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统筹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战略统筹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战略统筹规划

战略统筹规划范文1

关键词:乡村视角;城乡统筹;规划;策略

自2002年起,我国不断出台文件,将“三农”作为焦点问题,并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城乡统筹是当前有关城乡规划的重点问题之一,在省城或各地市纷纷出现城乡统筹类规划项目,城乡统筹背后真正能够推动其发展的主因当属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因此,从城镇化问题的层面,本文将透过乡村视角,结合当前我国城乡统筹规划的实际情况分析探讨今后的规划策略。

1.城乡发展困境

1.1农民作为主体的被动

我国各级政府始终将关心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是关于农村建设的话题,却始终处于政府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论证阶段,并未将农民作为其中的主角参与到农村建设规划上来。农民反而处于被动地跟着口号前进的角色。由于农民整体素质较低,所接受教育水平不高,大多数农民并没有能力深层次考虑转型问题,他们被迫处于在未对当地情况有清楚认知的阶段便被动接受规划。因此,乡村建设未将农民作为主体参与进来,乡村建设始终只是纸上谈兵。

首先,城乡利益可能出现分配不均衡现象。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政治制度,城市都具有先天优势。城市在发展中,不断向农村转移重工业、制造业,很多土地资源被占用,低成本的农村土地逐渐被工业生产所占据。农民大多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土地资源不松手,城乡一体化进程也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受到阻碍。

其次,环境的污染。农村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可靠保障,不少城市的高污染企业开始发现农村市场,并逐渐向农村转移。还有很多城市的生产、生活垃圾源源不断向农村转移。当众多城市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后,却不惜让农村付出沉重代价。特别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进驻农村市场以后,对农村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很多农村地区的审批时考虑不足,加之农村地区“三废”的处理较为薄弱。因此,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更大。

2.统筹引导乡村人口及城乡空间规划

城乡发展总是在乡村人口的迁移中得到发展的,乡村人口的统筹疏导也是城乡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日趋加快。但是我国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二。但是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使大批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劳动力大量流出农村。不断推进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居民也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城乡人口的统筹规划主要工作是合理转移乡村人口。

乡村人口的转移主要有三种途径:首先,通过提高自身技能,满足城市手工业、制造业劳动力需求。不断发展的城市各领域都需要扩大就业来拉动生产力,此时城市将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来满足乡村人口转移的需要。其次,城镇工商业也是乡村人口转移的途径之一。过去城市单一的产业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此时充足的劳动力是今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地区可以满足附近乡村人口的转移。第三,过去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可以转向发展养殖或旅游业。从乡村视角看城乡统筹规划,其最优化的策略当是侧重于农村。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将城市与乡村间的互动区域不断扩大,可以扩张城市范围,将周边的城镇地区囊括到城市中来。

3.乡村视角下的城乡统筹规划策略探讨

3.1城乡统筹规划的前提是“空间全覆盖”

在充分认识到乡村地区的重要性后,应当将“空间全覆盖”作为规划的核心思想,重新认识和界定乡村空间。乡村空间的完整性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这里不仅是农村居民生活的空间,更可以统筹考虑生产、旅游、设施等方面的内容。在对城乡进行统筹规划时可以通过地理分析软件,全面掌握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将城市与乡村的综合利用土地情况进行统一安排和规划。

3.2城乡统筹规划的基础是功能分析

要想在一个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应当结合产业结构及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指标,广泛考虑城市和乡村两个方面的分工与协作。广泛发挥城市与乡村的资源优势,使城乡发展的目标及方向实现各方面的优势互补。城乡产业可以因地制宜,建立双方之间的经济联系,还可以结合乡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农业结构等的特点,实现呈现之间的功能分工。乡村可以建立二次产业,实现产品的初级加工,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

3.3明确不同规划层次

不同的地域所规划的范围不同,在进行城乡统筹规划时的任务及深度都有所差别,应当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呈现的不同特点将功能区分开。在制定总体目标时,要结合当地乡村发展的目标规划进行,因为乡村是城乡统I规划的重点内容,将乡村的发展规划好,可以大大加快城乡统筹规划的进展。在我国,乡村的地域面积广阔,范围众多。从宏观层面来看,乡村数量庞大,并且分散,要想进行开发建设,应当将规划建设计划从相对集中的农村社区着手,在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时,可以将城乡基础设施在乡村普及。具体的分析研究可以从运行方式、发展动力、趋势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证,最终制定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在规划过程中,要将城乡空间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应当将目标具体化,按照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分解,在不同时期还应当对规划设计本身进行目标内容的设定,突出重点。

