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社区体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社区体育范文1
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缺失严重制约着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建设。农村中,运动场地往往只存在于学校,有的农村学校甚至都没有满足自身体育教学需求的场地设施。为了给广大农民提供进一步运动健身的基本保障,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体育设施资源,政府部门应在新农村社区中应先建设一些基础性的,能基本满足农民健身需要的健身设施,然后逐年逐步地增加体育运动场地场馆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从而满足农民体育健身的需要,促进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
1.2结合农村本地特色文化形成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河南省是一个拥有农民数量众多的农业大省。在基层农村中,经过多年的发展,也逐步形成了适合本地自身条件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统体育项目能够反映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将农村自然地理等优势展现出来,符合当地农村生产劳动的特点。例如豫南地区依山傍水,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赛龙舟成为当地比较盛行的体育锻炼项目,政府可以对比赛进行全面的包装,合理规划比赛,使赛龙舟成为当地的一个品牌。不仅可以达到吸引游客观光,又能够使农民达到健身运动的目的。豫西北等地多以山地为主,当地的农民喜欢以登山的形式进行体育锻炼。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老百姓的兴趣爱好,组织好以登山运动为主题的运动健身项目,比如举办“登山节”或有奖登山比赛等形式的活动,积极促进农民参与体育锻炼。
1.3通过媒体进行舆论宣传,提高农民体育锻炼的意识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村社区的居民也开始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愿望,也希望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同时也对体育文化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政府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提高农村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意识,鼓励农村居民更主动的参与各式各样的体育运动中来。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媒介如电视、广播、村内喇叭等对体育文化健身知识进行科学地宣传,也可以通过短信、彩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宣传,吸引年轻的农村社区居民产生对体育运动健身的兴趣,达到全面宣传巩固体育文化的效果。
1.4做好村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教育和培训工作,是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
村官是一个影响着村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积极性的一个重要角,村官对体育的喜好程度对本村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村官对某个体育项目的个人情感也决定着村落体育发展的具体内容。在他们的支持、指导、示范和积极主动的带动下,更好地促进整个村落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高等学校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复合型的村官。大学生村官只有在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与手段,获取指导体育锻炼的技能与技巧,拥有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的前提条件下,才能有效指导村落体育文化的开展。用科学的手段指导村官锻炼,使之成为村落体育的指导者,村落体育文化的建设者。
2结语
农村社区体育范文2
关键词: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构建
社区是社会的组织细胞,也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国家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又以新型农村社区为战略基点,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表明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方式及基层组织、管理与服务体系的重大转型,从村民自治过渡到社区自治、从行政和生产共同体迈向社会生活共同体,管理方式也逐步从政府主导的单中心治理转变为政社分工与合作共治的多中心治理。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
所谓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通过集中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统一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也称为“中心村”),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并在此过程中让农民主动交出原来的旧宅用于复耕,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从而让农民既不远离土地,又能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
二、随着农村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社区管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1、思想观念滞后,管理体制不健全。许多干部群众对农村社区建设还比较陌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认为农村社区建设是图形式走过场。许多农村社区并没有专业的管理机构,多数还是以村务管理老办法来对待,社区管理不到位。大多数村干部没有受过社区管理的相关培训,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社区管理,容易以老眼光来看待新问题,缺乏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方法
2、领导重视不够,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有些地方在农村社区运行机制上,村级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弱,没有形成便捷有效的社区建设的参与机制。
3、公共服务薄弱,服务水平不高。城市居民通过城市社区享受到了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公共服务。与城市相比,农村社区还没有纳入市政管理范畴,不能享受城市社区待遇,农村公共服务提供上仍显不足,如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以及农民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便民服务资源相对比较薄弱,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乡村管理服务向社区管理服务的转变。
4、社区意识淡薄,居民文明程度不高。社区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管理办法和创新意识,且“行政化”色彩较浓,其管理方式、活动开展、服务实效等均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虽然不少地方都配备了大学生助理,对社区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所提升,但仍不能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的需要。
5、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于城市。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与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不足。一是政府投入不足。二是村级投入不足。三是社会投入不足。
6、社区文化缺失,业余生活单调。
三、实现农村社区有效管理的创新及路径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以生活方式转变带动生产方式转变,因此,新型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方式方法、路径选择。深入推进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
1、建立健全农村社区领导机制。要将农村社区建设作为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将农村社区建设经费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建立稳定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
2、积极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以村民自治为基础、将村民自治引入社区建设,使村民在政府组织开展的各项社区建设活动中享有话语权、参与权,这样必然有助于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切实提高农村社区管理水平。
3、培育公民意识和社区文化中有所作为。在社区管理模式上,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寓管理于自治之中,发展公民意识,培育社区文化;社区一般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社区文娱、体育、科技、教育服务;社区环境整治。并使志愿服务及社会工作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的服务、文化活动和协调、以促进社区内的公共参与,从而培育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和社区文化,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居民的幸福感。
农村社区体育范文3
Abstract: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economy promotes the city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also has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the rural community education. Rural community education can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ais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level, spread the excellent culture, form villagers' positive attitudes and values, and improve the villagers' overall quality and cultural level.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ntent of rural community education, including public morality, skills training, parenting education and so on, and proposes the problem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 rural community education.
