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行为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职业行为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职业行为分析

教师职业行为分析范文1

>> 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财务战略选择分析 生命周期视角下的企业盈余管理研究 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的产业金融模式分析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的优先股融资问题分析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中小企业管理模式探析 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选择 生命周期视角下企业资本结构实证研究 基于生命周期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分析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选择策略探讨 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的企业家社会资本研究 论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的中小企业简约管理论 科技与社会视角下的生命周期对企业环境战略选择的影响 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农村家庭养老 生命周期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战略研究 生命周期视角下企业可持续财务战略的实施策略 生命周期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 生命周期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策略探析 生命周期视角下的股权制衡与企业价值研究 生命周期视角下企业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 生命周期视角下股权制衡的特征与企业绩效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浙江省统计局.调结构 化风险 加快温州工业转型升级[EB/OL]..

[9]浙江省统计局.温州市规上工业企业用工缺口呈常态化[EB/OL]..

[10]陈胜,周志刚.人力资本视角下企业参与合作式职业教育的激励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6):31.

[13]朱新生.难解的症结与应有的规约[J].教育发展研究,2006(11):17.

[14]石伟平.经济转型期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4.

教师职业行为分析范文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库存现金 清查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程度,通过规范的会计制度的修订和出台,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核算水平,进而实现行政事业单位整体会计水平的提升。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具体的经济改革是密切联系的,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逐步推进,部分事业单位将过渡为企业性质的单位,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属性进行相关制度的修订,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仍具有公益性、服务性性质,主要参考了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模式进行具体的会计核算,两者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库存现金清查会计核算之比较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思考。

一、行政事业单位库存现金清查会计核算之比较

2012年12月28日,财政部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对库存现金的清查核算作了规定。事业单位应按照财务制度的相关规定设置相应的账本,出纳人员根据收付款情况进行登记,登记过程中应按序时账的要求进行登记。出纳要在每日终了进行收付登记情况检查,并和库存现金进行核对,做到账款相符。

如果经过现金盘点发现有差错,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应当及时处理。如果属于单位会计人员的责任,应该扣除相应的赔付后,计入损失。而如果现金溢余的,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纳入企业的收入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具体的会计核算规定如下。

如发现现金溢余,应进行具体的原因分析,并先进行账务处理,既借记“库存现金”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如果经过检查,该项现金溢余无法进行原因的查找,那么就应根据现金溢余的具体金额转为 “其他收入”。

如发现现金短缺,应具体分析发生现金短缺的具体原因,并要合理界定责任人,如果需要进行赔偿的,那么就应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库存现金”科目;如果无法进行原因查找的现金短款,经批准后列入 “其他支出”。

2013年12月18日,财政部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库[2013]218号),对库存现金的清查核算作的规定。每日终了结算现金收支,核对库存现金时发现有待查明原因的现金溢余或短缺,应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

如发现现金溢余,应进行具体的原因分析,并先进行账务处理,既借记“库存现金”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如果经过检查,该项现金溢余无法进行原因的查找,那么就应根据现金溢余的具体金额转为 “其他收入”。

如为现金溢余,属于应支付给有关人员或单位的部分,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属于无法查明原因的部分,根据管理权限经批准后,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其他收入”科目。

如为现金短缺,需要具体进行原因分析,并按责任人需要偿付的金额,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无法查明原因的,经批准后,借记“经费支出”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二、对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库存现金清查会计核算的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事业单位对库存现金的清查核算是不通过相关的“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核算;而行政单位对库存现金的清查核算是不通过相关的“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这种差距是会计政策制定所造成的差距,也是会计准则规定中的相互不融合之处。会计制度是一个不断变化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为此,笔者认为事业单位对库存现金也应比照行政单位对库存现金的清查的会计核算规定,通过相应的“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核算,这样核算更完整、系统。其理由是:

库存现金是货币资金,是单位的货币性资产。从货币资金的属性角度来看,两者不存在任何差距。而且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货币资金的形成多是因为政策性或财政性的结余。虽然我国目前事业单位还存在一定的经营性质,但从主体上来看,事业单位是以公益性为主体的单位,其财政性拨款是其货币资金的来源主要渠道,和行政单位的货币资金属性区域一致。

