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精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考满分作文精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考满分作文精选

高考满分作文精选范文1

高考满分作文400字一:用心观察与记录

如今数码相机已经十分先进,人们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大量照片。然而,有人又重新拿起胶片相机,不顾一卷三十六幅的胶卷几十元的高昂成本,与暗房里费心劳神的冲洗过程。这是为什么呢?正是由于这种种麻烦逼着摄影师在按下每一次快门之前,都能够仔细深入地观察被摄物体,用心思考,因而每一张逐渐显影的照片背后都有一段值得慢慢回味的记忆。

这种回味在如今数码照片泛滥的时代已是非常稀罕了。人们用镜头代替眼睛,用照片代替记忆,以为自己这样便抓住了时光。

我也曾经这样天真地认为。我初涉摄影之时曾去过一次西藏旅游,带着自己的数码相机。蓝天,白云,碧水,雪山,面对这一切难以用人类语言形容的美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拍下来。于是,在西藏之旅的期间,我的眼睛几乎未从取景器小窗口上移开过,存储卡也被填得满满的,心想我已记录下这一切美景。然而,回家再次浏览这些相片时,却再找不回当时的那一份激动了。当时只顾着拍照,却忘了用心体会旅途的愉快,面对美景的新奇与感动,以及景观背后动人的故事传说……我这才意识到,有些东西是难以用相片记录下来的。

高考满分作文400字二: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

有人曾指出,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生过得越来越索然无味。人们纷纷怀念起黑白胶片的时代,以为它能收藏人生值得珍惜的瞬间。然而,愚以为,数码时代的技术,更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

诚如钱钟书在其《围城》中写道:“围墙里的人想出去,围墙外的人想进来。”我们处在黑白胶片时代时,总是抱着“胶片贵而少,照片拍不够”的遗憾;然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码技术出现了,照片任意拍,却又萌发“值得珍惜的点滴被稀释”的感慨。但是,数码技术的时代,人生的可贵记忆不会被稀释,反而会加固、加深。

数码时代更能够唤起珍贵的记忆的原因,是数码技术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多样的照相需求,记录下生活中的每一个点点滴滴。柴静在其《看见》中抒发过这样的感慨:“生命不是用来比较而是用来完成的。”但是,假如用黑白胶片时代的技术来记录下一个生命完成的历程,未免太过单薄,缺乏厚实感。而数码技术的出现,恰好弥补这个缺陷。让人随意地照相,不受时空之限制,唯需一台数码相机而已。人们记录下一个个生命的成长,从出生的满月酒到幼儿学步,从幼儿园取得“好孩子”称号到中学获得荣誉时的留影纪念,数码时代下更能保留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让人生变得更加厚实,更加充满韵味。

高考满分作文400字三:让记忆之花盛放在泛黄的纸片上

院子里的紫藤花开了,散发着清悠安宁的香气。

奶奶跟往常一样,搬着一张陪伴她多年的长躺椅,来到院中那颗古老苍劲的大树下,安静地歇息着。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温暖地照耀着奶奶,一切是那么的安详与美好。

跟以往一样,奶奶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相片。岁月的冲刷与销蚀早已催毁了那张黑白的胶片,照片上的人物已不很清晰。可是奶奶并不在意,她紧紧地捏住那张珍贵的照片,让记忆之花在每一个宁静的午后静静盛放在那泛黄的纸片上。

那是一张怎样充满温情的照片啊!

奶奶说当年爷爷向她告白的时候,手里捧着一束紫藤花。紫藤花清悠的香气让她陶醉在与爷爷相识的点滴岁月里。相片中的奶奶,年轻貌美,手里捧着一束紫藤花,娇羞地依偎在爷爷的怀抱里,笑容灿烂。爷爷也是一脸幸福的样子。

这是一份永恒的回忆。爷爷已经不在,只剩下奶奶忠诚地守护着这份曾经美好的记忆。是这张泛黄了的纸张,给了奶奶情感的寄托与依靠,而不至于觉得空虚、寂寞甚至是害怕。一张小小的纸张,即使是泛黄,也可以给灵魂一个温暖的安身之处。

