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教学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科学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科学教学总结

幼儿科学教学总结范文1

关键词:幼儿教学;科学探究;提问方式;提问策略

众所周知,教师提问是在幼儿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行为。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科学有效的提问策略,不仅可以保证教育目标的顺利落实,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幼儿自主建构科学探究的学习策略。因而,教师行之有效的提问策略在实现幼儿科学教育根本目标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这个问题前期的研究及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实施的现状表明,幼儿教师普遍存在提问认知不足、提问设计不恰当、提问策略把握不准等问题。因此,深入探讨和分析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提问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教师提问方式的选择

1.情境性提问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对生活情境的思考,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创设合适合理的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自主体会和感受。情境性提问可以引导幼儿借助以往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结合实际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适时进行提问,让幼儿“身临其境”进行联想和想象。

2.概括性提问

科学探究活动一方面要帮助幼儿学到科学知识,帮助幼儿提高综合归纳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幼儿逐步掌握科学的总结和提炼方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需要设计出一些具有概括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进行适当的思考、归纳和总结,以帮助幼儿将科学探究活动中获取的经验慢慢转化为科学概念,促进幼儿的具体直观性思维慢慢向抽象概括性思维发展。

3.发散性提问

发散性提问是指拓展幼儿想象的空间,这种提问方式不限定问题的答案,能够培养幼儿的独创性、变通性和精密性。教师要为幼儿提供科学思考的路径,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幼儿从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教师采用发散性的提问可以让幼儿充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无限的想象空间里尽情翱翔,促进幼儿开启思维想象的大门。

4.层次性提问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设计的提问要做到层次清晰,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以幼儿熟知的小知识为起点,然后通过层次性的提问逐步加深难度,扩展幼儿知识面,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寻找答案。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提问内容一定要注意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到抽象、由此及彼的过渡,使整个过程结构严谨、架构完整,增强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师提问策略的优化

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要促进幼儿科学学习的效果,达到提升幼儿科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教师提问策略的优化是关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转变观念,摒弃高高在上的“霸权地位”,注重与幼儿之间的“平等对话”,努力为幼儿创造一种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让不同层次的幼儿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使幼儿乐于学习,鼓励幼儿主动探索,引导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提问不能仅仅只关注幼儿知识量上的增多,更为重要的是要促进其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提问应灵活多样,通过不同的问题让幼儿在理解中促进知识经验的增长,当然提问过程中要保持适当的问题难度。教师还要加强课前教学预设,尊重幼儿的问题生成,用发展的思维处理预设生成的问题。

3.合理安排提问的对象

由于幼儿个体性差异,教师先要根据提问对象的性格、知识基础等来分层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根据问题的层级和梯度,请比较自信、发展较快的幼儿回答稍难的问题;请较缺乏自信、需要鼓励的幼儿回答稍容易的问题,兼顾不同层次幼儿的需求,让大家一起成长。此外,教师还应注意把握好集体问题和个人问题的难易分布度,激发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

4.把握提问的语言艺术

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时使用的语言应该简单、准确、亲切。教师发问时要从实际出发,站在幼儿的语境角度,注意发问的语气,充分融入幼儿的语境中去。幼儿教师要围绕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重难点,在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启发和点拨,循序渐进地将幼儿诱导到设定的问题中,并要求阐明自身的观点,要尽量避免简单、呆板、形式化的提问。例如,在“观察可爱的小鸭子”的科学活动中,可以这样设计循序渐进的提问:小朋友们,小鸭子多么可爱呀!我们来看看,小鸭子的头上有什么呀?小鸭子的身上有什么呢?小鸭子身体下边又有什么呢?等等。教师还要及时对幼儿的回答做出评价,肯定正确的观点,巧妙地纠正错误观点,激发幼儿再次思考。

总之,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如何有效地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准确、恰当的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幼儿教师要不断探究有效提问策略的运用,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云艳.幼儿园教学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马瞬琴.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设计[J].学前教育研究,2010(1).

幼儿科学教学总结范文2

关键词:活教育;启示;意义;科学教育

 

一、引言

“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它充分体现了陈鹤琴立足国情、放眼世界的中国化新教育创造精神。而“活教育”课程理论是“活教育”思想的核心理论,它不仅是我国幼儿园课程中国化、科学化的宝贵遗产,而且对于今天中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影响深远。他提出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我们的活教材,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有许多应用,笔者在实习中对此很有兴趣,因此笔者选择“活教育思想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作为本次研究内容。