事业单位单位的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资产管理主要包括了资产的购置和管理以及处置,而资产处置一般包括了出售、转让以及盘亏等内容。事业单位的资产也多属于财政性质的资产,如果将这者资产管理相关的会计科目进行剥离,那么也就认为从会计制度层面将两者进行剥离,导致会计制度规定的不统一,缺乏制度的内部协调性。因此,应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进行统一。对于具体会计核算如下:

属于现金溢余,应根据具体的金额大小,借记“库存现金”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而如果发生了现金短缺问题,事业单位应根据具体的金额大小,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贷记“库存现金”科目。

如现金溢余,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属于无法查明原因的,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贷记“其他收入”科目。

如现金短缺,应进行具体原因的分析,看是不是应该由有关责任人进行赔偿,并先进行“其他应收款”会计科目进行过度,并最终列入其他支出科目反映。

参考文献:

教师职业行为分析范文3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动力作用的一套信息系统。个体所持职业价值观是否或多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其职业行为选择?本研究试图在这方面做出初步尝试,就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与其教师职业认知、情感、行为倾向进行比较研究职业价值观调查采用Super编制,经修订的中文《职业价值观量表》,本量表共52题,每4题组成一个职业价值因子,共计13个职业价值因子,要求被试对每个题目做出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很不重要五种判断,分别用5、4、3、2、1 五个值表示。。

一、研究结果分析

1. 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一般特点。先计算每个被试在各价值因子上的重视程度,其值由各因子所包含的四个题目的得分和除以4得来,以此为基础做进一步的统计。以4、3.5两个值为分界线,可以将各价值因子均值分为三级,处于第一级的是成就需求、关系需求、独立需求,他们都达到或超过比较重要水平;处于第二级的是智力刺激需求、经济需求、地位需求、利他需求;而对安全需求、舒适需求、管理需求、变化需求、交际需求、美感需求等六项价值的评定刚刚超过一般水平。

2.喜欢教师工作和不喜欢教师工作的师范生群体的职业价值观比较。先将选择“喜欢教师工作”和“对教师工作有兴趣”的合并为一组,将其13个价值因子得分与选择“想到教师职业就觉得心烦”组的各价值因子得分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不喜欢教师职业的师范生群体在经济需求、交际需求、舒适需求、变化需求方面显著高于喜欢教师职业的群体,T值分别为-1.927、-2.673、-1.957、-4.338;显著水平分别为0.056、0.008、0.052、0.000。

3.倾向于选择教师职业与不选择教师职业的师范生群体的职业价值观比较。先将选择“毕业后就去当教师”和“立志终生从教”的合并为一组,将其13个价值因子得分与选择“毕业后,先看看能不能找到其他工作,实在不行,再考虑当教师”组各项得分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毕业后就选择当老师”的师范生群体在成就需求方面显著高于“在找不到其他工作的情况下才选择当老师”的师范生群体(T值为2.875,Sig.为0.005)。而在管理需求、交际需求、变化需求方面是倾向于不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显著高于倾向于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T值分别为-2.633、-2.579、-3.175,显著水平分别为0.005、0.009、0.011、0.002。

4. 不同职业情感和行为倾向的群体的教师职业认知比较

统计方法与对职业价值观的统计相同,比较“喜欢教师职业”和“不喜欢教师职业”的两类群体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知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统计表明,在13个价值因素中只有两个因素得分在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一是成就价值,喜欢教师职业的群体对教师职业的成就价值评价明显高于不喜欢教师职业的群体(Sig.=.022);二是经济价值,其结果与我们预期的相反,不喜欢教师职业的群体对教师职业的经济价值评价反而高于喜欢教师职业的群体(Sig.=.039)。

比较“愿意选择教师职业”和“不愿意选择教师职业”的两类群体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知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统计结果表明,只有两个因素的得分在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一是成就价值,愿意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对教师职业的成就价值评价明显高于不愿意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 Sig.=.008);二是美感价值,愿意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对教师职业的美感价值评价也明显高于不愿意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 Sig.=.044)。

