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气实训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气实训心得体会范文1
电机实训心得体会篇【一】
4月15日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机电矿长培训班第一期在义煤公司开班,为期五天。通过教授、专家讲解和兄弟单位交流,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方向和工作思路,收获颇丰。现将几天来的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这次矿长培训班是河南能源成立来,举办的第一期机电矿长培训班,集团总工刑奇生和义煤公司董事长马正兰、副总经理吴同性,亲自参加开班仪式并讲话,充分体现了公司领导对机电工作的重视。
授课老师有科研院校的教授、有现场经验丰富的专家、有从事现场管理工作的机电矿长。大家从不同专业、不同角度讲解了机电专业知识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特别是中煤协会的刘峰教授讲解了煤炭行业在能源中的地位、未来煤炭的发展方向和机电在煤炭生产中的重要地位。谭国俊老师通过矿井提升改造案例,讲解了未来电气传动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现阶段的使用效果。通过变频改造使传动技术和控制,实现了质的飞跃,为提高生产效率和设备的安全可靠性,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山东能源专家讲解了矿井井下水处理,矿井余热利用,工作面乳化液的正确使用的研究,从节能、环保方面,使我们了解了更先进更环保的先进技术。
以上专家的讲解,使我们明白了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机电运输在煤矿生产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多上设备,少上人”,先进节能的机电装备和自动化控制,无人值守是未来机电发展的方向。一些新技术,新工艺代表了煤矿机电的最高水平,而且已经很好的应用到了矿井生产中,这是我们平时在现场工作中,很少接触的东西,让人听后耳目一新,开阔了思路,增长了见识,使我们今后在设备提升改造选型时,明确了方向和原则,感受很深。
机电管理的重点是“四大件:运输提升、通压风、供电、排水”。难点是采掘头面移动设备的管理,如何抓住重点,解决难点,一直是我们从事机电运输人员的主要工作。来自兄弟公司的几位机电矿长介绍了本单位有效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车集矿介绍了在电气防爆及电气保护安全评价方面的经验。如何制定完善的评价标准,创造性的开展、自检、互检、抽检,杜绝电气失爆,规范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中马村矿介绍了副井提升系统安全评价,通过对标评价及时发现提升系统存在的隐患,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按“五定”原则闭环整改。确保了提升系统安全可靠运转。演马矿介绍了采掘三化管理,陈四楼矿介绍了无极绳绞车使用经验交流。虽然矿井情况不尽相同,但一些做法和一些工作思路值得我们学习。通过本次学习,结合我矿机电工作开展情况,在以下几个方面还需加强。
双基开展以来,我们虽然做了一定的工作,但对照标准,现场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需要进步改进。
一、 按公司规定做好隐患排查和重大隐患自述制度。过去总认为隐患排查就是检查,通过学习交流,进一步理解了隐患排查就是认真分析系统存在的问题。隐患造成的原因从制度层面和现场管理方面,提出整改措施,按“五定”原则进行处理,是隐患的深层次剖析。对排查出的重大隐患要制定计划、跟踪处理直至销号。使隐患治理真正做到零盲区、零搁置、零反弹、零隐瞒,进一步提高了隐患治理水平。
二、 做好“三大保护、架空乘人装置、电气防爆、电气保护”的安全评价。通过学习我们开展的以上评价,与兄弟单位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评价标准方面内容简单,标准较粗。要借鉴兄弟单位的做法,对我们的评价标准进一步细化修改,定期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按照标准,全面检查、分析,形成评价报告上报公司。教师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三、 进一步做好采掘头面的“三化”管理工作,采掘头面机电设备管理,是机电管理工作的难点。今年在“双基”建设中,我们加强了对采掘区队检查考核的力度,机电运输专业双基考核与区队长工资挂钩,利用每周六的机电例会,组织机电队长、班长、技术工人学习义煤公司下发的《采掘统一规范化标准》,并抓好现场的落实。按照达标规划,机运科科长包队到人,督促区队按照标准进行整改,规范一项巩固一项。从电缆吊挂,小件上板,皮带保护,保险设施,小绞车的规范使用等,抓好现场的整改,通过近两个月的努力,采掘头面的设备管理,较以前相比有很大提高,但仍需继续努力,使标准执行做到常态化,现在采掘头面的作业规程中必须有机电设备的设计、安装、使用标准。经机电部门验收后方可运行。推行了小绞车准运证制度,效果较好。其它移动设备的准运证从五月份开始每月推行一项。创新管理方法使采掘头面机电“三化”管理进一步提高。
通过学习交流使我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思路,发现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更有利促进今后的工作。当前要以“双基”建设为抓手,推行月度工作计划,抓好工作落实,严格责任考核,认真完成公司布置的各项工作,使我矿机电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机电一体化实训,两周,转眼就过了。实训,在我看来是一种练习或者说复习,是为了巩固以前学的知识和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因此,每个实训我都很重视,都全力以赴,都有很大的收获。
这次实训,只要就三步,焊接元件,编写程序,调式。我们的实训训练不仅是锻炼个人技能,同样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能力,因此,分组,分任务,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团队,分工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这个团队的成败,像我们组,有人负责焊接,有人负责查资料,有人负责编写程序,这样的分工对这个实训任务来说不可以说不合理,因此,我们组,无论是在速度、数量还是质量等方面上,应该都是完成的最好的。
