用户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利用手机上网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手机电视的未来发展可以预见具有广阔的前景。因此,双屏联动、双屏互动是手机电视发展的新趋势。双屏联动和互动作为一种手机传播的方式,是电视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的优势,把电视台的内容和手机的广阔覆盖面积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利用内容的优势来扩大手机媒体的影响力,提升手机电视在移动互联网中的作用,尽力争取更多的用户。电视台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己在互联网中的影响力,扩大了受众群,增加了传播的面积。最终,实现了手机媒体和电视媒体的双赢。

3.2 节目社交化

互动交流是互联网时代的受众特征,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制作者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制作的内容,渴望自身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比如,电视观众收看一些娱乐性电视节目的时候,都希望自己可以参与到节目中,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双屏互动具有很大的优势。电视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相反,利用手持终端登录到播出节目的页面获得节目内容,与节目的制作者进行及时的在线互动和交流,及时反馈自己对节目的认识,参与节目的嘉宾、主持人的谈话内容,提供自己对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发表一些评论,这些评论可以利用微博进行快速的传播和分享。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可以节选一些观众的评论或者问题,对现场的嘉宾进行及时的提问,实现嘉宾和观众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增加了受众对电视节目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性。

同时,用户的社交化分享行为,进一步传播了节目的内容,提升了电视节目的影响力,有效的宣传了节目,具有较好的营销作用。

3.3 文化营销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意。一部即将上映的电视新剧可以手机电视进行前期的造势,规划好这部新的电视剧进行双屏互动的时候,往往需要很多的工作准备,包括:导演,演员背景,延伸资讯,花絮等。

新剧播出的时候,利用手机电视实行同步播放,吸引受众参与电视的观看,在播放的过程中开展多样化的内容,比如互动抽奖,微博分享抽奖活动等各种商业活动。围绕着电视剧的热点内容,在网站上进行热点讨论,可以极大地提高节目的收视率,也提升了电视台的影响力。

4 结语

手机电视是运营主体为移动终端用户打造的一项特色增值服务,如何将这项服务有效的发挥起来,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李红平.浅谈广电手机新媒体发展模式[J].影视制作,2012(7):23-25.

新媒体运营的未来趋势范文3

从全球主要电信运营商的发展趋势看,转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英国电信为代表的大力发展ICT业务。第二类是以意大利电信和澳大利亚电信为代表的业务多元化,大力发展媒体、黄页等非传统电信类业务。第三类是以德国电信、西班牙电信为代表的一大批侧重发展移动业务的企业。这些运营商转型最大的特征是其固网业务所占比重从60%-70%下降到40%左右。

据记者了解,网通在审慎研究这些发展趋势后,根据其自身的资源状况和中国电信行业的管制政策,提出了向“宽带通信与多媒体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思路。宽带是中国网通未来竞争的优势所在,也是多年来一贯坚持的“宽带战略”的有机延续,网通认为,未来全业务和三网融合,将更能体现融合的宽带的整体优势。多媒体是网通在宽带和通信基础上的有机延伸,优化和创新,是未来增长的动力。从“电信运营商”向“服务提供商”的定位转化集中体现网通对客户价值的关注,是网通全面创新的核心。

网通已经意识到,在过去简单的产业链中,运营商还可以处于主导和控制地位。现在已经变成一个产业网,延伸到所有的行业当中去,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在此过程中,运营商不可能扮演绝对控制的角色。但是,运营商有网络,有很好的平台,有很好的渠道,有很多品牌以及资本等等优势,利用这些优势,可以扮演一个非常好的整合者。

新媒体运营的未来趋势范文4

[关键词] TD-SCDMA3G市场需求趋势发展策略

我国TD-SCDMA产业的发展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TD-SCDMA产业市场这块蛋糕到底有多大,如何充分享受到这块蛋糕而又能保持其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是TD-SCDMA产业链上每个企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TD-SCDMA产业现状

1.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简介

国际电联规定: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要能兼容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同时要提高系统容量,提供对多媒体服务的支持以及高速数据传输服务。目前国际电联接受的3G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WCDMA、CDMA2000 与TD-SCDMA。

2.TD-SCDMA产业链的构成情况及发展现状

现在,TD-SCDMA的产业链已经完全形成。3G产业中,运营商是产业链的主导,大部分运营商(特别是亚洲国家运营商、和黄、沃达丰、orange等)都采用了定制手机的发展策略,因此在决定选择终端方面,运营商能够结合自己提供的服务,让终端制造商结合自己的需求提供定制终端,定制手机会成为3G产业链的特点。

双模和多模是手机商用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TD可以与GSM、GPRS、PHS双模,也可以与WCDMA、CDMA2000双模。单/ 双模、多模发展要看市场的需求、应用模式、运营商的经营策略了。与GSM、GPRS、PHS双模可以很好的引导2G、2.5G的用户平滑过渡到3G, 也可以解决建网初期覆盖问题;与WCDMA、CDMA2000双模、多模可以很好的解决漫游问题。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初期TD会与GSM双模,且以高端用户为主,主要在较发达的部分城市铺设网络,显然,未来3G网络建设不能忽视原有的2G网络,无论是从方便用户使用,还是保护运营商的客户资源,2G与3G网络并存将是一种必然。在这种情况下,双模双待机发挥的将是一个纽带的作用,将3G网与2G网完美的对接到一起,才能保证从2G向3G的平滑过渡。因此,下一步运营商将有可能更青睐于采购双模双待的TD终端,朝着真正的商用网络迈进。

