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司战略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司战略分析范文1
宝洁的营销战略是其营销成功的重要保证,主要包括价格战略和产品战略。
一、价格战略
价格战略包括产品定价和价格的调整。除了企业利润以外,价格战略还有品牌的定位、渠道间的平衡以及随后推出的新产品的价格密切相关。
1、价格促销的弊病及宝洁的产品定价
定价战略会大大影响企业和客户,企业需要在追求短期获利能力和长期获利能力之间徘徊、权衡。企业的定价策略必须与企业的战略相一致。
宝洁进入中国以来一直采用的是市场“撇脂”的价格策略,即高价策略,这对宝洁迅速实现在中国的赢利以及10多年的高速发展十分重要。
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日化用品行业持续的价格促销给宝洁带来了诸多的不良影响。一方面,在价格促销风行的时候,生产商经常向零售商减价出售商品,再由零售商也以特价商品的形式向消费者出售;另一方面经销商经常在厂商促销的时候囤积商品,然后在促销过后高价卖出。
而疯狂升降的零售价则减弱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因为零售商与消费者都会在特价的时候大量购买商品,很快就使消费者对降价促销习以为常。这让消费者更加期待着购买减价的商品,而不再注重品牌的优点。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商家只有再发起新一轮的降价促销风潮。
宝洁试图通过价值定价重新将价格掌控在自己手中,断绝分销商和消费者对折扣低价的依赖性,挽救岌岌可危的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保护品牌的完整性。
2、宝洁定价战略的弊病以及价格的调整
宝洁认为,公司实行的价格策略应达到以下三个目标:首先,产品的价格策略应该能够支持产品市场营销策略;其次,产品的价格策略应该保证公司财务目标的实现;再次,公司采用的价格策略应该适应市场的现实环境。据此,宝洁的定价策略不断进行调整。
宝洁的价值定价战略导致了宝洁销售渠道内的剧烈冲突。宝洁新策略的采用使分销商的既得利益受到了损害。
尽管如此,宝洁认为,价值定价以其较低和更稳定的成本和价格将有利于各方―生产商,分销商和消费者。因此宝洁在仍坚持自己新定价策略的同时,面对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也在不断地调整价格。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宝洁的价格调整主要是回归到降低成本,实行低价策略上。一方面,宝洁在高端市场已经进入了饱和状态,很难再有大的发展,但中低端市场对宝洁来说是完全空白的市场。另一方面,宝洁的高价策略给市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黑洞--市场缺乏中低档价位产品,于是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低端品牌,这些竞争对手也对宝洁构成了压力。
在洗护发产品上,2003年,联合利华推出了200毫升瓶装的夏士莲黑芝麻洗发露,通过产品细分(强调头发黑亮),价格低廉(只有10元),耳目一新的电视广告和加上“用起来与飘柔差不多的感觉”,使得宝洁陷入竞争的恐慌中。针对联合利华的挑战,宝洁则推出了9.9元的飘柔日常护理洗发液,以占领低端市场。
二、产品组合特点
1、多元化
在宝洁的产品组合中,包含了洗发护发用品,个人消费用品,护肤用品及化妆品,妇女保健用品,口腔护理用品,家庭护理产品,婴儿护理用品,食品饮料,纸巾类用品等多条产品线,每个产品线又包含若干产品项目。
2、功能广泛
宝洁的产品组合具有广泛的功能。在日化领域,从洗发水,护肤品,香皂,沐浴露,牙膏,洗衣粉,到食品,饮料和纸巾等,宝洁的产品几乎可以满足消费者在日常生活的所有需求,而且,在每类用品中,宝洁提供的各个品牌的产品,也几乎涵盖了各种不同的功能。例如,在洗发护发领域:宝洁的飘柔具有使头发柔顺的功能;潘婷为头发补充维生素B5,令头发更健康亮泽;海飞丝的功能是去除头皮屑;而沙宣则为头发补充水分和营养,具有专业的美发功能。
3、关联性大
宝洁的产品都是消费品,产品间的关联性很大。洗发水,护肤品,肥皂,沐浴露,牙膏,牙刷,是人们每天都要用的必需品,从食品、饮料到纸巾,在使用上也密切相关。而且,宝洁的产品也都是通过相同的渠道分销的,密切的关联性为宝洁的营销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三、宝洁营销策略的两大法宝
1、宝洁营销的杀手锏――派送
派送是企业常用的促销活动方式,有计划地向一定数量的潜在目标消费者免费发送该企业产品或试用品。通过样品派送,消费者和产品进行直接“接触”,认识并了解产品的功效和质量,更能激发潜在消费者选择该品牌。同时,样品派送由于其相对比较低廉的活动成本,以及易送达、易接受等特点,宝洁凭借其雄厚的实力,精心策划,连年派送,使得知名度、品牌形象、营销效果俱佳。派送,已成为宝洁营销的杀手锏。
如早在1996年夏,宝洁公司不到半个月一举把150万袋40克包装的汰渍洗衣粉赠品送到150万武汉市民家中。派送活动前,据调查显示,一枝花以其价格低廉而市场领先,占有40%左右的份额,汰渍紧跟其后已占30%左右;下半年再做市场调查,汰渍已奇迹般迅速地抢占到了50%左右的份额。40克汰渍空前大派送活动,让消费者闻其名、见其形、知其效并联络了感情。
2、建立品牌的影响力―市场调研的保障
