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

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范文1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101 — 02

1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概念、特征及构成要素

1.1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

现阶段我国许多专家及学者从不同方面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在建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思路,但是从目前来看,我们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本研究认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生活及体育需求,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引导下,通过多种途径为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提供各种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总和。

1.2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特征

1.2.1公共性

根据体育相关条例及体育法规的具体指示精神,公共性是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公共性主要强调社区居民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参与的公平与均等,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全体居民及整个社区的体育健身需要,保证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健身锻炼的权利,并且每个人在社区中都能享受最基本的体育锻炼公共服务。

1.2.2服务性

现阶段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中包括公共服务,其各个部门的根本理念是“管理=服务”。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由于面对的是以社区、街道等组织形式进行实施,以社区全体居民为对象,因此,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形式借助的是街道、居委会等基础单位,然后再通过基础单位向全体公民提供最基本的体育公共服务。要想健全并完善该体系最重要的就是把服务放在第一位,其本质就是对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或居民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什么服务、如何提供服务以及在服务过程中如何进行科学管理与监督。

1.2.3多样性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参与对象的不同,即参与居民的年龄、性别、职业等存在多层次特征。正是由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面对的是社区全体居民,决定了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的多样性,因为服务对象不同的体育需求、广大居民通过社区体育活动达到的目的和功能不同、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不同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社区体育服务的内容也必然要适应不同参与对象的体育需求的个体特征,这也决定了服务主体的多样性和服务方式的多样性。

1.2.4基础性

社区体育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全体公民,组织实施是以街道或社区居委会的形式进行,因此,其供给必须凭借街道和居委会等基础单位为载体,为社区的全体居民提供最基本的体育服务。在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和实施的管理中,我们必须要从参与活动的个体的实际需求出发,这是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基础性的最直接体现。

1.2.5 政策性

按照体育相关的法规和条例的要求,社区体育的核心基本上是以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实施和政策制度的建设为主,逐渐形成社区体育政策的“依法行政,有法可依”。以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相关法规为导向,为构建遵纪守法、政策性良好的社区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1.2.6科学性

科学性的体现主要是: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思想要科学、制度要科学、方法要科学,体育公共服务要做的合力有效。同时,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要集中体现出科学发展观,并使之与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相统一,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1.2.7创新性

第一,要积极推进服务观念的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起公平和效率意识,努力做好各项服务。

第二,要切实推进服务体系的创新。实现制度化和公共化,因地制宜的建立适合本社区特点的服务制度。

第三,要推进服务体系的技术创新。

第四,要推进服务体系的管理创新。制定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

2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

任何一个体系的构成都需要有诸多子系统的共同协作,同样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也需要许多子系统组成,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体育活动的需求类要素,第二类为服务于体育活动的支持类要素,第三类为第二类服务的保障类要素。

2.1社区体育相关政策及法规体系的现状与分析

体育政策是指为了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保障公民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合法权益,提高公民身体素质的政策性文件。这一系统是保障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能够正常供给运行的基础。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于199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以来,齐齐哈尔市始终以全面健身活动为中心,进行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紧紧围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制定相关的地方性全民健身法规,在制定的相关政策中,社区体育又被置为发展的重点,经过多年的努力,齐齐哈尔市社区体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发现社区在制定的规章制度方面,只是针对部分场地器材和设施管理,没有根据地方性特点或社区具体情况所制定法规制度,这说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法治化还没有形成,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2.2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现状与分析

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系统是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载体,是居民参与体育锻炼必备的条件,它是指能够满足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器材等一切体育设施的有机整体。对于场地器材系统的建设,我们应首先考虑的是能否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其次我们还要根据社区实际情况考虑方便性和有利性。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齐齐哈尔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状况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主要问题是器材设施较少且比较单一,缺乏足够的场地,并且设施的损坏情况比较严重,健身器材没有及时维修和更新,在健身区域划分上也没有明显的性别、年龄界限,有很多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成了儿童专门的游乐场,严重阻碍了社区居民参与健身锻炼活动。因此,我们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系统的管理上要加大力度,不仅要增加场地和器材的投入,还要注重设施、器材等的维修和更新,使其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为居民提供健全的健身器材,满足人们健身的需求,更好的享受体育公共服务。

