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1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100—1
在无公害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分析中,通过对食用菌的退化问题、病虫害的防治手段以及使用无污染的肥料对食用菌进行施肥三个方面全面的阐述了无公害食用菌高产栽培的技术要领,并且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1 食用菌的退化问题
在使用菌的栽培过程中,防止菌种的退化是提高食用菌产量的重要环节,应该控制好食用菌发生病虫害的几率,并且在农药的使用方面要尽量降低,这是无公害食用菌生产的基础。
(1)菌种培养的温度不可以大于28℃,另外种植好的食用菌不可以在常温状态下放置超过15天。要将出菌的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掌握好,防止出菌的营养成分被破坏,并且出菌的酸碱度应该达到平衡。
(2)菌类的培养基应该经常性的替换,如麦麸,蛋白胨等培养基,应该将这三种培养基经常性的替换使用。
(3)原种不可以一次就用光,应该分批次的取出,剩余的原种应该低温保存,防止传代过多现象的发生。
2 病虫害的防治手段
(1)将环境的卫生搞好是病虫害防治手段的基础。菌种的制作人员以及操作人员一定要建立起合理的卫生清洁管理制度,要将污染物进行不间断的清除,并且要辅以消毒药剂对菌种进行消毒。用具、菇房以及室内的所用设备,都要经常性的消毒和清洗,在进入菇房时,应当注意自己的衣着整洁与鞋底干净,最好在进菇房之前将不合规的衣服更换掉。
(2)选择合理的消毒方法
在选择消毒方法时,建议选用紫外线灭菌法、巴氏灭菌法、常压间歇灭菌法以及高压蒸汽灭菌法等手段对食用菌进行消毒,如果要采用化学消毒的方法,建议采用酚类以及碱类药物进行消毒,切不可以使用含有重金属的盐类消毒剂进行消毒。
(3)原料要处理好
食用菌的培养料币可以收到潮湿、发霉以及滋生病虫害的影响。在草料以及木屑的堆积时,下面一定要铺设好防潮毛毯或者是塑料薄膜,上面也要盖好,防止杂物的落入和下路淋湿,饼料、麸皮、米糠等容易产生霉菌,应该进行封闭式的储存。菌类的培养料应该先发酵腐熟或者是高温消毒后才可以运到菇房,在运到菇房后还应该对其进行二次的发酵,并且要用对覆土材料进行相关的蒸汽消毒等。
(4)调整酸碱度和水量。
酸碱度的调整要适当,水分应该适宜,并且要对其进行实时调整、检测。故房内的通风一定要时刻的保证好,空气中相对的湿度不可以超过95%。
(5)培养基的保护工作要合理
灭过菌的培养基和出锅的料瓶应该得到适当的保护,避免二次污染问题的发生。要对其加盖薄膜或者是纱布,入锅蒸煮后还应该用新洁尔灭等药物进行擦洗,较少尘埃对其产生的污染。
(6)操作的规程要严谨
在菌类接种的工作中,对技术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一定要做到细致耐心,切不可擦碰粘带,对于一切的容器以及用具,能够清洗的一定要清洗干净,能够蒸煮的一定要蒸煮,能够擦拭酒精的一定要擦拭酒精,能够使用酒精灯对其进行火烧的一定要对其进行火烧,对于大量的栽培种,不理灯火口,配合准则。
(7)病虫害的防治
通常的情况下人工物理病虫害防治方法是使用比较多的方法,比如像用黑黄灯杀死蚊虫等,培养料的充分发酵能够杀死瘿蚊和线虫,除去食用菌腐蚀变化的部位,可以用石灰水对其进行消毒。降低湿度、温度、PH值可以有效防止白霉菌、链孢霉菌以及胡桃肉状菌等。
3 使用无污染的肥料对食用菌进行施肥
(1)喷洒酵母膏以及蛋白胨等溶液。用0.3%的酵母膏和0.1%的蛋白胨喷洒在食用菌的表面,能够使食用菌的身体变厚变肥,促进转潮,在温度为14℃~16℃时效果最佳。
(2)人粪或人尿的喷洒。在喷洒人粪人尿时应当注意对人粪及人尿的加热,最适合的人粪和人尿应该是煮熟20分钟后的,对其进行对水,比例为1:10或者是1:20进行喷洒,或者也可以用新鲜的牛畜尿液,煮熟与没有泡沫即可,进行对水,比例在10倍~17倍之间。
(3)米醋的喷洒
在食用菌生长的中后期,可以用300倍的米醋对其进行喷洒,在采摘前的1~3天,每天必须喷洒一次,通常情况下可以使食用菌产量提高6%,而且色泽会呈现出洁面。
(4)豆浆水的喷洒
黄豆一千克,将其磨成豆浆后加入75千克到100千克的水,喷洒到食用菌表面,喷洒完成后再用清水喷洒一遍。
4 总结
食用菌凭借着营养高等特点,成为了我国国民餐桌上的特色美食之一,如何在保证食用菌无公害的前提下增加产量,是我国的食用菌种植者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平衡食用菌的产量和营养价值,使其为种植者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也是有关学者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无公害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一定会有所突破,除本文介绍的几种方法之外,相信食用菌的无公害高产技术还有很多好方法可以实现,有待于我国专家对其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 张相日,陆辉,李金灿,朱西儒. 中国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及其发展前景[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5,(01).
