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疗分析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医疗分析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医疗分析报告

社区医疗分析报告范文1

一个社会的公共卫生体系是造福于人民的事业。面对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我们比过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许多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现行卫生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信息网络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经费不足,执法条件落后,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亟待加强等。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我们对公共卫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为此,大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是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工作。

1 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构建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基础优先,合理布局、整合资源等原则,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组织,加强公共卫生基础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2 工作目标

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本地区实际,以疾病预防和控制、卫生监督和检测、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反应迅速、设备精良、分工明确、精干高效的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有效预防和消除疾病危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3 主要任务

3.1 建立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系统

3.1.1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领导和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3.1.2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平台,形成信息畅通的预警预报、指挥调度的信息网络体系。

3.2 建立完善畅通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建立连接城市到社区、农村到乡镇的双向计算机信息系统,形成指挥协调、预测预报、医疗救治、物质储备等功能一体的公卫信息虚拟专网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

3.2.1保证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电话报告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提高村级信息报告端点的疫情报告速度。

3.2.2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疫情信息报告终端,与区公共卫生信息虚拟专网连接,形成区乡疫情信息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网络。

3.2.3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紧急救援机构设置卫生信息专门科室,建立计算机工作站,与区公共卫生信息虚拟专用网连接,报告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享用虚拟专网的公用信息。

社区医疗分析报告范文2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上海市卢湾区淮海中路街道所辖21个居委会的社区居民。

1.2 调查方法

依据《2007年上海市社区诊断报告内容与要求》,共收集涉及社区概况、社区健康状况、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和社区综合防治计划4个大项144个小项的内容。卢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社区调查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具体指标收集要求。指标资料来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各类工作报表、疾病监测系统、各类专项调查。

1.3 数据处理

对各类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调查问卷统一收回,经数据整理、逻辑核查后,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社区概况

淮海中路街道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区域面积1.41(km)2,属城市居民社区,辖管21个居委会。园林绿地覆盖23.50万m2,绿化覆盖率17.16%,人均绿化占地1.51 m2。居民住房以旧式里弄房为主,占63.04%,公寓占26.21%,公房占5.68%,新式里弄房占4.87%,简易平房占0.20%。居民饮用水主要为自来水,占77.09%,经净化过滤的水(分质供水)占19.94%。卫生设施相对落后,仍以马桶为主,占72.13%,家庭卫生厕所占23.87%,公共厕所占4.00%。共有体育场所面积3 983.87 m2,包括老年活动场所21个,居民健身场所30个,青少年活动中心1个。人均体育场所面积为0.04 m2。

2.2 社区健康状况

2.2.1 人口学特征 户籍人口总户数31 943户,共98 488人,户均人口3.08人,户籍人口密度为69 849.65人/km2。男女性别比为0.96∶1。婚姻状况:已婚24 455人,占总人数的24.83%,未婚8 955人,占9.09%,离婚922人,占0.94%,丧偶3 315人,占3.37%。14岁以下儿童数6 433人,少年儿童人口比例为6.53%。65岁以上老年人口17 705人,老年人口比例为17.98%。老少比例为2.75∶1。总负担系数为32.47%,少年儿童负担系数为8.65%,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为23.81%。户籍人口年龄性别构成见表1。

常住人口数本市69 790人,外来15 805人,流动2 247人。常住人口密度为62 299.29人/km2,为人口导出区。

2.2.2 出生、死亡情况 2007年淮海中路街道出生率为6.19 ‰,高于全区5.74 ‰的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0‰。总死亡率为8.79 ‰,低于全区8.85‰的平均水平;婴儿死亡率为6.56‰,占总死亡的0.14%,全部为新生儿死亡;孕产妇死亡率为0.00%。死因顺位前5位分别为恶性肿瘤(27.37%)、脑血管病(21.36%)、心脏病(15.13%)、呼吸系统疾病(11.09%)、损伤和中毒(5.43%)。传染病(1.50%)和寄生虫病(0.00%)已不是居民死亡的主要死因。死因构成比及死因顺位见表2。