2.3社区体育组织及管理系统状况分析

社区体育组织及管理系统是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主体,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系统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社区居民能否参与到体育健身的活动之中,它是由政府及相关部门、街道社区委员会、体育协会等机构组成的统一体。它在整个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直接决定了一切社区体育的政策、管理、服务方式等各项环节。目前通过对齐齐哈尔市社区体育组织及管理状况来看,体育活动几乎全部为居民自发性组织形成,这也说明了我市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系统管理较差,相关部门并没有尽到该部门的服务职责,从管理内容上来看,该体系的管理内容主要是场地器材的管理和建设、活动经费与资金的来源、支出等,对于组织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并没有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构建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时应加大对该系统的建设。

2.4社区体育经费保障系统的状况分析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经费来源主要有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拨款、居民自筹、商业赞助等。它是指由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资金筹集支出、使用配置等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是全体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基础,经费保障系统直接决定了该服务体系的服务质量的好坏。足够的活动经费,可以使场地设施系统、组织管理系统、培训系统等各个体系的运行更加流畅。通过对社区体育经费的来源的调查,我市社区体育活动资金主要靠政府拨款资助,商业和个人的供给比例很小,由此可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经费来源和供给模式比较单一,不仅不能满足居民健身活动的需要和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需要,严重影响了整个体系的开展,而且会给政府增加负担,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社区体育经费保障系统的建设,不断加大活动经费,动员商业赞助等社会各界的捐款,拓宽来源渠道。

2.5社区体育教育培训系统的状况分析

教育培训系统是由指导社区居民体育活动需求等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主要包括社区体育指导员、社区体育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还包括居民健身信息的宣传、健身活动的理论研究、健身方法的指导和推广,技能指导等,它是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本文对该体系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社区体育指导员,通过研究发现,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与齐齐哈尔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比较,存在很大差距;同时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结构比例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学历结构偏低、年龄结构偏大、性别结构不平衡。除此之外,没有进行相应的知识更新与培训,还未形成专门的社区体育组织。因此,我们要建立与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相适应的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2.6社区体育创新及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状况分析

创新及可持续发展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体育居民健身活动的内容创新;

二、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创新;

三、社区体育活动服务创新;

四、社区体育活动运行机制创新;

这一体系着重体现的是社会创新意识,也是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以使广大居民能够享受最科学的、最有价值的体育健身服务。

结论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主体是以休闲娱乐为主,表现形式是大众健身活动,向社区或某些特定的群体提供健身活动和休闲娱乐的体育公共服务。齐齐哈尔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相关政策建立不完善,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体育场地设施状况匮乏且损坏情况比较严重,活动项目开展的较少,尤其是不能满足老年人这一群体的健身需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组织管理系统管理较差,相关部门并没有尽到该部门的服务职责;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经费来源和供给模式比较单一,不仅不能满足居民健身活动的需要和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需要,严重影响了整个体系的开展;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与齐齐哈尔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比较,存在很大差距;社区体育创新及可持续发展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要想建设一个完整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我们必须要针对以上几点存在的不足,走“政府—社区—高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真正实现社区体育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樊炳有.体育公共服务的理论框架及系统结构〔J〕.体育学刊,2009,(06):14-19.

〔2〕王美,崔冬冬.社区体育概念的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4,(07):11.

〔3〕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概念开发及其结构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06):

472-475.

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范文2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 社区与学校 健康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城镇化推进速度明显提升,城市居住条件大为改观,城中村、危旧房拆迁改造基本完成,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宜居的生活环境。社区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空间单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8小时以外的生活居住区--社区,将逐步成为新的社会调控体系,发挥社会整合功能。

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维护社区秩序的稳定。体育运动是构建健康向上文明生活的有效载体。社区体育在进行社会规范、满足居民体育需求、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居民身心健康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新世纪我国社会体育确立了"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方针,必将使城市社会体育进入一个全面、全新的发展阶段。

社区体育的定义,确切地说,是以社会个体成员的闲暇消遣、强身健体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活动,其基本特性是个人闲暇性和健身性。现实中的社区体育发展结合了各种因素,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六项衍生特点,即高松散性、低竞技性、重自愿性、轻规定性、多缓慢轻柔、少投入消耗。社区体育的这些基本特点和衍生特点,就构成了我国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1]

一、我国社区体育开展情况现状不容乐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城市市民生活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市民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促成了城市社区体育的兴起,全民健身计划的启动和实施,推动了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状况和趋势的研究,已是众多专家学者在近年来关注的一个热点课题。

我国大众体育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还不足l平方米且有34.6%未向社会开放,而美国人均体育场馆面积高达16平方米。据对南京、苏州、上海、温州和杭州5城市4500多人调查,有51.11%的居民认为缺少场地是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制约因素。