众所周知,对于建立品牌的持续影响力,市场调研的保障性最为关键。据资料表明,为了评估广告的效果和用户的满意度及其反应,宝洁每年会和超过 700万的消费者进行各种方式交流,而它每年投入的调研费用就达5亿~7亿美元。
宝洁公司在对旗下的各种品牌进行推广和广告运作时,通常要专题调研报告。目的在于:以满足消费需求为目标,强化产品的品质,彰显宝洁品牌的地位与身份。
根据权威调查机构公布的“2005年全国主要城市消费品调查”结果显示: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了洗发护发用品市场50%的份额,其中“飘柔”以25.43%高居榜首,“潘婷”和“海飞丝”分别以18.55%和15.11%的市场占有率紧随其后,而且三大品牌已逐渐向中国三四线城市渗透。这三个品牌成为该企业在中国最赚钱的产品,年营业额高达70亿元。
参考文献:
[1]市场营销学,郑祖华编,厦门出版社,2008
公司战略分析范文2
关键词:小米公司;成本领先战略;SWOT分析;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IX(2015)08-0016-02
一、小米公司发展简介
小米公司正式成立于2010年4月,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互联网电视自主研发的创新型科技企业。主要由前谷歌、微软、摩托、金山等知名公司的顶尖人才组建。
小米手机、MIUI、米聊、小米网、小米盒子、小米电视和小米路由器是小米公司旗下七大核心业务。“为发烧而生”是小米的产品理念。小米公司首创了用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的模式,将小米手机打造成全球首个互联网手机品牌。并通过互联网开发、营销和销售小米的产品。小米公司在机顶盒、互联网电视和路由器等领域也颠覆了传统市场。同时,小米公司也在积极打造小米生态链体系,力争全行业、全产业链都能达到共赢。
2011年12月18日,小米手机第一次正式网络售卖。5分钟内30万台售完。2013年8月23日,小米已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达100亿美元。这意味着小米已成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仅次于阿里、腾讯、百度。2014年12月14日晚,美的集团发出公告称,已与小米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小米以12.7亿元人股美的集团。2015年1月19日消息,金山软件公告称,小米公司将通过其全资附属公司,以5.27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23亿元)的价格从腾讯手中购买了金山软件2.98%股份。小米从腾讯手中收购了金山软件共3529万股,占金山总股本的2.98%。
二、小米公司成本领先战略的SWOT分析
小米公司之所以能够短时间增值,本研究认为成本领先战略选择是小米公司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优势分析
1.小米公司生产外包低成本的优势
由于是新创企业,工资资金有限,不能够建立制造工厂,因此,小米公司将硬件研发外包给了英达华,这样降低了公司产品研发和制造的成本。在英达华为小米代工的同时,自身也实现了规模效益,并且还提升了小米产品的质量,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对于小米公司来说,生产外包是小米公司实现快速增长的优势。
2.小米公司具有运营成本低的优势
小米公司营销模式特殊化创造了运营成本低的巨大优势。小米公司主要通过饥饿营销、微博营销、网络社区营销及口碑营销等模式,较低宣传成本实现了最大的收益,建立了较好的品牌效应。小米手机的销售与传统观手机销售不同,规避了各级经销商的加价,这样使手机的营销成本降低。小米公司的饥饿营销模式创造了其低价格优势,具有较大的市场优势。
3.小米公司具有供应链溢价的优势
小米产品是通过网络订购销售的,这种销售模式使小米公司提前拿到了预付款,持有大额的预付款不仅可以与供应链上游企业谈判,降低产品生产的价格,而且不会出现产品压货的现象。这种营销模式在获取可观利润的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米产品的生产原料价格会下降,这再一次降低了小米产品的成本。
(二)劣势分析
1.成本控制压力较大
小米产品价格低的优势带动了小米公司的发展,同时也为小米公司带来了阻力。一方面,其他竞争企业进入性价比较高的营销模式,竞争者的加入给小米公司带来了巨大的阻力,主要表现为小米产品的替代产品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从小米产品的销售量来看,较小的出货量并不能实现规模效应,这会导致在与供应商议价方面变得劣势,同时单位产品的利润较低这无疑又是小米公司的忧虑。
2.小米手机品牌定位狭窄
小米手机宣传口号是为发烧友而生,这种较小的市场定位已经不符合目前的发展需求。智能手机发展非常迅速,市场目标范围需要扩大,对于目前小米手机来说,消费者会认为其不适合大众,不购买小米手机;同时,小米4的l 999元的价格也没有满足发烧友的需求,小米手机的高端化发展受到阻碍。
(三)机会分析
1.小米手机的MIUI可持续发展