通过对陈鹤琴“活教育”课程理论的研究分析,借鉴陈鹤琴“活教育”课程理论,促使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幼儿园科学教育该如何实施,为当今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解决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活教育”,是由陈鹤琴先生一手创立的,其灵魂是“活”,核心是“做”。他反对没有人性的、死读书的死教育,所以他提出了“活教育”理论,希望改善当代的教育现状,这种全新的教育观对旧教育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它是陈鹤琴从事学前教育多年的经验和总结,理论基础也很深厚,对我国幼儿教育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幼儿科学教育”, 所谓幼儿科学教育其实就是指在孩子还是幼儿的时候对其进行的科学的教育,要注意的是这个词的关键点是幼儿而不是其他的人群所以必须是幼儿能接受的方式,而科学呢只的是要用正确的方式,而且要做到循序渐进。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当前,关于国内对于科学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继而,也出现了不少理论。

1、关于活教育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中的课程论对于我们幼儿科学教育方面,有着很深的教育意义,他提出我国幼儿教育的三大目标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在幼儿科学教育中他主张让幼儿自己去做,去实践了解,他在他提出的17条原则中指出:凡是儿童能做的让他自己做,让他自己去接触了解。

2、杜威“儿童中心论”

杜威先生对于旧教育中的科学教育持有批判态度,他指出旧教育对于新时期幼儿教育的不足,不利于幼儿科学有效的成长发展,所以他提出要让幼儿“从做中学”。他认为仅仅让儿童从书本和教师口中获得经验是远远不足的,要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去操作,这样幼儿获得的经验才能更加深刻。

 

三、“活教育” 思想的主要内容

“活教育”思想,其核心就是“活”,现当代的教育都是相当的死板,只有活教育才能使幼儿有更好的发展。“活教育”包括: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和17条教学原则和13条训育原则。它不仅是陈先生长期教育实践总结,还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中西文化教育思想融合的产物。

(一)活教育的目的论

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人?为什么讲做人呢,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做人。这个“做人”的“人”是广义的,我们身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先做好这个中国人。中国的社会性质与其他国家的不同,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们也要认清社会性质,做一个“现代中国人”。

(二)“活教育”的方法论

即“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与死教育不同,传统的死教育可以说是“教师讲,学生听”,儿童处于机械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得到的知识也是间接的,都是从书本中得知的,是前人的经验总结,这些对于孩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实践出真知,这样孩子对于他们得到的知识,了解的知识才能够更加透彻,掌握的更加牢固。

(三)“活教育”课程论

即“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传统的“死教育”都是让儿童直接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书本上获取的知识是间接的、死板的,所以应该让儿童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大自然与大社会中获取知识是活的、直接的。陈鹤琴指出,课程是整体的,连贯的,他反对分科教学,提倡综合的单元式教学,主张游戏式的教学模式,就是把各科与各项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该研究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

1、角色游戏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2、如何对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进行指导?

3、该研究在实践中可以提供那些帮助?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观察法具有真实性,通过直接观察来获取资料,不需要其他的中间环节,同时观察法具有及时性,可以及时的捕捉到正在发生的现象。本研究以T园的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在幼儿教师的日常教育行为进行观察。

2、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法能在短时间同时调查很多对象,获取大量资料,并能对资料进行量化处理,经济省时。本研究以Q园的小班群体幼儿为调查对象,通过访谈、问卷点差、面谈等多种途径进行调查。

(三)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Q园小(四)班52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7人,女生25人,探究时长为3个月。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此次研究我发现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在下文中我将对此进行一一分析。

(一)轻视幼儿科学教育,偏重知识教育

通过在与其他同学的谈话调查时我发现,在W同学所实习的F园中,日常教学活动中根本不存在科学教育,对幼儿进行的只是单一的知识教育,甚至是提前渗透了小学教育的内容,这种做法是很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的,容易造成幼儿的片面性发展,违背了幼儿全面发展教育。陈鹤琴在活教育的课程论中提出的“五指活动”,意在让幼儿进行全方面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单一的发展。

(二)教师教、幼儿听,缺少实践

笔者在T园实习的经历中发现,幼儿教师上课所采用的形式基本为“教师做、幼儿听”,并不会让幼儿自己去动手操作实践,幼儿所获得的仅仅是单一的口头经验,并不能去亲身体会。“活教育”的方法论中指出要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其核心就是这个“做”字,而该园的幼儿教师并没有让幼儿去“做”,去实践操作,仅仅就是做给幼儿看,甚至是单一的口头传授,幼儿不能够实践操作、亲身体验,获得的经验也是不深刻的。

(三)教育内容的选择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经验

幼儿教师在课程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经验,所授内容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很难理解教育的内容。有时仅仅提供书本给幼儿进行学习,幼儿阶段所识汉字十分稀少,更不要说直接给他们书本供他们学习了。“活教育”课程论中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我们应当让幼儿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让他们在接触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六、“活教育”理论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笔者针对教师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不偏重单方面的教育,注重全面发展教育