3.4城乡统筹规划的最佳空间单元是县域空间

我国乡村并无明显低于差异,但是作为基层的独立行政单元,县域的空间范围通常包括几百平方公里甚至上千平方公里。因此,在进行城乡统筹规划时,应当根据深入具体地规划内容,规划方案也要尽可能地将宏观的指导性内容与实际可操作性内容相结合。对于乡镇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要采取城镇体系规划的方式进行。作为最佳空间单元,要想将城乡统筹规划地更具操作性,县域空间是首先要把握好的区域范围。

3.5城乡统筹规划焦点是集镇

在广大乡村地区,集镇属于经济、服务等方面的中心,这部分地区也是城乡统筹规划的焦点地区之一,尽管规模不大,但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特别是作为乡村地区来说,城乡统筹规划的一个重点便是集镇,城市化水平越低的地区,集镇的重要性就越明显。我国人口众多,人地矛盾日渐突出,并且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此时集镇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也是今后城乡一体化发展亟需完善和加强服务功能的地域。

4.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在对城乡统筹规划中,人们将更多精力放在城市的角度,而从乡村视角的相关研究和探索相对匮乏。本文基于乡村视角,从“三农”的发展角度,站在农民的立场提出了未来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路径,这是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有力探索。对于乡村视角下的分析探讨的理论,期待对今后城乡统筹规划策略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尤海涛. 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15.

[2]郭耀斌. 乡村视角下大别山地区村庄规划编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

[3]孙雨婷. 基于社会营销理论的川西新农村实施规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战略统筹规划范文2

1 战略引领

制定并实施政府主导、品牌提升、持续发展、示范带动、融合一体发展的战略。

1.1 政府主导战略 加强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一是统筹规划,在统筹乡村发展规划中,强化农村旅游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二是统筹建设,强化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统筹协调服务,在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中,对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清洁环保实行统筹规划和解决。

1.2 品牌提升战略 充分利用国际旅游岛建设契机,打好保亭“玉林秘境、黎苗风情”品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从规范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旅游的乡土特色、调整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入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展示、田园观光、农业生产体验、瓜菜采摘、农家旅馆、特色餐饮、垂钓捕捞等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农乐乐”形象。

1.3 可持续发展战略 注重环境保护,避免不当开发、过度开发。加强对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1.4 融合开发及一体化产业发展战略 以乡村度假促进新时期旅游开发,使特色化、品牌化、规范化、规模化的乡村度假成为乡村旅游主体形式――农家乐(农乐乐)的主要特征。紧密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在耕种-田管-收获-销售-餐饮服务的产业链各环节实现协调发展。

2 统筹规划

2.1 确定发展方向与目标 ①发展方向。贯彻“要培育农家乐、体现保亭农民增收的特色”的精神,以休闲度假为发展方向,编制乡村旅游有关规划,切合做好休闲度假型农家乐。②确立农家乐发展目标。一是树立保亭旅游形象;二是满足游客休闲度假需求;三是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四是推介保亭的地域文化、民族特色。

2.2 总体布局 结合保亭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及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保亭乡村旅游发展布局设计为“一圈、两带、五群落”的空间结构。①一圈。以保亭县城和七仙岭为核心形成环城乡村旅游圈,以山野黎城和雨林温泉秘境为背景。②两带。沿保亭南北交通主干线和东西交通干线形成的乡村旅游度假带,分别是224国道海榆中线(保亭境内)的山水黎乡乡村旅游带、保亭-陵水305省道田园休闲乡村旅游带。③五群落。围绕毛感乡、六弓乡、南林乡、加茂镇、八村的特色资源与产业形成乡村旅游点,组成五大乡村旅游群落。毛感群落建成山乡雨林特色休闲区,以特色山野环境为吸引物;六弓乡建成热带乡村低碳生活旅游区,以低碳乡村、国际绿都为吸引物;南林乡以热带山地乡村为背景,建设热带山水田园休闲区,以热带山水田园为吸引物;加茂镇以微缩丘陵雨林为背景,建设热带丘陵山野田园休闲区;八村以山野田园为背景,建设山野田园秘境休闲区。

