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道德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道德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道德的重要性

商业道德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商业道德 战略管理 社会责任

商业道德是商业从业人员在商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战略管理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带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战略管理过程一般由战略制定、实施、评估三个阶段组成。商业道德是维系着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的纽带,指导着整个战略管理活动。

一、基于商业道德的战略制定

1.必须要用商业道德观念来指导确定企业愿景和使命

企业愿景和使命就是企业未来将成什么样子、任务是什么、业务是什么?企业愿景和使命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存在的意义,有什么的企业愿景和使命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企业愿景和使命必须驾驭在商业道德之上,做一个有商业道德的企业,否则终被社会抛弃。

企业确立愿景和使命不仅要关心自身的经济利益,也要考虑企业相关者的利益。除了要承担企业相应的社会责任外,还需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同时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期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才富有竞争力。

如何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这种期望?怎么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杆衡量标称,这杆标称就是商业道德。商业道德是各个利益参与方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底线,任何一方都不能逾越和破坏,否则将遭到惩罚。企业愿景和使命必须遵守商业道德,否则企业在起跑线上走错方向注定企业必然失败。

2.战略目标必须建立在商业道德基础上

战略目标必须建立在商业道德的基础上,任何战略目标都必须坚持这原则。因为战略目标是建立在企业愿景和使命的基础上,企业愿景和使命是战略目标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战略目标的终点,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也是要让企业愿景和使命实现。企业愿景和使命是建立在商业道德的基础之上,因此,战略目标也必须建立在商业道德之上。

3.从商业道德角度来评价和选择最佳战略

战略目标实现有许多途径会产生多种方案,如何评价并从众多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这是战略制定阶段最后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关系着实施手段。

我们从多个角度去评价方案,但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能违背企业愿景和使命。企业愿景和使命就是企业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同时满足企业相关方的利益最大化,产生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只能用商业道德这杆标称从备选方案中选择各利益相关方最满意的备选战略作为最佳战略!从短期和表面上看,企业在经济利益上受损,但从长远大局看,社会更和谐稳定,这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收益更大。用商业道德来评价和选择最佳战略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对企业和社会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二、基于商业道德的战略实施

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去保证。如何才能确保战略目标能够实现?

1.企业职能部门在制定策略时要恪守商业道德

企业的战略目标是靠职能部门去执行实现的,职能部门目标是战略目标的分解,所以企业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最低层的职能部门战略目标能否实现。职能部门在制定战略目标策略时必须恪守商业道德,不能因为职能部门目标只是战略目标的小部分,个别职能部门为了追求近利不惜放弃商业道德原则,这种做法会伤害到企业的信誉,破坏企业的形象,对企业造成很坏的影响,甚至会给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要坚决杜绝这种现象。职能部门制定策略时要坚持与企业愿景和使命一致的原则,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方向,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好策略。 2.在实施过程中要坚守商业道德原则

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做到“基业常青”,必须有一种核心价值观指导,这种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商业道德观。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将这种价值观转化为企业的战略、组织、制度、流程、领导风格、责权体系等,然后再把这些商业道德观念及商业道德标准转化为行为,实现理念与行为的统一。

战略实施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一个阶段。不同的企业,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因此,战略实施者必须在商业道德观念的指导下,对企业战略进行完整的全过程动态权变管理。根据各种纷繁复杂的、具体的情境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恰当的手段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3.要培养一种商业道德文化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是战略实施的关键,企业有了好的战略方案后,需要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地去贯彻实施。这就需要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去激发员工热情、积极性使得目标得以实现。怎样企业文化才有凝聚力?企业核心价值观必须得到企业成员的认可并形成共同价值观念。能获得企业成员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前提是必须有道德的,任何没有道德的核心价值观是得不到社会公众认可的。

三、基于商业道德的战略评估

战略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战略管理的全过程。战略的好坏应该有一个标准来评判,这个标准就是商业道德。商业道德是战略管理过程中的指导思想,从企业愿景和使命的确立到战略的制定与选择、实施和控制整个过程中商业道德都起到指导决定性的作用。

商业道德是战略评估的评判标准,企业的愿景和使命决定企业必须做一个讲商业道德、有社会公德心的企业;战略目标也必须是建立在商业道德之上;在战略制定与选择过程中必须遵守商业道德,在满足自身利益同时最大满足各相关方利益力求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不能做任何违背商业道德的事情从而使企业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商业道德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 道德决策; 价值取向; 道德认知发展; 综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40

[中图分类号] C93; B8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079- 02

0 引 言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在其《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写到:“良好商业行为的基本准则有点像氧气:只有当缺少它时,我们才对它感兴趣。”近几年来,社会各界谈论商业道德的话题逐渐增多,这恰恰因为目前我们的商业道德出现了问题,当代中国 “商业道德缺氧”的现象已经愈演愈烈。

探究企业失德的本源,有很多是源自于员工基于个人目的而对商业行为的扭曲,如为获得个人奖励做出不恰当承诺,为完成目标而采取不道德竞争手段。因此,如何促使企业员工做出道德的决策,有效促进员工实施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而改善企业的伦理行为、提升企业形象,已成为商业伦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Rest(l986)认为个体的道德决策包括道德意识(moral awareness)、道德判断(moral judgment)、道德意图(moral intention)和道德行为(moral behavior) 4个阶段。这一模型包含了道德决策的所有关键环节,成为后续道德决策实证模型构建的基础。以往实证研究中大多将这4个阶段作为因变量来研究,而自变量主要从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和道德强度3个大的方面来着手。

