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育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体育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体育的特点

社区体育的特点范文1

摘要: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有许多贫困地区亟待发展,这类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对于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忻州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实际,分析贫困地区的面临的困境,提出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特点;问;新农村建设;贫困地区;应对措施

1.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特点

当前我国在中西部地区进行的新农村建设主要是通过部分地区试点实行然后进行前期探索,摸索出可行的道路,最后再在更广阔的地区来实行,以提高政策实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而当前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初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的联调联动机制,在中西部地区先行开展实验的地方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建设,如农村土地综合利用,农村水利建设,环境保护,垃圾处理等等。在各个方面的新农村建设中,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责和业务范围,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条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同时针对新农村建设的特殊需要规划设计符合当前情况的新项目新计划,因地制宜,依托项目以点带面全面促进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由中央部门牵头各地区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开展了一系列的发展农村经济的专项活动,如农业部主导的循环农业发展行动,商务部的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环境保护部的农村村容村貌计划,民政部的非公组织服务新农村活动,水利部的农村饮水用水安全为主的新农村建设活动等等[1]。

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积极行动,而且为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其次,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在积极探索和不断前进的道路上,涌现出了许多具有示范意义的案例。

山西省各地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工补农、村企共建、和谐双赢”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全面促进了本省的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2]。陕西省在养老服务领域,资助建设了1200个农村幸福院和100个以上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站和老年餐桌,使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2张,有效改善了农村地区的老人养护问题。第三,分类研究、分层推进的战略思路。在过去的几年实践中,各省普遍采取的新农村建设方法是根据各地区有差异的发展层次,发展机遇,社会环境,采取分类研究、层层推进、分批建设、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式,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先天优势推动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如山西省一是从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同,分为四个层次推进;二是从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的先天条件不同,分为山林区、牧区、平原区三种类型地区;三是从区域分布和地域分类不同,分为晋北,晋中,晋南地区。

2.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科教文卫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3]。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建设,我们必须深刻总结找到应对之策。

第一个问题,农村地区资金投入和管理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虽然十六大以来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较快,资金投入量显著增强,较为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但总体来看,农村地区的基础实施仍然落后,显著地表现为道路和水利工程以及文卫设施的不足。资金投入的不足使得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了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瓶颈。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有很多村镇的饮水和农田灌溉设施老化失效,造成村民饮水困难和农田产量下降,道路年久失修影响村民出行和货物运输。许多村屯没有文化站等满足村民精神需求的设施,也没有处理生活垃圾、污水排放的设施,造成了垃圾围村的现象。另外资金的挤占挪用的现象相当普遍,财政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投入渠道不足而且及投入结构不够合理,央地之间权责不明晰,国家拨付的农业资金使用不合理。等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二个问题是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相对滞后。一个是农村医疗条件及水平都不足,设施落后。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仅仅是15.6%,中西部地区村镇医院危房率高达33.3%,85%的医院需要装备。二是教育投入不公平,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于城市,教育质量差别较大。同时还存在着农民教育负担过重,辍学率高等问题。

三是文化体育设施缺乏,许多村镇都没有篮球场,文化站,图书室等活动场所,缺乏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宣传阵地,结果是是一些封建迷信低俗活动的流行。第三个问题是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014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89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率为9.2%。全年农民工总量27395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长1.9%,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2864元,比上年增长9.8%。但是这些年来虽然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每年都以很高的比例增长,但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没有得到根本缩小,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利益得不到保障,企业拖欠工资的事情时有发生。目前显著存在的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贫困问题凸显,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工资增长缓慢且权益经常受到损害。农民收入增长不足,城乡差距拉大的问题是摆在新农村建设面前的一座大山,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应对措施

一是在新农村建设中考虑到扶贫的问题。在一些贫困地区当地政府通过济困式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包片整体推进等模式为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起到了独到的作用。当前国家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应该利用这一时机大力开展乡村建设,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为契合点,以综合开发为重点,把解决农村温饱问题和增收问题结合起来。