以河北省为例,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河北省各类体育场地总占地面积1.08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占地面积为1.6平方米。河北省现有39484个体育场地中,分布在校园内的有27663个,占全省各类体育场地总数的70.06%;这些场地中,有20427个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占总数的51.73%。其中,占有全省各类体育场地总数70.42%的教育系统,其开放率是43.80%。[2]

目前的传统社区中,文体活动设施普遍缺乏,不能满足社区广大居民日益提高的各种需求。资料显示,社区体育活动的场所主要在就近的公园(22.8%)、街道居委会场地(16.8%)和街头巷尾(19.9%)[3]活动。我国社区体育场地严重匮乏,难以满足需要,不得不利用公园、空地作为补充。由于社区发展的差异,一些有条件的社区能够建设各种体育场馆和场地,为居民提供优良的体育活动环境,而那些没有条件的社区就不能提供这样的体育活动环境。其次,社区中有体育活动场所的学校和单位,并未真正把其场地提供给居民,社区与学校与单位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从而影响了居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及学校体育场开放程度小等因素的影响,使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速度缓慢。因此如何利用城镇化发展的机遇,切实推进社区体育的建设和发展,对提高全民身心健康素质,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社区健身设施严重匮乏。在高楼耸立的城市之间,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土地的珍贵毫不为过。为了使土地产生最大的效益和金钱,居民社区根本不可能大规模地去兴建运动场地和设施。从调查统计新建成的楼盘,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的主要形式为健身路径,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常见到的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等健身场地和设施几乎没有。在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过程中,应当认真规划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加紧打造一批城市亮点工程,兴建更多百姓身边的体育设施。

二、抓住城镇化改造的有利形势,大力推进城市社区体育建设

1、切实做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监管工作

要按照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省委省政府关于城乡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要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联合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建设部建标〔1993〕542号)和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批准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建标〔2005〕156号),规划建设社区体育设施。体育部门要按照国家关于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规范的标准和要求,会同城市规划等部门确定社区体育设施的数量、规模和布局。建设部门要把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综合改造工程,体育部门要参与其中的评比和验收。政府要把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作为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一项考评指标。各社区要充分挖掘潜力,积极配合城市规划、建设、国土、体育部门,规划建设好适合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和居民日常健身的体育设施。要严格依据经批准的城乡规划建设社区体育设施,坚决制止和纠正规划实施中的随意性。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政策的修改和完善应列入到议事日程当中。现有设施的建设与社区文体活动的开展表现为"两头重,中间轻"的现象,即重少年儿童和老年,忽视了青壮年群体的需要。居民居住密集场所,应规划一些大型的体育运动场地,满足更多人的运动爱好。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现在的社区当中,健身路径等小型的体育设施比较完备,但是较大型的运动场地和设施还极度缺乏。例如人们喜爱的篮球、排球、网球等,而与此相对应的,一些发达国家的居民社区,普遍拥有灯光塑胶场地,在人们饭后闲暇时,进行运动和比赛,很好地满足了中间年龄人群的运动爱好。

2、大力提升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促进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

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范文3

关键词:排舞 体育生活化 特殊作用 探究

中图分类号:C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246-02

排舞来源于国外的休闲健身运动项目,它是一种舞步多元、风格创新、简单易学的新型舞蹈,每一个舞蹈都有各自完整的舞曲和舞步,既可以使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群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量和强度,还可以使舞者展示出自己的个人风格。

体育生活化是近年来全民健身工作发展的一个新理念,它坚持以人为本,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对人类自身的尊重与关怀。作为一种新兴运动项目的排舞所具有的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及群众性等特点,必将对实现体育的生活化具有重要意义[1]。

1 体育生活化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

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已是人们充实休闲时光的重要内容之一。1995年3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的《哥本哈根社会发展问题宣言》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体育生活化在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发展框架中,以尊重个人意愿,增强人民体质,完善身心健康,延长人的寿命为目的,满足人的健康、娱乐、休闲、社交等各种需要。2012年7月中国加入亚太国际排舞联合会,中国排舞与世界排舞实现历史性接轨,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如何让体育生活化这一新理念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问题。在世界上已被列在几大最具健身性项目首位的排舞,必将在促进体育生活化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2]。

2 排舞极富体育生活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实现路径

排舞运动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西部的乡村舞蹈,全称叫全健排舞,简称―― 排舞,排舞就是排成一排排跳的舞蹈,也叫牛仔舞。在最初起用吉他和拍手的方式起舞的基础上,逐渐融入了越来越多的舞蹈和音乐元素,并使之不断地发展、变化、创新,形成了今天这样丰富多彩的排舞风格。其基本特征表现如下。