本文试图在简要概述和评论30多年英文道德决策实证方面文献个人影响因素,揭示影响员工道德决策的主要因素,为企业培育或者干预员工的道德决策提供有效的实证依据,让员工成为德性的践行者,最终净化我们的商业环境。为体现在某方面研究的密度,本文按从多到少的排序旨在突出那些普遍关注的因素。

1 主要研究变量

影响道德决策的个人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各种心理变量,人口统计学变量是最早受到关注的,且研究结果较为丰富。

1.1 性别

在以往对道德决策的研究中,有113篇文章研究性别与道德决策之间的关系,是已有研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有35篇文章研究发现在道德决策上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如Fleischman and Valentine(2003)的研究等,同时也有38篇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在决策时更道德,如Elango等人(2010)的研究。少量研究发现男性比女性做出道德判断时更为严谨、在道德决策时更具有一致性。表明通常性别不会对道德决策产生影响,如果有影响那么女性则比男性在决策时更注重伦理。

1.2 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包括检验各种价值观理论对道德决策的影响,包括正义、相对主义、功利主义、义务论、利己主义和理想主义,有95篇文献与此研究有关。现有研究以传统的道德哲学和价值观的研究为基础,并不断扩展。大量文献中都比较了理想主义与相对主义的道德意识形态,理想主义指的是在道德决策过程中考虑他人利益的最大化,而相对主义基于当时的情境来决定伦理性。Callanan 等人(2010)研究发现有较高相对主义价值取向的人更容易做出不道德的选择。在业务上有职业抱负的理想主义导向的人,在销售环境中更容易识别出道德问题。在30多年的研究历史中得了相对一致的结论:理想主义和义务论对道德决策有积极影响,相对主义和目的论对道德决策有消极影响。

1.3 教育、职业、工作经验

以往研究当中,教育、职业类型和工作年限方面的文献共86篇,一直是研究影响道德决策的主要因素。很多研究测量了大学生和MBA学员学习伦理课程后对其道德决策中道德判断、道德意识和道德意图的影响。Awasthi (2008)研究指出,相比没有接受相应课程的学生,学习了伦理课程的学生更倾向于将不道德决策视为糟糕的管理。职业类型和职业层次对道德决策影响的研究,更多出现在会计和审计领域的职业道德的研究。一般来说,有职业操守的专业人士更易于做出道德的决策。工作经验也从各个方面影响道德决策,如个体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和工作年限的增加而增长,有经验的学生有更高的道德取向和更多的道德意图。研究结果大都认为更多的教育、工作经验对道德决策有积极影响,但有25篇研究认为教育程度、职业、工作经验对道德决策没有显著影响,如Forte(2004)的研究。

1.4 文化、国籍

研究道德决策的文献中有70篇对文化价值观、国籍进行了检验,其中仅有9篇认为文化或国籍的差异对道德决策没有显著影响。Husted和Allen (2008)研究指出不同的文化会影响人们对道德困境、道德推理和组织中个体行为的感知。文化的差异强劲的影响到美国和菲律宾被试者的道德决策。Su (2006)通过比较研究中国台湾和美国的样本,得出文化的差异影响了商业实践中的道德认知。大多数研究具体到特定的文化或国家,讨论了Hofstede的文化维度,并研究其对Rest模型的道德意图的影响,如Husted 和 Allen (2008)比较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国家的商业道德决策过程,Sims(2009)研究得出个人主义文化中的员工更有可能公开质疑一个公司运作中不道德的商业行为,Zhuang等人(2005)研究发现集体主义和长期导向是影响报告趋势的重要决定因素。这部分研究涉及多国的比较和多文化的比较,迄今没有一致的研究结果,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验证。

1.5 年龄

50篇文章中研究了年龄与道德决策过程的关系。19篇认为没有显著区别,如Cagle 和Bacus 2006年的研究等;18篇认为年龄对道德决策有积极的影响(e.g.,Valentine and Rittenburg 2007);6篇认为有消极影响(e.g.,Sankaran and Bui 2003)。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年龄与道德决策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且年龄与教育、工作经验等交叉作用影响道德决策,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进行验证。

1.6 人格

近年来对人格的研究逐渐增多,有50篇文献研究测试了人格的各个维度及其如何影响Rest道德决策的过程。这其中就包括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我控制、专注力等等。Watson等人(2009)研究发现在道德判断过程中,享乐主义、惩罚和不道德的决策有显著的相关性。马基雅维利主义与不道德的决策相关,高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更倾向于做出不道德的决策。也有研究发现内隐性或潜意识过程增强了对道德决策的预测能力,但是对道德判断没有影响。