二是建立农业资金投资管理机制[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缺乏资金的投入和管理。根据现阶段的农村现状,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建设仅靠财政拨款是肯定不够的,这就要求必须拓宽农业资金筹集渠道。在政府方面我们要立法保证农业资金的稳步提升机制,提高农村地区科教文卫的支出水平。在各地区要结合当地情况构建多元化的农村投融资体系,自给自足,合理有效的凑集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并且建立科学的监管运行体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是建立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职业知识技能水平。首先就是建立的农民利益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对于农民利益的保护措施。其次是要提高农村地区生产条件给农民创造有利于其收入增加的环境。第三是要从土地流转的方面增加农民收入,要通过政策引导农民积极建立村民农业合作社,以及以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切实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第四是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农民工外出务工提供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来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五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用科学的力量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的含金量。(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社区体育的特点范文2

摘 要 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落实全民健身战略的任务,无论从体育工作的任务讲,还是从体育运动内在规律讲,我们所追求的应是体育工作的整体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学校体育资源优势的分析,探索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关键词 社区体育 学校体育 发展现状

在大教育观和终身教育的要求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应该体现出“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特点。这种特点反映在体育教育上,即要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要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达到整体发展的理想状态。而且现状发展的研究对社区体育、学校体育自身体系的发展以及整个教育事业、体育事业的建设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可以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当前,我国社区体育缺少专门的体育人才,要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是紧紧依靠社区范围内的大、中、小学校。学校拥有大量的专职体育教师,他们具有开展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和知识,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管理能力,能够解决我国现阶段社区体育专门人才缺乏的问题。

社区开展体育活动的一个难点是体育活动的场所不足,目前,每个学校都具备一定的体育设施,特别是深圳、宁波、大连等沿海大专院校的体育设施条件较好。只要政府或社区进行适当投资,加强安全教育,就能有效利用学校体育设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区体育的设施场地缺乏的问题。

二、浅析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的问题

社区体育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效能低下,与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不协调,导致社区体育对学校体育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表现在社区体育的物质设施方面比较匮乏;人才资源方面少且不专的现象普遍;活动主体方面参与人员少,且年龄分布不科学,科学锻炼的意识不强。社区既不能为学生在校外提供足够的体育实践场所,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也不能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体育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社区体育发展处于劣势的状况已经阻碍了学校体育的良好运行。

其次,社区体育自身也没有意识到其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在物质设施的建设、组织形式和体育消费等方面,没有为中小学生在课外的体育活动着想,将中小学生排除在社区体育锻炼的队伍之外。

三、浅析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成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协会,促进体育组织网络化

一体化协会主要由学校与社区的代表组成,负责协调各类组织。在我国,市、区、街道三级政府的行政力量强,所以有必要在起始阶段,由政府、教育和体育等职能部门组织指导。具体的运作则由学校、家庭、社区的代表协调进行,采用社区、学校纵横结合的方式,以学校为主战场,通过学生带动家长,通过社区带动家庭,反过来,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又促进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实现体育教育的网络化。

(二)充分挖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主动做好社区体育服务

目前,全国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严重缺乏是影响社区体育正常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大多数学校校园宽阔,绿化面广,空气清新,环境优雅,具有体育场馆、设备较完善等优势,因此,是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理想去处。同时不同层次年龄居民在校园内参与各种体育锻炼,不仅增加校园锻炼的氛围,而且对学生养成锻炼习惯,能够起到一定的催化,感染,激励作用。另外,通过学生与居民共同锻炼,可以加强体育交流,增加互相了解,起到互促互进、相辅相成的作用,促进校园大化建设。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既是当前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体育政策法规的要求。

学校应主动做好社区体育的服务,对外开放,使我国现有的体育场馆和器材设备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帮助解决社区体育的困难,满足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和竞赛的需要,为国家节省或减少全民健身计划的启动资金,从而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四、结论

在大教育观和终身教育的要求下,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即社区体育要与学校体育共同发展。表现为社区体育要参与到体育教育中来,体现其教育性的特点;学校体育也要与社会相联系,向社会开放,接受社会的监督,体现其社会性的特点。在现时代,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对社区和学校在体育教育事业中的必然要求,是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沈兴珠,王志勇.我国中小城市社区体育发展问题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1(05).