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2
1.日光温室食用菌生产的意义
日光温室具有良好的保温保湿性能,不仅适于蔬菜生产,而且也适于食用菌栽培。不仅可以单独建立专用温室进行专业化生产,而且可以在以蔬菜栽培为主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空闲地和蔬菜生产所创造的小气候条件,插空进行食用菌生产。
食用菌生产的重要意义:一是出口量大,换汇率高,是比较好的外向型农业。二是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大,是农民脱贫致富,振兴农村经济的好门路。三是有利于丰富市场供应,满足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要,是“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食用菌生产正在向着集约化、基地化、规模化和周年生产方向发展。我国的食用菌将是一项举世瞩目,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2.食用菌专用型日光温室的建造
2.1建造要求 冬季增温、保温效果好,最低温8℃以上;夏季遮光降温效果显著,最高温保持在30℃以下;通过遮荫通风等措施,使温室昼夜温差保持在10℃以下;散射光照射。
2.2温室结构及参数 采用半地下拱圆式结构,其主要参数:地下深度1.5m,后墙厚度1.3m,后墙高2.0m(地下1.5m,地上0.5m),跨度7m(前屋面水平投影4.5m,后屋面水平投影2.5m),后屋面仰角38°,前屋面地角60°,前角40°~70°,腰角25°~35°,顶角12°~13°,屋脊高3.8m,东西山墙和后墙地上部中间各设一个子 50×50cm通风口。其余参数及建造方法对照蔬菜日光温室。
3.灭菌灶的建造
3.1建造要求 要求容量适中,400~500袋为宜;升温快,从点火到达到95℃以上温度时间不超过4小时;保温好;燃料消耗少,建造成本低;不易损坏;便于操作维修。
3.2类型、结构与建造方法 灭菌灶有直接加温灶和间接加温灶。生产实践证明,后者明显优于前者。如果新建灭菌灶宜采用改良通气式灭菌灶。可用油桶。拧去开口较粗的盖子做气孔,中部开15cm见方的喇叭形加水口,用砖砌一锅台,油桶平放于锅台上,通气孔留在前部上方,加水口向上,旁边砌长1.8m,宽1.5m,高1.8m的长方形或半圆形灭菌室,门0.6×0.8m,内壁抹光,下部用砖头将篦子支起,篦子上铺1~2层纤维袋以防灭菌时将菌膜戳破。油桶与灭菌室用直径4cm左右的橡皮管连接。停电频繁的地方以吸风灶为好,地点选在温室工作室周围或庭院内。
4.原料选择
主料:棉壳、玉米芯、玉米秆、麦草、锯末等。
辅料:麸皮、玉米粉、石灰、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等。
原料要求新鲜,无霉变。玉米芯、玉米秆、麦草等必须粉碎成黄豆粒大小或粉末。
5.菌种、菌膜
菌种一般从专业研究单位或制种单位购进,选择适合栽培季节,商品性好,产量高,抗杂菌能力强的品种,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平菇有P09、P6,金针菇有金12、金杂19、Fv57,香菇有香39、香13等,购买时选择菌丝洁白,无污染,菌龄适宜的菌种。菌膜要求厚度适宜,无微孔,柔韧性好,半透明。
6.操作方法
6.1拌料 按配方将料搅拌均匀,应先将主料与麸皮、玉米粉等干拌和匀后,将石灰化入水中,以石灰水与料拌匀,堆2~3小时装料。如果玉米芯颗粒大,可提前1~2天泡湿闷透,再加入其他料拌匀。
6.2装袋 装入裁好的塑料袋中,用四指压实,每袋湿重约2.7~3kg为宜,袋口用纤维或线绳扎紧,达到不透气为准。
6.3灭菌 依次码入灭菌室,下部留10cm、中部留5cm的空隙,码满后封门。用大火烧水,蒸汽能通入灭菌室底部,待灭菌室温度上升至95℃以上计时,维持12小时停火,再闷10小时后取出,搬入接种室接种。
6.4接种 将灭过菌的菌袋搬入码在一边,放入菌种及接种用具,密闭门窗,用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用量5mL/m3和2.5g,6小时后接种。接种人员洗净双手,迅速进入接种室,手指用75%的酒精消毒,将菌种接入菌袋,每瓶菌种接5~6袋,接种后袋口扎松一些。接种时注意防止空气对流,操作要快速准确,发现污染菌种应弃之不用,工具彻底消毒一次。
6.5发菌 将接好的菌袋搬入温室,顺排或“井”字形码起,夏季码4~5层,冬季可码6~8层,用草帘遮荫,加强通风,温度保持10℃~25℃,湿度60%以下,每周上下翻动一次,挑出污染菌袋,放到低温通风处发菌。菌丝长到离袋口10~15cm后套上颈圈(打包带制成直径4cm环),盖上报纸,扎上皮筋。
