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责任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管理责任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管理责任制度

企业管理责任制度范文1

Abstract: The coal industry must fulfill a greater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king coal industry of 30 listed compan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egulatory pressure,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tuation that regulatory pressure is executing for short tim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to CSR, meanwhile have no positive effect to CSR through influencing management age and education; however, regulatory pressure can promote CSR by influencing the executive compensation. In addition, in the absence of regulatory pressure, management age and education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n CSR,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impact between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CSR.

关键词: 煤矿业;社会责任;制度压力;管理层特征

Key words: coal industry;social responsibility;regulatory pressure;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0-0012-05

0 引言

当前,京津冀严峻的雾霾状况,矛头直指煤矿、钢铁等传统行业,中央政府和河北省相继出台各种法规应对环境污染。2013年2月份的《煤炭产业政策》的修订,自之日起实施。该政策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号)等法律和规范性文件制定的,煤炭工业有关管理部门依据该政策制订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这种特殊的政策背景,为当前研究煤矿业上市公司管理层行为能否受该特殊制度的影响从而促进社会责任的履行效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制度压力中的规制压力就更多体现在政府颁布的行政指令、约束要求或者法律法规的强制力。因此这种特殊制度定为规制压力较为合适。在外在的制度压力即规制压力下,企业管理层行为能否受到约束和惩戒,能否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成为本文最终的研究目的。

论文的研究对我国煤矿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学术创新具有一定意义,也对我国煤矿企业能否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具有现实意义。首先,管理层由于个人特征的不同,在偏好、风险认知和决策行为方面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可能会对企业社会责任在内的决策产生影响,因此对管理层特征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在我们的社会中,社会责任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公司社会责任感不再是可选的信息,而是必选的,它将影响公司价值和财务绩效,进而影响资源配置。

1 理论分析和假设提出

1.1 制度压力与社会责任的履行

制度压力包括规制压力、规范压力和认知压力。本文所阐释的制度压力是指规制压力,这其一是由于规范压力和认知压力在定义上不好界定,其二是因为2013年2月份的《煤炭产业政策》是规制压力的体现,因此论文只选取规制压力进行研究假设。Campbell(2009)在总结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因素中,将规制压力放到了制度性因素的首位。他还提出,在政府的监管下是更强大的,非营利组织等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是在更为明显的制度环境条件下,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会较好。Aguilera et.AL发现,以法律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对企业行为约束的标准在现实中可能难以很快实现,但是,他们会通过影响惯例、规则、习惯等规范性力量推动社会责任的开展。制度环境因索是促发或改变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索。由此可推出,规制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据此,提出假设1:

H1:同等条件下,规制压力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2 管理层年龄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1984年Hambrick和Mason提出“高阶管理理论(Upper Echelons)”,该理论认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教育程度、年龄、职业背景等人口特征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选择,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年龄作为管理者的一个重要背景特征,会直接影响企业投资经营的决策。Hambrick和Mason(1984)认为管理者的阅历和承担风险的倾向可以通过年龄来反映;管理团队的年龄会影响他们的战略决策和行动倾向,进而影响到企业绩效。年龄差异反映出不同的成长环境、教育方式以及生活经验和方式,会导致其在工作中表现出不同的认知和价值取向(唐婧,2011)。王艳美(2014)提出管理层中年龄较大的管理者比较保守,针对国家出台的各种政策也会很认真地执行;而年龄较小的管理者干劲十足,但针对国家的各项政策更倾向于有自己的想法,没有年龄较大的管理者考虑全面,对信息披露方面考虑不周全。一些学者认为年轻的管理者急于追求在任期间给企业带来的财务绩效,顾虑投入的CSR支出和承担风险只不过是为下任做了嫁衣,因此对CSR的履行意识较弱。随着年龄的增大,公司高管将逐渐有更多的气力和行动力来推动公司开展重大变革,表现出对社会责任一定程度的关注(郑冠群等,2015)。据此,提出假设2:

H2:同等条件下,管理层年龄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年龄的增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会提高。

1.3 管理者薪酬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高层管理者的薪酬主要包括工资福利、年度奖励和股票期权。王艳美(2014)提出管理层薪酬越高说明管理层所担任的职位越关键,体现了管理层人员的重要程度。也直接显示出管理层对所的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所负有的责任的直接和间接程度。陈泓霖(2014)提出在企业发展过程当中,企业的财务状况一定会和企业社会责任相联系到一起,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财务状况越来越好的话,那么企业得到相对比较高的财务状况的情况下,他们会更加将目光放在社会,承担相关的社会责任。管理者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仅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的利益回报,也能给企业带来好的声誉。企业提供的高回报会给管理者更大的激励,促使管理层更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最终提高公司的长远价值。郑冠群、宋林、郝渊晓(2015)研究发现薪酬提供的激励会直接影响到高管CSR决策和表现,董事会可能利用薪酬结构来诱使公司高管按照股东期望行事,通过合理的薪酬结构设置使得高管的私立与股东保持一致,以激励高管选择最大优化公司利润的行为。因此,如果董事会的目的是通过行使CSR而实现长期利益的最大化,那么所设置的薪酬结构应该使高管层的私利与CSR表现保持一致。据此,提出假设3:

H3:同等条件下,管理层薪酬越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会越强。

1.4 管理层学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通过对美国银行业和制造业高层管理团队的调查研究,Wiersema(1992)发现团队的平均教育水平和社会认知复杂度是正相关的,高层管理团队的学历越高越容易在执行变革中获得成功。一些顶级欧洲商学院都把CSR做为商科教育中高级经理教育课程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以客观的方式来看,管理者所接受的教育时间越久,教育水品越高的情况下,可能会具备更高的道德品质,另外,由于其所学的知识更多,可能会做出更理智和正确的决策,从而会在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履行以及披露方面做出更加正确的决策。据此,提出假设4:

H4:同等条件下,管理层学历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1.5 制度压力通过影响管理层特征进而影响社会责任的履行

