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调控宏观经济的基本手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调控宏观经济的基本手段范文1
关键词:经济信息 经济管理 宏观经济 管理目标
宏观经济的管理目标主要是围绕着我国的政府机构而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政府机构的经济进行管理,为完成经济管理的任务所达到的一个预期效果。宏观经济管理的各项管理政策和目标,都能够有效的帮助社会和国政的稳定发展,促进科技时代的开发,大大的提高了国民的物质文化和消费水平。宏观经济的管理目标主要由以下几个内容组成:
一、经济信息的宏观管理目标
宏观管理的目标是依据各项经济信息才能制定出稳定的目标,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目标也包含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等等,而经济信息也存在着多个方面,要想稳定经济目标,要注意很多个方面,也必须从平衡外汇收入和开支、经济总量的平衡、以及稳定的物价这三方面重点分析。
(一)国际收入和开支
货币的流通在国际上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经济交易,是对他国的一个文化交流。随着货币对外开放的政策实施开始,我国的大量的经济对外的流通量也不断增大,促使国际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的经济关系也随之改变。从而也有效的稳定了国际收入和开支的均衡也保持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久而久之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际收支有着必然的联系,制约着相互的经济平衡。
(二)经济总量平衡
经济总量平衡的主要是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量平衡,在结构上在总量上都要达到基本平衡。在一定时期内,国外需求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天平平衡。对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平衡称之为总量平衡。另外,结构平衡指的是消费物质与消费需求的平衡,投资数与投资需求的平衡。宏观经济调控中,主要矛盾是总量的平衡度。矛盾是问题的关键,想要国家经济的平衡,要抓住主要矛盾,保持主要矛盾的平衡性,才能调控国家经济的天平。把这个主要矛盾的总量控制抓住,就不会有太大的经济波动。想要创造一个健康的宏观经济环境,引导国民经济的健康运作,就要控制住主要矛盾。可以从我国最近一段时间内分析经济数据,抓住其关键点,并且知道我国的总需量差率要控制在哪个度上才是最好的,最有益于创造合理顺畅的宏观经济。
(三)稳定的物价
通常所说的物价其实就是指生产价格,而生产价格是由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加上社会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生产价格就死价值的转化形态。稳定的物价主要包括三点:第一,稳定的物价总水平;第二,物价波动的幅度要根据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的稳定;第三,物价的消费品的稳定波动。物价总指数是衡量物价总水平的稳定的主要指标,要保持物价水平的稳定,就是要保持物价总指数的平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物价总价经济的不稳定。所以物价总指数在上升和下降的时候,各种消费品的价格在变化中,必须要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这样才会有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有利于价格体系的改革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上涨的幅度和下降的幅度,都要在国家和社会可容忍的范围之内。
二、经济信息的影响
经济信息的管理不仅能稳定整个国家经济并且能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不断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影响投资规模
投资规模是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而经济信息是影响投资规模的关键。二者相互影响,互相补充。适度的投资规模需要考虑一定时期内的经济信息的影响,也能够满足国家一定的经济增长的需要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
通过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发挥最有效的作用。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在社会上,可以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人们所拥有的资源也都是有限的,所以这一点,必须要求资源的合理利用化。在宏观经济的管理下,市场经济存在着自身的一定的缺陷性,市场调节也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政府需要通过经济的调控下,合理调配资源的配置。
三、宏观经济管理的效益目标
经济信息管理的目标是追求宏观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的主要表现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国民总值的增长或者是国家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总体上。它是指各个环节、各个经济部门的总和。 整体是局部的总和,但是有时候局部的总和的提高比并不会提高整体。他在很多情况下,存在着很多的矛盾。国家政府在这种情况下,运用一定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使局部和总体达到统一的平衡。在经济的发展中,经济信息对整个国家社会效益都有一定作用的影响,在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中,经济信息造成的一些经济行为也都会对国家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影响。这就像是“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相互影响的例子一样。它既可以产生正面的社会效益,自然也就会产生负面的经济效益。好的宏观经济管理不仅产生好的经济效益,也会产生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得到了良好的体现,那么生态效益也会随之紧跟着发展和稳定。这几个效益在不同的程度与方向上也都影响着宏观经济效益目标的完成,要做到互相促进与发展,相辅相成。
四、结论
经济信息决策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宏观经济的管理是取决于经济信息的。在总体上,宏观经济的目标反映了我国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实际上,在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中由于很多原因和条件的限制,无法呈现出完美性。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时候,要结合我国国情,顺应我国国情的发展需要,符合客观的发展规律,坚持原则,制定出适应本国发展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要做到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国家必须认真实施贯彻执行,落实目标责任等等。实现真正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顺应国家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01]王利来.《宏观经济的管理与效益》[M].湘潭教育出版社,1998
调控宏观经济的基本手段范文2