高考满分作文精选范文2

坚守自我,甘受折磨

黑夜,席卷了光亮,我与别人分道而行,追逐着我的萤火,独自上路。在这漆黑的路上,我仿佛是的前行者,没有依靠的胸膛,没有并肩的温暖。想要停滞,要放弃?不!那不是我,那不是追逐光明的我!而如此孤独的时刻,带点痛,有点苦,我在回首的刹那,看见了零星的身影……

千年前的浓雾散去,超凡俊逸的他站在了我的面前。嵇康,他一袭白袍,坐在刑场之上,从容抚琴,那是《广陵散》,他遗憾没有教给学生的绝曲。还记得那日,他在好友面前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不能背叛自己的内心,为一个虚伪残忍的贼子效力,他高洁的人格就如同洁白的宣纸,容不下哪怕一点点的墨迹。所以,他表明自己的心意,犀利地指责政治的黑暗,他早已想到,自己的批判一定会引来杀身之祸,而最不能拖累的,就是朋友。绝交书信,把自己的生命置于屠刀之下,而能够保全朋友,他死而无憾。砍头不过碗大一个疤,“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终于,他一个人为“理想”前行,他让自己的生命,干净完整地离开人世,在死亡面前,他仍是那个洒脱的嵇康,那个只为自己清白而生的仙人。

千年时光转逝,这一次,我看见了伏案而睡的她。清秀的面容,单薄的身子,桌面上是满满的手绘的稿子。她,是夏达。6年的时间,她只能在阴暗的地下室里画着她的梦。中国风,在很多人舍弃的时候她却在坚持着。没有商业利益可言,但她纯粹地喜欢着,喜欢水墨晕染的朦胧,喜欢爷爷说过的诗词古句,因为那上面,有中国的味道。6年痛苦的坚持,6年执着的努力,她始终不改自己的风格。终于,那一日,她把自己的漫画推向世界,不仅仅让中国人看后落泪,更是征服了无数的海外漫迷,她让外国漫画名单上有了中国的名字。当记者询问她成功的动力时,她羞涩地笑了,认真而又虔诚地回答:“因为痛苦里面,有另一个世界……”

就这样,我终于明白,原来,真正的“自我”并不是甘于隐没于这个人云亦云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在面对痛苦,面对死亡时毫不退缩的坚持自我。当别人拿来一个苹果,问你是否嗅到它的香气,不管别人的感觉,你始终要坚持正确的自我,因为只有你自己,才是那个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的人。这世界,行走起来坎坷而艰辛,满地泥淖,路边还荆棘丛生,但我相信,痛苦只是暂时,黑暗终会过去,就在另一个世界,必有灿烂明媚的阳光!

光荣的桂冠从来用荆棘编成

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棵玫瑰有美丽的花瓣,也有扎手的尖刺。大自然既然有太阳的暴晒,就会有夜晚的纳凉;既然有奇寒的冬日,就会有绽放的梅花。想人生正如雪莱的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柳青说:“光荣的桂冠从来用荆棘编成。”托尔斯泰有言:“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那美丽,那魅力是绽放在光明与阴影之间的。

忘不了盛开在荒芜土地上的并蒂莲——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是生长在绝崖边缘的光明的花瓣,要想采摘必须英勇无憾。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爱的美艳与甜蜜,付出了生命的哀婉。那阴影是那么的凄惨,世仇与结怨埋葬了爱情的火焰。只有用死亡的抗争,才会消解家族的仇怨?为什么莎士比亚至今熠熠生辉?因为这里渗透了生存还是毁灭的理性判断。光明与阴影时时浮现,看是否展现美丽的娇艳?

