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培训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培训理念范文1
一、对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认识和了解
德国职业教育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即初级职业教育和继续职业培训。初级职业教育基本属于职前教育,教育对象以尚未就业的青年人为主;继续职业培训属一种在职教育,教育对象以从业人员或失业者为主。
下面主要以初级职业教育为例:初级职业教育由双元制、全日制、短期培训组成。双元制是它的基础。整个职业教育强调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1.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学生通过政府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的资格。这种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培训,就是德国的“双元制”教育。
2.德国学生的身份。“双元制”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形式,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们有两个学习培训的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能进“双元制”教育进行培训的学生,主要是那些在中学毕业考试中成绩好,品行较优的合格学生,而那些中学毕业考试不合格的学生则进入全日制学校进行学习。双元制学生享受政府补贴,而全日制学生不享受政府补贴。
3.德国全日制和双元制的区别。在专业设置上,全日制和双元制也有比较明显地区别,那些技术含量高的专业一定是双元制,如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数控等工程类专业。而全日制所涉及的专业多为技术含量较低的专业:如保姆、文秘、销售员等。这样的职业教育机制,无疑体现了它的实用性、针对性。这种多元化的职业培训模式,对学生和企业来说都各有所需,恰到好处,学生学到了与其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企业得到年轻专业技术工人。对整个社会来说是资源高效运用。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相当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正在积极构建适合我国产业发展道路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大了与世界各先进国家的交流和学习,加强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形成校企联合办学的机制,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在类似全日制教育阶段,学生所学和企业用工有时还是脱节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在职业教育培训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所学和企业用工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整个国家职业素质。
二、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解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具有许多鲜明的个性特点。
1.双元特征明显。主要包括学校和企业的两种培训机构,学生具有学生和学徒的两种身份,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的两种内容,理论授课和实训授课的两类教师,理论和实训的两种教材,学业证书和技术证书的两类证书等。
2.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双元制教育形式下的学生2/3以上时间在企业,内容是完全按照企业生产要求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也是学徒工进行的生产性劳动。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始终都是围绕职业实践由泛到精、由浅入深而开展的,目的性、实用性极强。
3.企业参与广泛。企业接受双元制学生是积极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大多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培训师,没有独立能力进行单独培训的中小企业,也可通过各种合作开展代培而达到目的。
4.立交桥的互通机制。在文理中学、实科中学、一般中学的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既可以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也可以经过文化补课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这种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搭起的桥梁,更容易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潜能职业选择。
5.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办法。学生业绩考核由行业协会、企业和学校选出的工会代表组成考试委员会,统一组织结业考试,使证书更具有权威和公正性。
三、对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认识
1.何为行动导向教学法
8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学理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它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由一系列教学技术所组成。这种方法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作用,所以被世界职业教育界和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
所谓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目标)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它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换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包括以下技术:1)项目教学;2)案例教学;3)模拟教学;4)角色扮演;5)粘贴板教学。以上教学技术在教学中还配有小组讨论,教师把教学内容分配给各个小组,由小组长带领全组同学来完成学习任务,再选出代表在课堂上做总结讲课。教师在下面听并及时给以指导。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伙伴关系。
2.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1)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学习中的问题;2)学生参加全部教学过程;3)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4)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
3.行动导向教学的优点:1)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2)有利于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形成;3)有利于学生协调能力的形成;4)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的形成;5)有利于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形成;6)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四、对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的认识