虽然在宏观经济管理下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也要看到近些年来市场竞争激烈,恶性竞争不断出现,市场环境收到冲击,市场秩序出现紊乱、新科技产品充斥市场但相关管理标准和准入制度缺乏等一系列新的现象。市场在调节经济时往往是滞后和被动的。借助网络和媒体的力量进行创新行管理有利于弥补市场缺陷,强化管理力度以及舆论影响力。在传统的经济、法律以及政策手段上进行创新也会使宏观经济管理简便易行,为市场和社会所接受。
二、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性理念和对策
(一)创新性理念
1.目标创新
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是政府所要达到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理想目标,决定着管理的内容和工作方向,也是评价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最重要的依据。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的管理目标也要随之变化。经济过热时以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为目标,经济下滑时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为目标。观察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态势,目标首先是保持经济总量基本平衡然后再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与升级。另外,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逐年上升,居民消费行为渐趋成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加快,合理控制投资增长速度成为保持平衡的关键。
2.主客体创
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本质是政府组织机构。对管理主体创新就是对政府组织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创新。组织创新就是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改革政府职能和工作效率。主要在监管市场运行和维护市场秩序方面保持政企分开、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权责一致,明确部门分工和职能分配,加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调整专业经济部门,创新执法监管方式,可适当发展社会中介组织。还要尽量降低工作成本,以最少的部门和人员完成既定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及对市场新变化的敏感度,提高服务质量。
3.管理手段创
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是政府采取的所有能够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手段,包括软件方法、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硬件方法有各种传媒和网络等。对管理手段的创新决定着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发挥的水平和管理能否收到成效。
(二)新形势下宏观经济管理
1.经济管理规范和准绳
新形势下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创新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规范和准绳,任何创新性手段的使用都离不开法律的依据和约束,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强化法律地位是最重要的前提。但是法律手段或行政手段也可以适当的借助其他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以适应新的需求。这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2.管理手段创新
主要是利用网络和高科技产品,进行电子化政府建设,加快政府管理的网络化,建立政府网站并进行专业化管理,推进宏观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将政府工作透明化和人性化,对宏观经济管理实现智能化管理和高效管理。
3.创新性对策--平衡积分卡
由于我国目前的公共管理中存在着诸如机构庞大、冗员、运行成本过高、盲目投资公共项目等问题。这些在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中也不乏存在,对宏观经济的协调和管理是一种阻碍。引入平衡积分卡制度,能够有效的进行政绩评估。而且平衡积分卡涉及到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多方面的转变,它对管理组织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有巨大的作用。
三、结语
调控宏观经济的基本手段范文3
第一,是否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一个企业、公司,它的范围再大,产值再高,但它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属微观经济范畴。而县、乡的经济,它的范围再小,产值再低,由于它不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因而属宏观经济范畴。在旧的体制下国家直接经营企业,国家统负盈亏,企业实际上是国家政府部门的附属物,而全国实际上也是一个大企业,也就很难区分宏观与微观经济。第二,是否是经济总体。一般说宏观经济表现为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总体,而微观经济则表现为一定的经济个体或经济系统要素。据此,不难得出结论,宏观经济就是指一定范围的经济总体及其总体运行。其外延包括整个国民经济总体、地区、城市、部门、县、乡镇总体等。微观经济则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及其活动,其外延包括企业、公司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基本经济单位。因此,单从管理主体方面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凡是国家政府机构发挥其应有的经济职能所进行的管理则是宏观经济管理。这一点也是划分宏观、微观经济管理的显著标志之一。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宏观经济管理就是国家各级政府部门为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大体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经济效益,对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总体及其运行所进行的规划、调节、监督和服务等过程。在这里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是宏观管理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总体及其运行是它的客体,取得较好经济效益是目的。规划、调节、监督、服务则是它应发挥的主要经济职能。
二、理解、掌握宏观经济管理的本质特征