MIUI是小米公司旗下三大核心产品之一,也是小米手机吸引消费者的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日趋丰富,MIUI仍大有可为。就目前来看,中国安卓系统用户超过了75%,遥遥领先于IOS系统用户数量,基于安卓系统的MIUI日趋完善,小米手机可以随意刷机,这种机会给小米手机带来了大量的客户,这一点说明小米手机在中国智能机将拥有更为广泛的市场,小米MIUI作为深度定制的安卓系统,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智能手机市场巨大
由于3G、4G网络和无线网络的发展,使移动互联网日益普及。2013年,在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3.3%,远高于通过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说明手机网民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来源。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是大势所趋,用户对智能手机的需求不断增大,因此智能手机市场前景广阔。
(四)威胁分析
1.供应链不完善,产能不足
2014年小米手机销售状况较好,总来来看,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小米公司与合作伙伴一起努力,促使小米手机的销售量越来越大,从一开始的l万多台,提升到300多万台。由于供应商的原材料有限,小米手机的销量突然增多,使供应商企业不能满足其要求,这样就不能按时交货,影响了小米手机的销售。
2.产品同质化,小米产品优势不再明显
小米手机性价比优势逐渐受到威胁。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HTC、中兴、华为、酷派、联想和魅族等国内外品牌感受到了小米手机经营模式带来的竞争压力,纷纷模仿小米公司,推出高配置低价位的智能手机。这样就致使小米产品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在没有产品差异化和创新的基础上,品牌效应逐渐丧失,小米公司的发展就会停滞。
三、小米公司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建议
(一)产品研发成本方面的措施强化MIUI系统开发,加快与相关制造商合作。MIUI系统的优势与厂商合作处创造了巨大的优势,研发MIUI系统的核心装置不仅为企业之间合作创造奠定了基础,更降低了小米公司的研发成本,实现了研发的差异化。 一方面,深入研究MIUI系统的广度和深度。MIUI之所以受欢迎,源于其可以随意刷机,这种安卓深入模式给小米公司带来了大量的客户资源。深度定制的安卓系统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能够占据更广泛的市场,为小米产品打下品牌效应的基础。另一方面,促进相关企业合作,促进MIUI盈利能力。通过独立开发、合作研发创造MIUI系统与一个游戏平台发展,类似于苹果的IOS应用商店。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未来用户需求付费软件,支付服务将越来越多。通过MIUI系统游戏平台,建立一个应用程序商店是重要手段,以促进MIUI盈利能力。例如,使用和金山、凡客诚品,玩更多的企业关系密切,在MIUI系统提供特殊的服务、更优惠的价格等等。
(二)营销成本战略方面的措施
积极与第三方进行营销合作,提高小米产品的可信度。通过微博营销、口碑营销、网站营销等方式降低销售成本,这种自身优势的营销方式应该传承。而目前小米产品的饥饿营销和售后不周到给小米公司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消除这些负面影响,需要加快与第三方企业合作,改善消费者的对小米产品的态度。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小米产品的营销效果,通过第三方进行数据披露,这会给小米产品的销售带来最大的帮助,促使网络消费者增加。
(三)服务成本战略方面的措施
公司战略分析范文3
[论文摘要〕随着电力替代品的增多,电力作为能源商品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销售竞争。电力作为一种制造能源,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在能源市场时,电力营销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了。电网企业通过对营销手段的研究和改善,不断拓宽电网市场的覆盖面和潜力市场的开发,使电力商品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平台。
1前言
电力工业是人民生活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应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一方面刺激了电力生产,另一方面也将电力作为商品推向了市场化的平台。电网企业作为公用行业,受到了更多的社会关注和责任压力。如何提高电网企业的服务意识,加强营销管理,树立电力品牌,提升企业形象成为了电网企业在业内竞争以及全行业竞争的重要资本。电网企业必须改过去“重生产、轻营销”的传统观念和运作模式,加强营销管理观念的理念,建立长远的电力营销战略,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电网公司,铆战略存在突出的问.
