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社区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镇社区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镇社区建设

城镇社区建设范文1

1.1碧湖生态园地理位置

漳州地处东南沿海发达省份福建的南部区域,毗邻经济特区厦门和制造业之都泉州,区位优势明显。目前,漳州拥有芗城与龙文两个主城区。其中芗城属于老城区,是传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而龙文则是新城区,是未来漳州的行政、商贸、文化和休闲娱乐中心,同时龙文也是漳州全面建设“田园都市与生态之城”的示范先行区。碧湖生态园位于龙文新区,全园用地面积约为227hm2,于2011年投入建设。碧湖生态园在漳州城市总体规划中位于城市中央商务区、母亲河———九龙江及其滨江绿化带之间,西倚旧城区,东连新城区,南望规划中的火车南站,北倚城市主干道水仙大街,是连接漳州各区域的重要城市中心[1]。

1.2碧湖生态园规划方案

根据相关规划,碧湖生态园将分为四期工程进行建设,共计划建有一湖、两岛、三园和五区等相互关联但各具特色的功能区域:一湖即碧湖;两岛分别是生态岛和水仙岛;三园分别是浪漫婚礼园、现代雕塑园和科普教育园;五区则是时尚休闲港湾区、生态景观湿地区、展示接待中心区、湖滨文化长廊区和康乐健身广场区[2]。生态园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集商业贸易、商务办公、居民住宅、健身运动、休闲娱乐以及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中心区。

2漳州碧湖生态园规划布局

碧湖生态园地处龙文区步文镇,未开发前该地块上拥有土白社、土坪社、东洋社、后坂社、下洲村和碧湖村等数个村落,常居人口达数万人。因此,在生态园的建设过程中,除了注重园区各项设施的建设之外,对原址群众进行妥善安置也是一项重要任务。截至2015年2月,碧湖生态园二期建设工程已基本完成,园区主体以及内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基本成型,园区周边各项配套设施也已经较为完善。

2.1园区周边商业布局基本成型

带动生态园区周边商业贸易的发展是建设生态宜居社区的经济基础,也是碧湖生态园的建设规划之一。通过周边商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生态园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并以此来吸引购物客流量,进而增加生态宜居社区的活跃度和吸引力。笔者在考察中发现,目前碧湖生态园周边共建有碧湖万达广场、明发商业广场和融信假日广场三座大型城市购物中心。其中,碧湖万达广场和明发商业广场已投入商业运营,融信假日广场也正处于紧张的建设阶段。

2.1.1碧湖万达广场。碧湖万达广场坐落于漳州九龙大道东侧,毗邻碧湖生态园,总建筑面积约86万m2,已于2012年10月开业。碧湖万达广场立足碧湖生态园区特色,围绕生态园进行产业布局,打造了一批具有吸引力的项目。该广场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商务、休闲和居住多功能为一体,满足和丰富了生态园区周边居民和观光游客的日常生活和商业购物需求,极大地增强了园区的人气。

2.1.2明发商业广场。明发商业广场坐落于漳州龙江路以东和水仙大街以北交汇处,与碧湖生态园二期项目隔街相望。广场占地面积约23万m2,总建筑面积近70万m2,已于2012年底开业运营。明发广场是现阶段碧湖生态园二期项目周边最大型的商业广场,也是集购物、休闲、娱乐、美食、酒店、商务、旅游和文化等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

2.1.3融信假日广场。融信假日广场位于漳州水仙大街中段,该广场与碧湖生态园区仅有10min步行距离,且与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漳州市政府新址选地隔街相望。融信假日广场以服务政务会议、对外交流和商务旅行为核心定位,同样配套建有国际酒店、大型购物商店、写字楼和住宅区。目前,除了融信皇冠假日酒店已于2014年7月开业外,其主体部分仍在建设之中。

2.2园区周边金融机构大量落户

金融不仅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部门,也是打造生态宜居社区中不可或缺的配套。因此,带动生态园区以及周边区域金融产业的发展同样也是碧湖生态园的重点建设规划之一。笔者在考察中发现,由于碧湖生态园周边坐落有众多商贸广场、娱乐中心、高端地产和行政机构,加之漳州主城区东移的影响,近年来,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大量落户碧湖生态园周边区域,该地渐有形成漳州新兴金融中心的趋势。

2.2.1商业银行。在碧湖生态园项目尚未动工建设之前,该区域周边没有商业银行网点分布。而自生态园建设以来,截至2015年2月,园区周边共有工、农、中、交等8家商业银行网点入驻。其中,不乏有工行龙文分行、农行龙文分行、交行漳州分行、石狮农商银行漳州分行、厦门银行漳州分行等多家分行网点。此外,兴业银行在漳州开设的首家私人银行也已落户万达广场,现正积极筹备中。

2.2.2证券公司。在碧湖生态园项目尚未动工建设之前,该区域周边没有证券机构营业部分布。而自碧湖生态园项目动工后,中国银河证券率先于2011年中旬在水仙大街开设中国银河证券水仙大街营业部。该营业部与碧湖生态园隔街相望,营业面积达656m2,是中国银河证券在漳州地区开设的首家营业部。国泰君安证券紧随其后,同样于2011年末在水仙大街中段开设国泰君安证券水仙大街营业部。该营业部同样与碧湖生态园区隔街相望,也是国泰君安证券在漳州地区开设的首家营业部。国信证券漳州营业部于2014年12月底开业,其同样落户于碧湖生态园区之内。该营业部是国泰证券在漳州地区的首家营业部,也是2014年漳州主城区内唯一一家新增证券营业部。

2.2.3保险公司。在碧湖生态园项目尚未动工建设之前,该区域周边同样没有保险公司分布。近年来随着生态园区建设的逐步完成、周边人流量的大量增加以及配套设施的日趋完善,多家保险公司均已相继入驻,且其中不乏大型保险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漳州市中心支公司坐落于水仙大街中段,与碧湖生态园区隔街相望。该公司于2012年开业,目前公司内部共有员工近百人,人员规模和业绩水平都较为优良。此外,中国平安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漳州中心支公司也于2014年底整体搬迁至万达写字楼,这也是最新入驻碧湖生态园区的大型保险公司。