关键词:农村社区教育;重要作用;注意问题
Key words: rural community education;important role;noted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257-02
0 引言
社区教育是政府社区管理中实施的一种全民化教育,是与社区内的经济发展、政治教育、文化繁荣、科技发展以及提高日常生活幸福感相联系的多类型教育。社区教育的实质就是要逐步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城市社区教育已经进入了快车道,取得了较大成绩,而农村社区教育则发展迟缓,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我国9亿多人在农村,农村不但离不开社区教育,而且需要花大力气搞好社区教育。
1 农村社区教育产生的背景
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依赖于农村社区的发展。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是指在农村地域中以行政村或中心村等一定的地域为范围,以农民为主体组成,以多种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相联系,以多种社会群体结成的富有人情味、开放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本质上是农村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农村社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
2 农村社区教育产生的动力
我们知道,社区教育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较高阶段后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说,发展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要基础与必由之路。随着经济水平的,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思想意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不但需要丰厚的物质生活,而且要求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不但需要舒适的居住条件,而且要求有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但要求拥有生产经营上更加完整的自,而且要求拥有政治上更加充分的民利。向教育要生产力,永不过时,因之形成了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3 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意义
3.1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社区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条件,是现代社会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同样发挥着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质量,进行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能力的作用。农村社区教育受一定社会经济生产规模、速度和水平的制约,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
3.2 提高人们的政治思想水平 农村社区教育的政治功能是由社区教育具有的社会生活属性所决定的。社区教育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并在为巩固和改革发展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培养造就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譬如,在农村社区教育中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以及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等,就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的政治作用。
3.3 传播优秀的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产物,社区文化则是社区、社区生产和生活的历史积淀,社区文化传递的基本手段是通过教育活动。而农村社区教育恰恰具有把社区中人类社会创造的文化,进行选择、整理、研究、传递并能吸收、改造、创新和发展的功能。
3.4 形成村民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风貌 社区教育以人文教育为导向,以互助、合作为特色,强调先唤醒,后启蒙;先生活,后知识,并实行人文教育、知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交互作用。
3.5 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 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掌握了科学技术的劳动力是第一位的。劳动力的素质越高,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我国人口众多,但劳动力素质不高,国民整体素质较低,这是不争的事实。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只有依靠教育,依靠终身教育。农村社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作为实施终身教育的一种最佳的教育组织形式,在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农村社区教育的内容及目的