1.教师的要求。普通教育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一般是经过四年制完全制中学教育获得上大学资格的。此后,在教师培养的第一阶段,他们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学习四至五年后,要通过大学毕业时的工程师资格考试或国家第一次考试,即大学毕业时的学位考试。然后,是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普通教育教师为二个月),进入教师培养的第二阶段。一年的企业实习后,便开始了极为重要的教师预备实习期,实习期为两年,是在两个机构内同时进行的,即职业学校和教师进修学院。在预备实习期的第一年中,新教师在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上一些课,规定至少达到90课时。这一年结束时,校长根据教师教学的效果,决定是否让新教师独立上课。在第二年中,根据各个学校及科目的情况,新教师应每周上8至12节课。
在预备实习期间,实习教师每周还有一天到教师进修学院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新教师培训结束以前,必须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考试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和教书育人方面的能力;二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学法以及学校法和公务员法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培训理念范文2
【关键词】青年教师 教研能力 培训
教育科研水平体现了一所高校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指导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决定教学发展的进程。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老师需求不断增多,大量引进人才扩充到教学科研一线,青年教师的数量居高,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生力量。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从目前的情况看,青年教师多为研究生毕业,科研能力较强,但由于从事教学的时间比较短,缺乏教学经验,在教研方面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因此,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势在必行。如何在师资培训中重视青年教师教研能力培养,快速提高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我校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教研意识的树立
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学生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辅导、讲座、宣讲教研工作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并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使教师们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和研讨,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进一步增强,逐步在头脑中确立以教研为先导的观念,向教研要质量的观念,用现代教育理论支撑教育教学的观念。通过学习先进的教研成果、老师介绍交流教研经验,培养他们对教育科研能力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动机,充分认识到教育研究的真正意义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能力。
2.教研能力的培养
我们主要通过培训逐步解决教研能力技术,、方法和相关理论的问题。
2.1校本培训
校本教研培训是培养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最主要见行之有效途径,培养形式多样、时间灵活,能够有效解决教师教学、研究之间的不协调性,使两者互动。通过公开的开题报告会,专题讲座、辅导等形式,使教师培训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2.1.1岗前培训
新来校的教师可能拥有比较雄厚的专业知识,一些高学历的引进人才的科研能力也很强,但大多是没有教学经验的,教研水平的意识还没有树立和形成,所以在岗前培训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理论讲授、专题讲座等一套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使青年教师对教育科研工作有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教研意识,养成良好的教研素材积累习惯,确定教研指导教学的思想理念。
2.1.2岗位培训
面对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高校教师必须成为终生学习的一类人群,那么岗位培训也就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在岗位培训中贯穿教研意识和能力培养,更能为教师终生学习和教学业务能力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首先,营造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对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科研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定期请教研管理者讲解教研程序和管理办法,强化教研意识,针对教研每一环节进行指导,提高教研能力。
其次,充分发挥老教师的教研经验,以老带新。青年教师对教研领域的常识和基本准备工作不是十分了解。学校采取导师制,让教研经验丰富、教研能力强、教研成果丰富的老教师为青年教师传授科研经验的基本环节,熟悉立项到结题的整个过程,使青年教师在对教研工作有了目的性和方向性,在开展自己的教研活动时少走弯路。
再者,拓宽培训途径,发挥教研室作用。教研室是培养教师的主要工作环境,除专门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外,是教师聚集、交流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里会有不同的教研风格、理念和经验汇总、碰撞,构成一种潜在的教研活动场所。教研室为教师提供教研氛围和思想火花;提供教研经验和帮助;提供参与教研课题的机会等等,对其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校外培训
校外培训作为校本培训的有益补充,它能够使教师获得新知识并带动整个教学队伍表现出更大的活力。分批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大型报告会、学术培训班等多方式、多渠道的培训,使教师逐步掌握教研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提高教研能力开阔教研视野,凝练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育思想,带动整个学校教研水平的提升。
教研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我校高度重视,确立培训规划,制定科学的培训方式,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引导教师树立“科学、严谨、有序、创新、求发展”的研修风气和态度,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的教研水平。
参考文献:
[1]董晓巍,王红丽.论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4)