近年来,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电力企业一改往日经营垄断的局面,进入了全新的市场竞争时代。存在于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之间的利益矛盾使电价定位一直存在争议。迫于政府对电价的压制和调控政策,使得电网企业的电价调整空间逐步缩小,利益空间一降再降,进而带来了巨大的经营压力。电价的制定,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动向,因此,国家始终掌握着电价制定的大权,来平衡电力用户和电网企业之间的供求关系。但长期的政策调控使电价结构扭曲,降低了电力价格的实际竞争力,也压制了电网企业的真正市场化运营。此外,其他能源型产品价格的上涨,使电力的需求压力越来越大,作为电力产品经营者的电网企业往往是在背负着亏损的电力价格在运作电力市场的营销。这也使得电力营销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和积极性。电力企业的公用事业性质,也给营销工作带来了经营和社会责任的双重压力。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并没有将电力作为商品来看待,因此,这种认识上的模糊至今仍然存在,用电客户的诚信度直接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的滋生,以至于电费回收工作开展困难,电力营销收益甚微。
3电力,销特点分析
发电厂是电力产品的制造商,通过煤炭、水能等转化方式来生电能,而电网企业是电能的经销商,电能要经电网的输送才能真正实现电力商品的使用。输配电网是电流的传输载体也是电力的销售渠道,输配电网的地区归属性是电网企业形成电力销售垄断的重要因素。而大用户直供电方式的开展,打破了传统电网企业的自然垄断局面,通过独立发电企业对市场竟价的成功,来向用电大户直接输送电能,很大程度上冲击了电网企业的专营权。此外,电力传输问题也限制了电力市场的区域选择,再加上电力无法大规模存储也给电力营销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商品营销的难题。长距离输电会带来相当大的电能损耗,无形中增添了成本的付出,因此,供电只能在周边地区展开,将电力输送到各级电网企业的所属范围内,离开了输配电网,电力也就失去了传送通道,无法实现使用价值,电力营销也无从谈起。
4电网企业营销战略选择
4. 1成本领先战略
营销的根本在于成本核算,准确的成本把握是制定营销战略成功的关键。因此,电网企业的营销也可以从成本入手,来统领营销战略的制定。在成本上低于竞争对手就可以在营销上占得先机,占据价格竞争的主动地位。电网企业在自身的管理方面要特别注重成本控制,尽可能地节约开支,压低成本,从推销、广告等宣传发面做起,尽管以上手段有益于营销但从成本角度出发,不得不尽量降低这方面的开销。
4. 2差异化战略
电网企业的公用事业性质和基础产业背景,致使电网企业在营销产品过程中,要面对的是全社会的所有用电客户,而不能够进行差别化客户选择。所以电网企业只能从产品、服务和品牌等方面寻求差异化突破,从而盘活营销策略,给予用电客户更多的选择空间。
4. 3最优成本战略
尽管电网企业将成本压制到最低化,但产品质量却不能够因此而动摇,给予电力客户所支付价格以最优质的服务和实现商品的最大价值化,是提高企业竟争力的重要手段。尊重电力用户对电力产品或服务商的要求,并予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充分体现电力公益的特点,保障民用电力的基本供应,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公司战略分析范文4
关键词:汽车 金融公司 模式
一、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发展的现状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汽车产业发展更加迅速,与汽车生产息息相关的金融服务也日益得到重视,特别是政府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令,汽车市场上的相关主体生产商、经销商以及商业银行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应。2004年8月,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成立国内首家汽车金融合资公司,紧接着,福特、大众汽车金融公司相继成立,国内车贷市场上掀起了一股汽车金融服务的竞争热潮,国内汽车金融市场出现了合资汽车金融公司“逐鹿中原”的竞争局面。国内汽车生产商及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竞争激烈的车贷市场,我国汽车金融服务应如何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汽车金融服务的起源是在上世纪20年代前后,由汽车制造商向用户提供汽车销售分期付款时开始出现的。它的出现引起了汽车消费方式的重大变革,实现了消费者购车支付方式由最初的全款支付向分期付款方式转变。这一转变虽然促进了销售,但大大占用了制造商的资金。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张、消费市场的扩大和金融服务及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汽车制造商又开始利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这一位国家法律所认可的公司载体形式来解决在分期付款中出现的资金不足问题,从社会筹集资金。这样,汽车金融服务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融资-信贷-信用管理”的运行过程。
按照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当一国人均GDP达到700美元时,便开始进入汽车消费时代。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到1090美元;2004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69美元;200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703美元。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正在进入汽车消费时代,并且能够成为我国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结构已经发生变化,私家车消费市场逐渐成为汽车消费市场的主力需求。2001年私车消费比例达到47.1%,2002年超过56%,2003年增至62%,2004年大幅增加为93.7%。汽车消费尤其是私车消费的持续走高,迫切需要完善的汽车金融服务。然而,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严重滞后,汽车消费信贷占汽车销售总额的比例不足10%,而其他国家如美国的比例为93%,英国为80%,德国为75%,日本为44%。另外,国外成熟的汽车金融服务,不仅向消费者提供信贷服务,而且向汽车厂商、经销商等提供涉及汽车生产、流通、消费、租赁、维护、回收等多环节的全方位、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因此,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与国外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差距,不仅显示了我国汽车金融业发展的滞后性,更说明了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潜力与迫切性。以美国为例,福特信贷、通用融资、戴-克财务、丰田财务等4家专业汽车融资公司占新车贷款销售份额39%。