4.1 内容 农村社区教育应该有别于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等其他教育,是其他类别教育难以覆盖而又是社区居民所需要和喜好的,对家庭稳定、社会繁荣等有益的多类别教育。从大的方面讲,包括倡导社会优良风气,宣传公共道德及法律知识,表彰模范家庭及好人好事;举办社区文化活动,设立书报阅览室,介绍乡土文化,传授民俗技艺;协助低收入子女就学,举办成人补习教育;辅导民众就学、就业,开展家政指导;居室内外环境美化,家庭装潢,家庭膳食营养,及其他社会教育活动等。从小的方面讲,针对社区内老人、小孩、下岗人员等不同知识需求,通过不同形式,多层次地开展现代家居、生活情趣、老年保健、心理健康咨询、安全防灾、养性怡情、家政技巧等知识的学习;针对年轻父母教育方面,可以开展:①亲子教育。以怎样做个好父母为目的,教育父母对待子女应有的态度,建立与子女的良好关系,以及帮助子女课业,解决子女行为问题等。②卫生保健。是帮助父母了解家庭医药与护理常识,保持居住环境卫生;并介绍有关食品营养、健美、急救等知识。③休闲康乐。以扩大父母们的生活视野为目的,使她们在繁重的家务之余参加歌唱、舞蹈,及参观旅行等活动,以调节身心,增添生活情趣。④生产习艺。以提供父母们从事家庭副业的机会为目的,举办插花艺术指导,介绍家庭手工艺,并联络厂商,为妈妈们介绍实际工作的经验。⑤家政指导。以家政指导为目的,协助妈妈们从事家庭室内布置、服装设计、家庭点心制作,以及料理家务的科学方法。⑥社区服务。以推动父母们参与社区服务为目的,利用余暇,组织父母服务队到医院、育幼院及老人院等从事服务工作,等等。
4.2 目的 通过农村社区教育,使农村居民获得以下多种能力:①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与义务;②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③培养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④培养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基础教学和应用机械的技能;⑤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辨别价值标准的能力;⑥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认识并发扬;⑦客观了解自己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使自己适应并不断改进自己;⑧保持个人身心健康以及自己家庭成员的健康;⑨发展与人相处的适应能力;⑩正确安排具有幸福感的家庭生活的能力;{11}形成欣赏别人的眼光,能适当赞赏别人,为形成和睦的邻里关系奠定坚实基础。
5 农村社区教育开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实现提高居民素质 具体讲,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个居民的个性,致力于每个居民的独特性、创造性和审美性的培养。先把每个居民培养成有知识、有德性、有个性的个体,然后才能把社区建设成有特色、有亲和力、有凝聚力的社区。只有以人为本的教育,才能激发居民参与的欲望,只有居民的社区意识、公众意识被激活了,社区教育才能形成千军万马之势,形成社区向心力,产生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团结互助精神,形成健康向上、文明活泼的社区生活方式,实现社区教育和社区发展的良性互动。
5.2 摒弃学历教育为主的观念 农村社区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它鼓励非学历教育的大力开展。从正规学校毕业后参加的各种继续教育,是面向成人的继续教育,如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自学考试等形式的学习,更适合城市人群的学习,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仍会得到大范围、大规模的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则不同,面向全体农村居民,由于受就业机会、生活环境、企事业单位数量、物资生产途径等多方限制,对居民的毕业文凭要求不是非常明显,所以要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以知识补充、技能培训、情趣培养等为主要内容。
5.3 注重加强对农村居民社区归属和认同的教育 研究表明,社区里那些智商和职业地位比较高,受过高等教育的职业人,往往注重自己的职业归属,社区意识淡薄,对社区的事情关心较少,容易忽视社区归属感的自我教育;而那些智商和职业地位比较低的人,则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他们往往表现出比较高的社区认同意识,对社区保持着强烈的兴趣。农村社区建设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居民社区意识的提升,也同时取决于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态度。所以,加强对农村居民社区归属和认同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解决的方法,一是社区教育的课程要丰富多彩,既要开设具有审美性乃至休闲性的课程,对社区所有成员进行终身教育,如音乐、美术、娱乐、保健等等,又要不断适应企业需求,开办各种实用型的职业教育培训,包括职前、职后教育等等。二是多开办具有联谊性、交往性的课程,为建立社区精神、营造社区文化创造条件,为居民交往活动提供一个健康文明的场所,如各种文化沙龙、兴趣专题讲座等等。三是通过加大社区公德课程教育力度,树立社区在居民心中的位置,调动社区居民共同创建互帮互爱、和谐温馨的社区生活,把不同阶层、信仰、行业的人联接到社区这个平台上。
5.4 注意提高对现有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 它可以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重组、改造与再分配,社区教育无需过多的额外投入,就能实现社区教育低成本扩张与发展,不必占用过多的教育资源。就我国而言,一是农村社区要主动接纳并大胆利用社区外资源。如与政府协作,利用本区县的职教中心、职业学校、电大工作站、函授学校、党校、成人学校等的课程资源和师资,充实农村社区的教育力量;从当前开展的实际情况看,农村社区教育缺乏利用社区外资源的主动性,要切实加强。二是要动员社区附近的“正规”学校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我国有不少普通中小学,因为中小学入学高峰已过,学生数量下降,一些教师代课任务减少,教室大量闲置,这些盈余的教育资源可以转向社区教育,学校资源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居民开放,为农村社区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守经.农村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62.
