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体育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范文1
【关键词】体育课 健康教育 现状
近年来高校体育课的健康教育得到了重视,对于体育课健康教育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结合当下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使高校的体育课健康教育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但是仍然做得不是很到位,重视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并不是忽视高校体育课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须有效地解决。
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的现状
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的缺失会造成各方面的问题,是需要引起社会各方面关注的。例如:没有正确地引导高校体育课的健康教育,学生就会缺乏运动导致肥胖,也会导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下降,没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一种恶性循环;高校的体育课健康教育如果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就没有一种安全意识,会形成很大的安全隐患,造成一定的安全事故。所以现在的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除了得到一定的重视,其次就是它的教学方式不能太过于死板,要让现在的高校学生可以接受。现在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的现状大致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首先是体育课中的安全不受重视;其次没有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变化,一些高校学生明显因为各方面的压法太大而导致精神的崩溃;最后不重视体育锻炼,现在的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明显下降。
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的问题
1.体育课教学太重视教材。现在的高校体育课的健康教育中,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太过于对照课本,并没有结合现在高校学生心理接受程度,只是让高校学生学习掌握一门体育技能,并通过考试这样死板的方式来进行考核,而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和心理状况如何却丝毫不关注,这样的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是没有任何效果的,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依然没有得到什么改变。
2.高校学生对开设的体育课程没有兴趣。大学的体育课健康教育是由学生自己进行挑选,而有的学生几乎对于所开设的体育课程都没有什么兴趣,所以即使选择了体育课程也只是去完成任务,没有认真的去学习、去锻炼,这对于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来说非常不利,高校学生对于体育课程不感兴趣,就达不到体育健康教育的效果。
3.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缺乏指导。现在高校体育课的健康教育只是注重可不可以完成任务,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却没有关注学生在这些高校体育课程中是否真的提升了自己的身体素质,甚至有的学生因为抗拒体育课而形成了心理压力和造成了心理阴影,所以高校的体育课健康教育缺乏正确的指导,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的改进途径
1.教学内容的多样化。高校在进行体育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时候,应该尽量多设置课程,满足各种不同高校学生的需求,激发高校学生对于体育健康课程的需求。同时在教学方面,教师除了教授一些技巧性的知识,完成教学目标以外,还可以在这项体育课程下面举行一些不同的活动,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不仅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的培养,而且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善,这样使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更加有效。
2.加强学生与老师的沟通交流。高校的体育课程健康教育,教师不仅仅要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及时和学生沟通交流,对于那些对体育健康教育有抗拒的学生,不要采取强硬的态度要求学生改变,而是应该通过交流,让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健康教育没有那么多的抵触情绪,同时帮助那些学生建立适合他们的体育运动目标并且完成预期的目标,这样的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
3.引用合适学生的教学手段。高校体育健康的教育一定是引导为主,不要让高校的学生产生一些逆反的心理状态,引用合适的教学手法,让高校学生能更好地接受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使高校体育健康教育可以真正地起到效果。
总 结
近年来高校体育课的健康教育得到了重视,对于体育课健康教育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结合当下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使高校的体育课健康教育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所以现在的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除了得到一定的重视,其次就是它的教学方式不能太过于死板,需要灵活,让现在的高校学生可以接受。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的关注除了关注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健康,也关注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这样才能使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的现状得到根本的改善。
参考文献:
[1]王晓梅,李军汉.浅析健康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02.