2.3园区周边生态环境保护良好

将生态文明建设放置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地位,不仅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宜居社区建设的核心要求,也是碧湖生态园建设的重心。碧湖生态园区的原址属于湖泊湿地,在进行人工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人为进行地貌改变和设施增添,难免会对原址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而注重生态保护、防止生态破坏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碧湖生态园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由于生态园区倚靠漳州母亲河———九龙江,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做到利用生态、环保和节能的方法来保护园区内部原始生态面貌,且将生态园区与九龙江湖滨观景带、远江山景以及周边的行政、商业、娱乐和生活区域相联系,便成了园区生态保护的关键。针对该问题,数年前生态园区建设方在经过大量实地调查并结合有关专家意见后,决定通过引流九龙江活水的方式来打通整体园区的水系脉络,进而以活水为主体进行园区建设。具体而言,该方案首先要将九龙江水引入生态园中的原始湿地岛群中进行沉淀、净化和过滤;其次,结合生态园中的人工沟渠设计,将过滤后的江水引导汇集至湖体来补充景观用水;最后,利用这些水资源进行园区内部的生态保护和整体建设。实践已经证明,这套方案的实施不仅保持了生态园区内部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优良水质,更对生态园区周边的防洪排涝和水系活络有着重要影响。此外,生态园区在建设过程中也力求最大程度减少对原始湿地景观的破坏。例如,除了某些必要的人工水泥道路修建,生态园区的大部分道路都采取湖中木栈道或根据自然地形建立,并配以柔和的光灯,打造原始生态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

2.4园区周边教育配套密集建设

教育资源的配套是建设生态宜居社区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也是碧湖生态园的重点建设规划之一。通过生态园区周边教育资源的建设,不仅有利于直接解决周边适龄学生的入学教育问题,更是打造有吸引力社区的关键因素。笔者在考察中发现,自生态园区建设以来,市、区两级政府和其他有关各方都极为重视周边教育资源的配套建设,经多方努力,当前碧湖生态园区已确立配置碧湖幼儿园、碧湖小学和漳州一中龙文分校(碧湖中学)这三所从幼儿到高中的教育资源。

2.4.1漳州一中龙文分校。由于复杂原因,多年来漳州一中一直缺少初中部。为了回应漳州市民对于漳州一中复办初中部的愿望并增强碧湖园区的教学资源,漳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于将漳州一中龙文分校(碧湖中学)设立于碧湖生态园。该校规划占地近百亩,总建筑面积约7万m2;预计建成后将容纳学生2000余人[3]。截至2015年2月,该校整体建设已经基本完成,计划将于2016年秋季开始招生。

2.4.2碧湖小学。碧湖小学同样位于碧湖生态园区内部,其与漳州一中龙文分校仅有一路之隔,规划用地面积约2万m2,主要建设有4栋教学楼、1栋体育楼以及篮球场、排球场和机动车停车场等设施,总投资约为2亿元。截至2015年2月,该校的招投标工作已经完成,现正处于动工建设阶段。

2.4.3碧湖幼儿园。碧湖幼儿园与碧湖小学同处一个地块,幼儿园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6000m2,总投资约3千万元,园区内部建有幼儿教室、幼儿活动室等相关配套设施[3]。截至2015年2月,该园的招投标工作也已完成,现正处于动工建设的前期准备阶段。教育资源在生态宜居社区的建设中始终具有独特魅力,通过对碧湖生态园区内部从幼儿园到高中教育资源的系统配置,不仅有利于直接完善区域内的教育体系,也有利于凸显周边商业和住宅的价值,更将直接提升生态园区的整体区域吸引力,增加社区宜居文明程度。

2.5园区周边生态住宅错落有致

住宅建设是生态宜居社区建设的基本和核心部分,这也是碧湖生态园区的主要建设规划之一。通过以碧湖生态园区作为社区中心景观来建设周边配套的拆迁安置住宅和商品销售住宅,加之周边的商业贸易、文化娱乐和休闲健身配套日趋完善,现今碧湖地段已成为漳州最具有潜力的地产板块。

2.5.1拆迁安置住宅。碧湖生态园区在征地拆迁的过程中对当地居民实行就近房产置换原则。从2011年起,碧湖生态园区周围陆续开始动工建设大量的拆迁安置房工程。截至2015年2月,生态园区内超过一半的拆迁安置房工程已封顶竣工。

2.5.2商品销售住宅。在碧湖生态园区的建设理念———“着力打造田园生态示范区”的吸引之下,近年来众多商业地产商大举入驻碧湖地段。在2011年万达地产率先入驻建设商品住宅“中央华城”一、二和三期项目并取得销售佳绩的影响下,融信集团也于2012年入驻碧湖生态园区并着手建设漳州首个超高层观景住宅群“融信澜园”项目,同样取得不错的销量。在碧湖生态园区周边生态环境、商业配套和教育资源日益完善的背景下,2014年6月生态园区内的核心观景地块以刷新漳州楼市地面成交均价的记录被厦门建发集团拍得,并计划建设“碧湖壹号”高端生态型住宅区。当前,碧湖生态园区的商品住宅不仅已成为漳州地产风向标,其以生态为核心来进行商品住宅规划建设的理念也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并逐步被其他地产商效仿。

2.6园区周边休闲健身设施丰富

休闲健身是当代大多数人都热衷的活动之一。休闲健身可以有效缓解快节奏生活背景下人们的身心压力。因此,休闲健身设备的配套也已经成为宜居社区建设必不可少的项目,同样这也是碧湖生态园区的主要建设规划之一。现阶段碧湖生态园区内已配备有散步木栈道、塑胶跑道、健身器械和自行车驿站等多种休闲健身设施,这不仅直接满足了周边居民的健身需求,更在周末和节假日吸引了大量人流。

2.7园区征地拆迁赔偿依法透明

围绕生态园区构建生态宜居社区是碧湖生态园的建设规划之一。由于碧湖生态园区属于征地建设,期间不可避免地涉及征地补偿这一敏感问题。此外,由于征地区域属农村地区,同样也面临一些土地产权界定和纠纷等问题;加之土地是传统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土地不仅保障了农民现阶段的生活,更是其未来养老的保障,而一旦失去土地后,农民必然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探寻一个合理的征地拆迁补偿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碧湖生态园区征地前期,漳州市和龙文区两级党委和政府密切配合,通过实际入村走访,召开代表座谈,邀请专家论证等形式,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摸索出了一套以市场价格货币补偿和相近地区产权调换为核心,先行搬迁先行安置和违章建筑一律不予补偿为原则,征地工作人员相关亲属主动回避为保障的征地拆迁补偿机制。该套补偿机制依法透明、客观公正,有效地保障了原址村民的各项权益,在出台后得到了广泛认可。这也是碧湖生态园区在拆迁征地过程中没有出现暴力抗法、“钉子户”等现象的重要原因。

3漳州碧湖生态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实践调研,笔者发现虽然现阶段碧湖生态园区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建设成就,园区内外各项配套设施也已基本完善,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3.1园区整体规划布局存在缺陷

由于受到碧湖生态园区规划面积较大、工程作业复杂、开发进度不一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园区的整体规划布局存在一定缺陷,尤其是在对未开发地块的处理方式上较为不当。具体而言,由于当前园区尚存有较大部分未开发地块,且这些地块内部杂草丛生,分布较为散乱,而园区管理部门对待这些地块的方法则是简单利用低矮围墙进行外部阻挡。这种手法的弊端在于不仅无法有效覆盖地块内杂乱无章的场景,更助长了围墙内垃圾倾倒行为。该现象的存在不仅直接对生态园区的整体环境面貌造成较大损害,也有违生态宜居社区的建设宗旨。

