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宣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宣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宣传

乡村旅游宣传范文1

西昌乡村旅游市场淡旺季和适游期

乡村旅游产品和项目由于地理区域、季节气候、交通条件、公众假期、产品特征等因素,市场的群体会产生明显的淡旺季。一般来说,一年中仅有三四个月的适游期,淡季长,旅游市场就小,而旺季和适游期越长,客源市场就越好。西昌乡村旅游资源季节分布较为合理,上下半年都有相对平均的分布,且总的季节时间占全年的80%以上,其中只有12月、1月相对薄弱,但也可利用高原花卉和冬日“阳光之旅”做过渡,有的乡村旅游与西昌传统旅游节假日形成双向叠加旺季。[1]从表1可以看出,西昌乡村旅游适游期较长,从阳春三月一直持续到金秋十月,旅游市场旺季明显,淡季较短,在旅游市场的巩固与拓展方面,可操作的项目多、内容丰富。

西昌乡村旅游市场定位

1市场总体定位

根据现有客源市场的规模与分布,各客源市场的所占份额及未来旅游发展趋势,应以“稳定核心市场、巩固二级市场、拓展机会边缘市场、填补境外国际市场”为原则,以同心圈层模式,对西昌乡村旅游客源市场进行总体定位。核心市场以西昌及周边城市为主,二级市场在成昆线、成渝线形成主力,边缘市场集中在华南及华中地区。境外国际市场一直是西昌乃至凉山旅游的薄弱环节,乡村旅游更是空白,要实现入境市场的突破。核心市场以泰国曼谷为“桥头堡”的东南亚地区,二级市场定位在港澳台地区,机会市场分布在东亚及太平洋区(见表2)。

2市场细分

根据西昌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的特点,结合市场总体定位,就客源层次、目标市场和开发目标提出目标市场定位(见表3),主要考虑消费水平、出游方式、群体年龄、群体职业、旅游偏好等因子。

西昌乡村旅游市场形象传播与推广

1形象策划

1)主题形象确定。根据上面的文脉、地脉分析,气候与物产、乡土与民情是西昌乡村旅游形象的主要脉络。结合西昌在旅游城市中的名片和殊荣,可采用“沐浴山水阳光、品味水果花卉、赏鉴乡土民情———休闲中的西昌乡村”作为主题形象。这一主题形象要求西昌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重视游客的文化体验。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是核心竞争力,具有乡土气息的农事体验活动是乡村旅游的很好卖点,乡村田园风光和特色餐饮是吸引力。在树立和推广乡村旅游形象中要体现文化性,以文化为载体全方位展示和诠释乡村旅游的独特内涵和形象。2)形象宣传口号。好的宣传口号语对乡村旅游地的宣传推广能起到有效的助推,让游客感知旅游形象,口号设计要准确提炼竞争力优势,把握市场心理需求。形象宣传口号的设计要体现“精炼、特色、幽默、传递主题”原则,简短且朗朗上口,便于游客接受和记忆,同时体现地方特征,强调文化内涵,塑造主题形象[3]。据此可以采用普适性形象宣传口号:(1)“冬暖夏凉、度假天堂———田园西昌欢迎您!”这一口号主要体现西昌在气候方面的怡游、宜居特色及重要的休闲度假地,主要针对休闲、度假、养老市场群体。(2)“从传统千年跨入崭新时代、从城市一步走近希望田野!”这一口号分别从文脉和地脉角度凸显了西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田园特色。凉山彝族从奴隶社会跨千年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今天的西昌乡村旅游欣欣向荣,一小时旅游圈已全面架构。(3)“走进西昌、果甜花香!”这一口号主要针对水果采摘、品尝加工、田园观光市场群体。西昌由于海拔高、早晚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水果糖份很高。这一口号突出了西昌乡村时令水果、花卉的特色,水果和花卉是西昌乡村旅游的资源基础,是发展乡村旅游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4)“乡居田园、成长乐园、美好家园———西昌乡村之家!”这一口号是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的形象宣传:乡居田园,针对银发一族的老年市场,这里是养老佳地;成长乐园,针对青少年学生市场,在田野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美好家园,针对家庭为主的市场,开展亲子活动,融洽家庭和谐氛围。整个形象宣传口号突出“田园•家”的主题。

乡村旅游宣传范文2

一、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旅游资源,遵循旅游经济发展规律,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管理规范、突出特色”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抓点带面,立足服务、打造品牌,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2.奋斗目标。通过3-5年的发展,基本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发展规模,逐步形资源、自然风光和乡村旅游“三位一体”的旅游格局,使乡村旅游成为我县旅游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服从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发展乡村旅游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在充分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功能的同时,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机制、新路子,确保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2.坚持全面推广和示范引导相结合。建立示范点,重点扶持,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在示范点建设上,要创新发展思路,完善发展规划,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带动和推动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