二、3G业务发展趋势

随着TD技术的逐渐成熟,TD网络部署的逐渐展开,3G的业务也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其业务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1.多媒体化

未来3G业务就是要提供一种实时在线的数据环境,能够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接到多媒体内容的服务。从日本和韩国的情况来看,3G网络的部署最终为传送多媒体信息铺平了道路,所以日韩运营商已经普遍开展了多项基于多媒体的服务内容,如可视电话、视频短片、照片传送等。在3G业务的迅猛发展中,多媒体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多媒体特性最终会成为3G业务的普遍特性。

2.生活化

3G业务不仅仅满足了人们对通讯的需求,还可以满足人们对信息、对娱乐的需求,这些将会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不仅仅可以用3G手机打电话,还可以购物、预订餐馆、聊天等等,已经远远超出了通讯的原始功能。只要人们需要,就可以利用3G实时在线的数据环境,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接到多媒体内容服务的能力,开发出新的业务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3.地区特色化

在3G业务向日常生活渗透的同时,有着明显差异的社会、人文文化会直接影响3G业务在不同地域的发展,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对3G业务的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

4.不断细化

如今业已出现的3G细分与衍生应用已多达千种,而且这一细化趋势还将持续下去。仅就移动娱乐业务而言,运营商可推出现场直播服务、移动音乐、预存本地内容等多种业务应用。诸如这样细化业务的任务被许多中小厂商承担,他们不断丰富3G业务的内涵,让3G业务更充实。

5.外延不断扩大

3G业务也正在向更多的行业领域延伸。例如欧洲的很多业务应用开发商推出了针对物流领域的应用,同时流媒体业务的优越性满足了行业客户的需要,而音乐、游戏业务也更加丰富多彩。

目前,对于高速数据业务,3G基本的384kbps已经无法高质量地满足这些业务的承载,而用户的业务需求一直存在。采用HSDPA技术即可解决问题。HSDPA是3GPP R5引入的增强型无线技术,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际移动通信领域的趋势。TD-SCDMA属于3GPP认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同样可以实现HSDPA技术,它不但支持高速不对称数据服务,而且大大增加网络容量。在高速数据速率下,不仅传统音视频多媒体业务的质量得以明显提高,更可以高质量地实现手机电视、流媒体、POC等更为丰富的3G特色业务。此外,移动银行、手机炒股等等更为广泛的业务应用也有了更加强大的承载平台。国内TD-SCDMA芯片厂商已经将HSDPA视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凯明、展讯、T3G和重邮信科均计划在2007年推出支持HSDPA的芯片组。目前,中国移动正计划在部分城市新建TD-SCDMA网,HSDPA功能的实现,将给TD-SCDMA技术的应用带来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市场发展策略建议

1.依靠现有网络基础加强品牌建设,提高TD产品的影响力

在3G时代,业务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各运营商推出的业务大同小异,而品牌则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强势的品牌是市场份额争夺中的有力武器,是客户忠诚度的有效保证。3G的到来所影响的不仅是使用移动业务的用户,还将改变运营商和设备厂商的竞争格局,在前两代移动通信中叱咤风云的设备厂商固然可以凭借其技术规模和运营商的良好合作关系在3G时代继续保持其优势,而那些新兴的在前两代移动通信中处于从属地位的设备厂商也可藉此市场结构重整的机会打破垄断,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越早提供成熟的数据和TD设备技术树立自身的品牌,越有利于厂商在未来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树立品牌,建立通畅的渠道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现阶段,可以说是摆在厂商面前的头等大事。

2.进一步完善TD终端和系统设备,抢占中国发展TD的商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对于国内很多厂商,系统设备和终端尚未完善,中国将努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建立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在抢占中国TD市场的同时,还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全球3G产业链中获取重要地位。任何一项3G标准都具有国际性,国内通信制造商应用TD在中国研发的全球性技术成果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全球已发放100多张3G牌照,网络设备投资和终端产品需求孕育无限商机,国内通信制造商不可错过机会。

3.适应产业链发展,增强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影响力

TD的发展要靠整个产业链来拉动,谁能率先准备好完整的产业链商务盈利模式,谁就能在未来的TD大战中抢得先机。在3G时代最有竞争力的通信设备企业应该是能够提供多产品线,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等的多面手厂商,能够满足运营商多个方面的需求,成为运营商经营上的重要合作伙伴,帮助运营商减少了内部应用计费和在服务提供领域进行系统开发的费用,这无疑将增强厂商的综合竞争力,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除了运营商和设备提供商之外,内容提供商,应用开发商也是推动TD应用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TD应用的不断开发推广,消费者需要更加个性化和优质化的多媒体数据服务,内容提供商,应用开发商应针对细分的客户群需求,不断开发新业务,降低网络开发成本,让用户能够自由方便地进行网上交易,商务往来,欣赏影视节目等等。运营商只有联合内容提供商和应用开发商,向用户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多媒体数据服务,才能迅速打开市场,积极培育市场。