[2] 张宏伟,沈辉.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体制和机制障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06).

社区体育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社区体育 现状 对策研究

基金项目:2011年宝鸡文理学院院级重点科研项目(编号:ZK11185)。

前 言

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变,我国社会已经从高度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种社会转型实质是从传统的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在整个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社区体育的发展必将受到影响,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生活习惯、余暇目标方面都存在差异[1]。这种变化反映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必然对人们的体育习惯、体育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的社区体育从上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发展至今已初具规模,人们的体育意识、健康意识在逐步提高,健身的人群也在逐年增多。在现阶段社会转型期社区体育也会产生一些变革。本文主要研究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并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社区体育的长远发展提出建议,为我国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社会转型期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1.社区体育活动参与人群有所增长,但仍呈“两头多,中间少”特点

随着健身意识的逐渐普及,很多居民投入到健身的热潮中来,社区体育活动参与人群有所增长,各年龄段人群均有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但总体来说,社区体育参与人群中仍以老年人和青少年人群为主,中、青年人群较少,呈现出“两头多,中间少”特点。这可能与老年人强身健体,防病祛病目的明确,加之闲暇时间多;儿童少年活泼好动,喜爱体育活动有关,而中青年人闲暇时间较少,健身需求不是很强烈,休闲方式多以网络、电视、阅读等静态方式为主,使得走出家门,投身社区,进行运动的中、青年人数不是很多。

2.社区体育活动项目较为多样化,但新兴项目较少

社区的运动项目有门球、慢走、太极拳、健身操、乒乓球、篮球等项目。活动项目呈现出多样化、公益性特点,但新兴运动项目偏少。空竹、活力球、健身秧歌、健身气功在很多社区中并未得到普及,一些爱好者甚至要到较远的其他社区去活动。

3.社区体育活动设施较少,体育场馆较少

社区内的活动设施多为简易健身设施,且不少社区内体育活动设施老旧,损坏情况较为严重,无法正常使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4.社区体育专业指导人员较少

目前,我国的社区体育多为自发进行,缺少专门的指导。据统计,我国目前社区体育指导员,平均每2万多人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体育专业指导人员较少,成为限制社区体育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

我国社会转型期社区体育的长远发展对策

1.加快法制化发展进程,加强社区立法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体育法规及社区体育法规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都促进了社区体育的法制化发展,但我国的社区体育发展仍不完善,其法制化仍应进行下去。加强社区体育法制化进程的发展,既是法制化社会的需求,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需求。

2.规范社区体育管理,促进社区体育良性发展

社区体育的管理要规范,应有专门的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制订规章、制度,并将社区体育的监督、管理作为社区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作为其年终工作考评指标之一。社区的规划中应有居民活动场所,把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制度化、经常化,建立社区体育综合考评制度,以全面评价社区体育的开展。

3.提供人性化服务,吸引更多人参与社区体育活动[2]

现代信息社会,人们生活压力大,闲暇时间较多,需要引导人们科学合理的生活,平衡饮食,合理运动,远离疾病,享受生活。社区人口年龄跨度大,体育需求不同,社区体育的发展应是多样性的、层次性的、人性化的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促进人们健康意识的形成,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4.利用信息化途径,带动社区体育发展[3]

现代社会,信息化服务是关键,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书籍等多种信息化服务手段,可以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宣传健身知识、活动信息、政策法规、先进案例等。在各城市社区中可通过建立社区体育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使居民既可学习、查询健身科普知识,又可与本社区或其他社区体育爱好者进行活动经验交流,也可远程进行健身指导,运动处方的制订。

5.利用学校资源,引导社区体育健康发展

学校体育资源雄厚,为了更好地发展社区体育以及资源的共享,可建立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一体化模式。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及教师可深入社区,为社区居民合理健身提供指导和制订运动处方,使居民的健身活动更加科学化。社区体育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学生实践了知识,锻炼了技能,认识了自己的价值。

小 结

社会转型期,我国是要构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社区体育的发展是直接关系民生的大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我国社区体育的良性发展,需要政府、社区、学校、居民的共同努力,各方齐抓共管,才能促进社区体育的健康、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新利.社区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3):17-18.