2.2.3 急性传染病 2007年淮海中路街道本市居民传染性疾病共发生7个病种69例,发病率为0.69/10万,较去年同期下降12.66%。发病居前5位的疾病为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和细菌性痢疾。与去年同期比较增加的病种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手足口病,减少的病种为感染性腹泻,其他病种均较去年同期不同程度下降,见表3。外来人口共发生传染病6个病种11例,分别为梅毒3例、肺结核3例、水痘2例、淋病、乙肝和手足口病各1例。

2.2.4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2007年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病人前5位疾病,分别为高血压、上呼吸道感染、糖尿病、冠心病和慢性胃炎。高血压居首位,占23.01%。按60岁年龄分组,

2.3 卫生需求与利用

2.3.1 医疗资源 淮海中路街道共有各类医疗机构14家,其中一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1家、三级医院1家,专业预防保健机构1家,民营医院4家,个体诊所5家。共有核定床位1 118张,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6张,占5.01%。

2.3.2 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概况 中心占地面积1 500 m2,建筑面积3 600 m2,业务用房3 080 m2。2007年核定床位数56张,可开放床日20 440日,实际占用床日19 790日,床位占用率为96.82%。全年门诊量217 481人次,其中城镇医保7 758人,自费(无保障人数)4 262人。人均住院费用9 860.05元,门诊均次费119.71元,平均每张处方104.12元。每位医师服务人数为852.81人,社区每位护士服务人数 2 745.14人,健康志愿者人数180人,医疗救助人次数194人次。下设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医∶护∶防按4∶2∶2比例设置。居民平均步行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时间10~15 min,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为97.9%。

2.3.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 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卫生专业人员103人,其中男性21人,女性82人,男女性别比为0.26∶1。专业技术职称分布:高级5人,占4.85%,中级26人,占25.24%,初级76人,占73.79%。学历以大专及以下为主,占86.41%,其中中专及以下学历占58.25%。年龄构成:51岁及以上占40.77%,35岁以下占31.07%,36~50岁占28.15%。

3 讨论

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身由济南、吉安、嵩山、顺昌4家地段医院合并而成,2001年异地新建,承担着全街道居民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2004年被列为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示范点和上海市中医药服务示范点。2005年7月起,以全科服务团队和中医药适宜技术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全面开展社区综合防治工作,在向社区居民提供健康的环境和对疾病人群、高危人群以及健康者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一系列卫生保健活动,控制和降低社区人群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8年被列为上海市社区老干部工作示范点。

通过社区诊断发现,随着健康宣教工作的不断深入,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卫生习惯的好转,自身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常见传染病发病率平稳下降。传染病构成以肺结核和性传播疾病为主(2007年卢湾区梅毒发病率为112.93/10万,比去年同期上升13.76%。淋病发病率为51.65/10万,比去年同期下降24.50%,位居发病前2位)。今后应继续加强肺结核和性传播疾病的防控力度,积极控制疾病蔓延。要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充足的资源投入,加大部门合作,社会动员,群众参与,在重点人群中开展性传播疾病和肺结核的防制工作。大力开展防病知识宣传和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自身防护意识,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要规范一次性用品、血液和血制品的生产、使用和处理。

通过社区诊断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已成为危害本社区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其中高血压问题既是其他疾病的危险因素,又是危害本社区的主要健康问题。本社区从加强健康宣教、落实35岁以上首诊测压、对高血压病人进行正规治疗和随访、开展细节管理,落实健康专员做好病例随访管理等多个环节着手,抓好高血压控制工作。2007年卢湾区淮海中路街道登记管理高血压重点对象人数2 329人,规范管理2 217人,规范管理率为95.19%,其中75.83%的人血压得到较好控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在慢性病预防工作的第一线,有便捷、连续的优势,但缺乏专业技术支撑,同时各种慢性病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又有相互交叉影响的发病趋势,单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力量还不能较好的开展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应进一步探索区域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将二、三级医院的专业技术放到社区慢性病预防工作第一线,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治项目”,发挥二、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互补优势,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在区域内实现居民临床医疗信息和健康档案信息的共享,形成纵横结合的医疗信息共享格局,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形成区域内的防治网络。加强社区慢病监测系统和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的管理。