[2]胡晓松.当代社区教育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农村社区体育范文4
关键词: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普遍存在道德素质低、学习成绩差、情感孤独以及安全保障缺失等问题,目前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只有加强同家长、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准确了解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现状,建立起立体化的农村社区留守年儿童教育和监护机制,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保护,才能为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主要教育问题
1.安全教育问题
由于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而学校通常只负责在校的安全教育,所以,儿童在离开学校后,容易出现安全教育上的衔接不到位问题,即使留守儿童有爷爷奶奶等监护人,但是由于他们通常还承担比较重的农活或家务,安全教育意识和安全教育能力相对弱化,所以,容易导致留守儿童遭遇相应的安全问题。例如,有的农村社区的留守儿童由于无人监管,沉溺网吧、抽烟喝酒、水塘游泳、打架斗殴等危险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个别留守儿童被拐卖等恶性案件,这都暴露了农村社区在针对留守儿童安全管理上的弊端。
2.学业教育问题
由于农村社区的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心与关爱,所以,对自己学业的重视程度不是很强,加上有的儿童在家还有承担一定的农活和家务,会分散掉个人的一部分学习精力,导致农村社区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业教育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局面,所以,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普遍低于其他儿童,如果学校教师对于该部分学生的学业教育问题再不进行更多的关注和教育倾斜,则该部分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农村社区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与自己的父母相分离,导致他们缺乏足够的关爱和亲情上的抚慰,所以,容易出现忧郁、自卑、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大多留守儿童都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人际交往能力相对弱化,性格品质不够健全,严重时会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自我封闭、自暴自弃、消极孤僻等不健全的性格品质,加上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对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此外,由于留守儿童接受伦理道德、法制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容易遭受社会上功利化、世俗化思想的侵袭,从而使个人思想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
二、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建立立体化的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机制
基于少年儿童教育的特殊性,儿童教育的责任通常都是由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共同承担的,但对于农村社区的留守儿童来说,家庭和社会能够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而且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没有发挥出儿童教育的整体优势。因此,要解决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在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逐步建立起立体化的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机制。具体而言,可由基层学区和教委牵头,组织妇联、村委会、学校、志愿者、离退休教师等共同参与,实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集思广益,逐渐形成教育合力。
2.转变留守儿童的传统教育方式
基于农村社区流失儿童在心理健康、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等方面的特殊性,教育管理者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方式,要在充分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制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案。例如,教育者应当多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状况进行走访调查,然后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一些家访活动或留守儿童托管亲属培训班,唤醒家长对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掌握更多的教育技能。再如,在安全管理上,要建立全天24小时的安全教育与管理体系,增强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安全管理意识,加大农村治安管理力度,为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提供更加可靠、有效的安全保障。
3.加大师资培训与留守儿童的专题研究