6.6出菇管理 码袋。温室后墙跟留1m走道,其余地按南北方向作垄,垄宽30cm、高10cm、宽70cm,将菌袋顺码于垄上,可码8~10层;温度管理。出菇阶段温度保持在15℃~20℃为宜,最高不超过30℃,最低不低于8℃,夏季结合通风、遮荫和喷水降低温度,冬季通过揭草帘调节温室内温度;湿度管理。出菇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保持80%~95%为宜,空气相对湿度用干湿计来测定。湿度低时增加喷水次数,少喷勤喷,菇小少喷,菇大多喷,阴天少喷,晴天多喷;通风管理。出菇阶段应尽量改善通风条件,但风速不要过大,不要直接吹在菇体上,夏季顶风口常开,用草帘遮住即可,通风量不足时扒开前部边缝通风。冬季在早晨10点以后通风,以保持温室内温度;光照管理。出菇阶段每天保持6小时以上散射光为好,强光不利于食用菌生长。夏季结合降温在棚膜外用草帘、麦草、玉米秆、树条或种植绿色植物遮荫。冬季在棚内上部搭设遮阳网,纤维袋等材料遮荫,易发霉材料不宜在棚内使用。
6.7采收及采收后管理 菇长到七八成时,即菌盖即将开展,边缘下卷时应及时采收,采收太早影响产量,太迟菇盖充分成熟会产生孢子,孢子浓度过大,人吸入后会产生孢子过敏,出现咳嗽、痰多、胸闷、发烧等症状。因此要通过及时采收、采前通风及喷水等措施防止孢子过敏;采后管理。采收后及时清除料面死菇、烂菇,在于2~3天后浇大水。出菇两茬后可给菌袋补充营养,营养液配方可采用白糖1%+尿素0.3%+磷酸二氢钾0.2%+硫酸锌0.1%,有条件的出菇三茬后可埋土出菇。
7.病虫害防治
7.1病害种类及特征 木霉。菌落生长迅速,气温25℃左右时2~3天就能完成一个世代,菌丝体白色、产生孢子后呈不同程度绿色,故又称为“绿霉”,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原料不新鲜和灭菌不彻底时容易发生,接触空气、工具、原料和人体传播;青霉。菌丝体白色,孢子粉蓝绿色,发生条件及传播同木霉;黄曲霉。菌丝呈黄绿色,最适生长温度范围40℃~45℃,在25℃~30℃之间生长依然很快,适宜的相对湿度在85%以上,在发霉的玉米芯中普遍存在,有的菌株会产生黄曲霉素这种致癌物质,已引起全世界的重视和研究,消毒不彻底和环境不清洁极易产生;黑曲霉。菌落开始呈白色,后变为黑色, 因此称它为“黑霉”,适宜生长温度25℃~30℃,种菌袋灭菌不彻底及原料不新鲜时极易发生;根霉。菌落初期呈白色絮状物,而后普遍为灰褐至赤黑色,制种,压块或脱袋后都会发生,生长适宜温度范围25℃~30℃,相对湿度90%~100%。
7.2防治措施 原料要新鲜,使用前曝晒3天。拌料水量适宜,含水量最高不超过65%;灭菌火力要猛,温度、时间要达到要求;搞好环境卫生,净化空气,包括空气、土壤、有机质等都有霉菌的存在,特别是孢子,可以随风飘扬到处传播,因此,搞好环境卫生、净化空气,可以降低霉菌孢子的密度减少杂菌的为害,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在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发菌、用具、出菇条件等各项操作环节和场合,都要搞好日常的清洁卫生,做好空气、地面的消毒,可用0.2%肥皂水或3%~4%碳酸溶液或5%~20%的石灰水澄清液等进行交替喷洒,将场地、菇房四周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及时清除掉,严防传播杂菌而污染空气和环境;严格实行无菌操作。消毒接种人员要牢固树立无菌观念,操作时不要随便出进,冷却、接种,培养场所要求“闲人免进”,以防带来杂菌孢子;改善环境因子。杂菌发生的快慢、轻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环境因子,当气候、温度等条件有利于食用菌发育,菌丝体生长力旺盛,抵抗力就强,霉菌就不易发生,甚至抑制战胜杂菌。反之,杂菌就会乘虚而入,蔓延危害,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除注重清洁消毒外,主观采取调节环境温湿度,严防温度上升到28℃以上,尽最大可能创造适宜食用菌菇生长发育的良好条件,这是防治杂菌的最有效措施;使用药物,为防治杂菌污染,在配料时可按每100kg培养料加25%可湿性多菌灵粉剂200g拌匀,可有效控制杂菌。
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3
关键词 剑麻渣;食用菌;夏秀玲;栽培;效果
中图分类号 S64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088-02
夏秀玲色泽美观,馨香馥郁,肥嫩鲜美,肉质细腻,风味独特,营养丰富,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不但可鲜销制罐,还可烘干作为干品销售,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剑麻主要用于制造船览等,工业废弃剑麻渣,即剑麻工业生产废弃的下脚料,一般被人们用来焚烧,或随便丢掉,往往造成环境污染、河流阻塞,剑麻渣含有丰富的纤维素以及糖类、矿物质、维生素、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这些营养元素都是食用菌生长所需要的。