[2]徐勤萍,李全志.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成果与不足概述[J].湖北体育科技,2009,04.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范文2
一、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1.建构对话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课堂中努力建构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营造融洽轻松的教学气氛,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心理定势。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基础差的学生采用降低动作难度、加强个别辅导,循循善诱,手把手地进行指导,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对一些体育素质好的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我探索、自我实践中学会体育技能,学生会时时的“创造发明”出各种自己喜欢的体育动作,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在平等对话关系中,还不忘运用激励机制,只要学生取得了进步,不管有多大,都要充满赏识的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组织多种形式和类型的竞赛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各自的成功,逐渐树立敢拼的决心和信心,每次比赛结束后,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认真的讲评,使胜者不骄,败者不馁。另外,对体育课成绩的考核,也要采用分层考核的方法,对成绩好的学生提高要求,使他们能有更大的进步;对成绩差的学生则降低考核要求,使他们感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从而更加喜欢体育,并能努力学习,争取进步。
3.设置坡度学习,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采取相应措施,设置一定的坡度学习,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使学生明确学习是艰苦的,没有任何成功是不需要花费力气的,但当你作出了努力,取得了成绩后,那种快乐也是令人陶醉的;利用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增加练习的数量和强度等因素,在完成各阶段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艰苦的环境里,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4.组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在教学中,注意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具体开展这类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长跑练习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比赛,规定按照个人到达终点的次序得分,以同组成员得分之和计算团体成绩,这样每个同学都会很注意自己的成绩,力争为集体争光促使学生加强团结协作配合,互相支持和鼓励,既培养了参与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又增强了集体观念。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体育教学之中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他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理解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2.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人到学生之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冻;对急躁、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以及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特别是足篮排项目;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技巧、长跑、跳高、跨栏等项目。
3.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多样性是指体育教师所能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富于变化的方式和方法,而多样性是需要通过多选择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4.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
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60~90分钟也会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
三、运用心理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条件,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的激发方法有:通过学习体育,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懂得自身的价值,求得社会心理的满足,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意义;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每节课的开始部分,教师以简明、生动、有力的语言,揭示本节课和每个动作的目的要求及在体育实践中的具体意义和价值,使学生有向往与追求的意向。
2.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整
通过客观努力和客观影响,使其紧张的心理状态得以缓解,保持稳定向上,积极自信的心理情绪――这就是所谓心理调整。心理调整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自我暗示,在学习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恐惧心理,这时可作自我暗示。即以充满自信心,积极向上的情绪进行练习,并默念动作的技术要点,在老师的配合指导下,可取得预期的效果。
3.教师必须善于控制情绪,善于为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
教师以热情洋溢、神采奕奕的形象出现在课堂,用自己的积极情绪去感染学生,及时排除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的因素;给学生以真诚的爱,关心学生,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努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热情。教师充分备课,作好课前器材的准备,创造舒适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安全感,对学习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充满自信地全身心投入体育学习,获得学习上的满足,对学生的进步应予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的示范要熟练、规范、优美、流畅;加上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必要时辅之图解;可使学生很快掌握技术要领,这样可帮助学生克服胆怯、恐惧心理,提高学习效果。
4.力求教学手段科学化,教材内容多样化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对每节课的安排要考虑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张有弛,既严肃又活泼,对于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可用竞赛方式进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技巧、技能。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现象,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惑状态。在体育教学中,练习动作是主要部分,花的时间也最多,练习方法很多,不同的练习方法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也不同,教师必须准确掌握并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随时给予心理调适。在重点练习中,用变换练习形式来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注意学生的面部表情等体态语,这是教学效果的无声信息反馈,掌握了这些信息后,及时调整课的节秦,课的内容、手段、方法,及时排除学生心理障碍的形式,运用错觉克服学生畏难、胆怯、恐惧的心理状态。只要合理安排,掌握好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 结论与建议
1.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
高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2.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