日常教学活动中,不能单方面的进行某一方面的教育,要结合多方面的元素,不能过分偏重知识教育,从而忽视了幼儿的全面发展。课程设计中要多领域渗透,课前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做好幼儿的全面发展。将陈鹤琴的“五指活动”灵活的运用到日常教学中。

(二)让幼儿去操作实践

平时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简简单单的做给幼儿去看,更不能去单一的口头传授,要多让幼儿去感受,去操作,这样幼儿获得的经验才是直观的,全面的。要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做”中去获得知识经验,让幼儿去直接感知、实践操作、亲身体验。

(三)教育内容选择恰当

在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年龄特点来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教育内容,这样更有利于幼儿理解,在教师的授课方面也变得更加简单,不会那么复杂。要将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我们的活教材。

(四)提供合适的活动材料

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是必须的,活动材料准备不充分会造成幼儿的消极等待现象,授课的效率将大打折扣。同时活动的材料还要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要让幼儿对它感兴趣,喜欢去做,千万不能让幼儿厌恶。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师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朱家雄,国际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陈秀云,陈一飞编,陈鹤琴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陈幸军,幼儿教育学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5]陈静,陈鹤琴教育思想对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启示[J].北京:早期教育教科研,2011.

幼儿科学教学总结范文3

在此,我们就对本教材在理论基础、学术发 展方面的认识和受到的启发作一叙述,与同道 交流,以进一步促进中医儿科学的教材建设和 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共 同为中医儿科学以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而努 力。

1 突出中医传统特色,中医理论基础坚实

   教书育人,知识传承,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发挥独立思考的能 力,增长灵活运用知识、技能的本领。为此,打 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至关重要。在我们的本科教 育中,重视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已成为明 确的目标。本教材围绕这一目标和要求,十分 重视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全面系 统、详实准确地介绍了中医儿科学基本理论,即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以中医儿科学‘五脏证 治”体系为中心;以外感、乳食、情志、脏腑虚实 等论述小儿疾病的病因病机;四诊合参以望为 主诊查小儿疾病;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审证 求因论疾治病;用四气五味、脏腑归经、制方选 药、内治外治处理各类儿科疾病。充分体现中 医思维方法,运用我国传统的诊治手段处理儿 科疾病,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中医儿科学理论 及防病治病方法的能力。

例如:教材介绍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即吴鞠通言: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概括地说明了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机体 脏腑的形态未曾成熟各种生理功能未曾健全。 脏腑柔弱,对病邪侵袭、药物攻伐的抵抗和耐受 能力都较低。小儿的脏腑娇嫩,虽是指小儿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但其中又以肺、脾、 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因此,相对于小儿的生长 发育需求,经常会出现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 常虚的特点。形气未充,又常常表现为五脏六 腑的功能状况不够稳定、未曾完善。如肺主气, 司呼吸,肺气未充,表现为呼吸不匀、息数较促, 容易感冒、咳喘;脾主运化,脾气未充,运化未 健,表现为食宜细软,饮食不知自节,易患积滞、 厌食、吐泻;肾藏精,主水,司二便,肾气未充,表 现为婴幼儿二便不能自控或自控能力较弱,且 青春期前女孩无月事、男孩无“精气溢泻”。同 样,心、肝二脏也未曾充盛,功能未健。心主神 明、血脉,小儿心气未充,表现为脉数易乱、易发 惊悸。肝主疏泄、主风,小儿肝气未充,经筋刚 柔未济,表现为好动,易发惊惕、抽风。小儿生 理的另一特点是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即《颅囟 经》所谓“纯阳”学说。“纯”指小儿先天所禀的 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犹 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生机勃勃。 都是对传统中医儿科理论的准确阐释。

再如分析小儿疾病的病因特点为外感、乳 食、先天、情志因素。诊法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 参,但因小儿不能正确表述病情,故四诊之中, 尤重望诊,望其神色、形态、苗窍、斑疹、二便、指 纹等,结合听声音、嗅气味、察二便、问病情、按 切诊等等。在处治疾病的方法上更是以整体观 点为指导,充分运用辨证论治、审证求因的方 法,对于各系统疾病普遍运用脏腑辨证、八纲辨 证等辨证方法辨证论治。如肺系疾病之咳嗽、 哮喘、肺炎喘嗽等,脾系疾病之呕吐、腹痛、厌 食、积滞、疳证等,心肝病证之汗证、夜啼、注意 力缺陷多动症等,肾系疾病之尿频、遗尿、五迟、 五软等。对于以感受外邪为主要病因的外感性 疾病如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猩红热、乙 脑等则运用卫气营血辨证和八纲、脏腑辨证相 结合辨证论治。在治疗中运用内治、外治或内 外并治的方法,介绍了经过历代医家证明确有 疗效的治法方剂,尤其是大量采用了张仲景、钱 乙、吴鞠通的经典名方,又荟萃当代医家的临床 。