2.3 创建特色 ①建设要素。外观(民族地域)、内在布局;菜品,礼仪、歌舞服饰、图腾、工具;卫生条件;人员健康;污水垃圾处理。②主题特色。建筑风格特色,有自然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民族文化特色;饮食特色应有县域绿色食品和黎苗饭菜的特点;自然特色应有自然生态和农家生产生活和黎苗文化的场景展现;娱乐特点,应有体验感受地域生态文化、黎苗文化的歌舞礼仪。具体体现在七大特色:餐饮特色、民族特色、民俗特色、格调特色、环境特色、农味特色、娱乐特色。

2.4 分类建设 结合保亭的乡村旅游资源,确定发展以下几种特色类型。①休闲品食型:让游客吃的是有地方特色农家风味餐,住的是农家房舍,玩的是乡村民间文艺节目,买的是农家的风味土特产品及手工艺品等。以响水镇的周道为代表。②民俗村型:以次生型模拟村落承载黎苗民俗文化,是把黎苗文化生活现状以模拟的形式,保存、重建加以展示,重点发展。以三道镇什进村的布隆赛为代表。③风光田园型:田园风光,是广袤田垄与峰林山峦相连、田秀山青、山环水绕、河映山村的美妙景色。以毛岸的缘真雨林为代表。④果木园林型:果木园林类型以果木园林旅游为主,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大面积种植果木经济林,在不同季节推出踏青、赏花、采果等不同的旅游项目吸引游客。以响水镇的丽水农庄为代表。⑤观光农场型:以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等为主要形态,创造休闲度假环境、回避喧闹,提供家庭式度假、朋友聚会的空间。以加茂镇的隆宾为代表。

2.5 分类扶持 对已建成的乡村旅游经营机构(农乐乐),在提出申请后,经过县政府成立的发展领导小组审批同意,按照类别和水平的不同,享受县政府给予的数额不等的专项基金扶持。

3 全面落实

3.1 成立专门组织机构 保亭县政府成立发展农家乐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亲自担任,成员由各行政部门领导,领导小组四条职责,审批、定策、指导、督办。

成立县农家乐发展研究会,挂靠在旅游协会,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成立保亭县农乐乐协会,由旅游协会负责指导,承担协调、发展、自律、监督的职能。

3.2 评星定级 编制《保亭农乐乐评星定级标准》,邀请专家进行评定,树立典型,带动发展。

3.3 辅助编制农乐乐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邀请行业专家,制定农乐乐经营机构的发展策略,分析乡村旅游经营实体(农乐乐)的资源,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竞争策略等。

4 收效

4.1 精准定位,形成合力 农乐乐作为现代农业、农村资源与现代旅游业相融合的乡村旅游的一种业态,是保亭县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旅助农,以旅促农,通过发展农乐乐乡村旅游和特色风情村镇建设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2 以服务“三农”为导向,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农乐乐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就业门路。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保亭县种养殖业的繁荣发展,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人均收入大幅提升。

4.3 完善农乐乐产品体系 结合保亭优良的生态环境、特色瓜果蔬菜、优质畜禽及水产养殖等产业,结合保亭山地山区、天然氧吧等自然资源,准确定位,正确引导,开发多种多样的旅游形式。

4.4 加强行业监管与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组织农乐乐业主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50多人“走出去”,学习借鉴农家乐发达地区的经验。对农乐乐经营业主、农乐乐服务员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强化行业监管和指导,营造农乐乐发展的良好氛围。制定规则规范了农乐乐的管理。

4.5 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农乐乐促农增收长效机制 保亭县在农乐乐发展的基础上,建设更加高档次的农乐乐,满足游客的需要。连续几年每年投入500万元扶持农乐乐发展,从单纯的饮食向休闲度假深度旅游发展,探索生态农村、旅游农业、文化农民的“旅农相融”发展模式。着力构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不断强化、乡村旅游的科技产品不断优化、乡村旅游的产业不断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居民长效增收的有效机制。