四、结束语

新媒体运营的未来趋势范文5

【关键词】IP化运营;媒体内容;融合发展

内容融合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从内容的外在呈现形态到背后的组织方式、运营思维、生产机制在融合发展当中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打破传统的生产模式,按照媒体融合发展规律的要求进行重新组合。这是一个从稳定的生产机制走向混沌,再从混沌当中寻找新的运营规律与模式从而重新趋向稳定的过程。从稳定再到稳定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其中需要经历媒体运营逻辑、思维的再造。当下从业者、研究者已经能够对未来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与方向做出比较准确和全面的把握,但是对如何从深度融合的混沌状态中挖掘出能够应用于实践层面,得到不同媒体类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一致认可的发展路径,依然是传媒界需要努力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具体到内容融合发展的层面,在当下的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围绕内容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传统生产模式亟待改善和发展、新兴生产方式的合规化管理、多渠道传播过程中的版权保护、形成有效的基于原创内容及运营的盈利模式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媒体内容的优化,同样也是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能够对渠道融合、产业融合等诸多环节产生直接的影响。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立足未来传媒竞争格局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层面,来审视当下内容环节的格局,从具有引领性的战略布局出发提炼创新路径,带动内容融合过程的碎化与整合,使处于混沌状态的多媒体类型的重复式、同质化生产在聚合中形成新的运营模式,进而在经过传媒市场的检验之后予以完善和系统化。IP(Intellectual Property)化\营是最早出现于游戏产业的表述方式,近年逐步得到整个传媒界的认可,尤其给掌握大量优质IP资源的传统媒体以更大的信心去应对融合趋势,也给新兴媒体部署自身的未来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IP化运营并非媒体内容融合的系统化、终极化的解决方案,但是能够在当下的媒体融合格局中形成一个可以为多种媒体形态所共同接受的运营路径,跳出媒体形态的固有格局去思考如何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本文立足媒体内容融合发展的现状与目标,以IP化运营为切入点,探讨能够适应未来传媒生态变化要求的内容融合发展路径。

一、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点:从版权向IP化的转换

媒体内容融合的推进需要立足几个重要的基点,比如政策推动、技术创新等,这些基点的创新形成了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与动力,如果融合发展的方式、策略能够建立在把握以上基点因素的基础上,便能够在实践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媒体内容融合进程更具效率。“随着文化产业各个行业门类实践的更加深入,‘知识产权(IP)’的概念正在替代‘版权’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动力表述,这也是产品经营意识和全版权运营意识深入人心的一种体现”[1]。单纯从版权这一内容生产领域的核心基点来看,也在传媒生态变化的背景下发生了转换,从原有的角度来审视版权的保护与开发是必要的,但已经不能成为激发媒体内容生产潜能的基点。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更新对内容版权的传统认识,那以此为原点所思考和探索出的创新运营路径反而会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限制因素,使媒体融合发展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能。IP指的是知识产权,IP化运营是基于知识产权进行深度开发,在聚合资本、市场、渠道等多方面优势力量的基础上使IP内容的价值实现最大化,并且使所有参与到IP化运营过程的主体得到相应的回报,在多方共赢中打造出可持续开发的IP生态链。经过概括,可见当下媒体内容融合发展环节的重要基点之一正在从版权向IP化运营转换,这一转换能够为媒体内容融合带来更广阔的空间。

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基点从版权向IP化运营的转换已经在很多案例中得到体现,比如开辟中国电视综艺“大片”时代的《中国新歌声》(原《中国好声音》)便充分运用了IP化运营的思路和方式(如图1),

版权持有方、购买方、制作公司、卫视播出平台、新媒体播出平台等多个主体共同介入,在版权购买、节目制作、节目播出、衍生品开发等多个环节贯穿始终,使品牌IP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当下这一运营思维与方式已经成为传媒界的共识,并且随着IP化运营价值的体现以及版权保护环境的逐步优化,极大地鼓舞了优质媒体内容原创者的积极性。通过对近期诸多IP化运营案例的概括以及同传统版权思维的比较,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基点从版权向IP化运营转换的特征做简要分析。

第一,从静态生产到动态运营的转换。在IP化运营方式得到行业认同之后,诸多传统媒体纷纷反思自身已经拥有了大量的优质内容IP,但是这些资源长期以来基本上都处于静止的“封存状态”,在生产出来经过单次传播之后便被保存在各种媒体的资源库中。因为在传统的媒体运营思维当中,很多内容的生产在形态上只是为了填补大量的版面、时段,面对受众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以及内容创新的压力,很多优质内容便在不断“求新”的追求下成为“历史资料”。这是一种面向渠道的静态媒体内容生产,而IP化运营则打破了这一局限,在生产之初便要思考媒体内容在不同的传播渠道、平台甚至是其他媒体的原创内容中的价值,而媒体内容生产的完成、自身渠道单一传播的结束也并不意味着这一内容生命周期的完结,反而是其IP化运营的起点,由此将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内容纳入到媒体融合发展、创新运营的整体构架当中。