     2 继承传统中医儿科学理论,创新认识优势病种

    本教材始终坚持继承传统中医儿科学理 论,论生理特点之“稚阴稚阳”学说和“纯阳”学 说,论生长发育之“变蒸学说”等;诊断之察指 纹、面部五色主病等;辨证之八纲辨证、脏腑辨 证等;治疗上除内治法外,擅长应用对小儿确有 疗效的熏洗法、擦拭法、热褽法、灌肠法、推拿、 针灸、拔罐法等外治疗法。通过教学,使同学们 充分认识和掌握中医儿科学基本理论和临床认 识与处理儿科疾病的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指 导临床实践。在此基础上,本教材较之以前的 教材,对有争议的一些传统理论进行了科学的 认识和甄别;对一些古代有病名而论述较少的疾病及随着时代变迁而新发生的疾病,在临床 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探讨和 总结,形成理法方药较全面的创新认识,丰富到 教学之中,既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又对应 用中医基本理论创新认识临床疾患做出了示 范。

例如,对于变蒸学说的论述。由于各家对 变蒸的认识历来不尽统一,造成学术论争不断。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小儿药证直诀》“脏腑 变生次第说”的理角解这里的脏腑当然不能简单 化地理解为解剖学脏器,而应从“藏象”学说去 认识;二是变蒸时到底有没有发热等症状。本 教材结合小儿生长发育特点和国外研究(如盖 泽尔氏的枢纽龄学说)佐证,认为变蒸是我国古 代医家在实际观察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的基础 上,运用数量极化思路加以归纳总结,进而提出 的一种婴幼儿生长发育呈周期性显著变化规律 的学说。认为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是 基本正确的,应予肯定。它还可以为我们今天 开展科研提供借鉴,如通过对现代中国儿童的 实际观察总结,编制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婴 幼儿智能发育评估系统,用于大规模筛选检查, 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服务。同时,以现代中国 正常婴幼儿智能发育水平与古籍中记载的当时 婴幼儿智能发育水平比较,还可以就我们这个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与其他教材相比,本教材的一大特色是在 现代科研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增添了对不少新 病种的中医药认识和处理方法。如新写入了中医治疗具有特色和确切疗效的病种 胎怯。

胎怯,指初生胎禀怯弱之证。本病为新生儿常 见病证之一,现代关于本病的中医研究报道鲜 见。胎怯总因先天未充而患,因而初生便见形 体瘦小,肌肉瘠薄,面无精光,身无血色,目无神 彩,啼哭无力,吮乳口软,毛发黄少等一系列虚 弱证象。认为本病成因总是由于父精不足,或 母体气血供养不充,胎儿在宫内所受滋育不及 所致。病属先天禀赋不足,五脏皆虚,而关键在 于肾脾两虚,治疗以补肾培元为基本法则,提出 用调元散、补肾地黄丸作为常用治疗方剂。开 创了现代胎怯辨证论治方法的先河。

又如对新时期产生或有新认识的中医优势 疾病的增补论述。如厌食、反复呼吸道感染、营 养性缺铁性贫血、多发性抽搐症、手足口病、性 早熟等,从概念、病因病机、诊断辨证到理法方 药的全面阐述,突出了中医药的临床特色。引 用现代研究成果论厌食,提出病因一为饮食不 节,喂养不当;二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三为多 病久病,伤害脾胃;四为暑湿熏蒸,脾阳失展;五 为环境变化,思虑伤脾。主要病机为脾运失健。 辨证分脾失健运、脾胃气虚和脾胃阴虚三证,常 用不换金正气散、异功散、养胃增液汤分别加减 变化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为在一段时间内反 复出现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 道感染。常见病因为禀赋不足,体质柔弱;喂养 不当,调护失宜;少见风日不耐风寒;用药不 当,损伤正气;正虚邪伏,遇感乃发。主要病机 为脏腑娇嫩,肌肤薄弱,藩篱疏松,卫外不固,邪 从外受,脏腑失调。分营卫失和邪毒留恋、脾肺 两虚气血不足及肾虚骨弱精血失充三种主要证 候辨证论治,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玉屏风散、 补肾地黄丸加减治疗等。这些都是使本课程教 学与时俱进、贴近现代临床的教学内容的充实。

     3启迪学习思路和方法,促进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发展

    在以教材为主结合教师讲授的教学过程 中,通过以上理论知识、辨证论治方法和现代科 研成果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训中医思维方式,启发对 中医儿科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增强探求新知, 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掌握基本理论的 基础上,密切联系儿科临床实际,分析思考,探 讨研究,不断丰富认识,拓展应用,对于学生将 来更快地适应临床需要,并可能成为创新型研 究人才建立良好的基础。

