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体育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体育建设范文1
(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淮北市三个大区共六个社区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对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组织形式以及居民锻炼的需求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同时还对个人原因、体育场地管理与维护、健身专业指导人员情况和社区体育文化氛围四个方面对影响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加强淮北市社区体育开展与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淮北市;社区体育;居民;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02-03
1 前言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速度大大提升,社区居民的数量不断攀升.社区体育资源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区居民组织体育健身活动来满足自身的体育锻炼需求的主要物质要素,越来越多的居民认识到社区体育资源的重要性.对于人们对体育资源需求量的日益加大,相关部门要主动开创社区体育资源的建设,打破对社区体育现有条件和当前居民锻炼形式认识的局限性并结合淮北市城市和环境实情,实现对社区体育资源的整合;以达到增强城市居民对健康理念的追求、突显出城市的风范与优势.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分别以安徽省淮北市三个区的六个社区的居民为研究对象,在一个区当中抽取两个社区进行调查.具体调查的小区为相山区的明珠花园、惠苑小区;烈山区的洪庄新村、望阳新村;杜集区的特凿公司小区、阳光花园小区具有代表性的六个社区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运用网络检索等途径收集近几年我国关于社区体育运动开展现状、大众健身、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发展的相关资料以及淮北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研究资料,较为全面的了解了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本论文的撰写奠定了理论基础.
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的内容,以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为依据制定相关的调查问卷.问卷的发放形式采用的是实地发放的方法,于每天傍晚在所涉及的社区内部或是健身场地进行发放,每个社区发放的问卷数为30份.整体发放问卷得时间为一周,关于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如表1: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1.1%和87.2%,证明本次调查的结果有效.对论文信度的检验是采用重测法,在正式发放问卷后的10天对60人进行重测,通过对两次调查结果的计算相关系数R>0.80,结果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证明问卷调查的内容真实可靠.问卷的效度检验采用专家评价的方式进行,通过将制定的问卷发放给具有多年体育教学经验和社会体育工作经验的教师和学者来进行审核,经调查专家一直对问卷所调查的内容和问卷的设计持肯定态度,说明本研究所制定的问卷具有调查淮北市社区居民体育资源使用现状以及建设的作用.
数理统计法:通过EXCEL软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制表,为本研究的进行提供事实依据.
3 结果与分析
3.1 社区体育组织开展活动的现状调查
近几年来,淮北市、各区以及社区和相关体育主管单位每年都会在不同时间段组织和开展不同性质,不同形式、项目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比赛活动.例如:每年的8月8日的淮北市全民健身活动日;2013年淮北市体育局组织举办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活动、各市直机关单位以及区、县篮球比赛和社区居民广场舞比赛;杜集区举办健身步行走活动;2014年在体育场举办元旦长跑活动等.但是,对淮北市、区以及社区和体育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比赛的活动中调查发现,其活动形式较为陈旧而且方法过于简单.所涉及的活动项目、活动内容和活动次数很少,并且每个活动项目持续的时间很短,有些活动参与的队伍和人数较少,更甚至于有些是到现场充当人数.由此可以看出:淮北市在开展全民健身过程中的宣传力度、组织形式以及活动影响力效应做得不够完善.对2014年所涉及研究的6个社区组织开展的体育健身活动项目的次数进行统计得知:明珠花园、惠苑小区各5项目;洪庄新村3项;特凿公司小区、阳光花园小区各1项;望阳新村0项;由于社区健身活动开展不够且参与人数也较少,从而使得社区的健身氛围较低导致缺少体育健身活动的影响力度.
3.2 社区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组织形式调查
从表2可以得知:所调查6个社区居民中参与社区组织体育健身活动的居民占8.33%;组织进行自发体育锻炼的居民有55.0%,在参与健身的人群中占有绝大多数比例;进行个体性健身活动有24.4%;另外有12.2%的人从未参与过体育健身锻炼.由于进行自发锻炼的人数较多,并且没有统一的社区体育健身管理组织,这就使得社区群众的健身组织形式出现散、乱现象,不能对现有的体育资源设施很好地加以利用.
3.3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对居民锻炼影响的调查
场地设施的情况对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引导性,居民一般都会参加社区已经提供的体育资源所能进行的运动.比如篮球场地和器械、大众健身器械、健身路径等资源.但是,居民所进行的体育锻炼的内容不会只局限于社区所提供的体育项目,同时还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贯通性和交叉性.比如在篮球场上既可以打篮球,同时还能将篮球场地作为毽球场地,或作为羽毛球等活动的场地.所以健身运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同时健身器材的完善程度、维修情况、操作难易度、开放时间等情况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认为体育设施的完善情况对参与体育锻炼影响较大的人数最多,占总调查人数的32.3%.认为开放时间对参与体育锻炼有影响的人数最少,占总调查人数的14.5%.其他两种情况:新旧情况、操作难易度所占的比例基本一致.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居民对体育设施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体育设施本身的因素,又有体育设施管理的因素,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居民更加关注体育设施本身的因素.
3.4 社区居民个人因素对健身参与影响的调查
个人的时间、精力以及身体状况是影响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几项重要的因素.如果这些因素达到充裕的条件,则会对居民参与体育锻炼产生积极地影响;如果这些因素不充裕,则会影响到居民是否能够更好的参与到体育健身锻炼中来.