利用工业废弃下脚料剑麻渣代替棉籽壳栽培夏秀玲,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1-2],因此笔者特进行了工业废弃下脚料剑麻渣栽培夏秀玲技术研究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棉籽壳,杂木屑,剑麻渣(工业废弃下脚料晒干打成短纤维丝状)石膏,麦皮,石灰,磷肥,夏秀玲菌种(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分离保存)。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配方处理,分别为:剑麻72%,麦皮14%,木糠10%,石膏1%,石灰2%,磷肥1%(A);剑麻42%,棉籽壳32%,麦皮14%,木糠8%,石膏1%,石灰2%,磷肥1%(B);剑麻50%,麦皮14%,木糠32%,石膏1%,石灰2%,磷肥1%(C);以棉籽壳71%,麦皮14%,木糠11%,石膏1%,石灰2%,磷肥1%作对照(CK)。
1.3 试验方法
试验操作流程为:备料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培菌出菇采菇。采用塑料袋规格为17.00 cm×33.00 cm×0.05 cm的聚乙烯塑料袋装料,按上述配方将原料搅拌均匀,调整含水量为65%~70%。为便于观察菌丝生长速度,中间不打孔,用绳子将袋口绑紧,置于周转筐内高压消毒灭菌,压力为1.2 kg/cm2,127 ℃保持2 h,趁热出锅,冷却后在接种箱内无菌操作接种,扎上塑料胶圈置于阴暗通风的培养室内培养,培菌阶段注意通风换气,菌丝生长10 d后划线以便测量生长速度,待菌丝长满袋后移至出菇房进行出菇管理。采用地面式摆袋出菇,菌袋下面垫上木板,按不同配方分别把菌袋摆在同一菇房的不同处,并作配方标记,去掉胶圈打开菌袋,并把多余的薄膜翻圈,保持菇房的相对湿度达90%左右,连续保持3~5 d,菇房温度维持在20~25 ℃,每天给予一定散射光,菇房勤加喷水,喷水时要通风透气,待第1潮菇多数菌盖平展时采收,第1潮菇采完后刮去菌袋表面老根死菇等,保持菇房湿度为70%~80%,养菌3 d,然后加大喷水通风量,进入下一潮菇管理,每潮菇管理方法与第1潮相同,共收4潮,每潮菇房内按以上方法统一管理[3-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配方对夏秀玲菌丝生长的影响
不同配方对夏秀玲菌丝生长均有影响,从生长速度看,生长速度最快的是配方A,其次为配方C,依次为配方A>配方C>配方B>CK。说明剑麻渣营养较为丰富,能改善培养基理化性状,增加透气性,使菌丝加快生长,但配方A、配方C菌丝颜色洁白程度生长浓密度不如配方B与CK,CK的污染率最少,其次为配方B,相比之下配方A、配方C的菌丝浓密度不如配方B、CK,菌丝边缘整齐不如配方B、CK。CK虽然污染率最少但是生长速度及粗壮度不如配方B。综合上述可知,配方B在各个方面菌丝性状较好,4个配方的菌丝生长表现都无太大的差异(表1)。
2.2 不同配方对夏秀玲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不同配方对栽培夏秀玲产量及菇的商品性状均有一定影响,其中配方B生化转化率最高,大于CK,依次为配方B>CK>配方C>配方A。商品经济性状以配方B、CK为最好,菌盖肉厚,质地实有弹性,不易开伞开裂,菇形大多形状均匀整齐丛簇排列,菌盖椭圆伞形,外观商品性极好,4个配方栽培夏秀玲子实体经济性状稍差异,但不很明显,菇的口感与对照棉籽壳配方相同(表2)。
2.3 不同配方对夏秀玲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表3可知,每袋成本最低为配方A,依次为配方A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工业利用后所剩的剑麻渣废弃下脚料可用于栽培夏秀玲,据检测剑麻渣富含粗纤维、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矿物质、糖类、氮磷钾营养较丰富,剑麻渣因其质地疏松,持水性较好,能明显改善培养料理化性状,增加培养料透气性,从而有利于夏秀玲生长使其生长速度加快,且菌丝粗壮浓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培菌期,提前出菇上市。含剑麻渣42%、棉籽壳32%为主料的配方栽培夏秀玲投入产出比为1.00∶5.05,菌丝长势旺盛长速快产量高,菇的商品性状好,与常规配方棉籽壳为主料相比每袋利润提高0.36元,利用工业废弃下脚料栽培夏秀玲,能很好地利用大量的廉价剑麻渣,因地制宜,利用当地丰富剑麻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同时能节省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栽培效益,使食用菌栽培原料本地化,有效解决棉籽壳资源短缺、价格居高不下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刘秉儒,宋乃平,苏建宇,等.以柠条为主要基质栽培食用菌的配方筛选研究[J].北方园艺,2012(24):168-170.