≥60岁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的国家或地区被视为进入了老年型社会。至2006年底,上海户籍≥60岁老年人口275.6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0.15%,≥65岁老年人口207.58万人,占15.17%。淮海社区户籍人口中≥60岁老年人口占23.06%,≥65岁人口占17.98%,已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可见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本社区面临的主要卫生问题。老年人口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均要高于其他年龄组。因此,有必要结合本社区老年人口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特点,提出适合老年人口的卫生方案和卫生政策,政府应对老年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治进行规范、支持和政策倾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几种常见慢性病提出几套可行的治疗规范和治疗目录,扩大家庭病床的服务数量及领域。

根据每万人3名全科医师的要求,本社区目前有全科医师18名,能够基本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但是从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医护人员的年龄、学历及职称结构均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学历仍以大专及以下为主,占86.41%,其中中专及以下占58.25%。职称结构中初级职称占73.79%,50岁及以上年龄占40.77%,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社区卫生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做好人力资源储备,更好的适应社区综合工作的需要是今后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今后应进一步加大继续教育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力度,按照立足培养、适度引进的原则,一方面鼓励社区医务人员参加岗位培训和职称考试,另一方面适度引进医学人才,提高学历和职称水平。同时,利用区医学会、人才培训中心的平台,聘请专家到社区为医生、护士、防保人员进行教学查房、专题讲座,逐步建立系列完整、人员充足、质量可靠、群众满意的社区全科医师队伍。

4 参考文献

[1]徐枫,朱宏幼,章朝霞.上海市卢湾区1956―2004年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上海预防医学,2005,9:433-434.

[2]顾秀英,顾宏亮,李静,等.太仓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社区诊断报告\.中国慢性病预防和控制, 1999,7(6):275-276.

[3]冯春荣,边宝生,林峥嵘.北京展览路阜外社区居民慢性病的现患状况及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7(6):273-275.

[4]李强,陈政,戴依群,等.上海市嘉定区慢性病综合防治试点社区诊断报告\.上海预防医学,2003,15(1):42-44.

[5]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206.

社区医疗分析报告范文3

一、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

2014年我县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病例2671例,乙类传染病12种,报告病例1712例,丙类传染病6种,报告病例959例。

二、加强传染病报告与管理

(一)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工作质量。我中心认真贯彻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卫生部关于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方案》,提高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质量与时效。疾控中心积极建立和完善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各项规章制度,对网络直报人员通过下乡督导、面对面指导等形式开展培训3轮次,培训近300余人次,基层网报人员的业务水平普遍提高,年网络报告率达100%,保证了我县疫情信息畅通和疫情信息的及时上传。

今年10月为了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细化我县网络直报管理流程,加强系统安全管理,更好做好系统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心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印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2014版)》的通知的精神,对网络直报用户、本级用户进行了梳理,实行了实名用户注册管理,杜绝一人多账号登记注册;同时对应用系统业务管理员重新梳理现有角色,规范了用户的重新授权管理。

(二)及时撰写和报送疫情简报、风险评估、预测预报与专题总结。我中心疫情管理员将各级医疗机构每天输入的传染病数据按月统计,每月及时疫情简报,全年共计12期,风险评估5期,及时将疫情信息上报政府有关部门及卫生行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同时根据我县传染病的发病特点,结合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及人群免疫状况及时写出了“县2014年夏秋季传染病预测预报”、“2014年冬季~2015年春季传染病预测预报”暨重点传染病的专题分析报告2期。年终写出传染病疫情分析及重点传染病的单项总结,对指导我县传染病管理及疫情报告工作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

