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

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范文1

关键词:传统文化 师德师风 小学生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126

小学生“弘扬传统文化,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使之能够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今天,在建设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强调要有“中国特色”,我们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建筑、书法、绘画、音乐、社会习俗等等,无不独居特色。如何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宣传、教育力度,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理解和认识中华精髓,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世纪焕发新的活力,无疑是一个极有意义的课题。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同志提出的“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表明培养人才要从孩子抓起。还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一)诵读中华经典作品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更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让我们热爱国学,亲近经典。积极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优秀经典,开展诵读《弟子规》诗,唱《弟子规》歌曲,跳《弟子规》舞蹈,并将经典的精神变为自觉行为。

让我们尊崇传统,滋养人生。吸纳先人的智慧,接受文化的熏陶,积极学习书法、古典文学、传统音乐……提高自己传统文化艺术的修养。让我们传承文明,摒弃陋习。远离自私与冷漠,崇尚传统与文明,修身立人,明礼诚信,为社会和谐文明的传播尽一份力,发一份光。

(二)把传统节日教育情注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之中

在中小学阶段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都是涉及中国传统节日教育的,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充分挖掘各学科中蕴涵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如:利用语文教材中关于个传统节日的诗词文章开展教学,教师通过对杜甫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词的背景、内容的分析,既能够让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又能让学生从这些诗词中感受到诗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激励学生积极向上,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学校是哺育小学生茁壮成长的摇篮

学校是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于正在积累知识,思想还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学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并结合各科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使小学生从小学起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当今世界,中小学只有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能增强民族凝聚力,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推荐师德师风建设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的发展在教师,教师是教育系统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质量。

(一)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齐抓共管、教师积极参与的长期性、规范化的活动。学校应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增强教师遵守职业道德、敬业守职、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自觉性,建立教师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对教师作风进行定期考察,每半学期组织学生开展“学生评教”活动。

(二)以拓展宣传活动为突破口,增强师德师风建设主动性

每学年,学校在教师节期间,开展“感动校园人物”及“优秀教师表彰大会”,表彰师德师风个人,积极营造“努力争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的氛围。开展“良师益友”评选活动,通过自我申报、评委打分、民主评议等方式评出师德高尚师风纯正的“良师益友”,通过身边的师德先进典型,感染熏陶全校教师,切实提高全校教师的师德师风。

(三)以培训培养为关键点,提升师德师风建设实效性

学校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培训培养的重点纳入师资队伍规划,通过新老教师师徒结对等多种方式切实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每年新进教师进行系统的岗前师德教育,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将优良的师德师风传承下去。

(四)以为人师表为核心,增强表率意识,弘扬高尚师德

教师要不断增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表率意识。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是社会的规范、师德高尚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超常的决定性作用,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还是德育手段等都长期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疾徐有致,执着成杨”,通过细实的活动,该校的各项工作高效扎实,呈现出勃勃生机,为提升学校的品牌,建构特色校园铺平了道路。师德师风是教育行业作风建设的一杆标尺。师德师风建设成效直接关系社会主义育人事业方向,事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未来。所以,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常抓不懈,结合发展的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地增强前瞻性和针对性,始终把握好师德师风建设的导向性和实效性。

三、总结

诸子学说百家争鸣,诗词歌赋韵律悠长,琴棋书画意境玄妙,四大发明光照古今,传统文化是国家的史诗和骨骼,新时代的小学生正是这伟岸身躯的血液和传承。如何使这股血液更准更好地流淌,教师是最重要的枢纽。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对学生本身的负责和指引,同时也为国家培养重要人力作出重要贡献。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不仅应当胸怀天下,放眼世界,学习现代知识,更应当饮水思源,勿忘根本,以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

参考文献:

[1]魏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内外因分析研究.教育探索,2011(5).

[2]谢丽娴.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引导.高教探索,2011(4).