二、我国发展汽车金融的难点
1.发育不成熟的信用环境
汽车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我国由于处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社会征信体系还未发育成熟。消费者信用记录非常分散,企业难以掌握完整的客户收入以及信用情况,而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能为汽车金融企业的发展提供切实保障。由于国内还未形成完整的全面的信用评价体系,导致整个社会个人信用评价成本较高。由于以上原因,再加上消费者诚信意识缺乏,使我国个人车贷的账率居高不下。据统计,2003年前9个月,中国汽车贷款总量为1800亿元,其中坏账为945亿元;占车贷总额一半以上;2004年前9个月汽车贷款总量为1683亿元,其中坏账高达1000亿元。一度车贷的相关保险业务几乎陷入停滞,这在相当程度上成了汽车金融服务发展的一个路障。
2.审慎的政策环境
首先,运营资金太少是导致目前国内已经成立的汽车金融公司缺乏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融资渠道狭窄,投资手段单一。在国外,汽车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包括:商业票据发行、公司债券、购车储蓄、以应收账款质押向银行借款、商业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出售应收账款、应收账款证券化等。但国内汽车金融公司只能接受境内股东单位3个月以上期限的存款、转让和出售汽车贷款应收款业务、向金融机构借款。三是信贷风险也使汽车金融公司不敢贸然开展大宗业务。
目前,鉴于国内金融环境,我国关于汽车金融公司的相关政策规定比较谨慎,2003年10月3日中国银监会颁布了《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11月颁布了《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细则》,2004年8月17日又颁布了新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为避免金融风险,目前允许汽车金融公司开办的业务比较有限,对汽车金融公司业务的开展有很多不利,具体表现在:
(1)具体业务的限制
《办法》规定,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可以接受境内股东单位3个月以上期限的存款,提供购车贷款业务,办理汽车经销商采购车辆贷款和营运设备贷款,转让和出售汽车贷款应收款业务,向金融机构借款,为贷款购车提供担保,与购车融资活动相关业务及经中国银监会批准的其他贷款业务。
以上业务界定对汽车金融公司在国内开展其他业务实质上设置了许多障碍,比如租赁业务。在国外,租赁业务是国外汽车金融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而国内发育不成熟的汽车市场导致汽车价格波动较大,影响了租赁业务的开展。另外,汽车抵押融资涉及的相关政策也未做明确规定。
除此以外,《办法》还禁止汽车金融公司设立分支机构,同一法人不得投资一个以上汽车金融公司。这就限制了部分汽车金融公司业务在国内的扩展。
(2)融资方面的限制
对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在融资方面的限制主要是融资渠道的限制,按照规定,汽车金融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5亿元人民币,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这样巨额的资金需求需要汽车金融公司多方筹集。而目前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只允许接受境内股东单位3个月以上的存款,转让出售汽车贷款应收款业务,并且同业拆借最长期限仅为7天,同时又不允许汽车金融公司进入如企业债券这样的公开资本市场,这样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问题将成为其发展的最大瓶颈。
(3)对贷款利率的限制
《细则》规定,发放汽车贷款的利率,可在央行公布的法定利率基础上,上下浮动10%~30%,与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规定基本一致。鉴于目前我国尚未放开利率管制,这使得汽车金融公司在具体业务操作上无法发挥优势。
3.汽车产业本身的波动
中国汽车产业正处在成长期,而这一时期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波动特别大,这种波动除了体现在产销量方面,还反映在不断变化的价格方面。车价近几年迅速下跌,大幅压缩了厂家利润空间,也让消费者对国内汽车价格失去信心,这无疑增加了那些准备通过汽车金融公司融资买车的用户的还贷机会成本。
发育不成熟的国内汽车市场是汽车金融业务开展的一个最具有杀伤力的阻碍因素,也是未来政策研究者和制定者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4.难以回避的金融风险
汽车金融公司是资产负债限制较多的一类专业化金融机构,它的风险分散机制不如商业银行灵活。因此,相对来说汽车金融公司的风险集中度较高。《办法》规定汽车金融公司不得设立分支机构,将5亿注册资金押在同一个地方风险太大。汽车金融公司并非专业金融机构,因此其主要目标并非盈利与金融安全,而是做好服务和促销。公司如果为了促进汽车销售向消费者和经销商过度让利,将造成高昂成本下的经营风险。汽车金融公司同时也向经销商发放贷款,这样风险可通过经销商来加成;公司并就贷款购车提供担保,形成了担保风险,可能形成风险集中放大效应。
三、我国发展汽车金融服务的前景
1.市场广阔
我国汽车金融服务面临着非常大的市场空间。据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对中国汽车市场的预测,今后几年,中国小汽车需求将保持20%到25%的年增长率,私家车增长速度将达到33%的水平。目前中国有购车能力的家庭大约为700万户,到2008年将增加到4200万户。预计到2010年中国能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在全球私人用车的销售中有70%是通过贷款方式销售,而我国目前贷款销售仅占汽车销售的20%,还远远未达到这个比例,我国的汽车金融服务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将达到1500万辆,整个市场销售额至少会达到15000亿元,即使未来20年中国信贷购车比例只有国外平均水平一半,汽车金融业也将有5000多亿元市场容量。全球汽车销售中70%通过汽车信贷销售,而在中国目前不到20%。显然,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大。在此背景下,汽车金融公司发展前景较为乐观。
2.专业汽车金融公司的优势