(1)舞步的统一性。同一支舞曲,全世界都有完全统一的舞步、固定的名称和舞码,便于爱好者学习。

(2)动作的自由性。排舞除了舞步统一、手臂动作有特殊规定外,对躯干和上肢动作并没有具体规定,每个舞者都可随韵律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尽情的发挥,跳出个人的风采,展现完全属于自己心灵的诠释。

(3)风格的多样性。排舞最初源于美国西部乡村的民族、民间舞蹈以及方块舞、圆圈舞、欧洲宫廷舞、迪斯科舞等。它的音乐同样既有美国西部乡村歌曲、西洋老歌,也有爵士、拉丁、华尔兹、街舞等舞曲,目前舞曲已达4000首以上[3]。

(4)形式的灵活性。排舞与其它舞蹈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即可以独舞,又可以和舞伴跳,甚至还能数10人团体共舞。

(5)广泛的适应性。排舞运动没有场地、器材包括音乐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享受排舞带来的快乐。即使没有音乐,只要有一块空地,练习者也可以用拍手或吉他伴奏的形式翩翩起舞,适应性较强,非常便于普及和推广。

(6)内容的创新性。排舞教练和爱好者可根据排舞的包容性强,风格多样等特点以及自己的喜好进行舞曲的创作和舞蹈的创编,并一定要经过国际排舞协会的批准和认证方可向全球进行推广[4]。

3 排舞对体育生活化的特殊作用

体育生活化是由人体发展规律、身体锻炼的方法以及社会文明发展所确定的。它倡导以人为本,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收到强身健体,提高人口素质的效果。因此,排舞对体育生活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作用。

(1)增进健康,满足审美兴趣。排舞锻炼需要全身的动作配合,锻炼部位比较多,能够在增强人体肌肉的协调性、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使各器官的血液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资,改善机体健康状态的同时。也能对动作类型、技巧处理、健身价值、人体姿态美、动作美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充分展现排舞爱好者的健康美和时代美。

(2)感受音乐,提高生命活力。排舞丰富多样的音乐形态,表现出较为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锻炼者颇受感染,并根据音乐的特点,激绪,不断提升想象力、创造力和生命活力[5]。

(3)增强信心,锻炼意志品质。信心是做好一切事物的基础,通过排舞锻炼,不但可以使舞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一种良好的气质与自信心,改善不良的身体状态,给人以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感觉。而且还能增强锻炼者的意志品质,使其为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而咬紧牙关,克服困难,坚持下去,最终收到实效。

(4)内容丰富,利于传播推广。排舞运动内容丰富,投入资金少,形式多样,运动量可大可小,排舞动作简单而不乏味,优美而不难掌握。因此,它能最大限度的让不同群体参与到其中的运动中来,并享受到排舞带来的无穷乐趣。

(5)娱乐身心,缓解压力。 排舞锻炼,除具有缓解舞者的精神压力、心理调整和疏导作用外,也能引导他们从单一的家庭生活环境中解脱出来,走入排舞的大家庭之中,在共同的舞、共同的乐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豁达的胸怀和对生活乐观进取的态度,建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人们更加的身心健康,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6]。

4 建议

(1)各级组织重视。把排舞这项健身运动放在重要位置上,通过电视媒体、体育报刊、比赛、表演等多种渠道,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提高人们对排舞运动的兴趣和认识,使人们自觉地加入排舞运动的健身行列中来,尤其鼓励男队员多参与,加速排舞运动在我国的普及与提高。

(2)增加体育经费,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充足的经费保障和良好的体育设施是更好的开展排舞运动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为排舞运动增加必要的经费投入,在改变体育设施落后现状的同时,尽快增加适合排舞运动的健身场所,创造出有利于大众参加排舞锻炼的环境和条件,保证排舞运动的广泛开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

(3)加强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的培养。排舞运动与其它体育项目一样,要求其动作准确规范,指导科学合理,否则,无科学指导将使其长期处于盲目自流的状态,从而影响了健身、娱乐等效果。因而,各级体育领导机构应和高校联合担负起此任务,抓好排舞社会指导员的培养工作,多鼓励或积极推荐各级各类排舞教师或教练员参加岗位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指导能力,使排舞运动的开展既丰富多彩又保证质量。