1.7 道德认知发展

共有36篇研究道德认知发展,大部分的研究都与道德推理能力相联系。Chang 和 Yen (2007)通过对来自美国和台湾的经理人员研究表明,当他们有高度的道德推理能力时,更有可能中断失败的项目。Reynolds (2006)研究发现认知的框架影响道德的感知。Church等人(2005)研究表明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和所处的环境变量显著影响其道德行为。大量的研究表明道德认知发展对伦理道德有积极影响,当然也有少数例外。

1.8 道德意识

在有些研究中,Rest决策模型的过程也被当成个体变量来测量,如道德行为、道德意图。Haines等人(2008)研究表明道德义务直接影响道德意图,感知到道德问题的重要性是道德意图的预测变量。Singhapakdi(1999)研究得出感知到道德问题积极影响道德意图。但也有少量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如Valentine 和 Fleischman(2003)研究表明,对道德问题的识别与道德判断不相关;Chan 和Leung (2006)的研究没有发现会计专业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推理之间的相关关系。

1.9 宗教

23篇针对宗教与道德决策的研究,1978-2003年间的研究大部分认为宗教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伦理决策有着积极的影响,如Tse和 Au的研究发现宗教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是显著的。但是2004年以后的研究却与之前完全不一致。Kurpis 等人(2008)研究指出不是宗教狂热,而是致力于道德自我的完善才是道德重要性、道德问题认知和道德行为意图的重要前提。Oumlil 和 Balloun (2009)对美国和摩洛哥经理人的调查发现宗教狂热和道德意图基本上没有关系。

2 研究结论与展望

从上述文献回顾中可以看出,学者对于个体因素与道德决策过程之间的关系研究非常成熟,其中以年龄、性别、国籍、教育等这些人口统计变量研究的较多。个体变量中价值取向、教育职业工作经验、宗教3个因素是比较有效的,研究结果也比较一致,其他变量都是未知和争议的,其中人格和道德认知发展这两个变量与道德决策存在循环论证或同义反复的嫌疑。

人格变量中只涉及了马基雅维利主义和控制焦点,而大五人格是全球心理学最有共识的人格理论,但是在道德决策的研究中,鲜有从这方面探讨对道德决策各阶段的影响。原因可能在于大五人格的特质对环境的敏感性较低,且主要用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因而现有研究中并没有考察大五人格对道德决策各阶段的影响作用。

纵观已有的道德决策研究,还有较多方向值得我们未来进行深入的探讨:

(1) 道德决策的纵向研究。在商业管理广阔的文献研究范围中急需多年的、长期的研究,对一些具体的模型进行纵向研究以加以验证,如管理决策路径模型(Awasthi 2008)和Rest的确定问题测试(Herington and Weaven 2008)。White and Lean (2008)就曾建议研究下属受领导者正直性的影响以及该影响是如何随时间改变而发展的。Longenecker,et al. (2006)也曾建议重新检验他们对管理者道德决策17年研究中收集的数据,并用这些数据来比较引起所有者和经理人实施不道德行为的感知到的压力的变化。

(2) 在道德决策和研究中,性别这一影响因素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未来应该更多探讨研究性别与其他人格变量的交互作用对道德决策的影响。个人影响因素中情绪、价值导向、创造力和控制焦点都需进一步的研究来丰富和扩展。

(3) 还应加强国籍和文化维度对道德决策的影响研究。Zhuang等人(2005) 倡导更多研究权力距离,长期导向和集体主义对道德决策的影响。Ho(2010)提出从国际视角考察文化对道德观念的影响。Watson 等(2009)提出羞愧是否会在道德决策因素中发挥更大的中介作用,特别是潜在的负罪感在地中海北部地区比在北美地区能否发挥更大的作用。

3 结 语

本文总结了影响道德决策的个人层次自变量相关文献的研究结论。通过这项工作,发现了被广泛关注的影响因素和被忽略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未来的学者更好地把握道德决策研究的发展趋势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为企业促使员工更好地做出道德决策提供更多的参考意见。

主要参考文献

[1] R C Ford,W D Richardson. Ethical Decision Making-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4(13):205-221.

[2] T W Loe,L Ferrell,P Mansfield. A Re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 Assessing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in Busin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0(25):185-204.

商业道德的重要性范文3

〔论文摘要〕重温孔子义利观,仍不失其积极意义。面时当前药品领域中令人堪忧的道德缺失状况,它启发我们应该正视伦理道德规范的重要作用,正确处理义利之间的辩证关系,努力建立适应时展要求的新型义利观。

孔子的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正确的处理义与利之间的关系有着一定的启示,尤其是在药品领域,因为过分看重利忽视义而暴露出各种严重的问题之后,今天的人们似乎又重新开始严肃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义”和“利”。

1孔子义利观的特点

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我们用来学习孔子和儒家重要思想的主要来源。在其中,“义”被多次提到,其重要性仅次于“仁”,足以见得义在孔子观念中的重要性,所以,今天我们也总是把两者相提并论。在孔子的义利观中,他并没有完全否认利,而是在以义为主要方面的前提下追求合理的利。

作为儒家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的孔子的观点,就是寻求利义更好的统一,但是,这其中是有侧重点的:重义!