3.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避免因盲目发展和低层次竞争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在利用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的保护。

4.坚持把加强服务放在工作首位。树立以服务促发展的理念,提升服务层次,创新服务手段,加强协调、规划、信息、促销和培训等服务工作,拓宽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领域,逐步建立面向农村和农民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水平。

三、工作重点

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把发展乡村旅游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紧密协作,把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中,通盘考虑,齐抓共建。

1.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主管部门、各乡镇要深入调查特色乡村旅游资源,建立乡村旅游资源目录。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规划,编制好《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要体现乡村旅游点的布局、风格要求和服务规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文化含量,形成特色。

2.加强乡村旅游业行业管理。县旅游主管部门要制定《县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和《县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对经营乡村旅游提出明确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不断促进乡村旅游产品提档升级,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产品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3.抓好乡村旅游试点工作。在前两年发展的“农家乐”中选定3-5家作为示范点。各乡镇、县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加强对示范点的指导,帮助规范服务,提升档次,使之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4.改善乡村旅游环境。要积极整合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环保、卫生等方面的项目资源,实施“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和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彻底解决乡村脏、乱、差等问题,着力塑造乡村新风貌,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基础。

5.各司其职,全力做好服务工作。旅游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产品设置、旅游接待等各方面、各环节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宣传部门要积极配合,组织开展宣传促销活动,指导和帮助制作广告宣传牌,拍摄电视风光片,编辑优美精致风光画册和制作宣传光盘,展示乡村的人文景观、农家情调,吸引游人的关注和向往。劳动部门要结合实施阳光工程,开展培训工作,加强对从业人员旅游知识、管理知识、服务规范、当地民俗文化和乡土人情等方面的培训。文化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历史和民俗文化、风土人情方面的挖掘,使乡村旅游与当地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实现有机结合。

四、扶持措施

1.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各乡镇、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在土地、规划、建设、培训、宣传促销等方面予以支持。

2.在资金上给予扶持。鼓励部门、企业、个体户,以股份合作形式参与开发建设,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开发;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农家乐”农户的信贷扶持,提供优质服务;县财政从旅游发展基金中切块支持,实行以奖代补。

3.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倾斜。在农村沼气建设、乡村道路、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方面,向乡村旅游景点倾斜。

乡村旅游宣传范文3

*年,是我县旅游工作打牢发展基础、继续巩固提高的一年,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的旅游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态势,在*年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全县共接待游客76万人次,同比增长96%;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135%。

(一)抓住规划编制这个龙头,着力发挥自我优势

打造“特色旅游胜地”是我县“*”规划中的四大目标之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在机构、人员、资金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亲自牵头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问题,经常深入到基层督查督办工作进展情况。*年,我县投入资金200万元,完成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完成了4个景区总体规划和7个风景点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同时完成了12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的规划,通过修改完善和编制各种规划,为全县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抓住乡村旅游这个亮点,着力打造特色品牌

*年,我县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四在农家”北线示范带的要求,在崇遵高速公路沿线全面开展以黔北民居建设为重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新建黔北民居1500多户,做到“四在农家”创建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既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又解决了产业富民的问题,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果。*年,全县集中打造乡村旅游点12个,其中娄山村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县乡村旅馆发展到203家,床位数达到6526张,同比增长56%,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37.4万人次,乡村旅游直接收入4283.3万元,解决农民就业3500多人。乡村旅馆年均收入在10万元以上,最高的达到400万元。

(三)抓住资金投入这个瓶颈,着力健全投资机制

为解决好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资金问题,我县初步建立了“政府引导投入、企业重点投入、农民主体投入”的投资机制。其中政府引导投入部分达到5000万元以上,用于规划编制、民居改造补助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仅崇遵高速公路沿线的乡村旅游发展,县财政就投入1000多万元。在企业投入方面,*年我县联系落实的意向性投资旅游重点项目有10多个,规划总投资30.7亿元,其中规划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8个,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或建成投入营运。在农民投入方面,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预计投入1亿多元。

(四)抓住宣传推介这个关键,着力扩大对外影响

为进一步提高*旅游的影响力,我县连续两年举办乡村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安排经费编印宣传画册和书刊,制作视频资料、高速公路大型广告牌,并主动邀请国内近百家媒体进行高密度、全方位的宣传报道,有效提升了*旅游的对外形象,特别是在重庆市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五)抓住规范管理这个基础,着力提高服务水平

在一手抓发展的同时,坚持一手抓管理,进一步规范乡村旅游收费标准,抓好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年全县申报3家二星级酒店,县级评定“乡村旅游接待点”50家,省级评定星级“乡村旅舍”22家,建立了1家旅行社和5个游客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推行了乡村旅游专项保险,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二、2009年工作打算