对我们组来说这次实训最大的障碍,不是编程,而是焊接。编程,理论上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没什么难度,当然如果要考虑它的各方面的话那有另当别论,我们这里完成任务就好,不过有时间的话我们也会去把它完善。这焊接对我们这些没怎么实践过得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既要避免它虚焊,又要避免把原件给烧坏,这个度需要把握的很好才行,因此,我们是经过一轮大比拼才决定了由谁来负责这一块。在焊接之前,我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要做的,那就是布局,因为我们的电路板有限,电路板的面积也有限,所以布局要很讲究,很合理,才行,这布局,我们组是决定了要把它布得合理,步得完美的,所以,在这之前,我们是经过了一番的讨论,并且是把后面几个的任务因素也是考虑了进去,所以布出来的效果还是很好的。这次实训不仅增强了我们的技能方面的能力,更多的是增强了我们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电气实训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 五步教学法;PLC;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6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06-02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素质技术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高职教育应以人才的能力培养为主线。这里的“能力”不仅仅是专业能力,还应包括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即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国家重点示范建设专业,在三年示范建设过程中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在《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及应用》等诸多一体化课程中采用了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的“五步教学法”,以提升学生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1“五步教学法”的内涵及实施
1.1 “五步教学法”的内涵“五步教学法”指提出项目、自主学习、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及反馈评价这五步(见表1)。五步教学法的实施必须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及应用》采用12个项目进行教学,每个项目又有3-4个子任务如水塔水位控制、天塔之光、多种液体混合控制等,学生按小组学习,每个小组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各个任务的教学和训练。
1.2 时间安排课程教学采用4学时180分钟为一个单位,各步的教学时间安排如上表1中所示。其中各步所需要的时间,根据所完成的项目任务难易程度的不同及学生实际进度进行适当调整。如在第二步——自主学习阶段,教师所占用的指导时间就会明显不同,在初开始学习该课程的时候由于学生对此课程的学习方法还不熟悉、主动学习的欲望不强,这时候指导教师会讲解的详细一些,随着项目进行的越来越多,“五步教学法”在课程中应用的越来娴熟,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越来越强,那么指导教师在这一步指导所占用的时间将会越来越少。
1.3 评价体系五步教学法的实施,是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由2-3人组成的小组共同来完成。这种小组合作的关系,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一个合理评价、监督体系,将会有人偷懒,甚至产生对合作的学习伙伴过分依赖的思想。为此,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采用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各占50分)。终结性考核以笔试为主。过程考核的成绩包括课前提问(5分)、小组汇报成绩(20分)、作业成绩(15分)、小测验成绩(10分)。
过程考核中的课前提问及作业成绩的评定,是根据单个学生在这两项中的表现进行评定;小组汇报成绩与小测验成绩的评定以小组为单位,即以该组的成绩作为本组中各成员的成绩。
为了防止某些学生产生对小组合作者过分依赖的思想,小组成员是一段时间内相对固定的,但又不是一学期固定不变的关系。一般在进行完三四个任务后,即小组中每一个成员代表该组在全班同学面前都做过总结汇报后,调整每个小组的人员。
2心得体会
2.1 执行“五步教学法”必须要有完善的硬件设备支持“五步教学法”的实施是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在完成项目或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边做边学的方法来架构知识、培养能力、养成素质,没有完善的硬件设备支持显然一切都是空谈。我院为了支持PLC教学,具有西门子S7-200实训装置15套、TVT-2000G机电气一体化培训系统8套、工业综合自动化控制实训装置10套、透明仿真教学电梯模型6套总计价值350万元的设备,完全可以满足对学生PLC控制系统的基本编程能力、调试能力、系统的维护管理能力及学生全面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2.2 进行一体化课程学生人数不宜过多,20-30人即可进行一体化课程学生人数不宜过多,20-30人即可。优点:①学生分组总结时可分10个小组,按每组汇报的时间以3分钟计算,这一环节占30分钟左右的教学时间。②总结时,10个左右的小组可总结在项目设计及实施步骤中遇到的不同问题,组数太少,不能囊括有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总结不全面);组数太多,可能会导致小组总结时重复太多,让注意倾听的同学感觉没有新意,注意力会不集中,这一环节的教学时间也会浪费太多。
2.3 一体化教学的任务要设置适当一体化教学设置的任务要适当,任务设置不宜太难也不宜太简单,要让他们有“跳一跳,能摘到桃”的感觉:任务设置太难,目标太高,太多组的学生做不出来,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对该课程的学习就会产生畏惧心理;太简单的话,没有经过小组讨论,单个学生很容易就完成了任务,没有体现出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精神,久之就不会养成团结、协作精神,不是费尽心思、反复修改的作品,成就感自然也不会很高。
2.4 “五步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五步教学法”所实施的项目或任务大多来自企业实践,教师要在项目的设计、实施中对学生加以引导并保证学生的操作规范、安全,对教师处理实际故障的能力要求较高。教师还要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情景设计能力,所设置的任务适当而且让学生感兴趣,以及对教学过程的掌控能力等。
3成效
3.1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明显增强在第一次安排电机的点动和自锁控制任务后,有好多同学在第三步项目设计完成后就坐在那里等着老师说:“老师,我的程序编写完了,您帮我看看程序有什么问题。”这时候我就鼓励学生自己去调试,自己去发现问题所在。慢慢的很多同学就去掉了依赖的思想,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在学生作业的心得体会中有同学就这样写道:我越来越喜欢这门课程,喜欢自己动脑去思考问题,喜欢动手去验证自己的思维是否严谨。
3.2 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课程由于其编程的灵活性,同一任务可以有不同的实施方案,在项目设计与实施阶段,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勇于思考,积极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反馈汇总阶段,鼓励学生大胆去总结,通过学生的总结及互评,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近三年的一体化教学尝试,我发现当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学生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创造力常常令听课教师赞叹不已。
