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产推进计划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益生产推进计划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益生产推进计划方案

精益生产推进计划方案范文1

精益检修体系是在研究精益生产理论、国内汽车制造企业在推行精益生产系统和国内电力检修行业提出精益检修策略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水电设备检修自身的特点而设计的。精益检修体系的建立是为了给我国电力设备检修行业提供创新检修模式的方向,推动设备检修实施精益管理的进程,通过精益思想的导入、精益文化的建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检修作业、减少检修过程中的浪费、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检修效率和质量,使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精益检修体系包括精益文化建设、体系文件结构和主体模块三部分内容,其中主体模块包括安全管理、检修项目管理和现场管理,是体系中涉及具体检修工作的主体内容;精益文化建设和体系文件作为实施精益检修的辅助模块,也是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模块。三个模块的内容相辅相成,文化建设为企业推行精益检修奠定思想基础,文件体系为精益检修工作提供规范化管理流程和标准化作业支持。精益检修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1.1精益文化建设

精益生产方式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本丰田生产系统(ToyotaProductionSystem,TPS),它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营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并剔除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浪费,优化资源配置,最终达到生产各方面最优化的生产管理方式。美国生产和库存控制协会(AmericanProductionandInventoryControlSociety,APICS)指出,精益生产是指使得用于企业各种活动的一切所需资源达到最小[5]。从精益生产的定义上看,精益生产方式主要运用于现代制造企业之中,它以最优化为目标,去除生产过程中一切不增值的活动和物品,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并且在物料需求和供应上实行由需求驱动的拉式生产方式,做到“三及时”(JustInTime,JIT)。我国制造企业在引入精益生产方面已有30年的经验,在实践推广过程中结合中国国情,逐渐形成适合于中国特色的精益管理科学。水电设备检修行业有别于制造型企业,其设备检修现场作业种类多、作业内容多、作业工种多、作业人员多、检修设备多、检修工具多等等,综合构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检修作业现场。针对水电设备检修现场的特点,推行精益检修策略,重在深入理解“精益”的内涵,学习精益的思想,最终形成属于企业的精益文化。首先,水电设备检修企业推行精益检修并非是要照搬日本的精益生产系统,即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三及时(JIT)、全员生产维护(TPM)、统计质量管理(SQC)、标准作业等方法,而应该思考是什么样的思想造就了这样高效率的管理方式、方法。其次,将精益生产的思想引入到水电设备检修,形成企业的全面精益管理(TotalLeanManagement,TLM)[1]才是水电设备检修企业应该关注的重点。精益生产方式只是制造业中的一种作业模式,在制造业这种运行模式下开发出来的一系列围绕剔除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现象的管理工具和手段,都是为企业推进精益管理而“量身定做”的,具有该企业所独有的特色。精益管理则是在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通过大量理论研究以及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中提炼出来的,具有理论高度和实践经验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在水电站这样复杂的设备检修现场,如果要求企业所有管理行为、作业行为都能做到没有任何浪费,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永远无法达到。“精益”仅是一种思想和价值观,基于这种观点,水电设备检修企业在推行精益检修时就应该以“消除任何形式的浪费”为思想基础,在持续改善、优化过程中形成企业的精益检修文化,追求检修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

1.2文件结构设计

精益检修体系文件参照各精益生产管理系统(FPS和CPS等),融入先进的精益检修管理理念,结合水电设备检修的管理特点和检修实际状况而建立。精益检修文件分为体系手册(A层),程序文件(B层),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等作业指导文件(C层),记录、报告(D层)四个层次。A层是企业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全面性和战略指导性;B层是部门级的管理文件,描述管理体系间相互关联过程和活动的文件,具有制度化、规范化作用;C层是详细的检修作业指导性文件,具有可操作性;D层是证实检修相关工作、活动和取得绩效的证据性文件。

1.3主体模块设计

针对水电设备检修现场复杂的特点,将精益检修体系划分为三个主体模块,即项目管理模块、现场管理模块和安全管理模块。再对三个模块的内容进行细化,从一个检修项目的角度,考虑检修工作各个方面的精益化管理,实施精益检修策略。

1.3.1项目管理模块针对目前大多数水电设备检修沿用传统的计划检修、周期性检修等模式,以及部分检修企业采用的检修项目管理中存在的组织、计划、管理与控制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适合于推进精益检修模式的检修项目管理模块。内容涵盖了项目组织结构的建设,时间进度的计划与控制方法,成本管理流程与要求,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案,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方案。(1)项目组织结构。为了适应水电设备检修企业在枯水期面临的检修任务重、作业类型多等检修压力,推行项目制检修,对传统的职能式组织结构进行改制,引入矩阵式组织结构。其特点在于围绕某项检修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由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并派遣人员参加,力图做到条块结合,保证检修任务的完成。该组织结构形式固定,人员灵活可变,项目小组和负责人也具有临时性,一旦组织成立,便具有其执行力,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组织开展工作。检修任务完成后便解散该组织,相关人员回到原单位或岗位工作。(2)项目进度管理。根据水电设备检修的特点,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项目计划编制和进度控制方法。第一,在充分利用现有检修资源的前提下,增强检修项目进程计划的合理性,使项目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保持一致性;第二,加强项目进度控制力度,避免项目进度延期,并采取适当的员工激励机制提高项目进度控制有效性。(3)成本管理。水电设备检修项目具有多种类、单件性特点,检修项目成本控制也是一次性的行为。因此在检修项目中,项目支出能否降低,项目成本能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对检修单位的盈利水平都有很大影响。根据检修项目的特点,将检修项目成本要素划分为设备材料费、工器具使用附加费、特殊作业附加费、员工薪酬、食宿费用、协作劳务费、活动组织费以及企业管理费用等,在项目成本控制中依据目标管理原则、全面控制原则、例外管理原则、节约管理原则和责权利结合原则等进行精细化管控。成本管理流程如图4所示。(4)质量管理。精益质量管理是指企业中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以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在对关键质量数据的定量化分析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对关键质量指标进行持续系统地改进,追求达到卓越标准,实现显著提高企业质量绩效及经营绩效的目的。(5)人力资源管理。检修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在于结合企业发展战略,以及检修项目实际情况,通过对企业资源状况以及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找到项目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计划,以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完成。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在于对企业历史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和分析,依据这些数据和结果,结合企业战略,制定适合于当前检修项目的人力资源工作方案。依据检修项目特点,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分为管理规划、人员组织和团队建设三部分,具体结构如图5所示。