目前围绕CSR与管理层特征、制度压力之间的理论解释和实证研究有很多,但多数学者都还没有进一步探索制度压力和管理层特征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的交互协同作用。由于近年来,包括政府、媒体以及企业自身在内的众多利益相关者逐渐认识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根据战略管理“环境-战略-绩效”经典分析框架,沈奇泰松(2010)认为企业在受到不同维度的制度压力时会形成不同社会战略反应,而管理层是企业战略的主要决策者。这可能意味着制度压力与管理层特征之间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过程中存在某种相关联系。梁强等(2013)发现高管支持对制度压力与企业ERP应用具有完全中介作用等,高管支持和社会责任态度作为伦理领导的重要内容在转化和应对外部环境压力时非常重要。可能正因为制度压力下,促进不同管理层特征的领导增进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披露,从而起到了1+1>2的协同效应。已有研究证实随着管理者年龄的增大,其将逐渐有更多的动力来推动公司开展重大变革,表现出对社会责任一定程度的关注(孔祥,2006)。再次,高层管理的报酬水平越高,经济条件越好,就可能更多地去关注非经济的目标,去追求良心良知、社会义务等。另外,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会影响公司的战略选择,高学历的管理者会更懂得适应国家政策走向从而制定相应的企业战略,才能发挥最大竞争力。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

H5:同等条件下,管理层年龄在制度压力的影响下,年龄越大,越能正向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H6:同等条件下,管理层薪酬在制度压力影响下,薪酬越高,越能正向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H7:同等条件下,管理层学历在制度压力影响下,学历越高,越能正向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与数据

煤矿行业上市公司总共106家,剔除公司社会责任披露不充分的上市公司以及2012至2013年度财务数据披露不全或数据波动较大的上市公司,最终共得到30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数据的处理运用统计软件SPSS21和EXCEL来完成。这些数据主要从权威机构润灵环球国际、上海证券交易所、各个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年报以及企业官网中获得。

2.2 变量定义

2.2.1 因变量

本文因变量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评分,采用润灵环球国际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评分,其中包括整体性、内容性、技术性和行业性四个零级指标,整体性主要突出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方面的评价,内容性主要突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评价,技术性主要突出信息披露方面的评价,而行业性主要突出针对行业特性的评价。

2.2.2 自变量和控制变量

本文共选取四个自变量,分别是管理层年龄、管理层薪酬、管理层学历以及是否受到规制压力。控制变量有三个,分别是资产负债率、营业收入和净资产收益率。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

2.2.3 建立模型

根据前文的分析和提出的假设,结合变量设计情况,本文构建的模型如下:

CSR=a1RP+a2Age+a3Pay+a4Edu+a5RP*Age+a6RP*Pay+ a7RP*Edu+Control+e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性分析

本文就变量做了描述性分析,如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样本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一般,前后两年差别不大。从2012年和2013年的极大值、极小值和标准差来看,社会责任评价得分最高的达到了79.54,而社会责任评价得分最低的只有22.87分,而且标准差达到了15.25,说明样本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分布比较分散,不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相差较大。管理层年龄前后2年平均值差距较大,这可能对之后的数据检验有一定影响;管理层薪酬分布在30.11万元到847.73万元,企业管理层收入悬殊,差距极大。这可能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可能是样本中一些企业是国有垄断企业,利润高效益好,高管的收入水平也高。管理层学历主要集中在硕士阶段,管理层的受教育程度较高。为进一步分析提供了合理的数据区间。

3.2 相关性分析

本文就变量做了全样本的相关性分析,如表3所示。

综合2012年和2013年的相关性分析来看,是否收到规制压力与CSR相关性不显著,这可能暗示假设1不能得到支持。对此做出的解释为:本文的规制压力选取的是2013年2月份才的《煤炭产业政策》,该政策出台以后需煤炭企业一段时间的消化吸收,所以此项制度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影响不明显。同时,管理层年龄与CSR在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管理层薪酬与CSR在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管理层学历与CSR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他们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328,0.294和0.333。初步证实了假设2、假设3和假设4。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作为控制变量的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呈显著负相关,营业收入、净资产收益率与企业社会责任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3.3 回归性分析

本文又进一步回归性分析,回归系数表如表4所示。

表4列示了各解释变量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回归系数。第(1)列表明,企业是否受到规制压力系数并不显著,假设1没能得到支持。可能的原因是本文制度压力的选择是为了能在2012年和2013年之间有效的划分开,但与此同时也失去了一定的制度代表性,在实施时间较短、样本数据较少的情况下,这样的结果也是意料之中的。第(2)列表示管理层年龄与企业社会责任在5%的水平上正相关,假设2得以验证。第(3)列管理层薪酬的系数不显著,管理层薪酬的变化并不能显著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假设3没有得到验证。未能通过检验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样本数据中管理层薪酬跨度太大,样本中一些企业是国有垄断企业,利润高效益好,高管的收入水平高,而另一些企业不归国有,在政策优惠以及其他方面可能比不了垄断效益高的国有企业,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样本数据失真。第(4)列显示管理层学历与企业社会责任在5%的水平上正相关,即管理层学历越高,会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提高。假设4得以验证。第(5)列交互项的系数不显著且为负数,显示规制压力通过影响管理层年龄反向调节企业社会责任,假设5没有得到验证。可能的原因是《煤炭产业政策》是2013年2月份并实施的,企业执行时间较短,加之样本量较少,本身还没起到明显的效果,是否能作用于管理层年龄上,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还需时间检验。第(6)列交互项的系数显著,说明在规制压力影响下,管理层薪酬越高,越能正向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假设6得到明显的支持。可能的原因是煤炭行业发展一般顺应国家相关政策,而薪酬的激励往往是提升企业履行国家政策的最直接方式。第(7)列交互项系数不显著,并且管理层学历的系数变大,但显著性水平降低。这说明在规制压力影响下,管理层学历对企业社会责任并没有正向调节作用。假设7未能通过检验,原因很可能是企业执行国家政策时间短,还未实现明显的效果,并且样本中管理层学历的数据集中在硕士阶段,这可能对检验结果造成一定影响。

除此之外,我们在回归结果中还可发现,净资产收益率系数极为显著,这表明净资产收益率与社会责任在α=1%的水平上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越强。从第(1)、(3)、(5)列中营业收入的回归系数来看,与企业社会责任在α=5%的水平上正相关,这说明营业收入越高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效果越好。然而资产负债率的回归系数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与企业社会责任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未呈现相关性的原因可能是样本数据中的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低悬殊,不同企业对财务杠杆的运用不甚相同,再加之样本较少的原因,资产负债率就可能呈现不相关的结果。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发现:第一,当前规制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没有显著提高;第二,管理层年龄本身能够正向促进企业社会责任,但是规制压力不能通过管理层年龄正向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第三,规制压力可以通过管理层薪酬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第四,管理层学历越高,越能调节增强企业社会责任,但是在规制压力影响下,管理层学历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性不显著。