(三)狠抓重点疾病防治。

1.霍乱、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

2.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治

3.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

4.手足口病的防治

5.狂犬病的防治

6.疟疾的防治

(四)及时处置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14年全年共接到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138条,在接到预警后立即对数据进行监测、分析、核实,排除疑似事件137起,核实1起凤仪乡小学水痘暴发疫情。我中心在接到报告后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使疫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五)开展医院传染病报告与管理检查。

根据上级工作按排,为了解我县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及网络直报实际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我县传染病报告管理水平及网络直报质量,于2014年9-10月按照《省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与管理工作考核方案》对全县所有医疗机构2014年1月-8月的传染病报告与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向被检查单位出具了书面督导意见书,现场向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或分管领导反馈意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检查结束后向卫生局写出了专题总结。

(六)督导。

全年对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行传染病报告与管理工作专项督导160余次,督导覆盖率达100%,有力促进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不断规范传染病报告与管理工作。

三、加大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力度

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增强全县群众健康防病意识,争取社会各界主动参与是做好传染病防治的重要手段。2014年,我县一是利用各种卫生日、科普宣传日,在县城和部分中心镇开展以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点传染病和锅端螺旋体病、乙脑等我县高发传染病为主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活动,出动车辆50余台次,专业技术人员200人次,展出展板60板次,发放宣传单、折页等近30万份,宣传文化袋近万个,接受咨询万余人次;二是开展结核病、艾滋病、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治进校园、社区活动。到中小学校和幼儿园20余校次,社区10余次,出动人员近100人,发放宣传画200余张、宣传单及折页5000余份,展出展板100余板次;三是充分发挥宣传栏的作用。全县设置宣传栏79个,制作重点传染病、我县高发传染病及其他季节性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近200板次;四是在交通要道或人流量较大地段租用户外LED广告牌1个,路牌广告栏15个,广泛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五是争取县有线电视台用流动字幕免费播放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和季节性传染病防治知识。

四、存在的问题

1.部分单位对传染病报告与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未定期召开疫情会议,部分乡镇卫生院仍是“以会代训”的方式对院内新进人员和全院医护人员及辖区内乡村医生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所有的医疗机构均未就最新传染病(如埃博拉出血热和禽流感)的诊断标准进行培训;且资料欠齐全;奖惩制度落实不力。

2.部分医疗机构还没有将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和新农合报账登记分开,未使用新的卫生局统一制定的门诊日志登记和出入院登记簿;同时存在门诊日志及出入院登记漏登、填写不规范、不完整等问题。

3.部分医疗机构院感工作落实不力,腹泻门诊和发热门诊形同虚设,没有进行常规运转。

4部分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卡片填写质量差,明显错、漏项的情况较为突出,完整率、准确率和一致率不高;同时少数网报人员还不明白每月启动传染病网络直报所报告的“其他疾病”也需要填写纸质的传染病报告卡。

5.少数医务人员对传染病防治知识了解不够,疫情报告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责任心不强,诊断的传染病未按要求上报,造成传染病的迟报、漏报。

社区医疗分析报告范文4

[关键词] 医疗卫生服务;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7(a)-0151-03

Analysis The Impact of Health Service Factors of Residents in Dongguan County

YANG Huan-ye1 HUANG Xiao-feng1 YE Gao-shan2 LIU Xi-ying1 ZHONG Chu-hua1

1.Chashan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Dongguan 523382,China;munity Health Serice Centre of Chashan County in Dongg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Dongguan 523382,China

[Abstract]0bjecfive To analysis the impact of health service factors of residents in Dongguan county,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station,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and provide policy support for health departments.Methods A total of 2760 residents were drawn from a county town and six communities by a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method and the selected subjects were surveyed using interviewer 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Results 84.35% of residents attended to treatment 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station, town hospitals.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station was 39.38%. The impact of health service factors were medical environment(t = 18.530,P = 0.034 < 0.05), technique level(t = 29.511,P = 0.022 < 0.05), service attitude(t = 26.602,P = 0.024