1.3.2现场管理模块企业实施精益检修的入手点就是现场管理的研究和改善,注重对现场问题点的分析,找出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案,以及针对精益检修的需求提出现场管理新思路。(1)6S管理。6S活动是指在办公区和工作现场围绕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开展的一系列活动。6S活动是企业开展精益检修的基础,也是精益检修的主要内容。开展6S活动可以有效地加速办公室工作环境和工作状况的调整及改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办公区管理的规范标准化,以及规范检修现场,清除检修现场多余的物品,为员工创造一个安全、整洁的工作环境。6S管理活动需要坚持,只有持续性地开展才能体现效果。(2)定置管理。定置管理主要分为办公室的定置管理和检修现场的定置管理。其中检修现场又可以按照不同作业区域划分为发电机层、水轮机层以及库房。根据不同区域的作业空间、工作方式,分别对现场的人、物、场所的相互关系加以分析研究,并设计和制定出精益检修的相关标准和管理制度。(3)可视化建设。可视化管理是推行精益检修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建立统一的可视化检修现场管理方案,将检修过程所涉及的人、机、料、法、环、测等各个因素和检修经营指标进行统一制定和显示,保证整体形象和推进效果的检查落实,便于班组、检修现场、企业的统一评估分析。可视化能够提醒员工、管理人员和外来人员遵循有关规定和标准,关注并察觉异常现象,提高企业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和检修作业效率。主要内容包括色彩管理(色彩使用范围界定和使用原则)、标识牌标准化(标示标牌的设计和使用标准化)、看板管理(看板的设计和使用细则)等内容。(4)作业改善。作业改善是以精益检修为指导思想,应用基础工业工程、工效学等改善检修作业方式,改良员工传统作业习惯,使现场作业标准化、规范化。水电设备检修作业改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作业流程改善、工器具改善、规范作业动作等。

1.3.3安全管理模块根据检修企业的安全管理现状和安全管理理论知识,制定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其内容覆盖安全管理的必备内容,形成理论知识与检修实践相结合的精益检修安全管理体系。该体系对企业现有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更加注重检修单位的安全管理效率,从系统性、全面性、实用性、科学性、易管理性等角度,使企业从高层领导到基层员工深刻领悟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以身作则,全员参与,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氛围,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最终在安全检修方面切实达到既精益又安全的检修。(1)安全文化建设。检修企业要想获得安全管理可持续发展,不应仅停留在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召开安全工作会议、举办安全活动上,应从更深层次入手,通过建立和培育全体员工共同的安全价值观,建立健全安全教育机制,加大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力度,实现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共同构建安全、和谐的企业安全文化环境。(2)安全管理制度。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且结合水电检修企业的实际运作状况,制定推进精益检修安全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目的在于规范和约束每个人的工作行为,使一切检修相关工作都在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进行。制度旨在规范和引导全员参与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最终将“安全检修”养成一种习惯,实现精益检修安全管理。(3)安全管理流程。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流程,并严格按照流程开展安全管理相关工作,有助于提升企业安全意识,塑造安全文化氛围,形成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安全管理流程包括安全培训流程、安全检查流程、安全操作监督流程、劳保设备添置流程、安全事故处理流程等。

2精益检修体系的应用

精益检修体系是以国电大渡河检修安装有限公司在大渡河流域梯级水电站的设备检修为研究背景,结合国内水电设备检修行业的现状和实际需求提出的。为了验证该体系的实用性,2011年冬至2012年春国电大渡河检修安装有限公司在龚嘴水电站3#机组增容改造项目中实施应用精益检修体系,成立了精益检修推进组织机构,分为公司、生产单位和班组三个层面,从高层领导到基层员工,从培训到检修实践,全面推进精益检修。主要步骤如下。(1)理念的导入。以内部培训师为主,外聘培训师为辅的原则,采取课堂培训、现场指导培训、经验交流活动等方式,植入精益检修思想。(2)体系的导入。按上述体系框架编制精益检修体系文件,以体系文件为基础,制定各生产单位具体的精益检修实施细则。(3)信息化管理。充分运用公司生产管理系统等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在业务流程管理效率上及信息手段上的支撑,实现对检修过程严格、清晰的监控和管理。(4)变更管理。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检修现状和实施效果,及时评价精益检修体系文件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并对其进行完善和修订。经过短短一年的精益检修推进工作,增强了员工的精益思想意识,设备检修效率、检修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安全问题有了明显的减少。与上年度检修成果比较,平均检修周期缩短了20天,不安全事件数量下降了69.7%,设备故障次数下降了88.9%。