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范文2

关键词:师德;问题;对策;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143-02

人文关怀的缺失是导致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根本原因,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地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构建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相一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要融人文关怀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就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文素养。而教师素质,师德为首。高校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培养的质量,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既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师职业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关系高校软实力和国家软实力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刻不容缓。

一、高校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师风是师德的外化表现,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具有鲜明指向的思想与行为的定式或习惯,指教师的学风、教风和作风。师德不仅指教师职业道德,还包括教师的个体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和个体道德的综合体。主要体现在教师要有良心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教师要爱岗敬业,教师要关爱学生,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而当前在高校师德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我们正视,并查找原因,寻求对策。

1.高校教师中出现了一些学术腐败现象。表现是,极少数教师违背科学精神,存在拼凑、低水平重复,甚至剽窃抄袭伪造的学术腐败现象。2006年,被誉为“韩国最高科学家”的黄禹锡被查出,其2005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两篇关于胚胎干细胞系克隆技术的论文确属伪造;同样是2006年,中国出了个“黄禹锡”,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被查出,其在负责研制“汉芯”系列芯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以虚假科研成果欺骗了鉴定专家、上海交大、地方政府和中央有关部委等。除此之外,还存在着极个别教师找写论文的腐败现象、掏高价找中介的腐败现象,为评职称或课题立项、评奖,托人情、拉关系、请客送礼的腐败现象。

2.高校部分教师敬业精神有所淡化。主要表现是,个别教师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道德准则淡漠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减退了[1],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缺乏深入研究,墨守成规、满足现状;还有个别教师备课不认真,上课照本宣科;极少数教师课堂上对某些问题的解释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传播“小道消息”;部分教师关爱学生力度不够,只教书不育人等。

3.高校部分教师功利意识严重。主要表现是,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处理“义”和“利”的关系,一切从个人利益和自身的价值标准出发,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向实惠,有酬劳则干,无酬则敷衍;还有极个别教师考试送“感情分”、“礼物分”,甚至用自己的权力向学生索取利益;做学术研究时,学风浮躁,急功近利等。

4.高校部分教师缺乏团队协作精神,人际关系紧张。主要表现是,少数教师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只注重个人发展,不关心他人进步,甚至把同行或同事看做潜在的敌人;还表现为极个别教师把备课、上课和考试时的经验和好做法当成秘密来保守,不愿与他人分享;为了站稳脚跟,快出成绩,树立形象和评职称,部分教师间竞争激烈、人际关系淡漠等。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受整个社会大变革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冲击;再加上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电影、流行音乐等各种载体对中国实施软力量战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社会整体风气趋于实用,道德的权威日益下降,道德的底线不时被突破[2];社会中存在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对高校教师的思想形成了强烈冲击,使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相应的心理状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另外,学校方面和教师自身方面也有一定原因,如高校师德建设没有形成规范,教师自身修养不够等,从而导致一些高校教师师德的失范。

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策略与措施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和个人道德修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常抓不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师德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完善规章制度,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新局面。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学校各级领导要树立“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加强组织领导,把师德建设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当做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其次,要完善和创新师德建设的运行机制,推进师德建设制度化、科学化进程,促进师德建设从人为管理向制度管理转化[2],制订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2.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职业道德教育,多渠道、多层面开展师德教育活动。首先,要通过学习,让教师全面理解和掌握师德修养理论,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使教师牢固树立为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 。其次,可开展以“学三平精神,做三平教师”(“三平”即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为主题的师德征文活动,开展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主题的师德演讲比赛,开师德师风建设心得报告会等活动,不断更新和优化师德教育的载体,促进师德建设水平的逐步提高。

3.加强师德宣传,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如通过评选和表彰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德育工作者等活动,大力宣传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人物的示范、激励和导向作用。如2010年4月,《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连续报道了大连海事大学贾凤姿教授的先进事迹,黄河科技学院社科部就及时组织教师学习,学习她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学习她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习她的三“真”,即学业钻研的真,课堂付出的真,对待学生感情的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就教师个人而言,每位教师都要以在师德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教师作为一面镜子和样板,时时对比自己,不断修正自己的不足和欠缺。另外,教师要开展换位思考活动,把自己换位于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行为、日常做法作出判断,进行反思;把自己换位于家长,以家长的视角对照自己的不足,并在实际中改进和提高[3]。

4.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机制。要建立起标准合理、内容客观、手段公开、结果公正的师德考评机制,健全师德考评的指标体系。首先,在对教师进行评奖评优及年度考核时,应坚持师德条件与学术专业等业务条件并重的原则,注重考核教师在理想信念、教学态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术道德等方面的表现。其次,加大奖惩力度,发挥激励和警示作用,对师德失范行为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处理,如在教学过程中发生重大事故的,擅自停课调课的,学术科研行为不端的,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不严的等,给予通报批评、降薪或降职处理[4],甚至可以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师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续聘。

总之,高校师德建设需要常抓不懈,既需要外在的教育和制度约束,更需要每个教师内在的修养,来不断提高个体的师德水平,从而提高高校教师整体的师德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松青.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85-90.