相对于其它金融机构,无论在批发还是零售业务方面,汽车金融公司都有着天然优势。在零售方面,虽然汽车金融公司利率略高于银行(比银行高出20%左右),但是由于汽车金融公司不需要第三方担保,为消费者减免了一笔“担保费”,因此总体而言其利率并不高。另外,相对而言,通过汽车金融公司办理车贷业务,手续更方便,时间也更短,这是吸引客户的主要原因。在批发领域,汽车金融公司可以凭借雄厚资金实力为经销商提供资金服务,减缓了经销商资金压力。
汽车金融公司在个人车贷具体业务方面,也有较大的发挥余地,如2006年开办汽车金融业务的一汽大众推出弹性贷款,期限可放至5年,汽车金融公司还贷方式也更为灵活。有些公司甚至可以“旧车置换抵消首付”。这些灵活、优惠的贷款方式无疑使汽车金融公司在车贷市场赢得较大竞争优势。
同时,汽车消费信贷并不是汽车金融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涉及汽车消费过程的方方面面,如贷款担保、保险、理赔、零部件供应、维修保养、旧车处理、经销商的中短期融资等。
除此以外,汽车金融服务是汽车制造商价值链延伸的重要部分,汽车集团自己设立的汽车金融公司由于其对母公司汽车销售有巨大支持作用,可以得到母公司强大的资金支撑。
四、我国发展汽车金融的对策
1.大力发展汽车产业
汽车金融业作为汽车产业链的一个环节,它的发展是以汽车产业为基础的,尤其是在汽车产业发展的初期,可以说汽车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汽车金融业的发展。前期我国汽车金融业发展受挫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还不成熟。发展汽车产业本身,就是对汽车金融服务业的最大的支持,我们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在政策上以及市场环境上给与其发展的空间。只有汽车产业的发展步入良性轨道,汽车金融服务才有了坚实的市场基础,汽车金融服务的发展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
2.创立良好的金融信用环境
一是要加强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研究和颁布工作,消除政策性瓶颈,尝试逐步有条件地放开对汽车金融机构融资的限制,让它们既可获得银行贷款,又可发行企业债券以及实现汽车信贷资产证券化来向社会筹集资金,真正扩宽汽车金融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为汽车金融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二是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减少系统性风险。发达国家汽车金融业务无不是建立在相当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基础上的,而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几乎为零,汽车金融公司很难掌握储户的综合信用状况,这就造成了手续繁杂、担保限制过多等弊病,极大地制约了汽车金融业务的开展,所以必须建立权威性和统一性兼备的个人信用制度评估和查询系统,实现信用资源信息的共享。2003年11月14日,国务院批准的人民银行信用管理局正式挂牌,表明信用管理在政府行政层面正式揭开了帷幕。2005年8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了《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这将促进我国征信业稳定健康发展,对中国汽车消费信贷业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由于信用数据收集、评估流程复杂,所以信用体系建设还任重而道远。
第三,扶持汽车金融中介机构,促进银企合作。现阶段针对信用缺乏和银行门槛过高的弊病,应该出台相关措施促进银企携手合作,扶持一些担保中介机构,让汽车信贷担保公司站在公正立场上,协助银行有偿处理贷前审查、贷中担保、贷后监督的工作。
3.探索近期适合当前形势的汽车金融公司运作模式
从长远看,专业的汽车金融公司将在未来的市场中占主要地位,但从目前来看,由于我国快速发展汽车金融服务的相关条件还不成熟,汽车金融公司当前的运作模式应尽量与市场上各种金融主体尤其是银行的合作,通过合理分工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
根据《办法》,汽车金融公司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并且同一法人不得投资一个以上的汽车金融公司,限制了汽车金融服务的辐射范围,而商业银行遍布的营业网点则弥补了汽车金融公司业务在地域上的不足。其次,当前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渠道方面也需要加强与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合作。
目前我国应适度发展专业性汽车金融公司,进一步拓展其资金渠道,给汽车金融公司更宽的金融范围,将供给方培育成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在进一步规范发展商业银行汽车贷款业务的同时,应加快培育专业性汽车金融公司,进一步研究汽车金融公司可能的融资渠道,包括发行债券、同业借款或资产证券化等,从而使专业性汽车金融公司专业优势和资金实力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还要建立汽车金融公司与汽车生产企业、汽车特约销售和售后服务企业以及二手车销售企业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全方位为消费者服务的同时,做到联手规避风险、承担风险,这样就可以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也可以与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共同分担风险,保持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稳定健康地发展。
继上汽通用、大众、丰田、福特、戴-克集团、北京现代和沃尔沃在国内成立汽车金融公司后,国内银行首次参股汽车金融公司,由东风汽车、中国银行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2006年8月共同在京宣布,三方合资的东风标致雪铁龙金融公司正式开业。这些汽车金融公司的相继开业,无疑对国内汽车金融服务业务的丰富和深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同峰.汽车金融服务与汽车产业发展[J].中国市场.2005,(19) .
[2] 王佃凯.论我国汽车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与发展[J].经济纵横,2004,(10) .
[3] 志军.向汽车金融公司贷款买车[J].沪港经济,2004,(3) .
[4] 喻平.汽车企业运用汽车金融的模式选择[J].上海汽车,2004,(1).
[5] 丰琳.浅议我国汽车金融产业的发展战略[J].北京汽车,2005,(2) .
[6] 王平,曹梦非.我国发展外资汽车金融公司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金融,2004,(6).