3结论

精益生产推进计划方案范文2

关键词:精益化管理;总体思路;风险控制

当前国网公司及省网公司对内部业务运作及职能管理的管控方式以结果控制为主,重视考核指标、结果数据对实际业务执行和管理效果提升的作用;关注事后控制,放松过程控制和实时改进;这就造成虽然上报指标很漂亮,但是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事实上在实际业务管理和实际业务流程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这给公司的业务及管理操作留下了可提升的空间。山东省级计量中心当前已经完成了精细化管理的初步建设,实现了业务流程的标准化,明确了各个流程环节涉及的岗位及职责,明确了作业标准规范,极大提高了计量中心生产效率。为了将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向精益化管理推进,计划进行精细化管理深化应用,将应用范围横向推展到计量中心所有业务。但是,在推进精益化管理的进程中,会出现各种风险。在此背景下,本文构建了计量中心精益化管理总体思路,并针对可能会出现的风险,提出了相对应的控制措施,旨在促进公司实际业务全过程、实时化效率提升,进一步提升计量中心实际业务的管理水平。

1精益化管理目标

计量中心精益化管理总体目标是对计量中心的各类业务进行精益化管理,把山东计量中心建立成为国网公司的标杆单位。从优化方向、途径分析、改进提升等多维度对计量中心的实际业务及管理流程进行动态管控,强调全过程的实时控制,降低实际业务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强化山东计量中心具体业务的内部管理。具体目标如下:(1)明晰组织岗位职责。对计量中心各部门间的权限进行划分,明晰组织架构内各岗位的岗位职责。(2)梳理并优化实际工作中的业务及管理流程。强化过程控制,降低业务流程运作和管理过程中计量服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精益化管理总体思路

2.1总体思路。通过计量中心精益化管理的实施,全面排查计量实际业务运作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可优化方向,根据优化类别进行途径分析(职权不清晰,业务管理不到位,业务操作不规范等),精准定位责任部门、责任岗位、责任人和优化途径,探寻针对性、可操作性改进措施(明确岗位职责,梳理业务及管理流程),实现计量中心业务操作的高效运行,塑造计量中心的精益化管理标杆形象。2.2范围。计量中心精益化管理涉及中心内部、中心外部两种协调类别;涉及业务范围为需求、采购、订货、抽检、全检、质量核查、仓储、配送等领域;涉及专业模块为岗位职责描述,业务及管理流程改善(精简、合并部分流程环节)等主要模块。2.3主要内容。管理精益化主要阐述解决此类项目的一般思路和步骤,向客户介绍每一阶段咨询项目团队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拟分三个阶段解决以上项目,分别为调研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和实施推进阶段。2.3.1现状调研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山东计量中心工作流程现状与山东计量中心内部期望管理目标的提升空间、与计量中心用户和潜在客户服务诉求的提升空间、与先进网省或其他行业标杆企业的相似流程运作状况的提升空间,构建多层级、多维度的分析评价模型(效果、效率等),分析导致差距产生的主要因素,并从岗位职责描述、作业流程改善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山东计量中心内部精益管理未来改进方向,为本项目第二阶段解决方案设计提供详实的基础材料和数据支撑。本阶段主要工作方法:现有资料分析、问卷调查、高层访谈、集体座谈、一对一访谈、小组讨论、精益管理标杆对照法等。其中现有资料需要客户在项目启动后,根据咨询项目团队提供的资料清单,项目小组根据现有资料研究情况(以现有资料能否有效支撑咨询项目团队对山东计量中心管理现状的判断为标准)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问卷调查。如需问卷调查,需在项目启动后,向客户提交包含问卷调查方案和访谈方案(含调查问卷、访谈提纲、问卷发放对象,访谈对象、问卷填写说明、问卷回收时间、访谈时间安排等)。小组讨论主要是指咨询项目团队成员对资料分析、调研访谈情况的每日、每周讨论,目的是理清项目思路,规避项目偏差。根据现有资料分析结果、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收集到的一手研究资料,结合咨询项目团队制定的多层次、多维度精益化标杆评价模型,分析差距并找出成因,为山东计量中心精益化管理改进提供改进方向,并为第二阶段解决方案设计提供有效支撑。2.3.2方案设计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根据调研阶段差距分析和成因分析的结果,利用管理咨询行业的先进工具和方法,有针对性地从岗位职责描述、中心工作流程改善等几个方面提供山东计量中心全面管理提升方案。利用权责对等的管理理念,梳理山东计量中心的部门的职能,明晰计量中心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利用业务及管理流程优化管理工具,从客户需求和内部管理需要出发,根据前期计量中心工作流程分析现状的结果,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对现有关键业务流程和关键管理流程进行梳理,改善,提升。从客户服务满意和内部管理提升两个维度考虑流程的优化策略,关注流程环节设置的必要性,关注流程环节执行的准确性,关注流程上、下环节的关联关系,简化流程环节,提高流程运作效率。2.3.3实施推进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制定分阶段、分步骤、可落实的山东计量中心精益化管理咨询项目的落地方案,主要是根据提升方案中涉及的相关专业模块的优先等级和先后次序,依照管理先行、信息化支撑改进后续的原则进行。根据本项目的规划内容和所要的达到的目标,可以按照如下次序进行:组织岗位职责描述、计量中心业务及管理流程改善。2.4组织安排。组织机构设置如图1。2.5工作策略。2.5.1建立工作督查机制。建立工作督查机制,实现对项目实施过程的巡查、监督、审查等。主要工作如下: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的巡查,实时掌握项目运行状态、质量状况。2.5.2建立项目沟通机制。(1)周例会制度。每周定期召开项目管理例会,山东计量中心项目联系人、朗新咨询项目团队所有成员必须参加会议,通报项目工作最新进展,面临的困难和解决的思路和措施等。(2)工作周报制度。朗新咨询项目团队每周以周报的形式向项目领导小组进行项目进展情况通报,由山东计量中心项目联系人负责传递,内容包括:本周工作内容及进度执行情况、存在问题、下周工作计划、重点问题回复、工作配合情况通报等。