[2] 刘伟杰,曲海燕.论国际软力量竞争与职业高校师德建设 [J].成人教育,2010,(8):33-34.

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范文3

【摘要】 本文分析了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对师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并探讨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新路径和方法。本文认为,在新时期,必须在明确师德标准的基础上,加强师德教育,完善师德建设机制,全面提高师德的水平。

【关键词】 高校;师德;路径

教师思想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在长期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它体现着社会和人民对教师的希望和要求。教师的思想道德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最直接的,高校师德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师能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对教师在师德水平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期,如何加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师德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当是国家建设的智力支柱,而且应当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具有较高修养。这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要完成这一使命,高等学校的教师处于一个特别重要的地位。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道德、情操、作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为培养学生做出了贡献。然而,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一)高校教师角色发生转换,原有教育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过去,我们的大学将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教师以一种教育者的姿态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知识能力的高低是衡量教师能力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教师传授的方法是单向的,“填鸭式”的,学生被禁锢在课堂上,完全按照教师的思维来思考、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都是高分低能的。

中国加入WTO以后,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教师的角色自然发生了转变,他们已经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育者。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敢于打破清规戒律,打破传统的“框框”和“程式”,努力摒弃一切陈旧的、阻碍启发式教育的思想观念,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教师必须坚定“教育是一种服务”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引导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拓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敢于争辩,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

(二)高校教师业务素质面临挑战,原有的业务知识不能适应新情况的变化。

当今社会是个知识激增的社会,知识总量不断增长,教育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包括网络在内的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学生获取知识远远不只课堂教学一种渠道。另外,素质教育要求高校教师不单担负着传授知识的职能,还要求其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为此,教师在具备本专业良好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对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有广泛的了解和认识,并能够将以上学科整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穿启发式教育思想,确立教师自身的主导地位,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高校师德建设路径分析

师德建设是非常复杂的多层面的问题,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长期以来,人们不断探索,努力提高高校师德水平。但是,师德建设的有效的实际措施却不多见,师德缺失的现象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所以,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就有必要探讨新的路径和办法。

(一)确定高校师德标准,明确师德建设目标。

在新的世纪,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确立,必然带来师德新的变化。如何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确立起适应新世纪的师德评价标准,已成为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从当前情况来看,学者们对师德标准尚未形成共识,有的学者认为师德标准应是:(1)爱岗敬业,服务于民。(2)热爱学生,教书育人。(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的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前进,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一般的师德品质,而且还要有科学道德、生态道德、经济道德、信息道德等方面的素质。有的学者认为师德标准在新时期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具有政治的敏感性和坚定性;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具有创新精神;有动态的不断优化的知识结构;要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有健康进步的文化观。从以上几种观点来看,有关师德的认识过于理想化、单纯化,不仅不利于师德建设和教职工权益维护,而且极易混淆师德概念和判断标准。

事实上,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各种思想和文化给我国的思想领域带来了巨大冲击,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力量,必不可免的受到一定的影响。那么,新时期,在确立师德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两个观念。一是“发扬优良传统”的观念。教育是一项特殊的事业,它是教师以生命影响生命,以人格孵化人格,以智慧点燃智慧的过程。教师向上的空间应当永无止境。因此,尽管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仍然坚持用崇高的教育理想来激励教师,坚持用孟二冬等先进典型引导教师,大力宣传表彰良好的师德行为,激励教师渴望成功,追求卓越,努力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加强师德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二是“实事求是、因‘人’而宜”的观念。现实中生活的高校教师身处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审美的复合环境之中,高校教师的工作、生活以及社交活动的领域各有不同。在这样的状况下,在加强师德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一种规范去要求所有教师。教师职业准则应努力做到“明确、具体、精细、周密、可操作性强”,明确教师职业的“底线伦理”。既然师德存在不同的层次,师德建设也是有层次性的。要针对时代特点和教师思想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学校的实际合理设定师德建设的目标,把目前的要求与未来发展方向联系起来;要为不同起点的教师设置不同层次的道德目标追求,确立“上有引导、下有底线”的师德目标定位;要从教师劳动的专业特点出发,充分考虑教师专业工作和专业发展的实际,特别注重教师专业道德的提升,强调教师质量与专业精神不能分离。 转贴于

这样的师德评价标准,才能为绝大多数教师所认同和接受,才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积极投身到提升自身师德素养的事业上来,使师德建设由一种社会要求转变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二)强化师德教育,提高高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