3.2园区交通线路规划有待完善

由于现阶段碧湖生态园区仍处于二、三期工程建设中,但在地域上与之相联的一期工程则已竣工投入使用,不同期工程之间通过园区内部的道路相互联系,而园区内部的这些道路大都属于已竣工但尚未正式开通的道路,道路中不仅机动车和行人交相混行,而且道路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指示灯也大都缺失。在周末或节假日生态园区游客和机动车较多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明显会对游客和机动车安全造成威胁。

3.3园区游客环保意识有待增强

由于节假日园区游客众多,因而一些不文明、不环保的现象也随之出现。例如,由于生态园区面积较大且连接不同景点间的道路较远,因而有部分游客便会抄取近道从花草丛中前行,这直接对园区植被造成了较大伤害;还有部分游客在草坪上野餐完后,并没有随手带离垃圾,任由其放置于草坪上,给整体景观造成一定破坏;此外,随手丢弃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依然时常发生。

3.4园区夜间安保工作有待加强

尽管碧湖生态园在白天游人众多、热闹非凡,但在夜幕降临之后却极为安静,人烟稀少。由于园区整体面积较大且尚未完全竣工,加之出于环保目的而有意减少强光、远光灯的放置,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园区道路在夜晚较为漆黑,因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5园区周边居民参与意识薄弱

尽管碧湖生态园区被定位为新型生态宜居社区,相关部门也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建设,但出于传统习惯,园区内的居民依旧容易形成依赖社区委员会、较少亲身参与社区事务的习惯。此外,由于社区委员会的建立时间较短,威信仍有待提高,这就难免导致其无法及时、有效地调动社区内不同资源,进而形成社区工作运作困难的局面。

4完善碧湖生态园的对策建议生态宜居社区的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未来我国社区的发展趋势,其不仅是一场工程技术、管理体制和文化氛围的变革,更是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升华。笔者在实地走访漳州碧湖生态园的过程中,不仅切身感受到了生态宜居社区的建设成就和独特魅力,更切实认识到生态宜居社区的建设是一个重大工程,其牵涉多方问题,面临的任务也较为艰巨。现阶段,尽管碧湖生态园建设已经取得较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从实际角度出发,为完善碧湖生态园的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4.1完善园区规划,提升服务质量针对碧湖生态园内部未开发地块存在的杂、乱、脏等现象,生态园管理部门和有关机构应该共同努力,在开展相关清理工作的同时也要对园区的规划进行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以提升园区质量。具体而言,园区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相关规章的颁布,禁止工程建设部门在未开发地块上倾倒工程垃圾,并执行“谁污染,谁负责”的规定。此外,也可以通过对园区规划的进一步细化来从根本上杜绝因为地块开发进度不一而导致的问题。例如,管理部门可以在距离开发时间尚且较长的地块上统一种植草坪或其他植物,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消除垃圾死角,更能够有效提升园区整体环境面貌和吸引力。

4.2完善交通信号,防范交通风险针对现阶段碧湖生态园内部道路存在的交通线路规划不完善、十字路口红绿灯缺失等现象,园区管理部门应当积极联系交通部门,双方共同努力,通过完善交通信号灯等路面设施来保障交通安全,防范相关风险。此外,在交通设备未安装完成之前,机动车驾驶员进入园区道路时也应该做到更加集中注意力,避让行人和减速慢行,并自觉遵守相关交通规则,以切实行动维护道路交通安全。

4.3增强环保意识,共建生态园区针对现阶段碧湖生态园部分游客存在的踩踏花草、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园区管理部门除了应当加快制定相关的劝诫、教育和惩罚规章之外,更应当携手政府,开展生态环保宣传。具体而言,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媒体舆论宣传、真人现场示范等方式向游客乃至全社会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帮助大家树立生态环保意识,让生态环保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为规范,以确保生态环保社区的建立和社会环境的改善。

4.4加大安保力度,注重园区安全针对现阶段碧湖生态园内存在的夜晚游客稀少、园区灯光昏暗等安全隐患问题,园区管理部门应该在安保资源配置上下功夫。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增配安保人员和加装电子眼监控探头,增强夜间园区巡逻人数和频度并适当在较为僻静处增加照明灯和报警装置来强化园区安保。此外,生态园区所辖公安机关也应该加大对园区周边的巡逻频率,并通过提高出警速度和加强园区侦查以增强威慑力,保障园区安全。

4.5培育主人精神,增强共建意识针对现阶段碧湖生态园区建设过程中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参与度较低、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的现状,碧湖生态园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应该携起手来,共同解决这一问题。具体而言,在物质层面上,政府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划拨部分财政资金成立社区居民管理基金,用于鼓励社区居民投身社区事务和社区建设;在行动层面上,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牵头组织成立社区居民社区事务管理小组,举办社区文化入户宣传和社区居民联谊大会等活动来强化碧湖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社区居民与社区事务、社区内不同群体之间的黏合度,增强社区共建意识。

5结语

城镇社区建设范文2

关键词: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社区环境;评价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5.12汶川地震给灾区带来了重大损失,大量住房被毁,灾民流离失所。在党和国家的带领和支持下,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集八方力量,进行灾后重建,在极短的时间内,让灾区面貌焕然一新,灾民也逐步走上正常的生活轨迹。在灾后重建中,社区环境重建是安居环境重建的重要体现,是安居环境重建及灾区居民能否恢复正常生活状况的基本保障,关系到灾区健康的、可持续的长远发展。

社区是宏观社会的一种缩影,人们对社区建设的感触是最为直接的,是最为熟悉与关注的。作为城市构成的基本单元,社区重建是灾后重建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灾后重建成功的重要基石。本文以重建社区环境为切入点,通过社区环境评价,在一定范围内检验灾后重建成效,为灾区长远发展提供反馈建议和理论借鉴。

研究范畴

在城市规划中,社区多是指与城市、居住生活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是城市某一特定区域内居住的人群及其所处空间的总括。更强调空间的特征、地域范围,把社区作为聚落的某一层次。诸如,家庭、邻里、社区、城镇、都市、区域等从小到大的系列中的一个层次。

本文认为:社区是指通过设计的组织方式所形成的某一特定区域,具有共同利益关系、社会互动的一个社会群体,是城市中的一个人文和空间复合单元。

本文研究范畴属于狭义的社区环境,是以居住在某一特定社区居民为主体,研究社区内部居民以外各项因素对社区的影响。

评价体系构建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①简明科学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客观如实地反映社区环境性能目标的构成,反映环境目标指标的支配关系,而且指标体系的繁简适度,既不能过多过细,使指标相互重叠,又不能过少过见简,使指标信息遗漏。