基于以上实证结论,作者认为:首先,政府应当完善我国社会责任的相关立法,健全我国社会责任监督体系,进一步明确社会责任的履行标准。尤其对于重污染企业更要严加管制,制定相关法规、政策,设立环境指标,强制性规定企业承担一定的环境责任,并加强监督和检查,打击腐败。各地方政府需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进行考核,表彰那些尽力和严肃担负社会责任的企业,另外可以制定一些奖励机制,如评出年度最有社会责任感企业,同时这样的企业会享受到一些优惠政策,如减税,这样来鼓励更多公司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批评或者惩罚那些逃避社会责任的企业,如罚款等。此外,还应加强社会、公众和媒体等非政府组织的有效监督和制约,预防和阻止企业的违法行为。其次,企业要认真履行国家的政策法规,制定同步的企业战略,将社会责任理念转化为行动。企业要定期聘请业界社会责任研究的专业人士开展相关讲座,贯彻并加强管理者和员工的社会责任感。最后,企业若是执行国家下发政策或者执行新的变革时,薪酬激励是非常可行的措施,比如除基本工资外还要设立奖金制度、股权激励方式等,使管理者的报酬与履行社会责任为企业带来的绩效相绑定,促使管理层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还能得到相应的报酬。

此外,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管理层特征描述上,没有考虑管理层社会关系以及性别变量等因素,获取的管理层特征数据可能有不充分的地方;有关管理层的信息披露并不完整,而且目前也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有些属于本研究管理层范畴内的人员缺乏相关的信息披露。本文的样本数据的搜集仅限于2012年和2013年中披露了的煤矿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样本数据较少,不能很好地代表所有煤矿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履行的情况。另外,本文的规制压力选取的是2013年2月份的《煤炭产业政策》,政策实施时间较短,效果不明显,因而对假设的检验没有很大的贡献。以上都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Hambrick D.C. and Mason P. A. “Upper Echelons: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Managers”. Academy Management Review,1984:193-206.

[2]Baron,David P.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J].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2007(3):683-717.

[3]温素彬,方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8(5):32-35.

[4]郑冠群,宋林,郝渊晓.高管层特征、策略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J].经济经纬,2015(2):1006-1096.

企业管理责任制度范文2

关键词 伦理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组织绩效;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 C9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9-0143-06

本文作者在调查中曾经发现,有一些企业老板为加入“狮子会”等慈善组织,动辄捐款几十乃至上百万元,但却不愿为员工购买基本的“五险一金”,履行社会责任常常成为老板们的即兴之举。另有一些企业,在组织文化策划中,明确地写上了企业要对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对环境负责等等,但是却没有相应的伦理制度和伦理规范。这些现象表明,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于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等议题,并非一无所知,而是缺乏长久的规划和制度化的安排,履行社会责任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仅仅是偶然事件、即兴之举,或者其社会责任理念与行为是分离的。那么,企业伦理制度化与否,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是否会产生差异?制度化的企业伦理又能否为组织提供持久的动力呢?我们发现,当前学者们对企业伦理的研究,更多侧重于理念、规范和宏观对策领域,而较少涉及伦理的制度层面和相应的影响路径。基于上述现实问题和理论局限,本研究拟展开相应研究,以厘清伦理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路径。

1 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1.1 伦理制度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有学者指出,卓越伦理以其有价值、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成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1]。企业伦理是其它企业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带来整个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提升,使企业实现道德和经济的双赢,因此企业的伦理道德逐渐成为企业生产实践管理运作和投资的资本[2]。王小锡认为伦理道德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能够将之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并且进一步创造出财富的能力[3]。佩因强调建立在合乎情理的伦理准则基础之上的企业价值体系能为企业带来多项收益,企业伦理是高绩效的基石[4]。

Verschoor研究发现,在年报中公布伦理规范的企业其财务绩效明显高于未报告其伦理规范的企业[5]。Gregory等人研究发现企业对伦理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与组织的绩效成果是显著相关的[6]。Weaver等人指出企业的伦理道德实践能够很好反映企业的社会绩效[7],组织的伦理行为也会影响员工的公平感知[8]。Hunt通过研究伦理制度与企业伦理价值的关系,发现伦理制度会影响到员工的组织承诺和员工工作满意度,伦理制度能够更加全面以及值得信任的话,那么往往企业更可能公平对待员工[9]。对此,Vitell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伦理制度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组织承诺产生显著影响[10]。总结近年来一些代表性学者的观点,发现伦理制度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会产生一定影响,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伦理制度与组织绩效的研究多数侧重规范性研究,较少文献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将重点探讨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1.2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随着学者对两者之间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已从单纯的理论争论逐步转向了更具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领域。李纪明统计国外1972年至2009年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绩效的实证研究文献,结果表明接近一半的研究是支持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绩效正相关的理论,而只有8篇研究表明负相关关系,20篇研究结果没有得出明确结论[11]。张剑总结国外9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关系的主要国外文献,结果为正相关的文献为18篇,负相关的为3篇,不相关或者无固定关系的为7篇[12]。本文统计了09年到10年的20篇实证研究,其中16篇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绩效呈正相关,4篇研究没有得出结论或者认为不相关。本研究认为样本的规模和内在构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结论造成影响。

1.3 伦理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关系

Frederick等人指出,企业的社会分析和伦理选择对于企业整体发展具有重大贡献,在伦理决策的过程中采用一定的伦理分析工具能够帮助企业做出更有效的决策,同时也为履行对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13]。Lussier认为社会责任是为所有关系人创造一个双赢情况的自觉及努力,而遵循企业伦理的企业行为也常是善尽社会责任的表现,所以二者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14]。王凤生和蔡丰隆研究发现企业的关怀与企业伦理行为存在相关性,企业伦理行为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响应社会需求也存在高度相关[15]。佘溪水通过对台湾企业调查研究证实,企业通过建立明确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它们愿意更积极履行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责任[16]。制度因素是促使或改变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17] 。通过不同学者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受到企业伦理管理的影响。伦理制度是企业伦理管理的体现,企业的伦理制度必然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

1.4 伦理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Sean 研究认为公司提供伦理道德规范的培训能够引导员工的伦理行为,进而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同时发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伦理道德规则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起中介作用[18]。有学者指出,企业的伦理道德实践能够很好的反映企业社会绩效[6-7],影响员工的满意度和公平感知[8]。企业对伦理制度的关注程度,与组织绩效成果有显著相关性。也有学者从体现伦理制度的道德标准[16]、行为准则、企业伦理行为[15]等内容出发,研究它们与社会责任行为的关系,发现企业伦理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存在高度相关。从企业伦理的视角看,企业伦理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同时又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作用,可见企业伦理在社会责任行为和组织绩效中起着重要作用。