二、讨论

根据我们的测试,这些大学生首先将工作视为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肯定的有效途径。其次,大学生希望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按自己的方式、步调或想法去做,不受他人干扰,同时,大学生也认为工作中能和领导、同事愉快相处是很重要也很有价值的事情。

根据对“喜欢教师职业”和“不喜欢教师职业”的两类群体比较,说明教师职业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各界联系广度、工作的轻松、自由及工作的客观环境、工作内容的变化性不能满足部分大学生的需求。对“你的工作比较轻松,精神上也不紧张。”得分差异并不显著,说明这些不喜欢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只是追求优越的工作环境,对工作的高收入和低压力并不存在不合理的期望。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更广泛的社会交往、更好的工作客观环境及丰富多彩的工作内容是积极的,无可厚非的,他们不喜欢教师职业并不表示他们的价值观存在问题。

根据对“倾向于选择教师职业”和“倾向于不选择教师职业”的两类群体比较,发现倾向于不选择教师职业的师范生群体更希望获得对他人或某事物的管理支配权,能指挥和调遣一定范围内的人或事物,更希望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更追求丰富多彩的工作内容。但不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较倾向于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成就需要更少。该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教师职业行为分析范文4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学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20-0011-03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教师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它严重威胁着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效率以及教师队伍的稳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体验到职业倦怠的教师,常表现出疲乏、失眠、头痛和胃肠功能紊乱、胸痛等身体问题,及自尊水平下降、抑郁、易怒、焦虑和无助感等心理问题。

国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研究发现,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降低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从而影响到教育效果的发挥。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也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有些教师的心理压力已经对教学和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呈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

基于此,我们必须关注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寻求调适教师职业倦怠的途径。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动机、人格、行为四个方面分析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心理学原因并提出教师的自我应对策略。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学分析

1. 教师自我效能感低

教师效能感指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自我效能感是在“教学”这一特殊情境中构建的,因此也称“教学效能感”。Chwalisz、Altmaiwer与Russell发现,低教学效能感的教师比高教学效能感的教师有着更高水平的职业倦怠。Fricdman和Farbcr的研究表明,那些认为自己在课堂纪律、管理中能力较差的教师比那些自认为能力较高的教师报告出更高水平的倦怠。刘晓明关于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低,则其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的程度越严重。李义安、勇键的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随着教师教学效能水平的不断增强,其职业倦怠程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

具体来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遭遇过强的教学压力、过于紧张的人际关系或者过高的考试压力时,容易出现严重的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状态。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越低,特别是一般教学效能感越低,其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程度就会越严重。具体表现:教师长期身心疲惫、沮丧、压抑,对生活、工作悲观、冷漠;逃避现实,面对教学中的失败往往归因于外界因素,而忽视自身的能力。反之,当教师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时,在面对外界压力时,能够很好地评价压力,能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作出正确的认知判断,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信念,能积极面对教学中的挫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学效能感是教师的一种认知动机机制,是职业压力影响职业倦怠的中介因素。

2. 教师成就动机缺失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个体向某一目标行进,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动力。动机具有唤起、调节、维持和激化行为的作用,它的形成和人的需要、兴趣、价值观及抱负水平密切关联。当一个人动机丧失,相应的行为就会受到影响。当教师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可能引发心理挫折,势必影响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动机。当教师执教动机缺失,而又不得不从事教育工作时,会产生倦乏、压抑、焦虑、不满、失落、上进心迟滞等不良情绪,这种心理状态就是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

教师成就动机缺失一方面可能由于教师长时间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工作热情丧失,压力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和消除,职业期待与现实的落差使得教师在情感上受挫;另一方面可能由于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出现高原现象,具体表现为教学水平停止不前,教学中容易产生挫折感,工作满意度持续下降,只求无过,不求有功,缺乏上进心,缺乏成就感和职业认同感。这两方面都可能引起教师教学动机的缺失。当教师不再追求教学的价值意义,不再追求自我实现,在教学活动中就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3. 教师不良的个性因素