从图1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个人时间原因是影响社区参与体育锻炼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占总调查人数的46%.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压力逐渐变大,上班的时间越来越长,休息的时间越来越短,占用了大量体育锻炼的时间,这对人们的健康是极其不利的,应当尽可能多的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同时还有28%和26%的居民认为个人精力情况和身体状况也是影响自身参加体育锻炼的的因素,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这部分大部分为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自身体质和精力的下降会降低其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能够起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所以应当加强体育锻炼效果的宣传,是更多的中老年人正确的认识体育的功能,从而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
3.5 社区体育专业健身指导人员情况的调查
在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当中由于其自身体育知识的有限性决定了其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健身的活动,对于难度较大的健身项目参与能力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的发展社区体育事业,使居民能够更好的通过体育锻炼强健体魄,愉悦身心,就需要配备专门的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员来对居民的健身进行指导.社区健身指导员的配备不但能够为社区居民的健身提供技术指导,同时还能激发社区的体育健身氛围,吸引更多人投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形成良好的社区体育环境.
从图2的数据可以看出有71%的居民认为体育健身指导能够对体育锻炼起到促进的作用,有29%的居民则认为不能起到作用.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淮北市社区居民对体育健身指导的认识还是较为正确的.体育健身指导对体育锻炼的促进作用不仅在于能够为居民提供技术和知识的指导,同时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员还能够活跃社区体育氛围,促进社区体育更快更好的发展.
3.6 社区体育健身文化氛围对居民参与锻炼的影响
社区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附属形式,是社区居民为了追求健康而自发组织的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一种文化.社区体育文化的意义在于引起更多的人对体育的认识,从而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得知有50.7%的社区居民认为社区体育文化对自己参与体育锻炼有促进作用;认为作用一般的和无作用的分别为29.8%和15.6%;有3.9%的人不清楚社区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什么.因此可以认为大部分人对体育文化的作用持肯定态度,但是仍有一部分人没有感觉到体育文化的重要性,说明对体育文化进社区的宣传工作还没有做到位,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4 淮北市社区体育资源建设的开发思路
4.1 改善淮北市社区内体育健身条件和环境
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以及相关管理问题是阻碍淮北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首先要严格遵守城市规划管理的有关条款与规定,加强对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现有的体育健身场、器材的利用率;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严格遵守国家建设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定指标完善公共设施;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举行适宜的健身比赛等活动.再次,建立和完善公共体育场地的相关政策法规,负责专人来落实和加强对法规的执行能力.最后,政府应增加对社区体育场地的投入资金,增加新的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对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与学校应适当延长其免费开放时间,已达到对现有体育设施资源的整合,提高其利用率.
4.2 拓展淮北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资源
要大力落实《淮北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 -2015)的要求》,加快“体育进社区”的步伐,确保真正做到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和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强对社区体育基本设施经费的监管力度,要做到专款专用,以加快推进淮北市体育公共服务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健康发展.同时,社区或社区相关管理部门充分利用公共宣传媒体资源向社区居民做好科学健身宣传工作,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制作有关视频资源进行共享.
4.3 开发和利用淮北市体育专业人力资源
提升社区主管以及居民的体育基本素质与能力是促进发展社区体育文化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丰富社区的体育人力资源,才能保证在开展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时有源源不断的活力,使得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大大提升.社区体育的人力资源不是随随便便指派一个人就能胜任的,这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基本的体育管理素养,这就需要居委会等主管部门主动去发现和鼓励推荐具有这种良好素质的锻炼带头人,主管人员与他们一起为社区组织和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出谋划策,一起推动本社区的锻炼积极性.与此同时,市体育主管部门要大力增加和培养体育骨干人员,以增进科学的健身方式;让高校的体育专业学生深入到社区开展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科学健身的技术指导和宣传力度,为淮北市社区体育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5 结论
5.1 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身意识
首先要做好体育锻炼人群的组织工作,充分了解各个社区居民对全民健身的理解程度以及锻炼习惯,以便于今后的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与开展.再次加强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大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普查,让居民清楚的了解到当前自己的身体状态,让不参加健身运动的居民也加入到体育健身的行列中来.最后,社区工作人员要主动参与到居民的健身运动行列中去,起到积极地带头作用,以达到提高社区居民的锻炼积极性.
5.2 完善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所谓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把新增加的相应体育运动设施安装在每个社区内,这需要多个部门和单位进行具体的实地调查,做出相应的合理规划后相互配合来安装完成,这样才能健身资源设施的合理分布和利用.增加资金的来源渠道是解决体育设施资源的重要手段,因此社区多开展有趣味性的健身比赛活动来寻求有实力的赞助商获得相应的资金,以及充分挖掘社区的商业价值来解决资金问题.对于市场经济的今天体育设施也在逐渐进入市场化进程,所以要加强社区体育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以保护设施的安全性,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健身环境.
5.3 注重培养社区活动带头人
社区的体育锻炼带头人必须要来自于社区参与健身锻炼的居民,这对于其他锻炼的居民来说更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在社区体育专业指导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建议把当地高校体育院系的学生带入到社区群众锻炼中进行指导,把社区体育作为体育院系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
——————————
参考文献:
〔1〕熊茂湘.体育环境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8.