在解决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时,教师无疑是最关键的角色,所以,在平时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学校教师的教育管理职能。同时,为了提高教师对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在师资培训活动中可以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专题研究,让教师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留守儿童教育思想,在工作实践中真正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掌握解决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教师职业素质提出的新挑战。
总之,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还关乎农村社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但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所以,必须对现有的教育制度、户籍制度和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平教育机制,为农村儿童创造更好的成长条件和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农村社区体育范文5
摘要: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指示精神,国家大力支持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60 多亿,有效缓解了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村改居”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转型期问题,本文通过对主要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中情况的研究,分析“村改居”社区的问题,结合发达国家公共图书事业的经验与启示,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对其农家书屋的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 :村改居农家书屋文化建设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自2007 年3 月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家书屋工作,截止2012年基本覆盖了所有行政村,进一步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但同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设与管理的任务更加艰巨。近些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化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城中村”,面临着转轨变型问题。“村改居”这种把农村社区变为城镇社区、农民变为居民、社区文化需求不断外张的新型社区,如何去建设一个良性的能为社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阅读资源和更便捷的信息服务平台,就至关重要。经过这几年的不断摸索,“村改居”背景下建设“农家书屋”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针对遇到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完善“农家书屋”建设,这些正是本文所关注的。
1.2 研究意义
一方面,本文通过对我国“村改居”社区文化需求以及农家书屋建设管理过程的研究,结合对主要社区书屋的实际使用情况的调查结论,总结出目前我国“村改居”农家书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行优化管理的具体建议。另一方面,与时俱进,农家书屋才具有持续的吸引力。鼓励人们学习科学技术,提高文化知识,摒弃传统迷信,丰富业余生活,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和财富的创造。
2 农家书屋发展概况与研究综述
2.1 发展概况
总体上来说,我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农家书屋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国家惠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全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结构性差异,建设资金供给能力的差异,使得东部发达省份优先完成这项惠民工程,而中西部和行政村数量较大的省份在农家书屋覆盖率上较落后。重视三农和城镇化问题,一方面要承认转型以来的历史机遇,改变了以往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各大城市迅速发展,并形成城市经济发展群。还要认清,城市化进程中群众需求问题,确保“村改居”社区公平享有社会福利待遇,真正做到人民当家作主。农家书屋就是围绕“生态宜居社区、兴业致富、文明和谐”的目标,积极组织开展科技培训、文化娱乐等活动,满足群众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中国梦关系到每个社区、村庄。
2.2 研究综述
近年来农家书屋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学术研究方面,也体现了相关学者对此方面改革的关注。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输入“农家书屋”等关键字,共查找到2008 至2013 年间国内对农家书屋建设与管理制度改革进行了研究的期刊论文、重要会议论文、优秀硕博论文等共有2977 篇。其数量在2008 至2013 年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2 2008 至2013 年农家书屋相关论文数量表
从内容上看,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农家书屋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