②系统性原则。影响社区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构建社区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真是全面的反映居住环境的基本特征,就必须考虑到影响居住环境质量各个方面。因此在构建每一方面每一组的指标时,各个指标既要相互独立,又要相互联系。而从宏观的每一个方面到微观的每一个指标都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层次性,这样才能形成一个一个完整的评价系统。只有这样的评价系统才能够反映居住环境的综合环境质量和各个分类各个方面的环境质量。

③可量性原则。要对居住环境质量进行分级和判断,就要求对影响居住环境的质量进行量化。量性原则就是:评价的指标可以直接的量化或是对于定性的指标可以通过间接的赋值量化。

④统一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就是要统一评价指标的含义,适用范围。统一评价指标的数据的采集方式,统一指标的统计口径和分析方法。只有在统一性原则下的指标才具有评价结果的可比性。

⑤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就是要求居住环境的评价指标质量要易于获得。因为对于有些指标虽然能够全面而清晰反映社区环境的质量,但是要获取这样的数据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或是物力的话,而条件又不允许的话,便会失去它的现实意义。

⑥动态性原则。对于社区环境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选择的指标体系必须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定的历史与现在水平,及其发展的趋势。

评价因子收集

①相关文献研究

1961年WHO(世界卫生组织)总结了满足人类基本生活要求的条件,提出了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1],即安全性 (safety)、健康性(health)、便利性(convenience)、舒适性(amenity)。

陈浮以南京为例,从安全、舒适、和谐、方便原则出发,选择建筑质量、环境安全等五个准则层面及56个评价因子,构建了城市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2]。张文忠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构成居住环境评价的5大指标体系,安全性、环境的健康性、生活的便利性、出行的便捷度、居住的舒适度等,建立城市居住环境评价的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评价体系。

田美荣,高吉喜等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相关研究中,提出生态社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生态系统,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以生态流的关系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中。生态社区内部的主体是人,客体是除人以外的环境,其应具备生态适宜、环境健康、生活便利、景观优美、文化和谐及管理高效的特征;生态社区包括空间和时间上的动态变化。通过系统功能中的物流、能流、信息流表征生态社区的空间变化,通过得分变化和弹性指标表征生态社区随时间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按照层次分析(AHP)法建立了以内部结构、系统功能、动态过程3个角度划分的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3]。

张林英等在绿色社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综合考虑了绿色社区的环境、资源及人与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对未来发展的支撑,将一级指标划分为满足需要、资源有限、环境有价、未来更好4个方面[4]。相对于其他社区相关评价,可持续发展社区对社区资源、经济有所偏重,环境、居民因素依然成为评价体系研究主体以及指标构成。

②地震灾害总结

社区营造成为日本、台湾等许多地区灾后重建的重要手段,通过社区重建环境评估,也能较为全面的对灾后重建取得的绩效进行判定。徐德耀从安全性,健康型、便利性、永续性四个方面对重建环境进行了评估,并分别提出了影响各项建设的重要指标,更特别提出可持续加强的重点。

通过大量地震灾害文献以及汶川地震相关文献研究,以及实地调研,得出以下总结。灾后重建是一项巨大的、长期的工程,灾区群众安居、乐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那么灾害之后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文化上的问题成为一个长期的挑战目标。通过灾后重建带来的影响分析,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做到:

(1)加强灾区经济、社会、文化的提升和全面发展,真正实现跨越。

(2)加强社区组织建设,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增强居民之间互动交流,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加快社会关系网络的建设,促进居民和谐共处。

(3)重视灾区文化保护,加强灾区文化宣传,结合学校教育、社区宣传、社区活动等,强化灾区文化特色,延续灾区民俗风情。

(4)做好产业转型,培养灾区居民就业能力,促进灾区群众就业。

(5)从经济上、生理上、心理上关注弱势群体,实现灾区群众安居、社会和谐。

评价指标体系

总结前文相关研究,通过KJ法、德尔菲法等综合分析,笔者构建了以汶川地震灾区城镇重建社区环境评价为目标,“区位规模”、“空间环境”、“设施配套”、“安全保障”“社区管理”、“社区氛围”为准则,包含27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图1)。

图1 汶川地震灾区城镇重建社区环境评价体系

数据库建立

样本简介:都江堰“壹街区”于都江堰城区东北部,是上海对口都江堰援建的城镇灾后永久性安置房项目,集居住、教育、医疗、观光、购物、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是探索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开展城区重建的新模式的新型试点。以营造“和谐家园,生活乐园,大众公园,生态花园”为规划理念,以生活居住功能为主体的复合型城市街区为定位,建成体现上海建设理念和水平,以人为本、舒适宜居的和谐新区。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样本第一手资料。由居民对构建的6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进行重要程度评判,以便后期进行因子权重计算;由居民对构建的27个二级指标进行满意度评价,结合后期计算,对社区及社区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问卷分为基本信息、综合评价、因子重要程度评定及具体评价4个部分。

本研究计量方式主要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采用五级制对指标项目进行定性评价,其定量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五级评价标准

一级因子,采用重要程度排序,从1――6,排名越靠前,重要程度越高。记分时,排名第一的得分为6,第二得分为5,以此类推,第六的得分为1。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80份,回收有效问卷76份,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进行数据录入,建立评价数据库。

指标权重

(1)权重计算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级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将李克特量表进行计算,转化成AHP中的1―9比率标度方法,按照AHP中的两两比较方法,求出判断矩阵,再用平方根算法求出矩阵的特征向量――相对权重[5]。根据矩阵理论,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就是相应元素对于上层元素的相对权重,这样就可以把居民的定性判断转化为定量描述。事实上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6][7][8][9],1-9标度的缺陷很多,一是它的排序权值较粗并且与人们的判断差别较大,二是有可能出现与实际情况相反的逆序,三是矩阵一致性与思维一致性相脱节[10]。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0.5.2将1-9标度类型转化为e^(0/5)~e^(8/5)标度,进行权重计算。

表2 1―9分级比较标度

注:αij={2,4,6,8,1/2,1/4,1/6,1/8}表示重要等级介于αij={1,3,5,7,1/3,1/5,1/7,1/9}相应值之间时的赋值。

通过SPSS软件对都江堰壹街区重建社区环境一级评价指标得分统计。得出一级指标的重要程度排序为D>B>C>E>A>F,其赋值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准则层重要度赋值

注:根据得分情况,可在1―9范围内对赋值进行调整。

将因素重要程度赋值带入下列公式进行两两比较,得到一级指标两两对比数值。

几个比较指标经过次比较、判断构成判断矩阵。

通过YAAHP0.5.2转换为e^(0/5)~e^(8/5)标度,得到矩阵

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Mi,将求出的值带入公式

计算向量,

得出=0.7408,=1.3498,=1.1051,=1.6487,=0.9047,=0.6066。

对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出W1=0.1166,,W2=0.2124,W3=0.1739,W4=0.2594,W5=0.1423,W6=0.0954。