3.3 加强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项目进行过程中,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项目设计与实施,并写出总结及心得。通过项目训练及考核测试,重在给学生传递一个信息:注重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而且从学生写的总结及心得体会中均能看出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团队间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在2009年全国电子大赛陕西赛区的比赛中,有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参加的小组分别获得两个一等奖、两个三等奖的好成绩。
4结语
在《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一体化教学中,采用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的“五步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到了边学边动手的乐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以能力本位的思想,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加强对学生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永刚.为什么要突出课程改革[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
[2]马树超等.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电气实训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典型工作任务;任务驱动教学;实施过程;意义
随着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岗位任职能力培养被摆到突出位置,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员的任职能力,成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中大家共同探讨的话题。如今,机电一体化设备已渗透到各个专业,学员不单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求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课程教学必须适应部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电类基础课程是我校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其学习目的不仅仅是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能够真正让学员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让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名副其实赢得部队的认可,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开拓空间。
一、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典型工作任务是完整的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和反映工作关系的具体职业工作,是建立在职业行动基础之上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基础。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以学员为中心,强调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以学做合一和工作性实训为基点,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组织教学的方法,能更好地挖掘学员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员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能力。下面,笔者通过实例来说明基于典型工作项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类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际工程项目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以电气类专业的学员为例,毕业后学员主要从事相关装备的维修工作,他们必须具备从业的综合职业能力,而我们在电工技术课程中采用的“基本照明电路的安装”项目就是一项涵盖电气行业相关工作岗位的典型通用工作任务。它包括了电气照明图的识读和设计、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的使用、各类器材的选择、线路的连接、装配和电气工程质量的要求、电工安全知识等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实施流程通过“明确任务任务准备任务实施效果测试交流评价”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强调以学员为主体,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员“从做中学”。在电类课程教学的任务中引入实际工程项目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明确任务:创设情景引导学员认识任务内容、原理。学员活动包括:1.认识任务原理,按要求组合分组;2.阅读任务指导书,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安装工艺、要求和工作步骤;3.完成任务报告第一部分即任务原理分析。教员活动包括:1.讲解任务原理;2.指导学员阅读和查找相关资料;3.评判学员填写的任务原理。
(二)任务准备:指导学员按要求讨论、设计方案。学员活动包括:1.设计电气图,讨论、设计元器件布局;2.领取元件和材料、工具,并对元器件进行检测;3.填写任务报告第二部分即元件、材料清单。教员活动包括:1.对学员讨论给予适当提示;2.发放器材并对清单进行审核;3.指导学员检测元器件。
(三)任务实施:辅导学员分工合作进行操作。学员活动包括:1.安装电路元件;2.装配线槽;3.连接线路;4.用常用仪表对电路进行初步检测;5.完成任务报告第三部分即安装流程及工艺。教员活动包括:1.对学员操作进行巡视辅导;2.重点观察学员是否规范使用仪表、工具和按安全要求进行操作。
(四)效果测试:对任务电路进行通电检测和故障排查。学员活动包括:1.检查线路连接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2.检查线路连接无误后,通电测试;3.若电路不能正常工作,利用所学知识排查故障原因,直到电路正常运行;4.完成任务报告第四部分即分析与思考。教员活动包括:1.指导学员检查线路连接是否正确;2.对不正确的连接提出整改建议;3.通电运行的时候充当监护者。
(五)任务小结:学员展示实物成果,交流体会,教员评价总结。学员活动包括:1.对本组和其他组的成果进行评价、交流和讨论,认真听取教员验收点评;2.完成任务报告第五部分即心得体会;3.评选出事先设定的奖项,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员活动包括:1.引导学员如何评价;2.对任务质量给出评价等级并计入形成性考核成绩;3.对整个教学过程作综合小结。
三、该教学方式的意义