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范文3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9-0832-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教学方法;学生保健服务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他们的心理健康及由此引发的诸多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 界的广泛关注。许多资料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己到了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 的时候。在高校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深 化了体育教育的文化内涵,也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讨寻找一种新 的途径。
1 高校体育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不仅是大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需要,而且也是大学生发展健康心 理、实现自我完善的需要。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大学生们可以在各种 体育活动的人 际交往中和体育课、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参与过程中,心理素质得到充分的培养和 锻炼。体育竞赛的竞争不仅是身体机能、运动技术水平的抗衡,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较 量。在比赛的环境中,如何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如何及时摆脱焦虑、急躁不安 的情感,如何调整自己的情感,不受来自对方、裁判员、观众等外界环境的干扰,这是取得 胜利的关键。学生在体育锻炼和竞争实践的体验中,不仅可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且有助 于大学生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发展情感、完善自我、提高心理素质,从而形成健 全的心理品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愉快情感体验对提高大学生情商水平有着非常直接而深 刻的影响。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些学生因趣味性强,对游戏化的教学形式感到愉快,还有 的 因学到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而感到愉快,这些都为大学生优良心理品质 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2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的途径与方法
2.1 通过艰苦性的运动项目教学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个体意 志行动中稳定的、各种具体的品质特点,是人们克服困难、完成各种实践活动的重要的心理 条件。体育教学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如中长跑教学,由 于枯燥单调,且十分艰苦,故大部分大学生对这项运动教学十分畏惧,甚至找理由逃避练 习。但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中长跑运动最能磨练人的意志和毅力,是培养大学生 吃苦耐劳品德的最佳手段。因此,在进行中长跑教学前,体育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锻炼 的目的、意义、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解除其思想顾虑。当练习中出现呼吸不畅或“极点” 时要及时鼓励,使其坚持下来,直至跑到终点。
2.2 通过体育教学外显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情感动力与情绪自控能力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具有年轻人共有的情绪和情感特征,情感丰富、幼稚、复杂、 不稳定,对人、事、社会现象十分敏感和关注,对友谊、美、爱情、正义等的追求十分 执着,情感体验深刻、强烈,感情容易外露,喜怒哀乐常形于表面,在外界刺激下易 冲动,凭感情用事,过后又后悔不已,情绪起伏波动较大。
体育教学活动一般都是在室外进行,竞赛过程中的胜利与失败、欢呼与沮丧等都可在瞬间 转换,情绪体验十分强烈,因此,体育 教学具有外显性的特点。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来培养和 提 高学生的情感动力和情绪自控能力。如在篮球比赛过程中,当比分处于落后局面时,难免情 绪急躁,思想压力大,完成动作的质量不高,甚至动作变形,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保持冷静 和自信,消除沮丧和畏难情绪,争取把不利局面扭转过来。又如在比赛过程中,当裁判出现 误判或有意偏护一方时,很多学生会情绪激动,甚至出现一些失去理智的行为,这时体育教 师应要求学生克制自己的冲动,通过正常的渠道提出抗议,解决问题。这些都可以 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
2.3 通过体育教学竞赛的竞争性特点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挫折承受力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满激烈竞争,每 个人都在承受竞争和经历挫折与失败。竞争意识和挫折承受力是现代 人事业成功必备的素质和能力,体育教学具有促进大学生竞争意识和挫折承受力的功能 。由于体育教学中的竞赛充满乐趣,从而使学生乐而不疲地参与竞争,并通过自己能力的发挥 ,通过和同学的比较,通过胜负感受刺激并鼓舞自己的斗志。胜利的欢乐能增强信心,激励 勇气;失败的痛苦能培养挫折的承受力,驱使他们奋发努力,争取转败 为胜。竞争行为就是建立在不甘心服输的共同心理之上,同时胜负的转换又是竞争长期存在 的现实土壤。体育竞争是在共同的规则下进行的,在竞争中,既能使学生学到在平等条件下 超越别人,学到在规则的约束下去满足自己的好胜心,又能在体育活动中通过公平竞 争体验到追求成功的乐趣。由于体育竞赛的胜负既是体力的竞争又是智力的竞争,既是体 力的较量又是智慧的较量,从而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竞争能力 、挫折承受力和勇于拼搏的竞争意识。
2.4 通过体育教学开放性的特点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良好 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自 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并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在人际交往和沟通能 力之上。体育教学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十分频繁,因此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体育教师可根据这个特点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如体育游戏及篮球、排球 、足球教学活动,多是以集体练习为主,需要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互助、交流,因而在这类 项目 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注意学生团结协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不仅能保证教学质 量,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范文4
论文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诸多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甚至还将对其就业、个人修养和幸福造成不良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继续深化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文章总结了高校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并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竞争的不断加剧也使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化;加上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长,促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所有这些在给人们带来新知识的同时,也给人们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给人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高校中的大学生,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种情况的冲击和影响,而大学生还有自身的许多特殊问题,如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如何选择专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学习与恋爱的矛盾、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如何面对就业难等。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为心理原因出现不良行为反应,因而各高校都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继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