(一)在规模效益上下功夫,做强乡村旅游品牌

2009年我县旅游工作的目标是:新增乡村旅馆100家以上,新增床位2000张以上,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亿元以上,创建申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2个,申报成立旅游社1家,组建县级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创建星级乡村旅舍20家,申报评定2A景区一个。

要继续突出乡村旅游这个重点,开展《乡村旅游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政策,确保乡村旅游在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升,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这块品牌的含金量。

(二)在项目建设上下功夫,夯实旅游发展基础

对有投资意向的重点旅游项目,特别是遵义恒通公司旅游开发项目、水银河生态旅游、钓鱼台景区、楠木生态景区、夜郎水寨和古耕农业旅游等项目,要加强联系和争取,全力搞好协调服务,力争尽快开工建设。

(三)在融资机制上下功夫,开辟多元融资渠道

坚持企业重点投入、农民主体投入、财政引导投入的投融资机制,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干部职工参与发展乡村旅游。今年中央、省、市扩大内需的涉及“三农”和乡村旅游的项目特别多,加上县级增加了预算投入,旅游业发展迎来了新一轮机遇。

(四)在宣传促销上下功夫,树立良好对外形象

继续围绕乡村旅游这个主题,开展第四届娄山艺术节、第三届乡村旅游节、黄莲方竹采笋节等一系列大型宣传推介活动,在县政府驻重庆办事处成立乡村旅游营销中心,进一步扩大*旅游的影响范围。

(五)在行业管理上下功夫,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乡村旅游宣传范文4

最早的乡村旅游源于19世纪的西欧国家,目前在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30多年的发展使大陆地区的乡村旅游形成了田园农业、民俗风情、农家乐、古村落等典型的旅游发展模式,近些年火爆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以地方性或民族性的乡村民俗、风土人情为核心内容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因其独具特色的异域或异族文化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进行民俗文化消费,成为我国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民俗文化中藏有丰富的档案资源,历代的档案资料中也有不少有关民风民俗的记载,关注乡村民俗文化是档案部门作为国家文化事业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档案部门参与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档案宣传是提高档案工作知名度,增强社会档案意识的重要途径,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档案宣传工作融入到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中去,是新时期档案部门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创新之举。

一、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

以纯净自然的生态环境、淳朴原生的民风民俗为依托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不仅对我国的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乡村记忆的唤醒与缅怀同样意义非凡。

(一)满足精神需求

旅游休闲,对现代人来说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内容,长期生活在钢筋丛林中的都市人面对着每况愈下的生活环境,不断攀升的生活压力,更是向往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休闲生活方式。清新的乡野环境,朴实的乡风民俗,闲适的乡村生活是乡村资源最大的吸引力,其中的文化资源,尤其是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文化更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和核心。

“文化体验是乡村旅游需求中最高和最深层的愿望,这种愿望集中表现在旅游者的文化动机和文化倾向上。”乡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承载着民族认同感,乡村民俗中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独具一格的乡村民居建筑,富有特色的农事节庆活动等,不仅能够满足旅游者体验农家生活,享受自然风光的休闲度假需求,同时能够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求新,求异,求知”的精神文化需求。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将乡村旅游与乡村民俗紧密结合起来,使游客在欣赏美丽田园风光的同时感受到浓郁的风土人情,让游客亲身体验和寻觅古老的乡村文化与习俗,享受一席原生态的文化盛宴。

(二)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速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乡村旅游中那些具有可参与性、可体验性的民俗文化容易引发旅游者的兴趣和爱好,这也是开发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原始动因。

乡村中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文化的传承,开发利用这些民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例如,北京密云县大力发展民俗村旅游,从事民俗旅游的商户2300多户,综合收入1.4亿元,人均收入为开展旅游前的8-10倍;昌平区麻峪房子村在开发民俗旅游前,人均收入不足800元,通过发展民俗旅游,人均收入可达到6000元,农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陕西关中地区的袁家村,利用物化民俗中的代表产品,如饮食、服饰、住宅、特产及生产交通工具,打造了一条青砖灰瓦的仿古街道,突出展示关中民间生活形态和传统特色作坊:油坊、布坊、醋坊、茶坊、面坊等,通过几年的发展,袁家村在关中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开始逐渐体现,如今已成为陕西乡土旅游的主要名片之一,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使当地民众多了一条致富路。