综观我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包含了两个基本方面:即一是要坚持搞活企业,搞活微观经济;二是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这两个基本方面是相互统一、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国民经济就不能协调稳定地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就不能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管理体系,这是由它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首先与微观经济管理相比,它的特点主要是:(1)管理主体的行政性;(2)管理客体的总体性;(3)管理方式的间接性;(4)所需信息的综合性;(5)管理目标的全局性。其次,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与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也有本质不同,主要表现在:(1)指导思想不同;(2)管理主体与客体不同;(3)管理内容不同;(4)管理方式不同;(5)管理目的不同。总之,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宏观经济体系不同于过去的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系,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且在指导思想、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从指导思想上说,传统的国民经济管理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产品经济基础上的,而宏观调控体系则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力求做到计划与市场即价值规律调节的统一。从管理的内容上看宏观调控体系则以政企职责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开为前提,而传统的国民经济管理则混淆一起,统包统揽。宏观调控体系的着眼点主要放在国家政府部门以对整个宏观经济的长远和全局发展进行规划、调节监督和服务上。从管理方法上看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主要运用间接管理的方式,运用指导性计划和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的方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间接的调节和引导,而传统的国民经济管理则运用直接管理,指令性计划、行政手段为主的方法进行直接的全面的控制。
三、完善探索实现经济管理结构规律
调控宏观经济的基本手段范文4
【关键词】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稳定;IS-LM模型
中图分类号:F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033-02
一、引言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目前政府最常采用的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两大经济手段。二者从通过对利息率、国民收人和投资来影响市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以实现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作为一国宏观经济调控主要的两项工具,两者之间的合理搭配使用对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物价平稳、充分就业和收入公平等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结合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如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等,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①。
(一)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两种政策的结合
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的调控任务一般由货币政策来完成,因为货币政策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来促进经济增长,可以通过稳定币值创造良好的经济增长环境,中央银行可以灵活多样的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微汨;而财政政策具有强有力的税收政策杠杆,能够调节企业利润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在市场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市场的缺乏更多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去拾遗补阙。如在经济过热时期,要通过紧缩型货币政策使经济迅速降温,而在经济不景气的萧条时期,则要更多地倚重于积极宽松的财政政策的强刺激作用才能拉动经济的增长。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②。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二)同经济条件下而两种政策的选择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都能产生影响,在经济过热、需求过旺的经济时期,政府一般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消除经济中的"泡沫",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加强税收征管和压缩固定资产支出等手段来调节投资和消费③;而货币政策则主要是通过收紧银根、提高利率等政策工具来回笼货币,减少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由于该政策作用平缓,不会造成经济大起大落,所以,这一时期效果优于财政政策,因而在政策手段的运用上是以货币政策为主,财政政策为辅④。在经济不景气、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往往需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的增长。通常财政政策主要侧重于投资需求,通过扩大目债发行和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来影响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从而刺激投资需求迅速增长。而货币政策则主要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信贷规模和种类以及降低利率等手段来刺激投资和消费,并可以通过汇价、利率手段影响出口需求。这一时期由于财政政策作用的直接性、政策性,其效果明显优于货币政策,因而通常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进行调节⑤。
调控宏观经济的基本手段范文5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这次利率调整是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也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组成部分。他还说,尽管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各界人士意见不一,但在这次宏观调控过程中,国务院一直都非常强调要发挥好利率政策的杠杆作用。对于利率调整的决策依据,周小川表示,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都并非央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整的主要参考因素。此外存款下降、资金体外循环的因素也并非利率调整的决定性因素。至于外汇流入增加带来的人民币占款问题,周小川认为,仍在中国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周小川总结称,判断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主要还是要看整个宏观经济的走势,包括看CPI和PPI这样的指标。另外,央行比较关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于此次利率调整的影响,周小川表示,这次利率调整刚发生半个月,政策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同时,央行要积极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对这次利率调整政策的消化,尤其是加快推进微观机制改革。