(一)在教学中引入典型工程项目,体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初衷。选择动手实践的工程项目为平台,给学员创设真实的职业情境,学员通过对项目的认识并亲身经历项目的完成,有利于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电气实训心得体会范文4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教学环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教育部(教高20072号)文件还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这些文件都表明,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实习基地的建设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校外实习基地是由学校与有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借助企业的人才、技术、设备资源的优势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提供了参观、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实习的实践场所。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在迈入社会之前,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加对工艺过程的了解、接触工业化生产实际、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和了解工厂、企业管理模式的窗口,也是学生工程能力训练的实践场所。各高校十分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物流工程学院已经建成了包括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港口与海洋装备校外实习基地, 船舶运输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航海仪器厂等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如何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真正发挥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上海海事大学物流工程学院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就在思考,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教学方案,总结出一种“围绕实际工程,强化学生参与”的校外实习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透彻;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培养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制
1.搭班子――建立了校企合作组织协调机制
成立了由分管院领导、企业负责人参加的企校合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解决办学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对教学过程和质量进行日常性督导,为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2.订协议――建立规范化的目标管理制度
制定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章程”,并与相关企业签订了企校合作联盟协议,明确了企校合作联盟的组织架构、运行模式与合作期限,并规定了企校合作联盟各方的责任与义务等。结合学科专业实际,合理配置教学基地的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提高教学基地的使用效益。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和完善基地的管理办法。还要建立基地的管理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其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协调作用。
3.定方案――建立了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
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实习方案中规定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指导教师与时间安排等,进一步提高了实习或实训工作的针对性。加强实习质量的监控,学院和企业要共同制定周密的实习计划,包括组织管理、实习内容、日程安排、实习纪律、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等;做好实习前的思想动员和实习纪律和安全教育。实习前与实习单位一起召开实习工作领导小组、执行组协调会,学生实习动员会。
4.抓落实――建立了经常性的督导检查制度
建立校企联动、共同管理的管理组织由学校与实习单位相关管理人员共同组建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教学效果督导检查活动,指导和协调解决实习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规范合作行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执行组应建立责任明确、分工具体、相互协作的制度,由实习指导老师负责实习内容的全面开展,专任教师负责学生管理和协调其他方面的工作。
5.加强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学生校外实习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政策倾斜来鼓励我院高水平的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同时,吸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单位的资深人员担当兼职实践教学教师,建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两个层面之间有效的互通机制,建设成为一支热爱实践教学、专兼结合、数量充足、业务精湛、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联合指导实习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条件,加强实习管理和对学生的教育,及时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思想问题和生活问题,对于提高实习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学生能协助指导教师完成一些具体工作,提高指导教师带教的积极性。
二、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模式
一方面企业有人才、技术、设备资源的优势,另一方面参加实习的学生渴望了解企业、想知道所学知识如何应用到实际。校外实习中两者如果不能很好衔接,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围绕实际工程,强化学生参与”的校外实习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这样的问题。