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

CI===0

经过以上分析、计算,最终得出符合进行层次分析计算的都江堰壹街区社区环境评价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0.1166,0.2124,0.1739,0.2594,0.1423,0.0954。

按照该方法对指标层进行计算,得出权重分布如表4所示。

表4 指标权重

(2)指标重要程度统计分析

都江堰壹街区准则层重要程度排序为:安全保障>空间环境>设施配套>社区管理>区位规模>社区氛围。表现出对安全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灾区民众安全意识很强;“社区氛围”的没能受到重视体现了灾后重建中,对于心理重建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待加强。

对27个二级指标重要得分平均值进行统计,以更为直观的折线图形式表现(图2)。由图可见:

“区位规模”中,对“地理位置”的重视高于“社区规模”。

“空间环境”中,对“自然环境”、“景观绿化”和“抗干扰性”表现出了较高关注度,而对于“建筑风貌”重视程度一般。

“设施配套”中“住房”、“教育设施”、“医疗设施”、“交通设施”、“环卫设施”重要度较高,娱乐设施不被看重。

“安全保障”中,安全因素都受到了极高的重视,其中“治安安全”重要程度得分最高。

“社区管理”因素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社区氛围”中,“邻里关系”和“社区文明”重要程度十分突出,其他两项较低。

可见,居民对于硬件设施的关注度较高,对于管理和社区文化等软件建设缺少必要的重视。

综合评价

(1)评价标准

在对样本进行综合量化评价之前,首先需要确定其评价定量标准,以便与对最终评判结果进行评定。结合问卷设计中李克特量表的制定特点,本文给出以下评价定量标准。

表5 评价定量标准

(2)单一因素评价

图3 单一因素平均分值折线图

从折线的起伏波动分析。线波动区间较小,除娱乐设施外,满意度平均得分在3.5及以上,说明壹街区在社区环境的各方面建设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各项设施建设相对协调,这样更有利于各个因素的性能发挥最大化,达到较高满意度。

各项指标满意度对比出现波峰波谷的,波峰分别为自然环境、教育设施、交通设施、邻里关系以及安全这一区域;波谷分别为社区规模、抗干扰性、娱乐设施、其他设施、社区活动、地域文化,以及社区管理这一区域。

波峰:①以旅游作为主导产业之一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自然风光宜人,加之灾后重建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与大力恢复建设,给城镇社区带来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②公共服务设施重建是灾区恢复正常生活的保障,教育、医疗设施更是其中重点,在建设与运营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③壹街区紧邻都江堰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接近城区,具有较高标准。④本次调查样本社区入住居民均是按照原本行政单位――村、镇进行统一安排,人群同质性较强,有着良好的邻里基础,邻里关系良好;⑤都江堰一街区在安全保障方面取总体上得了较好成绩,治安安全有待改善。

波谷:①在笔者实地走访过程中,样本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气不足。这也是造成二级指标社区规模满意度较低的主要因素,在人口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大型、大量的商业设施、娱乐设施缺少人气支撑,难以运营,导致灾区商业设施和娱乐设施难以规模化,致使其满意度较低。②由于样本社区布局模式采用小组团围合形式,街道密度大,导致社区抗干扰能力弱。③社区管理包含的三个因素总体趋势都处于偏低端,说明在硬件设施环境建设取得较大成果的同时,软件环境较为落后,需要加强建设。④社区文化有助于促进社区归属感和自豪感的加强,在社区文化建设上,还需加强。

(3)模糊综合评价

汶川地震灾区城镇重建社区环境评价,涉及多个层面,许多因素,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过程,笔者试图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 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思想是利用模糊线性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考虑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对其做出合理的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判决策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结合数据库和指标权重对评价目标进行定量的综合评判。

模糊综合评判步骤:

(1)建立六个因素集U={UA,UB,UC,UD,UE,UF}={区位规模,空间环境,设施配套,安全保障,社区管理,社区氛围},每个因素集对应一个模糊子集UA={A1,A2},Ub={B1,B2,…B6},……UF={F1,F2,…F5}。

(2)建立权重集。

一级指标层权重:A0=[0.117,0.212,0.174,0.259,0.142,0.096]

二级指标层权重:

AA=[0.55,0.45]

AB=[0.199,0.199,0.109,0.132,0.199,0.162]

……

AF=[0.221,0.27,0.328,0.181]

(3)建立评价集,V={v1,v2,v3,v4,v5}={很差,较差,一般,较好,很好}。

(4)通过SPSS数据库统计,得出单因素模糊综合评价矩阵RA,RB…RF。

(5)计算各单因素评价向量WA,WB…WF。

(6)由单因素评价向量集构建总目标模糊综合评价矩阵R0,并计算总目标的综合评价向量W0。

W0=R0・A0=

・=

(7)模糊综合评判结果

模糊综合评判结果是由因素或目标向量乘以评价集,从而得出各项综合评价等级。

单因素综合评判等级:

VA=5×0.276+4×0.382+3×0.246+2×0.077+1×0.019=3.819

VB=3.907,VC==3.907,VD=3.921,VE=3.575,VF=3.798

总目标综合评判等级:

V0=5×0.300+4×0.343+3×0.284+2×0.045+1×0.027=3.841

都江堰壹街区总体评价得分为3.841,参照评价定量标准,其评价等级为较好。准则层中,空间环境、设施配套、安全保障得分高于3.9,社区管理和社区文化得分相对偏低。

结论:

高标准灾后重建,取得的成果与效果十分显著,为灾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重建基础,但社区软环境建设存在不少问题。为实现灾区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化发展,社区建设任重道远。有反馈信息来看,灾区社区环境建设需要加强社区管理、社区文化建设,注重设施管理运营,从多方面提高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自豪感,促进灾区居民生活重建,心理重建,让灾区居民过上安心、安定、安康的安居生活。

参考文献:

Mayor of London. The London Plan: 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London [Z]. London: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February 2004.