[Key words]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Influence factor;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卫生服务日趋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形势下,单纯依靠生物医学成就和先进的疾病防治方法,已不能保证取得满意的工作效果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还必须有适宜的卫生服务计划,实施、评价管理技术,才能促使生物医学技术和疾病防治方法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卫生事业的效益和效果[1]。本研究通过对影响居民就医的医疗卫生服务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广泛了解东莞市居民对本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服务的可及性、医疗费用、服务满意度等情况,为提高医疗机构利用率、改善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东莞市社区居民(含流动人口)。

1.2 调查方法

参照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设计方法[2],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先将东莞市按经济状况分为好、中、差三类,每类随机抽取两个镇区,每个镇随机抽取460例,共调查2760例。

1.3 调查时问

2012年7月14~23日。

1.4 调查内容

包括一般情况、就医情况、服务的可及性、医疗费用、服务满意度等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Excel电子表格对资料数据进行录入统计,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的统计

接受调查的2760例社区居民中,男女构成比分别为45.39%和54.61%,性别比为1.00∶1.20;65.35%的被调查者年龄为20~39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占45.92%。职业以工人居多,占25.71%,离退休人员占2.86%,干部为1.98%,事业单位职工占14.07%,专业技术人员占12.97%,学生4.62%,个体经营者4.62%,商业服务业人员1.98%,其他职业者占12.75%。

2.2 就医情况的统计

调查结果提示,居民患病后的首选就诊医疗机构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占39.38%),其次分别是镇(街)公立医院(占33.26%)、村卫生站(占11.89%)、私人诊所(占9.03%)、市级医院(占2.42%)、民营医院(占1.10%)、中医医院(占0.88%)、市外医院(占0.44%),其他(占1.60%);首选医疗机构就医的原因包括,距离近方便(占21.88%)、社保定点单位(占14.80%)、技术水平高(占13.33%)、收费合理(占12.13%)、服务态度好(占10.75%)、设备条件好(占8.46%)、有信赖医生(占5.42%)、药品丰富(占4.04%)、其他(占1.47%);居民去最近医疗单位所需时间(步行),绝大多数在30 min以内,占81.63%,其中,小于15 min的比例为45.13%,15~30 min的比例为36.50%,31~60 min的比例为13.50%;超过60 min的比例为4.87%。居民的医疗费支付方式主要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其他社会保险、自费和其他,分别占44.82%、20.93%、20.72%、13.53%。

2.3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利用率情况

在本次调查的2760例居民中有1087例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利用率为39.38%;满意率调查结果为79.82%,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等候时间过长、药品种类少、就医环境差、看病手续繁琐、医疗费用高、技术水平低和其他,分别占17.98%、13.22%、11.31%、11.04%、7.49%、6.95、13.75%。对单因素X检验有意义的变量,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就医环境、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医疗支付方式和距离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远近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利用率有相关性(表1)。

3 讨论

3.1 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较低的原因

主要原因有两大类:①自身因素如文化程度、收入、享有的健康保障制度等;②卫生资源有限、配置不合理、服务质量差等[3]。针对以上情况,建议当地政府加大卫生资源投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卫生人员素质和医疗质量,为群众提供优惠便利的卫生服务。

3.2 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的分析

3.2.1 卫生服务 陈英耀等[4]认为,如果人口学特征是影响卫生服务的主要因素,是平等的可及性,而如果社会因素等是主要因素,就是不公平的可及性。本研究结果提示医院卫生服务是首要的影响因素,说明当地卫生服务存在不公平的可及性。因此,如何开创适合目前农村的卫生服务新思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周寿祺[5]提出农村具备社区卫生服务的条件,农村同样需要社区卫生服务。