第二,从内容编辑思维到产业整合思维的转换。传统媒体生产的对象是“内容”,其面向的客体是受众;而新兴媒体生产的对象除了传统意义的内容之外,还有带有强烈互联网风格的“产品”,其面对的客体是用户。从内容到产品的跨越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互动与维护工作,从受众到用户的转换意味着依赖性的增强,传统的媒体内容生产、编辑思维与互联网背景下的产品经营思维有着明显差别,而IP化运营便是从产品开发、推广、维护的角度出发审视媒体内容生产。这首先意味着对传统内容生产编辑思维的超越,更重要的是,融合视野下互联网产品开发的最终指向是多重资源的整合,形成以内容产品为中心向不断辐射的整合态势,按照打造产业链的要求调动各种资源,形成基于IP中心的生态圈,真正实现从价值生产走向价值实现。

第三,从单一形态到综合形态的转换。传统的媒体内容大多是以单一形态存在的,这主要是受制于传统媒体形态之间的固有界限,不同的媒体类型即使在实现了数字化之后也难以做到充分地全媒体开发;此外,还受制于不同细分产业之间的相互区隔,使优质的IP内容难以实现综合形态的运营,比如广电、出版、音乐、门户网站等不同的媒体形态之间有着各自的运营逻辑和要求,导致诸多优质内容在运营过程中都处于单一形态。IP化运营则需要充分发挥内容资源在不同传播渠道、平台上的影响力,会投入大量的工作实现IP内容的多媒体形态衍生,甚至常常会超越媒体形态的范畴。由此,从外在的存在样式上来看,IP化运营使优质原创内容实现了从单一形态到综合形态的转换。

第四,从单一媒体属性到融合媒体属性的转换。在传统的媒体内容生产过程中,虽然有很多通过打造内容品牌实现产业链运营的成功案例,代表性案例有湖南卫视的超女、快男等,但是从媒体属性上来看,还是以单一化的媒体属性为主,其他的运营方式处于辅助与补充的地位。而在IP化运营过程中,不仅要保障原创平台的媒体属性,这是保证内容原创者收益的基础条件;而且更需要面向媒体融合格局,跳出单一媒体运营思维与方式的限制,从而使媒体内容在生产之初便具备融合媒体的属性。综合来看,“版权和IP的区别在哪里?前者更侧重于内容属性,强调作者权益;后者更侧重于商品属性,强调经营开发。而全版权运营就是优质IP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方式”[3]。

二、基于IP化运营的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构建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需要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内容融合又是其中的核心环节,融合路径的探索不仅需要能够推动媒体内容的融合发展,还得带动其他环节,形成媒体融合发展的合力,如果只做到了内容形态的创新或者市场份额的提升,但是对其他环节的融合发展并未起到正面的作用甚至形成负面影响,那就要尽快做出调整。这也说明在融合背景下,媒体内容融合路径的探索需要紧紧立足内容生产环节,但是,不能局限于生产环节,而是要从整个传媒市场变化的格局中思考内容融合在未来传媒生态中的地位和影响,进而在统筹兼顾中寻找内容融合的方向。所以,探索媒w内容融合方式不能只局限于解决当下内容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而是应该通过多元化的创新策略构建一种引领力,通过这种力量的影响来带动与内容相关的多个环节、各方资源围绕同样的战略目标、聚合成融合发展态势。

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可以超越具体传媒形态,表现出资源聚合功能的引领力很早就存在,有来自传媒业内部的突围实验,比如中央电视台以政策优势和新闻优势等构建的传媒矩阵、湖南电视台以品牌为中心打造的电广产业链、SMG以资本为引领构建的传媒帝国等。但存在的问题是:第一,以上三个代表性案例中的引领力如何向新兴媒体平台迁移,并且使中小规模的传媒运营主体同样能够灵活运用;第二,如何在内容层面上形成能够贯穿媒体融合发展多个环节的引领力。“从产业结构演进的历程和未来的趋势看,我国版权产业在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已经彻底改变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封闭式、小作坊式的发展模式。毫无疑问,版权产业转型升级过程既是该产业自身痛苦转型的‘凤凰涅’,又同时需要政策资源、法律资源、人才资源、土地资源、传播管道资源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但也要看到,在一系列动力的作用下,这一转型升级的过程正是版权产业未来赢得发展,取得强大竞争力的关键阶段”[4]。IP化运营是版权产业的核心,是版权产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路径选择,IP化运营能够使优质内容版权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在理论上具备了解决以上两个突出问题、构建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的基础。

在实践层面,IP化运营逐步体现出在媒体创新、融合过程中的作用,“根据传媒业的一般规律,内容资源从源头生成到用户消费的产品生命周期,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个链条越长,跨越的媒体介质和传播渠道越多,媒体内容产生的边际效益就越高”[5]。这是从媒体经济学的视角对IP化运营的效率做出的分析与解读,也是IP化运营具有形成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潜能的基本原因所在。在未来的媒体融合过程中,更加需要IP化运营方式的推广应用和创新升华,因为传统的版权运营最终实现的效果是不同渠道影响力、市场份额的相加,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IP化运营则可以借助各种具有裂变效果的传播机制实现不同渠道影响力相乘的效应,同样的IP化运营方式,在传统媒体机制下和融合媒体机制下所能实现的效果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加”与“乘”两种效果之间的区别便是基于IP化运营的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引领力的外在体现。