幼儿科学教学总结范文4

关键词:乡土资源;幼儿;科学实践;科学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幼儿园大都倾向于现代化科学教育,往往忽视我们身边最珍贵的乡土资源财富。还有一些教师以没有科学教育用具和科学教育课程为由,不开展幼儿科学实践活动。根据以上这些情况,我们应该先让教师改变科学教育观念。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育题材,教师应该利用这些有效的自然资源,使其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活教材”。那么,怎样开展幼儿科学实践活动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利用乡土资源环境,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大自然中丰富的事物为教师开展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优良的场所。幼儿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的思维是跳跃的,一成不变的在课堂教育会使他们产生厌倦心理,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有些孩子甚至会产生一些哭闹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幼儿走出教室,领略大自然的变化莫测,探索大自然种种有趣的现象,激发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例如,秋天到了,许多叶子都黄了,只有冬青的叶子是翠绿翠绿的,这时候,孩子的疑问就来了:“为什么所有的叶子都黄了,只有冬青的叶子还是绿色的呢?”这时,教师可以请幼儿拿出一片梧桐的叶子和一片冬青的叶子进行比较:比较两片树叶的外观,梧桐的叶子比较大,而且特别的薄,冬青的叶子比较小,而且特别厚,上面还有油油的一层东西,是不是这一层油油的东西在起着作用呢?我们可以来做个实验:拿两片相同的梧桐树叶,一片涂上蜡油,一片什么也不涂,一天过去了,那片涂了蜡油的树叶还是绿色的,而那片什么也不涂的~子却黄了。这样,我们就总结出来了:冬青常绿是因为叶子的表面有一层类似蜡油的东西在包裹着,使得它常年翠绿。通过这个例子,幼儿既能明白一些大自然中的奥秘,也能让孩子们对科学教育产生兴趣。通过把幼儿从“课堂”带到了“大自然”,他们获得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和探索自然奥秘的乐趣。

二、创立各种条件,培养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

为孩子创立各种有效的时间和空间是培养孩子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由于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成为经常性的活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乡土资源,在幼儿园分出一部分空间设立动物区和植物区,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带一些动植物的种子,让孩子们根据它们的生长环境探究他们的生长过程。

例如,春天到了,教师可以带回一些青蛙的卵放在动物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青蛙的卵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蝌蚪的,蝌蚪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小青蛙的。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培养了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又让幼儿懂得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教师还可以在教室内设置活动墙,贴上各种植物一步步成长的照片,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孩子对常见植物生长的了解,还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事物起源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让孩子的所学知识体现应有的价值

农村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环境,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这些有效的自然条件,组织幼儿进行科学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特点的、孩子们常见的、感兴趣的动植物、自然现象和风俗习惯等作为科学课程的补充内容,渗透到科学教育实践的课程中。

比如,小班:小蝌蚪找妈妈、下雪啦、秋天的树叶等;中班:各种各样的花、向日葵为什么围绕太阳转、水有几种形态等;大班:圣诞节做手工挂到圣诞树上、冬至组织孩子包饺子等。下雪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出去欣赏雪景,同时可以向孩子们提问:“水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雪?”教师可以将水的三种形态教给幼儿,水在零度以下会变成冰,冬天天气冷,所以夏天的雨就会变成雪飘了下来。诸如此类,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可以通过科学实践活动讲授给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季节性和地方性等特点,选择一些幼儿感兴趣的自然事物进行实践,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体现应有的价值。

总之,我们要改变单一的科学教育模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设立具有自己教学特色的科学实践活动。农村的自然环境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社会场所。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利用乡土资源设置一些专门的课程进行有效的教学。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让孩子们所学的知识体现应有的价值,让他们走近科学、了解科学、敬畏科学。

参考文献:

幼儿科学教学总结范文5

以北京科技大学幼儿园为例,1953年建园,2003年被认定为北京市“一级一类”幼儿园,2007年被认定为海淀区示范幼儿园。现有12个教学班,3个社区固定流动站,6个周末早教指导班。全园职工总数60人,带班教师学前大专以上学历现为93.3%。拥有各种适合于0-6岁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各种大型运动器械和教育设施及图书音像,教育环境安全、和谐、温馨。在建设和谐园所的过程中,以规范促建设,用特色创品牌,注重探索培育科学领域办园特色,不断推进幼儿园内涵发展。

一、创新管理理念,注重师资培养

在创建优质服务,营造和谐园所的进程中,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教育理念、管理理念以及教师的师德建设、职业能力培养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以人为本,目标管理与量化管理相结合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营造温馨和谐校园文化的前提。教育管理工作中,应注重通过情感触发、文化浸润等方式,从内心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创新性。在坚持依法办园的管理过程中,北科大幼儿园进一步尝试利用目标管理和量化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把琐碎的管理、教学、后勤保健工作等细化为可以量化监测的目标,规划到每个教职员工的日常工作当中。在管理方式上则采取制度管理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相并举的管理模式,积极营造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