德国诗人席勒说:“真正的爱情,是绝望的!”难道光明的火一定要把阴影照亮才能展现人生的无限?上帝说,是的。

美丽,栖居在光明与阴影的树枝上,于是酝酿了宝黛,酝酿了天上街市的灯盏。

当我们看到“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我们也看到了杰克与罗丝的生死爱情,也看到了让女人与小孩先走的善心与光明当我们看到马丁?路德?金挥手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的光明,也看到一颗罪恶的子弹射穿这位黑人头颅的阴影当我们看到马克思为共产国际呐喊,呼唤光明,也看到他的小女儿去世,他都没有两英镑来安葬她,但这丝毫没有影响马克思执著的意志。这就是光明与阴影的辩证法。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人生的路上,肯定有光明的追索,也肯定有寂寞、孤独、创伤、痛苦为伴。怎么办?是战胜阴影?还是被阴影战胜?这是人生的抉择。

忽然想起张炜说的话:“真正的作家天生应该是个水手。这使我们想到了写出《白鲸》的麦尔维尔,还有搏击在密西西比河上的马克?吐温,他们都有过水手生涯,一生都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长长的流浪,无边的海洋或漫漫的大河,水声,涛涌,遇险与生还。”人生的美丽永远在光明与阴影中交融,难分难解。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光荣的桂冠,从来用荆棘编成。

遇挫折,笑对痛苦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

痛苦之于人,犹如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遭遇挫折,放大痛苦,只会让生命暗淡。而微笑的人善于把挫折锤炼成壮美的诗行;善于把挫折化作心灵的灯盏;善于把生命的绊脚石转变为人生的垫脚石。遭遇挫折,让微笑去代替痛苦,让进取去代替沉沦,让振作去代替失意。微笑对于一切痛苦都有着超然的力量,甚至能改变人的一生。所以说,面对挫折,我们即使不能微笑,也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吟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笑对痛苦,“长安市上酒家眠”;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拔;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整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

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作出错误的决定,贸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可悲可悲!

高考满分作文精选范文3

关键词:作文命题分析;备考策略

G633.3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地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灵活性更大,思路更广阔,设题更科学,审题更宽泛。广东从2016年开始使用全国卷,要在高考作文中致胜,必须理清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以及今后的基本趋势,进一步反思语文作文教学,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 全国卷高考作文题的动向

2012年以来,教育部考试中心共命制了10道新课标作文题,绝大多数都是新材料作文题,题型成熟而稳定。每道作文题目的命题材料都是单则的,但内涵深厚,角度丰富,方便考生根据自己的经历、见闻、感受、思考,对材料做出见仁见智的解读。

作文命题材料的内容,呈现出鲜明的规律性:

1.“新闻题材”广受关注

新闻题材,就是将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作为命题材料。作文命题越来越突出地呈现出趋时性强的特点。2013年全国卷Ⅱ的材料是一则关于“同学关系”的新闻调查。2014年全国卷Ⅰ的作文材料,报道的是“为民学校在山羊过独木桥比赛时发生的新鲜事”,令人深思;全国卷Ⅱ则把目光聚焦于“某自然保o区劝阻游客给野生动物喂食”的新闻。2015年全国卷Ⅰ的材料是“高速路上开车接电话被女儿举报引发热议”的新闻,全国卷Ⅱ是“当代风采人物候选人的事迹”的新闻材料。面对这一趋势,必须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研究现实问题的能力。

2.“意林题材”备受青睐

意林题材,是指心灵鸡汤式的励志小故事。故事短小精炼而富有趣味性,蕴含普世价值观,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具有某种启发作用。高考命题越来越突出地呈现出人文性强的特点。2012年全国卷的材料,是一则“顺手补洞,修船工人救人性命;化险为夷,船主知恩图报”的小故事,言简意赅,耐人寻味。2013年全国卷Ⅰ的材料是“两类切割师面对风险的态度和方法”,正反对比,让人顿悟。2016年全国卷Ⅲ的材料是“小羽的创业故事”,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要能创新,舍得分享,懂得规范。面对这一趋势,要多练习有关“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命题,引导学生善于进行本我的内省、环境外察并理清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等关系。

3.“任务题材”逐渐加温

任务题材,是指提供有争议性的作文材料,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考生根据文体、内容、思维、对象等任务指令来写作,就事说理。作文命题越来越突出地呈现出思辨性强的特点。2015年全国卷Ⅰ题材要求“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2015年全国卷Ⅱ提出问题“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2016年全国卷Ⅱ要求考生就“课堂有效教学”“课文大量阅读”“社会实践活动”这三种学习方式,从自己的角度来分析如何提高语文素养,“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该卷较好地延续了“任务驱动型”写作题目的明确要求,引导考生反思、总结、权衡、比较,让考生人人有话可说。面对这一趋势,要注重培植学生科学理性精神,追求思考问题的新度、深度、广度和高度,增强思维的严密性、灵动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4.“漫画题材”意外爆冷