三、IP化运营视角下的媒体渠道与内容之辩

以上论述强调了IP化运营在媒体内容融合甚至整个媒体融合过程中的引领性作用,立足优质IP,能够实现对多种传媒渠道、平台中优势力量的重新整合,呈现出“IP(内容)为体、渠道为用”的状态,渠道与内容的辩证成为理清这一问题的关键。诚然,在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渠道对媒体运营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弱化,渠道运营者为了吸引、聚合更大规模的受众、用户群体,开始围绕优质IP内容展开激烈争夺,对于内容生产和运营者来说,其成本已经大幅降低,但是IP化运营并不是对渠道的否定,更不意味着媒体内容融合发展与媒体渠道融合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在融合发展日益深化、各种媒体形态与边界逐步模糊的当下,面对未来传媒生态的重构,单纯地争论“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已经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因为渠道和内容已经不再是相互对立的竞争关系,以渠道为主的传媒公司与以内容为主的传媒企业之间也必须通过深度合作才能够在传媒市场竞争中立足,所以说,从宏观的传媒格局变化以及微观的市场竞争主体需求层面都跳出单纯的渠道与内容之争,转而探索能够充分发挥渠道与内容两方面优势的融合路径。

反过来看,如果一定要提炼出一个“为王”的、具有决定性、引领性作用的因素,那就是“传媒价值为王”。这里的传媒价值是一个多维度范畴,包括对用户信息需求满足的价值、传媒社会影响力与网络生态引导能力的价值、传媒产业规模的扩展、传媒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等,而将这种综合价值的实现贯穿在媒体融合各个环节的关键便是优质内容资源,不过也只有当IP化运营体现出应有的引领力的时候,才能够促成以上各种价值的实现。如此又出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IP化运营是否会以其引领力优势使内容在未来的传媒生态中占据比渠道更加重要的地位,如果这个疑问成立,那便再次陷入了“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争论之中。媒体融合发展的程度越高,渠道的形态会越多元,但是其作用会更加基础化、隐形化,即渠道通过其作用的充分发挥确保媒体融合发展到一定的层次,此时IP内容因为实现了多平台、多形态的无障碍传播而显得更加突出,造成一种IP(内容)为王的现象。其实,这不是因为渠道作用被弱化了,而是渠道变得更加基础化、环境化、普遍化,就像数字技术、互联网一样成为所有运营主体、内容所依赖的基础平台,我们不能以此为标准片面地否定“渠道为王”。

具体到当下的媒体内容融合过程,因为渠道还没有完全实现以上所论及的基础化、环境化、普遍化,所以在IP化运营中还会出现很多内容与渠道博弈的现象。以电影产业内容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运营为例,“电影产业与互联网产业融合背景下,互联网电影企业将对传统电影产业造成创造性破坏,不断推动传统电影产业链优化,进一步增强电影市场活力,为最大限度开发电影价值,互联网电影企业应致力于O2O电影闭环生态圈的打造以及电影全版权运营,以此为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6]。电影产业拥有海量的优质IP,并且在产业链打造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但是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作为渠道方的互联网媒体开始通过资本、技术等手段介入IP内容生产环节,使电影IP运营过程中内容与渠道的辩证关系更为复杂。“2014年,互联网媒体已经摇身一变成为《狼图腾》《露水红颜》以及《黄金时代》等影片的联合出品方;大点评网成为《一步之遥》的联合发行方。BAT集体进军电影产业各个领域;网易电影票、格瓦拉生活网、猫眼电影等涉足电影发行业务;微博、微信已成为电影营销的必争之地。大数据、娱乐宝、众筹、IP产品孵化、在线购票网站、微信支付功能等,新鲜的充满互联网思维的电影项目运作方式层出不穷”[7]。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强势渠道方对IP电影内容的影响,不过从运营模式的层面来看,以BAT为代表的渠道方的“上行”却表现出了对IP化运营方式的认可并且抢先应用,贯穿其中的恰恰是IP化运营所蕴含的引领力。综合以上对媒体渠道与内容关系的辩证分析可见,IP化运营是以优质原创内容版权为核心,以最广阔的渠道、平台为基础来打造产业链、形成媒体融合发展引领力、构建未来传媒生态的。

四、基于“渠道与内容之辩”看IP化运营引领力的作用机制

上文论述了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点从版权向IP化转换,并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从静态生产到动态运营、从内容编辑思维到产业整合思维、从单一形态到综合形态、从单一媒体属性到融合媒体属性转换的特征。之所以IP化运营能够在多个方面实现运营特征的转换,是因为其背后的传播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征的转换仅仅是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创新发展规律与IP化运营引领力的作用机制变化的结果。在此结合媒体渠道与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对IP化运营如何形成有效引领力的作用机制作简要的分析。