公司战略分析范文5
(一)对应收账款等重要财务信息采用财务报告可信度分析策略
一般而言,以下几种财务分析方法。①投资者可以采用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通过纵向对比上市公司两期或是连续多期财务报表中的相同指标,确定该指标增减变动的幅度、数额和方向,通过分析过去一段时间公司的财务状况来说明公司未来一段时间内经营状况或财务状况的变动趋势的方法。在采用比较分析法进行财务分析时,应当注意几个问题:剔除偶发性情况的影响,使分析所使用的数据能正常反映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用于对比的各个时期的指标,其计算方法必须一致;对有显著变动的指标做重点分析。②投资者要关注上市公司的管理机制。在我国的上市公司里面,存在着严重的管理者掌权和一股独大的现象。所谓的国有资产,其资产的所有者是国家,而小股东并没有合适的方式来对当权者进行监督,一些上市公司的实权往往被公司的管理者或者大股东所控制。内部缺乏良好的制约机制,导致管理人员更多的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肆无忌惮地伪造财务信息,满足自己的利益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③投资者要关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是否规范,是否遵守相关制度。首先,如果上市公司的某些重要会计项目有异常变动,投资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必须认真对待异常现象,考虑上市公司是否可能在利用这些项目进行财务造假。其次,还要注意公司的财务报告是否在重要项目上有所遗漏,如果存在遗漏,很可能在不能说假话,但又不想讲真话的情况下形成的,投资者应该予以注意。最后一点,投资者也要关注提供财务报告审计意见的注册会计师的声誉和审计报告中提到的意见。
(二)采用经营战略策略分析上市公司的期间费用支出
对于一个上市公司来说,其经营战略是为了实现公司的总目标,对资源使用方向和公司所要采取的活动方针的一种总的规划。此外,公司的经营策略还具有竞争意义,这是针对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来制定的。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一些管理问题方面的薄弱环节可以容忍,至少可以暂时容忍,但如果公司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地位恶化,那么就会危害到企业的生存。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公司经营战略是否正确对公司至关重要。投资者要站在经营战略高度上来进行分析,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上市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深刻的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方向。投资者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公司经营战略分析策略。首先,投资者可以采取因素分析法分析上市公司经营战略分析。因素分析法是分析指标与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数值上确定各影响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程度、影响方向。因素分析法包括差额分析法和连环替代法。在采用因素分析法进行财务分析时,应当注意几个问题:计算结果的假定性;因素分解的关联性;顺序替代的连环性;因素替代的顺序性。其次,投资者可以分析上市公司的发展阶段。投资者可以根据生命周期,将上市公司划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四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市公司的股价水平、盈利能力、生产经营能力等方面是有所差距的。并且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行业的财务分析,投资者对二者的侧重点把握也应有所不同。最后,投资者可以选择分析上市公司的核心能力。上市公司的核心能力是整合组织内部的技能与知识,让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给企业带来利润的企业独有的能力。上市公司只有具备了基本的核心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投资者在进行核心能力分析时,投资者要注意,在非正常的经营情况下,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或者收益只是特殊情况下的结果,不能反映上市公司的核心能力,在分析时应当剔除这种特殊情况只涉及企业正常情况下的经营状况。常见的非正常经营情况有会计制度变更、关联方交易、证券买卖、将要停止的营业项目等。
(三)对存货管理、负债规模等问题采用辩证分析策略
投资者在进行分析时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因事、因时而异,可以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财务分析的主要手段是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可以深入、具体的了解公司的发展,透过现象看清上市公司财务本质。定性分析是针对行业发展状况、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公司管理水平、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分析。定量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是定性分析,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进行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投资者可以采取比率分析法进行财务分析。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比率指标来确定上市公司财务活动变动大小的方法。比率指标主要有相关比率、效率比率和构成比率。相关比率是将某个项目和另一个不同的但又与其有关的项目加以对比,最后所得的比率,相关比率可以反映有关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比如,可以将上市公司的流动负债与流动资产相对比,计算出相关流动比率,以此来判断公司短期的偿债能力;效率比率是某个财务活动中,所得与所耗费的比率,效率比率可以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构成比率是某个财务指标的各组成部分占总体数值的比例,又称结构比率,构成比率可以反映部分与总体的关系。在采用比率分析法进行财务分析时,应当注意几个问题:科学的衡量标准,一致的对比口径,对比项目具有相关性。其次,投资者要注重财务指标应用条件。比如,投资者普遍关注市盈率这一指标,每一股的收益越高,那么相对而言其投资风险就会越小,市盈率就会越低,而投资风险越大,那么这只股票的市盈率就会越高。但是这个指标不能在不同行业的公司之间进行比较,此外,相对成熟的行业市盈率普遍较低,新兴行业较高,但这并不能说明该行业的投资价值。