人类是一种社会性群体,人的素质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和填充训练中获得并形成的,而身体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大脑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与人的情绪状态和意志努力程度有重要联系。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可在注重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学生知识、情感、意志、行为教育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充分挖掘并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方面的作用。
二、高校体育教学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高校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同步协调发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心理健康是社会个体发展、成才的决定因素。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为提高人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同时也由于其发展所引起的竞争给人带来更多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会使情感容易出现波动的人心理失去平衡,而高校大学生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
对高校体育教学随机抽取对象并实施分类教学的实验结果表明,体育课程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课程目标并有效实施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素质水平均有明显的提升,做到了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
2.高校体育教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完善提供了辅助平台。体育活动是开放式的,参与体育活动就意味着参与群体活动,而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和其他人员的团结合作、沟通交流,都有利于培养一种积极向上、无私、自信的心理状态。而在参与竞技类体育活动过程中,竞赛不仅是身体机能、运动技术水平的较量,同时也是心理素质的抗衡。保持自身状态,不为外界环境干扰,顺势时不急功近利、逆势时不急躁突进,这些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是极大的锻炼。
通过体育教学的有效实施,并组织大学生参加适当的竞技体育项目,使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增强体质,心理素质也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高校体育教学就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
3.高校体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情商水平,有利于学生心理调节及自信心的树立。高校体育教学在对大学生进行情感调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个体优势,而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挖掘人的潜能,能够补偿和综合大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心理差别。而通过不同运动项目的学习,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运动潜能,进而重塑发挥自身优势的自信心理。这对于大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提高自我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和途径
1.明确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统一的教学目标。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教师必须对心理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有正确的认识,才能真正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换言之,教师对于心理教育的实施应有共识,而不应该是某个体育教师的个体行为。这就需要在教师层面明确进行心理教育的必要性,确保教学过程有着正确、清晰的导向。
从事一线教学的体育教师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益心理健康教育的环节及方法。做好体育教学的过程设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逐渐使大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完成被动执行到主动参与的心理转变。
2.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他课堂教学,客观上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校体育教师应该从主观上认识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的心理状态将有助于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从属心理,形成健康、活跃的教学气氛,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促进学生心理平衡。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影响并促进教学效果提高。
体育教学基础技能训练学习,容易使学生疲劳并产生厌学情绪,这是体育教师应该注意到的课程教学特点。因而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应充分考虑的事项。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安排小范围的对抗比赛,检验基础技能学习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带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这样既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和谐师生关系,对学生而言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作用,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体育项目具有多样性,不同体育项目具有不同的特点。体育教师应该善于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着力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例如,中长跑教学,教学过程枯燥单调并且十分艰苦,很难激发学生对教学的兴趣,但从心理健康教育来看,中长跑运动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毅力,是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最佳项目。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辅助同学们明白锻炼的目的、意义、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在练习过程加以指导并及时鼓励,帮助学生完成锻炼。
体育教学具有外显性的特点。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情感动力和情绪控制力。例如,在竞技比赛过程中,当己方比分落后时,学生难免会情绪波动,思想压力大,以致影响到后续的比赛;又如,在比赛过程中,裁判有意偏护一方时,很多学生会情绪激动,心态失衡,严重影响到技术动作。这个时候,教师应及时要求学生保持冷静和自信,消除沮丧情绪,争取把不利局面扭转过来,而这样的实战过程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4.加强教学方法研究和总结,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教学方法的采用,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心理教育,能够协助学生开发学习潜能,激发参与兴趣,使大学生逐步学会、会学、善练,增进学习效果;而通过某项体育技能的掌握,会激励学生形成一种兴奋好学的心理状态,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体育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形成了一个渐进的良性循环。体育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总结研究,将利于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逐渐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其他课程教学,在期末测试中会知道教学效果和成绩,而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改工程,其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很难用定量的指标去衡量。因而无法去衡量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工作业绩和工作量,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从教学的长远目标出发,不计较个人得失,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并实施下去。