3风险分析和保障措施

3.1风险识别和分析。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应该进行严格管控,从而降低项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本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有:(1)项目整体开展计划不明确,项目阶段划分不明导致后期工作无法顺利开展;(2)项目成果应用单位与咨询项目团队对项目需求、项目方向认知不一致;(3)项目进度严重延期;(4)项目需求单位抵触,或者热情不高,造成项目实施困难;(5)新旧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过渡没有处理好,造成咨询项目成果无法真正落地实施。3.2风险应对措施和项目保障措施。为了避免或降低风险的发生从而导致项目失败的可能性,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确基本管理原则,其次应该理清各方职责,与此同时,在项目各阶段进行中不断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制定策略、监控风险,以最大限度实现项目的目标。根据以上风险识别和分析情况,结合项目特点,制定的针对性保障措施如下:(1)成立项目管理小组,编制项目工作方案,包括项目目标、项目内容、整体计划、关键里程碑点、项目建设要求等,经领导审核过项目方案和计划后,再按计划进行建设。(2)项目实施运作过程中,原则上不接受新的变更需求,确需对已明确的需求进行调整,由项目成果应用单位填写需求变更表,由项目领导小组对需求变更及对项目成果应用效果的影响进行评估审核。但需注意的是:项目运作实施过程中确认的需求变更,原则上不作为本期项目实施的内容,也不在项目验收时作为验收内容。(3)建立项目实施里程碑评审制度。

4结束语

计量中心运行管理平台是计量中心用于中心管理与生产的主要平台,其内容涵盖中心所有主要业务。因此,对于计量中心实行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总思路,正确估计其存在的风险,并合理解决,为加快精细化管理做基础。

作者:王者龙 李骁 郭红梅 李付存 刘丽君 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李臻葳.浅谈项目运营中的成本精细化管理能力[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7):34-35.

精益生产推进计划方案范文3

[关键词]精益生产 改善 核心竞争力 消除浪费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28-01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很多国内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具有先进管理手段和优良设备的国外大公司进驻中国,对我国的市场有利有弊,在巨大威胁面前需要我们的企业进一步完善自己,不能够依靠低廉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来占据市场,也不能再无视大量占压的库存资金和较低的产品质量,这些都会使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

在我国各企业内部进行必要改革,推动优秀生产管理经营方法是很有必要的,精益生产方式就是其中较先进的一种,在其进行的过程中,不仅仅有生产经营上的变化,也对整个企业的管理制度制定有指导意义,全球很多知名企业都是此管理制度的受益者,它代表着管理相关技术的一个大飞跃,对各种变化的市场都有很好的适应性,主要体现了逆向思维和风险思维,提倡以人为本,追求尽善尽美。

一、精益生产方式相关概念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际汽车相关的几个专家对日本丰田公司“Just In Time”生产方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总结出“精”和“益”两方面的内容。对于“精”来说,是对生产资源的精简,不对产品的原材料进行过度的囤积以减小运行成本,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只需准备必要的产品;“益”顾名思义就是生产效率和经济性,用较少的成本产生较大的效益。精益生产从日本开始发展,二战后的日本材料短缺,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促使其形成了精益生产的理念,慢慢发展为一种生产管理体制,甚至是一种文化。

精益生产的实质过程就是管理的过程,优化人事管理组织,对于中间层的管理组织要进行精简,保证直接生产人员的比例,实现真正的零失误,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进行柔性生产,把不必要的浪费降到最低,最终实现拉动式准时化生产方式。

精益生产的特点十分明显,就是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浪费,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极度精简生产过程,把一切对生产没用的环节进行简化,产品的设计、人员的管理、产品的生产都要以此为标准,旨在以最优品质、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对市场需求做出最迅速的响应。

二、精益生产推进过程

精益生产的过程需要进行细分,很多内容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计划的制定,不同行业也有不同的管理方法,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利益最大化。

(一)建立精益生产项目组

管理方案的实施都要从计划开始做起,计划的制定需要一群专业的管理人才进行项目的讨论,精益生产项目组的建立是很有必要的,相关企业的董事和总经理要亲自参与,这是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大问题,同时保证每个部门的管理者参与,保证在组织上实现自上而下的形式,方便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促进监督组织

针对生产环节的各个方面需要分成较全面的小组进行细化管理,推进精益生产的进行,这也是精益生产理论贯彻企业的关键一步,针对安全、效益、现场、宣传、效率等几个方面进行小组的划分,并对其严格要求,阶段性计划和报告要按时上交,讨论组提出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保证每个时间段和每个部门都能按时完成精益生产任务。在进行精益生产的过程中不但要有生产的监督,也要有员工的监督和考核,对每个参与其中的人员要有定期的考核,不断更新相关的知识,也要增加适当的奖惩制度,增加制度的合理性。

(三)激发员工积极性

对于较为枯燥的生产过程,没有任何的管理手段可以改变工作的性质,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精益生产的过程中增加趣味性,变化生产工作形式,给员工以新鲜感,同时鼓励每个员工对精益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经讨论采纳者可以得到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可以促进完善精益生产,也能给员工带来一定的福利。

(四)进行适当的培训

精益生产不是单纯依靠管理阶层就可以完整运行的,必须让企业的每个员工都对其有清晰的认识,定期培训是保证每个企业员工对精益生产有深刻认识的关键措施,必须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也是员工之间对精益生产过程中产生问题的交流机会,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和想法与大家分享,积极参与到修改讨论中,对整个企业都是有很大的好处的,也为企业发展壮大准备了一定的管理人才。

三、结束语

精益生产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主流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随着不断有企业进行精益生产的尝试,发现了很多的问题,相关人才的培养也在不断加大力度。为了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必须注重人员和精益理论的紧密结合,企业的竞争力也会由此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树华,鲁建厦,王家尧.精益生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0.

[2]杨申仲,精益生产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5.