(三)传承民俗文化

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和传承的民俗文化浩如烟海,如婚丧嫁娶、泥人、皮影、剪纸、祭祀、年节习俗、礼仪等,它们就像一颗颗明星,闪耀在东方文化的璀璨夜空里。由V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推动着中华文明不断取得辉煌。藏于民间丰富多彩的优秀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弘扬优秀民俗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应担负的责任。“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宝贵的民间民俗文化遗产逐渐被淡忘、被忽略、被毁坏,有的甚至已经灭绝了。老艺人人衰艺绝、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艺失传掺假,即便是幸存的年画、皮影、剪纸等经典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也已日渐衰落。”

以民俗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保持和突出了乡村民俗文化韵味,是一种将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民俗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的旅游发展模式,让各地区各民族迥异又精深的民俗文化在每位游客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

(四)唤醒乡村记忆

梁漱溟先生曾说:“原来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和主体的,所有的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莫不如是。”记忆中的乡村有欢天喜地的节庆表演,有热闹非凡的庙会集市,有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有不能打破的禁忌规矩,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这些曾经融于血脉的影像却越来越模糊。2014年,山东省正式启动“乡村记忆工程”,通过因地制宜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活态文化特色和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彰显山东民俗文化魅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发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是紧跟国家政策,顺应时展的必要之举。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中“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的民俗风情项目,整修或者仿建的原始民居建筑,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等,无不唤起游客“回归乡里、落叶归根”的乡土情结。当过往的场景真实的在眼前重现,当遗忘的记忆被唤醒,那么旅游的意义已不仅仅止于休闲娱乐,更多了一份心灵的触动与慰藉。

二、档案部门参与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2003年作家冯骥才在著作《紧急呼救》里呐喊“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及其遗产死去,都有一些风情独异的古村落转眼不复存在。如果我们不动手去抢救,再过二十年,至少有一半民间文化会化为乌有”。面对着逐渐消亡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档案部门作为历史原始记录的保管者和开发者,有义务也有责任抢救乡村民俗中具有档案性质的部分,为国家保留优秀的传统文化。历代档案机构保存的资料中,也有很多有关民风民俗的记载,对开发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一)有利于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古代档案是历史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我国几千年文明传承积淀的硕果,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离不开原始的乡村历史资料,而古籍档案中多种多样有关各民族习惯风俗的记载,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民俗资料。如:宋朝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该书详细记载了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风俗及各种典礼仪式;1920年出版《瑷辉县志》中有边瑾未定稿的《鄂伦春纪事三十韵》,全诗记载了鄂伦春族婚嫁、殡葬、育儿等民俗,是极其难得的了解鄂伦春族的史料;清末民初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沈兆裎为官北方时,创作了很多记叙吉林民俗的诗歌,其中一首描写了东北农村一种名叫“嘎拉哈”的游戏“投壶遗制戏罗丹,兽腕盈堆掷中难。偃仰侧横分胜负,一声帕格众人看”。这些珍贵的档案史料,记载了很多原始的风俗习惯,有一些经过不断的演化流传下来,有一些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挖掘并利用相关档案,不仅能重新找回流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民俗资源,而且提高了乡村旅游中民俗文化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种原生态且具有历史可考性的文化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

(二)有利于开发保存珍贵的民俗档案

那些浩如星辰的民俗文化,若得不到完整的记录与保存,将很快在现实中消逝,保护珍贵的民俗档案,是每一个档案人应有的觉悟。“民俗档案是记录和反映民俗文化及民俗文化保护相关工作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类文献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民俗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材料;民俗的留存状态材料;民俗的标志性物质载体和表现方式材料;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全景式记录及各阶段成果材料等。”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选址一般都是较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民俗文化相对集中,开发者及村民对于民风民俗的挖掘比较完整,为档案部门宣传和保护乡村民俗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例如,云南红河州“箐口民俗村”,以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红河哈尼梯田为核心资源,实现对遗产的整体和动态保护,民俗村里的资料中心保留着大量哈尼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原始资料,而整个“民俗村”本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展馆,记录和展示着哈尼族自身的档案。

(三)有利于提高普通民众的档案意识

档案意识是档案客观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使人们对那些具有考察利用价值的资料加以保护和开发的意识,社会档案意识的高低影响着档案事业的发展。从古至今,我国政府官方保管利用档案的意识并不薄弱,但对于普通民众尤其是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乡村居民来说,档案是高高在上与自身无关的事物。乡村生活中有大量的档案资料被忽视,那些珍贵的民俗档案仅仅依靠档案人员来保护是远不够的,民俗文化的传承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守护。乡村旅游因其大的拉动地区经济功能,使得民众具有较高的支持度和强烈的参与意识,因此,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背景下,档案部门进行民俗档案、村级档案等的宣传工作更易得到村民接受和认同。同时,系统、完善的档案工作也是促进乡村旅游的强大推力,譬如浙江省天台县九遮村开展的乡村记忆示范基地,结合九遮村的历史原貌和民俗特色,建设了亚父庙、古民生器具馆、乡贤先贤馆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展示厅,为九遮村的旅游增添了人文气息,游客通过参观,不仅对该地的风土人情有了全面了解,对档案及档案工作也产生了新的认识。