首先是农家书屋发展过程中的症结。李英对农家书屋运行机制的分析中提出了8 个影响因素,包括政策稳定性、资金来源稳定性、出版物市场、农民接受程度、管理模式、管理制度、资源选购与更换、管理员。目前我国农家书屋普遍管理不规范、建设资金不足、农民阅读习惯缺乏等等问题。其次,学者纷纷为此提出建议,探索适合各基层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主张政府投入为主,并增加其他融资方式,放开农家书屋经营模式,增强自身造血能力等等。
“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具有其特殊性。这与我国改革开放30 余年,经济形势进入新常态的社会背景有关。在目前城镇化的进程中,办公楼,高速路等物质上的公共设施的建设,我们已经具备世界上非常先进的技术条件,包括高铁技术在国际领域的领先。但是在社区文化方面,我们国家的起步还是很晚的。“村改居”后,农民变成了居民,身份,生活方式有所转变,但社区文化的发展与物质条件还没有协调统一。“村改居”社区由农村社区转变而来,是一脉相承的,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本文提出“村改居”社区具有的普遍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对此进行探讨及对策分析。
3 我国农家书屋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3 年8 月,主要针对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内“村改居”社区进行实地调研,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共回执200 份有效问卷,根据问卷所得数据,利用软件绘制各种图形以此分析结果为基础对以社区文化需求为切入点来对“农家书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的结果可以为“村改居”背景下“农家书屋”提供必要的帮助。
3.1 群众积极性不高,缺乏专业性管理(图1、图2)
从图1、2 可以看出在200 人的调查群体中,知道并了解农家书屋的人有98 人,所占比重是49%,只是听说的人数有58 人,比重达到29%,而从未听说的人数有44人,比重达到22%。从群众阅读时间来分析,有48 人每周读书少于2 小时,占比24%,2 小时至6 小时的人数达到85 人,占比42.5%,6 小时至10 小时的人数为35 人,占比17.5%,10 小时以上的人数有32 人,占比16%。
这个数字也是客观的,是“村改居”社区和农村社区都存在的共同问题,并且符合我们的预期,说明农家书屋工程自2007 年正式启动以来,成效显著,人们在工作之余,通过阅读书籍来扩展视野的人还是很多的,一半以上的居民了解这项惠民政策。惠民政策的稳定性要求我们继续重视该项工程。受历史及经济、社会等客观条件限制,群众较低的文化水平影响了阅读积极性的提高,这就对宣传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是目前被认同的问题,需要很长时间来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其次,宣传受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宣传本身存在问题,农家书屋管理的工作者大多是村镇干
部,或者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看,即使是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也缺乏公共管理的实战经验,有些只是在基层临时工作,未来一两年还是会调到上级工作。因此,管理者本身存在着工作积极性不高,专业管理技能缺乏的问题。这是规范管理,完善机制的切入点之一。
3.2 服务与需求未能及时对接
“村改居”社区与传统农村社区的不同在于,在农村社区的图书选购中,农业技术类图书居多,是基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带动农民科学致富的出发点。在“村改居”社区的图书选购中,由于从事传统农业的人数大大减少,许多青壮年出门务工,而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儿童所需的是生活保健,儿童文学等,这类出版物的品种和数量有限,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地群众的阅读需求,图书选购缺乏针对性。“村改居”是城镇化道路中实质性进步,不是表面上名称的变化。更深层的影响是打破了以往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的枷锁。农民身份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有一大半以上的人不从事农业生产,与城镇居民享有同样的社保待遇。在这个过渡期间,需求就随着环境发生了变化,“村改居”群众需要的一种和谐相处、互帮互助的集体精神,共同认可的社区文化,将每个人紧密联系起来,共同融入到新型的社区中。在以往的农村社区,农民通过田地里集体劳作,沟通彼此情感。而现在的“村改居”新社区大多是单元式楼房,文化活动单一,邻里之间的联系也少了许多。此时,农家书屋作为建设社区文化的载体,就要发挥其作用。
目前的管理忽略了“村改居”社区人口结构与文化需求,还停滞在农村社区的书屋管理模式中。
3.3 缺乏“村改居”社区农家书屋管理办法
社区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有一套运行良好的规章制度。农家书屋建设已经有8 个年头了,相比农家书屋建设而言,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打造“村改居”农家书屋是全国各基层单位的重任。而我国许多省份还没有专门针对“村改居”社区农家书屋的管理办法,也没有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做出解决方案,只是沿用农村社区时期的管理办法,未能与时俱进。
4 农家书屋的创新思路与建议
4.1 组建优良管理队伍
由于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大多学历、文化程度较低,或者大学生村官也对农家书屋的管理缺乏前瞻性的理念与实际经验。面对这个“村改居”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共同难题,首先要坚持输入新鲜血液,鼓励发挥大学生村官在这个岗位的优势,为国家基层贡献力量,继而,更重要的是对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增强专业技能和责任心。可以将周围各个社区管理人员联谊,线下交流,吸取经验。还可以由市县级公共图书馆组织人才培训,将一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体系联系起来,由上级带动下级,并对书屋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评价,增强管理人员的公共服务意识。随着未来农家书屋越来越成为当地村庄,社区的精神文化的核心,良好的管理队伍至关重要。