漫画题材,是指综合运用变形、夸张、比拟、象征等手法描绘生活或时事,揭示现实生活或矛盾,从而达到或赞扬或讽刺或说理的效果。作文命题的开放性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彰显。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全国卷出现“漫画题材”的是2007年《摔了一跤》,2010年《有鱼吃还抓老鼠?》,2016年的《分数与奖惩》。2016年作文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的内容与寓意”进行写作,材料内容即画面本身的内容,材料寓意则是漫画所反映出来的某种精神理念或现实观念,作文命题在开放性上越来越呈现出拓宽的动向。面对这一趋势,要培养学生整体观与全面思考的能力,学生要在开放中精于发现且合理构建,不仅理解命题内容,更要阐发其寓意,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积极拓宽思维空间,树立亮点意识,力求写出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作文。

二、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高考作文的命题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从考生的现实生活取材,要求考生写出具有针对性的文章。考生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力、判断力和思考力,体现了考生的综合素质。

1.思想备考

教育部提出,高考要体现“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一点”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当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向。命题的“立德树人”导向鲜明,命题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修德励行,陶冶心性,是必然选择。因此在备考时要抓住“一点四面”的教育改革思路,提高备考的效度。

然而学生思想狭小,目光局限,由此而生出的材料僵化、文字板滞、模式单一,是当前作文中最为突出严重的问题。学生的思想视野决定了写作的范畴与内容、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学生思想视野,帮助学生在更开阔更宏大的视野内构建观点与形成过程,是改善学生作文状况最重要的一环。

在思想的培养上,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关注社会、体验生活、品味人生、树立观念等四种途径实现。

关注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能对社会的现象分析利弊因果,重点挖掘和弘扬其中的真善美,揭穿并鞭挞其中的假恶丑。学生能提出自己是非的观点,激浊扬清,悲悯弱者。关注、收集并剖析负面现象,剖析其危害,深挖其根源,并尽可能提出解决之道。

体验生活,要细致观察生活的事物,对一花一草、一人一事,都有自己真实的体验感受。记录并剖析身边的新人、新事、新生活,积累自己独到的发现。

品味人生,高中生对人生尚没有太多的体验与感悟,但可以通过阅读,来提升对人生的认识。人生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直接影响作文的思想内涵。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开展主题阅读和定向积累,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树立观念,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智慧的人。为人,要德才兼备、敢于担当,且有能力担当。处世,要利人、利社会,让自己受尊敬。学习,要态度好、方法好,学到真本领。修身,要树立健康心态,阳光满怀,感受幸福。养性,要培养纯真的爱好和兴趣,腹有诗书气自华。

真实的写作引领着人的成长与发展,不断成长与获得发展的人,一定更具备得分的可能与实力。

2.思维备考

高考作文试题都不约而同地呈现出着重考查学生思维品质的鲜明特点。思维训练应该有一个合理有序的安排,依据学生心理发展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在符合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有阶段性、有目的性地加以训练,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增强学生作文能力。

(1)安排训练次序,保持思维训练的系统性

例如,第一阶段,着重培养思维的广度。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形成关心生活、参与生活的良好态度,展开恰当联想和合理想象,不断取得生活素材和生活经验,又能切实地反映生活。

第二阶段,着重培养思维的深度。培养学生积累和思考的习惯,形成收集各种材料、整理分析材料并进行议论评价的能力,在实际生活里养成做判断、推理都有条理的习惯,把思考引向深入。

第三阶段,着重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培养批判性,要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辩证分析,重视对问题、事实、现象的分析和原因的探究。培养创造性,让学生学会综合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论证时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写出有自己独特见解、较为深刻、富有文化内涵的论述文。

在思维方式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能力,善于从现象挖背后的根源,善于从问题看出事情的影响与意义价值。在行文中,培养学生的因果、比较、结构、策略等思维。