〔2〕张文桥.影响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坚持性的自身因素研究[M].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
〔3〕成君,赵冬,曾哲淳,等.北京市居民体育锻炼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5):2.
〔4〕汤国杰,丛湖平.社会分层视野下城市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1):31.
〔5〕赵克,兰自力,等.城建居民小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立法研究[J].体育科学,2001(4).
〔6〕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14(6):1-4.
〔7〕韩会君.广州市新建居住小区体育设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1):5-9.
社区体育建设范文2
论文摘要:社区体育是体育社会化的必要途径,是体育社会化的新载体。社区体育的发展理论则是社区体育持续发展的关健,也是体育社会化的关健。因此在分析社区体育发展概念、发展模式、发展机制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社区体育发展的新理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提出,既为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又对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社区体育是我国20世纪最后15年群众体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热点。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社区体育仍将是21世纪前50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热点。社区体育正是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体育社会化、生活化发展的热点问题。因此,社区体育发展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理性探讨。
1、社区体育发展概念的界定
1. 1对社区体育发展概念的理解
社区体育发展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社区体育发展涉及到社区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第一:社区体育发展是由政府和居民共同从事的“双边项目”.双方对此都应做出贡献。第二:社区体育发展的目标和方法是非常广泛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第三:社区体育发展具有区域首创性特点,居民不仅应该积极参与,而且应鼓励发挥首创精神。第四:社区体育发展还包含着对自愿方法的强调,社区体育发展的趋势将成为自由选择而非强迫认同的过程。因此.对社区体育发展概念的界定也有不同观点,归纳如下四个方面。
1.1.1“过程”说。这种观点认为,社区体育发展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实现社区体育变迁的目的。这个定义属于抽象工具理性范畴,把社区体育发展概括为能够促进社区变迁的民主参与过程。
1.1.2“方法”说。这种观点认为,社区体育发展是实现一种目的的方法,凭籍这种“方法”完成社区体育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实现每一个阶段的特定目的。这个定义属于具体工具理性范畴,它把社区体育发展视为实现一般变迁过程的方法、步骤。
1.1.3“方案”说。这种观点认为,社区体育发展由一个个项目计划即“方案”构成的,每一个“方案”都是根据社区体育发展实际需要制定出来的,通过完成这些“方案”来达到满足需求或问题解决的目标。
这个定义属于抽象目标理性范畴,它把社区体育发展目标化为有计划地解决社区体育所面临实际问题的行动、活动或工程。
1.1.4“运动”说。这种观点认为,社区体育发展是一种社会运动,它致力于社区整体发展,其理论基础是哲学—社会学.涉及到不同社会制度的文化价值选择和社会理想。这个定义属于抽象目标理性范畴,它把社区体育发展制度化为实现理想和信念的一种社会运动。
1.2社区体育发展概念的界定
上述关于社区体育发展的理解是从两个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的:一是目标理性思维,回答干什么的问题;二是工具理性思维,回答怎么干的问题。从理论层面上讲,目标理性和工具理性没有那一个更科学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目标和手段的关系。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理解,主要是分析社区体育发展四个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四个要素,把它结合起来才能构成对社区体育发展概念的完整界定。
综合考虑以上的要素,结合我国近年来社区体育发展的实践情况,我们对社区体育发展这一概念的表述是:所谓社区体育发展,是指居民、政府和有关社区组织整合社区体育资源,发现和解决社区体育的问题,改善社区体育环境和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过程,是塑造居民社区归属感(社区认同感),加强社区体育参与意识,培育体育情感、体育人口,确立新的体育形态、推动体育社会化、生活化的过程。
2、社区体育发展的模式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在现阶段主要指在街道办事处和居住小区的辖区内,在农村是指乡镇和自然村,以自然居住生活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资基础,以全体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社会体育活动。社区体育发展的模式可以从社区体育概念和社区体育发展概念中推断出来。从社区体育概念出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可归纳为社会体系模式、社会区域模式;从社区体育发展概念出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可归纳为计划变迁模式、政府授权模式、社会参与模式、文化创新模式。前两种模式是从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模式引申出来的,所以叫存在模式;后四种模式都是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所以叫社区体育发展的功能模式。
2.1社会体系模式
社区体育是持续的社会体系,具有相互依赖、共生共荣和均衡发展的特点。按照此模式规划社区体育发展,必须坚持政府、社区组织、社区成员三方合作,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种资源共同支持的社区体育发展的目标模式;必须坚持系统联动、功能互补、互相沟通和整体发展的理论和价值取向。
社区体育发展是一个变迁的体系,社区体育发展必须做好“动态平衡”工作,处理好历史与现实、分工与合作、继承与创新、局部与全局、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辨证关系,使社区体育发展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保持常新的面貌。
2.2社会区域模式
社区体育为一定区域内的个人、群体、组织、机构提供了互动的舞台,社区体育的历史性、传统性、继承性以及区域性、以本区域的自然环境设施为物资条件等特点,丰富了社会区域生活的内涵。社会区域模式是对某个区域的体育工作(包括理念、过程和方法)的判断和认定,即指那些土生土长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融健身、娱乐为一体,具有本地(或地区)特点的制度化的社区体育行为过程。按照此模式设计社区体育发展,必须充分调动政府、社区组织、社区成员的积极性,立足于本地社区,促进社区在居民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把社区建成居民所向、心灵所归的精神家园。
2. 3计划变迁模式
社区体育的发展是一个自觉的、飞跃的、进步的和有计划的社会体育变迁过程。要搞好社区体育发展,首先必须制定好社区体育发展规划和目标模式。我们希望明天的社区体育是什么样子、达到什么目标,就要在今天进行理性的规划和设计,未来的社区体育是现在社区体育的理性延伸和规划实现的。
2.4政府授权模式