[2]王道法. 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策略[J]. 科研札记:2009(4)
教师培训理念范文3
一、教师教育技术观认识上的不足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对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申继亮,2001)[1]。叶澜(1998)指出,任何教育行为都是不可能脱离教育观念的,不管教师是否意识到,它都是实实在在的,并顽强地、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中[2]。教师的教育技术实践也受到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与制约(Becker,2000;Ertmer,2005)[3][4]。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观呈模糊、片面和表面化等特点。培训应明确区分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从教师对培训的描述可以看出,存在用信息技术培训代替教育技术培训的现象。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不会必然导致教育技术能力提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张志祯,2008)[5]。
从参训教师教育技术观认识上看,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误认为是信息技术培训。培训主讲教师为了迎合参训教师技术学习的需要,存在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引向简单的信息技术培训的错误倾向。
二是把新课程理念下的“双主”教学设计误认为是传统教师教案设计培训。教师未能理解“双主”教学设计的内涵,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没有真正从学生个体特征和学习思维习惯、认知发展程度等方面来设计教学。
二、教师教学设计上常见的错误
参训教师教育技术观念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在培训中表现出不同形式的错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具体有以下一些错误形式。
1.概述设计流于形式
部分参训教师设计的教学设计没有涉及概述或教材分析部分,对课程内容泛泛而淡,甚至对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先后关系、教学设计的总体思想和设计思路、教学组织策略等均表达得不够明确。如对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论语》专题(高一年级)的设计。《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它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其中教给我们的“交友之道”,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意义。
中小学教师除了有效设计课堂教学外,更应该从资源分享的视角来有效借鉴、合理选用他人设计好的教学设计。从这个角度看,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总体思想和设计思路、教学组织策略等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设计定位泛化
教学目标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灵魂。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的设计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来有效设计。经过培训,教师基本掌握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设计原则,但还存在教学目标设计模糊化、过程化、虚假化的现象。例如下文是某教师对高一年级《论语》专题课教学目标的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能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②背诵《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名言警句。
③了解并掌握《论语》中关于朋友的作用、择友、察友以及处友等方面的主要观点。
④能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进行课外写作。
(2)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查找《论语》中关于“交友”的语句,并翻译、理解。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②主要的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点拨法、讨论法、指导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交友之道,谨慎择友、察友和处友。
②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魅力,热爱中国的文化经典。
在上述案例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较为模糊,没有具体说明学生要理解和掌握的文言词语,要背诵《论语》中哪些交友的名言警句,择友、察友、处友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哪些是需要了解的,哪些是要求掌握的。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把“课前查找”与“能够学会课前查找”混淆。与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具体的教学目标相比,过程和方法应该指向更具一般性、普遍性的技能。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魅力”又有目标夸大的嫌疑,可以将二者合而为一,改为:能学会感受中国经典文化中交友之道的精髓,学会谨慎选择朋友、体察朋友和与朋友友好相处。
设计教学目标应该尽可能明确具体,教学重点、难点的引出要合理自然,同时不宜刻意地提取三维教学目标。
3.学习者特征分析浅尝辄止
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处理上,参训教师最容易陷入的错误就是浅尝辄止。如某教师只作了学生对《论语》不太感兴趣的结论,却没有进一步分析学生为何对《论语》不太感兴趣。
又如,某班学生来自城乡结合部学校高一年级,英语基础较差。教师在对学生的英语基础进行分析时,以“英语基础较差”一言以概之,显然缺乏客观和全面的分析。
4.媒体分析游离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选择之外
参训教师要么没有设计媒体选择分析表,要么媒体分析与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不一致。例如,把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简化为几句话――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设备、课件等;实验器材:多用电表、干电池、二极管、待测电阻若干。
媒体选择分析表应该简明合理,可以很清晰地从表中看到各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方式、媒体使用方式、预计占用时间、媒体来源等内容。
5.教学流程图设计各行其是
多数参训教师没有理解教学流程图设计的内涵,要么使用矩形框,要么为求简单或美观而各行其是,要么把教师活动与媒体使用混合到了一起,从而违背了教学流程图设计的初衷。规范的教学流程图应该可以很明确地看出教学中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彼此先后关系和媒体选择使用情况。
6.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脱离