性格类型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密切的联系。Mills和Huebner运用MBI和NEO的调查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特质得分和七个月后的职业倦怠得分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具有追求完美、固执、理想化、A型行为、神经质和自我抑制等人格特质的教师更容易感受到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一般而言,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大部分性格都属于依赖型、偏执型、抑郁型、攻击型、强迫型等。个体对压力的反应是其所面临的压力和人格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这四种性格类型的教师在遇到挫折和压力时,往往采取逃避的办法,使自己长时间处于焦虑、恐惧、无助中,不能及时调适自己的心理,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客观评价,理想和期望不切实际,因此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行为分析范文5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一种评价,他反映着教师的需要,并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因此教师职业价值观可以作为学校管理者进行有效管理的一个突破口,认清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并了解个体差异,通过对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关注和调动达到有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价值观是了解员工态度和动机的基础,是人心灵深处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决定着个人未来的行为方向,对研究组织行为是很重要的。在教师职业群体中,价值观的研究也很重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价值观是影响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我国教育体制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师在价值和行为上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程度,增强他们与学校的心理契约是值得各方关注的问题。从组织与行为的角度对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对于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激励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1.职业价值观反映教师的需要

1.1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内涵

Elizu从为职业价值观即个体关于职业行为及在职业环境中获得的某种结果的价值判断,是一种直接影响行为的内在思想体系。由此不难理解教师职业价值观就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一种评价,然而教师职业承担的是育人工作,育人职业与其他职业比较有两大特殊性,一是,它很重要,二是,它很困难。其重要性在于:对个人来说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一个人成长为真正的人;对社会来说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前进培养出所需的人才。其困难性在于: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不是物,人是有主体性的存在者,是有意识有意志有情感的“万物之灵”。这就使教育职业具有了特殊的难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名言,就是对这种难度的描绘。这两个特点表明了教育事业意义重大,非同小可,它既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人格形象和人生道路,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和前途命运。

1.2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构成

由职业价值观的内涵可以知道,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反映了教师的职业需求,即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评价,即看重这一职业的什么方面,也就是想从职业中获得什么,也可以说是教师的一种职业生存状态。职业价值观的构成因素很多,经心理学的研究者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构,如袁立新(1994)编制了教师职业价值观三维度问卷,分别为心理因素、物质因素、精神因素。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在教师的职业活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发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学教师对心理因素较为重视,即他们对教师工作的要求更多是从自己的兴趣、性格等出发,以获得职业的心理满足。台湾学者进行的研究较多,魏方亭(2001)因素分析得到五个因素教师职业价值观量表,分别为:职业条件取向、展现长才取向、人际关系取向、成长机会取向,自我实现取向。张慧英(2002)的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量表得到四个因素,创新发展、人际互动、成就声望、组织安全匀。这些研究结果呈现了教师对于职业的渴望与需求,从事教师职业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物质需求,已经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享受与发展的手段。

2.职业价值观存在个体差异

经研究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人口学变量,如性别、年龄、学历等。有些研究者认为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性别差异,袁立新发现女教师比男教师更重视物质因素,而男教师则比女教师更重视是否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及人生意义冈。有学者为性别差异提供了理论基础,一种理论认为职业价值观形成于受雇前的社会化经验,如女性被教成重视社会关系,而男性被教成重视成就和竞争,男性和女性的这种经验的差异导致了他们职业价值观的差异。还有一种理论认为职业经验造成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女性多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报酬的职业,由于这种职业经验使得女性的职业价值观接近于蓝领工人,重视职业的外在报酬。但所有的现象表明教师职业价值观确实存在性别差异,也就是说男教师和女教师在看重职业的哪些方面上存在差异。

还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价值观会因年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袁立新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年龄差异,虽然老中青年教师都突出追求职业中的心理满足,但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之间还是有所不同,青年教师更强调心理与精神因素的需要而相对地淡薄物质因素,中老年教师则较重视物质因素而较淡薄精神因素。台湾的研究中还发现教龄、学历、学校规模及学校所在地也影响教师的职业价值观。