首先,孔子在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时,承认利,但是是在看重义的前提下,主张重义轻利。出自《论语·宪问》中的“见利思义”主要意思是说:当有求利的行动时,首先应该要想一想这种利本身以及求利的方式是否符合礼义,而不是一味的追逐利。孔子认为,君子是能够懂得义的,那么自然就可以以“义”来晓谕君子,使他们在面对“利”的时候,首先权衡这种利本身以及求利的方式是否合乎“义”,如果符合礼义,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取得;如果不符合,则不会去获取。在《论语·季氏篇》里,这位圣人再次强调“见得思义”。类似的还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论语·里仁》)。而出自《论语·述而》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更是将孔夫子重义轻利的态度表达的淋漓尽致。

其次,孔子认为不同的人在对待义和利的态度上也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之一。《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义利关系面前,是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还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确实可以检验出一个人境界的高下。孔子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表达这种判断,话虽说得有些绝对,却不容易被误解。孔子把人分为小人、君子以及更高层次的圣人。在这里,他界定了君子和小人在对待义利态度及行为方面的差别。我们可以在《论语·述而》里找到答案,即“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就是说君子心胸宽广,做事光明磊落,而小人则常处于忧愁之中。所以,从做人的角度出发,我们也可以得出义是先于并重于利的。

孔子关于义和利的关系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义以生利”。“义以生利”是说行义也可以产生利,我们从反面来理解就是“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主要是说若只是单纯的为追求利而行动,则会招来许多人的怨恨。因为“正义的呼声很难听见”,就必须有人不停地呼喊—孔子和儒家主动担负了这一重任。对此,我们应给予正确的体会和认知。川在今天看来,“利”在商界无疑是处在呼风唤雨地位的,但是,究竟怎样得到利,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是正确的或是合适的,相信我们可以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那里取得真经。

孔子的重义轻利论构成了其义利思想的核心,同时也奠定了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

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对市场主体来说,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决定其能否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有时甚至也是市场主体在竞争中获胜的主要筹码。而从另外一方面来看,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们所倡导的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即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此时,“义”重于“利”,是先“义”而后“利”的,事实上,这与孔子的重“义”轻“利”的伦理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2商业领域里令人担忧的道德缺失概况

义利之争,是现代商业道德的核心问题。在我国全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义与利是在任何商业活动中都不可避免的问题。

就经济和道德的关系来看,经济不是一个纯而又纯的投人产出的物质的或数量的问题,它必然地内含着伦理问题。不内含伦理的经济无法理解,也不可能存在。to然而就在近几年,部分商业伦理道德缺失、见利忘义给人们带来了种种恶果,甚至威胁到生命,药品行业里的这种现象更是让人痛心疾首。如,2007年广东佰易药业非法购人受污染血浆导致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携带了丙肝抗体最终感染丙肝事件;2008年云南省红河州6名患者使用了标识为黑龙江省完达山制药厂生产的两批刺五加注射液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最终导致3人死亡的“刺五加”事件;2009年继“糖脂宁胶囊”假药事件之后,新疆再现“降糖”假药。

孔子并不是反对利,而是主张在一定原则之下的追求。切忌利欲熏心,为了谋求私利而不择手段,而这个原则就是义,川即见利思义,符合道义的利,才是可以去追求的。孔子认为君子是重义的,只有小人才只会看重利。古人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认为应该是“义以生利”,而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商人们忘了义,结果也一定是丢了利。

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这一宝贵思想仍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关乎人民生命安全的药品行业,义的作用是只能放大而决不容许忽视的,因利害义则更是下下策。道德在药品行业里的缺失,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

3结论与启示

经济主体的活动具有明显的趋利性,甚至经常会见利忘义,这就很容易造成危害。所以,从孔子的义利观出发,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如下启发。

首先,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尤其是药品这种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行业,伦理道德评价绝不应该被忽视,也不能弱化。尽管上述企业最终受到了相关法律法规的惩罚,然而,在今天,社会更需要强化伦理道德评价。法律是强制手段,它是在事情已经超出道德底线的情况下才发挥作用的,这样难免会出现“亡羊补牢”的嫌疑。事实上,事前控制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所以,这就更需要道德的评价作用。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道德的评价作用是与人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保护生命,当然更没有理由去伤害生命!所以我们在看到法律作用的同时,更要看到伦理道德评价的重要作用,道德评价虽然没有具体的数字标准,但是我们应该要在看到利的同时想到义,想到利的本身以及求利的方式是否符合道义。

其次,行业道德建设势在必行,不仅需要药品标准,更需要道德标准。药品应该有一定的检验标准,绝对不容许不合格的药品进人人们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上述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立即采取了相应措施加以规范,并同时制定了相应的药品标准。而大家在对此事件不满的同时所表达的愤怒,就是一种道德谴责,从大众的呼声中,可以看到商业道德不可或缺的标准:商家的道德和良知,就是商家的“义”!商家不应该只顾追逐自身的利益而不顾产品的质量,尤其是在危害到人民的生命安全的药品领域。从事件发生后商家或厂家的反应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药品检验标准提高了,这里面不只是药品标准,更有道德标准。行业道德建设由相关部门制定标准,职业道德也有明文的规定标准,这些都不应该只是与制定部门有关,而应是衡量企业信誉的社会标准。