第一,IP即渠道。IP虽然在形态上是优质内容,但是在动态的运营过程中,通过IP化运营已经可以实现内容与渠道的有效融合,呈现出“IP即渠道”的效应,这也成为IP化运营引领力发挥作用的基本机制。“好的IP实际上体现的是粉丝经济、眼球经济,百度指数越高,则IP值越高。游戏领域,IP值的拍卖渐成趋势,一个优质IP拍至一两千万元已是常态。开发商还将IP值与广告利润直接对等”[8]。这里IP值的高低除了取决于基础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依托IP所实现的粉丝、社群等传播效应,把握这一过程的关键不在于如何主动地去整合最大范围、最多形态的渠道资源,而是通过优质IP的影响力使受众注意力在各种渠道中实现聚合。IP不再千方百计地去适应渠道传播的各种要求,而是调动渠道主动寻找、对接、适应优质IP。

第二,IP即整合。IP即渠道体现了IP化运营过程中对媒体渠道与内容辩证关系的深入解读和灵活把握,并从超越二者之“争”的层面实现了双方优势力量的有效组合,这便是IP化运营对原本孤立的媒体渠道与内容所表现出的引领力,而IP化引领力更深一层的作用机制体现为资源的整合。IP化运营引领力体现在对资源的整合,围绕IP衍生的目标,要整合的不仅局限于传媒资源,还有政策资源、技术资源等,当然也包括动态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跨国境资源的整合。需要强调的是,IP化运营之所以能够形成资源整合引领力,除了IP化运营本身具有强大的整合功能外,还因为各种资源在融合时代已经被激发出了强烈的“被整合”需求,而能够扮演这一角色的恰恰是IP化运营。

第三,IP即生态。如果要寻找IP即资源的深层决定因素,那就要在传媒生态层面进行分析,IP化运营的资源整合引领力在当下的融合背景下之所以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能,主要是因为传媒业已经出现了结构性调整的内在需求。结构性的调整意味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整合,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自然会成为传媒生态层面的整合。IP化运营能够贯通内容、渠道、衍生等整个信息传播链条,能够连通生产者、受众、参与者等多元主体,能够带动政策、技术、资本等各种要素围绕运营要求进行优化配比,随着传媒生态融合以及整个社会结构调整的深入,IP化运营在生态层面的引领力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显现。

五、在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IP化运营引领力的限制性因素分析

IP化运营在媒体内容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引领力及其作用机制已经比较明晰,但是在目前的传媒环境中,这种引领力的发挥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比如市场机制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政策滞后、版权保护环境较差、盈利模式不清晰等等。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也正是这些因素逐步淡化与消除的过程,IP化运营的引领力则是多方博弈当中的关键要素之一,IP化运营引领力与限制性因素作用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正确认识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尤其是与IP化运营直接相关的各种限制性因素,把握它们发挥作用的原理、机制、规律,对形成科学的IP化运营策略、推进媒体内容融合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对限制性因素及其作用予以概括。

第一,IP资源保护机制亟待健全。IP保护的问题一直是困扰传媒界的难题,是一个影响范围广、作用机制复杂、防控难度大的问题,仅仅依靠加强管制、规范引导、强化教育等难以从根本上解决IP资源保护的难题,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行业、单位等从不同层面做出这么多努力,但侵权问题在很多环节中依然存在的原因。IP资源保护机制健全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版权内容的保护,这是传统意义上版权保护的延续,充分保护原创者的版权权益,才能够为IP化运营的深入发展打下基础;其次是运营动态过程中的保护,媒体融合使IP内容保护面临着诸多传统媒体时代从未有过的新问题,保护机制也要及时作出更新,否则将无法适应动态运营过程中IP保护的需要。

第二,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受到限制。以上从理论上分析了IP化运营引领力所能够展现出的巨大潜能,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很多方面依然受到限制,这让IP化运营引领力的效能大打折扣。“数字网络环境下内容的后继开发能力很弱,版权资源缺乏市场化运营手段和变现能力,尚未建立有效的全产业链版权经营开发体系,难以利用新媒体的商业模式实现内容的衍生价值”[9]。IP化运营的引领力转化为实际的商业盈利模式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时间成本对于很多媒体融合中的竞争者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此外,“有些领域的开发经营业务范围交叉,缺乏有效协调,内耗问题严重;急需建立有效的全产业链的版权开发体系,需要进一步提升对版权的开发、使用,在版权交易上实现突破,最终达到精细化运营的目的”[10]。当下的媒体融合现状还处于混沌状态,多种驱动因素作用机制交织在一起,从不同侧面影响到IP化正常运营,这种内耗状态将对IP化运营引领力造成巨大损耗。

第三,IP化运营引领力与传媒生态关系的反向思考。从IP化运营引领力的作用机制来看,“IP即生态”,通过IP化运营有助于探索贯穿传媒生B中各种主体的融合发展策略,但是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却存在诸多的反向效应。比如随着围绕一系列IP化运营而使部分传媒企业、集团在生态中的比重、话语权越来越大,垄断经营与生态稳定之间又形成一对矛盾体;“信息的数字化控制无疑加剧了信息获取与使用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限制了数字网络时代市场弱势一方参与相关市场发展的机会与质量,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损害”[11]。IP化运营如果导致传媒生态环境发展趋向限制原创内容生产的方面,即使这种现象仅仅占据较小的比例,也会对IP化运营引领力的正常发挥产生负面影响。

六、基于IP化运营构建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的策略探析

针对当下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多方面问题,从基于IP化运营,以构建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为目标,做出如下策略探讨。