[2]张智,田玲.城市社区体育特征分析[J].职业圈,2007,(19):49-50.

社区体育的特点范文4

一、经过对众多资料的分析研究,以及现场的走访,总结出北京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如下:

(一)北京社区体育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

目前本市126个街道办事处、2401个社区居委会均成立了体育协会,社区内自发形成体育俱乐部,东城区安定门街道办事处所属10个社区居委会中建立不同项目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12个,宣武区广外街道红莲社区居委会设立会员制健身俱乐,其他区县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区体育组织。自2004年至今,我市建设了14个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45个市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以满足中低档健身消费人群的需求。到2010年,全市15%的社区居委会将建立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从人员配比到组织建设,以及管理方案等等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二)北京社区基础设施完善,器材较齐全

在过去的几年里,本市已建成全民健身工程3874个,总面积283万平方米,03年全市就配建了31个全民健身标准工程,并配装了500只篮板和500付羽毛球网架。现在,本市100%的街道、100%的乡镇和有条件的社区居委会配建了全民健身工程。体育设施已经深入到了北京每一个街道和村落。北京市住宅小区体育场地设施,近十年来社区体育设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人均面积为每万人919.35m2,即人均0.092m2,和1994年的人均社区体育设施面积(0.007m2)相比有了相当大的改善。

(三)北京社区体育文化基础雄厚

作为首都的北京,社区体育文化的开展向来受到政府和群众的支持,尤其最近两年借助奥运会的契机,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各种形式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等比赛和演出层出不穷。为推动北京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体育社会团等组织举办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推动体育社会化,市体育局自2005年起,对北京地区举办的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实施群众体育品牌活动评选工作,每两年评选一次。北京目前已形成了北京春季长跑、北京万人太极拳表演、京城羽毛球千人挑战赛、北京晚报百队杯足球赛、和谐社区乒乓球比赛、北京市健身俱乐部挑战赛等15项群众体育品牌活动。[2]

二、北京社区体育现状除了以上特点外,还暴露出其他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社区划分不明晰,导致管理机制不健全;社区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管理水平与能力不够;社区内各单位各自为阵,没有形成社区体育的整体合力;社区管理相对封闭,不利于体验交流;社区内各种制度建设不够健全;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不足、配置不完备、不均衡,存在安全隐患,社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不善;社区体育服务人才数量不足,社区体育指导员以兼职为主,服务效率不高;社区体育活动内容单调,体育锻炼者结构不合理,体育服务方法、技术较落后,居民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缺乏共同的认同感,导致社区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困难;对社区体育认识不清,观念陈旧,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的内容缺乏科学性,对体育锻炼强身健体作用宣传力度不够,等等。

三、针对以上情况,对北京社区体育的发展作以下的建议

(一)制定各时间阶段的活动计划和安排,完善社区体育管理、执行制度,设立专人监督执行过程和结果

社区体育活动关系到满足社区全体成员的体育娱乐、健身、交友的需求,锻炼全体成员身体,使大家获得健康,有利于整个社区的团结和稳定,更能很好的繁荣社区的业余文化生活。为了保证具体执行过程的完整和延续性,必须从制度和执行上下功夫,理顺上下级领导关系,高度重视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并在监督上加大力度,真正满足全体社员的体育需求。

(二)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市场化

社区体育在组织管理形式上,有完全民间组织形式、街道社区与民间半官半民性组织形式、由挂靠型向实体型转变的组织形式和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四种,其中最后一种是比较成熟的社区体育组织形式,在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中,特别是在我国步入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将成为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趋势。这种组织形式主要由社区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所构成,协会的基层组织应当包括城市街道办事处辖区和农村乡镇辖区。社区体育俱乐部是在法定性社区内,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它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所举办的。它的市场化最强,更能适应当代社区的发展,满足广大人群的体育需求。