政府授权是西方发达国家所采用的典型社区发展模式。联合国的文件规定,社区发展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政府支持,二是人民参与闭。政府授权与联合国关于社区发展是中央政府和地方人民双边合作的定义是一致的,反映了社区发展政府授权的模式特征。社区体育发展离不开社区发展的整体布局和规划,因此也同样具有政府授权模式特征。社区体育发展政府授权模式除了行政上的领导、政策上的优惠外,它本身也从财政拿出相当可观的启动资金,建设社区体育配套设施,这对调动社区组织、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体育发展的积极性是非常有效的。
2.5社会参与模式
广泛参与是社区体育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必要条件。这首先是由于社区体育发展具有突出的社会化特征,这种社会化特征决定了社区体育发展既不是单纯的某一部门、某一团体的行为,也不单纯是某些个人的行为,而是社区内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团体、自治性组织和广大居民共同的行为。社会参与模式包括对社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社会资本的调动,社会资本就是社区居民作为民主国家公民所拥有的一切权利和责任,是社区居民本身所具有的能力,激活它们,就会变成社区体育发展的无穷力量。
2.6文化创新模式
文化创新包括概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四个方面,它是集信息集约、技术革新、文化嫂变和观念扩散为一体的综合社区发展模式。社区体育具有的民族性体育文化、区域性体育文化特征,决定了社区体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特征下发展的将成为发展的可能和必然。从这个思维角度出发,它也同样适用于文化创新模式。这种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突出了文化特征,包括社区体育新技术的引进、思维观念的变革和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创新所导致社区体育变化的过程,它是自觉和不自觉、渐变和突变、理性和非理性社区体育变迁的综合体。
3、社区体育发展的机制原理
社区体育发展的机制原理是指社区体育发展的结构、功能及动力关系。从结构上说,社区体育发展结构分为四个子系统:即概念子系统、组织子系统、文化子系统和器具子系统。概念子系统是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价值目标的导向系统,社区体育发展的理念、目标和意义均从这个子系统提出。组织子系统是启动和领导社区体育发展的执行系统,负责社区体育资源的动员和组织、项目的选择,问题的解决,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分配、活动整合和过程监控等。文化子系统是指活动和动作规范系统,是制约着个人、群体、组织和机构的运行及其相互关系。器具子系统是满足社区成员物资和文化需求的供应系统,包括场地、健身器材、用具等,保证社区体育发展平稳、顺利、健康的运转(见下图)。
社区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自上而下的计划推动;二是社区成员自下而上的需求拉动。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社区体育发展的整体动力。
4、社区体育发展的理念
4.1以人为本
社区体育发展必须坚持自愿选择、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社区体育发展所作的任何事情,包括它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都必须自始至终地贯彻“茫茫宇宙,唯人为大,林林万物,为民是从”的人文理念,居民需求的服务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4. 2以服务为中心
功能定位是确定发展理念的前提。社区体育发展的功能,只有通过服务才有可能得到体现,社区体育服务将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中心工作。而社区体育服务的实施又必须通过制度保障和资源供给,形成良性发展局面。因此,建立一个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社区体育服务保障体系,就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目标。而构建具有明确功能定位的、可操作的社区体育服务保障系统,是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4.3资派挤合
调动和整合社区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潜在资源,使之变成社区体育发展的现实资源,促进社区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区体育服务的全面进步,这既是社区体育发展的价值目标,又是社区体育发展的价值理念,因为它包涵居民权利和义务、享受和回报等共享和共担的观念。
4. 4本土化发展
由于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形成了我国区域文化氛围和行为习惯特征。社区体育也是在这种环境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区域性特征的、新的体育形态。社区体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特征下本土化发展,将成为发展的可能和必然。
4. 5社区.与:社区体育发展的动力和要义
在社区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居民的直接参与和治理,才能培育居民的社区体育意识,才能有效地整合与发挥社区自身的各种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居民的社区参与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离开了居民的社区参与,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和完整意义的杜区体育发展。虽然我国各地社区体育各有特色,但相同之处就是“参与、分享”,这就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基本精神所在。也就是说,实施社区体育发展规划,核心是形成一种自主、积极参与精神,通过参与实现共同的目标,享受共同的创造的成果。我国当前的社区体育发展,内涵及其丰富,其核心就是要倡导自主参与的精神。
4. 6社区自治组织:社区体育发展的多样化载体
社区自治,顾名思义就是社区居民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依法享有自主管理社区事物的权利及其过程,是居民社区参与的高级形态。社区体育发展正是需要自治组织、中介组织的广泛参与,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还不发达,人力资源却相当充足的国家,依靠民众的广泛参与推动社会体育发展已成为现实的选择。社区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在我国尚处于成长的初期阶段,但已显示出它是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社会中介组织开始介人体育赛事、体育经营、体育管理等,这些情况表明,社区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正日益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主体力量之一,必将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新载体。
社区体育建设范文3
一、工作目标
认真落实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目标,以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为平台,进一步完善街道社区教育工作网络,加强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各个社区市民学校建设,为市民提供优良的学习教育环境,更好发挥社区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工作重点
1.完善工作机制。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始终高度重视社区教育组织网络建设,实施街道组织、各社区全员参与的方式,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以社区市民学校为基础的社区教育工作机制。