第一,以政策引领、管理方式创新为切入点,构建机制引领力。我国传媒、文化领域的版权保护机制在近几年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优化,但是从整体来看,在制度层面依然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保障,就难以形成系统性的IP资源保护机制,作为市场运营主体的传媒集团、企业也难以形成适应IP产业链衍生需求的版权流程保护与管理机制。所以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IP化运营之于媒体内容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尽快推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给传媒市场带来良性的示范和引导,充分激发“机制■IP化运营”的潜能。

第二,强化IP内容生产,构建优质原创引领力。优质IP内容是媒体运营过程中珍贵的无形资产,具有难以估量的市场价值,而且生产与运营的成本与诸多行业相比有较大优势。但是这些优势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强大的优质原创内容IP的基础上,而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一点恰恰是我国传媒界的主要弱点。如果IP内容缺乏或者质量不过关,即使各种渠道再强大、产业链再完善,也难以在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形成有效的引领力。所以,IP化运营引领力构建的核心在于IP内容的原创力,只有抓住了这一核心要素,其他的渠道、资本等配套资源才能体现出更大的价值,否则便会造成传媒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三,强化互联网思维应用,构建创新模式引领力。“新媒体版权保护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随着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逐渐向前推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法律、行政、技术还是媒体自律的力量,都不是单独地在发挥作用,而是由这四种力量形成的合力,在建构新媒体版权保护体系。舍弃任何一种力量,新媒体版权保护就可能遇到障碍,导致动态的过程停滞不前”[12]。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融合进程的持续推进不断地给IP化运营提出新的要求,考验着已经成熟的IP化运营模式的有效性。在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的探索和应用,实现IP化运营模式的创新,进而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保持IP化运营的引领力。

第四,充分对接资本市场,构建“IP■资本”的引领力。传媒市场的巨大成长空间使其成为优质资本关注的焦点,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实现加速融合发展的案例也越来越多,按照传媒行业与资本市场的双重逻辑部署运营策略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优质IP内容如果能够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便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实现产业链布局,这种“IP■资本”的双重引领力是媒体内容融合所急需的。当然在融合过程中要科学处理IP化运营、资本、管控之间的三元互动关系,在保证融合发展方向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实现价值最大化,比如“政府设立专项基金,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在版权证券化融资模式逐渐发展成熟之后,政府再逐步退出该领域。这样就扶植了一个新的影视剧融资模式,对影视剧产业的发展最终会有很大帮助”[13],这样的尝试便实现了政府管制、IP运营以及传媒与金融市场的多方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媒体内容融合进程的不断深入对运营模式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当下的媒体内容融合战略思维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内容”与“渠道”关系的辩证与处理,因为很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集团、企业在运营形态上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内容或者渠道属性,所以使这一争论伴随着诸多限制性因素依然困扰着创新者。IP化运营在近期的媒体融合发展实践中表现出了超越固有媒体形态差异、传统盈利模式的优势,通过对这种超脱传统的媒体运营逻辑、体现融合方向与传媒生态进化要求的模式的提炼与概括,可以发现它在媒体内容融合进程中能够形成一种独有的引领力,而且这种引领力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成为决定内容融合格局的关键因素。这也提醒传媒工作者,需要紧跟业态发展前沿,跳出传统运营思维,做到从传媒生态发展的层面审视当下诸多要素的博弈,进而探索出符合媒体融合发展规律、引领生态融合进程的创新路径。

[本文为上海市2016年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海派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2016EXW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蒲波.从版权到IP值:重视创意内容的商品属性[N].中国艺术报,2014-9-5.

[2]骆正林.“娱乐”让中国电视渐入“大片时代”[J].当代传播,2014(6).

[3]蒲波.从版权到IP值:重视创意内容的商品属性[N].中国艺术报,2014-9-5.

[4]王智源.论我国版权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版权投融资体系建设[J].出版发行研究,2012(5).

[5]贾双林.全媒体时代 如何运营版权资产[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5-7.

[6]王广振.互联网电影企业:产业融合与电影产业链优化[J].东岳论丛,2015(2).

[7]刘扬.互联网化电影发行的现状与发展分析[J].当代电影,2015(1).

[8]蒲波.从版权到IP值:重视创意内容的商品属性[N].中国艺术报,2014-9-5.

[9]筱舟.传统媒体版权管理与保护面临的四大问题[J].中国记者,2014(11).

[10]筱舟.传统媒体版权管理与保护面临的四大问题[J].中国记者,2014(11).

[11]杨涛.版权扩张的负面效应解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5(3).

[12]彭桂兵.新媒体版权保护体系的整体构建[J].编辑学刊,2015(2).

[13]张辉锋,刘庆楠.影视剧产业版权证券化融资模式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5(2).