3.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功能

Erez和Israeli (1980)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会受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个人对职业的认知,而教师的职业接触对象是广大的学生群体,一旦有了偏差,也会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带来不良的行为示范,形成偏差的价值观。很多实证研究已经显示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投人、职业绩效、组织承诺、教学行为等都存在相关。如陈瑞惠(1991)用问卷法调查台湾570名私立高中教师发现职业价值观与组织承诺呈显著正相关,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压力对教师的组织承诺有显著预测力。黄建安(1993)用问卷法研究发现国小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投人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胡坚(2004)用层级回归分析了高效教师职业价值观与任务绩效间的关系发现,职业价值观中的自我成长取向、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以及总体职业价值观对教师任务绩效各方面有显著解释力,尤其是教学成就和教学投人这两个任务绩效因素主要受自我成长取向和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等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职业价值观不仅会影响工作态度,而且还会影响实际的工作绩效,即不同职业价值观的人会有不同的工作表现。这些研究都验证了职业价值观对个体态度和行为的导向性功能。

4.启示与建议

4.1充分考虑教师职业价值观所反应的需要

由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可以看出教师的需要,对物质的需求虽然还存在,但并不是教师从事该行业唯一的需求,有很多内在的需要,如成长取向、人际需求、成就需要等心理与精神需求都是很重要的方面,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的这些需求,为他们提供机会获得满足,如可以给教师提供进修或者是教师之间定期进行经验交流会议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些周末联谊活动,有研究显示,员工之所以愿意留在目前的单位继续工作,有很大的原因是他们留恋他们周围的要好同事,正是这些非正式团体组织给了他们情感上的归属感,使得他们的留职意愿很强。总之学校管理者首先要了解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进而了解教师的需要,尽可能的去满足教师的这些需要,这样教师就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能量。

4.2考虑教师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别对待

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进行激励时就要充分考虑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许多研究认为职业价值观可以作为一个激励因子,因而在分配职务时或进行激励时就要考虑这种差异,以做到最大限度的使教师感觉自己目前的职业状况与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有很高的契合,也就是实现人性化的管理,不只要留住他们的人,也要留住他们的心。

4.3塑造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职业价值观

教师职业行为分析范文6

关键词 实习支教 教师职业认同 支教生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The Impact of Practice Teaching on Students' Recognition

for Teachers' Profession Identity

——Taking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HAN Xiaojua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s,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Abstract Practic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raining qualified teachers, normal universities directly affect the future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so born teaching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is very important. The author in teaching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students influence, trying to explore teaching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have professional identity status and reasons for such changes, and the high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develop thinking,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eachers' education quality to improve practic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practice teach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volunteer teacher

高师生教师职业认同是指高师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情感、意志、期望、价值观及职业行为倾向的综合。①本文支教生的职业认同研究是从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意志、职业价值观、职业行为倾向六个维度进行的。鉴于新疆师范大学是实习支教工作的所有区内外高校中派出实习支教学生最多、支教区域最广、受援中小学最多的高等院校。笔者拟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对2012年秋季200余名支教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试图揭示支教生的职业认同现状及其变化原因,并提出高师院校如何在学生培养中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提升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质量的建议,以期为改进支教效果提供借鉴。

1 研究设计及实施过程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定量分析和访谈相结合,以新疆师范大学支教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81份,有效率74%。采用李克特五点记分法,并使用统计软件SPSS对所得的数据资料进行平均数M、标准差SD、P值分析(其中置信水平 = 0.05)。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支教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状况分析

调查结果如表1显示,支教生在支教前的职业认同水平高于支教后得分,其中女生下降幅度低于男生。表明高师生在支教后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水平略有下降,其中女生更能在支教过程中体会到教师职业本身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和愉悦感。

2.2 支教影响学生职业认同维度分析

2.2.1 无差异维度分析

(1)表2统计结果显示,职业认知水平前后测均高于职业认同平均水平,(p>0.05)说明支教生在支教前后对教师职业的认知水平差异不显著。结合访谈可以了解到,支教生对教师职业的性质、功能、以及推进双语教育、促进新疆地区教育质量发展等了解深入。

(2)表2中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职业价值观前后测平均得分均是最高的。结合访谈可以发现支教生在支教前后都可以正确认识自己支教的目的,比如尝试教学、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以及对新疆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性等。说明职业价值观不是影响职业认同的关键因素。