很多教师在传统的教案中设计了详细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而在培训的教学设计中只有简单的纲要知识点,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相脱离,教学过程设计显得过于简单,很难看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创新性内容。
7.教学评价设计混乱随意
当前教学评价设计存在以下几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一是不能区分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表与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评价方案设计的区别,错把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表作为教学评价设计。
二是把教学评价设计等同形成性练习设计或课后练习,把具体的形成性评价的习题作为教学评价设计的内容。
三是教学评价的设计偏离教学目标。评价的重点要么与教学目标无关,要么没有突出重点、难点。
四是教学评价过于偏重质性的评价,而对于知识点的定量评价基本忽略。评价方案设计了很多学生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小组协作情况等调查问卷的评价内容,却没有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
五是教学评价部分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评价表格和评价项目,但只是简单的堆砌,并没有说明如何使用这些评价内容。
教师对于教学评价的真正理解和正确运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培训组织的反思
以上教学设计乱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师自身素质和个人意识欠缺外,也有培训组织不力和内容设置不合理等因素。
1.调训工作组织的不力
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组织,在调训时间、调训程序、调训形式、调训理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大多数培训都在教师正常教学期间,导致参训教师“身在培训,心在学生”。有的参训教师是以所属学校或进修学校、电教馆等多重名义调来受训,难免会产生培训能否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同、培训是否具有权威性和有效性的疑问。培训时间紧、学习内容繁重、多学科一起培训等不利因素,都对培训的效果产生了不良影响。
调训工作的组织应该由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之间有效沟通、上下联动,统一于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之下。同时,培训应该是在教师正常教学时间之外,有计划、分批次地进行。
2.内容设置的不足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的设置应该突出两方面的一致:即教育理论(如多元智能、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与教学设计理念(即双主教学)的一致,技术实践与理念内化的一致。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要求在一定的技术实践下,强调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理念的渗透,重点应该是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理念的内化和领悟。对不同学科和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在内容设置上应该有所区别,如对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应该多讲一些实用的教育技术和教学工具的使用,少讲理论的内容,多实践少讲授;而对新入职的教师或职称相对较低的教师,培训中应更多地强化教育理论的渗透,适当增加理论讲授的时间。在教育技术的实践和工具的运用上以任务驱动、自主实践为主。在教学设计理念的渗透过程中,要注意与传统教案设计的区别比较。
此外,由于教师在学科性质、地域特征和各地区教育现状的不同,可以在分年龄段、学科、地区集中组织为主的情况下,把各地区、各年龄段的优秀教师安排到其他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中参与培训,既相互学习借鉴又共同提高。
3.对培训考核的反思
每一次的教师培训应该都只是教师成长的一个新起点。若要保证教师培训的实效,就要让培训的内容贯彻到每位教师的长期教学实践中。对培训考核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份证书或者几十个继续教育学时证明,而应该有完善长效的教师考核机制作保证,如将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测试等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和职务晋升的依据,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记录教师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技术等级、科研水平等。同时,考核过程应该有培训教师的参与,以保证考核结果更加客观真实、有效合理。另外,培训考核可以与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相结合,经历“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研究”这样一个循环实践与理论提升的过程,真正让每一位教师成为知行合一的教育工作者。
总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应帮助参训教师正确树立教育技术观,使其在教学设计的有效实践中,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从教和学两方面改进教学,逐渐从教学的执行者成长为教学的研究者。
参考文献
[1]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论纲[M].北京:华艺出版社, 2001.
[2]叶澜.更新教育观念, 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8(2).
[3]Becker,H.J.Findings from the Teaching, Learning, and Computing Survey: Is Larry Cuban Right?[OL] crito.uci.edu/tlc/findings/ccsso.pdf.2000.
教师培训理念范文4
作为一名新手历史教师,我非常重视本次教材培训。认真听讲,收获良多。
本次教材培训既有对学科的宏观把控,又有对教材使用的具体指导,非常实用。宏观上明确了《课标》、《教参》、《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教材的编写目的,教材的编写体例。让我们能够俯视教材。
本次培训更多的是对教师的具体指导。
1.要更新历史教学理念。新理念指"以学生发展为主,立德树人为目标",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新教材内容生动,更注重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因此在使用统编教材时,教师的启迪作用将更加突显,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和参与程度。
2.要以唯物史观为教学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力图科学、准确地展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历史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述。
3.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历史教材中,充分挖掘和叙述历史教学内容中与这些方面有密切关系的史事,从历史发展的演进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培训理念范文5