(2) 改变训练形式,保证思维训练的创新性

很多教师在指导写作训练时,仍然是老一套的做法,只是局限在课堂内,通常要求学生一小时内完成800字的作文。老师讲学生练,而忽视易为青年学生喜爱的微博、论坛等网络新媒介,形式单调乏味,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自然也就发挥不出训练优势。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处于自由的写作状态,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

例如,从新闻点评的训练入手,强化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的训练。例如,利用论坛、微博等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写作和即时分享。时评写作,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发表见解的平台,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概括社会现象的过程中,能进一步深化对片面和全面、局部和整体、现象和本质、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的认识,逐步克服看问题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在线写作,实现即时分享,丰富学生写作体验,增强学生与当下社会现实真诚对话的能力,也激活学生思维,提升思维空间。

3.写作结构备考

不管什么材料的命题,写作论述文的思路一般都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思路下,可以着重训练学生写好“述析议联结”五个成章法。根据材料类型的不同,重点写作不同的部分,则可以起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述:即述材料,“述”的内容可包括事情的经过、结果、人们的反应、我的感受等,这“事”是引发论述的缘由。可以是摘引式的述,可以是概括式的述,可以是再现式的述,可以是夹叙夹议。述时要抓住关键,选准切入点,简明扼要,切忌花大篇幅来再现回放,不要喧宾夺主。

析:分析评价材料,从事件或现象中提取、归纳出论述的观点。可以发掘材料的意义价值,可以紧扣材料、观点从现象到本质做深入分析。要清楚分析的内容,主要是事件现象的根源、本质、价值、影响等。要掌握常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多角度分析法、以小见大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类比、对比)、假设分析法、举例分析法、引用分析法,意义分析法、辩证分析法等。

议:即对形成的观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论证。可通过阐释与论证来证明观点。常见的阐释方法有单例概述法与多例联合法,无论是单例还是多例,都要求言简意赅,指明要点。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因果论证等。

联:就是引申出去,联系实际说道理。从材料内部出发看到命题导向或者社会问题的部分,联系社会、联系自我,用“联”将文章适度展开,在“联”中拓展文章的宽度,提升文章的高度,增强文章的深度。

结:可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升华主题,抒情明志,表达愿望诉求,展望未来。结的形式尽管多种多样,但不要忘记回应材料。

以上各个环节的要求不是绝对的,可以述析结合,可以析议结合,可以议联结合,根据需要灵活处理。在五个环节中,可以把“议”作为写作主体,适当“析”与“联”;可以把“析”作为文章的主体,适当的“议“和”联”;可以重点写“联”的部分,穿插“析”与“议”。

作文是高考试卷中分值最大的一道题,也是对考生影响最大的一道题。充分备考作文,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从备考角度来讲,我们关注的应该是考什么,而不要太纠结于出题方式,所有类型的作文,都应该是我们备考的内容。在备考中,教师要着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个性,鼓励思维创新,提高思维品质。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辩证法原理,全面的、发展的、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同时要强化学生的表达意识,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情,言之有文。学生只要思维和表达的本领强大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作文题目,都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无往而不胜。

参考文献:

[1]马俊强.2010―2014五年高考满分作文精选[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

[2]闻钟.2015高考满分作文特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钟.2016高考满分作文特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高考满分作文精选范文4

一、 鼓励学生养成 “好读书”的习惯

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会自觉进行课外阅读,主动去发现、探索、获取,慢慢养成习惯。

1.树立阅读榜样,激发读书热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求学生好读书,自己首先要热爱书、尊重书、好读书,为学生树立榜样。苏轼曰: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只有饱览群书,才能在课堂上厚积薄发,妙语连珠,出口成章,才有能力打造“魅力课堂”,成为学生崇拜的博学偶像。教师博学的形象魅力,无形中就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他们会效仿教师,博览群书,让自己也成为一个博学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老师。

2.创设读书环境,营造读书氛围

要使学生好读书,读书环境的创设,“书香”氛围的营造很重要。如果身边有书,周边的同学爱读书,喜谈书,难道自己能闲置于书外吗?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我,一直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教室正中宣传语就是:让读书成为习惯。在教室设置“书香园地”,师生将自己的藏书拿出来,大家共读。另外,我每周会联系好学校的图书馆,安排学生到馆内进行电子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视野;班内定期举行关于课外阅读的交流活动或竞赛;“书香园地”坚持展示学生的读书感受、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读书建议、阅读书目推荐表等。共同的书,不同的读者,谈的是关于书的话题,学生就在谈书说书的浓厚氛围中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3.想方设法保障阅读时间