(4)开展内容丰富的小型排舞竞赛活动。充分利用体育竞赛的杠杆作用,发挥各机关事业单位、街道办事处、社区等基层体育组织的积极性,分系统、按区域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或利用节假日组织各种不同形式的排舞表演,促使群众性排舞活动的广泛开展,并使之形成传统。

(5)积极组织相关专家编写和出版全健排舞的教学书籍和指导教材,并结合我国民族和舞蹈内容,创编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排舞。

5 结语

体育生活化是一个永恒的目标,也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永远是一个过程,而没有终结。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排舞运动正是迎合了这个时代的特征,不仅能将这项运动融入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贯穿体育活动,使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还具有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健康心理的多重功效。对于以增强国民体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根本目的的全民健身运动来说,大力推广全健排舞运动一定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楼晨辉.排舞对中老年女性体质健康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10(3):114-116.

[2] 安剑群,刘丽茹.全健排舞的文化内涵及学校体育实施路径研究[J].延边教育学学院,2014,28(3):32-34.

[3] 孙林.健身排舞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研究 [J].湖北体育科技,2008(9):555-556.

[4] 章晓霜,李刚,谢洪昌,等.新编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下册)[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

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范文4

关键词:沿河县;广场舞;现状;对策

自1995年6月20日体育总局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城市社区居民从事体育活动锻炼是贯彻和实现这一方针的重要体现。近两年,时尚的广场舞在沿河县开展得如火如荼,许多居民养成了早锻炼的习惯,而且每天吃完晚饭后都喜欢在人多的聚集点散步,这个现象使得人们自发或者有组织的聚集在各个广场、社区公园等地方以各种不同的表演形式来展现给人们。舞蹈音乐则以红色歌曲、民族音乐、流行音乐及迪斯科四大类为主。我觉得这些现象可以说明广场舞已经是当今居民们健身的一种重要运动。

在陶醉于我县广场舞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参与这项运动形式的人们越来越多,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指导人员组织力度不够以及人员较少,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缺少完整的管理制度等问题极大的约束了广场舞的发展。为了能让更多的居民加入健身行列中,以及丰富居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本课题将对沿河县社区居民参与广场舞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调查并且文献资料法、问卷访谈法、分组对比法、实验观察法等有效的措施,通过对基本特征、参与行为方式、练习场地、设施设备、组织管理制度、专业指导员数量、宣传力度、政府部门重视程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了推动广场舞运动更科学、更广泛地发展以及科学的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为沿河县的社区体育活动锻炼提供一些有效的改善措施及为社区居民能够更好地融入健身锻炼中进行调查研究和对未来居民参与体育锻炼广场舞的发展趋势展望进行参考。

如今广场舞不但作为艺术表现形式,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已越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大众极为推崇的一种娱乐健身方式。因为广场舞是实现健体、健心、健脑、健美为一体的运动,現代社会由于竞争和压力的增大,使人们的衰老速度加快,而跳广场舞则可以消除大脑疲劳和精神紧张,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另外,它还可以作为一种交流方式存在,有许多中老年人自从借着参与了广场舞锻炼自身的同时又扩大了社交范围,摆脱了孤独、隔阂等问题。

国内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全民对身体的健康也有了很强的意识,政府也对全民的健康高度重视,1995年6月20日体育总局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

广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广场文化重要表现形式的广场艺术,更呈方心未艾之势。而广场舞的功能和表演区域发生重大变化。从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在县以上的城市建立了许多文化广场。由于广场舞蹈艺术的特殊性,在娱乐中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健身作用,使广场舞成为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城市舞蹈。在全国各地从早到晚都能看到广场舞的影子。

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范文5

关键词:郑州;外部环境;社区体育;对策

郑州是河南省的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在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社区群众体育事业方面发展更为迅速,已经取得较好成果。所以,本研究将结合郑州市的具体情况,认识外部环境与社区体育的关系,认识社区体育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寻求“以人为本”、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区体育服务模式,无论对于推动群众体育,还是对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建设文明和谐社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外部环境概况与社区体育关系

(一)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城市的数目的不断增加,城市的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而复杂,给人们的体育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时间。郑州是地处中原腹地,全市面积7446.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0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96.6万公顷,建成区面积328.6平方公里。截至2008年年末总人口743.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63.5万人。城市化水平为62.3%。研究发现,郑州城市化进程中,经济比较发达,物质条件优越,休育场馆、设施、器材、经费相对(农村)充足,为城市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表明:郑州城市化水平较高,为当地居民参与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有利条件。