新媒体运营的未来趋势范文6

2010年3月23日,第18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展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馆隆重开幕,会上不仅有众多新产品展出,同时也有来自行业内部最新的声音与见解。作为国内最大的互动平台架构师与集成商,宏天科技的“分众是传媒,互动是趋势”这一论点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为此卫视传媒在CCBN展会上也对宏天科技集团中国区副总裁陈震先生进行了现场专访。

在互动业务方面的耕耘

宏天科技把自己定位于互动电视领域资深架构师,并以提供解决方案见长。多年以来,宏天科技一直致力于互动电视业务发展的研究与探索。在2009年,宏天科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自主研发的互动电视相关系统已应用于江苏省网、北京歌华、内蒙省网、昆明市网等,其中江苏在线互动用户已达到40万,在内蒙也开始了二期铺设工作。并在江苏和昆明,杭州华数和番禺之间开拓了跨区域、跨平台合作运营的先例。

以江苏和昆明之间跨平台合作为例,这个项目是宏天科技在去年6月份做的,它是一个同构的平台,我们把应用服务从江苏传送到昆明。另外是华数到番禺,我们认为是另外一个比较典型的,不但从杭州到广东省番禺跨了区域,而且两个平台是完全不同的,中间实现了服务的传送,而不仅仅是一个内容的传送。宏天科技要提供一层服务平台来对接不同的平台,为此宏天科技而且还要形成一整套解决方案,前端采用统一管理的方式完成业务的分发与传输,最后在番禺进行对接。此外,宏天提供的平台是完全开放的,思科、摩托罗拉、哈雷等厂商会为运营商提供多种选择;这种跨平台合作运营还具备很强的安全保障能力,江苏审查过的节目,番禺就不必再次审查,整个节目会以打包的方式传输,平台里的用户身份会被系统识别,不可仿冒。这种服务能力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认为,跨区域、跨平台这种合作也应该是以后的一个大趋势。

陈震先生表示:这样的经验对企业的发展很有好处。而且这种推广属于同一体系,如果在未来时机合适的话,将会以这种方式与电信进行合作。

虽然目前国内倡导互动概念的运营商有不少,但真正具备一定能力的却寥寥无几。宏天科技以自身成熟的解决方案,配合硬件厂商的产品与技术,形成了比较完美的搭配。就在3月23日,宏天科技刚刚携手思科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思科的VVI(Visual Video Infrastructure)架构下,通过思科的Medianet交互平台上展开深层次的合作。譬如刚才提到的华数-番禺之间的对接,其中也有思科的功劳。

对此,陈震副总裁也表示:宏天科技主要关注解决方案的量身定制,而思科则致力于产品和技术的严谨,宏天科技的解决方案与思科VVI所提供的技术能力结合之后,形成的合力不容小觑。

宏天科技对互动业务的见解

随后,我们又请陈震先生为我们介绍了宏天科技对于互动业务的看法。陈先生讲到,虽然目前电脑、手机都分流了很多用户群,但作为家庭的媒体中心,电视依然拥有最高的公信力,因此电视的用户群会稳定的存在。这也是宏天科技坚持的“分众是必然,互动是趋势”这一战略的前提。分众就是细分了用户的市场,某个应用在前端提供下去可能只有10个用户,但如果我们的平台能够提供足够多的应用,吸引更多的人在广电网络上接受服务,无论每个用户群的人数是多是少,最终将成为非常大的用户群体,这就是聚小众为大众,聚大众为全众,涵盖所有用户的需求。这就是我们理解为聚大众为全众。这个聚众的过程应该是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价值链,以往我们网络公司只收一个落地费,再收用户10块钱、20块钱的月费,有的时候为了涨10块钱、20块钱还要引出很多不满。现在做了互动业务,我们可以通过吸引广告主来获得收入,我们可以让不同类型的用户看到不同的广告,这就是细分了用户。网络公司可以放弃容易引起纷争的月费,改变原来的传输网络的定位。如果能够以分众运营为目标,在聚众的过程中就能把自己原来的地位加以改变,互动就是实现分众运营的基石和承载平台。

对于现在炙手可热的三网融合,陈震先生也表示:电信、广电和互联网三个产业各自起点不同,在融合的过程当中,手机可以作为纽带,连接起三个产业。对于三屏互动,则应以高质量的视频为特点吸引用户。而NGB的发展本身是非常好的方向,它保证了多应用向下传送和控制源头的效果,是一个最好的封闭网络。三网融合则保证了这些应用通过NGB有一个更广泛的用户群,能拓宽我们广电网络的用户群,这两个我们认为应该是一个连接的,中间的承载就是用的全媒体业务管理平台承载。这个全媒体业务管理平台汇聚多业务,能够业务统一准入,统一管理,能够让网络运营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变,提供标准的接口,引入海量的业务,形成全网即插即用的互动标准,最终打造成一个开放的产业链。如果能够这样的话,我们广电网络就真正能把分众的运营做下去,能够聚起小众。

对企业的未来定位及规划

陈震先生表示:未来希望宏天科技能够帮助广电网络公司走到分众运营,协助网络公司建立新思路,将自身定位于架构商,能够用全媒体的业务平台承载多业务,能够让终端支持即插即用,保证分众运营在终端上的实现。能够靠安全技术来保障从业务到传输到终端的安全,这样整个的系统最终能够保障网络公司走到分众运营这样一个大的目标。如果走到了分众运营,确实能够帮助广电网络公司在三网融合下找到一个新的定位,有一个新的盈利模式和新的价值链。

对于未来,陈总也表示:宏天科技目前的定位是解决方案提供者,但在未来或将在运营层面有所突破。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各方面的制度都很严格,但有可能朝着这方面进一步发展。

【关于宏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