商业道德的重要性范文4

安然公司(Enron)的不仅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也是足以写入教科书的缺乏商业道德的标志性企业案例。尽管当时安然公司的高层声辩自己并不知情,也无法控制在员工层面所发生的事情,但有充分的证据显示,他们确实在背后进行了一系列违背商业道德的会计造假行为。而这起事件就是典型的“高层基调”失败的例子。

何为“高层基调”

“高层基调”通常形容企业领导层是如何营造一个有助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商业行为的环境。它的目标是在创造和保护企业价值之间建立一种适当的平衡。例如,如果管理层只关注短期业绩,可能会变得过于冒进,使得企业承担过高风险。此外,高管薪酬设计不当扭曲了高管行为,使其不顾一切地追求企业利润。在极端情形下,当激进性的利润管理政策达不到既定目标时,就会引发不负责任的造假行为。

管理层与董事会就公司风险偏好达成一致共识,这点非常重要。如果内部环境不能确保企业价值得到充分的保护,就有可能出现像安然公司那样为所欲为的行为。

确保适当的“高层基调”对公司治理和风险监督至关重要。对于肩负风险监督职责的董事会而言,以下十个关键指标提供了可能的评估框架:

一、在战略及重要决策上,管理层是否及时征询了董事会的意见。

二、企业是否在战略制定和业务规划前就充分考虑了风险因素。

三、企业是否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掌握了现有的风险概况,了解新的风险。

四、是否明确界定风险管理职责,但并非鼓励冒进的风险承担行为。

五、是否存在恶性竞争或不切实际的业绩压力,可能引发不当的风险承担行为。

六、是否存在短期逐利心态,只顾数字目标,而忽略了商业环境的变化,未能考虑关键的战略假设。

七、是否出现“明星员工”,超乎标准很多的业务能力,或投资回报水平,但原因不详。

八、高管人员是否倾向员工“报喜不报忧”,或者不愿接受其他反对意见。

九、是否明知重大风险的管理存在漏洞及重叠,却未能设法解决。

十、是否容许存在重大业务执行上的利益冲突。

关注“企业基调”

“高层基调”固然是重要的基础,但仅仅设定“良好的高层基调”就足够了吗?

领导者向员工传递公司的愿景、使命、核心价值以及对道德行为的承诺,但真正能够推动这种文化并让员工产生共鸣的,却是他们每天于上级身上的所见所闻。如果中层管理者的行为举止与公司高层所传达的信息和价值观相违背,基层员工不用多久就会察觉得到。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因此要在企业内部自上而下有力提倡负责任的商业行为,就必须先将其转化成有效的“中层基调”,然后再传达到组织基层。 我们称之为“企业基调”。

带动这种集体文化或“企业基调”的驱动力有三种:

不要想当然地以为中层基调和基层基调必然与高层基调一致。如何达成一致就是重点所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层级越多,高层、中层和基层的基调不协调的风险就越大。同样,对于中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都已知悉的严重财务、运营和合规风险,高级管理层未能察觉的机会也越高。信息在向上层层传达给管理人员的过程中常常会被歪曲,导致领导者未能掌握全部真实信息。

要建立起有力的道德文化,员工的参与度是十分重要的。参与度太低会导致旷工、人员流失、欺诈、侵吞资产、安全事故、质量缺陷以及忽视客户需求。

识别相关利益:很多财务、运营和合规风险都隐含在企业各流程之中。众多决定和行动都不是由高层管理者而是由在前线的中层管理者及团队来执行的。某个行动可能会制造成功机遇,也可能会为企业带来危害。如果这些行动导致违反政策和重大遗漏,就会衍生各种风险,涉及到产品或环境责任、健康与安全、交易、员工留任以及安全与隐私问题等多个领域。当流程中一再重复出现错误和遗漏时,风险就会加剧并蔓延,甚至可能在日后引发重大意外事件。

要应对有关“企业基调”的问题,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们应当注意:

全力实施强有力的“高层基调”。注意在普通员工当中,是否存在不恰当的业绩压力、短视逐利或“害怕老板”等心态。在企业的某些领域中,一旦员工做出不当行为,管理层可能会坐视不理,而非采取公正和适当的纪律处分。因此,即便高级管理层认为已存在强有力的“高层基调”,这样的问题依然有可能发生。

确定企业架构能巩固文化而非削弱文化。举例来说,精简企业架构可以降低高级管理层忽视固有风险的可能性。激进的薪酬计划可能会衍生不恰当的冒险行为。

考虑就中层和基层基调进行周期性评估。在企业上下就文化和基调进行周期性独立评估,确定整体宗旨是有益恰当行为的推广。而针对与领导层不一致的情况,要加以处理。

商业道德的重要性范文5

1服务营销概述

1.1服务营销含义

服务营销是企业在充分认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为充分满足消费者需要在营销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服务营销最重要的就是服务质量,良好的服务是下一次销售前最好的促销,是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和忠诚度的主要方式,是树立企业口碑和传播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

1.2服务营销的分类

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服务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服务产品,产品为顾客创造和提供的核心利益主要来自无形的服务。另一种是功能服务,产品的核心利益主要来自有形的成份,无形的服务只是满足顾客的非主要需求。

