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健康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体育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体育健康教育

小学体育健康教育范文1

关键词:中小学生;体育教学;健康教育

中小学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结合已经逐渐成为体育教学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面临着新的发展前景,将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是21世纪体育教育前进的方向。将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完美地结合到一起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只有弄清楚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才能够更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1.体育课堂教学和健康教育的区别

中小学体育教学坚持以完善学生身体健康为主,以学生为主体,能够通过体育课堂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的教学目标。通过体育教学还能够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品格。而健康教育更加侧重于让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能够养成健康的作息时间等,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减少不良生活习惯所带来的对健康的危害。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增加疾病防护意识。

2.体育课堂教学和健康教育的联系

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有着很大的联系性,从两者的最终目的来看,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体育教学正是健康教育在某种意义上的一种手段,而通过体育教学最终又能够实现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从实施对象来说,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都是以学生为主,只不过健康教育的对象更加广泛。

总之,虽然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存在着一些区别,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发育。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及途径

1.更新教师教学观念,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对健康教育观点的认识

很多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这门课程是不重要的科目,教师的这种观念显然是错误的。很多的学校只是一味地强调理论上的重视,而在实际教学上却不付出行动,在这种巨大的反差下,体育教学往往遭到忽视。体育教学长期以来都没有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在长期忽视的情况下,难免会使得体育教学的质量提升不上去。体育教师首先要充分重视体育教学,虽然,体育这门学科没有列为考试重点考查科目,但是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健康状况密不可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学校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认识到健康教育才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要重视自己所教的科目,要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锻炼意识,健康意识。所以,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想将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首先就要革新教师教学观念,重视体育课堂教学。

2.注重培养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

教师是实施教学任务的主要力量,教育的向前发展离不开教师,缺乏较为专业的教师也是不利于将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结合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部门要抓紧培养专业的师资力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师培养机制,能够让每一名体育教师都是专业的、合格的。培养体育教师的任务是艰巨的,需要教育部门专业人士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3.将“健康第一”的观点理论放在首要位置

中小学生虽然首要任务是学习,但是如果丧失了一个健康的身体,学习再好都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比起灌输学生学习至上的思想观念,更应该注重灌输给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寻找适合的教学内容,形成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强调学生要进行体育锻炼,掌握运动的知识,教师还应该适当地传授给学生健康运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健康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体育练习。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爱好等各个方面,能够在教学内容上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能够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二者的关系,中小学生的成长发育是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教师正确认识二者关系,并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将二者结合起来,增强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健康教育范文2

一、优化环境,促进教学

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他课堂教学,也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因此,教师应营造活泼、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体育学习和活动的愉,在有效地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同时,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课堂教法,灵活多样

全方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

三、调控课堂,心理渗透

体育教学课堂空间的广阔性、学生身体的活动性、学生人际交往的多边互动性、运动技能学习的复杂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意外性生成事件十分常见与多发。这些意外性生成事件蕴含着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各种生成和变动着的、稍纵即逝、积极而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小学体育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19-01

在小学体育学科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的契机。因为体育课是实践类课程,学生通过情景变化来表现出感情变化,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情节表现出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恼。这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挖掘教材,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是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小学体育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因素。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充分的保证。例如,基本体操、队列练习,有利于提高注意力、观察力和动作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坚韧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表现和群体合作的意识等;游戏活动更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广阔天地,它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加深对同伴的情感,增强交往与合作。同时,游戏活动对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敏捷性、有序性和合理性,对学生意志的独立性、坚韧性、果断性和自制力,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调节学生的情绪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教学“各种方式的起跑”时,根据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我以《老鹰和小鸡》的故事导入课堂,让学生认真听故事,了解故事中发生的问题,使学生亲身加入到故事情景中,参与《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扮演好老鹰、小鸡、母鸡的角色。通过游戏,强调学生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同心协力,力争第一,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精神。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悉心培养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与信任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放开胆子敢表真情,敢吐真言。因此,开学初一般我会采用师生商量式制定学期教学活动:“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节体育课,让我们大家吐露心声,说一说我们的体育课。”“我们都喜欢体育课,新学期我们对体育课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希望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本领。所以,同学们针对老师以往在课堂上表现不当之处提出好的建议,让我们共勉,使体育课变得更加充实、更有趣好不好?”这种信任学生的方式,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说出心中的话,把课堂真正服务于学生的需求。