战略统筹规划范文3

根据2019年《区<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责任分解方案》(蔡政办[2019]1号)和《关于印发2019年度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四个专项考评办法的通知》(蔡考评组[2019]3号)的相关要求,为突出重点、高效推进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湖北省关于实施大数据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等重大决策部署,严格执行《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鄂政发[2019]4号)。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统筹规划、制定统一标准、建立安全措施,以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加强大数据中心体制机制建设、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全面推动我区数字政府建设。

二、主要任务

(一)启动蔡甸数字政府顶层规划。2019年,我区国家智慧城市创建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并编制了《蔡甸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结项评价报告》。《结项评价报告》对原国家智慧城市目标完成情况、主要工作成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科学分析和论证,对下步“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数字政府”是智慧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必须统筹规划、统一实施。要充分利用“数字政府”这一切入点,将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统筹整合,启动蔡甸区“数字政府”的总体规划与设计,同时建立数据整合、共享、开发、应用的部门责任制和督查督办机制,加速推进我区“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

(二)加强电子政务项目统筹管理。为保证全区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均衡有序发展,防止重复建设、大数据中心参与制定电子政务项目预审管理办法,从而统筹规划全区财政投资的电子政务项目,对项目技术方案进行备案评审;加强电子政务项目的验收评估,制定电子政务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项目技术咨询评审机构库,为全区电子政务项目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指导项目建设和实施,保障项目安全运行。

(三)为“民呼我应”工作提供技术保障。为进一步推进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打造服务型政府,在全市新城区率先推进“民有所呼、我必有应”工作。大数据中心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积极发挥技术保障职能,通过整合“网上群众工作部”、“数字城管”、“微邻里”、“城市留言板”,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化手段,统筹建设三级“民呼我应”信息化服务平台,为“民呼我应”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四)建设集约的基础支撑环境。协调推进全区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完成政务网络提速及设备升级工作;加强区大数据中心机房及电子政务网络的管理和维护,确保机房及网络设备运行良好;加强区政府门户网站、区协同办公系统技术维护,确保区政府门户网站、区协同办公系统正常运行;强化大数据业务和技术培训,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工作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三、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保障

按照省市要求,拟成立蔡甸区“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区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明确相关区直部门为小组成员单位,加强整体协调、统筹规划, 制定政府数字化转型总体框架和配套工作机制。成立“数字政府”专家委员会,在规划设计、技术路线等方面提供咨询、指导和建议,审议数字政府整体设计方案。由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牵头组建“数字政府”建设工作专班,区大数据中心积极配合,形成“一盘棋”工作格局。

(二)制定政策文件

由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牵头负责制定全区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区大数据中心积极配合,改变以部门为中心的分散建设模式,推进信息化项目从项目预审、备案、计划立项到全程监管的管理模式,使用“武汉市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系统”通用模块实现市区对接,制定蔡甸区“数字政府”建设考核评估办法,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建设推进情况进行质量管理和绩效评估。加强审计和督查,促进“数字政府”建设工作规范化。

战略统筹规划范文4

【关键词】土地规划;统筹关系;水资源规划;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科学合理

0 前言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按1997年人口统计,人均水资源量为2220立方米,预测到2030年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1760立方米。按国际上承认标准,人均水资源量少于1700立方米为用水紧张国家。因此,我国未来水资源的形式是严峻的。针对面临的问题,建议我国水资源的总体战略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对水资源规划,达到供需平衡,并从过去的以需定供转变为加强需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的基础上保证供水是势在必行之路。但是从水资源规划起点出发,必须兼顾城乡发展规划、土地规划,虽然这三者在概念上不同,但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水资源论证是城乡发展规划、土地规划的基础,同时又以城乡发展规划、土地规划为目标,为其前进明确方向,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格局。

1 水资源规划中与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统筹思路

在进行水资源利用规划的同时,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是必不可少的两个影响因素。水资源规划需要兼顾城乡发展规划和土地规划,因为水资源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城乡发展规划和土地规划,水资源规划是城乡发展规划和土地规划的基础;城乡发展规划和土地规划也要兼顾水资源规划,水资源规划为城乡发展规划和土地规划服务,城乡发展规划和土地规划是否合理取决于水资源规划。水资源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要互补互利,坚持以城乡发展规划和土地规划指导水资源规划,坚持以水资源规划为城乡发展规划和土地规划的基础。首先,规划协调性。在进行水资源规划的同时,不能片面强调水资源规划,也不能只着重于城乡发展规划和土地规划,二者之间不能彼此独立,在规划发展中必须注重二者的协调关系。其次,规划整体性。在规划过程中盲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做好整体布局,既要做好整体规划,也要兼顾局部规划。最后,规划可行性。规划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注重规划的可行性,使规划制定的方案能够落实到今后国民经济发展中去,为发展搞好理论铺垫。