1.实习内容的选择具有针对性
参加校外企业实习的都是高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少对具体应用对象的了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学生对专业相关性强的实习内容特别感兴趣,想知道学校课堂所学知识有什么用、怎么用。因此实习内容应该根据参加学生的专业、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安排。如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实习内容可以选择比如“港口桥式起重机及电气控制”。从工作原理、工程要求,到设计和制造,包含了机械结构、电气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电机学、电力传动、变频器及传感器检测技术等电气专业知识点。通过实习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及其应用的理解。
2.“围绕实际工程,强化学生参与”的实习教学方法
现在工科学生普遍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造成实践能力的薄弱。实习指导需要考虑两方面:调动学生积极性、挖掘学生专业潜能。采取的措施是:
(1)实习以企业实际工程为主题进行展开。学生对企业产品和设备从需求分析,到设计、制造过程,应用的基础知识了解欲望十分强烈,实习如果围绕企业实际工程案例展开,会大大加强学生投入程度。实习时可以选择企业具体的产品设备或工程项目作为主题,通过企业工程师或专家的讲座、实地参观体验、教师讲解指导等形式逐步展开,使学生以类似亲身体验的方式了解企业实际工程的运作过程。
(2)以小组形式共同承担实习任务。让学生“有事做”是强化学生参与的手段。学生组成小组,指导教师按阶段每日下达实习任务,小组以团队合作方式共同完成。这样既培养了团队精神,又照顾小组成员的兴趣特点和特长,调动了学生的工作积极性。
3.考核形式
与校内课堂教学一样,考核也是校外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而这一点往往被忽视。实习的考核的形式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但必须做到及时。好的做法是,指导教师就当日实习中的相关问题与学生面对面进行讨论,一方面检测学生完成当日实习任务的情况,另一方面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要求每个学生就相关议题、实习体会进行发言,并且当日提交实习心得体会。通过这种方式杜绝了学生“出工不出力”的现象。
三、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实践
1.实习指导和管理
企业实习在振华基地进行,通过专家讲座、实地参观,学生对振华生产的设备有所了解并产生了兴趣,因此选择了振华实际产品资料作为培训的题材。企业实习专业技能培训围绕“电气控制”展开。要求学生:应用CAD软件绘制电气图纸;研读港口专用变频器等设备资料(英文),学习如何进行电气设备的选型、正确使用;结合讲座和设备资料,分析浮吊电气控制图纸;研讨浮吊电气控制系统存在的各种问题;体会电气工程设计人员从需求分析、设备选型、电气系统设计到制图的各方面的工作。
实习中,学生按4-6人组成小组,指导教师根据实习进程每日下达给小组实习任务。每日下午3-5点,指导教师就当日实习中的相关问题与学生面对面进行讨论,考核小组完成情况。
为期2周的实习基地教学实践,学生对电气控制从设备的机械结构原理、电气控制的各个环节、电气元器件的功能和选型,到电气图纸的制作都有了充分的了解,认识到企业对电气工程师的技术技能有什么要求,明确了学习目的性。
2.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企业实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前的重要环节。实习期间,实习学生在行为规范上按照企业职工来要求:准时上下班,服装整洁得体,行为规范。通过实习学生从振华重工发展中体会了个性化和创新的企业精神。
电气实训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电梯运行与维护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135-02
电梯运行与维护课程是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之一,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内容多、更新发展快、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是与生产实际和工程应用结合紧密、应用广泛的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电梯机电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电梯系统结构原理,功能作用,安装调试,维修保养及分析判断,检查、排除常见故障的技能,为学生日后零距离上岗铺平道路。如何围绕这一课程特色进行施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高职电梯运行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改革作一初步探讨。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办学的宗旨是培养技术性、技能型应用人才。电梯运行与维护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加上演示与实验,存在一些与高职教育不相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以及倚重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电梯运行与维护课程是专业主干课,传统的教学以理论讲述为主。该课程有些概念过于抽象,学生不能理论联系实际,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在学完该课程之后,还是对电梯的各个部件缺乏感性认知,到期末考试时只能死记硬背相关的知识点。
(二)教材内容(包括教学设备)滞后,不能体现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技能。电梯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电梯的各种相关技术也在高速发展,现有教材、设备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知识点的更新节奏,很多新技术、新材料不能及时出现在教材、设备中。
(三)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以及学时不够。现在的高职教育,对各门课程的学时数都作了较大压缩,虽然对实践课时也做了相关规定,但是教师为了一一点到知识点,耗费了大量的学时,留给学生实践的学时较少。加之实验室设备落后和缺乏,而学生人数较多,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完整实验,教师也不能做到一一指导,因此,实践收不到预期良好的效果。
(四)考核形式单一,基本上为闭卷考试,不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学习导向。在闭卷考试形式下,学生大多是为分数、考试而学习,基本上是在考试前死记硬背课本知识。这样的考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实际掌握情况,也难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情况。
二、教学改革