(二)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是社会事物发展的根本物质基础和决定性因素,经济的持续增长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要求我国的体育事业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对体育的作用日益明显。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和体育发展的大背景。新世纪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以开展大众体育活动为主导、全面提高居民身体素质为目标,其建设与发展更离不开经济的支持,与社区经济密切相连,受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郑州市2008年完成生产总值3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2%;人均生产总值40617元,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7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1659.5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1249.8亿元,增长9.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2∶52.9∶43.9调整为3.2∶55.2∶41.6。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802亿元,增长1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充足的资金是城市社区体育得以可持续开展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城市社区体育一直是福利性公益事业,主要经费由政府提供,造成单一依靠的局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社区体育体现出新特点,由政府办逐步过渡到政府管的宏观控制上,社区体育的三大经济支柱:政府投资、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及社区体育产业收入利用,将向社会化、产业化转化,经费主要依靠市场经济规律调节实现。从郑州市经济生产总值一系列资料表明,已经能为社区体育建设健康发展提供充足物质保障。

(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个人收入水平是影响城市居民参与社区体育和健身的重要因素之一。郑州市区城市居民家庭收支情况抽样调查显示,2009年1~9月份,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29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2%,市区城市居民的收入和支出继续稳步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1~9月份财产性收入人均117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2.8%,其中利息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31.3%,而股息与红利和出租房屋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0.6%和40.8%,也是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原因之一。同时,伴随经营环境的改善和政府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使人们就业意识不断在改变,1~9月份人均经营性收入435元,比去年同比增长7.7%。另外,由于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社会老龄化的发展,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达288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另外经调查显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人群经常参加和参加体育健身锻炼;偶尔参加体育健身锻炼比例最高的是月收入在1000~2000元之间人群;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参加”和“从不参加”比例最高的是月收入在2001~3000元人群。这说明居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体育锻炼曲线便会出现下降趋势,追求更多的经济收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为第一需要,健身的重要性下降。只有经济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人们方能自觉不自觉地体会到健身重要性。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财富才能源源不断地被创造出来,生活质量才能真正提高。由此可见,个人收入水平,会影响社区体育建设。只有提高群众健身意识,引导群众追求健康,把健康放在第一位,那才是社区体育建设关键所在。

(四)社区体育社会化

社区体育社会化的含义包括这样几层含义:从社区体育事业的兴办主体来看,它强调政府、社团、企事业单位、居民群众等各种力量共同参与,而不是政府包办;从社区体育设施的服务对象来看。它强调面向各类社区成员;从财力、物力的投入来看,它强调多渠道筹集社区体育资金,多方面开发社区体育资源等。

目前,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仍以行政手段为主要特征,对基层政府的依赖性很大,体育社会化程度较低。在体育活动经费的来源途径上,主要渠道是政府投入、税收和社会集资,而在依靠政策支持、权益出让和乡镇企业方面,响应率并不高。

发展社区体育所需人力、智力、财力、物力、场地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发展社区体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包含着多方面的工作任务,需要较多的人力、智力、财力、物力投入和适当的活动场地。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单靠基层政府、居民委员会,或者单靠某一社区内单位,都很难圆满地解决这些困难。如果各类社区成员(包括基层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居民群众等等)广泛参与,共同努力,亦即通过社会化途径或共驻共建,则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社区体育面临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体育社会办,社区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基于中国国情的一种相对合理的现实选择。

(五)社区人口老龄化

国际上,通常把老龄人口(65岁以上)占7%作为一个国家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按照此标准,我国已经在2002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社区体育作为国家公益性体育事业的一部分,有责任也有义务利用自身的优势,来缓解人口老龄化给社会造成的压力。新形势下的社区体育建设问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的指导思想”,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郑州市总人口为743.6万,比上年增加8.1万人,增长1.1%,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66.2万,占总人口的8.9%,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快。针对存在问题,根据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制订科学的战略对策,解决好社区老龄人的体育活动问题。首先,建立、健全保证老龄人参与社会生活和体育健身活动的政策法规,合理布局社区体育服务机构并完善其设备条件和服务;其次,树立老龄人体育健身意识,各级政府与宣传机构要关注老龄人的体育健身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再次,有计划地培养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科研和指导的专门人才,不断充实到老龄人社区体育服务的事业中,同时要充分调动社区体育志愿者的积极性,以此弥补社区体育指导员的不足;最后,鼓励和加强对社区老龄人体育的科学研究,加强经验总结、交流与推广,定期举办全国性或省、市、区直至街道里弄的社区老龄体育的学术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