基于上述理论研究,结合制度――行为――绩效这种逻辑影响关系,我们将企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组织绩效这三个变量结合起来,提出如下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在本研究中,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企业对员工、消费者、股东、环境的责任;组织绩效包括财务绩效及非财务绩效两个维度。

根据上述文献和模型,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2:伦理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3: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组织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4: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在伦理制度与组织绩效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数据收集

此次正式问卷主要是通过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两种形式收集,问卷发放地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及其他地区。共回收167份有效问卷。样本组织特征分布情况分别是:民营企业占样本总量的56.3 %,国有企业25.1%,外资独资企业占8.4%,其他类型占10.2%,与我国目前以民营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现状相符。

2.2 问卷设计及变量测量

伦理制度:主要是反映企业管理者将商业伦理以及社会责任纳入管理决策并制度化的程度,本文主要采用Vitell等人开发的伦理制度量表[10]。利用Brenner的伦理制度研究框架[19],Jose和Thibodeaux开发了组织内可能执行制度化伦理的方式[20],具体包括伦理决策意识、伦理奖励、伦理惩罚以及伦理问题沟通、伦理守则、道德培训、伦理管理委员会等。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本文将探讨企业对员工、消费者、股东和环境的社会责任行为,并借鉴晁罡 “企业社会责任取向的结构及其效应”中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量表[21],并作了简化。

组织绩效:组织绩效包括了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财务绩效是企业的经济目标,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例如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市场扩张速度、盈利能力以及整体的竞争实力。非财务绩效主要是体现在企业的人力绩效方面,也就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企业目前经营现状的整体满意度,对企业提供的薪酬、工作环境的满意度,以及对未来的发展预期如何。测量量表借鉴刘善仕开发的组织绩效量表[22]。

3 数据分析

3.1 变量测量的信度和效度评价

本文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变量测量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首先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在分析之前,对样本的KMO测试和Bartlett测试表明,原始数据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伦理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组织绩效各测量变量的Cranach’s α系数分别为0.888、0.942、0.887,均大于0.7,表明各个测量条款具有非常好的内部一致性。

3.2 路径分析

在模型检验之前,对问卷各个分维度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未超过0.75,表明这些变量之间没有共线性问题。AMOS软件分析结果显示,卡方与自由度之比小于3,表示模型可以接受。另外,RMSEA小于临界值0.08,本模型的拟合指数CFI和TLI都接近0.9,说明该模型拟合结果可以接受。路径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路径分析结果显示,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没有直接的显著正向影响(β=0.28,p>0.05),伦理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呈显著正向影响(β=0.81,p

从表1可以看出,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的总效应等于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总和,间接效应与直接效应之比为0.815×0.570/0.279=166.51%,说明间接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而在此起中介作用的为企业社会行为变量,假设H4得到实证支持。

3.3 全模型检验

为了进一步分析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本研究将伦理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组织绩效的两个维度进行模型构建。第一次运行部分路径未达到显著,故对模型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模型如图3。

由图3可以看出,伦理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财务绩效、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非财务绩效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78、0.47、0.81在P

4 结果讨论及建议

4.1 结果讨论

(1)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的影响。通过全模型检验可以看出,企业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的并没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是伦理制度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这一变量的间接效应却是显著的。这表明企业伦理制度的建设与管理并不能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按照“价值观-行为-结果”这一理论框架,伦理制度属于组织的价值系统,而绩效属于企业行为带来的结果,在二者之间应有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等中介。因此,企业只是有一些想法或制度是不够的,还要落实到相应的行为方式。

(2)伦理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由全模型检验可知,伦理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正向影响是显著的。这说明企业伦理制度建设愈完善,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才能更加彰显,这与佘溪水的研究结果一致。目前,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一般由企业领导者引发,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但是通过伦理制度的建设可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落实,使后者更具有长期性、稳定性。企业在伦理制度管理中,通过道德领导及决策,将伦理理念贯

彻到日常的管理活动中,企业整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认知水平得到很大提升,那么必将促进全体员工积极履行和监督企业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行为,而且能有效规避企业的非伦理道德决策及行为的发生。

(3)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由全模型检验可知,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组织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组织绩效的两个维度均显著正相关,这一研究结果与田虹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即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越好,组织绩效越高,反之亦然。从实际情况分析,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确会对组织绩效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但是,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对企业短期绩效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企业能够通过伦理制度的建设,使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保持其履行的长期性,那么对组织绩效即可形成长期而持续的影响。

(4)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在伦理制度与组织绩效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由全模型检验得知,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在企业伦理制度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企业伦理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是直接,而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是间接的,需要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这一中介。这一结论证明“伦理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组织绩效”一路经的成立,同时也验证了Sean、佘溪水的研究。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企业的伦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企业的发展和伦理道德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企业必须通过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伦理管理才能带来整个组织绩效的提升,即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作用需要依靠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表现才能发挥,企业的伦理制度建设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充分重视企业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行为。

4.2 管理建议

(1)企业应加强伦理制度的建设。根据本文的上述研究,我们发现,在伦理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组织绩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中,伦理制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并进而对组织绩效均产生着显著影响,而并非仅仅是一些可有可无的摆设。一家企业若经过伦理精神的塑造,必然对企业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心目中会有一定的道德底线。如若能够将伦理精神制度化、规范化,使相关伦理精神在企业运营中得到切实地执行,各级员工的行为均可依据相关的伦理条款,做到有章可依,有据可循,那么企业制定战略方案和项目策划,开展流程管理或客户服务时,行为将会更加规范,不会轻易逾越社会伦理的要求。这最终对于企业的绩效和长期发展,将产生长期和持续的正向影响。

孔子曰:“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遵守伦理制度以行道义,履行道义则可带来利益,进而可以安定百姓,这是为政管理的重要法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亦为同样道理,遵守礼义道德和社会责任,最终将有利于企业的绩效和持续发展。因此,伦理建设和经济诉求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企业应树立义利统一、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正所谓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相反,惟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经营管理者所摒弃。

(2)伦理制度只有落实到对多个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方可最终提升组织绩效。根据上述实证数据可知,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并未产生直接显著影响,而是要借助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这一重要中介,才能最终带来组织绩效的提升。因此,企业在构建伦理制度时应具体明确,特别是要落实到对多个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行为,如为员工购买法定保险,满足基本的福利,为消费者开展良好的售后服务,保护环境,不排放污染物等。这说明,仅有精神和制度是不够的,还力行践履。惟如此,员工、消费者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才可能与企业进行良性互动,互利合作,并最终推动组织绩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祖成. 基于卓越伦理的竞争优势[J].南开管理评论,2002,(2):59-63.