2.2.2 差异维度分析

(1)表2统计结果显示,职业情感(p = 0.02

(2)表2统计结果可知,职业期望维度上前后测差异显著(P = 0.026

(3)由表2中可知职业意志得分不高,前后测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是后测为3.545低于后测平均水平3.551。实习生们认为,实习期间教学理念不能和学校的教育措施相融合,无法施展支教前所学的专业理念和真实能力,所以无法适应教师职业;由于支教时间过长,逐渐忘记了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事后考研吃力等。所以内心对教师职业产生排斥心理,从而影响了学生在支教过程中的职业意志。

(4)表2中职业行为倾向维度,前后测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这一维度的得分最低,为3.515。表明支教后支教生的职业行为倾向普遍下降。支教生认为:支教考核方式片面,只是终结性评价,缺少对支教过程的评价;指导教师关注支教生的日常生活管理,缺少对支教生教学行为的指导;当地学校缺少相应的培训指导,该校安排的指导老师和支教生缺少沟通,没有对支教生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有效指导;任课方法和模式比较单一、专业不对口,引起了支教生对教育教学行为的排斥,从心理上否定支教活动展开的方式。

2.3 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支教生职业价值观、职业认知在前后测差异不显著,但是职业情感、职业期望、职业意志、职业行为倾向四个维度在前后测得分呈现比较明显的变化,其中职业情感、职业期望两维度差异显著,职业意志、职业行为倾向维度在后测变化明显。

3 对提高支教生的职业认同、改进实习支教效果的思考

结合以上分析,为提高高师生职业认同、改进实习支教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将教育实践融入到高师整体课程体系之中、注重实践性知识培养。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方式缺少对支教特殊性及实践环节操作性的认识。笔者认为应将对实践的参与和认知融入到日常师范生的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比如教师教育课程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丰富的理论上充分接触实践性知识;另外,课外高、低年级师范生均应接触实践,变集中实践为分散实践,从而提高见习与研习的质量。

(2)加强高师生职业情感教育。积极的职业情感是教师职业认同形成的关键。“激情、热情是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②首先,培养中要确定职业情感标准,使学生充分理解自己的专业目标和未来职业的定位;其次,培养过程中增加师范生崇高、无私的职业情感体验;最后,加强大学教师的职业情感示范作用促成支教生职业情感养成, 真正让师范生佩服教师是智者、德者、能者,把教师职业当作一种乐趣来从事。③

(3)加强与支教学校联动机制,增强支教生职业期望。“职业期望,是个体对某种职业的渴求,是个体对待职业的一种态度和信念。”④高师院校和受援学校的支持是影响支教生职业期望的关键因素。高师院校应加强与支教学校的沟通,尽力获得受援学校各方面的支持,使支教生在支教过程中获得正确指导;其次,高师院校应改变单方支教前培训的做法,应强调驻地二次培训的重要性;最后,高校实习指导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两者应共同指导支教生的生活、教学。从而增强对支教生对未来教师职业的期望。

(4)加强心理调适,培养支教生坚定的职业意志。高师院校在学生培养中应注重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坚定的职业意志。首先,在支教前动员大会上,学校要引导学生正视困难,进行情感、态度教育,鼓励他们以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去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其次,在支教过程中,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实习生开展心理辅导,也可以对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开展相关研究;最后,学校要努力为实习生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支教生排忧解难,推行人性化管理。使其能以正确的态度去适应新鲜事物,增强其职业意志。

(5)改善实习支教管理,增强支教生的职业行为倾向。科学的管理工作,可以增强支教生的教师职业行为倾向。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改善现有支教管理方式。首先,重视形成性评价,加强对支教生课堂教学行为的考核力度,增加其考核比例。

(6)注重实习支教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在高师生培养中,学生自主管理强化也是改善支教效果的重要方面。高师院校在学生培养中应加强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锻炼其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在较强的自主管理模式下,各种培养方式才会产生明显效果。促进支教生通过实习支教获得提高。

注释

① 薄艳玲.高师生教师职业认同[D].广西师范大学,2008.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