二结语
公司战略分析范文6
[关键词]跨国公司;跨境环境管理战略;影响因素
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更多的国家有生产行为的企业。跨国公司拥有巨大的网络资源和技术资源,公司决议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从而对世界政治、经济和环境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跨境环境管理被定义为跨国公司总部为了保证海外子公司的环保质量而采取的管理程序、组织和业务(比如ISO14001)等。随着1998年福特公司首次向公众宣布其麾下140家制造企业全部获得了ISO14001认证,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加入进来,这已经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环境管理战略目标。
一、跨国公司实施跨境环境管理战略的动因
跨国公司之所以采取以ISO1400l标准基础上的跨境环境管理战略,其动机与没有出口业务的中小企业的ISI14001认证有很大的不同,其环境管理战略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出于道义感的驱使。从道义的角度考虑,跨国公司在母国和东道国的环保行为没有显著的差异(Rondinelliand Berry,2000)。(2)与东道国政府建立良好关系。跨国公司实行环境管理标准的动机之一是为了与东道国政府建立良好关系,使得跨国公司成为环境保护的先头军,给公司带来良好声誉。地方政府以及合作伙伴期望与执行西方环保标准的西方公司合作。最后,在采取了Is01400l标准后,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不再轻易向公司施加压力,从而使公司处于不利的附属地位。(3)对未来规制和国家标准的预测。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规制需求和国家标准在合适的时间会趋于国际标准。比如,一些东欧国家被批准加入欧盟后,马上加大了对环境规制的力度,同时用国际标准来替换国家标准。一些发展中国家意识到“产业外逃”现象的出现,对外国公司实施趋紧的环境规制,ISO14001认证成为市场准入条件。(4)技术制约。ISO14001标准随跨国公司而扩散是因为受到公司技术条件的制约,公司的先进技术无法逆向,没有其他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反而是当地企业的环境管理只好重新设计以适应跨国公司的标准。(5)规模经济。大的跨国公司有强烈的动机寻求整个公司管理制度的高度一致与连贯性,跨国公司通过把环境管理内部化来达到上述目的。有关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环境管理战略的内容和程度与公司的规模高度相关(Rappaportetal,1991),大的跨国公司具备财务、技术和管理资源,其进行国际化的环境管理,从全球统一管理制度中获取巨大的规模经济优势。(6)营销策略。跨国公司的跨境环境管理是对外部条件的被动反应。在某些情况下,跨境环境管理是为了加强公司的市场地位。国际业务中的环保领先地位是公司获取竞争优势、领先竞争对手和增加利润的有效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有必要制定统一的环保政策。公司的IS014001认证、公司的良好形象和环保业绩成为通向公众和消费者的重要营销战略。
二、跨国公司跨境环境管理战略分类
按照巴勒特和高舍(Bartle-tt and Ghoshal,1989)的分类标准,跨国公司的跨境环境管理战略是一条从完全独立到完全契合的连续带。(1)完全独立战略。在这个层次上,跨国公司其子公司执行独立的环境战略,表现为缺乏总公司跨境环境管理政策、项目和程序,环境问题被看作是东道国经理的责任,总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在环境问题上没有任何联系。(2)国际服从战略。跨国公司已经建立了跨境环境管理战略,公司希望其子公司的生产行为符合现有的规制和法律。在程序设计上要求所有子公司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证其生产行为符合东道国的环境法律和规制,包括购买前评估、契合审计、监管和报告程序等。由于很多东道国环境保护的主要问题不是缺乏环保规则和规制,而是缺乏执行力,所以,跨国公司承诺在不考虑地域国别的情况下遵守所有的规则和规制就具有一定的重要性。(3)集权/垂直管理战略。母围的环境管理体系被用作整个公司管理框架的基础,这是因为跨国公司担心东道国的规制不充分或者适应成本太高,所以将环境行为国际化。这种方式将环境标准进一步内部化,即不管子公司位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使用统一的标准。很明显,这些标准必须达到或者超过东道国的标准。通过对环境管理体系的“集权化”处理,公司降低了风险,实现了规模经济,避免了东道国环境规制变化带来的昂贵适应成本。当地管理的重心成为母公司的职能而不是地方规制机构的功能,从环境的意义来看,东道国子公司的环境行为供给与东道国的环境规制需求相分离,成为母国环境标准的翻版。(4)放权/水平管理战略。子公司在环境管理战略上,比如在适应当地的环境标准时,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新环境措施的采用可以由跨国公司网络内的任何单位自主决定,专有清洁技术和业务在任何生产地都可能发明,各地环境经理通过竞争而不是官阶相联系。但是,要求不能脱离公司的总体框架,其行为要在母公司设定的原则和战略范围内。母公司不再对子公司实施集中控制,而是建立内部基准体系,各单位的业绩互相比较和竞争,环境目标的确定在各子公司之间存在差异性,但是受公司总体环境目标和理念的管辖和驱动。(5)超越战略。即对非股权控制的海外子公司实施跨境环境管理的战略。国际生产的非股权方式,比如特许经营、转包、战略联合等越来越多,使得公司的边界更难区分。有关跨国公司的文献中经常提到所谓的“联合生产网络”,该网络因为技术进步(比如电脑控制生产、信息技术、运输成本的降低、贸易和投资政策的自由化等)而实现。上述发展使得公司能够利用区位优势打破价值链,从而建立联合生产网络。联合生产网络和传统交易的区别在于公司之间互相依赖的程度得到加深,从而各单位之间合作和协调的程度得到了加强。联合生产网络的环境管理又分为后向供应链管理和前向产品导向的管理程序和业务。跨国公司的典型做法是通过要求供应商填写问卷,回答与环境有关的问题从而筛选供应商,即对供应商除了产品质量控制外还设立环境标准。而且,有时还要进行就地审计,尽管其不如对子公司的审计密度高。同样,如果转包商提供环境敏感服务,比如废物处理等,也会面临同样的“环境甄别和筛选”。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可能为网络内的分公司提供与之相关的环保技术支持。至于前向产品导向 的环境管理,跨国公司可能采取各地统一的环境业务标准,比如对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提前告知、关于如何正确使用产品的培训和教育项目等。环保标签,特别是涉及到对化学品的处理时也是产品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