2.教师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发展。

评价是老师的责任,也是老师的权利,说出一句话,递出一个眼神,做出一个动作,表示一种态度,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当我们说出这些话、做出这些事之前,也应该想一想他给学生带去的会是什么,她可能引发的后果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全面观察,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同时注意评价的发展性。因此,教师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多一些激励,少一些责怪,多一些肯定,少一些批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可定评价,激励学生更急积极主动递参与学练。特别对那些运动能力差得学生的微小的进步更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使学生产生和保持学习的动力、激情、兴奋或意愿。

⑴教师语言激励。教师对学生的激励,通常是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的,教师的语言室学生兴奋和沉闷的调和剂。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正确、恰当。尤其在学生完成某一个动作时,教师应多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评价。如肯定性评价而言,可采用“动作完成的很规范!”、“你是怎样做到的,能给我们展示一下吗?”、“从你掌握动作的情况,我确信你认真听课了!”“动作做得非常优美!”、“你真棒!”、“你太有创意了!”等等;如果学生动作不正确或不够好时,教师不能责备,讽刺学生,而应面对这些学生,教师一般以表扬的形式表达批评的意见:“动作做得比以前好多了,继续努力!”、“再努力一下更漂亮了!”、“不信再试试”等,在指出问题的同时,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诲,认真地把动作做好。而等到他得动作一旦学会,他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更加高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⑵教师体态激励。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也可以运用教师的体态语言。如在学生学练过程给予赞许的目光,理解的表情、对学生的点点头、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竖起大拇指、拍拍学生的肩膀等给予肯定的暗示。都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三、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学会了合作就等于为自己增加了力量。在二年级“掷沙包投准”教学,在基本部分中设计的打靶比赛是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为了自己组能够获胜,努力发挥自己的水平,互相鼓励队友,队友之间能够相互探讨怎样打准靶子,贴近主题又能有效调动学生进行投准练习,通过“大灰狼”游戏,丰富了学生对投准方法的多样化,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调动竞争意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小学体育健康教育范文4

关键词 中小学 体育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中小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其在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实现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在中小学体育教学环节中应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所表现的实际问题与影响因素,提出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践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思考与建议,切实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与影响因子

在中小学阶段,因学生其身心正处于不成熟阶段,相对而言其个体多缺乏较强的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能力,其思想与认知多受外部环境影响,容易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中、小学生其在教育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多表现为:第一,学习焦虑。个体在学习中因内心矛盾或忧虑烦恼等引起的不安及不快的情绪反应,导致学生精神不集中,难以在较好的状态下学习;第二,人际交往。中小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多存在焦虑不安问题,一旦在交往中出现问题则会难以适从,导致交往障碍;第三,承受挫折能力。当前中小学生在学习中面对挫折,其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多表现出消极的应对心态。难以积极应对,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所产生影响的主要因子来源于社会、家庭及学校教育三个方面。其中社会因素主要是通过社会观念与社会交往层次反映到学生心理问题中,家庭则属于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子,因当前学生多被家长过于溺爱,过于保护与满足学生的要求,让学生缺乏一定的独立能力,缺乏抗打击承受力,加上家长多过于重视孩子培养,给与学生安排各种培训,增加了其心理压力。学校要求教育活动能够有效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然而在教育活动中一旦其方式不当,则会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结合实际实现教学目标,推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中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功能体现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表现主要为:第一,体育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体育活动是推动学生心理发展与身体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体育运动中,多要求学生勇于参与,具备勇敢、不怕困难与辛苦的品质,具备愉悦与友好的情感状态。其在教育中能够在提高学生运动水平的基础上,推动学生身体与心理的良性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与品格,推动自我意识与自我发展。第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发挥着积极推动作用。体育活动本身具备较强的实践性与活动性,其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呈现出复杂性体验。采取科学有效的体育教学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克服参与运动时存在的心理障碍,积极改善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心理品质,体育课程具备其它课程无法代替的优势与作用。为此,应积极探究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发挥其功能,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3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究