电梯运行与维护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和理论性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高、知识点多而散,尤其是一些理论知识对照实物理解起来不是很困难,但听起来却很枯燥。所以一味地采用课堂讲授,既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受学校教学资源贫乏、实训基地不健全的影响,实践教学环节相对比较薄弱,导致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适应工作岗位。面对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明确,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通过改革,彻底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努力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全面实现培养目标。改革内容如下:
(一)进行专项培训。从楼宇专业中选取小部分学生(总学生人数的1/8至1/10)利用课余和节假日进行专项培训。要求通过专项培训,培训的学生能掌握电梯机电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电梯系统结构原理,功能作用,安装调试,维修保养及分析判断。检查、排除常见故障,并且在电梯运行与维护课程中承担课程小组长的任务,指导其他学生进行课程学习。
(二)明确学习要求。首先,深入介绍电梯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该课程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讲解电梯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需求状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提出明确的学习内容、目标和要求:了解电梯的发展情况,认识电梯的分类、规格型号及技术参数,理解电梯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理解电梯的机械系统基本原理,掌握轿厢、轿门、厅门、安全保护装置等机械结构的功能作用及性能特点;理解电梯的电气控制系统基本原理;掌握主要电器部件的功能作用及性能特点;掌握交流闭环、调频调压调速电梯系统的结构组成、线路分析,判断、检查、排除常见故障;掌握电梯机电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步骤及安全注意事项;掌握电梯设备的维护保养、检查、修理、调整。
(三)调整教学内容。结合当前形势,重新整合教学内容,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理论教学、实验课、综合实训三大块。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梯设备的基本概况、电梯的机械系统、电梯的电气控制系统、PLC与微机在电梯控制中的应用、电梯远程监控与救援、电梯的安装与调试、电梯的保养与维修等。实验课侧重于现场教学,主要有轿厢、对重装置、轿门、厅门与开关门系统、引导系统等,机械安全保护系统现场教学,电梯的电气控制系统及功能部件。电梯的安装与调试方法。综合实训为电梯安装施工、调试及运行,实验室与电梯公司施工现场相结合进行。
(四)改进教学方法。以参加培训的学生作为小组长进行分组,8-10人为一组,上课前提前给每个小组下达学习任务,由小组长进行组织与指导学习,遇到不明白的,小组长再向教师请教。课堂上每个小组坐在一起,有问题就互相讨论,然后推荐一名成员向全班同学讲解本小组所负责的任务,教师进行补充。把每个成员的表现作为考核本人乃至所在小组的一个方面。
(五)加强实践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分工协同进行,特别是在排故实验时,一部分人操作,另一部分人记录故障情况。通过实验,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升华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验时,遇到问题组内先相互讨论,解决不了再由教师提示,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协同合作的团队意识。
(六)改变考试形式。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应“以能力的考核为中心”作相应地改革。为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认真实践的热情,我们改变了传统的考试形式,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使考试成为促进学习的方法之一。改革后的考试形式可采用笔试、现场操作、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记录、小论文、心得体会、调查报告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形式,改变“一考定成绩”的局面。这样,可缓解学生的期末考试压力,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改革实施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改革实施的效果。课程教
学改革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在新的课堂氛围下教师与学生同成长、共进步的喜悦。一是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重建崭新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师生之间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在自由的气氛中,学生学习普遍兴趣高涨,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能够各抒己见,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理解掌握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提高所学知识。二是分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课程小组长也是学生,每天与其他同学在一起学习、生活,其与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顺畅,可以充分了解每个同学的特点,从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造就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逐渐被引导到自学、实践和交流的学习方式上。教师给出一个任务或者故障,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之后,学生通过书籍、网上信息、交流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并进行思考分析,最后依靠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比例在逐步提高,他们基础牢、能力强、懂方法、会思考,能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形成了独特而比较成熟的思维方式,具备了在未来职业岗位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四是以实验室、实训室、电梯施工现场为教学场所,保证学生具有充足的动手操作时间,得到完整的技能训练。克服了学校教学资源缺乏、实训基地不健全的困难,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实现零距离就业。