3.2.2 技术水平和就医环境 医疗技术水平和就医环境是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次调查结果提示,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偏低,基层卫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群众就医更重视医疗条件和医疗质量。造成基层医疗机构利用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医疗及护理技术力量不强,基础设施欠缺,医疗服务质量偏低,从而使农民对其缺乏信心,宁愿舍近求远,到上级医疗机构就医。因此,有必要从提高卫生服务利用率和发挥医疗机构作用两方面入手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有针对性地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健全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利用率。通过对医疗机构的外环境、内环境、诊疗环境三个方面的建设,改善就医环境、条件,优化流程,通过信息化使老百姓感觉更加方便,缩短就诊时间,还有加强与大医院的资源共享,加强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等一系列的措施,更好地改善、提升服务管理水平,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3.2.3 服务态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经以“治病”为住院唯一要求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患者对服务态度、技术水平、管理工作的要求相对也越来越高[6]。这就意味着医疗机构不仅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还要改善服务态度,满足患者合理需求,注意倾听患者的反馈意见;管理部门还要分析不满意因素相对集中的部门,查找原因,寻找对策。服务态度作为一个影响群众就医的重要卫生服务因素,更多时候体现在细节上,比如就诊时的接待、出院时的指导、在院时的细心关心,能否主动热情服务、能否耐心倾听等等各个环节。一声问候,一个笑容,任何一个环节或是细节没有做好或是忽视,就会引起患者的不满意。因此,要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技术水平,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造福老百姓。

3.2.4 医疗支付方式和距离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远近 调查显示,首选医疗机构就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距离近方便和社保定点单位,分别占21.88%、14.80%。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就医方便和医疗支付方式是影响居民就医的因素。居民到基层卫生组织的距离与时间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卫生服务可及性指标,调查可知,从目前调查结果来看,81.63%城乡居民到基层卫生组织看病较为方便,卫生服务可及性现状良好,这与东莞市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策有关。同时,还应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卫生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7],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基层医疗机构一方面作为准公共产品要保持其公益性,另一方面要获得正常发展又必须向群众收取部分费用。因此,政府必须将基层医疗机构的完善与我国的基层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相结合。通过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相结合,基层群众可以将自身所要担负的医疗费用从医疗保险基金中获得补偿,这样既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使群众摆脱高额的医疗费用,又可以让基层医疗机构通过政府基金补偿获得必要的收入。基层医疗机构与医疗救助制度相结合,可以让一些原本连在基层医疗机构都看不起病的社会低收入者(五保户、低保户等)通过医疗救助制度获得救助资金,然后通过这部分资金在基层医疗机构获取廉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了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相结合,政府必须制定恰当的政策将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与两大制度衔接起来。一方面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特别是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制度建设,做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国,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使每个人在基层医疗机构看病时都能获得补偿。另一方面政府要坚持和完善不同级别医院报销比例不同的政策,在基层医疗机构看病可以获得更高的补偿比例,以鼓励群众“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

[参考文献]

[1] 张顺银,张桂荣,李孝宏.科学规划医疗机构设置 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J].江苏卫生保健,2003,5(2):15-16.

[2]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J].中国医院,2005,9(1):3-11.

[3] 龚幼龙.卫生服务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1-32, 182-183.

[4] 陈英耀,王立基,王华,等.卫生服务可及性评价[J].中国卫生资源,2000,3(6):279-282.

[5] 周寿祺.农村同样需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2,22(4):3-5.

[6] 李广茹,冯玉华.出院患者电话回访对医院行风建设的影响[J].中国病案,2010,11(8):48.