目的探讨急诊科内低年资护士培训中应用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模式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之后入职的36名低年资急诊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数字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18例)与对照组(18例),对照组护士培训时应用医院常规培训法来提升护士的综合素质,观察组则应用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模式,观察对比两组护士8项技能掌握情况。结果除了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和沟通协作能力无显著差异外,其他专业操作、临床分析应变等能力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使用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模式能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有利于护士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
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模式;应用效果
0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急诊科护士应变能力、专业技术等诸多方面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培训方式大都较为陈旧,而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就是一种新型培训模式。本文旨在探讨急诊科内低年资护士培训中应用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模式的效果,特收集我院2014年之后入职的36名低年资急诊科护士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4年之后入职的36名低年资急诊科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21岁;学历分布:大专20例,本科及其以上学历16例。纳入护士采用数字随机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8例)与对照组(18例),两组护士一般资料、学历等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实施传统急诊科培训模式展开培训,即对新进院的护士对真空采血、建立静脉通道、输液等16项基础性操作及护理常识进行培训,护士长集中授课、演示,后期无再设培训课程;观察组使用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模式来展开培训,按照护龄设置年级授教,方法内容如下:培训内容。(1)一年级时以培养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为重要目标,包括内容有用药禁忌、常规输液异常排查、环境卫生消毒、真空采血技能、安全护理注意事项等,同时还需强化护士岗位责任意识,旨在培养出拥有严谨工作态度、爱岗敬业的护理人才。(2)二年级目标逐渐从辅助治疗再深入配合抢救,开始熟悉急诊室环境、设备、急诊程序操作等,密切观察患者病情,规范护理档案书写,并慢慢强化团队协作。③再次强化急诊专业技能,能全面专业护理基础知识,并逐渐提高到能协调组织、指挥抢救的重要能力,该阶段还着重培养其沟通技能、应急预案等[1]。教学培训方式,授课老师有一名班主任和一名护士长共同担任,满足本科以上学历,10年以上丰富临床经验的要求。培训中护士长先一对一带教,再根据学习进度制定确切的教学目标,接着以目标为基础安排可行的课程,每月定期授课不少于1次,为完成阶段性学习目标可实施不限次数的小课堂、一对一再示范、分小组谈论等教学形式。考核方式,每季度授课后由班主任和带教护士长组织理论与实际双重考试,考试成绩与实际工作质量及态度来一起评定护士是否完成一学年培训目标,合格者,升级再造;不合格者留在本年级再学习。
1.3效果评定标准。培训后对两组护士均实施技能客观评价,由培训班主任与1名深资质护士长共同展开评定工作,评定技能包括基本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护理操作技能、专业操作技能、临床分析及沟通应变能力等8项内容,统计每项技能掌握良好的例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例数越多表示对应培训模式应用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比较,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士8项技能得到良好掌握的情况对比结果,基本护理理论知识、基本护理操作技能掌握程度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四项技能良好掌握比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传统急诊科护士培训一般主要针对对象为刚毕业入职人员,教授内容多和操作技能、常规护理理论等基础性技能有关,第一护龄过去后几乎不再设培训课程。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方法不仅重视基础技能、理论的夯实,第二三年时还继续层层深入,设置专业性更强、提升护士综合能力的培训课程,有效地培养出了一批拥有扎实基本操作技能,急诊应变能力强,综合能力显著提高的护士队伍[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不同的护理培训方法后,临床分析应变能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等能力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了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模式有利于急诊护士综合素质提高的结论。
参考文献
[1]胡英莉,黄静雅,邱丽娜等.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效果[J].护理学杂志,2013,28(21):4-6.
教师培训理念范文6
【关键词】校本培训 独立学院 青年教师
独立学院承担30%以上的本科生培养任务,在促进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独立学院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由于学校定位偏重应用、人才招聘要求较低等原因,相对于公办高校的师资力量,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能力往往有所欠缺,教学经验、实践能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如何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增强与社会需求接轨的能力,已成为影响独立学院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自身师资培训力量的薄弱和硬件设施的欠缺,在独立学院开展青年教师在职培训具有较大的难度,依靠自身力量开展在职培训的基础条件先天不足。故而,寻找一条适合独立学院特点的在职培训之路是重中之重。
一、校本培训理论概述
校本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传入我国。从内涵上而言,“校本”包含三类含义:校本课程、校本培训和校本管理。基本出发点有三:一是以校为本,即以学校为培训组织的基本单位,培训的场所也主要在校内;二是以学校实际需求为本,即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三是以校中人为本,即实现学校中最富有的资源——人力资源最大的发展。
相比其他培训模式,校本培训优点较为突出。首先,其针对的是本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培训目标更为明确;其次,校本培训的时间、地点更符合本校教学安排,组织与管理更为便利;再次,校本培训的形式不仅包含课程讲座,更可灵活运用课题研究、扮演分析、案例分析和微格教学等多种方式,以达到最佳培训效果;最后,校本培训有利于调动学校的各方力量,共同促进参训教师综合业务素质的提高。
二、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在职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