教师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人才的培养最终必须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施中得以实现。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力量,他们自身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决定着高校的进步和发展。师德师风教育是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水平,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强化师德教育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引导高校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武装思想与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拓宽知识面,使高校教师具有宽广厚实的专业知识,并把握专业知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指导学生学好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要加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现有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未知的新领域。

二是加强对高校教师道德素质的培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教师必须具有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坚守高尚情操,精于教书,勤于育人,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为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使其明确使命的神圣和责任的艰巨,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师德修养水平,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三)建立健全师德建设机制,为高校师德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合理、科学、强有力的制度是搞好一切工作的依靠和保证。只有师德建设制度完善健全,才会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但是在以往的师德建设中,我们更关注于高校教师个人的原因,而没有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制度建设上。我们要明确,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机制,并不是忽略个人的作用,而是从制度入手来分析制度对教师道德失范到底起什么作用,从而,不断调整政策和制度,通过政策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影响个人。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要通过加强职业规范与物质利益的联系,培养追求道德自律的氛围,从而提高教师的道德自觉性和道德水平。高校对师德和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出国进修和学术梯队选拔等方面优先考虑。有关部门对在教书育人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特殊津贴。

二是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建立科学的、可操作的师德评估指标体系,并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系统内以及相关人员中对照指标体系对教师进行定性和定量考察评测。对教师的考核应突出教书育人的实绩,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要将师德建设与教师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把师德要求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

三是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摒弃重师术、轻师德的做法,对违反师德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和相应的处罚,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坚决实行“一要否决制”。

高校师德的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师德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紧急任务。高校必须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师德建设机制,确保师德水平取得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余仰涛,杨燕.高校师德建设必须与教师队伍发展趋势相适应[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66-69.

[2]王志民.高校师德建设琐谈[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16(3): 76-79.

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范文4

[关键词]高校;以人为本;学风建设

学风是一种治学精神,一种育人氛围,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大学教育理念、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大学生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学风建设历来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着力挖掘影响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切实加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体系,努力完善优良学风的环境机制,既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分析

(1)学生层面。当前高校整体学风状况向好,学生在求知、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愿望强烈,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刻苦认真,注重全面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学生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过多考虑个人利益,学习动机功利化;自我约束能力不强;职业发展规划意识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计划性;学习态度不端正,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学生逃课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时存在侥幸心理,作弊现象屡禁不止;部分学生缺乏“争先、评优”的意识,对待学习成绩总报以无所谓的态度,在学习上没有激情,缺乏主动性。(2)教师层面。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对教书育人工作认真投入,课堂管理较为严格,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对学生课后辅导和相互沟通等方面有待加强;作为处在教育工作一线的学生工作队伍,从总体上看各高校学生管理考核制度较为完善,实施效果明显,团学活动特色突出,但在如何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程度、提升各类学生活动的层次品味以及以就业为导向有效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三课堂等问题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提高。(3)学校管理层面。各高校总体来讲在学生管理考核制度较为完善,实施效果明显,团学活动特色突出。但在如何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程度、提升各类学生活动的层次品味以及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有效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三课堂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各高校还存在学风状况两极分化的现象,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大部分本科院校学生和专科院校统招学生的整体学风氛围较好,学习自律性较高,组织纪律观念较强,学生考证过级、课余自学等行为较普遍。相对来讲,专科院校“两年制分段教育”学生、“五年一贯制”学生以及二级软件学院等录取分数相对较低的学生等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不高,纪律较为涣散,学习目标性、计划性不强,而功利性思想较为严重,与本科院校学生和专科院校统招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反差。