2.加强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按照《省乡镇社区教育中心设置标准》《省示范性乡镇社区教育中心评估标准》的要求,结合街道的实际,重视和加强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建设,完成由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促进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标准化、规范化。
3.加强社区教育中心的师资配置。街道在高度重视社区教育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基础上,对干部教师配备和调动上符合社区教育工作的实际,选拔有利于社区教育的专业教师进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为深入社区开展活动提供有效保障。
4.加强社区市民学校的建设。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街道各个社区文化教育中心都要建立社区市民学校,并达到相关要求和标准,加挂社区市民学校的牌子,配备配齐设施设备和相关工作人员,为社区居民提供高品位、多功能的文化教育活动场所。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发挥社区教育教育委员会的指导作用。街道领导兼任委员会主任,办公室设在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每月定时、定期、定内容地进行全街道社区教育工作的组织、指导与协调,组织安排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教师深入社区协调开展工作。各社区成立由社区居委会主任兼任校长、安排具体负责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为成员的社区市民学校,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面向全体社区居民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社区教育活动。
2.加强制度建设。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与各社区共同制定、完善社区教育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符合社区实际的《社区教育工作评估标准》《社区市民学校管理规程》《社区市民学校管理规定》《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规范》等文件,推动社区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3.加强队伍建设。街道与各社区建立和完善一支以专、兼职人员为主体、志愿者队伍为辅助的适应社区教育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街道教委办要高度重视社区教育中心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教师比例符合要求,积极选拔培养较为年轻又有社区教育经验的教师,作为社区教育骨干教师。
4.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社区数字化学习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技术和信息资源,积极规划建设社区教育数字化教室,加强对社区居民数字化学习的培训,不断提高社区教育现代化水平,街道计划在三年时间内,将符合要求的社区文化教育中心逐步完成数字化教室建设。
5.加强资源整合,培育特色品牌。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各社区市民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加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种文化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的力度,组织好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乡风文明教育、老年教育,青少年进社区、社区文明活动等,创建培育街道社区教育特色和社区教育品牌,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居民终身学习提供服务。
6.加强信息收集,搞好档案管理。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社区市民学校要安排专人负责,认真做好信息收集和档案管理工作。要将社区开展的文化教育活动的纸质档案材料、图片、音像等活动资料及时整理归档,同时做好各项活动的电子版档案的收集存档。
社区体育建设范文4
Abstract: By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data and field survey, this paper carried out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ports facilities in part of new residential community of Nanchang city, found out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ie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formulating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policy.
关键词: 新建住宅;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南昌市
Key words: new housing;community sports;site facilities;Nanchang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268-02
0 引言
社区体育是以服务为中心,以资源供给和制度保障为条件,以居住地的体育活动需求为出发点,以社区体育人才为骨干,以推动全民健身、促进体育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为目标的服务系统。[1]社区体育的兴起,给我国城市体育带来了新的升级和活力。[2]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是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是实现“全民健身”运动的必要条件,更是反映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本文对南昌市部分新建住宅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找出影响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具体原因,对改善南昌市新建住宅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条件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南昌市新建住宅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了南昌市5个新建住宅小区,共抽取了457位社区居民配合完成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人查阅了50多篇有关社区体育发展的国内外书籍、期刊、论文以及相关资料。同时收集了南昌市体育局有关社区体育方面的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1.2.2.1 问卷的效度检验 采用特尔斐法,通过发放“指标内容效度调查表”形式,对从事社区体育方向的理论界专家进行了2轮的指标内容效度函询。在最初确定的26个原始指标中,选择了21个,且每个指标的认证率都在82.5%以上。
1.2.2.2 问卷的信度检验 本调查问卷在信度方面的检验采用再测法。时隔一个月后,对第一次接受问卷的部分社区居民再次进行问卷测量。测量信度系数R=0.93,P
1.2.2.3 问卷发放与回收 调查实施之前,对发放问卷的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与指导。2013年4月进行了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工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93份,回收501份,回收率达84.5%,去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457份,有效率91.2%。