(二)存在的问题。本次教学改革效果是明显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怎样把握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尺度。以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得到可持续发展。二是如何提升专任教师的工程能力。三是电梯价格昂贵,如何维持教学设备的更新、保证设备的先进性。四是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才能更好地反映教学效果。
电气实训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 电气类专业 卓越计划 实践
[作者简介]王立忠(1970- ),男,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王广德(1963- ),男,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齐海东(1978- ),男,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吉林 四平 13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吉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电气信息类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施”、2011年吉林师范大学重点教研项目“师范院校电气类专业‘卓越计划’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lsdjy201136)和2011年吉林师范大学教研项目“电气信息类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Jlsdjy2011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24-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项目,旨在提高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工程教育的明确目标是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类工程师,工程师类型的划分直接关系工科院校工程人才的培养。我国工程师的类型分为服务工程师(Service Engineer)、生产工程师(Produce Engineer)、设计工程师(Design Engineer)和研发工程师(Research & Develop Engineer)四种类型。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应由基本标准和优秀标准两部分组成。我国制定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每类工程师培养标准应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要求。对于地方高师院校,尤其是没有参加卓越计划的高校,要以培养从事工程技术应用的生产工程师和在现场从事运行、营销、管理工作的服务工程师为主要目标。对电气类专业来说,要与时俱进,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电子行业生产工程师和服务工程师,同时培养少量的设计工程师。本文将围绕地方高师院校电气类专业电子行业生产工程师和服务工程师的培养提出几点看法。
一、我国工程教育面临的基本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的数量和每年培养的人才的数量足够满足社会需求,但工程教育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我国具有世界最大的工程教育规模,高校工科在校生每年700余万人,而美国只有几十万、英国只有十几万的生源,但我国企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并不满意,抱怨大学培养不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我国工程师培养落后于发达国家。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校内和校外两个教学环节。
校内环节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有:面向工程实践教学不足;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科教师队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不强;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脱离市场等。校外环节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工程师社会认可度低,相对来说,金融、管理人才社会地位、待遇较高;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企业与学校脱节,工程教育缺乏行业引导;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多数行业没有建立工程师资格认定制度等。
二、地方院校电气类专业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工程师培养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看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国外已经进行相应的计划,目前我国建设目标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这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各类高校理应承担起这个任务。
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学生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就业情况与重点大学学生相比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尤其是地方高师院校开办的工科专业,学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这类高校首先要对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的战略。目前,我国“卓越计划”为地方高师院校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要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制定配套的战略保障措施,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实践基地,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工程师。制订适合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软件与硬件建设,为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三、高等学校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订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地方高校要想培养出社会认可的工程师,首先要制定适合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定位。教学研究型院校以培养从事工程技术开发和应用的设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为主要目标,本科教学型院校以培养从事工程技术应用的生产工程师和在现场从事运行、营销、管理工作的服务工程师为主要目标。地方师范类高校的工科专业应以培养生产工程师为主体,制订的培养方案包括校内方案和校外方案两部分。