(四)有利于增强档案部门的社会影响

档案部门是社会生活的服务部门,档案工作要想真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更好的发挥服务群众价值,就必须要贴近老百姓的实际生活,融入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与建设,是档案部门增强自身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湖州市逐渐形成了“景区+农家”、“生态+文化”、“农庄+游购”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东衡村的赵孟\专馆和历史文化综合馆,荻港村的荻港名人馆、渔乡风俗馆和农产品展示区,高禹村的室内文化展示馆等,都已成为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主打产品,呈现出良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双重效益。绍兴县的“越地记忆”档案文化建设工程,充分挖掘各村落的宗族历史、民俗风情,将记忆文化与乡村经济有效对接,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这些成效充分证明了档案部门参与甚至主导乡村文化旅游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不论对于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还是档案事业的推进,都将是有益的尝试。

三、借力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加强档案宣传

档案宣传工作是是公众获取档案信息、加深档案认知的重要方式,是增强全社会档案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当今社会信息数量急剧增长,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多样便捷,档案宣传应突破传统模式,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增强宣传效果,将档案宣传工作融入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这样的经济项目中,是档案部门树立文化事业单位良好形象的亲民工程,也是档案部门响应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号召的必要举措。

(一)建设乡村记忆基地

乡村记忆是民族的记忆,建设乡村记忆基地是扩大档案宣传力度的重要工程,开展“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建设能够“展示古往今来,感受发展之美;拾掇历史碎片,留存人文之美;构建心灵家园,共享精神之美”。如浙江省平湖市龙萌村“乡村记忆馆”展出了许多从村民手中收集来的实物、照片和文字等具有档案性质的资料,展现了该村旅游节庆、民间技艺、地方民间戏曲等特色,大力弘扬当地优秀历史文化;临安市上田村借助创建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着力宣传特色记忆文化和村落民俗;德清县“和美乡风馆”依托行政村原有的村史、村落文化因素,充分挖掘特色民俗文化,传承民风民俗。

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为档案部门建设乡村记忆基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首先,开发地是该地区特色民俗文化的集中区域,为乡村记忆基地的建设提供了许多优秀资源。其次,乡村旅游会吸引大量游客,以真实的历史素材展现当地民风民俗、人文资源的乡村记忆基地是游客了解村落文化的必游之地。

(二)加强传统媒体建设

档案宣传工作的传统媒体阵地主要指广播、电视、报刊、出版文献等,新媒体的发展使宣传档案的方式有了更多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消失,我们在关注新媒体的同时还要加强传统媒体阵地的建设,在新时代给予传统宣传手段新的活力。

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宣传工作,档案部门可以借机联合开发商制作相关宣传片,以真实可靠的档案资源为核心,展现本地区本民族曾经遗忘和得到传承的特色的民俗文化、民间工艺、节庆活动等,既使旅游景区得到全方位展示,又能扩大档案的宣传范围。在旅游区内,可以向游客散发当地民俗资源指南、民俗档案知识手册等简易又有趣的小宣传品,使游客对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及丰富的文化资源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同时加深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认识。还可以依据历史档案资料,编纂与该地区、民族特色有关的刊物,如浙江省磐安县档案局以口述档案的形式,编辑出版了以林宅村历代流传的“大话”为主的故事集――《状元故里的传说》,有效保护了濒临消亡的民间记忆。

(三)利用新型网络媒介

互联网、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媒体宣传影响范围小、形式单一的局面,借助高速准确的网络传播,公众可以及时了解新的档案信息,新媒体的普及便于大众参与交流,增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拓展了档案宣传的途径,提升了档案宣传的效果。

档案网站是宣传档案及档案工作的有效工具,档案部门可以在门户网站上推送参与建设民俗文化旅游的内容,既可以让民众通过丰富的档案史料了解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又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让更多人进入实体档案展厅如“乡村记忆基地”参观学习,对档案产生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具有形式简短、方式随意、随时共享的特c,充分利用社交网络是扩大档案宣传的重要途径,如陕西省渭南市档案局自开通“双微”平台以来,转发关注量数以万计,得到了市民群众的热烈反响。档案部门可以结合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开通专门的微博微信平台,及时旅游区民俗文化、人文资源的挖掘、整理情况,还可以设置如:依据档案描述快速找到某处原始遗迹、民俗档案知识小考等趣味性、参与性强的小游戏,使游客在娱乐过程中增加对档案的理解。