1.2.3 数理统计法 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Excel、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建社区体育场地经费来源情况分析 通过对南昌市5个新建住宅小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实地走访,笔者了解到新建住宅小区体育场地设施的资金来源是多渠道的。其中,占最主要地位的是体育彩票公益金和小区开发商这二者,分别是22.5%和25.3%;其次,政府拨款和体育主管部门的拨款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资金的解决问题上,各社区根据相应的情况略有不同:有的小区注重依靠企业赞助;有的小区则发动居民集资;也有些小区因为没有筹集到资金,干脆不组织不参与体育锻炼。
另外调查显示,有61%的居民认为目前南昌市新建住宅小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经费十分缺乏。究其原因:①当前江西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导致社区体育发展经费不足的重要原因;②南昌市社区体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运转缓慢;③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社区体育发展缺乏政策上的支持。
2.2 新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分析 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是社区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锻炼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城市居民的体育活动多集中在小区附近,因此对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全国第6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表示,南昌市体育场地的情况(见表3)。由表3可知,南昌市市区共有健身体育场所数量1883个,其中青山湖区和西湖区占1039个,说明南昌市的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青山湖区和西湖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人口的分布影响了健身场所的设置;另一方面,南昌市的大部分中小学都集中在这2个区,是这些地区体育场地偏多的另一原因。
根据南昌市体育局对南昌市部分新建住宅社区的居民对该社区内体育场地设施情况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有113人认为体育场地十分充足的,占总数的24.1%,认为场地条件和数量一般的有142人,占31%,认为不充足的有202人,占44.2%。
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南昌市新建住宅小区居民对社区内体育场地设施并不十分满意,场地设施数量有限,一方面是政府对此不够重视,对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金投入不足,没有完全落实好国家的全民健身计划政策制度;另一方面,有相当比例的开发商将社区体育设施作为小区销售的亮点,用运动健身场所来吸引顾客的眼球,然而销售后却并不进行长期的管理,造成体育场地设施的浪费和损失。
2.3 新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使用及保养情况分析 笔者通过实地走访南昌市部分新建社区得知,社区内的体育健身路径完全可以使用的达到55.3%,大部分可以使用的占22.1%,仍然有5.7%是已经不能使用的;这些健身路径中,每周定期有专业人员进行清洗保养的占13.5%,每月定期清洗一次的占20.2%,每年维修一次的也高达10.7%,而2年维修一次的占3.8%,仍然有高达15.6%的健身设施从来没有进行过维修与保养。综合以上2组数据,南昌市新建社区内体育健身路径大部分还是有进行维修保养的,整体平均达到每季度一次,当然也存在某些社区的健身路径从来没有得到维修的现象。这也说明了目前南昌市新建住宅小区的体育设施没有得到有效的保养和维护,急需有关领导部门的进一步调查了解,积极调动开发商参与体育设施管理的动力与兴趣,促进南昌市新建住宅小区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
对新建社区内体育设施进行维修与保养的工作人员中,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占总数的35.3%,再次是社区内部的工作人员,占30.1%,体育相关部门派专业人员来社区进行维修的占6.7%,仍然有12.5%的体育设施是无人维护的。从以上数据了解,对社区内体育设施进行维修与保养的工作人员并不都是专业的,这使得小区内的居民对社区内的体育建设使用存在安全隐患。
3 对策与建议
3.1 促进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发展,资金筹集多元化 资金问题是困扰南昌市新建住宅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4]当前,南昌市新建住宅社区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体育彩票公益金、政府财政拨款、小区开发商等,尚不能满足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制约了社区体育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上,应坚持国家投入与民间筹资相结合的方式,政府相关单位进一步加大对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积极动员各相关单位和企业社团组织参与社区体育的发展,拓宽社区体育资金的融资渠道,同时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社区组织通过自身的合法经营获得长远的发展。
3.2 加强新建住宅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活动得以进行的物质必备条件。从南昌市新建住宅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来看,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场地设施都存在不足。资金问题固然是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能否合理分配利用筹集的资金显得更为重要。[5]政府作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的主导部门,应积极吸取国外在社区体育建设方面的有利经验。通过政府行政手段有效干预社区体育场地的建设,同时理清社区体育场地建设各团体的利益关系;依据各社区体育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配置社区内有限的体育场地资源;进一步加大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投入。
3.3 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 南昌市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资源相对丰富,但这些资源在周末和节假日都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从南昌市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偏低,多数学校考虑到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关系到学校的治安安全,所以在校园体育资源对社会开放这一问题上都采取了保留意见。针对这一现象,南昌市政府的相关机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协调,为学校体育资源的对外开放搭建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肖建国.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现状调查――以河北省为例[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4):50-56.
[2]范振国.广东省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中群众性体育活动网路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1):11-13.
[3]吴红雨,范美玉,刘兴杰.非营利体育组织价值一致性的案例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2013(4):502-506.
