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四年级语文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四年级语文教案范文1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认识本文的2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诵读课文,展开想象,感悟、积累语言;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想想花的学校释什么样子的,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想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的灵性、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教学方法
讲授、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播放歌曲:《上学歌》。
2.谈话:同学们,我们天天在学校里学习,谁能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生各抒己见)
3.揭题:同学们,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花的学校》。(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等。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教学生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荒、笛、罚、假、袋
2.交流识记生字
加偏旁记忆的字:闰—润
角—触
汤—烫
换偏旁记忆的字:壁—臂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润湿突然原野互相狂欢急急忙忙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润湿:潮湿润泽。
荒野:荒凉的原野。
狂欢:纵情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将课文分为四个段落,分别请四名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每一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教师指导。
3.说说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1~2):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
第二段(3~5):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
第三段(6~7):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第四段(8~9):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对妈妈扬起了双臂。
五、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聆听并补充。
六、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知
1.开火车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二、朗读课文,句段解析
1.学习第1自然段。
(1)教师范读。
(2)学生交流汇报这一段中优美的词、句,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
(3)学生反复吟诵,细细揣摩,品味语言的精妙。
润湿的东风走过原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理解体会: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润湿)
从“走过”“吹着口笛”这两个词语(短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怎样一幅画面?你能模仿着说一说吗?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理解体会: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
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
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中感悟到了什么?
“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的情景吗?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齐声朗读。
(2)交流感悟,合作探究。
为什么“我”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他们关了门做功课”?
你怎么理解“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3.指导学习第3自然段。
(1)教师范读。
(2)学生合作探究。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
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这一句的?
“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的?
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你能用这个句式说话吗?
(3)教师指导朗读。
(4)学生自由朗读。
4.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齐声朗读。
(2)指导学生理解、感悟。
“我”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
“那儿”是指哪儿?
在“我”看来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
(3)学生自由朗读感悟、想象。
5.教师小结。
三、拓展延伸
仿照课文内容,再看一看图片,说出你想象中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总结
四年级语文教案范文2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调查交流,了解自己名字里的故事,了解名字的独特性和含义。
2.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能有礼貌地回应。
3.乐于交流,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态度礼貌大方,能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人展开交谈。
【教学重点】
1.抓住讲话的主要内容。
2.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要礼貌地回应。
【教学难点】
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要礼貌地回应。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活动主题
1.教师导语: 同学们,每次升旗的时候,我们都会奏响国歌,唱起国歌,你们知道谱写国歌的作者是谁吗?
2.教师引导:你们知道音乐家聂耳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猜猜看?(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预测的运用)
3.教师小结。
音乐家聂耳:原名聂守信。他幼年就能够把听到的歌曲很快地唱出来,别人因他耳朵好使,而他的姓又是三个“耳”字组成,便叫他“耳朵”。他后来专业搞作曲,就索性改名“聂耳”。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介绍著名音乐家名字的来源,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课件出示)名字里的故事
二、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
,
1.请学生介绍自己名字的故事,体会家长对自己的期望。
(1)谈话过渡:你们这些好听的名字是谁给起的呢?他们为什么给你起这样的名字呢?谁能说说你的名字小故事?
(2)四人合成一组,小组交流。
(3)周围的小朋友都知道你名字里的故事了,你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说,师随机点评。)
三、激趣活动,小记者采访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你有,我有,大家有。想知道身边更多同学名字的含义吗?想了解他们名字里的故事吗?老师来做小记者,来采访一下他们,去探询他们名字里的故事?我们大家可以看看老师是怎么问的,同学是怎么回答的可以学一学。其他同学做小老师,认真听,等会说一说。
(2)我相信下面还有很多小朋友们想知道同学们名字里的故事呢,谁扮演小记者来采访同学,(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3)通过采访、交流,你了解了谁的名字?说说看。(生说)
(4)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的名字都不是随便起的,名字里面包含了爸爸妈妈对我们的期望和美好祝愿。
(板书:期望 美好祝愿)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采访活动,互相介绍自己的名字,总结名字背后的美好祝愿,了解名字的独特性。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了合作探究意识。】
1.引导学生说说男孩、女孩的名字叫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
(1)谈话过渡:男孩的名字和女孩的名字叫起来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一般男孩的名字比较响亮、铿锵有力,女孩的名字比较温馨、文雅、清新。(板书:男孩名字:响亮 有力 女孩名字:文雅 清新)
(4)说说对自己名字的感觉:你觉得自己的名字怎么样?是比较响亮?还是很独特?还是听起来很美?