2 水资源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统筹方法

由于以上规划由不同行政部门执行,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都存在一定差距,在现有体制中,各主管部门往往不能就各自规划进行相互借鉴和交流。对于这一现状,首先必须建立一种可行体制,对各部门规划进行结合,形成全方位、整体协调的规划体系。该规划体系能够基于整体利益,立足区域发展的具体情况,广泛征求各利益主体意见后的综合协调;也能够加强规划实施效果,避免规划过程中,各放相互脱节,各自为战的现象。对于在规划中出现的交叉、矛盾的地方可以及时纠正和调整,避免出现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最终实现提高规划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建设与土地利用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伴随而来的就是各方的供需矛盾。从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上看,城乡发展和土地规划必须服从水资源规划,结合当地水资源分布特点以及水资源调控工程的分布,实现城乡发展中产业调整以及土地规划布局的合理控制。最后,正确处理水资源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规划之间的关系,即为了满足城乡规划、土地规划,水资源规划需要在前者的基础上制定;而在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水资源规划。

3 完善制度,统筹规划

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水资源法,其内容包括:水资源管理体制与水资源规划;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水域管理和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治理与管理;水利工程的建设、保护盒管理、水事纠纷的处理;防汛抗洪等。相较之下,比城乡发展规划和土地规划更加有针对性、更加科学、更有保障性。但在现有制度下,各主管行政部门缺乏有效沟通,各行其是,行政指令措施无法有效统一,造成效率低下,浪费资源。所以,要统筹规划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基础。首先,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针对目前不完善的法律法规、实施制度,应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确立相关法律地位;其次,打破行政主导地位,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市场规律,为统筹战略打好基础。最后,建立相应配套的规章制度,增强规划的执行力度和社会效应,这样才能切如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全面的、及时的纠正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总而言之,水资源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土地规划之间关系密切,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不论在发展思路还是发展途径上,都要进行有效改革,将几方之间的利益紧密联系到一起,兼顾全局,统筹规划,才能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确保工作方法和工作成果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萧昌东.“两规”关系探讨[J].城市规划会刊,1998,(1):29-33.

[2]鲁春阳.城市规划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研究[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7(04).

[3]陈银蓉,梅昀,汪如民,赵冬.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01).

[4]王素萍,杜舰.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矛盾与协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12).

[5]曹荣林.论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协调[J].经济地理,2001(05).

[6]萧昌东.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若干思考[J].规划师,2000(03).

战略统筹规划范文5

一、引言

特定资源禀赋支撑着特定的产业选择和布局,不同区域由于科学技术条件、产业政策、资金、人才和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即使具有相同的海洋资源禀赋,其产业选择和产业发展效率未必相同,因而各区域就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海洋产业的选择与分工协作。长三角区域在长期的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起初的从区域一体化层面进行产业布局与产业选择设计,尽管多年来各区域都在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但是依然存在产业同构、产业重复建设和不良竞争问题。仅以港口资源为例:《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国发[2009]19号)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与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国际航运枢纽港。而宁波港和上海港由于没有联盟持续有效的利益基础,因而,实际表现出的是上海港和宁波港都是主要以吸取腹地出口货物为主,这就导致两大港口竞争非常激烈,而且竞争主要还是争夺国内的长江货运,争夺腹地,这严重有悖于国家航运中心战略的初衷。[1]其它较为典型的问题还有:(1)长三角区域船舶产业间分工与协作问题;(2)基于产业优化布局的沿海人口布局问题;(3)沿海临港小城镇布局问题;(4)跨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管理联动机制问题;(5)跨区域统筹协调的完善市场体系问题;(6)跨区域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7)海洋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问题;(8)跨区域科技创新问题等等。[2]综上所述,长三角两省一市间由于体质、机制、政策原因、观念的原因、行政区域间条块分割的原因,造成省际海洋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间协作分工不强,海洋经济整体效益不高,为此对长三角两省一市海洋经济进行优化布局是非常有必要和紧迫的。[3]