3.1 体育理论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要点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积极融合心理健康知识要点,将心理健康价值与理念融入到基础的体育知识教学环节中,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与课堂讲述方式,让中小学生在体育理论知识学习中认知心理健康的现实重要性与切合实际的保健方法,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及情况作案例分析,不断提高学生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

3.2 依托宽松和谐教学氛围,建立友好人际关系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应积极协调并建立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降低学生抵触心理,通过直接语言或肢体语言沟通进行交流,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拉近师生关系,活跃氛围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心理素质。

3.3 合理设置情境,实施分层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性,设置场景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如在进行篮球考试之前进行相关模拟锻炼,让学生对自身能力及水平有一个客观认识,从而消除紧张等心理负担。采取分层教学方式,对不同能力与水平的学生采取针对性教学,引导学生在进步中感受快乐。在学习目标设置上,应尽量优化与细化目标,依次渐进式进步,积极培养学生自信心。

3.4 采取适度的挫折教育,提高个体心理承受能力

在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应依据教学实际,合理安排适度的困难,增加一定的难度,以挫折教育激发学生心理承受力。如在投篮教学中可以适当调整投篮距离,增加任务量等,培养学生个体意志与承受力。

4结语

中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中小学生意志与品质,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与影响因子,探究其实践功能体现,提出体育理论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要点,依托宽松和谐教学氛围,建立友好人际关系,合理设置情境,实施分层教学,采取适度的挫折教育,提高个体心理承受能力教学路径,切实推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体育健康教育范文5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对心理健康却很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当代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身心发展有突特性,在家庭或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极易形成许多不健康的心态。九年义务阶段学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危险期”。本文主要是探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的大课间等体育活动对学生健康的促进作用,着重地分析适当的体育活动对心理情绪的积极影响,希望能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通过体育锻炼行为来调节自己的心理,真正的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一)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就是人们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的变化的过程,不可能存在极端的健康,因为那是精神的完美状态;而极端的障碍是精神病的状态。绝大多数人都是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殷恒蝉等在阐述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时认为:人们在确定心理健康标准时常常具有完善性,指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心理健康的标准只是反映了社会对个体良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而不是最高境界。学者张长力等认为心理健康的要点包括:(1)正确的自我意识;(2)正视现实,适应社会;(3)和谐的人际关系;(4)智力正常;(5)情绪自控;(6)积极的人生态度;(7)人格完整统一;(8)个人能力能得到发挥;(9)适当满足个人需要;(10)心理行为符合年龄、性别特征。必须指出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它具有时效性、特殊性等等特点,因为人所要面对的问题是复杂而又不断在变化的。

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为了弄清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增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提供参考,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湖南省常德市对全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即对常德市9个区县(市)52所中小学的11342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测试与调查。结果表明:①4—6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25.84%,与全国同类研究比较相对较好;但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9.21%,比全国同类研究检出率要高。②7—9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30.01%,比4—6年级相对要高;7-9年级学生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86%,比全国同类研究检出率要高。③小学生、初中生内心最大的渴望是“被尊重、被理解”,“减少压力”和“多一些自由空间”。因此,“健康第一”思想已成为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各级学校的指导思想。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应该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发挥体育锻炼特有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四、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进行体育活动,从生理上来看,能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从心理上来看,能陶冶情操,使不良的情绪得到疏导。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状态的改变密切相关。

1、体育锻炼可以疏导情绪,缓解学习压力,学者彭蕾、刘永奇等人研究发现体育锻炼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使人得到放松,缓解紧张和不安,控制人的情绪,能使学生情绪稳定,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体育运动可以疏导情绪,缓解因学习、生活等带来的紧张,使精神状态达到平衡,从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2、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一个人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就意味着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体育运动有助于自我教育,在运动中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认识自己的不足,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挖掘自己的潜能和长处,对自己的不足努力克服,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3、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建立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学习、进步、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体育锻炼对任何人都是完全平等的,站在同一起跑线的位置,是生活当中追求不到的公平合理,无论是什么规模,不管是什么地方,由什么样的人群参与,只要是体育,就能体验到体育的健身和运动带来的快乐。