二、影响高校学风建设制约因素分析

(1)内部制约因素。内部因素是校内对学风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管理因素(学校管理、专业设置、课堂管理和课程考试等),教师因素(教师魅力和教师专业技术),学生因素(学生自身),这三个因素对学风产生了重要影响,三大因素的自身内在动力形成学风。但是,这些自身动力如果受到外界影响或相互作用,将对学风就会产生重要影响。学生和教师的相互认同力,推动学风的发展。相互认同力越高,对学风的推动力却强;过来说,相互间认同力越低,对学风的推动力越弱,甚至起反作用。学生因素和管理因素之间的认同约束力,推动学风的发展。管理对学生的约束力有效时,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学生对管理的认同力越强,对学风的推动作用也越大。调查发现有43.3%学生认为影响学风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是“学生自身(如学习动机、态度、纪律等)”,其次是“学习氛围和周围环境”。由此可见,学生能够意识到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自身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关系到学风的好坏,此外学生也渴望以浓郁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来带动自身学风的提高。(2)外部制约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两个方面。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就业压力和企业用人标准,这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从而产生良好学风。家庭环境主要是指父母对学生发展成才的期望,这促使学生在行为上积极学习,营造良好的学风。学风建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表示“就业压力”、“父母期望”是影响到自己学习动力的重要原因的分别占到了82.6%和82.0%。尤其是受就业压力等社会状况的影响,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信心,缺少认同。一些同学学习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高;一些同学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不安心,有厌学情绪;部分同学心理承受能力差,出现各种思想或心理问题。因此,外部因素也间接对学风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学风建设“以人为本”中的“人”,可以看作是我们工作领域中鲜活的对象即学生;“本”就是学生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加强学风建设,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理解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一切工作都要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以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优越环境和良好条件,最终实现学生内心和外在的和谐发展。(1)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标本兼治。往往我们抓学风建设就是通过制度的建立、条例的完善,规范学生、加强纪律管理,以致最终形成无迟到、旷课等层面的学风,没有把学风建设从基础性的纪律规范层面上升到提高专业学习氛围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层面上来营造学风。这种围绕纪律管理、制度规范、监督监管层面的学风只是学风建设的初端,只是停留在“治标”的层面上。学风建设的关键应该是“治本”,“治本”就是要立足专业特点、尊重学生个性,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做文章;围绕专业教学改革和转变教风做文章;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做文章做文章。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全面性的学风建设,探索构建“正面引导、治本为主,严格管理、指标为辅,营造环境、标本兼治”的学风建设大格局。(2)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刚柔并济。就学生工作而言,学风建设应坚持“两手抓”,既要注重“刚”的管理与监督,又要注重“柔”性的教育与引导。当前,我们对学生的管理注重“刚”性,而“柔”性不够。在制度建设和管理中缺乏人文关怀,简单地强调管住,缺乏必要的尊重和理解。对于学生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主要标准是成绩,不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充分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因此,我们一方面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注重“刚”性,做到依“法”制校,有制必依,执行必严,维护制度的导向性和严肃性。另一方面,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我们的管理考评机制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个体能力的积极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应采用引导性、激励性的人性化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应始终贯彻人性化理念,最大限度发挥学校教育功能,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成才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的教育,诚信教育、人格力量教育。只有“刚”“柔”齐抓、“刚”“柔”互补,才能达到较好的管理、服务育人的效果。(3)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其精髓在于注重学生的个体特点。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我们应该树立“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精髓,将其与学生的成才为本,以学生学习实际现状为本,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本辨证结合起来。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针对学生实际状况采用启发式、合作式、探讨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教育与管理过程中,要将学生管理的目标和重心转移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要以对学生的“爱”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分析和认识学生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认知习惯来设计、调整我们的教育方法,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思想疏导和人文关怀。再次,全面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围绕全方位育人的宗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专长,多渠道开展学生活动,以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心灵。最后,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与提升。要使学风建设落到实处,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要求与自觉行动,必须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树立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同时要注重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给学生创造自主的发展空间。(4)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课堂融合。第一,要坚持一、二、三课堂有机结合。要实现全程育人,全面设计学生培养过程的教育教学内容,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实习实训全面对接,第一课堂和第二、三课堂有机结合,要发挥第一课堂的带动、指导作用,第二、三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要注重其内涵的提升,激发其活力,吸引更多的老师、学生和企业都参与进来。应整合资源、统筹规划,以育人为根本,做到三个课堂目标一致、互相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第二,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结合。老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从“教书”来讲,就是要培养有能力有学问的贤才;从“育人”来讲,就是要塑造理想的人格。每位教师都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从科学知识、思想情感、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培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努力以其自身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第三,要坚持明确教师“课堂第一责任”的思想。课堂行为规范是学风建设的核心环节,许多不良学风都直接与课堂行为规范相关。应明确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与管理中“第一责任人”的地位,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来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与管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发生在课堂的不良学风行为要主动加以制止和批评,并将学生的课堂行为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并要及时将课堂情况向辅导员反馈联系。第四,要坚持校内外课堂协调发展。重视校企合作,鼓励支持企业进校园、教师和学生进企业,组建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把校企合作与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增强办学实力等工作结合起来,建构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基地,从而实现双方优势资源互补,合作共赢。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本质体现,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也是学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风建设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方面需要,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才能凝聚教、学、管及环境的合力,才能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王丽杰,赵靖.如何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0)

[2]徐婷.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方法体系研究[J].理论探讨.2009(12)

[3]居世宾.加强学风建设,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科技信息.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