虽然部分独立学院已将教师的在职培训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但思想认识依然不足。教师往往仅将在职培训视作个人履历“镀金”的过程,而忽略了培训的本质目标。从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大部分独立学院的教师培训仅停留在函授的层面上,各类培训主要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学院自身组织的较少。近一半的受访教师认为,学院的在职在岗培训活动较少、层次较低。超过1/3的受访教师认为,学院对在职培训重视程度不足。
(二)培训目标不明确
从调查分析可知,目前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参与的培训主要有教学技能培训、技术职称培训等,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师授课水平,或为提升教师在某一领域的专业水准,如职业规划师培训等。虽然这些培训是为增强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各项技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外部培训机构对本校情况不了解,导致培训内容脱离学院自身实际,降低培训的针对性,导致培训目标的偏离。
(三)培训方式较简单
目前教师在职培训主要采用集中授课方式。其优势在于能以较小的人力物力传授一定的理论知识。但这种模式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结合较少,难以切实提高工作技能。并且,由于集中授课通常由上级部门或外部培训机构负责,培训内容往往与学院实际需求脱节。同时,培训者的组成较为单一,使受训教师难以利用有限时间学习尽可能多的内容。
(四)培训体系不健全
在目前高校的绩效考核体系中,通常采用书面考试方式衡量教师在职培训结果,并且考试成绩并未直接与绩效考核相关联。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培训考试的结果直接关系个人职称晋级和薪金收入,培训考核具有实际的约束力和影响力。因此,培训体系的不健全尤其是考核的孤立已经成为制约教师队伍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校本培训在独立学院的应用途径分析
(一)校本培训在独立学院的SWOT分析
1. 优势
校本培训的特点在于从学校的组织、管理、人力资源出发,以校为本。以独立学院为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更具实际性和针对性。可针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独立学院发展现状,满足青年教师群体应对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二、更有可操作性。可更快地提高青年教师面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增强教学效果。三、更有协同性。既能为教师个人发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又可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提供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师队伍,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2. 劣势
校本培训在运用于独立学院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若干不足之处。一、对实施培训者的能力要求较高。培训者需要对本校的人力资源、教学授课、社会实践等情况具有较深的认识,同时要具备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培训技能;二、对受训者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受训者往往更愿意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出发,接受目前以个人“镀金”为主要目的的培训方式,因而实施培训前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做好受训者的思想工作,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从起步阶段就做好校本培训的组织与管理。
3. 机遇
校本培训在独立学院的应用空间较为乐观。一、目前部分独立学院学生和教师人数越来越接近公办高校,学院自身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期。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成为突破这个瓶颈的关键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校本培训将大有可为;二、社会发展要求有越来越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充实到各个领域中去,而独立学院培养人才的目标恰是如此。
4. 挑战
校本培训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一、学院领导层往往局限于传统的授课培训模式,对校本培训的优势认识不全,缺少推动力量;二、校本培训的正常开展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投入人力、财力,但目前独立学院中缺乏日常的培训管理机构和体制;三、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比例逐渐提高,在增强师资力量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学校对在职培训的轻视。
(二)校本培训在独立学院的应用途径分析
1. 优化校本资源
实施校本培训有必要对独立学院本身的各类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一是优化硬件配置,大力引进符合本校需求和特色的教材、设备,积极构建校本实践信息平台,有效促进教学资源的统筹;二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探索设置专职培训教师岗位,倡导在职教师自学与培训结合,有效提升培训人员素质;三是优化培训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校本培训机制建设,充分促进校本培训的普及。
2. 开设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从自身角度出发,组织本校教师,独立编写相关教材,开发实践课程。一是要充分重视校本课程的设置。对于偏重应用的专业课程,学校应尽可能调查青年教师群体的需求,采取自编教材、自排课程的方式,开展相应的在职培训工作;二是要充分采纳校内意见。开设校本课程务必广泛听取本校教师的心声,深入梳理各类意见,增强课程的有效性;三是要充分征求外部意见。校本课程的开设虽然是从本校的需求出发,但也需充分结合社会需求,增强课程针对性。
3. 推进校本管理
校本管理的核心是强调教育管理重心下移,充分促进学校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在独立学院推进校本管理,一是能推动独立学院管理制度的改革,强调以学院为中心,改变过去完全依附公办高校的做法,进一步增强独立学院在人事招聘、资金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独立性;二是强化学院发展规划的制定,充分结合现阶段学院实情和社会发展需求,深入分析学院软硬件发展途径,强调在发展中寻求自我管理的进步,积极推进学院综合管理与长期健康发展。
4. 强化多方联合
独立学院开展校本培训不应局限在校内,一是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通过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有利于促进受训教师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从而提高教师自发性学习与提高个人修养的源动力;二是主动聘请企业、政府部门等单位的专家型领导来校开展培训讲座,一方面将当前社会的需求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传授给青年教师,另一方面也以他们的丰富经验做好青年教师的社会导师,充分强化培训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