精益生产推进计划方案范文4

【关键词】精益生产;中小企业;经济管理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得到迅猛发展,积累了庞大的工业规模。但是普遍规模很大,效率很低。今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人口红利的日渐消失,必须将规模优势转化为效率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与先进企业同台竞技。精益生产是全球普遍实践的经营管理方式,是提升目前企业竞争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只有深入实践精益管理,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文章结合精益生产实际应用,对精益生产应用推广进行探讨,对解决目前中小企业中的生产问题方案有一定参考意义。

2、中小企业生产现状

目前国内很多中小企业,由于最初起步时没有太系统和专业的进行工艺和工程规划,生产中存在着许多先天不足,导致企业生产制造问题多多,物流线路混乱,库存和在制品居高不下,资金占用大,质量问题严重,企业中七大浪费比比皆是,企业的效益越来越差,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一直以来国内制造企业普遍走的是依靠简单规模化的机会型发展模式,资源消耗大、管理效能低;目前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变得不可持续,必须转变为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的能力型发展模式,建立产品与质量优势。所以在管理上,要从依靠资源做规模的粗放形的管理,转化为依靠先进的管理方法,进行精细化管理,提升管理能力来做增值才能达成,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如图是简要分析企业转型升级的示意图。

3、精益生产概述

所谓精益生产是通过消除人、机、料、法、环各个环节上的浪费,实现制造资源(人、设备、场地、物料、时间等生产要素)利用率最大化的布局方式。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生产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的和运营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方式。精益生产的核心是消除一切浪费,以一种追求完美、追求精简和全员参与的管理理念。中小企业进行精益变革的过程不一定需太大的资金投入,而是通过坚持以流畅制造、制造质量、全员参与、标准化、持续改进五项管理原则进行改进,对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组织、及流程上加以优化,在加上一套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减少企业在生产各个环节不必要的浪费,实现零库存,零缺陷和高柔性生产,从而适应市场多品种、小批量的需要,从而提高公司的管理软实力,达到公司整体利润的增加,降低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中小企业能增强自身的能力,能健康成长。

4、精益生产在中小企业推行的意义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内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带来市场环境的不断恶化,长三角等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不少企业没办法只能倒闭。就近几年来说,原材料的价格就翻了一倍还多,中国也在从劳动密集型转型,所以劳动力的成本也在不断的上升,在加上近几年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成本压力使不少长三角中小企业发展缓慢,举步维艰,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在这种强压力的环境下探索新的竞争手段,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发展壮大,精益生产就是非常有效的解决办法。

笔者近三年在企业进行多个精益生产项目的推广,投入不大,但都取得了较大的效果,人均效率提高40%左右,生产周期缩短50%,在制品下降60%,作业面积减少30%,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5、探究我国中小企业推行精益生产的要点分析

精益生产在中小企业的推进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精益现场,这一阶段以现场为中心,以实物为主线,以安全、质量、成本、效率、组织发展五大目标为关注焦点,推行精益方法、工具,建设自主团队。这一阶段极为重要,要从公司的高度进行组建专职团队进行推进,要选好试点单位,选好团队成员,以点带面,进行带动全员的学习与参与,公司高层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关系到推进的效果。第二个阶段是精益工厂,精益工厂建设阶段是以五项原则(流畅制造、制造质量、持续改进、标准化、全员参与)为关注焦点,建立工厂制运作模式的阶段。其核心是将质量、生产、物料,以及人员等制造资源集成到工厂平台,形成有机的制造体系。第三个阶段是精益价值链阶段,精益价值链建设阶段是以绩效为导向、以流程为主线,将精益管理向研发、供应链等延伸的阶段。其核心是建立面向企业价值链的核心流程与机制,形成独特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第四个阶段是精益模式建设阶段,是以公司战略和公司文化为指导,集成公司核心业务,建设管理模式的阶段。其核心是建立人力资源、业务管理、知识集成等平台,促进公司成长。

在推行精益生产中要以三条主线的思路进行开展工作,三条主线是指推进精益管理的业务管理、机制建设、能力培养三个方面。业务管理是指公司经营业务的管理,业务管理的关键是明确业务目标及其思路。但是仅仅明确目标和思路,并不意味着目标的达成,我们还必须确保公司全体员工能够按照目标和思路共同行动,这是机制建设;最后,我们还必须培养训练有素的员工,以确保员工能够胜任各自承担的职责,这就是能力培养。我们只有遵循“三条主线”的思想,紧密联系实际,才能推动企业不断走向精益化。

在推行精益生产中还有两个方面极为重要:一是成立专项的推进机构,做好精益生产推进的计划管理,专职精益主管负责每天跟踪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调整和协调工作保证推进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在推进过程中要加强人员的精益知识的培训工作以及精益生产的宣传工作,让员工更多的了解到精益生产会带来的好处,增强大家的信心,减少阻力。

精益生产推进计划方案范文5

[关键词]六安齿轮公司;精益;生产线改造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037-01

1 收集基础数据

由于原先的机群式加工没有节拍的概念,也缺乏必要的加工数据,所以布局工作必须先从基础数据的收集测定开始。按照咨询公司专家所教授的时间观测法,精益办布局牵头对所有轴类制齿加工的各道工序进行了认真的时间测量,获取了真实全面的加工数据。通过对这些加工数据的分析,明晰各道工序的能力,并模拟组线后生产节拍计算,理出生产线的短板设备和工序,再进行技术分析,商讨提高速度的方法,并在布局调整前进行验证。

(1)设备几何尺寸和现场场地测量。由精益办设备组织相关人员对每一台设备的实际形状进行测量,并输入CAD,制成平面图。对现场的实际可利用场地进行测量,并结合实际安全通道、物流通道、物品定置区、厂房柱子等因素绘制成平面图。