社区体育建设范文5
关键词: 社区体育 体育服务 体系
体育服务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它在满足社会成员一般性体育需求的同时,还要满足不同社会成员个体的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这是由社区体育的功能决定的。在其本质功能,即对人体的物质、精神效用的基础上,还有满足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功能。因此,社区体育的价值在于满足不同社会主体的需求。国家应是推动社区体育的第一主体;企事业单位则应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和企业文化发展的需要为职工提供体育服务;家庭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单位,也要为家庭成员提供体育服务;根据社会成员个体体育需求所占资源的稀缺程度,市场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会提供体育服务。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市场、企业、家庭等社会组织都参与了体育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让社会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针对不同的问题,应建立政府与市场的不同关系模式,根据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选择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路径。
1.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是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基础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后,体育社会化进程随着经济制度的转型有了较大的进展,不同的社会主体开始投资体育服务,投资结构渐趋多元化。由于我国分配体制的缺陷,转型期形成的单位分配机制使竞技体育系统和企事业单位可将提供有偿体育服务的收入变成单位发放福利的创收源,这部分收入并未用于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对市场化的放纵,必要的管理立法和制度的空缺,使拥有稀缺体育资源的单位为追求市场利益而将体育场馆改做他用。1995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纳要》指出,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区别福利性产品与市场产品的不同,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完全将提供体育服务的责任转给了社区。由于旧体制下社区的体育存量和提供体育服务的公共财富很少,因此在中央政策导向下,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投资,以非制度化方式进行社区体育服务的基础建设,然后由街道办事处启动市场机制,通过企业化经营提供体育服务。其结果是,社区的公共用品成了市场产品,社区居民的公共利益受损,公共资产的利用率极低。
2.引入市场机制是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关键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由人的需求推动的。按照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消费已经满足,有了较多的闲暇和财力时,精神生活消费,即对人文产品的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人文产品主要指以精神生活和身心健康为主要对象的服务产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提高居民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的重要内容的体育,必然会从单纯的消费型转化为产业型,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我国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中,农业经济、知识经济、人文经济等经济形态都不同程度地同时存在。
在提供社区体育服务时,要认识市场机制的局域性特点,了解我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过分强调社区体育的产业性质,会阻碍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在市场激励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除了城乡差距、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差距拉大外,城与城、乡与乡、行业与行业、单位与单位的经济差距也在拉大,社会发展不均衡现象十分突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现实消费能力差别很大,对体育服务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即使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居民,如果远离权力和利润中心,没有就业保证,也很难通过产业化方式为他们提供有效的体育服务。相反,落后地区的居民,依赖其占有社会资源的优势,也可以有高层次的体育需求,享受产业化提供的体育服务。我国潜在的体育消费群体很大,但是有效体育消费的群体很小,综观我国社区体育的现状可以发现,参加体育锻炼比例最大的是退休的老龄群体,他们主要利用城乡公共设施开展自娱自乐的健身活动,基本上没有费用支出。另一比例较大的人群是青少年,他们大都利用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消费集中在体育服装、器材等实物消费上。体育产业化服务项目比较集中于健身、健美、保龄球、游泳等项目,对象为有消费能力的高收入者或是公款消费群体。至此,市场化运作的体育服务发展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需要支付现金购买体育服务的群体绝对量不大,但是消费量很大;二是市场化的体育服务难以解决大部分社会人群的体育需求问题。近年来,政府引入市场机制,采用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兴办经营体育实体的办法,试图盘活体育资源存量,增加体育服务供给,形成体育服务的组织网络。但要做到这一点,要有体制与制度的保证。如果仍在原有单位体制的框架内运作,就会出现名为微利、实为挣钱,名为非政府运作,实为政府运作的现象,很难实现体育服务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阻塞利用市场机制为大多数人提供体育服务的通道。
3.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保证
社区体育不仅具有公益性、产业性,而且具有文化性。体育文化是社区体育的核心,是推动社区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我国现状看,体育文化对社区体育的制约更加突出。体育文化不仅包括体育设施、人体素质等物质文化,还包括知识、技术和制度文化,以及思想观念文化。体育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对社区体育的影响是整体的,不是单一文化层面的。没有体育文化的引导,高收入者不一定参加体育锻炼,有体育技能但缺乏体育精神和体育价值观的人亦不会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因此,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时,必须重视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培养社区的体育文化素养,不断增加我国的体育人口比例,而不是培养少数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我们不仅要普及体育知识和技能,更要普及包括体育思想、观念、精神的体育文化。正如我国的传统项目武术那样,在传授武技的同时还要传授武德。
我国的社区体育在国外被称作大众体育或是社会体育,我们提出大众体育文化的目的,是要突出体育文化的主体和功能,定位我国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大众体育文化是面向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人民体质,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年来,我国一直坚持的是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并将有限的社会资源集中投入到竞技体育,强力推动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被过度强化,大众体育文化受到忽视。实际上,大众体育文化与竞技体育文化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体制是造成两者脱节的主要原因。大众体育文化还要求高雅运动与大众运动的紧密结合。从体育文化的生产与消费关系看,那些占用资源多、技术要求高、参与人数少的项目被称作高雅运动,反之则称被为大众体育运动。实际上它是消费者对运动项目消费与自我享用的形式和特征。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大众运动项目的质量,增加大众运动的数量,以大众需求作为生产体育文化产品的动力,满足大众体育的消费需求,实现以人民为主体的体育文化生产与消费的有机结合。
(1)形成科学的体育文化
科学的体育文化必须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以合理先进的价值体系为内容,以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对待人体运动的内外环境。首先,我们要建立社区体育的科学体系,包括体育理论、方法、手段、制度和组织体系,在科学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健康观、生命观、健美观,以科学的体育文化指导体育行为。我国社区体育的科学化水平较低,锻炼所需要的理论、方法、评价标准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体系缺乏系统性,许多锻炼者因缺乏体育科学文化的培训,盲目从事锻炼,结果反而影响了身体健康,有些人甚至还陷入了伪科学的泥潭。
(2)形成优秀的体育文化传统
要形成文化传统,必须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体育文化。通过开发传统体育文化来继承和形成体育文化十分丰富的内涵,积淀深厚,锻炼价值高,并在群众中有很深厚的基础。但是,在围绕社区体育目标进行体育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发扬、培育及创新方面做得不够,在形式、内容、价值观上都与时代脱节,逐渐失去了体育文化传统对当今体育的影响力。因此,要保持体育文化传统,就要建立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推广机制,在大力弘扬和普及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形成优秀的体育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2]徐维克.体育健康教育[M].大象出版社,2000.