4、体育锻炼能锻炼意志品质。体育具有强身健体、娱乐,教育、政治、经济等功能。专家贾明俊、黄泽文等研究认为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强烈的情绪体验的活动,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获得奋发进取精神的有效手段。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改善学生人际关系,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大课间提议活动的开展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能有效调节学生的情绪,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彭蕾.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小学体育健康教育范文6

关键词:体育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

健康对人类生命和繁衍至关重要,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以及迥异的文化背景下,健康在人类心中的感觉和要求并不一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以及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影响巨大,给人类社会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认知也日益深刻。各种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一方面对人类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众多积极影响,同时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相应的负面效应。我们必须正视这些负面影响,不能听之任之,否则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危机。现代生活病,即称现代文明病,主要是由人们生活方式和非建康行为引起的,是身心不能应付内外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某种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社会层面的不良反应。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小学各学科之间已无主次区别,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心智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体育教学不能只限于让学生被动地参与课程,应该想办法刺激学生更多地参与体育锻炼,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类体育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身体、心智等的素质。这对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健康观念的增强,心理健康在人的整体健康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促进心理健康诸手段之一的体育锻炼也备受人们关注。有关体育锻炼以及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成为现在乃至以后相关专家学者们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拟对心理健康效应进行讨论和研究,就教于各大方之家。

2016年1月1日,国家调整了生育政策,全面放开二胎。但之前我们累积了众多的独生子女群体,这部分孩子在小学阶段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障碍。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众多专家和家长、教师忧心忡忡,其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日渐增高,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在品德、意志力、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到了全所未有的高度。家长们开始重视对学生的有关“乐观”“自信”“独立”“友爱”“合作”等精神品格的培养。对现有的小学生来讲,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独立自主、吃苦耐劳的精神却越来越差。从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霸道、任性、蛮横、吃零食、要求家长接送、以自我中心、说谎、攻击性等多种不良现象。这些行为的存在,将很有可能造成孩子们的人格缺陷,影响他们意志品质的养成。而勤劳刻苦的好习惯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可以让孩子们终身受益的品质。

对于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首先是面临陌生的同学,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场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与陌生的同伴在一起进行游戏活动或体育活动,使学生尽快适应环境。从心里的能动反应来讲,心理健康是人们在后天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社会适应的经验,并通过主体的构建活动,建立一套完备的心理调节机制。人依靠自我实现形成的心理反应,仅仅是实现自然适应的生理调节机制,而不是实现社会适应的心理调节机制。因此,教育所传递的经验内容的可靠性至关重要,他是一种双边双向的、协同自动的过程,其成效取决于双方主动性。综上所述,体育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也应对体育课更加重视,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分组竞赛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融入体育学习实践中。使小学生在学习时保持心情的愉悦,促使他们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笔者认为体育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重视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课程中重要的任务之一,众所周知,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还能增进心理健康。在教学中,我们要防止出现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传授,而轻视甚至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必须充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优良的意志品质和较高的情绪调节能力,使小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能掌握基本的运动机能,又能发展心理品质,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合理的、和谐的、难易适度的、温馨又有挑战性的、能使多数学生从中获取成功体验的情景,同时要避免营造竞争激烈的、残酷甚或野蛮的、使人望而生畏的课堂场景。

面对学生的健康水平有所下降,体育与心理健康严重脱节,体育未能有效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如何实现体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并为终身体育健康奠定基础,成为学校体育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发展适应社会能力和获取体育健康信息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并要求他们学习与其他人及社会和谐相处的知识,增强合作竞争意识,发展交往能力,养成关心集体和社会的良好习惯,并将获得的合作交往能力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由于受“体质教育思想”以及“技能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往往重视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强调体育运动中小学生认知和身体联系的过程,忽视了学生日常的情感需要以及兴趣爱好。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学生喜爱体育但却并不喜欢上体育课,有些学生甚至逃避上体育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建立和谐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学习目标是必不可少的。

体育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而且还能锤炼他们的意志和心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也可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所以,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基本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使他们了解营养、环境及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使绝大多数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完善人际关系,学会交往规范,培养乐观自信的心态及自控能力,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冯忠良,冯姬.心理健康教育概述[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5):7-8.

[2]兰自力,骆映.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作用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3(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