中学生看课外读物,很多是课余时间抽空看,有时课业重就没空去看,难以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可以说,时间是养成好读书习惯的保证。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教会学生在一天中如何挤时间、争取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早读,学校隔天就有半小时的语文早读,这是很好的诵读时间;午休,争取半小时;晚上,每天每科有半小时的作业时间,但我做语文老师,注重的是40分钟的高效课堂,课后作业则安排阅读任务。这样,一天下来,粗略估算,学生保证能有一个多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当然,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学校能将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由教师组织指导阅读。

二、教导学生选读“好书”

林斯基说:“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使无知者更无知。”“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好书”。为了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我进行以下的指导。

1.结合教材教学引导学生诵读更多的古诗文

古诗文承载着中国文化中最经典的东西,是经千百年的锤炼传承而保留下来的具有中国底蕴和内涵的东西,它对于滋养性情、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好好地传承中华文化。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的必修、选修本,选用了不少经典古诗文,如《诗经》《论语》《庄子》《孟子》,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李清照、柳永、苏轼的词,唐宋家的散文,《史记》《汉书》等名家名篇。教师教读课文,传授诵读、理解、欣赏的方法,再进行课外延伸式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诵读、欣赏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或作者不同而主题相同、风格相同的作品等,在诵读、比较中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品位。

2.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选读中外名著

经典名著是世界文化的精髓,是全世界人文精神的结晶,它也是人生的教科书。阅读名著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滋润心灵,提高修养。教育部就明确给高中生推荐了20部必读名著篇目,对此,我有计划地从中引导学生进行选读:早读诵读《论语》《庄子》《孟子》《泰戈尔诗选》《普希金诗选》等,鼓励学生熟读成诵;对于教材中的茅盾、鲁迅、巴金、等现代名家的作品,教读文章时,我会重点推介他们的代表作,引导学生选读;至于《红楼梦》《三国演义》《复活》《巴黎圣母院》等大作,我通过每周第二课堂的名著导读课向学生推荐和作必要的阅读指导。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多看优秀的报纸杂志

报纸杂志信息量大,信息新。如《读者》《语文报》《中学生天地》《青年文摘》《南方日报》等,它们是学生感知社会的窗口。鼓励学生每天看报,多看优秀杂志,做一个“两耳喜闻天下事”的现代中学生。

4.引导学生分学段精选优秀的作文书刊

现代中学生,对于作文方面的指导丛书绝不会少买,但盲目性、随意性大,大多没能很好地结合高中各个学段的作文教学需要而进行选择。因此,高中三年,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精选不同学段的作文书刊。高一,选择优秀的记叙性的作文书;高二,选择优秀的议论性的作文书以及素材书;高三,选择高考满分作文书以及《语文周报》。

三、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好好读”

培根在《谈读书》中说过:“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不同类型的课外读物,阅读方法会有所区别。方法适当,阅读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

1.学会诵读

古诗文、优美的现代散文语言韵律感强,节奏感美,引导学生早读时间大声诵读,培养语感,在诵读中领会语言的精妙。

2.学会慢读、精读

麦考利说:了解一页书,胜于匆促地阅读一卷书。法奇也说:要学会读书,必须首先读得非常慢,直到最后值得你精读的一本书,还是应该很慢地读。引导学生读书要有耐心,重要的内容、精彩的段落语句、需要积累的知识,都要深入细致,咬文嚼字地读,反复琢磨,细细欣赏品味,读完后能心领神会或印象深刻。

3.学会浏览、跳读

对于那些扩大眼界,拓宽视野的课外读物,或信息量大的报纸杂志,浏览一遍即可,有时要学会根据需要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学会跳读。

总之,学生只要做到“好读书、读好书、好好读”,“破万卷”,下笔就可能“如有神”。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谢象贤.语文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邱冠华.爱书人的世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