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不是单纯的用金钱和奖励来驱使,而是注重教师归属、自我实现的需要,要以重视和满足职工的社会和心理需要为激励手段,通过沟通、谈心、帮扶、培训等工作中、生活上的关心,减轻教师工作的压力和厌倦,真正享受职业的快乐。作为幼儿园管理者,还要注重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要坚持因人而异、刚柔并济的原则。目前,北科大幼儿园的做法是:职工每月个人工作质量量化考核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班级工作每月班长会考核和园内考核小组考核结合,班组长每月考核采取班级工作量化管理“一票否定制”的方式对;员工年终奖金与每月绩效考核挂钩,“评优表彰”依据各类人员评优园级文件与学年获奖相结合;管理工作中制定了部门经理以上干部“下基层检查工作制度”,每周五下午行政干部碰头交流会,部门间交流开展工作情况,并查找问题、统一认识、制定措施。

(二)强化师资培养,促进个体发展

启动“十二五”期间幼儿园教师培养规划,指导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规划,引领教师做“智慧型、特色型、创新型”的教师。

1.推进师德建设

“爱心·诚心·耐心·创新”是我们教师工作的。爱心:对老师多一份关爱,对孩子多付出一份爱心;耐心:对老师多一份肯定,对孩子多一份耐心;诚心:对老师多一份信任,对家长多一份诚心;创新:鼓励教师教育形式不拘一格,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师德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每年开展优质服务月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由家长委员会把关,各部门制定服务计划,制定师德服务承诺,各班推出为家长做实事的系列活动。

2.开展教师自主成长系列培训

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培养教师树立自主发展的意识,引导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适合自我发展的规划或计划。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在总结和梳理自身成长轨迹的同时,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

3.搭建教师展现自我的平台

在青年教师(35岁以下)中开展幼儿艺术教育评优活动,引导她们在原有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发现和改进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在开展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艺术表现力的能力。在中年教师(35岁以上)中以“北京市幼儿园教师半日工作评优标准”为依据,开展半日活动评优活动,进一步提高她们运用适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与综合能力。具体做法还包括区级骨干教师、园级学科带头人先行实践,发挥引领、示范,其他教师跟进,提高自身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各项活动的能力;对园级骨干教师、入选集团人才库的教师,结合日常查班工作,以一对一的方式,深入到教学一线;对于教师预备梯队人选的教师培养,采用专职教师授课,配合观摩、研讨、指导,迅速提升其职业能力。

二、开展教研实践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近年来,在探究幼儿科学领域教育特色的历程中,北科大幼儿园借鉴上海本溪幼儿园“以课例为载体推进园本教学研修”的经验——“一课三研连环跟进”的教研形式,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开展了《引导教师在科学主题活动、活动区活动中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和水平》的“一课三研连环跟进”的教学研究;梳理总结推出园级刊物“让幼儿在探索中学习科学”园本教研成果集锦——《幼儿科学教育经验集》、《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方案集》、《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案例集》。经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层层深入的过程,稳固了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师开展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操作水平和理论水平,促进了幼儿主动学习科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究方法。在传承以往教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尝试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的课程整合,进一步提高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一)整合幼儿科学与艺术活动课程

进一步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和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有效提高青年教师开展科学探究和艺术整合活动的教学水平。依据各年龄阶段幼儿艺术活动的特点,指导教师结合月科学主题活动的内容,挖掘和整合幼儿艺术活动,积极开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艺术表现力”的园本教研。

小班:幼儿美术创造基本处于“涂鸦期”,他们喜欢随意画画、撕纸、玩泥;喜欢节奏鲜明、有韵律的歌谣,喜欢在游戏中展现和表演他们感兴趣的人物表情、动作和活动场面,表演时又在不断创新与创造。

中班:开始进入“形象期”。他们对表现自己的经验、情感和想象有明确的目的,能用简单形状逐步深入地表现越来越多的事物。

大班:幼儿美术创造能力逐步认识到事物之间的一些简单关系和联系,对于事件、情节的表现成为她们美术活动的突出特点。

在开展整合活动过程中,各教研组整理和反思、观摩实践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整合的方法与策略,初步总结出了一些整合的经验,相互交流借鉴。比如中班组梳理了艺术与科学整合的“时机”效果:

从中班组教师整理的效果来看,幼儿科学活动的园本课程与艺术领域的整合,进一步培养了幼儿探索的兴趣,使原本枯燥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生动形象的艺术形式得到诠释,使幼儿对科学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理解。