(2)对现状下的轴类制齿加工的物流路线、中间在制量、人员数量、每日的工序出产数量进行描述和统计,以便于搞清现状,分析现状,也便于组线改善后的前后量化对比。

(3)对员工技能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包括员工的技能种类以及每种技能的熟练程度。技能的熟练程度用四个层次表达,分别为简单操作、熟练操作、会一般的换产作业、会复杂的换产作业。根据调查的整体情况安排轮岗,进行多能工的培训工作。

2 U型生产线的设计讨论,确定生产线方案

按照产品对设备进行分配,对工序流程相同或相似的尽可能放在同一条线加工,遵照U型线规则进行U型单元布局。当布线涉及的设备较多时,要先按每条线进行布局,然后根据实际可达到的产量、周期,必要时重新分配设备或进行其他方面的调整。然后根据模拟计算的节拍和实际收集的工序加工时间作对比,逐一核算每道工序、每台设备的加工能力。并且为了便于讨论方案的直观性,我们制作了设备布局比例沙盘,充分模拟现场的真实情况,考虑物流、搬运及操作,将各条U型线进行合理链接。我们进行了16轮讨论和修改完善,最终达成了一致的U型线布局方案,并提交公司领导批准通过。

3 标准作业组合票的要求,进行作业设计

通过对工序能力的测定,制定作业组合票和标准作业票,对U型线的人员作业进行以数据和人机工程学原理为基础的设计。

4 设备搬迁策划、准备及实施

(1)由咨询公司的专家对即将参与设备搬迁工作的人员组织一次专项培训,内容主要是针对如何进行科学地组织设备搬迁以及搬迁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工具的运用等。

(2)由精益办组织设备部、生产部、联合车间、修造车间就设备搬迁进行研究,制定搬迁方案,并成立搬迁工作组,负责搬迁工作。

5 U型生产线运行保障

U型生产线组建完成,后期的运行必须要有相应的规则来保证。在咨询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推进组各个担当的共同努力,结合实际制定一系列的线体运行保障机制。分别有线体的产能恢复管理办法、生产计划管理办法、物流规则、品质控制规则、生产线停线机制等。

6 U型线初步运行效果

(1)组线以后生产现场的设备布局清晰明了,成线的直观视角明显。

(2)物流清晰,8条生产线进出料口清清楚楚,投料、收料按固定的路线。

精益生产推进计划方案范文6

关键词:基层管理;“三基”工程;工程机制;平台建设;推进工作;评价机制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2-0157-05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2.078

1 “三基”工程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三基”这个词在大型国企中均有出现,如在公安系统中是指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和基本功训练,在石油企业中“三基”是指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基本素质,而在电网企业中“三基”工程建设是指为夯实创先基础、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进而减轻基层班组负担而开展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包括基础管理、基层班组、基本技能三部分内容。在充分承接广东电网公司关于“三基”内涵的阐述基础上,中山局继续深入探索“三基”工程各模块主要内容及联系,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三基”各部分关系示意图。其中,基础管理包括夯实企业内部标准化、计划、数据、信息化应用等方面管理基础的工作,是企业战略管理的着力点,是对基层组织、单元和员工的管理;基层班组包括班组内部建设、激励机制和岗位责任制等方面的工作,是企业最基层的单元和组织,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安全管理的前沿阵地,是基层员工的集合体;基本技能包括提升员工技能的培训等工作,是员工提升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能力的保障,是基础管理和基层班组的内在体现。

“三基”工程建设既是深化创先的基础保障,也是深化创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与中长期战略、深化创先工作一脉相承。战略实施规划是目标、创先是载体、“三基”工程建设是战略实施规划及深化创先工作的“地基”,任何顶层设计的目标与载体最终必须通过基层去落实。“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打基础是永恒的主题,创先路上,没有捷径可走,持续地“打基础、抓落实”才是渡过创先深水区、实现国际先进的根本途径。

“三基”工程建设与中长期战略、深化创先工作一脉相承、紧密联系、不可或缺。中长期发展战略是统领、是目标,创先是载体,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创先过程中,既要对标先进,又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基础管理;不同的创先目标,对基础管理有不同的要求。随着创先工作步入“深水区”,进入攻坚阶段,对基础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三基”工程建设是提升基础管理水平的抓手,基础管理决定创先的质量和成效,创先的质量和成效决定战略实施的效果。因此,落实“三基”工程建设既是深化创先的基础保障,也是深化创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三基”建设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企业的内功,基础管理越扎实,企业的根基就越稳固,发展后劲就越充足。加强三基工作是贯彻落实公司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固本强基的根本途径。

2 加强“三基”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加强“三基”工程建设是贯彻落实公司战略与创先的基础要求。网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要求“落实一体化管理,促进企业管理向精益化方向转变”,省公司积极响应,确定“以营配信息集成应用、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两册’作为推动精益化管理的突破口,‘三基’工程建设作为一体化管理在基层班组的落地实践”,更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发扬基层首创精神,大力推动‘三基’工程建设”的相关要求。作为广东电网公司第一梯队的中山局,需以贯彻落实省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为统领,以“三基”工程建设为网省公司战略在基层班组落地实施的关键,引入精益管理思想,积极打造精益型班组,不断提升基层管理的精益化水平。

完善“三基”工程建设是落实省公司“三基”工程建设若干意见的紧迫任务。2013年8月,省公司企管部组织制定并印发了《广东电网公司推进“三基”工程建设的若干意见》。同时,根据“意见”的要求,省公司人力资源部、市场营销部、生产设备管理部、基建部、信息中心分别制定了专项工作方案,各专项工作方案分别从工作目标、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等方面对地市局推动“三基”工程建设做出了相关指引,要求各地市局充分承接、积极响应,全力以赴推进“三基”工程建设。