社区医疗分析报告范文5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治疗模式;社区;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81-01

高血压是当前中国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病之一,而老年高血压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脑卒中、冠心病、肾衰竭的主要原因.老年人各器官都呈退行性变化,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动脉硬化明显,心脏射血时主动脉不能完全膨胀,动脉内骤增的血容量得不到缓冲,导致收缩期血压增高,而舒张压相对较低,脉差增大。当下,中国的医疗改革正在逐步推进,随着社区医疗的不断发展,家庭病床及居家养老模式的逐步建立,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如何对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独特治疗干预,使患者病情趋于稳定是社区医疗的目标所在,也是共同努力的方向。下面就我院对此的治疗模式与措施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以来下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12人,其中男性196人,女性116人,年龄62至78岁,平均70岁。合并冠心病103例,高血脂症72例,糖尿病64例,所有病例根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高血压的最新诊断标准确立。

1.2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理特点:收缩压与舒张压相差较大,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血压波动大、并发症与合并症多。

1.3 社区诊治模式

1.3.1 一般措施:避免精神刺激,降低心脏的负荷,对血压波动大的病人,尤其在降压治疗期间,每日上门测量血压三次,以观察血压的日夜变化。

1.3.2 差异化治疗:因血压值不同及个体差异,家庭医生在熟悉患者病情与血压用药情况下进行差异化指导用药,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对于血压控制不理想患者适时调整。老年高血压患者应首选长效钙拮抗剂降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老年性痴呆的危险性。对于具有左心室肥厚及血脂异常患者减轻心脏负荷,首选ACEI或AgII受体拮抗剂。合并糖尿病的病人采用ACEI、ARB、小剂量双氢克尿噻,血压目标值尽量维持在130/80mmHg或以下,因这段区间可有效阻止肾病进展及其它并发症。

1.3.3 辅助措施:社区管理高血压病人从病人的社会环境、躯体状态和心理因素同时着手,通过心理疏导、放松疗法、倾听音乐、兴趣培养、催眠暗示等心理治疗。同时嘱患者加强自我修养,保持乐观情绪。

1.3.4 饮食干预:采用低钠、低脂、低胆固醇、低糖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适当补充蛋白质,逐步控制体重在标准范围内,每周体重减轻1kg为宜。

1.3.5 家属配合:因老年人易出现性和餐后低血压,嘱患者家属对于病人出现眩晕和颤抖不稳高度警惕。起床活动,排便,洗漱应有协助。

1.3.6 健康教育:社区管理高血压具有随时健教的优势,可不断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

1.3.7 适量中药治疗:社区治疗有着简便、高效、低廉的特点,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可适量用一些中药辅助治疗,可根据病情选用丹参片、杞菊降压片、罗布麻、珍珠降压片治疗,或用一些降压的中药如枸杞、决明子、茶饮。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社区居民中所占比例较大,而且病情具有独自特点,老年人各器官都呈退行性变化,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动脉硬化明显,而且血压随情绪、天气等原因影响波动大,这与老年人的压力感受器官调节血压的敏感性减退有关,再者,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减退,常有冠心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等,易引起心、脑、肾合并症。因此社区内积极的强化治疗干预更显得重要。

随着我国社区医疗改革的推进,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社区诊治要求也越来越高。本组结果表明,对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强化治疗干预后效果明显,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社区干预有着自已的特点,家庭医生走进社区后,对患者是一对一的服务,病情易于掌握,用药也更方便,我们通过合理调整生活规律,督促按时服药等措施,有效地遏制病情再发,老年性高血压治疗主要在于预防心力衰竭与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提高心脏排血量,保护肾功能,同时避免性低血压及药物性低血压等危险,重视生存质量,强调非药物治疗,通过每日血压监测与差异化的用药而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常联用CCB+ARB/ACEI,这有利于改善内皮功能,抑制血管收缩,发挥较强的抗动脉硬化作用[1],有资料报道老年人抗高血压药物的疗效顺序为: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应注意老年患者不宜采用大剂量利尿剂、神经节阻滞剂、a1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以免发生性低血压,造成脑供血不足。此外,根据社区治疗的特点,我们还依据患者个体差异、临床分型的不同采取辩证施治给予中药茶饮,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供血。

高血压是一种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防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改变,大多数患者更需要的是健康知识,干预同时开展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总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综合社区干预不仅使病情得到控制和延缓,也能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社区医疗分析报告范文6