学校专业培养方案制订时要注意以下问题:方案培养目标明确;设置主干课与特色课;确定毕业标准、学制及学位;合理分配学分;明确的实践性课程及进度;建立培养能力标准化矩阵;设置管理与法律类课程。企业培养方案制订时要注意以下问题: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任务;合理安排企业学习与实践的内容、实践和学习方式;明确企业学习阶段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要求;实践项目的设置与指导。教师工程训练方案制订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专业教师企业训练的时间、内容及方式;企业学习阶段考核标准等。要提高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比例,这对于地方高校十分重要,是学生培养工程能力的关键。
四、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明确培养目标前提下,要研究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适应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工程实践对工程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为此,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放在增强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和工程能力培养上。创建“研究型”教学模式,注重工程意识培养,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1.分层次设置训练内容。学生的浓厚兴趣是工程能力训练的基石,需要教学单位根据社会行业需求,制定适合的训练内容。训练体系要做到两个“4”和两个“5”。即训练要突出4个新:理念新、方法新、元件新、内容新;体系要做到 5个化:训练内容常新化、管理规范化、作品创新化、训练主动化、实际应用化;形成4种模块:基础训练模块、应用技能训练模块、工程设计与分析能力训练模块、综合性应用技能训练模块;建立5种机制:学生训练团队机制、指导教师团队机制、鼓励机制、检查督导机制、梯级机制。总之,要建立相应的指导教师团队,学生形成梯队,构建教师和高年级有能力的学生共同指导的新模式来运行工程技能训练。
2.结合实习实训基地(工程训练中心)进行训练。教学单位要与实习基地和工程训练中心衔接,实习基地训练主要放在工程设计、应用技能、生产管理、现场技术问题处理等方面,相当于提前进入社会。在学校的训练有可能接触实际较少,利用实习基地机会,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工程设计、产品生产线组成和控制原理、生产过程、产品性能测试、产品预算、销售等一系列的过程训练。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训练可根据专业性质选择训练项目,对于电气类学生来讲,要注意生产机械的电控原理、工作过程的学习,为今后从事生产机械的控制系统设计打下基础。学生在实训基地(企业)训练时间累积一年左右,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生产运行管理、项目开发的能力。
3.校内工程意识与能力的训练。根据工程技能训练模块要求,建立如下4个训练模块:基础训练模块、应用技能训练模块、工程设计与分析能力训练模块、综合性应用技能训练模块。首先要夯实基础即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常用仪器设备、电子元器件、基本功能电路和应用软件的训练;应用技能训练指的是把所学的检测元件、控制器、微处理器结合起来智能化设计训练;工程训练是指结合企业所要解决的难题、教师的科研项目等进行工程化训练;综合训练指的是高年级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训练,设计制作有创新性的作品。
4.结合各种竞赛进行训练。学生的工程技能是在训练中成长的,要把学生平时积累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需要教学单位组织各种电子作品竞赛,参加全国和省、市、校的竞赛活动,如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赛、机器人比赛、职业技能比赛等,用实践驱使学生思考、应用、创新,体现其价值。但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对刚参加训练的学生要由浅入深,激发兴趣。定期举办硬件作品和软件作品竞赛,学生从设计、制作PCB图、模拟仿真到作品焊接调试,最后撰写报告,组织教师评议。学生定期举办训练交流会,谈各自的心得体会。组织职业技能大赛,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颁发获奖证书,互相交流设计心得。
5.以市场需求为依托,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工程训练。高校要牢固树立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技术服务,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服务意识。服务对于高校来讲就是服务于学生,对学生来讲就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要想服务好学生和社会,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学生工程技能训练要按照市场需求设置技能训练内容,即按照社会需求的导向,服务于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导向,训练体系的设置由传统教育资源导向型转变为市场需求导向型。高校应遵循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训练内容设置。首先,训练体系与市场需求挂钩。在设置技能训练的体系过程中,不仅要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而且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状况、对人才规格要求的变化,以及人才市场的动态,及时调整训练内容与计划,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需求。其次,训练内容的设置要面向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在训练体系构建时要坚持市场导向,注重地区、行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按照技术领域的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并准确把握对未来的预测,体现设置的应用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3]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Z].2011-01-08.
[4]张安富,刘兴凤. 实施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