加强“三基”工程建设是中山局深化创先落地的有力抓手。中山局深化创先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一个坚持、两个推动、三个夯实”的推进策略,策略要求通过夯实“基础管理、基本技能、基层班组”三个基础,持续提升基层管理水平,促进创先在基层单位不断发展,推动顶层设计扎根于基层、实施于基层、服务于基层,为局创先目标的快速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加强“三基”工程建设是提升中山局基层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在充分承接省公司“精益化转变”的战略途径下,中山局生产设备管理部统领各有关部门,围绕“抓双基,补短板”的思路,以安全生产一体化建设为载体,以基层班组为落脚点,以基本技能培训为手段,致力巩固安全生产基础,“双基”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工作成效。但是在“双基”向“三基”过渡转变的过程中,中山局在基层管理方面,仍存在三基工程理念亟待深入人心、基础管理内容需要持续深化、班组建设机制尚需创新突破、技能提升方式有待转变调整、基层管理保障亟需完善加强等问题,制约着局“精益之路”发展蓝图的有效实现,因此亟需开展基层管理提升推进机制研究工作,突破基层管理提升发展瓶颈。

3 中山供电局“三基”工程建设案例研究

3.1 研究背景

2013年,根据网公司4月份办公会议提出的深入推进“三基”工程建设的要求,省公司企管部组织制定、印发了《广东电网公司推进“三基”工程建设的若干意见》,根据“意见”的要求,各地市局紧锣密鼓地开展了“三基”工程建设相关工作,作为省公司“三基”建设试点单位,中山局更是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三基”内涵,明确三基工作重点要,梳理“三基”工程重点推进任务清单,理顺企管部、五个专业部门、二级机构及供电分局在“三基”工程建设中的定位和主要职责,积极营造推动“三基”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评价模型,加强过程监控,及时掌握“三基”工程进度,确保“三基”工程建设相关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2 研究方法与路线

“三基”工程推进机制主要是研究如何有效推进三基工程建设,重点解决“三基”工程建设的内涵、目标、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保障“三基”相关工作按时保质落地实施等问题。为探索这些答案,回顾过去、分析现状、指引未来,高效推动基层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中山局利用深度访谈、集体座谈、案头分析、问卷调研等方法,深入调研,深刻剖析了中山局基层管理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三基”工程建设推进方案与评价体系,有效保障“三基”工程建设相关工作落地实施。同时,将管理工作与信息系统充分结合,搭建班组俱乐部门户网站,进行相关经验总结、交流与宣传,营造“三基”工程建设良好氛围。具体研究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3.3 研究内容

3.3.1 基层管理现状诊断。为明确“三基”工程建设起点,中山局通过访谈、问卷等多种调研工具,从基础管理、基层班组、基本技能等细分维度上,对基层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包含调研概述、工作成效、提升空间及改进建议内容在内的《中山供电局基层管理现状调研诊断报告》,分别按部门及按模块形成了“三基”工程建设重点工作提升举措表,系统梳理了各领域“三基”建设资源需求清单,为优化资源配置,明确下一阶段中山局基层管理的工作重点,切实解决制约基层管理提升的关键问题,推动基层管理工作持续高效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3.2 “三基”推进机制研究。在现状诊断基础上,中山局继续探索“三基”工程建设推进思路,确立了推进框架(详见图3),制定了包含“三基”内涵与意义、工作要求、管理现状、工作思路、发展定位、推进目标、推进策略、重点内容、保障机制九个方面在内的《中山供电局“三基”工程建设推进方案》,系统阐述了“三基”工程建设的方向与定位、目标与策略、内容与计划、组织与资源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为“三基”工程建设的深入开展规划了路线,为具体实施提供了操作性指引,为扎根于基层、服务于基层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同时以省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及深化创先为统领,在全面贯彻落实《广东电网公司推进“三基”工程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下,中山局充分借鉴“双基”工程建设的工作成效,深入挖掘在基础管理、基层班组、基本技能三方面的提升空间,以管理精益化的驱动力、深化创先的可靠平台的发展定位,遵循“一个狠抓、两个落实、三个促进、四个完善”为推进策略,在完善“计划、监控、评价、反馈”闭环运作机制基础上,锁定“两型”班组重点工作平台、紧密围绕“三基”、“六化”的重点推进内容,分别按部门及按模块制定了“三基”工程建设三年推进举措和计划(详见图4、图5),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制定了2014年“三基”工程建设可落地实施的详细工作计划,梳理了各部门资源需求,有效保障相关工作顺利实施,系统、深入、高效推动基层管理综合水平稳健提升,保障顶层设计清晰呈现,推动接轨国际、创造国际先进目标的稳步实现。

3.3.3 “三基”评价机制研究。为承接响应省公司提出的“系统化地夯实基础管理工作,对基础班组和基层单位两级管理单元进行评价,形成独立审视基础工作的第三只眼”的相关要求,有效支撑局战略实施与深化创先实施目标的落地实施,促进责任落实,推动“三基”工程建设按时、保质、有序进行,提升基层管理水平,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中山局遵循务实高效、持续改进、公平可比、特色突出、鼓励先进的原则,根据省公司“三基”工程设计思路,从企管部、专业领域部门、生产单位及供电分局、基层班组四个层面,搭建了“三基”工程建设评价体系架构(详见图6),制定了包含评价机构及职责、评级内容与方法、评价流程及评价结果应用等内容在内的《中山供电局“三基”工程建设评价体系操作细则》,规范了中山局“三基”工程建设推进工作评价。同时,参照组织绩效考核形式,分别设计了包含五大专业领域部门、生产单位及供电分局的《“三基”工程建设推进工作评价表》(详见图7):一是对接组织绩效专项得分。“三基”工程建设推进工作评价结果将换算成年度组织绩效合约中的“三基”专项得分,同时工作亮点也将以加分项形式反映在本部门的年度组织绩效合约中;二是进行局内部表彰奖励。设立“三基”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对评价优秀单位及管理创新、基层首创、亮点报送等成果进行适当激励;三是在局创先典型实践会上进行表彰。优先向上级推荐报送。对于优秀管理成果及实践经验,优先向省公司创先典型实践视频交流平台推荐,对于局标杆班组,优先向省公司标杆班组评选平台报送。多管齐下真正保障“三基”工程建设落地实施。