[2] 杨旭,张连秋,李继存,等.杏鲍菇高产栽培配方筛选试验[J].食用菌,2007,29(3):33.
[3] 刘永兴.杏鲍菇品种筛选及培养料配方研究[J].农村科技开发,2005(5):21,14.
[4] 张福元,吴海花.鸡腿蘑培养料高产配方筛选研究[J].食用菌学报,2003,10(2):29-35.
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4
关键词:治平乡;竹屑香菇;发展;SWOT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039-02
引言
宁化县治平乡是2000年9月经省政府认定批准设立的三明市第二个少数民族乡。该乡畲族人口近4 000,占全乡人口30%,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较落后。但该乡竹子资源丰富,人均11亩竹山,成为该乡发展的主要资源。在治平乡农技站的大力推广和帮助下,治平村民开始栽培食用菌。经调查,治平乡村民栽培香菇的时间约为四至九年。最初使用木屑栽培香菇成本高,同时又使菌林矛盾更加尖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农技站派出黄惠清等到市食用菌研究所学习,并参与了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的竹屑反季节栽培香菇项目并顺利通过了市科技局的验收。黄惠清等又在2003年9月至2004年9月负责指导了10万袋竹屑栽培香菇示范基地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治平乡竹屑香菇发展的现状
1.原料来源。治平乡毛竹资源丰富,乡镇竹业加工厂较多,每月产生竹屑、竹尾等加工剩余物约100多吨,这些竹废弃物不但占厂区空间,而且还得雇工人清理焚烧,影响环境。为了综合利用竹废弃物,治平乡引进中竹纸业邵武公司,该公司通过对竹废弃物的加工利用,实现加工企业降耗和毛竹增值并将废弃竹屑用于栽培香菇。此外,有部分菇农利用自家竹子资源,把不符合厂家要求的毛竹粉碎用作栽培香菇的原料。治平乡栽培的食用菌菌种主要都是由三明菌种研究所提供,栽培品种主要有Cr-40,Cr-20,L26。
2.栽培技术。治平乡食用菌栽培技术主要包括传统栽培技术和反季节栽培技术。这些技术来源于三明市食用菌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食用菌研究所、宁化县食用菌研究所及长汀食用菌研究所等单位。
3.管理模式。按照组织管理模式的不同食用菌栽培模式可分为农户分散经营型、公司+基地+农户型和集团+专家+农场型。经调查,治平乡农户分散型栽培模式占93.3%,公司+基地+农户型只占4.5%,其他模式如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占2.2%。因此,目前治平乡竹屑香菇的栽培管理较为落后,还处于粗放的管理水平。
4.栽培规模及效益。根据多年的技术经验,农技站技术员试验后得出结论:在试验条件下,一根腰围8寸的毛竹用于栽培香菇可以制袋15袋,平均每袋可产鲜菇两斤,产值5.2元,投入产出比为1∶4.33,增收效果较明显[1]。但在实际生产中,栽培条件与试验条件存在差异,实际生产效益与试验生产效益有一定的差距。治平乡农技站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治平乡竹屑香菇栽培的数量及产量呈明显增长趋势,由2003年的100万袋增至2009年的320万袋,产量也由2003年的400吨增至2009年的3 040吨。2006―2007年,治平乡农技站用竹屑栽培反季节香菇的试验成功,栽培香菇的技术比以往更加先进,使栽培香菇的效益明显提高,取得突破性进步。此外,随着治平乡竹屑栽培香菇的技术不断成熟,每袋可产鲜菇量平稳增长保持在0.85公斤左右。在调查中,治平乡菇农反映如果竹屑切片机和粉碎机问题能解决的话,都将扩大栽培规模。
5.香菇销售。治平乡栽培的竹屑香菇的销售方式有菇农运到长汀自主销售、与公司签订合同和出口到日本三种。销售价格依品质而定一般在2.5元~4元/斤。
二、治平乡发展竹屑香菇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原材料资源丰富。治平畲族乡毛竹林面积达14.5万亩,占全县毛竹林面积的40%,人均拥有竹山11亩。此外,该乡现有竹加工厂(点)八家,主要生产竹凉席、竹帘席、竹筷、竹香芯、竹地板条、竹签、竹窗帘等为竹屑香菇的培植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2]。
2.自然条件优越。治平境内平均海拔800米,年平均气温16.7度,无霜期230天,年降雨量1 830毫米,全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湿润阴凉,雨量充沛,温、光、水、湿条件好,利于毛竹生长,栽培香菇具有独天得厚的气候优势和资源优势。
3.符合可持续发展。宁化食用菌办为缓解菌林矛盾,解决菇农食用菌栽培原料来源,自2000年立项开展以竹代木栽培食用菌研究。结果表明:竹子与树木相比具有生长快的优势,而竹屑与木屑营养成分相当,且竹屑适合栽培香菇。因此,用竹屑代替木屑栽培香菇对缓解菌林矛盾、保护生态平衡具有积极意义。
(二)劣势分析
1.交通设施落后。治平乡是全省18个民族乡中通乡公路唯一没有路面硬化的乡镇。全乡通村公路有72公里路面未硬化,属晴雨路。70%的竹山计208公里竹山公路亟须开通才能发挥效益,因居住分散,尚有30%的人口没有改变肩挑手提的状况[3]。