1.3服务营销的特征

与实物产品比较,服务产品具有不可感知性、不可分离性、差异性、不可储存性等特征,服务产品的特征决定了企业服务营销具有以下不同于实物营销的特点。

1.3.1服务营销的不可感知性或无形性

服务营销以提供无形服务为目标。因为服务是一种活动或者利益,而不是事物,所以我们不能像感觉有形商品那样来看到、感觉或触摸到服务。消费者对服务营销的效果,往往是通过服务质量的实物线索,如地点、人员、设备、价格等来判断,无形性显示了对服务营销的挑战:不仅服务营销的难度增加,而且对营销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2服务营销的差异性

由于服务基本上是由人表现出来的一系类行为,那么就没有两种服务会完全一致。没有两个顾客会完全一样,每位顾客都会有独特的需求,或者以一个独特的方式来体验服务,因而会产生差异性。

1.3.3服务营销的不可分离性

大多数商品首先是生产,然后再进行消费。但服务确实先销售,然后同时进行生产和消费,服务的消费者要直接参与服务的生产过程,并与服务提供者密切配合。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真实瞬间”发生的情况,这就使得服务营销具有复杂化不可分离性。

1.3.4服务营销的不可运输性

由于服务不具有实体特征,因而不能运输,从而使得服务的分销具有不同于有形产品的特点。有形产品可以在一地或多地生产,然后运送到中间商或最终用户所在地进行销售。大多数服务却不能这样做。对这些服务来说,要么顾客必须到生产设施所在地,要么生产设施必须运到顾客所在地。

1.4服务营销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服务营销的兴起,对增强企业的营销优势,丰富企业的营销活动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有利于丰富市场营销的核心——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市场营销的本质是对消费者需要的满足或消费者能够获取的实际利益,服务营销正是从这点出发,在提供有形产品给消费者的同时,向消费者提供一系列无形服务,使市场营销的本质内涵得以全面实现。其次,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当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注重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及时地向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再次,它有利于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服务是企业提供给消费者一组利益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只有通过服务营销努力提供其产品高于竞争对手的附加价值,才能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赢得信赖,巩固市场地位,获得更大的利益,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最后,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服务营销人员是企业对外交流的主体,是企业与消费者联系的纽带,因此,企业通过服务营销工作,可以促进营销人员素质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

2开展服务营销的客观必要性

我国市场已经从短缺经济的卖方市场走向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已进入人均GDP1000-2500美元的高速发展期,消费也由温饱消费转向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顾客越来越重视商品和服务的购买与消费过程中是否带来心里上的满足,“满意和不满意”成为顾客购买的标准,企业正由生产密集型向服务密集型转变,服务已成为谋取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战略手段,顾客满意作为服务营销的主要之本,是企业生产或提供服务的直接目标和最终归宿,世界经济已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服务营销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2.1服务营销是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市场供求格局出现了根本性转变,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并相对过剩的宽松局面,市场竞争也由争夺资源转变为以争夺需求为主的价格竞争。众多企业纷纷采取“降价销售”、“让利销售”、“折价优惠”等办法吸引顾客。虽然打折降价刺激了一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事实证明,仅靠它来促进销售增长,已不切合实际。因为,现代的科学技术水平使同类商品的质量差距缩小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对消费者来说,在商品品质趋同,价格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企业能够增加“让渡价值”的只能是周到、实在、方便的服务。因此,服务竞争就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内容。美国哈佛商业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再次光顾的顾客比初次登门的人可能为公司带来25%—85%的利润,而吸引他们再来的因素,首先是服务质量的好坏,其次是产品质量,最后才是价格”。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竞争必将取代商品竞争和价格竞争,而成为21世纪企业竞争的一张王牌。

2.2服务营销是加强商业道德建设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然而,要使市场竞争有序,就必须重视商业道德建设。商业道德作为商业的经营思想,经营作风和经营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其特定内容是以“诚”和“真”表现出来的。诚和真在商业活动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商人优秀的品德,良好的服务,货真价实的商品,买卖双方融洽的人际关系。但是,目前一些企业利欲熏心,道德观念发生扭曲,许多商家口头上喊“顾客第一”,“顾客是上帝”,实际上把消费者当作欺骗的对象,出售假冒伪劣商品,在计量上短斤少两,搞价格欺诈等,侵害消费者的权益。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78.4%的消费者受到商业欺诈行为的损害。从市场上所提供的服务状态来看,服务质量虽然比前几年有些好转,但低质量服务,不合格服务,甚至欺诈服务,还是相当多的。因此,开展服务营销,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不但体现了商业道德的内在要求,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而且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商业道德的建设。

2.3服务营销是创立商业服务品牌的基础

服务品牌是商业服务发展的产物,也是商业竞争的延续。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日趋成熟,消费者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日益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品牌忠诚度、形象信任度,以及销售服务的满意度,就成为购买商品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迫使商业企业不得不重视服务品牌的创建。服务品牌是企业在商品流通,服务领域提供销售,服务中形成的独特的服务模式,是被社会或消费者所认可和信赖的业务技能、接待艺术所产生的一种效应。其特征主要体现于智能型的销售技能,市场型的接待方式,情感型的服务艺术。由于服务品牌是在以顾客满意为宗旨的具体服务中提炼而成的,要经过从规范服务—承诺服务—优质服务—品牌服务,这样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一个服务品牌的创立,可以是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商业企业要创立服务品牌,必须坚持不懈开展服务营销,脚踏实地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服务营销营造优质服务、特色服务的良好氛围,为创立服务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3我国企业服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3.1服务营销理念不明确