2.进一步感受自己名字的独特性。
(1)喊喊名字:你们喜欢自己的名字吗?让老师喊喊你们的名字,喊到谁,谁就站起来,响亮回答老师。(按顺序喊每个学生名字)
(2)除了大名,有些同学还有小名吧?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乳名。
四、了解名字,拓展练习。
1.真好!我们不但知道了同学们的名字,还了解了名字里的故事。老师再来说两个人的名字,你们看认不认识。(巴金、冰心)
(课件出示名人名字里的故事)
作家老舍名字的由来
地质学家李四光名字的来历
五、活动延伸,课堂小结。
1.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名字的含义或者来历呢? 引导学生
2.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原来小小的名字里有着大学问呢!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
男生的名字:响亮 有力
女生的名字:文雅 清新
家人的期望、美好愿望
【课后反思】
四年级语文教案范文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破岩、磨、坚劲、任尔”等词。
2.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情感目标: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达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教学重点
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表达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教学过程
一、由竹石图导入,介绍作者(配古琴乐)
同学们好!上课前老师来考考大家,大家请看这幅图(出示竹石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同学们,像这样有画有诗的,把诗题在画上的诗我们把它称为题画诗。题画诗是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可以抒发作者的感情、可以谈论艺术的见地、可以咏叹画面的意境。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竹石》就是一首题画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指名回答,幻灯出示。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作者,下面老师给你们朗读一遍,请大家边听老师读边画出节奏。(幻灯出示全诗并配乐。)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指名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3.理解诗题。(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竹石是什么意思?那这首诗是写竹还是写石?)
板书:竹石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4.集体交流,理解诗意。(同学们真棒!那就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一组,合作交流学习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说。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这首诗。)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
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
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2从咬定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竹子的刚毅性格)
(二)“立根原在破岩中”
1.理解“ 立:站立,扎根。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2.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3.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
(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4.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
5.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
6.读着读着,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7.朗读,读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
8.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竹子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竹子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9.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碎裂的山岩之中。(同学们,生活在破岩中的竹子会遇到怎样的磨难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1.同学们,生活在破岩中的竹子遇到了怎样的磨难?(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2.理解“磨、坚劲、任、尔”
3.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不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4.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竹子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竹子顽强的精神。
5.同学们,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不害怕,哪些诗句可以表达竹子的立场?再来读一遍。)
6.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霜冻、雪落、烈日的暴晒……)
三、总结诗的写作特点
1.
同学们,这首诗写出了竹子的坚韧顽强,但诗人仅仅是在表达竹子的坚韧顽强吗?不是的,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2.
大家请看:(幻灯出示郑燮开仓赈粮的资料)
郑燮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得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得到了吃人的地步。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
3.同学们,假如我就是郑燮,你就是我救活的人,你想对我说什么?
4.同学们,此刻,你认为郑燮是个怎样的人?(爱百姓、坚定立场,不能随风倒。师相应板书)
5.这首诗作者是借赞美竹子的坚韧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言志。
四、想意境,悟诗情,总结升华
(1)在你的生活中,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小学生现在也要像竹子扎根一样把文化知识的基础打牢固,将来长大了才能经得起社会各行业的磨练,才能有顽强的拼搏精神)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诗人非常喜欢竹子。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竹子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竹子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五、朗读指导读诗
1.