陈浮.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00

田美荣,高吉喜,张彪,乔青.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7,20(3):87-92

张林英,周永章,税伟,徐燕君.绿色社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5):58-62

陈秀雯.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评价指标体系探讨[D].重庆大学,2007

舒康,梁镇韩.AHP中的指数标度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0,1(1):6-8

侯岳衡,沈德家.指数标度及其与几种标度的比较[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5,1(10):43-46

杨永清,许先云.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用于矿井安全管理的综合评价[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1(6):121-125

陈迁,王浣尘.AHP方法判断尺度的合理定义[J]系统工程,1996,1(5):18-21

吕跃进,张维.指数标度在AHP标度系统中的重要作用[J]系统工程学报,2003,18(5)453-456

作者简介:

谯苗苗,出生年:1986,性别:男,籍贯:重庆,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城镇社区建设范文3

临川区建设局何洪涛

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加快小城镇建设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小城镇建设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结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才能为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载体和基础,才能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且提高其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结构,壮大农村经济实力,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小城镇建设为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供了条件。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非农业的发展,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将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实现农业小规模、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向适度规模、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设备和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普遍应用,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3、小城镇建设为健全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提供保障。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必将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使农业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减少农业生产盲目性,提高农业生产自觉性,形成“公司+农户”新型产业组织,推开市场农业之门,必然产生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效的连动效应,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信息和财力保证。

4、小城镇建设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准备。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设施逐步增加和完善,农民受教育的机会进一步增多,受教育的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身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农民的市场意识进一步增强,一批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逐步成长起来,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准备。

二、用发展的思路客观评价临川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区对小城镇建设予以高度重视,调整了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加大了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使我区小城镇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区建制镇已由改革之前的4个发展到目前的18个,占农村乡镇总数的67%;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镇内道路全部实现硬覆盖,其中柏油路占55%,建设小型自来水厂7座,农村小城镇电话全部实现了程控化;镇区内基本普及了有线电视,并且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小城镇建设在推进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区小城镇建设与珠江三角洲和江浙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小城镇建设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小城镇建设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些制约和限制因素主要表现在:

1、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水平较低。总体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依据和前提。没有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详细建设规划,小城镇建设必然是盲目乱建,布局混乱,建筑呆板,工程质量较差。目前,全区共有27个乡镇,其中7个乡镇无总体规划,8个乡镇的总体规划由市、区设计单位设计,经过严格审批并具有法律效力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不足30%。因此,一些乡镇的小城镇建设由于缺乏高水平、高起点总体规划的有效指导,小城镇建设呈现出短期性、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超前性,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对小城镇建设的迫切要求。

2、规模较小,功能难以发挥。目前,我区共有建制镇18个,平均每个城镇镇区人口不足1万人。由于我区小城镇规模较小,对资源的积聚能力就小,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的经济也无法起到带动作用。目前,小城镇的户籍政策虽然有所松动,符合条件的农民可以办城镇户口,但也只有在一定区域内得到承认;另一方面,由于收费条件、子女上学等问题,农民对进镇落户仍有后顾之忧,因之不愿放弃土地,办理农转非的热情不高。由于小城镇人口扩张速度缓慢,也必然影响了小城镇发展。小城镇在农村一定区域经济中心的功能难以发挥。

3、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由于我区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非农产业比重较少;乡镇企业规模较小,资产质量较差,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乡镇企业适应国内外区场的能力较弱,缺少创新力、开发力和竞争力,因而,乡镇财政实力较弱。目前,多数乡镇可支配财力有限,而且绝大部分要用于支付人头费,甚至有些乡镇财政收不抵支。加之,投资体制改革滞后,启动民间投资不力,致使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小城镇建设无法大规模推进。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围绕“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思想,确定我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新思路,推出能够有效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新举措,使我区小城镇建设有新的突破。

三、用创新的理念,推出新举措,实现临川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新突破

1、按照十六大确定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发展战略规划。根据新的形势、新的特点,以现有的城区和区级试点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制定完善全区小城镇发展战略规划,解决小城镇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布局。除此以外,还应下大力气抓好国道省道沿线、城区周围的小城镇建设。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在小城镇的各类建设项目,集中有限的资金,按照建设规划,建设好有条件的建制镇。防止遍地开花,盲目建设,造成浪费,使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把当前正在进行的扶贫开发、廖坊水库移民搬迁与有发展条件和潜力的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完善小城镇的各种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既有效安置移民,解决其生产生活问题,又可使那些有潜力的小城镇做大做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2、把小城镇建设与城乡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结合起来,促进城乡经济共同繁荣。根据经济区域分工和产业梯度转移,充分发挥小城镇连城带乡的特殊优势,在符合有关政策的前提下,适当安排吸收东部地区一些已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大中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退出来的、有利于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其它产业,健全完善小城镇的产业体系。还可以利用小城镇科技、信息、通讯、教育、文化、交通、市场相对集中和发达的优势,为搞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农业经济服务。着力在小城镇培育各类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当前正值我国城乡社会新的就业高峰,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都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充分利用小城镇的发展优势,开辟新的更广阔的就业渠道,接纳转移出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重新就业,是解决这一现实矛盾的重要途径。

3、发挥优势,建设一批特色突出、有较强影响力的小城镇。我区资源多样,特色明显,地域性突出。在依托资源优势,培植小城镇产业基础方面,应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力争做出规模、做出影响。唱凯、腾桥、云山、罗湖、东馆等区级重点镇,应加大力度,创新体制,重点培养,在土地、投融资机制、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特殊政策,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其壮大、发展。对其中的有潜力、有发展条件的企业,应给予宽松的环境,放手发展,带动镇区其它相关产业,力争培育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企业和小城镇。

城镇社区建设范文4

关键词:小城镇;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4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稳定的持续发展使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数量与规模逐步增加。近3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数据表明,中国的城镇化率在1978年是18.9%,2014年达到52.6%。这表明,在这36年中,我国以平均每年增长1%的速度使我国的城镇化率增加了34.7%,是30几年前中国城镇化速度的3倍还要多,与此同时也是世界城镇增长的2倍多。伴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城镇信息化研究与建设在现实中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小城镇信息化的根本就是充分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增进信息共享和知识交流,推动经济迅速增长,让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小城镇信息化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在信息化由城市向城镇发展的进程中,小城镇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第二,伴随着小城镇的全面发展,及行政区域的“合乡并镇”的政策,城镇政府部门工作量迅速增加,自动化信息系统可以极高的提高工作效率。

1 社区信息系统

小城镇信息化的过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它能够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增强人民自身素质,促进全国人民对信息化的认识,形成一个好的循环,从而能够更好地推动小城镇全面可持续发展。从实际应用上看,信息化的产品主要有: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等等。目前适用于小城镇开发的信息化产品极为缺乏。小城镇信息化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应该开发出一套适用于小城镇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对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

2 社区信息系统发展面临的困难

信息化体系是由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信息网络,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六个基本元素组成的一个符合中国社会信息化完的整体系。但在小城镇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更为缺乏。

通过对大量从基层收集与统计来的数据进行研究与分析发现,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在基层发展中遇了许多问题。