(二)探索早期教育指导途径

为了让科学的早期教育走进社区,北科大幼儿园在工作中注重早教工作开展的科学性、针对性和适用性。

一是坚持“儿童为本”的原则。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引领早教教师开展以探索符合0-3岁婴幼儿年龄特点的早期教育研究。例如,在“幼儿饮食良好习惯的培养”的早教研究中,通过早教实践,老师们探索出“引导法”和“参与法”指导家长科学育儿。在“游戏化的一日生活中发展幼儿语言”的教研中,青年教师为了方便指导家长,通过实践编写了多首生活常规儿歌,整理成册,作为家长和早教教师的共享资料。

二是坚持“家长主体”的原则。开展《0-3岁婴幼儿看护人个性化指导》的家长参与园本早教教研,根据家长需求,通过互动交流,解决家长育儿难题,为家长提供个性化服务与早教指导。

三是坚持“多向互动”的原则,建立指导者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家庭之间、家校之间的互动,努力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科学育儿环境。

三、营造和谐校园环境,打造师生共同的家

校园环境建设应该突出人文关怀,体现良好的生活情趣,让师生快乐生活。北科大幼儿园通过自筹资金和政府拨款完成了达标工程建设,并悉心装点,使整个园所基础安全设施发生了变化,变得更美丽、安全了,为教师、家长和孩子们营造了宁静的心灵港湾。

校园的美丽大家来描绘,校园的快乐大家来赋予。孩子们美劳区富于艺术个性特点的手工创意和老师们的作品装点着整个校园,校园也成为孩子们、老师们共同创意、探究和发展的空间。浅色系的色彩变化承托出了整个校园的宁静和温馨;名人名言体现出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神秘变换的宇宙、动物森林、神奇的动植物标本和科学操作互动设施及区域科学仪器的设置彰显出我园科学领域办学环境特色。京剧脸谱、创意沙画、精致的蛋壳画等丰富的动手实践,自主自助式交流活动区域主题,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快乐,更是智慧的开发和才能展示的场所。现代化的教学一体机设备的使用,使我们的教学更加便捷生动,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更加浓厚。园内现代化的安全消防监控系统、烟感系统、划卡系统的配备满足了师生校园安全的需要。

新时代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将幼儿园打造成儿童发展和教师成才的乐园,通过创新管理理念、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充分诠释当代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念,为营造和谐园所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科学教学总结范文6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教育;生成性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4-0124-02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要注重把幼儿和教师的兴趣、经验、智慧、情感等作为丰富的课程资源纳入科学教育领域,使其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与幼儿深层互动,成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来源。

一、努力挖掘幼儿本身所蕴藏的课程资源

(一)应趣而生――妙用幼儿的兴趣资源

幼儿虽没有明确的科学概念,却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科学的思维和对科学问题的兴趣。当和幼儿们在一起时,经常会听到许多奇怪的问题,如太阳为什么早晨升起、晚上落下,水是从哪里来的,人是从哪里来的等,这些看似浅显的问题,却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现象和深奥的科学道理。也正是这些疑问,激发了幼儿无穷的探究兴趣,指引着他们向科学的殿堂一步步迈进。

只有真正了解了幼儿对某一事物的理解和兴趣点,教师设计的活动才能真正受幼儿欢迎。如在自然角观察活动中,有的幼儿因为自己种植的大蒜长得高而洋洋自得,有的则因为大蒜长得矮而感觉委屈。幼儿因为大蒜的高矮问题发生了争论,有的说自己浇水多所以长得高,有的说浇水多会把大蒜淹死。究竟是什么影响了大蒜的生长速度呢?教师在发现幼儿的争论后及时介入,并让幼儿又翻看了自己原来的记录。结果,他们发现各自种植的大蒜是放在不同的地方,而且在同一天记录的时间里温度不同、阳光照射的时间也有长短。究竟是不是这些原因,将信将疑的孩子自愿分成两组进行了研究,一组把大蒜放在有阳光照射的窗台上,另一组将其放在背阴的室外,每天坚持做观察记录,结果,他们逐渐发现了两组大蒜存在着明显不同的生长过程。

(二)创设问题情境――巧用幼儿的经验资源

第一,从善用幼儿的疑问中生成。如在主题性科学活动“蚕的生长过程”中,教师让幼儿每人亲自养一些蚕。一个月后,幼儿带着自己的养蚕日记进行交流。教师通过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对蚕的生长过程有一个明确的再认识和提升。活动中,当教师回顾“蚕是怎样结茧并在茧里由蛹蜕变成蛾后飞出来”时,幼儿却提出:“他们待在茧里时怎么就会长出翅膀,变成蛾呢?”尽管教师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半天,可幼儿就是不能领会。由于蚕蛹蜕变成蛾是在蚕茧里进行的,幼儿无法用他们的肉眼观察到,而幼儿又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故对自己无法亲眼所见和无法亲自体验的现象很难理解。可见,仅仅靠语言传授是不容易被幼儿所接受的。解决的办法是根据这个问题制作一个电脑动画课件,把蚕在蚕茧里的生长变化过程制作成一个简单的Flas,让幼儿能够亲眼见识一下他们所感兴趣的这个过程。