2.龙头企业和品牌缺乏。由于政府支持力度小、地域经济落后等原因,至今在制种、栽培、深加工、销售等方面仍未培育出龙头企业,较大的企业只有宁化客家菌草有限公司。此外全市没有一家上规模、上层次的深加工企业,无法创造出名品和精品,没有形成明显的品牌优势[4]。
(三)机遇分析
1.以“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宣传竹屑香菇品牌。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以环境友好为代价,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多重效益的经济[5]。治平乡利用竹屑栽培香菇不仅可以减少农村污染,创造农村优质生态环境,又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绿色的农业循环经济。
2.调动农民积极性,改变落后面貌。竹屑反季节栽培香菇是具有治平特色的品牌,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和扶持,与研究人员、菇农一起解决制约治平乡竹屑香菇发展的问题,提高农民收入。
(四)挑战分析
1.其他食用菌产区的竞争。治平乡竹屑香菇发展的竞争压力主要来源于宁化曹坊乡和长汀庵杰镇两大食用菌栽培区。曹坊乡主要栽培木屑香菇,销往宁化、深圳、日本。长汀庵杰的木屑香菇主要销往长汀、日本。
2.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挑战。对于治平乡而言,最具挑战性的是福建省南平市。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陈君伟,陈作毅等早在2001年也用竹屑栽培香菇,且试验成功[6]。虽然两者使用的栽培技术有差别,但南平市的技术教治平乡来说比较成熟。
(五)发展战略分析
治平乡发展竹屑香菇的基本思路是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加快改变本地劣势的步伐,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目的,突出技术创新,发挥地理、原料两大优势,搞好新农村建设、市场、招商引资三个结合,实施科技、人才、品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把食用菌产业建成富民强镇的骨干产业。
三、治平乡竹屑香菇发展的对策
1.利用气候优势,发展反季节生产。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的统计表明,夏、秋两季气温较高,绝大多数的食用菌品种难以正常栽培,但市场对这两季香菇的需求并没有减少。因此,谁能在这两个季节生产出产品,谁就能获得经济效益。治平乡研究的反季节栽培技术,满足了人们对夏秋季香菇的需求,市场广阔。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治平乡要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加大通乡公路硬化建设,单靠乡镇自己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建议县市交通部门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政策执行中予以变通,以提高补助标准。
3.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是开拓市场、科技创新、推进食用菌产业化的中坚力量,其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将决定食用菌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为此,治平乡应通过培植龙头经济组织,推动食用菌产业化经营。
4.加强科技投入,构建技术平台。提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关键是科技创新。治平乡在发展中应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以新品种,新技术抢占市场,提高效益。此外,治平乡应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投资食用菌食品的研发、深加工,提高食用菌产业整体效益。
5.树品牌、创名牌,走特色之路。目前治平乡品牌食用菌较少,产品没有特色。因此治平乡食用菌产业要发展,就要走特色之路。首先各食用菌产地或加工企业要了解自己的产品,找出产品的特色,如利用竹屑香菇在山区生产,可以突出其无公害的特色等。其次要通过注册商标、申请专利等方法,树立自己的品牌,保护自己的品牌。
参考文献:
[1]陈花平.宁化县治平畲族乡竹业发展侧记[N].中国绿色时报,2007-08-30(2).
[2]卢敏,李玉.吉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和战略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5,(2):229-235.
[3]三明市政协台港澳侨和民族宗教委员会.关于宁化治平乡畲族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EB/OL].(2004-4-26)[2008-05-12]sm.省略/smzx/.
[4]黄木长,孙丽萍,金卫根.抚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6,(2):157-158.