(三)加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结合,各取所需,互利共盈

对于目前社区体育来说,社区运动项目较为单一化,多以慢跑、拳操类、气功、健身舞蹈之类的体育运动项目为主,有较强的娱乐性和健身性,但只适合于中老年及妇女群体参加,较难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多样的需要,特别是青少年的需求。因而社区体育俱乐部应和学校一起开发体育运动项目,让学生不只是读书而有机会了解社会,让社会也真正地关注和关心学校。[3]

北京社区体育的发展还应该与首都文化进一步的结合,发掘方方面面的特点和优势,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来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

【参考文献】

[1]王葵.社区体育的认识与思考.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7(12)

[2]/thread-3631-1-1.html

社区体育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社区体育 体育需求 制度

1.社区及社区体育的内涵。社区就是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它是基于同类型社会生活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社区体育就是以城市社区为基本单位,以社区成员为主体,实行政府部门支持,相关体育部门指导,社区部门组织提供的体育社会保障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是在居民生活圈内,以居民自主进行的一个特定形式的群众性活动,并且是通过体育活动来建立相互良好关系和共同意识,促进和谐社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以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情感为目的,因时、因地、因人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区域性或范围的限制性;第二,生活的共需性或文化的认同感。

2.社区体育的特点。

2.1社区体育的多功能性。社区体育能够使人保持身心和谐、改善人际关系,达到人与社会和谐,开展社区体育能提高人们健身意识,形成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从文化层面来看,社区体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健身、娱乐身心,更在于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可以影响社区风气,对于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发挥着它的文化整合功能。

2.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社区体育的内容极其丰富,除了传统的体育项目和健身、养生方法,现代的健身、健美方法也很多。在各个社区中,体育的组织形式比较灵活,既有行政部门组织的,又有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组织的,还有群众自发开展的。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健身娱乐方式和组织形式。

2.3适合不同人群。社区体育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娱乐性,可以吸引社区居民参加。社区体育对职业、文化程度、兴趣爱好、体育基础的要求都没有特定的要求,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居民的需要。

2.4活动场地选择自由。社区体育在场地上要求不高,不管在体育场馆,还是在公园绿地,人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随意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身体锻炼。

3.社区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社区体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中发展起来的。当前,体育界有识之士已充分地认识到社区是联系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桥梁,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载体,发展社区体育是把两个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的重要途径。虽然体育法的颁布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区体育的发展,但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均没有充分的条件发展社区体育。目前社区体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3.1体育设施的缺乏。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影响社区体育开展的重要因素,活动项目往往局限于徒手和不需要场地器材的范围内,可提供社区居民利用的公共体育设施极为有限,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差距很大,基本上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3.2参与者的缺乏。经常参加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的人年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参加健身并能经常坚持的群体主要以老年人居多,而中青年较少。

3.3专门人才的缺乏。目前我国的实体化体育协会还没有普及到基层,社区体育工作难于找到组织上的依托和技术上的指导,正在实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也没有完全深入到基层,而导致体育指导员缺乏,就更谈不上有组织的体育培训。

3.4组织管理的缺乏。社区体育的组织不健全,指导、管理体制较弱,还有相当数量从事体育活动的居民处于无组织的自发状态。

4.社区体育发展的途径。

4.1全面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社区体育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型居民的需求,社区体育应该更多的关注孩子和成年人所面临的社会和生活的实际问题,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社区体育组织还应该照顾到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创造各种条件,使他们也能享受运动的乐趣,享受人文关怀的温暖,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4.2完善社区体育组织的管理体系。我国的社区体育基本处于自发状态,缺乏有效组织,大大影响了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尽快建立起一套管理、组织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机构,以促进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可根据我国的行政划分习惯,可实行分级管理,形成一个健全的系统,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4.3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与资源的利用。解决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体育场馆与体育设施不足的办法应该是加强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利用辖区内已有的体育场馆、公园、游乐场所以及学校的体育场地与体育设施等资源,实现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资源共享不仅仅限于场地设施等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辖区内的人力资源优势来提高社区体育的质量。