(六)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在对城市经济繁荣和城市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如,治安、城市负荷、交通、能源、环卫、住房、计划生育和子女就学等,都给城市社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郑州处于我国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陇海、京广铁路在这里交汇,107、310国道,京珠、连霍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机场的新郑国际机场与国内外30多个城市通航。流动人口密集,2008年初步调查显示,郑州市流动人口约为120万。

首先,工作和生存的艰辛与压力,使他们无暇顾及体育活动。由于绝大多数民工都来自农村,文化素质低下,缺乏体育运动的基础,更难谈体育意识,很难自觉地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去。在各个城市中,民工超需求的盲目流动和不断的因跳槽、解聘而带来的大量流动人口,由于流动的无序性,基本上是游离于单位体育活动、生活小区(居委会)体育活动和街道社区体育活动之外的。

其次,流动人口居住分散,各居住地又尚未将此部分外来客纳入组织化的体育活动对象的范畴之内。还有相当数量的民工在城郊结合部搭建了许多简陋的棚屋,形成了无人管理和难以组织体育活动的“特殊小区”。有些三资企业特别是外资独资企业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劳动时间长,不注重外来工的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有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是在个体小食店、小杂货档口、小饭店乃至小商店中打工。像这些人群是较难通过政府行为去组织他们的体育活动的。

另外,民工在城市还有一个很大的困扰,就是文化冲击。这种文化冲击,一方面表现为迁移者难以融人城市生活的圈子,另一方面表现为物质的改善和精神的缺失形成强烈对比,构成了一种矛盾。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他们融人城市社区体育的难度。合理解决流动人口问题,将对社区体育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二、社区体育的发展方向

(一)社区体育服务组织系统化

要加强领导对社区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强化社区体育意识,真正把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这需要各级领导思想革新。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及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领导要在新时期转变观念,加强和完善领导机制,把社区体育工作列入各种目标管理考核内容,纳入创建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之中。通过转换政府职能,进一步理顺条块关系,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基层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面,这是实现属地化的社区体育工作管理的必然趋势。街道工作的重点将向社区管理和服务上转移,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多建立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针对社区体育工作责任重,与现有的组织设置之间不配套的矛盾,积极建立各种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创建、发展和加强社会体育的横向组织系统,与从上而下的政府系统以及归属于政府系统的所有群体、组织、个体,相互交叉织成一个全面而稳定的体育组织管理网络结构。

(二)社区体育服务人员专门化

建议委托社会、体育院校以及和发达国家联合培训的方式来培养体育服务人才;还可通过引进人才,将那些懂经营管理、热爱体育事业的各种人才招聘到体育产业部门,为体育产业化的发展献计献策。另外,要培养熟练掌握外语、具有良好的国际沟通交往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提高我国承办国际重大赛事的竞争能力,使我市体育服务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有更大的作为。

(三)社区体育服务形式多样化

公益性体育服务形式是满足城市社区居民基本健身需求,推动全民健身战略在社区实施的基础工作,但是单纯依赖公益性体育服务形式,反而可能因领域的狭窄和档次的局限使全民健身战略失去长久的支撑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建议现阶段社区体育发展中应以福利性为主、以经营性为辅分步分重点地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来推动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首先,对那些普通居民的体育服务则可通过“政府买单”的方式来保证他们能享受到应有的体育服务;其次,对于一些已经有良好市场需求有发展潜力的运动项目重点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使其逐步实现产业化逐步返还扶持资金并对其他体育服务项目有所帮助;最后,对于那些制度公益利性的体育服务项目则可以通过“基金”方式维持其正常运转.这样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突出发展优先通过市场机制为不同的社区体育服务项目创造一个统一公平竞争的发展氛围加快社区体育发展的步伐使社区体育发展进入良性发展状态二是维护社会公平通过市场调整和政策引导切实保障普通社区居民基本体育需求。

(四)社区居民体育参与普遍化

建设适应不同人群、具有小区自然特色的亲民、便民、利民的生态化体育活动设施网络系统,并且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群,提高参与率,满足不同需求。体育相关部门在体育服务的选择上,一定要考虑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和社区稳定特色的合理形成,如中青年男子和妇女运动形式的稳定特色,老年体育的稳定特色,儿童少年体育的稳定特色,婴幼儿体育的启蒙和开发,残障人的活动特点,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项目,季节和节日传统项目的形成等,不仅克服“马鞍型”体育人口分布现象,而且形成了各类人群都能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和而不同”的和谐局面。