[参考文献]
[1]张世兵,乔仁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
[2]邱远,闫虹.体育课程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
[3]左从现,江宇.论学校体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范文5
论文摘要:普通高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当前,学校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普及体育及其健身理论,就必须把握好保健班学生体育这一环节,保障其接受体育教育的均等机会。为此,笔者从构建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保健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的编制等几方面提出了一点思考,为完善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提供参考。
一、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1、保健体育与保健体育课
保健体育教学是通过对体质与健康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和衡量指标等有关知识的传授, 帮助学生懂得人体保健的基本规律,鼓励学生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引导学生合理而明智地利用已有的保健措施, 养成有益于健康的锻炼行为,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保健体育课是为身体比较弱、有某种疾病(暂时性或终身性)和身体某部分器官存在某种缺陷的学生开设的体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指采取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对由精神压力和冲突引起的心理障碍和躯体性不适反应,进行预防性教育和处置,以便达到指导青少年讲究精神卫生、帮助解决心理困惑、预防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心理变态。高质量的保健体育课教学,可以改变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锻炼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因此,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作用。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虽内涵不同, 但它们的确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因此,对高校病、残、弱“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要做到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合二为一,才能符合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保健体育课的现状
1、对保健体育课认识不足
教育部于1992 年、2002 年先后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已把保健体育课列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的一种类型, 并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2、保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与方法针对性不强
普通高校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都不一样, 但大同小异。说明多数学校已认识到身体康复,不仅仅是生理机能的康复,更是通过体育手段,增强对生活、学习的信心,形成积极的期望。调查中还发现:多数学校把许多中国传统的养生、康复手段拒之门外,只有少数学校在开展,其原因是:多数教师因以前没有触及过此类教材,而不能适应教学。此外,多数学校未能安装健身路径等器材,康复体疗器材匮乏,不能更好地、各尽所需地开展体疗康复运动。由此可见,保健体育实践部分选择教材单一,重统一轻个体差异,这就很难激发保健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难以体验到保健运动的愉悦感, 其影响学生终身健身习惯的养成。
三、保健体育课课程的构建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树立新的保健体育教学思维模式
加强对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的组织领导, 重视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工作,加大实施力度,并推广传统康复、医疗体操及适应性康复体育的教材。任课教师加强对传统医疗体操,如练功十八法、八段绵、五禽戏、易筋经等进修学习,以适应教学。同时还应打破以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体系,逐步走向以增进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相结合,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能力和习惯。将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有机地结合,构建一种新型的保健体育课教学模式。 转贴于
2、完善残疾体弱学生的教育体系, 培养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切实把残疾人体育教育纳入本地区教育总体规划, 建立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 使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向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同时结合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对现有的学生体育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便教师对各类残疾学生进行有效教学, 使体育保健课更加符合残疾体弱学生个体的需要,适应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求。
3、构建合理的保健体育课教材体系
保健体育课教材的选择和构建, 应根据保健体育课程目标,在充分考虑保健班学生身体特点的基础上,选编教材。从保健体育资料及目前病残学生的现状看,保健体育课内容应包括保健知识,即为保健理论部分;身体练习,即为实践部分;个人选用部分,即为终身体育能力(自己创编锻炼方法组合或擅长项目的某此创新)。高校病、残、弱学生的康复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 而且需要营养和生活卫生方面的配合,因此,保健体育课理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身体练习的内容应根据个别情况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选择。
4、建立合理的保健体育考核办法
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又能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合理考核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在校期间体育水平的综合能力,有利于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来提高高校保健体育教学质量。高校保健体育课的考核应根据教材内容体系而定, 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相结合,对病、残、弱学生加大课外体育活动考核比例,以创编锻炼方法组合和擅长项目选择考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做到以人为本,遵循病、残、弱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四、总结
总之,新形势下的高校残疾体弱的体育教学,要将“康复、保健、健身”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学生掌握康复、健身的基本手段、方法和保健的基本常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终身体育与保健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晓阳.关于健康教育内容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2,(4).
[2]杨祥全.太极拳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教育部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
[4]虞荣娟.高校运动保健教育的几个问题[J].体育与科学,1996,(5).
[5]于蕴,虞荣娟.对普通高校身体病、残、弱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的探讨[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1,(2).