[2]张秋惠,孙鑫.组织伦理对工作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 (5):97-100.

[3]王小锡.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伦理学使命[J].道德与文明,1999,(3):22-23.

[4]林恩・夏普・佩因. 领导、伦理与组织信誉案例:战略的观点[M].韩经纶,王永贵,杨永恒,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80-181.

[5]Verschoor C C. A Study of the Link Between a Corporation’s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Its Commitment to Ethics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998,17(13): 1509-1516.

[6]Gregory J K, Drozdenko R G. Relationships among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Core Valu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thic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Outcomes: An Empirical Stud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92(3): 341-359.

[7]Weaver G R, Trevino L K, Philip L C. Integrated and Decoupled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Management Commitments, External Pressures, and Corporate Ethics Practice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42(5):539-552.

[8]Trevino L K. Weaver G R.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Ethics Program ‘Followthrough’: Influences on Employees’ Harmful and Helpful Behavior [J].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2001, 11(4):651-671.

[9]Hunt S N, Vitell S J. A General Theory of Marketing Ethics [J].Journal of Macromarketing, 1986, (8):5-16.

[10]Singhapakdi A, Vitell S J. System of Ethics and Its Consequences: A Survey of Marketing Professionals [J].Journal of the Academy Marketing Science, 2007, 35:284-294.

[11]李纪明.资源观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绩效研究[D]. 浙江:浙江工商大学,2009.

[12]张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66-67.

[13]Frederick B, Gandz J. Good Management: Business Ethics in Action Scarborough [M].Ontario: prenticehall Canada inc., 1991:182-186.

[14]罗伯特・N・卢西尔.管理学基础:概念、应用与技能提高[M].高俊山,戴淑芬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5]王凤生,蔡丰隆.企业伦理气候、伦理行为与企业社会绩效[J].亚太经济管理评论,2003,(2):103-119.

[16]佘溪水,纪婉仪,张聪钦.企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对组织绩效的影响[J].公司治理评论,2010, (2):137-152.

[17]Brickson S.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Orientation: The Genesis of the Role of the Firm and Distinct Forms of Social Valu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 32(3): 864-888.

[18]Valentine S, Fleischman G G. Ethics Programs, Perceive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Job Satisfaction [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8, 77(2): 159-172.

[19]Brenner S N. Ethic’s programs and their dimensions [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2, (11):391-399.

[20]Jose A,Thibodeaux M S.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Ethics: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rs [J].Journal of Marketing,1999, 57:53-70 .

企业管理责任制度范文3

1、邯钢成本管理思想的普遍意义

众所周知,邯钢成功的经验是模拟市场核算,根据市场销价不断自觉地主动地持续地降低原材料和成本。邯钢认真实行“包保核”,包就是要求每个职工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保就是保证给后续部门职工提供便利和条件,核就是根据劳动成果核定每个职工的奖金工资和福利,真正实现按劳分配。邯钢通过实行“包保核”,使得企业福利和职工工资收入挂钩,邯钢广大职工才能够始终保持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能够坚持不懈地提高产品质量,生产适销产品,不断降低成本。

邯钢将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核心的管理思想具有普遍意义,作为建设企业,尤其是建材企业,其竞争的实体要素趋同,如生产的产品趋同,质量趋同,生产技术和工艺趋同,产品功能也趋同;同时这类企业在竞争中受品牌价值、企业形象等软因素的影响也不大。在硬性因素趋同,软性因素不起作用的条件下,企业欲取得竞争的胜利只有在成本上下功夫,通过降低成本来赢得价格竞争的胜利。邯钢成本管理的普遍性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成本在任何企业经营管理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获取利润,而利润=收入-费用,这里费用就是成本+税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是很难有大的变化的,也就是说企业收入很难有大的突破,而税金又是按固定比例上缴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获利多少关键取决于成本的高低。在同一类型的企业中,谁的成本低谁就能获得比他人多的利润,谁就占有了市场竞争的优势。

二是成本管理属于企业内部管理,因此容易通过采取内部经营管理制度创新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弱化,成本管理的预期收益潜力很大,将成本管理放在突出地位,挖掘蕴藏在企业内部的巨大利润源泉,是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走向成熟,企业管理走向科学的一个重要阶段。

2、强化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2.1更新观念,树立作业成本管理思想

作业成本管理思想建立在一种新的企业观的基础之上,即把企业看作是为满足用户的需求而设计的作业集合体,要求企业始终面向市场,同时把企业生产过程分解为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两部分,要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应尽量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对于增加价值的作业,也要提高其运作效率,减少其资源消耗。

邯钢“模拟市场”的做法,就是以市场为起点,从产品在市场上被接受的价格开始,采取“倒推”的方法,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剖析其潜在效益,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最终核定出先进合理的目标成本,同时通过制定的先进合理的目标定额和目标成本实行成本否决,把重点放在提高各项作业的质量和效益上,对不必要的作业和质量不佳的作业实行否决,以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

2.2搞好成本的全过程控制

邯钢成本管理中的目标成本主要是围绕着生产环节,这也就存在了不足之处,即并未涉及生产的事前和事后阶段。因此,建设企业在强化成本管理之时,应唱好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三部曲。

成本的事前科学预测,重点是目标成本的制定,这是实施成本控制的关键。制定目标成本事前要做好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测算,对影响成本升降的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把人力、物力消耗和费用开支划定在一定的标准内,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目标成本,并逐步修正和调整。

事中控制是为了及时检查目标成本的执行情况,测算目标成本能否完成,发现脱离目标的偏差,及时分析原因,对不利因素采取措施加以排除,并施以种种控制手段,以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在实施事中控制时,坚持以材料消耗定额为标准,控制材料耗费;以控制出勤率指标,来保证总产量任务的完成,限制生产工时的浪费。通过纵向的层层把关,横向的检查、监督,把事中成本控制落到实处。

事后分析是下一轮事前科学预测的开始和这一轮成本控制工作的改进、提高。通过事后分析查原因,找不足,正确评价业绩,合情合理地实施奖惩,是对实施成本控制工作的肯定,是成本控制工作的继续。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总是有差异的,通过事后分析,及时检查、修正、补充,以达到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益的目的。