2.1 小城镇信息化基础硬件设施薄弱。2012年8月份,我们对上海市郊区信息化发达的小城镇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表明,市县级的政府行政机关配备有较多的计算机,而大部分乡镇的单位都没有较多的计算机配备,乡村信用社则拥有的计算机更少,等于没有配备,配备率还不到30%,平均每个组织有计算机仅有0.67台,其中82%的组织还没有链接互联网;在筹规划,协调配合,将极大的推动小城镇可持续化发展。乡村仅有2%的人群拥有计算机。要是从全国的范围来统计,大部分乡镇的人民计算机拥有率还不到0.5%。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拥有率根本达不到平均水平,实力相对薄弱,在我国,只有少部分县级行政单位还没有连接上了宽带网络,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我国的人均计算机拥有率则更低。

2.2 小城镇信息化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与传统的企业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来进行对比,小城镇要涉及更多的部分。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信息化包括农业部门,信息技术部门,科学研究部门等众多部门。只有做好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才能更好的促进小乘正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但现在的状况是,信息化的建设为有些部门的高速发展而开展的一项工作。然而随着小城镇信息化程度的深入,与其他部门在资源整合方的面将会产生极大的阻力,对往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遇到的相当多的问题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问题。

3 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的模式

在建立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的时候都要考虑到这些必要情况另外在推广软件系统的时候,系统开发的成本不能太高,操作要简单。正是因为有这些问题,小城镇信息化的进行才缓慢,制约着信息化系统快速高效的发展。因此,小城镇信息系统的开发要减少它的成本,降低操作难度,还要加紧时间开发系统,最重要的是,要让社会信息系统平稳告诉的发展。只有这样城镇社区信息系统的开发更具有实用的价值,符合我国小城镇的发展现状。

至于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的选择,我们运用了B/S结构。B/S结构内容简单,方便易操作,用户可以直接使用Web浏览器,如Internet Explorer,Netscape Navigator等通过网络直接访问城镇服务器,页面简单,低文化层次的用户可以方便地使用该系统。我这样,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可以跨平台使用,意味着既可以在Windows中运行,而且也可以国内的Linux运行,都不需要进行任何修改,就可以大大降低系统运营的开发成本。与此同时,由于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采用B/S结构,所有用户都可以在服务器上进行操作,这样就从根本降低了硬件配置的需求。

4 小城镇社区系统的设计

在系统的研发中,我们充分实现了硬件与软件之间的相互配合,将具有独立功能的组件分为一个子系统,以保证系统能够持续稳定的运行。系统的网页呈现将是以动态(JSP)和静态(Servlet)相结合的形式,使用户能够更直观,生动的了解实时动态。系统是由几个子系统有机的结合而形成的,从而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资源。

社群信息系统的设计采用的组件化得模式,其结构清晰明朗,容易操作,方便服务人员的检测与维修、维护等工作。同时,也为后续软件的开发降低了门槛,是软件开发的速度得以提高。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总结出,社会信息系统的构成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4.1 管理层面:管理层面负责的内容主要有管理用户的在线注册,权限的获取,以及数据的整理数据库的组建和维护、社区信息的管理等,确保系统能够正常稳定持续的运行。在维护方面,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和数据恢复,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对系统出现的突况能过做出迅速的反应并对其进行修复。用户的信息可以备份到云端安全的存储。同时还承担社区的信息等工作。

4.2 社区建筑智能化层面:社区的各个建筑通过计算机与管理系统交换信息,并实时上传楼宇信息,方便查询和管理,物业信息信息化可以更好地管理。业主也可以通过客户端了解物业信息,可以足不出户缴纳相关的管理费用等。

5 结束语

通过把握住符合小城镇实际情况需求与满足课题任务唯一要求这两个主线,来实现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的分析研究。我国现在大多数社区的信息系统是物业管理系统,不仅功能简单,而且主要用于城市小区物业管理,我们所要面对的主题是小城镇和社区的基层民众,小城镇的信息化不仅是管理层面的,也应该让每位居民参与在内,同时根据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以及对小城镇用户的研究,结合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社区居民与居委会需求,充分满足小城镇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需要,我们自主研发出的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小城镇社区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田虹,吕有晨,刘消寒.信息化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机理研究[J].情报科学,2004(03).

[2]承继成.信息化城市与智能化城镇[J].地球信息科学,2000(03):4-7.

[3]李乾.锁定小城镇信息化建设的支点[J].小城镇建设,2005(O1):18-19.

[4]干青兰.物业管理导论[M].中国建筑出版社,2000(06):45-46.

城镇社区建设范文5

关键词:城镇化;居住空间;生态建设;以人为本

1.城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城乡结合部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地矛盾集中体现的地带。而居住区空间是与人们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空间,在景观设计中需要解决的矛盾也尤为突出。从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城乡结合部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这一地带不仅是城市与乡村2类人群的交界地带,同时,还存在着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之间的矛盾。各类人结聚会,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对于居住区景观有着不同的功能与审美需求,矛盾冲突集中;其二,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同样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冲突。在城镇化的地域,或多或少的保留着原生的自然生态系统,它们往往最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也是最稳定的生态结构,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

2.具体项目分析

2.1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处在市郊农村和远郊区县的连接带上,作为国家重点试点小镇,是具有代表性的城镇化节点。本案规划面积10万m2,建筑类型分为商业和居住建筑2类,层高为6-24层,建筑风格为现代风格,主色调由米黄、暗红和灰色构成。团结镇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短夏长,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多大风、干旱,秋季气候多变,植物易受早霜危害。区内存在2个大的生态系统,南部是阿什河的河谷滩地绿地系统,北部为天恒山生态系统,植被类型为榆树森林草原,同时,在城镇中散布着未破坏的生态斑点,这些良好的自然外部环境是城镇在发展过程中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借鉴。

本案的居民类型主要分为3类:(1)当地的回迁住户。该类居民有着淳朴的价值观,对于住区景观的需求是以实用为主,并且怀念原有的场地记忆。(2)本地及周边地区意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居民。该类居民向往现代化的都市生活,对于景观环境除功能需求外,还存在着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3)流动人口。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与当地居民存在一定差异,对于环境景观的归属感有较高的要求。

2.2设计理念

本案居民类型多样,同时,存在着城市和乡村居民,本地与流动人口之间的矛盾,不同类型的居民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福”文化做为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观念,深深的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具有广泛的凝聚力。采用这一理念能够很好的融合不同类型居民的景观需求,使居民在居住理念层次达成共识,为和谐的居住氛围建设提供了理念平台。

2.3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借鉴阿什湖与天恒山2个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关系,指导居住区的绿化景观设计,在满足围合空间和观赏需要的前提下尽量使用乡土树种。(2)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尊重居民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以及对环境功能性的需求,完善景观设计。(3)经济性原则。在景观材料的选择及施工工艺方面。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满足居民生活及审美需求的基础上,节约成本。(4)艺术性原则。在景观空间的塑造中,对景观节点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以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

2.4设计表达

2.4.1“福”文化的体现。综合分析不同人群对景观功能的需求,设置功能丰富的景观空间。在满足景观功能的同时。将“福”作为区域性的一种文化符号应用在景观节点的塑造中,在人口形象空间设置“百福墙”、廊架,景墙等景观小品的设计同样融入“福”的符号语言,在渲染主题的同时,增加区域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