二、长三角海洋经济优化布局[4]

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要坚持海陆联动、区域协调发展,注重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优化长三角海洋空间布局,形成“三角两翼”发展格局。

(一)三角

三角,即长三角海洋经济的核心区,由上海市、浙江的嘉兴市、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和舟山市组成三角海洋经济区。其中,上海、宁波海洋经济居于前列。该区域区位优势突出,地处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口,是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东海黄金区域的结合部,是我国南北海运大通道的枢纽点。区域内有沪杭、杭甬等高速交通线路以及杭州湾跨海大桥,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组成的立体交通线路。该区域海洋资源丰富,拥有大、小洋山港、宁波-舟山港等港口,拥有舟山群岛、崇明岛等岛屿资源和众多涉海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渔业、旅游、海洋风能、潮汐能资源丰富。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世界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地处我国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的结合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区位条件优越、科教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达,特别是海洋服务经济。上海要充分发挥国际大都市的经济中心优势,重点发展航运服务业、海洋金融、海事服务等海洋服务性产业,积极发展海洋药物技术、海洋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引领长三角海洋经济向高端发展。杭州,濒临杭州湾,经济、科技、文化资源突出,涉海科技资源丰富。在未来发展中,重点:一是建设海洋经济研发、培训、管理基地。整合杭州海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科技资源,联合上海科教资源,建设区域海洋技术研发中心,共同攻关海洋关键技术。二是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海洋高科技产业以及海洋中介和服务业。宁波,滨江临海,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统筹宁波、舟山区域联动发展,建设成为集装箱干线港和我国大宗散货深水中转港,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南翼。舟山,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群岛新区。发挥舟山群岛新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努力把舟山建设为: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海洋科教基地和群岛型花园城市。嘉兴,紧邻上海,是杭州、宁波、绍兴连接上海的桥梁,重点发展以港口以及临海工业。其中,嘉兴港是上海港重要的南线喂给港。绍兴,位于沿海地区,没有管辖的海域,主要积极承接宁波和杭州海洋的经济辐射,利用自身产业和资源优势,借助杭州湾沿岸港口,积极发展海洋经济。

(二)北翼

北翼主要指以连云港、盐城、南通等沿海城市为重要节点的北向沿海发展轴。以连云港为核心,联合南通港、盐城港建设沿海港口群,服务中西部、面向东亚,成为我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为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以连云港港为核心,对接中西部腹地经济区,加强苏鲁海洋经济合作。在未来发展中,充分发挥连云港港深水大港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和现代港口物流业,建设连云港航运交易市场和大陆桥国际航运中心功能区;重点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全力打造石化产业链和钢铁产业链;积极发展核电等能源产业,扶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等新兴产业,建成沿海地区重要的枢纽港和重化工基地。盐城,岸线、滩涂和滨海资源丰富。发挥拥有广阔滩涂湿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的特色,大力推进清洁生产,重点发展高效生态海洋产业。做大做强汽车、船舶等临海优势产业,培植壮大新能源、海洋生物等临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生态型工业基地。积极发展风电装备,建设国内重要的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南通,具有滨江和临海双重区位优势,岸线、滩涂、渔业资源丰富。积极开展苏沪海洋经济合作,进一步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江海联动,重点发展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和港口机械等产业,加强产业配套和行业合作,建成世界一流的远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

(三)南翼

南翼是指由台州和温州等两个沿海城市构成的长三角海洋经济南部发展轴线。该区域海岸线漫长,岛屿资源丰富,陆域经济发达。台州和温州已经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的支线港以及浙东南、浙西南、浙中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区域性港口。加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突出沿海产业集聚区与滨海新城建设,成为东南沿海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台州,岸线漫长,港湾、岛屿众多。加强医药化工业污染综合整治与预防,科学有序推进滩涂围垦,形成临港工业、港口运输等基本功能。温州,是浙江省东南部重要的出海口。加强民营经济发展先行创新,推进温州枢纽港、滨海重点开发区建设和临港先进制造业发展,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北翼中心城市。[4]#p#分页标题#e#