当前我国企业有了一定的服务营销理念,但在企业的经营运作过程中,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取得成效的比率却不高。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买方市场上,企业开拓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远远落后于形势所需。现代营销观认为,企业营销的出发点是消费者而不是企业本身,重点是消费者所需要的服务而不是企业所能提供的服务。但目前大多数企业还是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

3.2提供的服务存在趋同性

服务的趋同性是指没有对服务市场进行细分,对各类消费者群体只提供一种服务。随着消费者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不同的消费者之间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有的消费者希望能获得高档的、全面的整体,有的则希望获得低价的优惠服务。那么,企业就必须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细分市场提供服务。

3.3服务品牌意识不强

品牌是一个涵义很广泛的概念,品牌策略是整个产品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服务品牌的目的是使自己的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它确立的是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目前我国企业的经营者商标意识、市场竞争意识还不够强。经营者忽视商标的作用,对服务上使用的商标不及时注册,到需要保护时才想到注册。商标意识不强的另一表现是,某些经营者只满足于做其他品牌的加盟店,不创自己的品牌。而这样做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最终容易导致失败。因此,创造品牌是开拓市场的必经途径,企业应该重视树立和发展服务品牌。

3.4服务人员素质较低

中国市场服务工作人员素质很多没有达到要求,对服务工作的理解较多地停留在“服务人员不需要什么技术”的层面,认为服务人员只要热情就能干好,正是这种偏见,大大降低了服务的质量。有些服务人员,不了解顾客的心理,过分的热情反而引起了顾客的反感。有的企业认为培训服务人员,纯粹是浪费精力、财力、得不偿失。所以,多数服务人员未经培训就上岗,更谈不上工作中的培训。由于服务人员在企业中的作用没有真正确立,这就大大影响了企业服务质量的提高与企业服务营销的发展。

4我国企业加强服务营销的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服务营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的企业刚刚引进服务营销,这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同样也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此,企业要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服务营销策略以保证企业营销目标的实现,这也是势在必行的。

4.1提高企业的服务意识

现在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不仅要看产品本身的性能和质量的好与坏,而且更加注重企业的服务态度好不好。所以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更加注重考虑企业能否给他们带来满足,这就对企业的服务意识能否满足当前消费者的需求是一项严峻的考验。首先,企业要认识到在真正的服务营销中,服务才是实质的商品,而产品只是服务的附属品。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上下都对服务营销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尽而不断努力的提高企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其次,服务不仅局限于企业的服务人员,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要成为企业的“营销代表”,都能为消费者解决各种问题,尽而在消费者面前展示本企业的文化和实力。

4.2重视企业的服务质量与人员培训

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竞争优势的取得越来越依赖于人的能力的发挥。由于服务在顾客购买之前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消费者只能从企业员工的行为和态度中获得对本企业的印象,所以,服务人员的素质就直接的影响着企业的形象。

商业道德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引导;沟通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8-0037-02

食品行业是一个复杂的、多领域的系统,相应的食品安全管理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按照系统论的理解,应该由政府、企业、消费者、社会舆论、行业协会等各方面交叉作用、共同管理,才能更好地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

1 政府作为食品安全管理的主导者应完善自身监管

1.1 改革政府机构并加快职能转型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问题还是多头管理却都管不好,更重要的是缺乏一个类似于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协调机构,因此成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刻不容缓,该委员会直接对总理负责,统一管理全国的食品安全工作,并积极协调其他各相关部门的工作。在最重要的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环节上努力与国际接轨,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并按此标准严格检测食品安全。

1.2 规范监管执法机关的行为

由于政府的公共性特征,制定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衡量所制定政策是否具有可行性的唯一标准就是所制定政策是否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景。政策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关键在于政策的执行,那么明确执行主体的角色和职责,规范执行者的行为就成为重中之重,无论是何种情况,其最终目的都是朝着维护公共利益的方向发展。我国现在倡导的服务型政府,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依法行政,一个有效的政府其前提条件是一个依法行政的政府。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其监管执法机关更应依法行政,按法律原则办事,有法必依。同时在法治的基础上兼顾德治,相辅相成,使政府获得更多公民的信任,其服务才能被公众所接受,其权威才能在公众中树立。

1.3 提高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

工作人员是整个组织的核心,没有素质过硬的工作人员,再好的组织机构也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提升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基础性建设不可或缺,包括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就要做到公正执法、合理执法、文明执法。充实监管工作人员力量,要对新入人员进行严格考核,并严肃纪律,加强管理。同时培养工作人员的消费者保护意识,要时刻以维护广大公民的公共利益为最终目标,要充分认识因内部性和信息不对称致使消费者长期所处的弱势地位,切实履行保障公民健康安全的职责。