2.4.2商业空间。本案为商业街空间,并临近主要的城市干线,是展示楼盘形象的重要界面。采用阵列景观灯柱的方式:一方面形成对外展示的景观形象;另一方面实现人车分流,保证商业街空间的景观品质。沿街布置生态停车位,即能够保护车体,又能够增加城市绿化,美化城市环境。在各街角广场设置体现幸福主题的景观小品,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形式提升商业街的景观品质。

2.4.3中央公园。在住区的中部规划预留了1万m2的核心庭院空间,景观规划中将其定义为中央公园,采用微地形增加空间的立面层次,环以流动的游园路来满足居民游园及健身的需求。结合立面空间层次,设置集会空间,老年儿童活动空间及私密性较强的交流空间,满足居民多种景观需求。在活动空间设计中,充分考虑到气候的影响及居民活动的需求,通过景墙结合植物组团的设计控制气流和光照,创造宜人的微气候。

城镇社区建设范文6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绿化生态建设 

 

为克服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弊病,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曾提出各种田园诗画般的居住模式,19世纪美国的欧文提出了“合作新村”的设想;1922的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埃的其著作“明日的城市”中提出“光辉城”的设想方案,将建筑向高空发展,留出大片空地布置公园和运动场等绿化空间,形成开阔、宁静和优美的居住环境。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最广泛、使用率最高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影响最大,最接近居民的生态环境,近年来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居住区绿化建设,将其作为衡量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提出了“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设计原则。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增强,环境污染加剧,人类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科学发挥小区绿地降温增温、滞尘汲污杀菌、减噪、维持碳氧平衡,隔热、防风、防御放射性污染等作用,是最佳解决途径。建设部制定的《绿地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对居住区绿化建设提出了权威性的设计指标。 

当前,小区环境成为房地产开发的重点,一个小区的环境优美可使房价增加,小区的绿化级别更是购房者关注的热点。政府的导向,市场的需求,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了人们越来越重视住宅绿化环境。 

 

1.居住区绿地的生态功能 

1.1调节小气候与保护环境 

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可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提高空气温度。绿色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吸收太阳辐射热,调节气温,对改善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夏季,树荫下的温度可比空旷地降低50c以上;冬季,草坪表面温度则比裸露地高40c左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促进新鲜空气的流通。植物叶片能阻挡、过滤、吸附空气中的烟灰、粉尘、毒气,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有些树森对减低噪声也有一定的作用,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枝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减弱。 

1.2美化环境,提供休闲空间 

树木花草有线条美、形态美、色彩美、素质美等多种美学因素,而且随着它的逐日生长,逐年变化,呈现出的各种景观生动活泼,令人陶醉,这对增进人体健康,陶冶情操,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情趣有着良好的作用。 

1.3增加经济收入,创造就业机会 

小区的乔木、灌木,随着它的生长,每年都在保值增值,而有些小区的经济林可提供干鲜果品或具有药用价值,直接增加经济收入。一个城镇小区绿化会使房屋的价格增加,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2.加强居民区绿地生态建设的措施 

2.1绿地布局 

居住小区总体规划拟定后,应保持35% 以上的绿化率。而在35%以上的绿地中,绿地本身的绿化率要大于70%,也就是说,绿地中的硬质景观,包括道路、地坪、建筑小品、喷泉、雕塑等占地面积只能控制在30%以内,而这个数字越小越好。绿地越大,建筑容积越小,小区绿化级别越高。绿化率越高,为小区提供光合作用的绿色再生机制越大,其生态效益越明显,对人体健康越有利。绿地位置应设在建筑物的南面,座北朝南,背阴面阳是植物生长的最好环境,尤其对一些喜光植物极为有利。小区出入口的景观安排,最好是硬质景观与绿化景观相互交融。要在出入口附近留有绿地进行绿化。忌讳大广场一片,没有绿化背景和前景。绿地的形状以块状外形为上乘,细而狭长的条状绿地应尽量避免,因为它对建成后的生态自动调节不利。据报道,绿地宽度以大于12m为最佳,这对绿地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存繁衍极为有利。绿地布局中,儿童活动和老人娱乐健身场地可以结合在一起,以便老人照顾儿童。绿地的选择应取避风向阳处。

2.2水景的生态设计原则 

人有亲水性,水是生命的象征,有水就有灵气。水景对改善生态效益有积极的作用,小区中的水景为人们家居生活带来活力,绿景与水景交融的空间生动而美妙,是自然景观的再现。减少水资源消耗是水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规划中除了要设计有利于尽量减少养护绿地的灌溉用

水外,还要设计收集雨水系统和装置。回收的雨水不仅可以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还可用于周边建筑物的清洁。水有较大的热容量,不仅可调节小区的气温,减少温差,而且能增加空气温度。水体的线形设计宜相对集中,忌分散而细长。水面形状以聚合为主,以蜿蜒细流为辅。水面积总量不能太大,不超过绿地总面积的20%。水池清澈见底,水质清净是小区里水的根本,谁也不愿在脏水旁生活。高低错落的流泉、水梯、喷水、叠水、水雾、涌泉等流动的水,可大大增加水的自净能力。 

2.3景观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原则 

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要能够设计出功能和形式优美的视觉作品,还要熟知作品的生态结构,掌握作品中植物的生长规律,季相变化,适应性及抗病抗虫能力,尊重系统内群落的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植物配置应向生态化、乡土化、景观化、功能化方向发展。科学地配置各种植物有利于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生态美景。 

2.3.1乔灌花草合理结合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层次,既丰富植物品种,又能使三维绿化量达到最大化,使放出的氧气和制造的有机物质更多,有益于人类的健康,总体上体现植物配置的层次性、多样性。 

2.3.2植物配植应体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充分运用形态树种:翠竹、香樟、梧桐、广玉兰、柳树等;观花树种:合欢、樱花、海棠、桂花、紫蔽等;四季相分叶植物:银杏、无患子、红叶李、红枫、紫叶小渠等;管理粗放、观赏期长的宿根地被花卉:大花马齿苋、鹅草、美人蕉、紫露草、醉鱼草、鸢尾、营草等;招蜂引蝶的芳香植物:例如腊梅、桂花、薄荷、丁香等;观果植物例如火棘、枸杞、桑树等植物,吸引鸟类和小动物,从而形成植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群落。 

2.3.3配植大乔木时,应考虑树种要有乡土性、针对性,种植树种应考虑生态群落景观的稳定性、长远性、美观性树种选择在生态原则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创造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配植大乔木时,要有足够的株行距,力求得相对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结构打下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总之,城镇居住绿地的生态建设,应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使居住绿化环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参与文献: 

[1]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