三、长三角海洋经济优化布局的路径设计

(一)构建沿海城市带合作平台

目前,长三角区域政府间合作以“二省一市省市长会议”、“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以及长三角各城市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不定期协调会为基础,形成了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协调机制。长三角沿海城市要以此为基础,构建与长三角协调机制对口的综合性海洋协调组织架构,并依托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长三角沿海区域要依托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整合南京都市圈、杭州城市群和浙东经济合作区等区域合作平台,以及港口联席会议制度,加紧构建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合作平台,建立协调机构,,形成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协调体制机制,与长三角区域协调机制的无缝对接。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协调体制机制的框架设计:(1)范围:长三角沿海城市,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上海、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和温州等11个城市和所属56个县(市、区)。(2)指导与主管:长三角发展办公室进行业务指导,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负责主管,11个城市发改委组成,上海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代表,56个县(市、区)一起参与。具体名称为:长江三角洲沿海城市带主任联席会议,为次区域城市带,与杭州城市群和宁镇扬城市群等次区域城市群相对应,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所属的一个区域协调发展部门,充分体现长三角沿海城镇、产业和环保等特点。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协调体制机制的具体操作:专门设立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发展办公室,负责日常运行,下设规划、环保、产业、金融和文化等若干专题工作小组,由相关城市牵头。结合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市长联席会议,每年举办一次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市长联席会议,为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协调最高决策机构。[5]

(二)制定综合性区域海洋规划

长三角海洋经济需要综合性的规划为指导。综合性规划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体现四个特性:一是规划内容具有综合性。不仅涉及海洋经济发展布局本身,而且涉及与之相关联的要素、制度和政策,要具有战略性。二是要以国家规划为指导。要以国家层面的宏观规划,特别是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及各相关专项规划为指导进行海洋经济的布局,要具有全局性。三是要与地方规划相衔接。海洋经济规划布局要考虑地方规划和发展实际,要具有可操作性。四是要与周边海洋经济区域规划相衔接。要充分考虑与山东蓝色海洋、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周边海洋经济区域的关系,在产业分工与布局、城镇体系规划、人口导入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要有协调性。[6]

(三)统筹规划海洋空间布局

重点是统筹规划海洋产业、城镇体系、人口三大空间布局。

1.统筹规划海洋产业布局

以提升长三角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建立由政府为主导,长三角沿海工业园区和企业为主体的产业联盟,以港口为主体的港口联盟。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远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正确处理沿海与沿江和沿湾产业布局,正确处理海域与陆域产业布局,做到陆、海、江、湾(杭州湾)、湖(太湖)统筹,合理分工,错位互动,形成相对完整的海洋产业链。[7]

2.统筹规划城镇体系布局

随着沿海产业园区的崛起,将随之形成若干依托产业园区和港口的新兴的沿海城镇,成为长三角地区新的人口导入地。长三角沿海城镇形成三个层面的格局体系,一是地级市主城区,二是沿海区县城区,三是原有沿海城镇与新兴城镇。对此,坚持港城联动、园区与城镇联动、城乡联动发展。新兴城镇充分吸取原有城镇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坚持以智慧城市为导向,以人为本,规划先行,宜工宜居,形成个性。建议由国家指导,长三角地区相关政府部门专门制订长三角沿海地区城镇发展规划。[5]

3.统筹规划人口布局

根据产业发展和城镇发展需要,统筹规划人口布局,制订相应的人口导入政策。主要分二个部分,一是高端人才导入制度,二是低端但拥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的导入制度。与此同时,合理设计沿海城镇人口容量,做到生态环境承载、产业发展与人口数与素质相互对称,并合理引导区域人口有序流动。[8]

4、健全海洋科教创新体系

一是进一步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为支撑的产学研创新服务体系,鼓励沿海各地建立官产学研联动机制。二是构建海洋科研平台,组建重点实验室,推进重大项目联合攻关。三是加强海洋知识产权管理。成立长三角海洋知识产权管理中心,通过联合执法,推进海洋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四是构建海洋科研综合信息平台。建立具有信息资源共享、科技成果信息、知识产权交易等功能的综合性海洋信息平台。依托“数字海洋”工程,推进海洋基础数据库建设。五是完善长三角海洋人才流动的环境。完善户籍、社会保障、收入、住房等有利于人才流动的政策体系,鼓励建立促进人才流动的中介服务机构。