4.2 提升服务品质,创建和谐社区文化
“村改居”社区农家书屋不仅仅是设立在每个社区的公共图书馆,它还应该是一个社区文化的象征。农家书屋工程就是帮助“村改居”的群众解决转变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让社区居民充分融入到和睦互助的环境中。摆脱“农转非”带来的不适,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当地政府,农家书屋工程管理办公室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制定符合实际的活动方针,将农家书屋的服务功能多样化。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在鼓励人们阅读书籍,学到实用新型技术,掌握致富信息的同时,定期举办特色活动,将其写进规章制度,在社区内传承起来,互相交流感悟与心得,使得农家书屋在群众之间广泛宣传,营造积极的社区环境和文化氛围。许多地区已经开始往这个方向进展了,例如安徽省亳州市开展“文化助老”活动,把农家书屋办成老年人娱乐、求知、健身的“老年之家”。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正进行尝试,在省内试点“农民文化家园”建设,将“农家书屋”与“新华书店便民店”、“农民绿色网吧”三合一联动发展。打造一个多位一体的文化娱乐场所,村民既可以读书上网,也可以打球下棋。把农村中的退休干部、教师等“乡贤人士”利用起来,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搞好农家书屋建设。
总而言之,这些举措都是把农家书屋建设成多元文化的载体,体现人文关怀,弘扬社区文化的表现。
4.3 完善公共事业的法律规定、增强其社会地位1846 年美国就已颁布了世界第一个图书馆法,将近200 年的立法管理,使得美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成熟。在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今天,立法需要人大的审批,才能通过。农家书屋作为一个惠民的新工程,还需漫长的时间去进步,现在初步需要的就是各地方政府“村改居”社区农家书屋规章条例的明确制定,才能指导基层群众建立和谐美好的社区文化。
因此,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征求当地人民意见,制定合理规范的法令条文,并坚持执行,做到责任分担,共同完善农家书屋的管理。
5 结语
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农家书屋工程正在起步,人们需求的信息量也日益增加,信息是人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是缩减城市与乡村差距的平台,人们对科学技术更加渴望。因此,在数字化升级改造,增补书刊,后续所需资金逐渐会增加,在地方债务危机的今天,对财政来说更需要增强财政透明度,公开预算,反腐倡廉,将资金切实用到百姓需要的实处。办好农村社区及“村改居”社区的农家书屋,才能增强公共精神和社区归属感,构建“团结互助、融洽和睦、和谐发展”的良好社区文化。有序组织工作,认真谋划,广泛宣传,全方位发动,切实提高农家书屋工程在百姓生活的重要性,发挥人民群众在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作用,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民生问题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董明,吴宙.安徽省农家书屋建设与管理现状调查[J].理论观察,2013(12):15-117.
[2]彭昱丽,奚淼.安徽省农家书屋现状与读者需求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0):47-149.
[3]周立军.刍论农家书屋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对策与建议[J].图书馆学研究,2010(06):61-63.
[4]董明,陆爱勇.当代大学生对农家书屋建设的关注研究[J].南方论刊,2014(03):71-72.
[5]李芳.更新建设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浅谈“农家书屋”的发展与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4):91.
[6]姚秀敏,樊会.基于SWOT 分析的农家书屋发展战略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05):56-59.
[7]杨鹏星.农村文化建设新平台———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策略浅谈[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03):56-157.
[8]孙璐婧.农家书屋建设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24):193.
[9]孟艳琼.农家书屋为何门前冷落[J].黑龙江史志,2014(05):235-236.
[10]张利洁,樊兴博,李艳.受众视角下的农家书屋的调查与思考[J].图书与情报,2010(06):48-52.
[11]王仕勇.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的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12(08):36-38.
[12]赵虹,徐跃权.我国农家书屋的发展现状、问题与策略[J].2011(20):92-96.
[13]蒋福明,周晓阳“. 村改居”社区文化转型的实践探讨[J].教育文化论坛,2012(02):60-64.
[14]何少华,蒋福明“. 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的探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2(04):41-42.