2 政府以引导者的角色加强对企业的指导

众所周知,食品是由食品生产商加工制造的,那么食品安全和食品生产商就有着必然的重要联系,毕竟只有生产商生产出质量合格的食品才能从最基本上保障食品安全。所以在整个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食品生产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企业同样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是关键的一个环节。那么产品提供方的作用是如何来体现的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动与政府沟通,互相交流信息,既可以从政府了解相关政策,同样也可以向政府传递行业信息,以积极配合政府的管理工作;二是进一步完善行业委员会,通过行业内部的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以加强企业的自我约束与管理,提高企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三是重视与以消费者为代表的第三方的信息沟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完善食品行业的内部管理,提高食品质量,时刻考虑为消费者服务,确保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是其生存的关键,信誉同样也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基础,一个企业好的口碑表现在能够而且必须生产有质量安全保证的产品,这就要通过加强企业伦理建设来实现。企业不能为了纯粹的经济利益而蒙蔽了双眼,忘记了自己的根本职责,而拿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开玩笑。制度法律自然有关系,但起决定因素的还是企业的伦理道德。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我国有与之配套的制度和法律条文,但食品安全事件还是层出不穷,除监管力度不大之外,也有企业方面道德缺失的因素,笔者认为:政府监管固然重要,但从产品质量的源头――企业抓起却又显得更为必要,企业伦理道德的培养直接关系到食品的质量安全及社会的公共利益,因此在各企业之间应树立起企业诚信、保证生产出质量合格的食品。各级行业协会也要建立专门的行业规范,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一旦有某些企业不遵守,就要对其惩罚,既对其他企业是个警示,同时也可以保证整个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政府来说,应对企业加以适当的引导,帮助企业提升其商业道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不仅是商品的生产者、服务的提供者,更是维护行业规范、促进行业发展、维持社会稳定、体现社会价值的重要力量。因此,提供安全、健康的产品,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无论是对企业、对消费者还是对社会都是一种责任的体现,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对于如何提高企业的道德观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从伦理道德层面来看,政府应大力开展德育教育,在整个食品行业内部形成良好的氛围,使企业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提供优质的食品;同时提高食品从业人员的道德标准和技术水平,将食品生产企业的伦理道德水准作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评判的一个指标,进而加强企业自身伦理道德观念的培养;对诚实守信、产品质量过关的企业进行广泛的宣传,使其成为行业内的榜样。第二,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引导企业以公共利益为首要目标,比如在税收方面就可以将税收和食品安全挂钩等,也可以将企业的商业道德等写入法律条文,以规范企业行为,提升企业素质。商业道德法律化的目的就在于将其纳入规范,以便进行规范化管理,促进食品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3 增进政府与第三方之间的沟通

以消费者为代表的第三方是与食品安全关系最直接的群体,食品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由于负的内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消费者很难从市场上获取产品的全部信息,因此对于某些劣质商品也就无从辨别,自然就处于商品交易的弱势群体,个人权益受到悄无声息的伤害。这种由于内部性和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市场不能自己解决,从而出现市场失灵,所以消费者应在政府相关部门引导和帮助的同时,加强自身保护意识,建立和完善权益保护组织,变被动为主动,找到适合自己参与监督管理的有效途径,为食品安全监管贡献自己的力量。

3.1 加强与消费者的交流

由政府引导,开展有关环保知识的学术讲座,并定期举办有关食品安全的市民论坛,让广大群众真正了解食品安全,参与到食品安全管理中来。对广大市民进行相关的知识教育,以提高广大消费者的食品质量意识和维权意识。在我国,广大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很缺乏,买了假冒伪劣食品后,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往往采取忍气吞声,自认倒霉的方式来消极接受。这既对自己不负责任,同时也间接地助长了一些不法企业、奸商的嚣张气焰,使他们更加肆无忌惮的危害食品安全。消费者是食品安全的最终受益者,提高维权意识、树立质量意识是自己必须了解甚至掌握的一项基础知识,对于有质量问题的食品,一旦发现,绝不手软,应马上与生产企业交涉,若得不到合理的解决方案,那么就找相关部门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然,在维护权益这方面,政府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消费者权益的维护有赖于政府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的完善,让消费者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有法可依,自己的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

3.2 提升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消费者权利作为公民权利的一部分,要实现它,必须首先要通过法律的确认,政府通过对消费者意识的培养和消费者权益的保障,来真正地体现为人民服务,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那么在消费中如何提升自己的保护意识,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提升自我防范意识。在购买食品时,应对销售方进行必要了解,选择自己信得过的食品。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的说明使用,以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若出现质量问题,联系商家提出索赔要求,或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维护自己的权益。②提升消费者群体保护意识。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总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每一个消费者在维护自己权益的同时,也应多考虑他人的利益,为共同利益的实现做出贡献,这是每个消费者都应当具备的。③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对消费者进行指导,比如给消费者宣传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并以现实案例来加深印象,使消费者能切实体会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宣传食品安全的相关法规政策,使广大消费者能真真正正参与到食品安全的管理中来,扩大他们的发言权和参与权,同时加强学习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提升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在整个食品行业营造出一种大家都和食品安全相关、都对食品安全负责的良好环境,促进食品行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群.食品安全及现行管理方式之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4).

[2]董文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缺失与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