战略统筹规划范文6

关键词: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策略

一、工商管理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所谓工商管理信息化就是指以网络为媒介,利用大数据分析在工商管理过程中进行信息的采集、分类、整理、传递和更新,通过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方式对信息的传递进行严格的把控和监管,这既有利于提高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加快信息的流通速度,又保证了从业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占据有利的主导地位。工商管理部门在维护市场秩序、稳定经济发展状况、创造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现有的管理体系架构关联众多、结构复杂,单纯依靠人工作业很难保证管理的时效性和作用的广泛性,因此构建合理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对推进工商管理部门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二、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一)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在推进工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贯彻落实信息一体化、全局化的发展观念,从整体角度出发,做好系统性统筹规划,同时突出对关键技术和主要业务的重点把控,确保横向发展与纵向深化相辅相成。在此基础上做好对业务内容的梳理、拓展和分层次细化,为工商管理信息化提供健康良好的发展环境。统筹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第一,明确信息化建设的全局思想和发展战略,由此展开战略部署和规划。从横向发展来看,要结合高新技术对工商管理部门的业务进行调整和扩展,在结构上进行精简,在信息内容上进行集成;从纵向发展来看,要由一个部门开始试行,逐步将改革推广至各基层和地方部门,进而实现整体化的高效率发展。第二,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整体推进,局部细化,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建立起系统性、关联性的工商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更大范围地流通和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还可以利用高新技术进行相关软件的开发和业务的拓展,以便更好地支持信息化工作。

(二)建立健全信息化发展方式

从当前形势可以看出,我国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短板是落后的管理模式和有限的管理水平,这就要求从业者探索更加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完善工商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在改革前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进行大范围的市场调研和信息采集,根据市场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协调发展模式,在现有的管理模式基础上查漏补缺,形成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

(三)工商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加强技术应用

在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从业者和业务的发展,还需要考虑在技术引入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设备购入、技术水平提升等问题。设备是发展技术的基础,工商管理部门要加大对软件、硬件设备的资金投入,以便在后续使用过程中更好地凸显高新技术的价值。在应用网络技术的过程中,要争取做到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既从全局角度进行技术的革新和推进,又要做到技术的局部细化,在开展具体工作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充分调查当地的发展情况和市场要求,选择适配度最高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当地的工商管理信息化建设中。

(四)完善综合业务应用的平台建设

工商管理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效率,在实现过程中,要注意业务基本需求与高新技术之间的匹配度和融合性,在应用新型数据技术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先前数据收集的整合与存档、对业务发展要求的标准化和对新型业务模式成果的追踪与反馈。具体要做到:第一,构建跨区域协同和跨领域联合的综合性业务体系,主要包括市场核查及监管、行政执法普及等方面,通过数据手段对工商部门管理的各类业务进行有效地梳理;第二,构建大范围数据集成平台,对各类信息系统性地整理与归纳,并根据各类市场政策进行合理决策。第三,实现管理内部各个环节信息化,进而提高日常办公效率,确保整体工作规范进行。

(五)利用先进技术,提高从业者的业务水平

工商管理部门相关从业者对高新技术掌握的程度是影响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又一大因素。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合理规划与整合,根据各个部门各项事务的具体进展情况,应用适配度最高的互联网技术,对工商管理业务进行逐步渗透和融合,这样既为从业人员适应新技术留有充足的缓和期和适应期,也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同时,现有的人才储备不足以支持工商管理部门完成信息化转型,引入高新技术人才,组建高素质、高水平、高效率的人才队伍是十分必要的。相关人员在人才培训与部署方面也要做好统筹规划,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根据工作岗位和日常业务的要求,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才线上培训课程和线下讲座,在日常工作中采用“一对一”帮扶模式,帮助从业人员将学到的技术内容具体应用到日常工作中,通过这种工作中的再教育模式,从业者系统性地学习相关的技能、理念和法律要求,进而完成个人综合实力的提升。同时,有关部门要引导从业者在使用中掌握高新设备,并及时购入、更新和维护相关基础设施,以确保人才优化方案的顺利进行,为信息化建设源源不断的输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