学生齐读。(有感情朗读)
2.
师总结:同学们,朗读古诗除了在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把诗读好之外,老师还可以告诉你们诗还可以这样读:(幻灯出示诗词朗读技法歌诀)
一二声平三四声仄,
入声归仄很奇特。
平声吟长仄声短,
韵字平仄皆回缓。
3.
师范读,配乐。(注意平仄规律、押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
4.
学生自由读,生齐读。
六、古诗除了可以这样读,我们还可以这样吟诵
(播放《竹石》吟诵视频)
七、拓展延伸
同学们,当我们面对学习中的一道道难题,准备放弃的时候告诫自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当我们正为学习才艺感到困难时,我们鼓励自己:“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突然降临的灾难时,我们坦然的迎接他,一起背背《竹石》。
八、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竹石》。
收集与竹有关的诗句。
板书设计
竹石
清
郑燮
借物
(
竹子
)
坚韧
顽强
言志
(
做人)
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竹石》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后,我细细思考:我有何收获?我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在哪儿?我还可怎样做会更好?我一直认为: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我对《竹石》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
一、用真心用智慧渗透课堂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智慧和情感,在唤醒学生心中感情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关注学生现在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所以我的课中有学生诗意的解读、独有的感悟、丰富的想象、快乐的创作……智慧在课堂中轻吟浅唱。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当我看到《竹石》这首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这首诗由浅入深完成“尊重文本”到“超越文本”的过程,如何把文本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教学时,我设计了四个步骤:“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之读”、“情景心境之读”、“平仄押韵之读”、“吟诵之读”。我想让孩子们由读懂原意到读出想象的意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身边似“竹”的人,最后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之读”时,孩子们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其中有一女生在评价一男生读时讲“他的节奏不太准确,语气也不是很好”;我就启发“你来挑战他,好吗?”结果,这女生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我问:“为什么这样读?”“因为这首诗中的竹是刚劲挺拔的!”听到这学生的回答,教室里顿时想起一阵掌声。之后,我又启发全班学生思考“从哪些词可以读出它的刚劲挺拔?”“坚劲、任尔”……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互相讨论,通过抓重点词等方法,用心感受、很快就体会了诗意。这样教学,教师不用一字一句肢解诗意,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讨论,便能很快自悟出诗意。
“情景心境之读”时我想让学生深挖教材,让学生充满想象,让课堂充满智慧……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那棵竹子,你会对青山或岩石说什么?”“你是岩石缝中的竹子,面对风雨你又会说什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像竹子似的人,你能说说吗?”这三个问题。也许我的问题问的太突然;也许是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不深,这些问题太难;也许是学生们还没放松,不敢说……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调整好心态,不断启发,不断鼓励,效果还是不太好。我清楚:诗歌教学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想说、敢说、主动说;这样,智慧才会在课堂里自由流淌。
“平仄押韵之读”时我想让学生再次理解古诗还可以这样读,体会古诗的美,感受古诗的韵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吟诵”时我想让学生知道古诗还可以像歌曲一样吟诵,还可以唱得那么动听,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改变了学习古诗的枯燥的氛围。
其实,公开课的效果,除了取决于执教者的设计和水平,更多的精彩应该是来自学生的学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公开课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平时训练的精彩。
二、易碎的课堂
仔细想来,课堂效果是由多种因素制约。其实,这堂课上我想把我的教育思想完全体现出来,最后顾此失彼。一堂设计比较精彩的课,因为大多数学生有些紧张,因为我害怕没有新意,而成了易碎的课堂。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字是有呼吸的,有情感的,有体温的。文字应用心吟诵。“原境之读”时,让学生读了,但还是读的太少。“诵读”是语文学习之本,“诵到极致就是说”,诵读理解之后自然有话可说了。我失落了学生,没有给学生“尽情吟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