2.3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

实行成本管理责任制,就是按生产组织系统,在企业内部划分若干个成本中心,各成本中心只负责计量和考核发生的成本费用,每一个成本中心有办法计量、控制并调节的可控成本之和即形成该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实行成本管理责任制,把企业的责任成本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责任层次直到执行人,有助于增强职工成本意识,实行全员成本管理,有效地克服了职工成本意识薄弱的问题,使广大职工树立起全员全过程的自我控制意识,以责任控制成本,以利益驱动责任,调动各层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企业应从三个方面着手,有效地发挥成本管理责任制的控制作用:一是在总经理的领导下,建立以“三总师”,即总经理、总经济师、总会计师为主要责任人和以各科室责任归口的横向成本管理责任制;二是建立总经理、各分部经理、班组长全面负责的纵向成本管理责任制;三是加大成本考核力度,实行节奖超罚,使之与每一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由这三个方面,形成纵横交织、立体交叉的成本管理责任制网络,加之以严格的责任成本考核制度,从而促进企业目标成本的实现。

2.4提高领导者素质,强化成本管理意识

现代企业管理就是人的管理,领导者在企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往往造就了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强烈的成本管理意识是一个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成本核算是企业经济核算的核心,是进行经济核算的依据。如果管理者没有成本核算的基本常识,没有强烈的成本管理意识,不能把成本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就很难在生产经营中进行正确的决策,企业也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然而,提高领导者素质,强化其成本管理意识,并不是一促而就的事情。领导者应该有“如果不提高自身素质就可能被淘汰”的内在动力,和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2.5建立现代化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成本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范围的扩大,信息量大幅度增加,传统的手工处理方法已无法及时、准确地完成这些信息的处理、传递及反馈过程,以致于影响了企业决策的科学性。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为现代成本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使得原先手工难以解决的繁杂问题便于解决,同时对成本信息失真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式。目前我国只有少数企业采用了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现代成本管理的发展。解决的办法主要应加大人力、资金的投入,尤其应在软件开发和人员培训方面下功夫,尽快建立企业的现代化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为完善企业的成本管理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虹,颜廷标邯钢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思想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财务与会计,2001,(4)

[2]杨培新邯钢模式成功的启示上海经济研究,1999,(8)

企业管理责任制度范文4

关键词:全面 预算 管理 施工 企业 难点

全面预算,是指企业在其所制定的战略发展目标指导下,对于企业未来的经营管理活动和财务结算,进行全面的、充分的筹划和预测,并通过对于全面预算的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的监督,以使得实际的预算完成情况不断的贴近预算的目标,帮助施工企业的管理阶层针对经营活动,不断的进行经营活动的调整和改善,从而实现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性和经营管理效益的最大化,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全面预算作为现代企业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推动组织结构,是现代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一种主要方式,并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施工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全面预算,是施工企业建立完善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对于企业进行有计划的协调、控制和管理的必然前提条件,它能够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建立起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策略,从而有效的实现对于企业未来的财务活动、经营管理活动、投融资活动的预测,就企业的制度安排、控制管理行为,作出较为有效的监测,并对于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及时的分析和调查,以完善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对于有重要影响性的绩效指标进行管理、监控和评估。

(一)是企业价值观念优化转变的必然选择

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全面的掌握市场和企业的联系,统筹兼顾,通过多市场的预测加强企业的预算体制,把预算管理观念贯彻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利用和发挥企业各部门的作用,加强企业各部门的沟通联系,集思广益,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是企业现有资源优化配置整合的重要依据

企业全面预算的根本出发点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佳的分配,规划好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及职责,积极地挖掘资源,达到企业的资源整合与优化,提高企业的盈利效益,实现其最大的价值,减少资源的浪费,开发资源、合理利用以达到最好的效益。

(三)是企业实行高效监督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企业经营管理的起点是对财务的编制预算,通过预算编制能够有效的控制企业活动的风险。预算的编制过程是整个企业各个部门互相沟通联系的过程,并且及时提出全面预算的不足和差异,分析其原因,及时采取必要的相关措施完善薄弱环节,以完成财务的预算目标,实现高效的监督和管理。

二、施工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常见问题及难点

(一)预算编制缺乏足够依据

施工企业在进行于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并没有做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进行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制定的过程中,缺少足够的预算数据,用模拟测试预算效果,无法保证将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下达到各个部门的预算执行主体上。因而,导致了全面预算的编制没有足够的成形依据,并不十分切合实际情况。

(二)预算管理工作缺乏激励措施

许多施工企业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激励措施的有效应用,没有形成固定的、完善的奖罚体制,激励作用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没有形成考核体系与预算管理体系的对接,从而弱化了预算的控制作用。

(三)财务报表数据的滞后可能导致预算数据不准确

施工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财务报表数据滞后性而引发的预算数据不准确。在合同之外增加的收入,如工程的奖励、索赔、变更等,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并没有被相关的财务统计工作人员纳入到考虑范围之内,并且这部分计量本身,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其收入及可能发生的成本变化,都具有不可预测性,因而,给施工企业的预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四)预算编制缺乏民主沟通

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缺乏沟通,并没有形成全员参与预算管理的理念,认为预算只是计划部门或财务部门的任务,缺乏共同的认识,所以预算体系实施的整体质量受到制约,加上施工企业的特殊性,计划制定部门与项目实施部门员工的素质差别较大,因而管理效率大打折扣。

三、有效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一)做好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1、实施严格的预算管理责任制

施工企业做好管理的关键,在于做好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的重点,又在预算的控制,因而,在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要使得预算得到较为有力的控制,就必须建立起严格的预算管理责任制。从开始进行预算管理之初,就要实施严格的层层把关式的预算管理责任制。

首先,施工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阶层,要负责本部门的预算控制。施工企业的每一项支出,都必须是在相关的职能部门负责人的控制和管理下进行的,在预算申报和审批过程中,要由相关的部门负责人领导签字,而后财务部门才予以受理,并拨付相应的资金,以达到权责统一、责任落实到个人的预算管理目的,使得各个部门都能够完全进入到预算控制的角色中来。

其次,实施有权审批人制度。要建立起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划分施工企业的一级主管领导对于预算的审批和管理权限范围,实施分工负责的方式,在既定的预算指标内实施审批程序,并承担控制预算的经济责任。

最后,要将预算控制的具体责任,落实到基层实施。在各项指标下达之后,施工企业的各职能部门要将预算责任逐级下达到各个基层部门,并且尽可能细化到各个工程项目的分公司、分机构、各个班组和关键负责人中,以保证责任的切实落实。

2、建立完善的预算表体系

施工企业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必须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预算表体系,结合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长期、中期、短期的预算规划,或者是月度、季度预算,从而保证施工企业在各个时期,都有相对详细、完整的预算管理计划。在预算表体系内容方面,可以分为部门预算表、分解预算表、基础预算表、附表、主表等,多种多样的表,能够让施工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有较为详细的施工计划图。