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5
一、工作目标
全年食用菌栽培总量达到3000万袋(标准袋),其中发展秀珍菇、杏鲍菇、茶树菇等珍稀品种1000万袋,实现综合产值4000万元;香菇、金针菇、黑木耳等常规品种1500万袋,实现综合产值4000万元;竹荪、天麻、灵芝等药用品种500万袋,实现综合产值1000万元。力争创建和培育食用菌栽培规模五百万袋以上乡镇2个,栽培规模百万袋以上乡镇8个,50万袋以上的村或食用菌基地10个,种植大户500家,加工或经销企业8家,区域品牌1个,产品品牌5个。
二、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用发展工业理念抓好食用菌产业,深入实施“以新为主,扩大总量,培育龙头,打响品牌”的发展战略。以科技培训为抓手,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坚持集约经营方略,改善食用菌品种结构,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带,提升食用菌产品质量,打响生态绿色品牌,提高产业综合效益,走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道路。
三、工作措施
1、实施“科技兴菌”战略,着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新品种和新技术。通过技术培训、印发宣传资料、外出参观考察等各种形式确保将先进的栽培技术真正传播到农民手中。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扩大交流,借脑引智,引进食用菌科技人才。积极引进、培育、筛选市场紧俏的新品种,开展多种试验示范,驯化出适宜在我区种植的品种,加快高产适用栽培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引进周年化生产技术和设施,开展周年化生产,推广新的栽培模式,做到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合理分配农闲季节,打价格时间差,提高食用菌的总体效益;引进推广液体菌种、一料二用、反季节栽培等先进技术,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研究和探索最佳病、虫、杂菌防治技术方案及药物;搞好保鲜及储藏加工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
2、实施“规模强菌”战略,着力推进示范基地和区域产业带建设。根据各地资源、技术等基础条件,切实加强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和区域产业带规划和培育。创建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带动全区食用菌产业科技化,把食用菌科技园建成引进、开发食用菌高产、稳产新技术基地;研究、开发适宜我区土壤、气候条件的食用菌品种基地;引进、试验、示范市场行情好的新品种和珍稀品种基地;培育、生产母种栽培种基地;进行周年化生产试验基地;大专院校学生实践、实验基地。坚持以珍稀品种为主,常规品种、药用品种并进的品种分布格局,规划衢南、衢北和*两岸三个区域产业带,着力推动食用菌生产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系列化,努力培育建设千万乡镇、百万村、十万户。
3、实施“质量优菌”战略,着力提高食用菌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认真实施《食用菌菌种管理条例》,加大对我区食用菌菌种厂及外来菌种的监督管理力度,确保提供优质的原种和生产种。严格按省、市食用菌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要求操作,通过健全体系,完善制度,对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全过程监管,有效改善和提高我区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食用菌产品,通过加强生产监管、市场准入和全程质量跟踪,健全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强化执法监督、技术推广和市场信息工作,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食用菌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生产上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净化产地环境、严格投入品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市场上执行准入标准,建立检测制度、推广速测技术、创建专销网点、实施标志管理和推行追溯与承诺制度;保障上,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标准体系,加快认证建设,加大执法监督,健全信息服务网络。
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6
关键词 黑木耳;地栽;栽培技术;规程
中图分类号 S646.6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094-02
大兴安岭黑木耳种植已有40年历史,2014年黑木耳种植规模达到了3.1亿袋,黑木耳露地栽培技术已经成熟,制定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势在必行。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食用菌研究室组织技术人员成立了编写小组,密切联系生产实践,广泛查阅资料和进行调查研究。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制定了大兴安岭地方标准《黑木耳(地栽)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该规程于2014年11月5日通过大兴安岭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专家评审,2014年11月12日,12月12日正式实施。