农村社区体育范文6
[关键词] 山区农田水利建设 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215-01
一、前言
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庆元县,全境山岭连绵,有着“九山半水半分田” 之称,山区农业耕地16.06万亩,农田水利建设对其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发展山区农业,该地区的山区农田水利建设一直走在同类地区的前面,各种节水微灌、喷灌和灌溉渠改造工程开展的如火如荼,且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下面我们就结合庆元县农田水利建设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和探讨当前山区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和前景。
二、山区农田水利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
1.水利设施过于简易,使用率低下
当前许多山区农田基本上没有配套水利设施,还都在沿用开田初期的简易引水渠,由于山区梯田高低落差大,田块分散,许多农田都是靠山水自流灌溉,大多是靠天吃饭,相对田块单位面积建设水利设施投资大。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不断退步,使得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落差越来越大,如今种粮效益不高,大批农民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种田,对兴修集体所属的农田水利积极性不高。造成大量山区农田无人耕种而成荒田。
2.机电设备老化,安全隐患严重
电灌站大都在七、八十年代兴建,机房已多属危房,当年购置的电机设备大都处于报废状态,能运转的也是带病运行,进站电线路老损严重,加大了运转成本,且一些电线和电控设备无任何保护装置,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还有一些边远机房的机电设备还屡被盗窃。
3.资金投入缺口大,部份农民缺少大局意识
虽然国家对山区农田水利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也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但是山区农田水利建设的主题还在于地方政府,而当前由于发展的限制,山区地方政府的资金并不充裕。再加上部份农民受经济利益影响,建设用到土地时政策处理困难重重,这一现状导致水利工程虽然规划项目多,前景诱人,但真正能落到实处的寥寥无几,及时开始修建的工程,也大多由于资金问题进度迟缓,使得山区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始终不能够满足需要。
4.水利设施疏于管理和维护
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一直是让地方政府头疼的事情,沟渠、水塘等工程的维护需要大量的人力,老百姓愿意接受新修水利工程带来的益处,但是不愿意义务的投入劳动力去修缮这些设施。
地方政府对这些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不到位也是设备老化迅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因素导致了这一现象。其一,思想上不够重视,地方政府对这些不能短期见到效益的项目过于忽视,建设了也疏于维护,无人问津;其二,财政因素,作为国家重点关注的工程,山区农田水利建设开展的比较顺利,但是地方政府缺乏日常管理水利配套设施的专项资金,所以日常维护比较困难;其三,技术人员匮乏,水利设施分布面积广,且建设地大多交通不便,需要大量的人员进行巡视和维护,地方政府很难有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去维护。
三、山区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思路
虽然当前山区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已经取得的成效,许多山区无水可用的现状已经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今后的山区农田水利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去努力。
1.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力度
农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奠定了坚实的地基,社会主义经济的大厦才能盖得更高。随着国家政策的明确,各项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地方政府应该提高对山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财政的扶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投资,保证山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持续的进行,将这项利国利民的大事落到实处。
2.联合管理水利设施
水利设施可以通过政府带头引导,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和鼓励民众积极响应的方法,实现联合管理。让水利设施成为有偿建设、有偿使用、有偿维护的项目,这样既吸引了社会资金进入水利建设项目,也筹集了水利设施维护的资金,至于在使用和维护过程中的资金缺口,可以通过政府专项补贴的办法来弥补。使得山区农田水利建设真正的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培养基层水利管理技术人员
针对当前水利设施专项管理人员匮乏的现象,可以由政府组织科技力量进行培训,当地选派优秀青年进行学习,培养出一批真正属于地方自己的“水利设施守护者”,既解决了专业人员缺乏的困境,也使得当地民众能够亲身参与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来,使得民众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山区农田水利建设的详情。
4.调动基层群众参与积极性
山区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需要巨大人力的工程,无论是建设、使用还是维护,都离不开当地民众的人力支持,所以如何调动当地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就要求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和建设必须要能够充分的满足当地生产的需要,这样才能够让当地民众看到切实的利益,调动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作为农业发展的助推剂,山区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也必须跟上不断发展的农业产业,对内,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国内山区农田水利现状,提出更多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对外,应该积极学习国际上农田水利领域先进知识,推动国内山区农田水利领域进步。作为当代农田水利工作者,更应该立足于自身,积极学习国内外农田水利建设领域先进技术知识和管理手段,丰富自身知识,将自己锤炼成一名合格的农田水利技术人员,为山区农田水利的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毛永强.山区农田水利建设存在问题与发展思路[J].农技服务,2012,29(4):493-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