[6]邹继豪,等.面向21 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范文6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育 健康体育教育 改革建议
当今高校体育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及提高健康水平,这也是任何从事体育锻炼者想要实现的最终目标之一。高校体育教育的最终效益所在,主要是表现在个体效益的社会效应上,也就是说个人效益对社会效益的价值表现,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体育教育目标的实施,使学生对体育真正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与健康知识的基础上,懂得保持一定运动能力和健康的重要性,并且学会提高运动能力的方法和检验评价身体健康水平的科学理论实践,让体育教育成为取得和保持运动能力和健康状态的课程。
1.健康体育教育的理论依据及本质特征
50年代在欧美一些国家,对于健康体育教育思想的提出已经具备雏形,当时针对现实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给人们带来的很多健康问题,提出了身体素质检测评价的相关理论,体育教育专家们紧密结合人体生物学相关规律,把提高身体素质理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运动能力有关的运动素质,它们是素度、反应时、灵敏、爆发力等;另一类是与健康有关的健康素质,它们是心血管耐力、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身体的柔韧性、身体中脂肪的百分比。并认为后五项健康素质的指标,能从健身这个角度反映人的健康状况,把与健康有关的人体素质凸显出来,把身体素质理论进一步深化,使体育锻炼的目的更明确,锻炼的操作过程更有科学性、合理性,锻炼的价值得到自然的回归。①
健康体育的基本特征是以提高个体的基本运动能力及全身心的健康状态为目的的,通过传授相应的健身方法和自我健康诊断、检查、评价和实施为中心的一种体育方式。它是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结合实践、环境、心理、防护、保健、医疗及生活方式而进行的终身受益的教育活动。②且各个环节成为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纵观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则是过多强调了学生的体育技能与技巧训练,而对于学生的健康体育教育缺乏目的性、系统性、计划性和科学性。具体表现为即使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较高,但并没有把它和促进健康,提高健康水平进行有机结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自由性。因此如何紧密结合个体的生物学规律来开展体育教育,是当前体育教育日渐重视的问题,而这也正是健康体育教育所要表现的内在本质。
2.健康体育教育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关系
2.1高校实施健康体育教育的必要性
从锻炼者的角度来看,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满足兴趣爱好,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磨炼和培养坚忍的意志,等等,但归根结底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愉悦身心、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抵抗疾病的能力,并据此来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和延长寿命。
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历经了从“运动技术中心论”到“身体素质中心论”,到现在的“快乐体育”、“终身体育论”等发展过程,在这些历史进程中,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而有所不同,从强调“经世致用”为主的军国民教育到实用主义的体育技能培养,再到强调素质教育的个体完善等诸多目标交替出现,直到现在更注重于个体身心协调发展的终身生效目的来看,只有体育的综合社会价值得到体现,才是体育教育价值的真正回归。
健康体育教育主要在于充分强调健康意识、自我检测评价和实施健康运动,除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锻炼习惯和锻炼技能以外,体育教育的目标还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有了健康不等于有了一切,但失去健康将失去一切”。要给大学生创造健康教育的条件,例如通过具体事例的讲解,让大学生对缺乏健康知识产生一定的危机感,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并通过选择正确的保健方法和途径,学会运用锻炼技能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让大学生意识到健康行为和正确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建立符合健康要求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总之健康体育的教育观念应当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2.2健康体育教育观将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主线
从注重运动竞技性,到逐渐转变为更加重视个体的身心协调发展,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经历了深入改变,这一变化引发了高校体育运动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随着1995年6月20日由国务院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和1999年6月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贯彻落实,近20年来的体育教育改革使得高校健康体育教育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全民健身计划提到的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更加为健康体育教育的实施提出了具体目标。教育部体卫艺司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修改,指出高校应坚定不移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并传授体育知识、技能、锻炼方法,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现在的身体锻炼和将来的健康维护服务。
但综观大多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来说,却始终没能从仅抓技术和身体素质的观念影响中转变过来。健康体育教育从学生实际的需要和锻炼终身受益的角度出发,立足现实、面向社会、着眼未来,是促进体育教育深化改革的有利武器。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体育运动本质和内涵理解的进一步增强,还有现代生活形态对体育教育提出的要求来看,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投入方面都更为重视。只有及时抓住这条线索,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力,使之真正成为未来高校体育教育的中心内容,从而使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的健康体育教育观念逐渐步入人们的学习、生活和锻炼,才是未来高校体育教育的主线。
2.3以健康体育为中心的高校体育教育将更具生命力
高校体育改革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受到传统体育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体育教育的实施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强制性的、短期的行为状态下,没有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内在广泛的效益。③健康体育观念的出现,无疑是给目前这种状态注入的一剂强心针,它将使高校体育改革产生向着诱导性教育为主的巨大改变。