社区体育建设范文6
【关键词】健身俱乐部 社区体育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198-01
社会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社区体育发展较晚。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准得到了提高,同时闲余时间也大大增加,社区活动成为一种人们休闲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生活丰富、身心健康的生活离不开体育运动。业余健身俱乐部的产生,对大众体育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社区体育活动中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成为许多体育运动爱好者从事体育活动的载体。由于大部分业余健身俱乐部都实行自我管理,以会员的利益为准则,不依赖政府的支持,在社区体育运动中充满活力。
因此,健身俱乐部不仅是体育运动的指导者,而且也是具有各种文化、政治、教育和社会功能的社会组织。业余健身俱乐部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体育运动爱好者,他们的积极参与将成为社区体育的中流砥柱,并对社区体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健身俱乐部对社区体育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一、社区健身俱乐部对社区居民的体育意识的影响
终身体育意识,是指任何人在其一生中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根据自己体力、年龄、目的进行相应的体育活动,成为终身体育的人。一个人要想终身从事体育活动,靠自己一个人的努力是很难完成的,要靠群体的力量去实现。健身俱乐部为这些喜爱并且想要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人们提供了理想的场所,俱乐部群体的凝聚力,使这些人能够完成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
当下主要存在的大众健身锻炼场所有盈利性和企业化的健身俱乐部和公益性的健身路径,在许多城市,社区中的健身俱乐部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无论哪种形式,其发展都依赖于良好的群众基础(具体应叫做有效群众基础),而体育参与者的数量是人们体育意识的表现和体育活动开展规模的影响因素。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越多,说明社区居民有更好的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为,群众基础越好。对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参与人数越多,则居民对俱乐部的认同度就越高,这也是影响俱乐部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社区健身俱乐部的性质和宗旨,社区居民可以俱乐部会员和非会员两种形式参加俱乐部的活动。社区居民缴纳会员费,成为会员参与俱乐部活动,则是对俱乐部更大的认同和支持,能更加有力地促进俱乐部的发展。据西安市西京区的相关调查显示,现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居民中有98.6%的人选择到社区健身俱乐部参加活动,也就是说,几乎所有参加健身的居民都选择到俱乐部进行锻炼。由此我们可看出,喜欢体育锻炼的广大居民会因为俱乐部带给的方便和实惠而选择健身俱乐部。但社区中还有相当一大部分的居民还没有锻炼意识,所以俱乐部也会选择广告宣传等方法在提升人们的体育意识,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基础。在社区体育的开展中,健身俱乐部的出现和发展为其提供了许多助力。
二、社区健身俱乐部对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
社区体育组织是社区体育文化的重要建设者;而体育组织的品牌则是体育文化建设的载体。因此,社区健身俱乐部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主要在于健身俱乐部自身品牌的创建打造和品牌效应的发挥。体育组织的品牌是指人们对体育组织有关的文化、质量和服务等要素的各个方面的总体认识。体育组织的品牌是体现体育组织的美誉度、可信度以及参与者忠诚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品牌一旦形成,就将成为体育组织的宝贵财富。在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日前俱乐部的品牌效应在其发展中对其起到的促进作用如何”时,社区居民的选项排列分别是:比较小(38.8%),很小(33.5%),一般(24.1%),比较大(3.6%),没有人选择“很大”。调查表明,社区居民普遍认为俱乐部的品牌效应体现得还不充分,没有很好的促进俱乐部的发展。
三、健身俱乐部的各种宣传活动推动社区体育的普及和发展
社区体育活动的参加者往往有了锻炼的意识,但对锻炼的各方面知识比较匮乏,往往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这样很多人陷入了一个又一个误区。健身俱乐部的建立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缺点。一般来讲,健身俱乐部中都会配备专业的教练和健身指导员,他们会传达有关锻炼的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
俱乐部为了巩固和发展其基础,会经常进行各种宣传,如DM单、赞助活动、广播、自己活动展示等。人们参与的动机来源于其对该项目的兴趣,各种形式的宣传和展示会激发人们参与的兴趣,进而学习、了解,这样人们对健身会有很多了解的机会,有助于社区体育的发展。
俱乐部可以提供专业器械和场地。商业化运作的健身俱乐部不仅有专业的健身教练,而且他们的训练器械也都非常全面,场地的设置、环境的配置也都较理想,如几乎所有的健身俱乐部都设有更衣室和浴室。另外,很多这样的俱乐部还会有私人教练提供更周到、细致的服务,不过是另外收费的。
四、结束语
健身俱乐部将为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等提供很多的利益。健身俱乐部应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形式,让人们了解俱乐部的创建背景、企业文化和自身优势;健身俱乐部可多在社区中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如社区运动会),丰富群众生活,打造自己的品牌,进一步提高居民体育意识;居委会要利用政策杠杆激励社区体育的发展,为俱乐部提供较佳的契机;健身俱乐部要和居委会或街道办事处合作,使俱乐部和社区体育取得更好的发展,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 张琼、倪明.构建和谐社区中的公共体育服务[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8(12)
2 肖焕禹、方立.中国与经济发达国家体育人口的比较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