现将其简要介绍如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黑木耳栽培的菌种选择、菌包生产、养菌、场地选择及做床、刺孔催芽、分床、出耳管理、采收、晾晒、贮存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地栽黑木耳。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分别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黑木耳菌种(GB 19169-2003)、饲料用麦麸(NY/T 119-1989)、饲料原料 发酵豆粕(NY/T 2218-2012)、无公害食品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NY 5358-2007)、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NY 5099 -2002)。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3 菌种选择
菌种选择应符合GB19169的要求,选择符合国家《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所规定已登记注册的优良品种,根据本地气候特点,选用中、低温型菌种[1]。
4 菌包生产
4.1 菌袋选择
菌包生产时间在11月至翌年3月。选用材质均匀、袋料亲和力好的折角标准优质薄聚乙烯袋,其规格为16.5 cm×35.0 cm或16.5 cm×37.0 cm。
4.2 栽培原料
栽培黑木耳的木屑以硬杂木为主,杨木混入量不可超过10.0%。木屑以直径0.1~0.3 cm颗粒状为宜。辅料中麦麸应符合NY/T119,豆饼粉要符合NY/T 2218,化学添加剂应用符合NY 5099。
4.3 培养料配方
配方1:86.5%硬杂木屑,10.0%麦麸,2.0%豆粉,0.5%石灰,1.0%石膏。配方2:83.0%硬杂木屑,13.0%麦麸,2.0%豆粉,1.0%石灰,1.0%石膏。含水量控制在60.0%~62.0%之g,所用水符合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4.4 装袋
菌袋培养料装实,上下松紧一致,料面平整无散料,袋料紧贴,菌袋无褶皱。16.5 cm×35.0 cm的菌袋高度要达到20.0~22.0 cm,重量达到1.2~1.3 kg。
4.5 封口、灭菌
采用颈圈法或菌棒法封口。培养料配制后应在4 h内进锅灭菌。采用0.12 MPa高压灭菌,时间1.5~2.0 h;常压灭菌时,在2 h之内使灭菌锅温度达到100 ℃,在100 ℃条件下保持8~10 h。灭菌完毕后,应自然降压、降温。
4.6 接菌
接菌室的基本处理程序为清洁灭菌搬入菌袋接菌室消毒处理接菌[2]。采用臭氧发生器并配合紫外线灯照射对接菌室进行消毒。在接菌室中使用离子风、高效接菌机配合红外灯、酒精灯在无菌室中进行无菌操作。接菌室每次使用后,要及时清理清洁,排除废气,台面需用75%酒精或新洁尔灭溶液擦拭消毒。
4.7 养菌
一是温度。在菌种培养过程中注意室温、堆温、料温的变化,料温以恒定22~25 ℃为宜。菌种萌发期,室温控制在24~26 ℃;生长期(菌丝封盖或透袋后)室温应控制在20~22 ℃;培养后期(菌袋发菌过半)室温控制在18~20 ℃。二是湿度。培菌室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40%以下。三是光照。避光培养。四是生理后熟。菌丝长满菌袋后,培养室温度控制在15~18 ℃,再继续培养10~15 d,达到菌丝生理成熟。
4.8 合格菌包标准
经后熟的菌包,菌龄50~70 d,整个菌包布满洁白、粗壮的菌丝,菌包弹性好,袋料紧贴,无杂菌感染;菌包内部检查:菌丝洁白,菌丝覆盖整个培养料,具有木耳菌丝特有的清香味,即为合格菌包。
5 场地选择及做床
5.1 场地选择
露地摆放:符合NY 5358无公害食品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要求。林下摆放:交通便利,林木郁闭度小于0.4,靠近水源,地势平坦。
5.2 做床
床高15~20 cm,床宽180~200 cm,长度不限,床面无杂草、无树枝,需平整、压实。
6 刺孔催芽
生理后熟期的菌包,方可进行刺孔[3-4]。孔型:小孔栽培多采用刺孔器刺孔,小孔的形状主要有“o”、“―”和“钉子孔”。小孔单片栽培要选用“o”“钉子孔” 口形的刺孔器。小孔栽培刺的孔径一定要小,孔径应在0.3~0.5 cm之间。孔深为0.5~0.7 cm。小孔栽培的孔间距应在1.0~1.2 cm之间。常规菌袋(16.5 cm×35.0 cm)装袋高20~22 cm,孔数应在180~240个。菌包运到栽培场地,相对2排按4~5层摆放到出耳床上,盖草帘复壮菌丝,同时提高地温。困菌4~5 d菌丝变白后,连续5 d最高气温稳定在8~10 ℃时进行刺孔。
将刺孔的菌袋按袋间距2~3 cm呈“品”字形摆放在菌床上,盖塑料布、草帘,保温、保湿进行催芽。温度控制在20~23 ℃,湿度控制在70%~75%。
室内催芽则是将刺孔的菌袋按袋间距1~2 cm摆放在架子上,加强通风,温度控制在20~22 ℃,保持一定的散射光。
7 分床
7.1 床面处理
分床前将床面浇1遍透水,再撒上生石灰消毒,床上面铺1层有孔的黑色或白色地膜。
7.2 分床
待耳芽出齐并长至1~2 cm后分床,分床时袋间距为10 cm即可。
8 出耳管理
8.1 第1潮耳管理
分床后菌袋晒2~3 d,开始给水,浇水时间在20:00至次日6:00之间,浇水15~20 min/h,出耳场地湿度保持在85%~95%,直至此潮耳采收。
8.2 第二潮耳管理
第1潮耳采收后,晒袋2~4 d,进行浇水管理,浇水时间在22:00至次日4:00之间,出耳场地湿度保持在85%~95%,直至第2潮耳采收[5]。
8.3 秋耳管理
二潮耳采收完毕,进入高温季节,停止浇水,立秋前将袋顶风化的菌袋撕破,进行浇水管理,在上冻前再采收1潮木耳。
9 采收及A存
9.1 采收
当耳片长到直径3~4 cm时停水,在耳片半干时(耳根处柔软),保持耳片碗状定型,背腹面层次分明,开始采收。
9.2 晾晒
把采收后的木耳快速摊放在纱网上,宜厚不宜薄,经常用铁钯上下翻动耳片,待耳片全部达到半干时,随时在纱网上分段收集呈小堆,之后再厚一些摊开晾晒,直到木耳全部晒干。
9.3 贮存
产品应在避光、阴凉、清洁、干燥、无异味处贮存,注意防霉、防虫、防鼠。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发生腐蚀的物品同处贮存。
10 参考文献
[1] 刘岩岩,张敏,宋莹.北方林下黑木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2):130-131.
[2] 吕树尧.北方黑木耳袋料栽培技术[J].中国食用菌,2008(5):59-60.
[3] 孙艳艳.黑木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