3.4 班组俱乐部平台搭建

为有效进行“三基”工程建设相关经验交流与推广,中山局以班组长俱乐部为载体,制作包含班组俱乐部组织架构、章程、典型事件、风采荣誉等内容在内的实物展板。同时,将管理思路与信息系统充分融合,搭建包含班组发展历程、业务分享、活动交流、荣誉展示等功能模块在内的班组俱乐部门户网站,将基层工作成效、优秀管理经验与工作方法进行有效总结提炼与推广,鼓励基层首创,使班组俱乐部充分发挥其培养“四会”基层管理者、班组共同分享、相互学习、减压与交流、管理提升等作用,构建和谐的班组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4 研究创新点及收益

4.1 立足现状,强化实用

一是职能部门与基层单位携手并进,强化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完美结合,充分保证实效;二是全面深入基层,总结基层管理工作开展现有成效,明确遇到的困难,并提出改进方向与建议,切实解决制约基层管理提升的关键问题;三是制定“三基”工程建设推进方案,明确推进目标、关键指标及目标值、里程碑计划、五大专业领域工作指引等内容,为“三基”工程的有效推进提供方向与指引;四是形成了包含计划、监控、评价、反馈的闭环良性循环运作机制,确保相关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4.2 内容翔实,改进创新

内容上,细化分解“三基”各个研究维度,紧紧围绕“三基”进行现状诊断及推进方案重点内容的布局,涉及基层管理的各个方面。改进创新上,一是完善“三基”工程建设推进的组织架构,明确各层级工作职责;二是建立PDCA闭环管理机制,强调以计划为导向、监控为方法、考评为手段、反馈为持续改进的依据,加快“三基”工程建设工作有效落实;三是系统梳理“三基”工程建设推进所需人、财、物、政策等资源支持,统筹安排并优化配置有限资源,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集中优势;四是形成定期总结提炼基层管理实践的常态机制。

4.3 实操落地,注重推广

实操性方面,一是构建三级计划体系,明确各项举措的关键里程碑、完成时间、衡量标志等;二是细化关键指标及各年度指标值;三是建立组织、运作、资源等保障机制,共同保障、监控、推进三基工程建设的有效落地实施。可推广性方面,一是逐步形成了以班组俱乐部为平台、以标杆班组评选为手段、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依托、以中山电力报等内部刊物为工具的常态化“三基”工程建设成果宣传推广机制;二是健全优化基层人员培养机制,逐步建立了定期讨论学习会、专家莅临指导等机制,系统沉淀技能专业化、人才多能化提升的优秀经验。

通过“三基”工程建设推进及评价机制研究,中山局基层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基础管理结构规范健全。局获得全省两册应用竞赛桂冠(一等奖)和最佳案例奖,对全省深化“两册”应用工作具有推广示范作用。营配信息集成有效提高了数据质量,数据完成率达到95%。积极开展了中山局员工绩效管理标杆创建试点工作与班站长绩效激励工作,有效激发了员工工作积极性等。基层班组建设成效突出。积极开展了QC小组建设工作,信息中心设备班、计量中心计量自动化小组课题分别荣获中质协第六、七届“海洋王”杯,被评为国优QC小组称号;信息中心系统班《减少IT故障次数》成果荣获全国电力行业优秀QC小组称号。班组长俱乐部建设成果显著,汤晓晖同志荣获“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优秀技能选手”称号,钟毅同志带领班组获得“中央企业系统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等。基本技能提升基础扎实。局获批成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何玉平、黄智勇(参加南网服务之星总决赛,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优秀奖),陈岸、李国号、陈劲游等15位同志被聘任为局助理技术技能专家等。

5 结果与讨论

虽然中山局在“三基”工程建设方面先行先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相应成效,但是“三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而贵在常抓不懈,形成常态。一是“三基”工程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进一步优化自身资源配置方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需要省公司和局自身层面加大在人力资源、资金预算和政策倾斜等方面的资源支持,尽可能满足各专业领域工作开展的资源需求,解决资源限制产生的动力不足问题,促进“三基”工程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确保既定目标的顺利达成;二是各专业领域部门作为“三基”工程建设专项工作的牵头部门,需积极落实局实施方案各项内容和要求,及时、完整、科学编制各领域“三基”工程建设落地实施子方案,确保相关工作落地实施;三是各生产单位、供电分局作为“三基”工程建设的实施主体,以及直接受益者,需要高度重视、高效执行,配合局本部及各专业领域有关要求做好理念宣贯、组织架构和运作机制的承接、细化和落实,并以总体目标为导向、以管理升级为路径、以“三基”、“六化”为核心,明确“三基”工作建设推进任务、切实开展日常建设工作,并将工作情况及时总结和反馈给归口管理部门,真正形成良性循环的持续改进机制。

同时,在新的发展时期,“三基”工作不能简单停留在基层,要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思考问题,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规范的流程、现实的目标和科学的体系,开创“三基”工作新局面,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雪平.基于融合视角的本土管理理论塑造――以中国石化的“三基”管理为例[J].企业经济,2012,(5).

[2] 李继文,邓兴胜,曹如新,马银伟.油气田企业基层单位[J].东方企业管理,2012,(3).

[3] 刘洁.石油企业深化“三基”工作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3,(17).

[4] 任玉金,王庚新,魏伟.谈如何建立三基工作联动机制[J].化工管理,2014,(11).

[5] 支.略论加强企业“三基”工作[J].工会信息,2014,(7).