4.4社区体育的活动经费问题。在经费问题上,除了争取政府补助和企业赞助外,可以向会员收取一定数量的会费,以补偿对指导人员的劳务费用和对场地器材的磨损,并以此推动体育产业化的发展。

4.5建立体育指导员制度。体育指导员是参与社区体育活动者的老师,同时还是社区体育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对社区体育的推广普及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根据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建立一支稳定的社区体育指导队伍。除了由院校来培养社区体育指导员外,也可以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吸纳具有一定的特长,又热心社会公益活动的人参与。

4.6社区体育可采用体育俱乐部形式。我国社区可参考国外的做法,且使俱乐部积极融入并参与到各类社会体育活动中,这样才能满足居民对体育多元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杨荣.浅论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社区体育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社区;社区体育;管理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体育方面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城市社区体育(以下简称社区体育)的迅速崛起。这一发端于80年代中期的新生事物,在我国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化的过程中,找到了适宜自己发展的条件,突破了在计划经济下沿习以久的以单位、行业、系统为基本组织形式的“条条”封闭格局,实现横向联合、协作,并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

一、社区体育的目的及意义

社区体育由社区居民自主进行的简便易行、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具有自主性、公益性、多样性、有趣性、服务性等特点。对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交流邻里感情,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区繁荣发展等都有重要意义。

社区体育主要是指成年人针对自身,以其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获得健美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与快乐幸福的生活。成年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中流砥柱,其身心健美、快乐幸福的生活与健康长寿,又直接关系到国家或民族的社会稳定与繁荣昌盛,因而也必然成为一个国家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深入持久地开展社区体育实践,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

二、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状况

1.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现象的出现。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现象的出现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一些省市由大企业牵头,周围企业参与组成了地区体协。这种组织较为松散,组织的稳定性较差。到了70年代初,城市公园、空地出现了零散和小规模的中老年晨练活动,后发展成为遍布全国的晨、晚练体育活动点。由此不难作结,“社区体育”这一术语的确定,较之“社会体育”的说法,更显得科学合理,符合逻辑,反映了体育实践的客观规律。

2.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现状。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正直小城镇研究热,由此带动小城镇体育研究,出现了以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为代表的学术团体。80年代后期,以中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为首的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带动了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3.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类型及方向。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社区体育主要分三大类。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社区体育概念、性质、功能、构成要素等方面。此类研究多借鉴西方社区研究理论和社会学知识,表现出较高的水平。由于我国社区体育起步较晚,且计划经济模式影响较深,社区体育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研究者对社区体育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社区体育运行的方法和它所发挥的作用

1997年4月2日由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部和文化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将城市社区体育界定:“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身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

1.社区体育之于锻炼方式的健康管理。①注意人体的生理特点,不同年龄的人,依据自己的体质状况进行适量的运动。 ②按人体各器官不同的最佳发育期选择有针对性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③进行全面锻炼,注意全面发展。④运动时间安排要有规律。⑤注意运动环境和运动卫生,如运动的路面的软硬程度,空气的清洁情况,气候的冷暖、干湿情况等。⑥运动要讲究科学合理。⑦运动项目要合适,要根据健康情况、条件、爱好等进行选择。

2.社区体育组织活动的原则。以个人项目为主,多人项目为辅,从社区体育活动集中组织开展的角度出发,可以将诸多简单易行的运动项目划分,可以激发一部分居民的体育热情,也可以在体育锻炼方法常识方面发挥普及作用。关于常规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有几个要点:①前期广泛宣传。②安排工作人员。③筹划场地器材。④确认运动结果。⑤社区体育设施配置。⑥体能锻炼致力要点。⑦社区体育人口测试等等。

四、社区体育对社会的影响

社区体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由一系列系统要素构成。为了加强对社区体育的引导,须建立有关激励制度和倾斜政策(援助制度),以调动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规范社区体育行为。因此及早研究社区体育建设的主要困难、障碍,并寻求克服的对策,已成为抓好和加快社区体育建设的重要问题。因而这一研究对社区体育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黎熙元,何肇发.现代社区概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