(四)微电影里的大世界

“微电影是高科技和互联网发展的产物,由‘碎片化’信息接收方式衍生而来,是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在移动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得到完善的策划和制作体系支持,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档案部门紧跟时代步伐,也尝试利用微电影的形式进行档案宣传,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寻找逝去的记忆》是全国档案系统中的首部微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揭示了档案在传承历史、维护记忆方面的特殊作用,得到了拍摄人员和观众的诸多好评。

乡村民俗文化中有许多富有趣味的档案素材,如具有地域特色的族谱家谱、少数民族服饰制作记录、乡贤名人的生平档案等。档案部门可以协同开发商、旅游局、文化局等相关部门,以真实档案信息为依托,制作以宣传当地文化特色、展现地区风土人情为核心的精品微电影,并及时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跟进拍摄过程,加强与媒体部门的合作,做到实时宣传。

乡村旅游宣传范文5

杭锦旗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依托沙漠、河套、草原旅游资源,以“河滨沙海草原”为核心竞争力,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民俗文化为特色、生态文化为时尚、乡村风情体验为亮点,把杭锦旗打造成集乡村度假、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中国的乡村休闲旅游地。产业导向:杭锦旗应以乡村旅游开发为契机,带动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养殖业等生态产业的发展。本着“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的理念,积极吸纳乡村闲余劳动力,使当地乡村社区能够融入到乡村旅游开发中来,政府应给予开发农户应有的配合、支持。 产业定位:将杭锦旗乡村旅游业积极培育成为杭锦旗旅游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改善当地经济环境,产生旅游影响,促进本地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升级、扩大就业,塑造本旗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杭锦旗乡村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偏爱度,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乡村旅游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旅游产品策略

1..美丽杭锦旗――田园风光旅游产品

(1)产品策划:产品品牌,中国杭锦旗――田园风光无限好;产品内涵,乡村自然生态、观光农业、田园风光等;宣传口号,杭锦旗――幸福家园。

(2)市场开拓:目标市场,省内及周边地区大众性市场;目标群体,修学旅游市场、注重体验和参与以及渴望体验新鲜淳朴乡村生活的青年旅游市场、婚庆蜜月旅游市场、寻根怀旧、回归自然的中老年旅游市场。

(3)开发思路:注重乡村田园风光意境的保护和营造,将各类农作物生产情景同乡村的幽美生态环境相结合,体现“回归家园、回归自然”的乡村旅游内涵。重视乡村农事活动和农牧业文化的开发,可利用湖泊、蔬菜园、果园、牧场等开展各种参与性农事活动,开发如种菜、瓜果采摘、垂钓休闲、放牧等旅游项目;参与制作奶食品的过程等,增加乡村旅游活动的体验性和参与性。如可以选择几家规模较大的牧户,整合成一座具有规模的大型展示厅,展示整套民间作奶食品工具,演示工艺流程,让游客了解其步骤,也可以让游客在牧户指导下参与体验。

2.休闲杭锦旗――度假旅游产品

(1)产品策划:产品品牌,休闲杭锦旗;产品内涵,乡村休闲度假游;宣传口号:魅力杭锦、休闲之乡。

(2)市场开拓:目标市场,呼包鄂客源市场、京津唐客源市场;目标群体,中高收入的中青年阶层以及中高收入的家庭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和中老年康体养生旅游市场。

(3)开发思路:整治景区内的旅游环境,改善道路两旁的环境卫生状况,规范居民的生活垃圾处理,统一设计景区解说牌、垃圾桶等,材质可用木质,颜色与环境协调;治理河道、湖泊里的生活垃圾和污染,使建筑风格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相协调,修整和拆除影响视觉效果的设施等。在配套设施建设上,如客房、餐饮、停车场、娱乐设施、活动安排等方面都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性化设计,如开发特色餐饮、家庭野外休闲、老年康体养生等系列产品,内部交通特色化。针对游客需要,开辟综合性的度假村,融健身、休闲、观光等各类活动于一体,采用分时度假、乡村会所等形式,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度假服务。近期开拓周边市场的同时,还应积极拓展远程客源市场的游客,综合考虑游客消费水平、个性需求的特点,在软硬件设施上应追求品位较高、规格较高、服务一流的目标,为客人营造良好的乡村休闲氛围。

3.欢乐杭锦旗――节庆旅游产品

(1)产品策划:产品品牌,欢乐杭锦旗――节庆之旅;产品内涵,乡村艺术节庆、历史节庆和民俗节庆、宗教庆典旅游;宣传口号:欢乐节庆――风情杭锦旗、多彩文化――绚丽杭锦旗。

(2)市场开拓:目标市场,呼包鄂客源市场、京津唐客源市场;长江三角洲客源市场;珠江三角洲客源市场;目标群体,中高收入的中青年阶层以及中高收入的家庭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和中老年康体养生旅游市场。