为了体现和发挥健康体育对人本身的良性影响,高校体育教育应进一步拓宽教育目标,把与学生终生相关的健康体育教学摆到重要的地位上来,充分地发挥终生体育教育的社会效益,使体育和健康都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重要内容。而对于体育教育本身来说,也会因为与健康充分结合的理念更具吸引力,使高校体育教育自身的造血机能加强,具备旺盛的生命力,并最终使高校体育教育成为使人们终身受益的社会动力。
3.对高校实施健康体育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3.1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作为首要任务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意识使人能从客观现实中引出的一系列概念、思想、计划等指导自己的行动,使行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引自《辞海》)。意识分为主观意识和客观意识,前者也叫自我意识,后者叫世界意识。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马克思曾说:“不是意识决定人们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决定了在体育锻炼时的目的性和持久性。因此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养成就是健康体育的首要任务,它体现出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使体育教育工作有更广阔的理论研究基础。对健康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应注重提高个体的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和提高个体维护健康的意识和能力。这种从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着手的体育教育,才真正体现出了时代精神,成为将来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
3.2对僵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
要适应健康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对原有教学方式进行调整,高校体育教学一般都是按照不同锻炼项目进行技术和技巧的相关课程设置进行,但是忽视了对学生锻炼的科学系统性指导。健康体育教育强调以科学系统完整的运动观来指导锻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目标,形成一个良性的反馈系统。
例如在游泳课程中,为了提高学生机体功能和肌肉耐力,教师可以选择不同距离、不同量和强度的游泳锻炼作为练习内容,在课程中注意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为了游而游,还是通过几次耐力课的学习掌握如何游、游多快,心率如何控制等对健康有利的专业技巧。如果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健康长远目标上来的话,在教学中就要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游、如何去游,以及它的技术要求是什么,对于运动过程中身体的反应如何对待,等等,更重要的是传授关于机体运动的评价方法、制定目标的方法、采用锻炼的方法、强度、时间和练习次数的不同控制测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枯燥单一的游泳变得更加科学、实用和有兴趣。这就提出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学方式,高校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兴起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通过俱乐部的参与,同时拓展了学生在校的交往圈,为学生搭建了多专业共同交流的平台,俱乐部教学中组织的相关体育竞赛,也使得原本刻板的体育教学变得趣味盎然。
3.3对单调的教学内容及教材进行改革
体育健康教育也应该顺应不同外部条件加以改进。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及环境的变化也对健康体育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例如环境恶化所导致的地球温暖化现象,导致四季温差变化极端,从而对室外体育锻炼者产生了严重影响;再如大气严重污染所导致的地面夜晚大气层对流作用的减弱,使得比重较大的被污染气体大量沉积于低空,造成了早晨空气的不良现状,不利于晨练的展开,种种现实变化中的情况都提出了必须不断依据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并随时调整具体的体育锻炼的内容。
在选择教材时,应注重选择一些难度适中,且易于开展,又能使学生终生受益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例如武术、游泳、网球、健身健美运动等,增强了体育教育的实用性。同时为了增进理解,可多引入一些生活体育的内容,使技术难度降低。同时强调参与运动的兴趣,了解此类运动文化的内涵,增强课程的终身受用性,结合时代特点,从拓展学生知识面着手,多选择一些综合文化类书籍,而不仅限于体育专业知识的传播,例如对奥运会相关知识的专题讲解书籍,使学生对体育文化及历史发展产生浓厚的兴趣,让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超越学生时代而具有终身意义。
3.4对单一的考核制度进行拓展
对考核制度的设计应该以检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在技术难度方面不宜过多强调,使学生更多注重锻炼的过程,而非以往的技术达到值。另外,应当加强对学生从事体育锻炼过程中,对自我健康的诊断、检查、评价和实施方面的实际应有能力的考核,这种能力将是他们实施终身体育所必备理论和指导实践的工具。注重考核制度的完善,例如制作课外锻炼卡,将课外体育活动的成绩记入体育课内,这样做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延伸,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更加重视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过程,进一步提高体育教育的兴趣,促使他们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变化,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普遍增大,环境恶化对人的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使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增加,改变生活质量的愿望和保持健康的价值观念进一步增强。高校体育教育也要适应这一时代变化,以掌握健康锻炼和评价的科学目标、手段和方法为目标,教育学生从健康体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教育思维的调整,从教材体系、考核制度及教学方法出发,让体育教育成为人们终身受用的健康指导课程,促进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以全纳性和创新性的健康体育教育文化全面推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陈昱.21世纪高校健康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四川体育科学,1999,4.
②麻巧英.关于高校体育实施健康体育的探讨.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
③樊炳有.普通高校实施体育健康课程的理性思考.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2.
参考文献:
[1]陈昱.21世纪高校健康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四川体育科学,1999,4.
[2]麻巧英.关于高校体育实施健康体育的探讨.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
[3]樊炳有.普通高校实施体育健康课程的理性思考.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2.
[4]郭有莘等.高职院校健康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5]张宏成.实施健康体育教育改革的研究.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