(五)社区体育资源利用合理化

近年来,随着体育彩票的发展,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经费短缺问题,但由于我国社区经济基础薄弱,社区众多,有限的收入难以支撑城市社区体育发展需求。从长远发展看,城市社区体育要持续发展须社区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而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状况是: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下岗职工增多等现实问题存在,成为影响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的突出不利因素,就城市社区体育而言,走产业化道路是其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由社区体育的专门部门及非社区体育专门部门负责开展的体育产业经营,在为社区体育创造外部环境的同时,为社区体育更好的发展积累投入。

总之,外部环境的发展,已经对社区体育建设产生深刻影响。由此,构建科学合理的社区体育成为当前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的本质属于生活[J].体育科研,2006.(4).

[2]苗大培,王蒲等.我国城乡社区社会体育组织调研报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3).

[3]周典明,阮云龙.海淀区乡镇社区体育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4]聂锐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

[5]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调研组.全民健身服务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群众体育的新形式[J].体育文化导刊,2004,(1).

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范文6

摘 要 根据文化程度、职业、个人收入的不同,把遵义市居民按不同序列、不同层级区别开来。通过访谈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对遵义市不同层级的居民与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关系进行调查分析,得出遵义市不同层级的居民在参加体育锻炼方面与居民自身所处层级有很大关系的结果,并以此结果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应该采取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遵义市居民 社会分层 体育行为

体育锻炼作为人们增强体质、娱乐生活的有效手段,不仅能强健体魄,更能增进人们心理健康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然而在当代社会中,由于不同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不同的人们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其生活质量也不尽相同,其中就包括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但是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在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益处是不公平的,这当中不少是由于相关体制存在的弊端以及主体自身的一些原因造成,其改进措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一、研究方法

(一)访谈法

主要是体育参与态度、参与后的感受等方面。

(二)调查问卷法

以书面问卷的形式发放问卷,主要内容为体育参与的基本情况。发放对象为遵义市居民的各个层级。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3份,有效问卷480份。

(三)数理统计法

主要以Excel2010系统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二、遵义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与自身所处社会阶层关系的现状调查

(一)体育参与和文化程度

根据调查数据可以得出:遵义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次数与居民文化程度有关。其中每周都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主要集中在本科学历,占总人数的45.8%,人数最少的集中在高中及以下学历。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应该是本科生体育锻炼意识较强,并且业余时间比研究生多,而高中及以下学历则是由于生活压力或是体育锻炼意识不高造成。

(二)体育参与和职业

根据调查数据可以得出:遵义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受职业的影响,其中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大,但是可以看出1次及以下就有114人,对于青少年的身体发展要求,这样的锻炼频率较低;而工人和农民参加体育锻炼总人数最少,这样的结果是由他们的工作环境以及生活条件造成的。可以看出遵义市普通白领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少,说明普通白领体育锻炼意识很强,在全民健身视角下,这是非常好的一种社会现象。

(三)体育参与和月收入

由表1可以看出,遵义市居民月收入与参加体育锻炼次数有很大关系,其中参加次数最多的主要集中在月收入2000-8000元的人群,他们不但有稳定的经济基础,而且时间较8000元以上人群充裕;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最少。

三、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得出,遵义市居民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方面与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之间存在很大关系:

(一)遵义市居民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与自身接受教育多少有关,其中各个学历的人群在参加体育锻炼方面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本科以及大专学历,高中以以下人数太少;

(二)参加体育锻炼在人数上与职业上的分配上还算合理,但是可以看出参加次数不多,无论学生还是工人农民,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都太少,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

(三)参加体育锻炼次数以及人数最多的人群主要集中在2000-8000元,低于2000元的人群与接受教育有关,主要体现在身体锻炼意识不高上面,还有就是经济条件的限制。而月收入高于8000元的人群并没有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体育锻炼的平率,这主要是由于该人群没有过多的时间去锻炼。

四、建议

针对遵义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与职业、学历、收入的关系以及得出的结果,得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教育,不能仅仅把这种意识强调放置于大学,要在中学,甚至小学期间就要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

(二)各种职场氛围的优化,比如通过经常开展职工体育比赛来增进职工间的感情,不仅能增强职工体质,还能给企业带来效益;村委会在农民体育锻炼方面应下重力,可以定期开展农民工业余体育活动。

(三)政府投入公共服务资金,加强城市社区、农村的体育设施,让没有经济基础的人群也能很容易地参加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