【关键词】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分类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196-01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居民身体素质显著增强,但是进入到21世纪,整个居住环境的恶化及生存压力的增加,导致国民身体状况不断的下降。针对这一现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重视。由此而发展的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也引起国家及人民群众的重视。为了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此次对相关城市进行卫生服务项目调查,通过分类界定研究,完善卫生服务项目,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对抽取的城市进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调查,了解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状况,收集相关资料。根据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对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公共卫生相关理论进行分类[1]。

2 公共卫生服务分类

2.1 公共卫生服务定义 公共卫生服务是指由国家政府及卫生部门、机构提供的卫生服务,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种服务体系。健康对于人体是最重要的基本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是针对所有群体提供给的卫生保健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预防和治疗传染病、职业病及其他慢性疾病,对于保障人体健康及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2]。

2.2 公共卫生服务分类 公共卫生服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显著的特征,它一般主要由国家政府保障提供,必须由非市场方式来保障供求均衡,保障公民能平等的获得卫生服务。因此,公共卫生服务的最主要负责人为国家政府,政府需要承担管理责任。在此理论上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几种:①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具有最显著的公共产品的特点,它针对的对象最广泛,获得效益最明显,主要用于防范公共卫生风险。②私人卫生服务。主要为个体提供卫生服务,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3]。③准公共卫生服务。这是一种介于公共卫生服务及私人卫生服务之间的项目,同样具有较广泛的社会效益,需要由政府及个人共同承担的卫生服务[4]。

采取焦点访谈法对所抽取的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做出评估,针对评估结果给予相关建议措施。访谈对象为具有卫生知识的人员,每次访谈人数为10-15人。

3 社区卫生服务分类结果

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分类结果发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种类最多,达到40项,主要包括:传染病的宣传、检测及疫情处理,居民健康信息档案,计划生育指导,高血压、糖尿病检测、儿童生长发育监测,慢性病普查及教育,肺结核健康教育,精神疾病教育,社区居民健康调查,学校健康教育,居民环境指导,食品卫生及饮用水监测等项目。其项目种类最广泛,对于保障居民身体健康发挥着最大的作用。

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25项,主要包括:急性传染病的防治、免疫接种、性病防治、艾滋病防治、产前检查、新生儿家访、计划生育监督、学校常见病防治、职业病防治等。该项目目前为止主要由政府承担,但是需要其他组织进行协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应该大力发展该项目,并且最后由政府完全承担费用。

私人卫生服务项目有28项,主要包括: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上门急救、慢性病家访、社区护理、中医保健、常规体检等。此类项目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费用由个人承担。

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是国家以及其他相关组织所建立的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服务项目[5]。健全完善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能显著改善群众身体健康,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并且能提供相对公平的卫生服务,实现医疗卫生优良资源的均等化配置。因此,积极的发展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存在很大的缺陷,许多服务项目得不到有效的补偿,严重影响我国卫生机构的运转及和谐发展。研究发现,建立健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可以均衡卫生资源需求,显著改善国民体质。因此,应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补偿机制,建立社区卫生服务项目补偿机制要遵循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及公平的原则[6]。国家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应该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对于不同地区出现的卫生资源匮乏及不均衡等现象要下大力度解决,逐步的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补偿比例。同时,要保证公平性原则,对于收入较低等弱势群体要有基本卫生保障,将更多的优质卫生资源投入到贫困人口中去。总之,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是提高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业绩的关键,是保证实现我国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 徐林山,程晓明,周召梅,朱坤.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类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2):86-87.

[2] 刘宇婧,赵亚利,杨,王琼瑛,冯志兰,梁万年.北京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考核现况的定性访谈研究[J].全科医疗,2010,3(13):709-710.

[3] 邹宗峰,邹宇华,张瑛,巫小佳.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优先项目的筛选方法和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1):58-59.

[4] 陈昌锋,胡传峰,吴宪,白智勇,张洪永.城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结果分析报告[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1(235):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