(3)开发思路:充分挖掘乡村独特的民俗风情、民间演艺和节庆文化。做好民俗风情和节庆活动的产品组合和内涵提升,形成以节庆为核心的民俗风情系列产品。开发主题不同的产品形式:可建立民俗风情园,如开展民俗歌舞表演来展示民俗文化;根据游客量规模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节庆活动来营造节日欢快的氛围和展示浓郁的地方传统文化。设计游客参与环节,让游客参与乡村特定民俗节庆。可针对婚庆市场,开发乡村蜜月度假旅游。应积极策划乡村节庆旅游系列的节庆活动,近期借助库布齐国际沙漠论坛的契机,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来提高知名度。

4.主题乡村旅游产品

(1)兵团乡村。产品策划:产品品牌―兵团乡村;产品内涵―兵团文化;宣传口号,追忆・回味――那段兵团岁月;兵团乡村――知心人家。

市场开拓:目标市场,呼包鄂客源市场、京津唐客源市场、长江三角洲客源市场、珠江三角洲客源市场;目标群体,有兵团建设经历的旅游者及其子女和亲属;或对知青文化感兴趣的旅游者。

开发思路:建好兵团纪念馆,反映知青当年生产、生活的场景,展示知青生产、生活用具及其他与知青有关的文物等,展示主要内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背景;到此落户的知青基本情况和历史贡献;有关在知青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英雄人物及知青出身的典型人物。建设知青文化园,园内建知青雕塑、知青纪念墙、知青纪念碑等,主要以弘扬老一代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宗旨。复原典型的知青住宅,收集知青当年的生活用具、衣服等,突出“兵团乡村――知心人家”的主题,让老知青们重温当年的情怀,让游客和知青亲属们了解和体会知青往昔的生活。收藏反映知青的电影、电视及小说等各类文学作品和当年知青中广泛流行的手抄本,特别是反映上海知青在此生活的著作《知青部落》。建立影视演播厅,根据需要进行演播,还可刻制光盘对外出售,建立小型图书馆对外借阅及出售。策划知青文化艺术节,通过一系列歌曲和舞蹈节目的演出,如曲艺、相声、小品、诗歌、朗诵等,让知青文化得到全方位的展示和交流;举办知青联谊会等活动,给老知青提供一个追思回味的空间。

(2)水上乡村。产品策划:产品品牌―水上乡村;产品内涵―黄河乡村旅游;宣传口号,水上乡村之旅,快乐河套人家。

市场开拓:目标市场,呼包鄂客源市场、京津唐客源市场、长江三角洲客源市场、珠江三角洲客源市场;目标群体,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旅游者。

开发思路:整治黄河水域环境,治理少量白色垃圾。增加游船和快艇,策划水上项目和娱乐。加强沿黄河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系统,建设解说系统,增加相应的商务设施和休闲设施,开发较高层次的休闲度假和会展旅游产品。

(3)新农村参观访问旅游产品

产品策划:产品品牌―中国新农村;产品内涵―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宣传口号――新农村、新杭锦。

市场开拓:目标市场,全国、省内和周边地区客源市场;目标群体,省内外城镇建设的参观访问旅游者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兴趣的旅游者。

开发思路:选择一个新农村基地,建设农村风貌展示馆,展示国内外农村的生产、生活和变化,以大量的图片为支撑,国内外典型的农村发展为重点,反映国内外农村的发展历程。完善新农村内的接待设施,满足游客现代化的需要,卫生条件状况应参照规定的国家标准执行;在接待设施内部装饰上要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农村生活气息。修建休闲广场,可以开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演艺等,也可满足居民的游憩需要。完善新农村的配套设施,包括娱乐中心、健身中心、文化中心等。做好村庄内部的亮化工程,在灯具的选择上要体现古典、复古韵味的款式,不宜过于现代。该产品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应抓住机遇,加大宣传,在近期内吸引大量客源。

三、发展战略途径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杭锦旗内现有乡村旅游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且发展阶段各异,相关政府部门的旅游投入能力有限,建议政府部门组建乡村旅游发展协调机构,制造良好的投资舆论,营造优越的乡村旅游投资环境,密切与相关投资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便利条件,同时积极鼓励和扶持广大乡村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以此推动本旗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现代旅游发展战略,这是本旗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最佳选择。

2.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杭锦旗区位优势明显,这就要求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始终要把目光放在“河滨沙海草原”这一大的环境中,施行“捆绑发展”“联动发展”,要求杭锦旗各乡镇在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上应从大区域来考虑,树立区域一体化思路,加强联合,共同发展,努力避免投资浪费和恶性竞争,以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3.强化形象,塑造品牌