3、建立健全施工企业的预算管理规章制度

良好的制度是施工企业能够有效运行的重要前提,因而,建立健全施工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保证施工企业预算管理有序进行的重要依据。例如,可以成立相应的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就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及该委员会在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的职责,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以保证权责分明,有章可循。

可以建立起全面预算的管理实施细则,列举各单位的归口管理成本费用项目及部分成本费用的预算编制。还可以制定出物资采购与储备制度、工程规范化管理制度、合同管理、费用支出等制度,从而保证施工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管理制度基础之上进行的。

(二)强化预算的约束控制机制,实现全面预算管理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方面的工作,通常会表现为某一过程或者是实物形态的管理,但,真正能够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始终的,是企业的价值形态的管理。企业的管理,要始终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用价值管理的思想,提高企业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因而,企业的所有经济业务,都必须纳入到预算管理的体系范围之内,从而实现企业经济业务的管理的预算化。

1、编制准确的预算方案

预算方案,对于施工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很多的企业对于预算,并不十分重视,因而,预算对于企业而言,并不是硬约束。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零基预算和弹性预算的方式,对于预算水平不断的进行改进,以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弹性预算,不仅考虑到了工程量所能够实现的资产和利润回报率,而且,考虑到了企业的施工成本所要控制的水平和范围。弹性预算对于企业未来有可能产生的压力及需要作出的改进,给予了指导性说明。

大多数的预算项目,施工企业可以实现由增减预算向零基预算过渡的方式,根据预算的实际需要,安排预算编制工作。这样可以鼓励各个部门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降低生产成本。

2、对于预算,要进行全面的考核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离不开对于预算的考核,在对于预算进行全面考核的过程中,要保证全体责任人的参与。预算考核是由督察组领导的,各个责任单位,将具体的情况上报给督察小组,保证预算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和有章程性。财务部门要负责上报各责任部门的预算编制是否及时执行、是否正确、按计划执行,以及执行的具体结果。其他的部门则负责上报本部门在预算管理看工作中所完成的实际情况,其他的部门由于没有按照既定的预算管理规定,给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所造成的影响及损失。督察小组要根据各个部门上报的情况,对于相关的部门作出公正、合理的奖励和惩处。

另外,要保证预算考核的全面性,就必须制定出相应的、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预算考核内容和指标,例如,对于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考核、对于预算调整的考核、对于预算编制的考核等,通过全方位的预算内容考核和考核方式的确定,保证预算考核是全面的、综合的,有较高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信度的。

3、重点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薄弱环节

企业的财务和审计部门应该积极联合起来,组成专项预算小组,专项审计各项重点成本费用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和企业其他各部门进行有效的互动、协调等,从而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加强,并对企业成本控制的贯彻落实进行有效的监督,促进部门内部管理水平的极大程度提升。对于财务报表数据的滞后性而导致的预算数据不准确问题,要加强对于财务工作人员的监督力度,促使其严格按照程序,及时进行数据的更新,做好财务报表的统计工作,为全面预算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四、结束语

总之,施工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让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在一定的、有计划的预算中进行的。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对于预算管理难点的把握,例如对于全面的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实施严格的预算管理责任制,完善预算体系表,严格执行预算方案等,都能够让施工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获得较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高洁.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2)

[2]张秀芳.对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4)

企业管理责任制度范文5

首先要更新广大职工的原有工作观念,让他们树立市场,竞争,效益的工作态度,不在机械化的工作,从而清除计划经济影响。然后以此为基础改变管理方法建立新的管理机制,适应市场潮流,建立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转换项目管理经营机构。从机构上,设立市场合同部、工程技术部、施工管理部。市场合同部集合同管理、计划管理、财物管理、成本管理和结算管理于一体,这样充分利用了合同管理的优越性,克服了合同管理不能与资金管理、成本控制融为一体弊端。同时,对施工管理部,赋予其在合同允许范围内的自助权利,对现场的施工进度、技术、质量、安全、资源配置、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调控实施的权利,这样,现场施工管理与合同管理、成本管理不再单线进行,协调共存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从而现场调度所存在的重进度、轻管理,重投入、轻核算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市场所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管干的不管算、管算的不管干”。解决此问题,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同样很有必要。以往因为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职工需要适应学习,面对这样的的情况,建立工程技术部,加强对重大施工技术问题的超前研究和科研攻关,为建设一流的工程和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收益扫平障碍。以往的实践证明,建立机关报的机构,并对其的智能进行必要的限定,其与我们预期的目标基本一致,新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已初步实现转换,并逐渐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市场中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

单说建筑工程项目,其存在以下问题,规模大、分项工程或单项工程多,施工管理和合同管理难度大,。我们不仅要精炼主干,还必须进一步减化生产关系,减少管理层次,将以往的层层递进的金字塔式的管理变为扁平式管理。实施工程项目管理有多方面的管理要素,每一个不同的种类的工程项目,存在这不同的管理重点,但一成不变的是,项目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始终是项目管理的重点。它的实施力度,决定着这个项目管理能否盈利,能否成功。项目经理的工作便是在允许权利的范围内,将甲乙方,总包与分包方、监理方、设计方以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等各方面的关系处理融洽,保证工程项目的协调有序实施。企业内部的市场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服务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机制可以有效的监督项目经理的责任落实情况。工程项目的四控制(进度、质量、安全、成本),四管理(合同管理、现场管理、信息管理、生产要素管理),依赖于企业的有效监管机制,这些机制是保证工程项目三大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项目部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原则和合同履约,来确保建设承包公司的工作完成进度和完成情况。按照合同的要求,合理有序的下达生产计划和检测各项经济技术的各个核指。以保证实现预期的项目管理目标。项目管理的责任与规定体系也逐渐完善,其内容包括:明确项目管理责任人及建设承包公司与各施工生产单位的管理责任,规范项目管理行为,制定项目管理考核办法及奖惩制度等,促进了项目管理责任制的落实。

3逐步建立和完善,监督、约束、激励和竞争四大机制

管理人员要致力于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效的竞争、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不仅要建造一流的工程,更要吸水长流,努力的打造一支一流的施工团队。首先要本着有能者居之的态度,应用竞争上岗的管理理念。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残酷的竞争中随着淘汰与引进,不断的发现优秀的人才,不断的为公司补充新鲜血液、使整个体制精力旺盛。而且,通过企业的竞争机制,改变企业的作风,提高工作的效率与工作的质量,激发全企业职工的学习热情,把广大职工的劳动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第二要建立约束机制,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约束机制,项目管理将会失去原有的活力难以继续。承包公司的党政工作、施工生产等各个方面,都要制定符合现实情况的规章制度,使每个部门的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为了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发生效力,还应该提高项目监管人员的执法力度,促使人们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施工作业,促进工程质量和文明施工水平的提高。