郎咸平:人民币升值的口子绝不能开
“人民币一旦升值一次,就极可能升值两次,后果将是极具破坏性的。这个口子不能开,否则会越撕越大。”郎咸平近日表示。曾在世界银行担任公司治理顾问的郎咸平对国际“热钱”对人民币的狙击忧心忡忡。郎咸平是强烈警惕国际“热钱”的华人学者。国际“热钱”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套利机会觊觎已久。2003年6月,郎咸平就曾指出,为炒作人民币而流入中国的“热钱”高达500亿至600亿元,这批“热钱”主要来自美国和日本。美国和日本是去年要求人民币升值呼声最高的两个国家。此次“热钱”卷土重来,郎咸平甚至建议人民币应先贬值2%一段时间,再恢复现有汇率,以此逼退“热钱”。
唐双宁:宏观调控不宜再出台新总量控制政策
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评点宏观调控,指出目前的宏观调控,一要巩固已取得的宏观调控成果,不宜出台新的总量控制的政策。同时,密切关注国民经济发展走势,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前瞻性,保持灵活性、务实性,提高商业银行自主审贷、自担风险能力,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积极的货币信贷环境。二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支持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发展。三要在信贷投放上做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工作。他认为当前的宏观调控主要具有以下的特点,见事早,方式新,针对性强,震动小,见效快,影响深。四要充分认识到宏观调控成果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基础还不够稳固,要保持警惕,防止反弹,特别是采取得力措施防止投资领域盲目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五要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六要注意防范宏观调控中由于项目停建、缓建所带来的新的银行风险,严防新的不良贷款。
调控宏观经济的基本手段范文6
关键词: 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模型
1引言
土地是重要的的社会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土地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要防止开发商囤地,必须从土地供应的源头上进行调控[1]。编制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可以有效的规范土地市场、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有效调控宏观经济的运行。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建设用地供应模型,以满足每年编制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需要。
2 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
编制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等多个复杂的系统,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除了需要一些政策、法律法规的约束外,还需要定量化模型系统的支持。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模型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它必须是建立在对区域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客观评价和建设用地供需调查分析基础上的,在形式上,表现为不同数学模型的有机综合。 从目前国内供地模型的发展上,可供借鉴的内容很少。特别是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模型所涉及的系统是高度的非线性系统,要对这样的系统进行常规数据处理,需要长时期、多周期的经验数据和统计数据,有完备的理想化的历史资料。由于我国对土地资源规范系统的管理时间还比较短,以上数据是缺乏的。
通过比较筛选,在建设用地供需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借助网络预测和经济发展景气指数分析,建立了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模型,其基本思路是,在建设用地可供量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预测建设用地需求量,通过建立经济发展景气指数模型,对经济发展景气度作出判断,经过特殊因素修正之后,确定年度建设用地供应量。
3建设用地年度供应模型建立
3.1经济发展景气指数模型
对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正确判断是合理确定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规模的基础,因此,需要对当前城市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对未来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进行预测,为土地供应量的调整方向提供依据。模型的建立是以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供应相互协调为核心,以经济高速发展的持久性、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持续性、土地供应的稳定性为内容,以整个宏观经济系统的运行过程为对象,在经济理论、系统论等理论指导下,通过科学的景气分析方法,对土地供应与宏观经济发展的协调过程进行监测,为确定预测年度土地供应数量提供科学的依据。
为了实现土地供应与宏观经济的紧密结合,可以选用地区生产总值、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建成区土地面积等指标作为经济景气指标。以可获得完整的统计数据年度为基期年,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年作为目标年,以国民经济发展发展规划、计划目标以及城市建设目标为基准参照系。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划分各指标因子景气指数区间及判断指标。
3.2建设用地需求模型
建设用地的年度实际需求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只有采用定量和半定量的方法,才能进行科学的预测。在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的基础上,辅以其他修正项建立建设用地需求模型:S需求=M1+M 2+ M3
其中S需求为年度建设用地需求量;M1为需求分析预测值;M 2为待定的重点项目建设用地;M3为潜在需求量,M3=C×η(C为年度可供新增建设用地总量;η:潜在用地需求系数)。
建设用地需求预测值是在建设用地需求调查与模型预测的基础上综合确定的。在部门上报项目的方式预测的建设用地需求量基础上以科学的模型对该数据予以修正。选择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建成区面积、建设用地年度供应量等因子作为特征因子,采用BP网络分析模型进行预测分析。
3.3建设用地供应模型
建设用地供给量受资源总量、建设用地需求量、供地饱和率以及宏观经济发展的制约。
当建设用地需求量小于土地资源总量,则有:Q供给=S需求×(1+α)。其中Q供给为建设用地供给量;S需求为建设用地需求量;α为建设用地供应协调系数。当建设用地需求量大于年度土地资源总量,则有:Q供给=C总量×(1+α)。其中C总量为年度可供土地资源总量。
当经济发展正常时,α=0;当景气指数>0时,α
K=(min+αmax)/(ij+ αmax)经变换后得: α= | min-K | /max(1- K);
1n
其中= ∑(i)
n i=1
max=max max[(1),(2),…,(n)];min=min min[(1),(2),…,(n)] ;为计算年与正常年对应指标的差值,K为分辨系数,其作用在于提高α的差异显著性。K∈(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