为了提高杭锦旗乡村旅游的市场影响力,增强杭锦旗乡村旅游项目的吸引力,针对杭锦旗的乡村旅游产品特色,要着重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并在强化产品体系的基础上,加强乡村旅游的营销力度,更新营销手段,加大形象驱动的力度,强化整个杭锦旗乡村旅游产品的主打品牌效应,并进行个性塑造,积极提升乡村旅游地形象,尤其要在强化乡村旅游的体验性、文化性、生态性、参与性、休闲性、度假性的前提下,深刻挖掘杭锦旗乡村旅游的地域文化内涵,以鲜明的形象对游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实施强品牌发展战略。

4.永续利用,持续发展

杭锦旗不同阶段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等均应有利于乡村原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资源的恢复和保护,特别要注意环境的保护,严格控制各种污染,把生态环境置于重要地位,防止环境质量的退化。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监管,杜绝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建筑设施的建设。培育良好的旅游环境意识,倡导游客文明旅游;加强乡村旅游景区和各个示范点的管理,完善监督机制。始终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正确处理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相互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乡村旅游宣传范文6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发展 措施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地区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发展乡村旅游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重庆铜梁近来的乡村旅游独树一帜,本文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和思考。

1存在的问题

1.1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部分干部和群众对乡村旅游发展认识存在误区,没有用社会综合效益来衡量乡村旅游的发展效果,而简单地认为乡村旅游发展就是图热闹、做政绩,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冷不热。此外,我区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性因素,影响到开发整体进程。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区各职能部门齐心协力,共同解决,才能推动乡村旅游又快又好地发展。

1.2缺乏精品旅游项目,难以形成市场规模效应。

我区生态旅游资源相对缺乏,发展起步较晚,虽然现在已经启动重庆龙温泉生态度假区、安居古镇、“五朵金花”和黄门风情小镇等一批较有市场前景的乡村旅游项目。但龙温泉度假区建设初见成效,安居古城和花海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怀远古韵的贝妮王国处于启动建设状态。因此,我区尚缺乏像“中国死海”那样的在全市和西部地区较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精品旅游项目,因而一直未能有效打开乡村旅游客源市场,树立乡村旅游市场品牌,对游客产生强劲持久的吸引力。

1.3乡村旅游发展专业人才匮乏

从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来看,不管是业主、管理团队还是服务团队都基本是半路出家,专业人才较为欠缺,将严重影响我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策划、规划、建设、经营、服务和市场开拓等工作,不利于我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持续提高。

1.4农民参与性弱,增收渠道有限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作为农业生产的补充,增加农民的收益。其发展模式往往为政府投资完善地区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农户根据乡村旅游发展要求开办家庭旅社、休闲农庄和服务社等小型乡村旅游经营设施.二是相当部分地区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农民个体开展乡村旅游相关经营活动市场风险较大。三是目前我区乡村旅游项目均以资金规模较大的业主投资和经营为主,农民参与性和收益有限。

2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的建议

2.1优化发展环境,形成合力

取得铜梁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的共识。一是认识到乡村旅游直接面向农产品和休闲旅游“两个市场”,具有明确的市场基础;二是认识到我区发展乡村旅游具备“两大优势”,即位于成渝两个市场之间,交通便利,区位优势好;五朵金花、龙温泉、黄门风情小镇等休闲旅游项目易整合,整体集群优势明显。

2.2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开拓客源市场

尽快推进“五朵金花”项目建设,将其建设成集“龙文化、川东民俗文化、生态文化”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项目,打造铜梁“四季花香”乡村旅游品牌。加快重庆龙温泉生态度假区、安居古镇和高尔夫体育公园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自驾游基地等创新型乡村旅游体验和服务项目,抢占市场先机,争取乡村旅游市场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号召力,形成“乡村旅游首选铜梁”的市场导向。

2.3加强宣传营销打造市场品牌

尽快完成《铜梁区乡村旅游营销规划》,加强乡村旅游目标市场的分析,由旅游局牵头,以全区同一品牌、整体营销为主,景区景点自我宣传为辅的方式开展宣传营销,在宣传营销中,要注重文化营销、故事营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等多种手段,以特色文化、交通便捷、绿色健康、田园风光、农家美食、周末休闲、回归自然等元素,塑造“龙舞之乡、中华第一龙村、中国第四大古城”的铜梁乡村旅游品牌。

2.4加强旅游人才储备和建设

(1)加强本地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2)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定期开设导游、旅行社经理、酒店管理和公务接待等培训班,定期举办旅游发展论坛、服务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现有人员队伍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水平。(3)做好“引智”工作,加强与旅游学院、旅游公司和职业学校的战略合作,依托他们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加强我区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和业务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