第二,从妙用幼儿的错中生成。由于幼儿思维发展不成熟,认识事物时往往会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很多教师在组织幼儿从事科学探究活动时“见错色变”,焦头烂额,不知如何是好。其实,教师如果从教学过程中幼儿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妙用幼儿的错”这一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利用幼儿的错误,并使其充分暴露出错的过程,然后因势利导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将幼儿的错误转变成一个良好的教学资源,使幼儿从中获益。比如在“认识风”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大多数幼儿猜想扇动毛巾会产生风,扇动塑料袋会有风,扇动纸板会有风,而扇动小木片没有风。教师就让他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许多小朋友验证后仍然认为扇动小木片没有风。原因是扇动小木片时风比较小,扇动的物体太重,因此不能明显感知。因此,教师就要换一些较轻的物体让幼儿扇,比如小纸屑,小木片把小纸屑扇得到处飞舞。由此,他们认识到“扇动任何物体都能产生风”。

第三,从巧用幼儿的话中生成。幼儿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语,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就会使活动出现一些闪光点,从而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比如在探究“沉与浮”的科学活动中,幼儿把海绵放进水里,发现海绵先是浮在水面上,过一会儿就沉进水中。他们一边做实验,一边自言自语道:“海绵吸了水,所以沉下去了。”一句话提醒了教师,为什么海绵吸了水就会沉下去呢?为了给幼儿一个更高的探究平台,教师拿来了天平,让幼儿称一称干海绵和湿海绵的轻重,从而把探究“沉与浮”的活动引向深入。

(三)与生活接轨――活用幼儿的生活资源

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不仅为幼儿获得能真正理解和内化的科学知识与经验提供前提和可能,而且能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的意义。只有幼儿自己知道想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才能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才能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获取科学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幼儿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科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因此,关注幼儿的实际生活,充分挖掘利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是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二、大力开发教师蕴涵的课程资源

(一)挖掘教师的生活经验资源

教师的人生经历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它就像埋藏在地底下的矿藏一样需要开采、钻探。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经历、趣事去激发和感染幼儿,引起幼儿心灵的触动,促成幼儿科学灵感顿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激活教师的教育经验资源

首先,教师应重视对幼儿科学经验背景的调查研究。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一定要建立在对幼儿了解的基础上,幼儿对要探究的事物的熟知程度决定他将要探究的程度。对幼儿的调查研究主要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幼儿对将要探究的主题或事物的主要概念、特征等方面的已有经验,并且还要了解对将要探究的主题或事物(现象)的主要探究兴趣点。

其次,教师应重视及时为幼儿的科学活动提供资料反馈。在幼儿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及时的指导和为幼儿提供反馈资料也尤为重要。它作为幼儿科学探究的一种必要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梳理前期经验和探究过程,作一阶段小结,进一步支撑幼儿对某一事物或现象作更深层次的研究,从而为幼儿新的科学概念和经验的建构提供支持。

最后,教师应注重对科学活动过程的反思与总结。教师对科学活动的反思也是科学教育活动非常有效的课程资源。通过教师的反思和总结,可以对过去活动的优点与不足加以归纳,这些归纳的结果都能成为教师新的经验和教学策略资源,为其科学教育活动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服务。教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得出的结论,成为下一次活动最有效的资源,促进科学活动的不断完善、改进和创新。

(三)善于捕捉师生互动过程中的偶发性课程资源

第一,临场应变,适时利用。科学教育活动中常会发生一些不期而至的现象。对这些突发事件和偶然情境,有的教师将其纳入自己的视野,予以关注,并将其和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或者本学科的教育价值有意义地联系起来,进行适当地开发和利用。

第二,筛选重组,合理利用。在一个真实的科学教育活动情境中,有时也可能同时出现多种偶发事件。这些偶发事件,有的与活动有关,有利于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如幼儿突然萌生的想法和建议等;有的虽与活动有关,却阻碍活动的继续进行,如探究过程中幼儿因意见不同突然出现的纠纷等;有时会出现一些与教育内容无关的因素,面对诸多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偶发性事件,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背景,先进行筛选,然后根据活动原理对其进行重组。

不是所有的现象和活动都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教师的判断和选择在处理类似现象时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辨析出不适当的、毫无意义的意见,选择和强调与科学活动有关的那些意见,以促进科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晓晔,祝军.从各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纲要看幼儿科学教育走向[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6).

[2]张燕.幼儿园如何开展科学教育活动[J].科技信息,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