4加强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

成本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成本管理的责任体系与运行机制,把项目的中心转移到公司,同时把合同成本目标控制的有序合理。分解、调整、综合、平衡合同的单项支出,从而确定内部核算单价,提出成本指导性的意见,对企业的收益起到领路的作用。同时每一个二级单位作业层,要一丝不苟的负责执行管理层所制定下达的成本指标,严格按照内部核算来计算成本,自负盈亏。总工程师的任务就是负责组织技术人员优化施工方案,改进技术措施,不走弯路,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同时鼓励能工巧匠开展技术革新和工艺创新为节省成本出一份力,也为有效实施成本控制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

5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社会与科学的的飞速发展,企业现代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实际工作效率的提高,最有效的节俭成本,建立更加优秀一流的工程,一定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已经逐步成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工程从中标到交工验收,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先进技术层面,还应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施工管理手段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那么所有的管理手段一定离不开计算机的支持,必须依靠计算机的先进科学来完成。多少次的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人类的项目监管机制是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建筑工业无外乎围绕着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因此我国建筑业引入了许多现代化管理方法,如网络计划技术,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普遍推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不必要的误差,更加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节俭了工程开支。同时也在在一定程度上使各种现代化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逐渐融入施工企业的日常管理中。

6结语

企业管理责任制度范文6

关键词:公路工程;优化管理

施工管理作为公路建设管理工作重点,其管理效果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着工程质量,同时也关系着国家发展和民生。因此,必须加大公路施工建设管理力度,根据公路施工实际情况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引进高技术人才,以不断调整项目管理水平,使公路管理工作得以整体优化。如何更好的对公路工程管理进行优化,已经成为相关部门值得思索的事情。

1 公路工程管理概念

公路工程管理就是企业采用不同手段和方法,以专业管理和体制管理制度为基础,将施工管理、安全管理、进度控制及投资费用控制落实到实处。强化公路工程管理就是将专业管理和基础管理在施工现场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进而使企业管理得以优化。

2 公路优化管理原则和内容

1.公路优化管理原则

要想使公路优化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有必要遵循其原则。不仅要遵循其经济效益原则、科学合理原则,同时也应该坚持标准化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就是在施工现场做好工程进度、质量、成本和市场工作,而不应该只重视工程质量、进度,而忽视成本和市场;科学合理原则就是施工现场各项工作以科学合理原则为依据进行管理,进而提高现场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标准规范化管理作为现场管理基本管理要求,其主要作用是协调施工生产活动,保证施工要素统一,以更好的客服主观随意性。在公路管理中,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生产效率效益,才能保证现场施工作业更加有序、规范进行。

2.公路优化管理内容

公路施工现场管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专业管理和基础管理的深化。在对市场进行深化管理管理,就是将企业专业管理和基础管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进而使施工企业得到整体优化。其主要内容仅包括施工作业管理、物资管理、施工质量管理,同时也包括岗位责任制管理等。在公路企业管理中,要想更好的实现优化管理,就要均衡组织施工生产,以实现施工制度便准化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必须保证工程管理基本任务,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市场需求结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经济环保材料,以保证公路工程安全生产和文明操作;要科学合理的对施工进行组织,尽量避免施工浪费。同时也应是对施工现场作业进行协调,以更好的发挥其生产经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对人力资源队伍进行优化,构建高素质施工队伍,以保证公路工程质量。此外,也应该加大定额管理力度,对造价工程进行管理,以便将物耗、能耗降至,减少不必要的积压资金。

3 公路优化管理措施

1.要做好公路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要想保证公路工程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就要不断提高企业员工质量意识。在工程开工之前,就应该做好合同文件和岗位落实工作。在每一单项工程开工前,就应该对参加施工作业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在考核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工程施工设计和相应规范操作,考核合格的工作人员持上岗证才能上岗,以保证公路工程质量。

2.要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

要想使公路优化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就应该落实公路质量管理责任制。施工企业中标后,就应该实行分级管理和分层管理,在管理中可以设立项目经济部、工程施工处、专业工程施工队三级质量管理体系等,并落实相应责任制,使不同部门的管理者和员工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同时项目经理作为质量管理首要责任人,其必须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负责。而工程施工处处长作为各施工队质量责任人,其必须做好施工队质量自检工作,制定相应责任制,并将责任落实施工队个人。

3.完善质量监督体系

要想保证公路工程优化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在实际施工中就应该认真贯彻和执行相应工程建设法律、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也应该以工程质量要求为依据,根据工程实际状况,探索新思路、新理念以对监督机构进行角色和职能转变。同时也应该实行健全的监理执法运行机制,使工程质量管理和监督工作有序进行。

4.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质量控制

要想保证公路施工优化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就应该做好施工现场质量控制工作。首先要加大施工现场质量控制力度,在采购原材料的时候,尽量降低采购成本。可以以招标方式和各种材料供应商保持长期合作,尽量减少供应需求环节。同时进场的原材料价格必须以投标时的报价和市场价格信息为依据,以更好的对其原料价格进行控制;要尽可能的降低原材料损耗,原料应该按照相应规定进行堆放并设标识牌。对水泥及钢材等易潮、易变质、锈蚀材料,必须做到及时检测,一旦发现其中有不合格材料,就应该及时处理,以避免造成不必要质量隐患;要做好工地试验工作,项目经理最好在施工现场建立工地试验室,并配置精通业务、工作务实负责的专职试验人员开展相关试验工作,以便更好的对公路工程进行质量控制并为工作提供有效依据。此外,工程项目开工之前,项目经理还应该组织相应技术人员对导线点、中桩及高程进行反复的测量,将中线和高程误差降至最低。也应该对公路路基中线及不同桥涵构造物平面位置、高程等进行控制,以将其结果控制在标准范围内,进而保证公路工程质量。

结束语: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公路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公路建设投资力度也越来越大,公路施工新方法、技术也应运而生。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公路管理措施已经不能更好满足时展需求,有必要对其进行优化。为了保证公路优化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就应该做好公路前期准备工作、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完善监督体系和做好现场施工质量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永晗.高速公路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科技风,2010,(17)

[2]于明秀,李艳军.高速公路工程优化管理问题的几点研究[J].民营科技,2010,(11)

[3]郑海云.建筑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20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